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

5.教学拓展: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历史遗址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康熙帝时期的历史文化。
-邀请历史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康熙帝及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简要介绍康熙帝的生平背景,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康熙帝在我国历史上为什么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故事引导:讲述康熙帝即位初期面临的困境,如权力斗争、内忧外患等,引发学生对康熙帝如何克服困难、实现国家统一的思考。
3.悬念设置:展示康熙帝的画像,并提出问题:“这位皇帝在位期间,有哪些重大成就?他的统治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以及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难点:客观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分析康熙帝治理国家过程中的政治智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康熙帝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出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分析康熙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举措,以及这些改革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地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三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含解析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问题导学一、康熙帝统一与治理台湾活动与探究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
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湾归统时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二、全面评价康熙帝活动与探究提到康熙帝,现行的历史教材及有关传记、评论乃至文学作品几乎交口称誉,将他等同于唐太宗、汉文帝。
然而,从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何在?后人在总结时大都将其归咎于嘉庆、道光两朝。
可是,落后总要有个过程,只从嘉庆、道光两朝很难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
通过对照近三四百年中外历史,笔者发现,误区就出在后世对康熙的评价太高,忽略了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孤立与静止地看待当时的中国,无意中沿袭了旧史家对康熙的颂扬。
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始自康熙皇帝。
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1)材料中所说的康乾盛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康熙帝的哪些功绩可以“等同于唐太宗”?(2)康熙帝统治时期,哪些举措“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3)材料中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1.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贡献2.如何理解康熙帝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1)机智果敢。
2020年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2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1.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少年皇帝1、幼年即位1661年即位,年号康熙,由索尼、---------------等辅政。
2、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康熙初年,大陆上的---------------大体结束。
(2)--------------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3)侵入我国--------------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除。
(4)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5)满洲贵族入关后实行圈占土地、-------------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冲突尚未平复。
(6)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甚至侵害皇权。
3、总揽大权(1)经----------------允许,14岁的康熙帝亲政。
(2)智擒鳌拜免他一死,禁止株连,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大权。
巩固统一国家1、措施(1)平定三藩之乱:①缘由:------------尚可喜、耿精忠割据称雄,严峻威逼--------------与国家的统一。
②概况:亲自指挥、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最终平定-------------。
(2)任用-------------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设立------------,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管辖之下。
(3)三次亲征,先后取得------------、昭莫多战役的成功,平定了------------叛乱。
(4)擅长学习和创新,敬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①崇尚------------文化,恢复------------,延揽汉族文士。
②加强与藏蒙民族的团结,特殊敬重--------------。
2、意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进展。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知识导航专题一三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含解析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思维激活观察下图,你知道台湾府是何时设置的吗?你知道设置台湾府有什么重大意义吗?御制台湾全舆图提示: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设置台湾府,一方面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巩固了东南海防。
自主整理一、稳固统治地位1。
_______________年,康熙由其祖母博尔济吉特氏做主继承皇位,四位辅政大臣主持政务,其中鳌拜逐渐大权独揽。
2.康熙亲政以后,鳌拜依然想独揽朝政,严重地威胁了皇权._______________年,康熙剪除了鳌拜集团,稳固了统治地位。
二、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1。
平定三藩(1)经过:①康熙帝首先派八旗精锐部队开赴荆州,与北上的吴军形成隔江对峙之势;预先加强南昌方面的防御力量,切断吴军和福建叛军的会合之路,形成各个击破之势;起用_______________,平定察哈尔、陕西的叛乱,稳定了西北局势。
②清军全力进兵福建,击败耿精忠,并迫使尚可喜归降,使吴三桂陷于孤立状态.③吴三桂死后,其孙继续与清军作战。
1681年,清军攻入_______________,最终平定了叛乱。
(2)影响:平定三藩,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_______________的趋势,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2.统一台湾(1)概况:①1683年,_______________率水师从福建出发,攻下澎湖岛,促使郑克塽奉表投诚.②康熙决定在台湾设立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_______________.(2)影响: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强固了东南海上防务,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3.抗击沙俄(1)过程:①1685年,清军正式向_______________进兵,俄军被迫投降。
②1686年,俄军头目_______________卷土重来,再次窃据雅克萨,康熙派军重创守敌,俄军被迫同意讲和。
(2)结果:签订《尼布楚条约》①签订:_______________年,中俄双方签署。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课时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学案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一、少年皇帝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2.严峻形势(1)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仍然坚持抗清斗争;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2)统治的根基不稳: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
深化探究材料图一抗清名将史可法图二康熙三征噶尔丹图三雅克萨之战思考上述图片反映了清朝前期存在着哪三种不同类型的矛盾?答案存在的三类矛盾:满清贵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矛盾;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
二、巩固统一国家1.军事上(1)平定三藩:亲自指挥,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平定叛乱,消除南方割据势力,维护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2)收复台湾:施琅攻占澎湖,设台湾府,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3)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叛取得胜利。
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清朝特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易混易错]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重点精讲]康熙帝对内巩固统一的各项举措的重大意义(1)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2)派清军进入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实行与内地大体相同的政策,巩固了东南海疆,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3)亲征噶尔丹,取得全歼顽敌的伟大胜利,扫除了漠北、西北地区一大不安定的因素,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清朝对外反侵略的能力,筑成了一道抗击沙俄南侵的铜墙铁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总结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3.教师强调康熙帝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迹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康熙帝的作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针对康熙帝的生平和事迹,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紧密有序:本节课通过分组研究、小组展示等形式的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析史料,掌握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如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并能够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历史观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进行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反思与评价全面深刻: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5.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合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紧凑合理,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系统地介绍了康熙帝的生平和主要政绩,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二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的第3课。
主要从“少年皇帝”、“巩固统一国家”、“维护国家主权”三大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康熙为中国历史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其要求是:“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从专题内部来看,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故有总结提升的作用;从模块间关系来看,与必修教材(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有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文科班学生,文理分科后,他们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并希望教师提供应试技能指导与训练的机会。
另外,较高一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故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并开展适当的探究学习活动。
高二学生已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有了整体认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相关知识(主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故需要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系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康熙的主要历史事件,知道康熙的个性品质及一些重要成长经历,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归纳和诠释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通过收集与康熙相关的史料,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史实,提供阅读并初步整理文献的能力,通过学习康熙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和西方,理解康熙与时代的相互关系,并能分析此后的中国落后西方的原因。
能运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评价康熙其人其事,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确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人生态度,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培养坚强意志,塑造健全人格。
高中历史第1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第3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北师大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1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第3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北师大版选修4●新课导入他是个天分极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
16岁时,他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此,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开始治理被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大地。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帝。
那么,康熙帝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对康熙帝应该如何客观评价?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教法案例本节课从六个框目讲述了清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二是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为皇帝,历来赞多贬少,与之相关的历史电视剧或故事也很多,建议教师将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第一部分“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就是教材第一目“幼年登基,铲除鳌拜”的内容。
它并非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基本史实,教师简单点拨即可。
教师的点拨应该围绕本课整体的教学核心——对康熙帝的评价来展开,为更好地评价康熙帝做好必要的铺垫:少年康熙勇挑重担,以其过人的智谋巧擒权臣鳌拜,掌握了实权,稳定了政局。
这突出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过人胆量与政治睿智。
第二部分“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包括教材第2—6框目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建议教师从四个方面讲解。
(1)反对分裂,维护统一。
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点:①平定三藩;②统一台湾;③平定噶尔丹。
康熙帝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
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一大贡献,非常值得肯定。
(2)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者,并使之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主权。
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导学案之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一、课表要求1.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二、学法指导1.教学中突出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活动,可以围绕巩固统一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两个主题来归纳。
2.关于康熙帝巩固措施的作用,可以结合秦始皇活动来进行比较,彰显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之功和康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之功。
3.对本单元涉及的三个帝王作类型的归纳,以便对古代中国政治家有一个宏观共性的认识。
三、知识结构少年皇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人物评价(少年继位、智除鳌拜)(巩固统一、维护主权)(功过方面)四、材料阅读与思考(一)阅读下列一组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康熙帝继位时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
1.圈占土地材料一顺治元年,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
圈地议自此始。
……圈顺直①各州县地百万九千馀晌,给满洲为庄屯。
……康熙初,鳌拜专柄,欲以正白旗屯庄予镶黄旗,而别圈民地圈补。
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咸以不如指,罪至死。
圣祖亲政,谕停止圈地。
本年所圈房地俱退还。
又以张家口、山海关等处旷土换拨各地,并令新满洲以官庄余地拨给,其指圈之地归民。
是为旗退地亩。
──柯劭忞等《清史稿》材料二康熙六年五月丙午,谕吏部等衙门:“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民业,方可称太平之治。
近闻直隶各省民多失所,疾苦颠连,深为悯念。
或系官吏贪酷朘穷黎,抑或法制未便,致民视野,果何道以遂其生耶?一切民生利病,应行应革,尔内外各衙门大小文武等官,念切民依,其各抒所见毋隐。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九【解读】以上材料反映清朝入关后实行圈占土地的政策。
最初是无偿圈占土地,后来又以张家口、山海关地无主土地补偿给被圈地之人。
但是,由于所圈占的土地都是肥沃的土地,而张家口等地的土地是荒地,需要投入很大劳动才能变为肥沃土地,这引起了被圈占人士的不满。
其次,满族贵族圈占土地后,用奴隶制方式来剥削在土地上工作的农民,引起逃亡、反抗等事件。
因此康熙初,由于重新圈占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
以上材料说明:①清朝圈地政策,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争议与矛盾。
②圈地使直隶周边地区农民失去土地,引发了社会矛盾。
当然,康熙帝没有将这种矛盾归于圈地,而是将其主要归于地方官吏的腐败。
【注释】①顺直:顺天府和直隶。
2.智除鳌拜材料一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
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①。
……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
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
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②其死,籍没③拘禁。
”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
余坐谴黜。
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④。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材料二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⑤,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
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⑥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⑦籍没。
”──《清史稿》卷二四九《鳌拜传》【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康熙帝对鳌拜专权忍无可忍,在准备除掉鳌拜过程中有周密的安排。
②康熙在处置鳌拜过程中,并没有扩大牵连,稳定朝廷的秩序,最大程度维护了满族贵族的利益。
这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卓越才干,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提高了皇权的权威。
康熙将君权收回自己手中,真正开始亲政,逐步把清朝推向新的发展时期。
【注释】①掊:击,击破。
絷:抓获。
②贷:免除。
③籍没:开除祖籍,即不承认是该家族的人。
④坐:获罪,定罪。
⑤悛:改,悔改。
⑥鞫:审问,审查。
⑦褫职:剥夺职位。
3.康熙勤政材料一(康熙四十一年)五月,传大学士、九卿……至保和殿,颁赐御书有差,并论曰:“寻章摘句,华丽词藻,非帝王之本务,朕四十余年惟日兢兢,未尝晷刻①稍释万机,自警有始无终之诮②,年兹在兹③也。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八材料二(康熙四十三年)十月谕大学士等:“户部呈样之斛斗升,朕俱注水详加测量,其样升上下四角,宽窄不匀……其样都上下四角宽窄亦不匀……与今之铁斛较多二万分,因铁斛用之已久,不可轻改,是以依今之铁斛五斗为准,造新样斗一具……若依此样十升一斗,五斗一斛。
毫厘不差。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九【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康熙帝非常勤奋、刻苦,几十年来一直勤于政事,每天处理政事时间很长。
②康熙帝知识渊博,事无巨细,都要躬行。
当时由于容器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民交租负担轻重,康熙帝重视容器标准,采取从下原则,说明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注释】①晷刻:深夜。
②诮:讽刺。
③年兹在兹:每年都是这样。
(二)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的举措。
1.平定三藩之乱材料一三桂复请敕云南督抚受节制……重榷关市,垄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厚自封殖。
通使达赖喇嘛,互市北胜州。
辽东参,四川黄连、附子,就其地采运,官为之鬻,收其值。
货财充溢,贷诸富贾,谓之“本”。
权子母①,斥其羡②以饵士大夫之无籍③者。
择诸将子弟,四方宾客,与肄武备,谓以储将帅之选。
部兵多李自成、张献忠百战之馀,勇健善斗,以时训练。
所辖文武将吏,选用自擅④。
各省员缺,时亦承制除授,谓之“西选”。
又屡引京朝官、各省将吏用以自佐。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四七四《吴三桂传》材料二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
……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
……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诏回牧听调。
……西藏达赖喇嘛奏言:“三桂若穷蹙⑤请降,可宥⑥其一死;倘竟鸱张⑦,不若裂土罢兵。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材料三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解读】材料一说明:三藩势力强大,特别是吴三桂,有独立的财政权,人事权和军权。
材料二、三说明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①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康熙帝比较讲究策略,对耿精忠和尚可喜拉拢,对吴三桂坚决打击,分化了三藩之间的联盟。
②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态度坚定,不与吴三桂讲和,坚决镇压。
③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赏罚分明,即使是满族贵族,在战争中不得力之人也要受到处罚。
④康熙帝重用汉人和绿营。
【注释】①权子母:指发行货币。
②羡:剩余,有余,这里指通过发行货币而获利。
③无籍:这里指没有在朝廷做官。
④自擅:自己安排。
⑤穷蹙:走投无路。
⑥宥:宽容,饶恕。
⑦鸱:一种凶猛的鸟;倘竟鸱张,意思是万一吴三桂势力强大,不容易对付。
2.收复台湾,设台湾府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①,可资中国之润②,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
倘不讨凭台湾,匪特③赋税缺减,民困日蹇④,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弁兵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材料二(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先是,刘国轩⑤贻书总督姚启圣请如琉球诸国例⑥,称臣入贡,启圣以闻,上不许,趋令施琅进兵。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二材料三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
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
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
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
且此地原为红毛⑦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
……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
并绘图以进。
”疏入,下议政王大臣等议,仍未决。
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
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六○《施琅传》【解读】以上材料说明康熙帝要收复台湾的原因与决心:①认识到台湾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不允许分裂。
②保证东南经济发展,为国家提供可靠的财政支持。
维护东南稳定,并减少军费开支。
③保证东南社会及驻守军队的稳定。
④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注释】①薮: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②资:资助,有利于。
中国:中原等内陆地区。
润:滋润,这里指经济发展,财赋增加。
③匪特:不仅。
④蹇:困顿。
⑤刘国轩:当时台湾军事上的负责人。
⑥琉球诸国例:琉球,今属于日本统治,当时是清政府的属国。
⑦红毛:指荷兰,后泛指西方国家。
3.镇压噶尔丹叛乱材料一康熙中……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
旋取青海和硕特车臣汗女,而袭杀车臣汗,兼有四卫拉特,复南摧回部城郭诸国,尽下之,威令之卫藏①。
则有思北并喀尔喀②,乃自伊犁东徙帐阿尔泰山,并使杜尔伯特部屯田,且耕且牧,以峙其食。
……噶尔丹既兼有回部、青海、漠北,则益骄蹇,不奉命。
踞喀尔喀王庭,征诸属国,控弦之士数十万。
二十九年,以追喀尔喀为名,选锐东犯。
五月,及乌尔会河。
翌日,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
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铳,备钩距,谓之驼城。
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声震天地。
自晡③至暮,驼毙……阵断为二。
步骑争先陷阵……翌日,遣西藏剌麻济隆来军乞和。
奏闻,诏:“速进兵,毋堕贼计。
”──[清]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材料二三十四年,噶尔丹果率骑三万入寇……明年,上复牙亲征……贼奔驰五昼夜,中途欲拒战于拖诺山,而众奔不能止……适我西路兵邀之于昭莫多……诱贼之昭莫多……天明收军,斩数千级,获马驼、牛羊、庐帐、器械无算。
……噶尔丹以数骑遁。
三十六年春二月,驾复渡黄河,幸宁夏,命马思哈、费扬古两路进兵,噶尔丹使子塞卜胜巴珠征粮于哈密,为回人禽献。
……左右亲信……闻大兵将至,先后望风款附,密乡道大兵深入。
……噶尔丹进退无地,不知所计……自知人畔天亡,旦夕比就俘,遂仰药死。
……于是自阿尔泰山以东皆隶版图,拓喀尔喀西境千余里。
【解读】以上材料表明:①噶尔丹对回部的征服,不利于清朝对南疆地区的统治。
②噶尔丹在北方的分裂活动,康熙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出兵,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