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药性(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清热解毒金银花(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清热解毒金银花(有温度的中药宝典)金银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能。
金银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大叶性肺炎、细菌性疾病、痈疖脓肿、丹毒、外伤感染以及宫颈糜烂等。
现代研究证明,金银花对于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球菌等,都有较强的抑菌力。
金银花享有“药铺小神仙”之誉,据统计,全国1/3的中医方剂中用到金银花。
含有金银花的药方很多,以下介绍几则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简易而有效的小药方和服法:泡茶金银花茶:金银花20克,煎水代茶或泡茶饮,治疗咽喉肿痛和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三花茶:金银花、菊花各10克,茉莉花3克,加入沸水泡茶饮用。
可清热解毒,治疗头痛口渴、咽喉肿痛。
外洗还可治疗皮炎。
三花大海茶:菊花4克,金银花、茶花各3克,胖大海3粒,冰糖10克,开水冲泡5分钟,饮服,每日一剂,连饮3日,可清热解毒,利咽润喉,主治流行性感冒、咽喉干痒疼痛。
金银花薄荷茶:金银花、薄荷各10克,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后,加入适量蜂蜜即可饮用。
夏季用于清热解暑,清除痱子。
金花甘草茶:金银花15克,甘草3克,沸水泡茶饮用,夏季用于防暑降温,清热解渴。
此茶煎水含漱,可治疗咽喉炎和口腔溃疡。
金银花大黄茶:金银花10克,大黄3克,一并泡茶饮用,并以适量的蜂蜜调味,有清热泻火、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
水煎剂治热毒痈肿疮疡:金银花20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克,水煎后,加酒适量合服;药渣捣烂可敷患处。
预防流脑、乙脑: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芦根、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5天。
治腮腺炎:金银花、蒲公英各25克,甘草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治大叶性肺炎:金银花100克,连翘、生地各50克,麦冬、天冬、玄参各3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3~5天为一疗程。
中药菖蒲详细介绍(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菖蒲详细介绍(有温度的中药宝典)菖蒲味辛,性温。
主要有开通心窍、宣气除痰、聪耳目、发声音的作用。
对于热入心包和痰迷心窍而致的神志昏迷、神明失常、昏懵不语、甚或抽搐等症,常以菖蒲心窍、宣气除痰以醒脑清神。
菖蒲味辛,性温。
主要有开通心窍、宣气除痰、聪耳目、发声音的作用。
1、开通心窍、宣气除痰∶对于热入心包和痰迷心窍而致的神志昏迷、神明失常、昏懵不语、甚或抽搐等症,常以菖蒲心窍、宣气除痰以醒脑清神。
可配合远志、胆南星、天麻、全蝎、蜈蚣、天竺黄、郁金、茯苓、朱砂、川贝母等同用。
因痰浊、气郁影响心神而致心悸、善忘、惊恐、精神不安,以及痫症、癫狂等症,也可用菖蒲宣气除痰、开心窍以安心神。
常配合远志、香附、郁金、琥珀、朱砂、僵蚕、全蝎、胆南星、防风、龙齿、茯苓等同用。
2、聪耳目、发声音:对于痰气上冲而迷心窍或中风卒倒导致耳聋、目瞀(看不见东西)、目花、舌蹇难言或言语不利等症,菖蒲有通九窍、出声音的作用。
可配合远志、天竺黄、半夏、蝉衣、细辛、陈皮、茯苓、香附、生赭石、槟榔、磁石等同用。
此外,菖蒲对中焦湿浊阻滞或气郁妨中焦而致的胸腹胀闷、腹痛吐泻、食欲不振等症,常配合藿香、厚朴、紫苏、半夏、陈皮、茯苓、焦神等同用。
有温肠胃、宣气消胀、治心腹痛的作用。
远志、菖蒲皆能入心开窍,但远志交通心肾而补心益肾,偏用于惊悸、善忘、失眠、失神。
菖蒲开窍、宣气、除痰而益心肝,偏用于痰气迷心(神昏)、耳聋、目瞀、失语。
气闭于胸膈之间而胸闷胀痛等,用菖蒲开通,甚有效。
在使用地黄、玉竹、麦冬、山药等药时,佐用一些菖蒲,可使其宣导而不生滞。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中药钩藤详细介绍(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钩藤详细介绍(有温度的中药宝典)钩藤味甘,性微寒。
有清心热、熄肝风、定惊痫、止抽搐的作用。
善治大人头旋目眩,小儿惊风瘛瘲(手足抽动)。
常用于头重眩晕、小儿发热抽搐、中风等情况,下面就向大家做详细介绍。
钩藤味甘,性微寒。
有清心热、熄肝风、定惊痫、止抽搐的作用。
善治大人头旋目眩,小儿惊风瘛瘲(手足抽动)。
常用于头重眩晕、小儿发热抽搐、中风等情况,下面就向大家做详细介绍。
1、头重眩晕:由于肝风内动而致头旋、目眩,耳鸣、失眠,头重脚轻,筋惕肉润(筋肉游走不定的跳动感)等症。
可配合菊花、天麻、防风、半夏、茯苓、白蒺藜、泽泻、生石决明、生代赭石等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故可用于高血压病。
2、小儿发热抽搐:小儿高热不退、热极生风可致咬牙、项强、眼吊、四肢抽搐、烦躁不安等症,本品能清心热、熄肝风而解痉镇静。
常配合菊花、全蝎、蜈蚣、黄连、郁金、天竺黄、桑叶、连翘、胆南星等同用。
3、中风:肝风内动、风痰上扰而致忽然昏倒、口面歪斜、半身不遂、言语失利等症,名叫中风。
本品有熄肝风的作用,又有一定的舒筋活络作用。
常配合半夏、陈皮、茯苓、菊花、桑枝、桑叶、白蒺藜、红花、赤芍、地龙、炙山甲等同用。
忍冬藤偏于清经络中的风热而治经络疼痛。
藤偏于熄肝风、清肝热而治筋惕肉润、手足抽搐。
络石藤舒筋活络而治筋脉拘挛、不易屈伸。
藤熄风镇痉而治筋脉瘈瘲(痉挛性抽动)、手足挛急。
白僵蚕祛风偏治惊痫、中风,兼能化痰散结。
藤熄风偏止旋晕、抽搐,兼能清肝心热邪。
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除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外,还有镇静作用,但无安眠作用。
前人使用钩藤熄风时主张“后下”,认为藤后下力大、久煎力小。
近人实验研究证明,钩藤煮沸煎熬超过20分钟,其降低血压的成分即受到部分破坏。
用量一般二至五钱。
特殊重症可用到一两。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药性味归经大全

中药性味归经大全辛——肺--白色甘脾--黄色酸——肝--青色苦——心--赤色咸——肾--黑色发散药性味辛温,其气芳香,作用升浮。
一.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
紫苏——辛,温。
归肺、脾经荆芥——味辛;微苦;性微湿,归肺;肝经防风——味辛、甘,性微温。
归膀胱、肺、脾、肝经细辛——辛,温。
有小毒。
归心、肺、肾经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散风热药薄荷——味辛;性凉。
:归肺、肝经蝉蜕——甘、咸,性凉。
归肺、肝经葛根——甘、辛,性凉。
归肺、胃经柴胡——苦,微寒。
归肝、胆经升麻——辛、甘,微寒。
升麻归肺、脾、大肠、胃经败酱——凉,味辛、苦。
归肝、胃、大肠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栀子——苦,寒。
归心、肺、胃、三焦经。
夏枯草——辛、苦,寒。
归肝、胆经决明子——甘、苦,微寒。
归大肠经清热燥湿药黄岑——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黄连——:苦,寒。
归心、胃、肝、大肠经黄柏——:苦,寒。
归肾、膀胱经...龙胆草——苦,寒。
归肝、胆经苦参——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解毒药金银——甘,寒。
入肝经连翘——苦,微寒。
归肺、心、胆经大青叶——苦,大寒。
归心、肺、胃经板蓝根——苦,寒。
归肺、胃、心、肝经贯众——苦,微寒。
归肝、肺经鱼腥草——:辛,微寒。
归肺经紫花地丁——:苦、辛,寒。
归心、肝经射干——苦,寒。
归肺经马齿苋——:寒,酸。
归肝、大肠经重楼——。
有小毒。
归肝经清热凉血药地黄——:甘、苦,寒。
归心、肝、肾经玄参——:苦、甘、咸、寒。
归肺、胃、肾经。
牡丹皮——:苦、辛,微寒。
归心、肝、胃经赤芍——:苦,微寒。
归肝经。
水牛角——苦、咸,寒。
心、肝、胃三经紫草——甘,寒。
归心、肝经。
清虚热药青蒿——:苦、辛,寒。
归肝、胆经。
地骨皮——甘、淡、寒。
归肺、肝、肾经白薇——:苦、咸,寒。
中药秦艽详细介绍(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秦艽详细介绍(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秦艽味苦辛,性平。
主要有祛风利湿,退骨蒸劳热的作用。
常用于风寒湿痹、阴虚劳热、退黄疸等情况,下面就向大家详细介绍秦艽的功效。
秦艽味苦辛,性平。
主要有祛风利湿,退骨蒸劳热的作用。
常用于风寒湿痹、阴虚劳热、退黄疸等情况,下面就向大家详细介绍秦艽的功效。
1、风寒湿痹、周身及关节拘挛疼痛:风寒湿三种邪气侵入机体,合而为病,影响气血正常运行,气血痹阻,而致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或筋肉拘挛疼痛,或兼发热、关节肿胀等。
秦艽有祛风利湿、退热、缓解拘挛的作用。
常配合独活、桑寄生、威灵仙、当归、红花、防己、牛膝、苡米等同用。
寒重者可加制附片、桂枝;湿重者可加苍术、白术;风盛者可加防风、羌活;筋儛嶕锯重者可加木瓜、白芍、伸筋草、炙山甲等。
2、阴虚劳热:由于阴虚而引起的骨蒸劳热(下午潮热、两颧发红、肌肉消瘦、盗汗、舌红、脉细数、晚间口干渴等),秦艽可退虚热,常配合银柴胡、地骨皮、白薇、青蒿等同用。
例如秦艽鳖甲散(秦艽五钱、鳖甲、柴胡、地骨皮各一两,当归、知母各五钱,为粗末,每付用五钱,加乌梅一个、青蒿五分,清水煎服,早晚各一付)就是临床上治疗骨蒸劳热常用的药方,可根据此方随证加减。
3、退黄疸:秦艽兼有通便利水,退黄疸的作用,前人有治“黄疸、酒疸”、“去遍身黄疸如金”的记载。
对湿邪郁蒸而致发黄者,可配茵陈、黄柏、车前子、栀子、茯苓等同用。
此外,秦艽兼能入大肠经,有通便、治下牙肿痛、口眼歪斜等作用,可随证选用。
银柴胡治虚劳,偏用于寒热交作的。
秦艽治虚劳,偏用于潮热骨蒸的。
独活与秦艽都能治身体下部风湿疼痛。
但独活用于风湿寒痛,秦艽用于风湿热痛。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
脾胃虚寒、大便泻泄者勿用。
有一定的抗过敏休克及抗组织胺作用。
有升高动物血糖的作用并使肝糖元明显下降。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明目方剂(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明目方剂(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目为肝之窍,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视物昏花,肝火盛实则“泄其子”即心之火,已知四大清肝明目药有枸杞子、决明子、桑叶和金银花,这类方剂有凉肝明目散、凉血明目汤和羚羊明目丸。
目不明病因有二:一,目为肝之窍,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视物昏花,肝火盛实则“泄其子”即心之火,已知四大清肝明目药有枸杞子、决明子、桑叶和金银花,这类方剂有凉肝明目散、凉血明目汤和羚羊明目丸;二,肝肾阴虚血少也能引起目暗不明,雀目眼花,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这类方剂有银杞明目汤、明目地黄丸。
另外,石斛明目丸可以治这两种病因皆引起的目不明证,能平肝清热,滋肾明目;治肝肾两亏,虚火上升,瞳人散大,夜盲昏花,视物不清。
附:凉肝明目散《何氏济生论》卷六处方:草决明、菊花、生地、连翘、山栀、川芎、羚羊角、防风、白芍、当归、石膏、薄荷、黄连、白芷各等分。
凉血明目汤《杏苑》卷六处方:熟地黄1钱5分,羌活6分,防风6分,甘菊花5分,山栀子(炒)5分,谷精草5分,柴胡5分,木贼4分,甘草3分,川芎1钱,当归1钱,白芍8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水煎熟,食前温服。
有泪,加川椒(炒)10粒;红热,加黄连(酒浸)5分,龙胆草(酒浸)3分。
羚羊明目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处方:羚羊角1两,白菊花2两,川芎1两,车前1两,防风6钱,羌活5钱,薄荷5钱,赤芍1两,大黄5钱,朴消5钱,血竭2钱,没药3钱,丹皮3钱,红花5钱。
制法:上为极细面,炼蜜为丸,每丸7分重。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白开水送下。
银杞明目汤《民间方》处方:银耳15克,枸杞15克,鸡肝100克,茉莉花24朵,水豆粉,料酒,姜汁,食盐各适量。
制法:1、将鸡肝洗净,切成薄片,放入碗内,加水豆粉,料酒,姜汁,食盐拌待用。
2、银耳洗净,撕成小片,用清水浸泡待用;茉莉花择去花蒂,洗净,放入盘中;枸杞洗净待用。
3、将锅置火上,放入清汤,加入料酒,姜汁,食盐和味精,随即下入银耳,鸡肝,枸杞烧沸,撇去浮沫,待鸡肝刚熟,装入碗内,将茉莉花撒入碗内即成。
射干 清热解毒 利咽祛痰(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有温度的中药宝典)射干苦寒泄降,有清热解毒之功,又专入肺经,故擅于清肺泻火,利咽消肿。
射干“味苦平。
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一名乌扇,一名乌蒲。
生川谷。
”(《本经》)现认为射干性味并非苦平,而为苦寒。
射干苦寒泄降,有清热解毒之功,又专入肺经,故擅于清肺泻火,利咽消肿,即《本经》所云“主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常用于治疗热毒痰火郁结或感受风热所致的咽喉肿痛,症见咽喉肿痛,局部充血红肿,扁桃体肿大,口干苦,喑哑,可单用水煎或口含咽汁,也可与山豆根同用吹喉,还可与玄参、薄荷、黄芩、知母、天花粉、板蓝根、甘草等清热解毒、利咽生津药同用,若伴有便秘,则配伍胖大海、牛蒡子,若兼有外感风热邪气、咳嗽,发热等,则配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疏散风热药。
急性扁桃体炎红肿疼痛,或局部化脓,身热凛寒,多因热毒壅聚、气滞痰瘀而成,亦类痛痒疮疡,寒热痈疽。
余常以射干9克,连翘9克,甘草6克,前胡9克,茯苓皮15克,川芎9克,天门冬15克治疗,方中射干、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前胡清热化痰散风,茯苓皮利水消肿,川芎活血散结、解郁滞之毒,在诸多苦寒药的基础上加天门冬护阴、生津润喉,诸药合用,则咽肿得消,咽痛得解。
岳某,男,30岁,发热38.5℃,咳嗽1周,咯痰,咽痒,汗多,口渴不多饮,食少恶心,胸闷,舌红苔黄滑,脉滑数,余认为此乃感受暑热邪气,兼夹湿邪为患,病在气分,予以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飞滑石12克,茵陈15克,黄芩9克,石菖蒲6克,川贝母9克,木通6克,藿香6克,连翘9克,薄荷6克,白豆蔻6克,杏仁9克,枇杷叶15克,青蒿12克,僵蚕9克,射干9克,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芳香化浊、止咳化痰,解毒利咽之功。
《本经》言射干“主咳逆上气”,即射干可以治疗咳喘,且此咳喘乃痰饮内停、肺失宣降所致,必见喉中痰鸣、水声辘辘,即《金匮要略》所载“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五味子的药用价值(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五味子的药用价值(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现代研究发现,从五味子植物中分离出的一些活性物质对肝脏有保肝、解毒作用,临床常用五味子的干燥粉末装胶囊内服,对治疗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改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效果。
五味子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特别是当出现哮喘或昏迷时,它可帮助呼吸系统恢复,同时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
中医凡谈及药物的功效,都要说到中药的性、味。
药性分寒、热、温、凉等四性,药味则分酸、苦、甘、辛、咸五味。
不同性味的药功效有所不同。
味苦的一般有“泻”的作用,如黄连、莲子心可以用来泄火;甘味药具滋补、缓急的作用,如甘草、饴糖可用来补中、缓急止痛。
古人认为,不同的性味入不同的脏腑,可治疗不同脏腑的疾病。
因此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酸属肝、苦属心、甘属脾、辛属肺、咸入肾”的说法。
中药五味子的果肉酸中有甜,果核辛辣而咸苦,在众多药物中,它是唯一凑足这五种滋味的。
药王孙思邈说:“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使人精神顿加;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
”五味子在中药里属收敛固涩类药物。
能上敛肺气而止咳喘,下固肾气而涩精止遗,并有滋阴润燥、生津液的功效。
治疗肺、肾气虚引起的虚喘可配伍六味地黄丸使用。
热伤津液引起的口燥咽干、自汗、盗汗,则宜与人参、麦冬同用,称生脉散。
肾气不固引起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等症状可单用其熬膏治疗,方法是:用五味子250克煎取浓汁,并浓缩至稀流膏样,掺入适量蜂蜜,加热至粘稠液状装瓷坛冷藏,于每日早、晩取两茶匙用温开水化开服用即可。
五味子还有安神宁心的作用,能治体虚引起的心悸、失眠、多梦等症,可与酸枣仁、麦冬、远志、茯苓等安神药配伍,或服用成药天王补心丹。
现代研究发现,从五味子植物中分离出的一些活性物质对肝脏有保肝、解毒作用,临床常用五味子的干燥粉末装胶囊内服,对治疗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改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效果。
五味子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特别是当出现哮喘或昏迷时,它可帮助呼吸系统恢复,同时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药性(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的药性,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
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
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中药的药性,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
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
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
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
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等方面。
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
结出来的。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四气
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
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
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
然而宋代寇宗奭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四气”改为“四性”。
李时珍亦从其说,谓“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燥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
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能改易,故从旧尔。
”。
寇、李之论,虽然亦有其理,然而未能说明四气的原始含义。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
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
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合为九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