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简介

合集下载

汉族 汉 仡佬族标准简称

汉族 汉 仡佬族标准简称

汉族汉仡佬族标准简称
仡佬族,又称侗佬族,是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我国有六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

从古至今,仡佬族一直生活在中国的西南部,以湖南省为中心,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南、江西、湖北和广西等地。

仡佬族共有400多万人,是我国仅次于壮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仡佬族的族习俗和家风独特。

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保留了古代少数民族的影子,使恢复两千多年前的生活方式。

从平面上来看,仡佬族是一个民族,它有它自己的习俗、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并且擅长参加各类宗教活动,如庆贺节日、祭祀爱神等,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

此外,仡佬族也有自己繁多的歌舞形式。

他们以民族舞蹈、节庆舞蹈和歌曲为主,用手拉琴、芦笙和小鼓等传统乐器作伴奏,每个节日都有精彩的歌舞。

仡佬族的文字也有自己的特色,它的文字是1991年成立的“五洲仡佬字”,仅由321个字符组成,在仡佬族文化保护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仡佬族也有自己不可缺少的族饮食文化,包括周公粥、米豆腐、酒糟鸡、豆腐干等,水平丰富,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总而言之,仡佬族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在我们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仡佬族是汉族的重要分支,它的宗教、文化、文字、习俗和饮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影响着汉族文化的发展。

仡佬族正在发扬自己的特色,为汉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汉族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仡佬族

仡佬族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节,届时要准备鸡、酒、 肉、饭等敬奉山神或土地,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保佑 平安。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当地 仡佬族人民叫做过年。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 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 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仡佬族在贵州分布广泛,特别是在黔中,黔北 各县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语言,习俗差别也 较大,但仡佬族都来源于古代濮人。其习俗任 有一致的相似性。下面就说一下仡佬族的节日:
(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祈愿 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还要给牛披红挂彩,打 糍粑挂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寿。
• 仡佬族食粮,住平坝丘陵者以大米、玉米为主,居高 山者以玉米、薯类为主。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捞 窜”之说。糍粑常作亲把祖宗神灵供品,亦为待客和 节日食品。 仡佬族人爱饮酒,多为自酿。先年有咂酒,用时含管 吸饮。 • 筵席常以酥扣(亦称烧白)、昨扣为主肴,俗称“大 水席”。大矸、三桥一带近年盛行“三 幺台”,即 筵席分三台吃完,先酒次茶后饭,或先茶次酒后饭。 坐席多为每桌10人(上下席各2人,左右席各3人)。
仡佬族
仡佬族的族源,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即: 濮人-僚人-仡佬族。 远在商周直到魏晋时期,仡佬族先民称 为“百濮”或“濮”。濮人是中国古代 的一个强大族群,遍及中南、西南各地, 贵州的居多。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濮人住的区域纳 入了管辖范围。古书记载,夜郎的主体 居民先是濮人,后是“僚”人。 隋唐到两宋,南宋朱辅《南蛮丛笑》把 “僚”改为“佬”,即成今之“仡佬”。 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的传统服 饰很有特色,男女 都穿筒裙,裙料由 染色羊毛和麻编织 而成,穿时以裙自 头上贯通而下,故 又名为“通裙” 。

仡佬族

仡佬族


正月初一赶庙会开始至正月十四 仡佬族的年文化 ——过年习俗, 叫过大年,十四夜要大祭,是大 汉族人过年叫“过春节”,仡乡 人 年的巅峰。仡佬人到了二十四 打 过年叫过“仡佬年”。在务川仡 佬乡,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 、 扫扬尘;三十吃“年饭”贴春联 山 挂灯笼,点燃香烛,焚烧冥钱, 送灶神上天开始到腊月三十叫过 祭祀先祖。 小年。三十夜要小祭,是小 年的高潮。
务川县成立于1987年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 部大娄山、东南麓, 是遵义乃至贵州进入重 庆、长江出境的县城之一
人口41万余人,辖10镇5 乡,有民族17个 ,其中 苗族,仡佬族占85% 。
县 境 内 多 系 崇 山 峻 岭 、
溪 流 纵 横 、 银 瀑 飞 溅
林 木 幽 生 、 景 色 迤 逦
素 有 “ 黔 北 多 佳 境 ,
风 是都 “ 丹 物 著“ 砂 在 名 古 思 的 县 州 ” “ “ 仡 ” 的 佬 铝 美 之 矿 称 源 之 。——一座文化古城,蕴含着一千 舞蹈——“弦子舞”蜻蜓点水,前三 后 多年的人文底蕴,龙潭仡佬民族文化村 一,有小勾脚,三步弦,大摇摆,老牛 擦痒,小马摇铃,栽秧 等8种动作。 西南最大的草场 :栗园草场;世界最长 回音壁:灵崖回音壁;独具民族风情的 仡佬盛宴:三幺台、、、
主 诞 生 时 的 情 景 。
仡佬族居住文化
仡 以 所 巨 有 有 还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上最为古老的一 佬 “ 居 木 木 石 有 族 干 屋 , 结 结 茅 个民族,有人认为它是“古夜郎” 先 栏 去 上 构 构 草 的后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区。民 民 ” 地 覆 的 的 房 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 的 为 数 杉 “ 石 在岩旮旯。” 叶 穿 板 民 特 尺 斗 房 居 色 , 架 房 形 以 ” 式

仡佬族的介绍

仡佬族的介绍

仡佬族的介绍仡佬族[gē lǎo zú] ,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语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历史学界一致认为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读音为老)人有关。

在住房、服饰、饮食、丧葬和穿耳等风俗习惯上,也保留有大量与古代僚人相似的特征。

比如贵州普定县窝子乡和高阳乡的仡佬族,到十九世纪末仍然还保留有“打牙”习俗。

古代僚人很早就在中国西南地区生存。

在汉代建立牂牁郡以前,这里已有若干个部落集团,而以夜郎最为强大。

公元3至5世纪时,由牂牁迁入四川的僚人,编入了封建国家的户籍,并且向封建王朝缴纳赋税。

公元5世纪时,他们已能制造金属的矛和盾、刺鱼工具和铜爨等等,并用麻类纤维织成细布。

7世纪以后,四川僚人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僚布的质量很好,成为必须上缴给封建王朝的贡品。

直到宋治平年间(11世纪中叶),有的僚人领主还霸占大量土地,拥有数千户依附农民,成为割据一方的封建势力。

文化信仰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有本民族专司祭祀、祈福求寿、退鬼、超度亡灵的巫师。

仡佬族人创业、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衣食住行与山林息息相关,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有些人家对古树巨石顶礼膜拜,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献酒、肉、糍粑祭奠,祈保子孙安康。

每逢旱、涝、病、虫灾,便挂善募捐,请道士设坛打醮作法事,祈祷诸神禳灾保平安。

住处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树常会被作为神树来祭祀和崇拜。

一旦选定后,则要对该地区实行封山,禁止任何不当的行为,包括禁止砍树和放牧,这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维持了生态环境。

语言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侗语。

它与苗瑶语族语言和壮侗语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

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把仡佬语族看成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较合适,其名称可以叫僚语族或仡佬语族。

仡佬语分四个方言,习惯上称为“稿方言”、“哈给方言”、“多罗方言”和“阿欧方言”。

水城仡佬族

水城仡佬族

水城仡佬族◇熊家红水城仡佬族是一个古老民族,也是贵州土著民族,古人称之为古老族,古老族首都“播哩”在今安顺和普定之间,人烟比较发达,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在那里安居乐业,嫁娶随俗,丧葬礼数井井有条,男耕女织,过着喜气祥和的日子。

没有想到的是水西彝族人孟获和扎弟兄由云南冬川出发至贵州分兵两路进攻古老族首都,孟获从东北,扎从西南进攻,古老族首都“播哩”被攻跨。

都城崩溃,仡佬人民四处逃灾躲难,流离失所,多数被俘虏,彝族人将战败的古老族人分散居住,以十户彝夹一户仡,谓之隔居,从此古老族就被称之为仡佬族,意思就是隔居的民族。

土司制将仡佬族分成两类,一种称为打铁仡佬,另外一种称为打簸簸仡佬,都是为土司制造农具、家具的奴仆,在这一段期间,苗族则称仡佬族为“keǐ”,译音为奴用的意思。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水城地区又称仡佬族为“彝仡佬”。

仡佬族是一种非常具有创作天赋的民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仡佬族村落曾保留着自己祖先制作的石器时代的“石斧”,铜器时代的“刀”,铁器时代的农具“铧”,以及诸多的工艺品。

逃散的仡佬族人民,到苗寨的就变为苗族,到汉族村寨的就变成了汉,进入布依族村寨的就变做了布依……。

就这样,仡佬族渐渐的被异族同化,失去了本民族语言,同时与异族通婚等使仡佬族人越来越少。

还有部分躲到了深山老箐靠刀耕火种,赶山吃饭,甚至以狩猎为生,并结识了部分爱狩猎的苗民兄弟,使得这两种民族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成了生在一起,死葬一处的友谊,钟山区放马坝(过去称水城放马坝)附近出现诸多苗坟和仡佬坟交错混葬于一个地方。

原杨柳镇教场管理区放马坝(过去称“世乐坝子”)是苗族和仡佬族聚居的地区,仡佬族古坟较多,而且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他们从放马坝迁居其他地方,最末的是清乾隆二年,如郭老幺、周静、杨玉平等的子孙。

在此的仡佬族,除古坟外,还有成寨的宅基遗迹,田产名称等仍有可考。

仡佬族人民没有文化,无法记录下自己祖辈走过的坎坷历程,大多都是靠祖辈口述和一代一代的传颂,二十世纪三、四年代杨梅区罗盘乡伍佐河的仡佬族知识分子穆绍清曾讲述过仡佬族人民荣辱辛酸的历史过程,以及仡佬人民的手工艺制作和仡佬人民古老的风俗礼仪。

仡佬族

仡佬族

学院:护理学院班级:143 学号:20144840352 姓名:张骞凯仡佬族介绍一、起源仡佬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地区,仡佬族同时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二、分布地及地理特征1、种族分布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义、仁怀、安顺、关岭、普安、清镇、平坝、黔西、大方、织金、金沙、贞丰、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马关、富宁等县。

3、地理特征仡佬族及其先民起初大都居住在群山之间的一处处平畴、谷地上。

仡佬族的住地,大多交通不便,地少而土瘠。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高于全国平均数,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三、宗教信仰仡佬族及其先民在历史上广泛地存在着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观念意识,其信仰崇拜主要表现为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为内容的原始宗教。

四、民族文化特色语言-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目前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

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族、布依语等多种语言。

仡佬族民间流传有诗歌、谚语等口头文学。

节日-三月三山王菩萨生日。

八月节: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仡佬节、吃虫节、吃新节、敬雀节、祭山节、抢春水、六合宴等。

戏曲-傩戏,由原始的巫术活动演变而来。

高台戏,以搭简易高台演出而得名。

舞蹈-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居住在我市茅坝镇哑塘等地的仡佬族人民的一种丧葬仪式,尤以哑塘仡佬民族点一带最为盛行。

民间工艺—雕刻:务川仡佬族的木雕、石雕历史悠久,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装饰性。

剪纸:民间较为普遍。

图案诸如花鸟、鱼虫、家禽、走兽、龙凤、山水等。

仡佬族

仡佬族

仡佬族的族源
• 仡佬族的族源,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 即:濮人-僚人-仡佬族三个历史阶段。 • 仡佬族在商周时称为“濮”。仡佬族与古代居住 在今贵州一带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唐宋时, 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 “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 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 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 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 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1990年,国务 院批准把长期族属未定的“徕人”确定为仡佬族 支系。
• 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 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 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 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 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 长筒裙,以青、红、白三 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 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 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 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 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三、建筑习俗
• 仡佬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 砌石板盖顶,卡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楼。根据文 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贵 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住宅样 式。其他地区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 一般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 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居住在务 川一带的仡佬族,自然条件稍好,房屋后竹木葱 芳,屋尚覆盖小表瓦,四壁竖装木板壁。若是土 坯墙、夯土墙或者簇条墙、篱笆墙,贝刷白灰, 清爽明决。
麻饼
酥食
五、婚嫁习俗(一)
•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 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 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 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 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 轰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 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 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恋恋不舍。娘 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 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 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 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 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 情。

仡佬族崇敬竹子

仡佬族崇敬竹子

返回
家居建筑
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 建筑,仡佬族支系很多,住地分 散,现仡佬人口55.9041万,遍 布全省各地。由于受地理和其他 民族的影响,各地仡佬族民居差异 很大。仡佬族多数住在山区民谚 说:“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 在岩旮旯。”仡佬同胞因地宜, 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石 板盖顶。卡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 楼。
婚礼礼仪
砸酒
返回
踩堂舞
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 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 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和怀念。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 中,故名为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 四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摇铃、 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舞蹈时身体微曲,来 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过程主 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队形变化有“四瓣花”、 “柳穿鱼”、“梅花阵”等。
仡佬族
仡佬族简介 仡佬族家居与饮食 仡佬族习俗 仡佬族娱乐活动 仡佬族服饰
民族简介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 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 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 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 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目前也只有 少数老人通仡佬语。 过去认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 汉字为共同文字,但是2008底,贵州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 现了《九天大濮史录》一书,证明仡佬人有自己的文字—— 仡佬文。此书被称为“天书”,对仡佬族的历史等各个领域 的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返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