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综述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 年第 6 卷 2 期 4 月号 综述
!!!!!!!!!!!!!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2
变应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 属中医“鼻
鼽”范畴, 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
趋势
[1]
, 并以青少年居多。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体会到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优势, 为了进一步
深入探讨, 现将中医药认识和治疗该病的概况综述
如下。
1 古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
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塞、鼻痒、喷嚏、
流清涕为主要特征的鼻科常见病。鼻鼽是中医病
名, 又称鼽嚏, 早在古籍《礼记·月令》中已有“鼽嚏”
的记载。《内经》中的《素问·气交变大论》说: “岁金
不及 民病肩背瞀肿鼽嚏 ”, 《素问·脉解篇》
说: “所谓客孙络则头痛、鼻鼽、腹肿者, 阳明并于
上, 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 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还有在《宣明五气篇》、《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
论》等篇均有“鼽嚏”的论述。《灵枢·口问篇》说: “阳
气和利, 满于心, 出于鼻, 故为嚏。”刘河间《医学六
书·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解释说: “鼽者, 鼻出清嚏
也。”又说: “嚏, 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
窍, 痒为火化, 心火邪热干于阳明, 发于鼻内痒则嚏
也。”《阴阳十一脉灸经》曰: “阳明( 脉): 其所产病
鼻鼽。”《中医大辞典》对鼽字注释说: “鼽, 谓鼻
中水出也。”《中医辞词》说: “鼽, 又有鼻鼽、鼽鼻, 鼽
水之称。”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四点:
①肺气虚弱,风寒外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天气通于肺。"《医门法律》曰: “人身之气, 禀命于
肺。”人体就是通过肺脏的吸清呼浊运动, 以维持机
体的正常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肺 在
窍为鼻。”《灵枢·五阅五使篇》说: “鼻者, 肺之官
也。”《诸病源候论》说: “鼻是肺之候, 肺气通于鼻。”
鼻和肺有着密切的关系。鼻为清气出入之门户, 主
司嗅觉, 助发音。正如《医学见能》卷一云: “肺气通
调, 鼻自安。”《灵枢·脉度篇》说: “肺气通于鼻, 肺和
则鼻能知香臭矣。”《严氏济生方·鼻门》: “夫鼻者,
肺之所主, 职司清也, 调适得宜, 则肺脏宣畅, 清窍
自利。”鼻功能活动的正常有赖于肺气的调畅, 肺气
调畅则气道宣通, 鼻窍通利, 嗅觉灵敏, 声音能彰;
同时鼻粘膜分泌粘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亦有赖于
肺之阴液上输以濡养。《素问·五脏别论》: “心肺有
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肺主宣发, 外合皮毛, 皮毛位
于体表, 是卫外的屏障, 皮毛受肺输布的卫气功能
不足, 腠理不密, 风寒之邪侵袭, 内犯于肺, 肺失宣


降, 津液停聚, 上侵于鼻, 流溢为涕而发鼻鼽。正如
《素问·咳论》所说: “皮毛者, 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
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也指
出: “肺气通于鼻, 其脏有冷, 冷随气入乘于鼻, 故使
津液不能自收。”肺为娇脏, 性喜温润, 易受邪侵。
《医学心悟》云: “鼻塞者, 寒也, 鼻流清涕者, 风也。”
可见肺气虚弱,风寒袭肺, 上犯于鼻, 是本病的发病
的病因。
②肺脾气虚,水湿泛鼻: 《小儿药证直诀》说: “鼻
为脾。”《医学心悟》云: “鼻准属脾土。”《内经》云:
“脾胃为仓禀之官, 五味出焉。”《内经》云: “五味入
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气和而生, 津液
相成, 神乃自生。”肺主气,脾为气血升化之源,肺中
所需津气,要靠脾运化水谷精微来供养,如《医学入
门》卷四所说: “鼻乃清气出入之道, 清气者, 胃中生
发之气也。”由于肺和脾气和水津方面的密切关系,
所以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因此脾气虚时, 脾之健
运失常, 清阳之气不能上升, 因而出现九窍不利的
症状。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 “九窍不利, 肠胃
之所生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 “中央土以灌
四旁 其不及, 则令人九窍不通。”脾气虚弱, 可
导致肺气不足, 肺失宣降, 则津液停聚, 使寒湿之邪
久凝于鼻部而发为鼻鼽。
③肾气亏虚,肺失温润: 肾属水,肺属金,肺与肾
之间的关系,在五行学说中称之为“金水相生"又称
“肺肾相生"如《血证论》: “肾为水,肺为天, 金水相
生, 天水循环。”《景岳全书》说: “五脏之阴气, 非此
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 非此不能发。”又如《类证治
裁·喘证》: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肺主出气, 肾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综述
张 予
1
· 24·1 北京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耳鼻喉科(100053)综述
!!!!!!!!!!!!!!!!!!!!!!!!!!!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 年第 6 卷 2 期 4 月号
主纳气, 阴阳相交, 呼吸乃和。”肾为诸阳之本。为肺
气之根, 肺司呼吸, 为气之主。因此, 只有肾气充盛,
肺气才能得到温养, 吸入之气才能通过肺的肃降下
纳于肾。若肾气不足, 失于摄纳, 气浮于上而致喷嚏
频作, 若肾阳不足, 寒水上犯, 致鼻流清涕不止。正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 肾) 气大衰, 九窍不
利, 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这说明肾气亏虚, 阴寒
内盛,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可导致鼻鼽的发生。
④肺经郁热,风热外袭: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
中指出: “若邪乘太阴, 其气蕴结于鼻者, 则津液壅
塞, 鼻气不得宣调 或窒塞, 或流涕, 是肺经之邪
壅滞也。”并指出“热极怫郁”是鼻鼽致病的病因。肺
为水之上

源, 行清肃而敷布四脏, 性喜温润而恶燥
热。肺又为娇脏, 易受邪侵, 如肺经素有郁热, 复为
风热之邪乘袭, 两阳相合, 肺气壅塞, 失于宣降, 热
邪炽肺, 上凌于鼻, 致发鼻鼽。《素问·五常政大论》、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
均有鼻鼽是火热所致的论述。
在治疗方面: 《张氏医通》卷八提出: “鼻鼽, 鼻
出清冷也。风寒伤皮毛, 则腠理郁闭, 宜疏风清肺,
香苏散加川芎、蜀椒、细辛、肉桂、诃子。不应, 非风
也。乃寒也, 辛夷散去木通、防风、升麻、藁本、加桂
枝、附子、蔓荆子、诃子、白术。”
2 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现代医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有多
种见解: 中国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国中西医
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等制定的变应性鼻
炎诊断治疗标准
[2] [3]
也多分为气虚, 阳虚, 郁热等;
谭敬书
[4]
认为: 分为肺气虚弱, 肺肾不足, 肺经郁热
等 ; 干祖望
[5]
提出分为肺虚感寒, 肺脾气虚, 肾阳不
足, 肺经伏热等。治疗或用调和肺气, 温肺祛邪, 或
用清热脱敏, 或用益气固卫。
大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风寒之邪
外袭, 肺脾肾内虚。张梦依
[6]
强调肺卫的重要性, 认
为卫气虚、肺阴不足引发本病。邵荣世等
[7]
提出本病
的发生或因于肺气虚寒, 或因于脾虚和肾虚。朱玉

[8]
将本病分为 3 型:肺气不足,脾气虚弱,肾阳虚。
陈黎明, 潘文有
[9]
认为分为肺虚感寒, 脾气虚弱,肾
阳亏虚 3 型。这些观点多是以相关的中医理论为基
础, 再结合临床实践得出的。贯剑
[10]
等查阅了近 20
年相关文献共 84 篇, 其中, 79 篇文章认为本病与肺
有关, 具体分型有肺气虚、肺虚寒、营卫不和、风寒
袭肺等; 有 65 篇文章提出与脾有密切关系; 71 篇强
调肾的重要地位。此外三脏还可兼病。36 篇文章有
肺肾两虚型, 24 篇文章有肺脾两虚型。另有一些医
家依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认为本病的病机与瘀血(12
篇)、伏热(8 篇)、血虚(5 篇)、肝胆不和(7 篇)、郁热
(11 篇)
[11]
等有密切关系, 徐克信
[12]
认为还与长期肝
郁, 情绪波动有关。
另有一些学者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
一些新的观点, 吴氏
[13]
提出鼻鼽在病因病机、症候
特点上均与痰饮病类同, 将其归于广义的痰饮, 并
按照痰饮论治。尊“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的原
则, 选用理中汤、肾气汤合小青龙汤化裁。邵健民
[14]
认为本病病机多为肺寒、肾虚, 病久不愈常常因寒
而窍络不通, 出现瘀血症状, 故特别强调瘀血在疾
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治疗多选用三棱、
莪术等峻利破血之品。李凡成
[15]
通过实验证实

寒冷
影响患者的微循环, 认为疾病的病机是肺肾虚寒导
致瘀血。日本中村夫关
[16]
将本病的病机归纳为“脾
阳虚”、“里阳虚”、“水毒”、“瘀血”等。还有医家认为
本病与肝胆生发之气不足有关
[17]
, 选用龙胆泻肝汤
加减治疗。众多学者结合各自临床心得, 提出各种
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本病病因病机治疗理论
的发展。
3 现代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3.1 分型治疗:
干祖望将本病分为五型: 1、营卫不和, 风寒袭
肺型, 治以调和营卫, 温肺开窍法, 方用桂枝汤( 桂
枝 9 克, 芍药 9 克, 甘草 6 克, 生姜 9 克, 大枣 4
枚); 2、清阳不升, 浊阴上泛型, 治以补气和中, 升清
降浊法, 方用补中益气汤( 黄芪, 炙甘草, 党参, 当
归, 升麻, 柴胡, 白术) 合玉屏风散( 黄芪 100 克, 白
术 60 克, 防风 60 克, 研末, 每日 2 次, 每次 6- 9 克,
开水送服); 3、肺经伏热, 上凌轻窍型, 治以清肺泻
热法, 方用清肺脱敏汤( 黄芩, 桑白皮, 枇杷叶, 茜
草, 紫草, 旱莲草); 4、肾阳不足, 肺脾失温型, 治以
温补肾阳法, 方用金匮肾气丸( 干地黄, 山药, 山茱
萸, 泽泻, 茯苓, 丹皮, 肉桂, 炮附子); 5、冥顽不瘥,
诸药不效者, 治以截敏乌梅汤( 乌梅, 柴胡, 五味子,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
!!!!!!!!!!!!!!!!!!!!!!!!!!!!!!!!!
2 · 25·!!!!!!!!!!!!!!!!!!!!!!!!!!!!!!!!!!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2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 年第 6 卷 2 期 4 月号 综述
百合各 10 克, 防风 12 克, 甘草 3 克, 蜂蜜 30 克)。
林文森
[18]
将本病分为标证和本证, 表现急性期或季
节性发作者为标证, 治疗以疏散, 药用葛根, 桂枝,
白芍, 柴胡, 路路通, 辛夷, 蝉蜕, 细辛, 苍耳子, 川芎
等; 肺脾肾气虚型和血虚风燥型为本证, 肺脾肾气
虚型, 用黄芪, 白术, 防风, 百合, 当归, 麦冬, 五味
子, 乌梅为主治疗, 肺虚偏重者, 加党参, 苡仁, 山
药, 甘草, 肾虚偏重者, 加鲜灵脾, 补骨脂, 肉苁蓉,
熟地黄, 血虚风燥型, 用当归, 川芎, 生地, 赤芍, 首
乌, 丹皮, 地骨皮, 路路通, 泽泻, 黄芩, 乌梅, 刺蒺
藜, 蝉蜕, 秦艽等。分型治疗的还有: 晏诺恒
[19]
将本
病分为 3 型: 肺虚感寒型治以温补肺气, 祛风散寒,
用温肺止流丹(《辨证录》) 合玉屏风散化裁; 脾气亏
虚型治以健脾益气, 祛风通窍, 用补中益气汤或参
苓白术散之类化裁; 肾阳亏虚型治以补肾壮阳, 温
通鼻窍, 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饮之类化裁。黄一茜
[20]
亦将本病分为 3 型, 肺气虚弱型治以温补肺脏,
祛风散寒, 选用黄芪, 白术, 防风, 桂枝等温肺祛寒
之品; 肺脾气虚型治以健脾除湿, 益气养肺, 选用人
参, 黄芪, 白术等培土生金之品; 肺肾两虚型治以补
肾温阳,

益肺固表, 选用黄芪, 鹿角胶, 吴茱萸, 细辛
等温阳益肺之品。
3.2 基本方加减治疗
王娜
[21]
用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炙甘草、生
姜、杏仁、生黄芪、苍耳子、蝉蜕、徐长卿)治疗 36 例,
显效 26 例, 有效 7 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 91.7%。
李明
[22]
用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荆芥、防风、白术、桔
梗、白芷、乌梅、五味子、细辛、苍耳子、甘草) 治疗
100 例, 痊愈 35 例, 显效 49 例, 有效 10 例, 无效 6
例, 总有效率 94%。伊春有
[23]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
味( 麻黄、附子、细辛、蝉蜕、荆芥、乌梅) 治疗 100
例, 临床控制 78 例, 显效 15 例, 有效 5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 98%。葛银燕等
[24]
用当归饮子(《医宗
金鉴》) ( 当归、白芍、川芎、生地、荆芥、防风、白蒺
藜、制首乌、黄芪、甘草) 随证加减治疗 72 例, 显效
52 例, 有效 15 例, 无效 5 例, 总有效率 93.1%。王学

[25]
用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麻黄、桂枝、细
辛、防风、黄芪、白术、半夏、五味子、白芍、生姜、甘
草) 治疗 78 例, 显效 48 例, 有效 21 例, 无效 9 例,
总有效率 88.4%。
3.3 单方、验方治疗
金慧鸣
[26]
用鼻鼽汤( 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苍
耳子、苡仁、辛夷、细辛、白芷、甘草、诃子、乌梅) 随
证加减治疗 50 例, 痊愈 22 例, 显效 14 例, 好转 10
例, 无效 4 例, 总有效率 92%。林伟霖
[27]
用益肾苍耳
散( 熟附子、桂枝、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黄芪、白
术、藿香、苍耳子、辛夷、桔梗、甘草) 随证加减治疗
50 例, 痊愈 30 例, 有效 18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
96%。臧朝平
[28]
扶正止鼽汤(仙灵脾、黄芪、白术、山
茱萸、防风、蝉蜕、辛夷、苡仁、乌梅、煅牡蛎、丹皮、
路路通、桔梗、甘草) 治疗 60 例, 显效 32 例, 有效 20
例, 无效 8 例, 总有效率 86.7%。周玉霞等
[29]
用脱敏
汤(防风、乌梅、蝉蜕、干地黄、苍耳子、辛夷、桑螵蛸)
随证加减治疗 145 例, 痊愈 123 例, 好转 13 例, 无
效 9 例, 总有效率 93.8%。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陆培
[30]
用中药汤剂( 炙黄芪、太子参、藿香、细
辛、辛夷、防风、蝉蜕、生甘草) 配合克敏能等治疗变
应性鼻炎 53 例,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经 4 周治疗
均有明显疗效。黄甫辉
[31]
采用自拟协定方(防风、白
术、黄芪、柴胡、五味子、川芎、赤芍、白芷、苍耳子、
银花、甘草) 配合西药抗组胺药物及肥大细胞膜稳
定剂及局部减充血药物共治疗 85 例, 花粉症 23
例,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62 例, 结果花粉症显效 18
例, 有效 5 例, 常年性显效 50 例, 有效 12 例。郑荣

[32]
用氯雷他定口服, 苯海拉明麻黄素滴鼻连续用
药 4 周, 中西医结合组西

药同西药组加抗敏方( 黄
芪、党参、防风、麻黄、苍耳子、辛夷、白术、鹅不食草
等) 口服 4 周。中西医组总有效率 94.3%, 西医组
80%(P<0.05)。岑李民
[33]
用玉屏风散与苍耳子散加减
联合免疫疗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64 例, 并与
一般抗组胺药结合免疫疗法治疗 52 例作对照, 观
察 1 年, 治疗组有效 60 例, 无效 4 例, 有效率优于
对照组(P<0.05)。刘存华
[34]
中药( 黄芪、党参、巴戟
天、仙灵脾、干姜、五味子、百合、麻黄) 加西药鼻窦
置换疗法同脱敏疗法比较, 结果 2 种方法在统计学
上无差异, 但治疗组疗程短, 见效快。郑彦
[35]
对 308
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以局部给药配合中药口服玉屏
风散加减, 结果有效率达 95.8%。沈翠于
[36]
将 PAR
分为对照组(45 例) 和治疗组(53 例), 对照组以微
· 26·综述
!!!!!!!!!!!!!!!!!!!!!!!!!!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 年第 6 卷 2 期 4 月号
波治疗后配合抗过敏西药, 治疗组以微波治疗后配
合中药内服, 结果治疗组显效 34 例, 有效 13 例, 无
效 6 例, 总有效率 88.68%, 效果优于对照组。陈久林

[38]
用射频加中药口服治疗变应性鼻炎 36 例, 随
访 6- 12 个月, 显效 30 例(83.3%), 有效 5 例(13.9%),
无效 1 例(2.8%), 总有效率达 97.2%。
3.5 药物外治疗法
3.5.1 滴鼻吹鼻疗法
王氏等
[38]
以退敏鼻液( 成分: 细辛、白术、苍耳
子、云苓、猪苓、浮萍) 滴鼻, 每日 3 次, 每次 0.1ml,
用药 15d, 治疗 40 例中, 显效 26 例, 有效 8 例, 无效
6 例, 总有效率 85.00%。胡氏
[38]
以辛夷 5g, 炒苍耳子
5g, 薄荷 2g, 白芷 30g 研为细粉, 每次用 0.3g- 0.6g
吹入鼻腔, 每日 3 次, 3d 为 1 疗程, 配合口服中药,
一般治疗 1- 3 疗程, 治疗 61 例, 治愈 55 例, 有效 5
例, 无效 1 例, 治愈率 90.16%。
3.5.2 蒸气疗法
王氏
[39]
以鹅不食草 10g, 川芎 10g, 细辛 3g, 辛
夷 10g, 皂荚 10g 水煎过滤成 300ml 装瓶备用, 使用
时加药液 50ml 至雾化器药杯中, 同时加入扑尔敏
40mg, 锡类散 0.15g, 行超声雾化吸入, 每日 2 次, 每
次 20min, 同时口服中药, 30d 为 1 疗程, 经治疗 1
疗程停药 3 个月后判断疗效, 治疗 30 例, 治愈 19
例, 好转 9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 93.33%。
3.5.3 药气疗法
许氏
[40]
以咳喘鼻闻安( 以白兰花为主药, 配麻
黄、藿香、紫苏叶、当归、丁香) 置于袋中, 置睡枕旁
闻吸药香气味, 治疗 20 例患者中, 显效 8 例, 有效 9
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 85.00%。朱氏
[41]
将中药细辛、
白芷、藁本、苏子、皂角填塞到口罩中做成温补祛风
口罩, 嘱患者佩戴口罩, 每日 2 次, 每次 20min, 20d
为一效程, 治疗 40 例, 痊愈 16 例, 显效 12 例, 有效
9 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 92.50%。
3.5.4 敷贴疗法
曹氏
[42]

取白芥子、玄胡各 30%, 甘遂、细辛各
20%, 共研细末, 用鲜姜汁调成稠膏状, 压扁切成块,
每块约 1cm×1cm(6g), 再加少许麝香, 分摊在直径
约 5cm 的胶布上, 固定于上述穴位, 初伏、中伏、末
伏各贴 1 次, 初伏、中伏取肺俞、心俞、膈俞, 末伏取
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一般敷贴 2h- 4h,连续 3d
为 1 疗程, 治疗 88 例 , 治愈 24 例, 显效 40 例, 有效
16 例, 无效 8 例, 总有效率 90.91%。姚氏
[43]
以辣椒
膏( 辣椒酒浸液 5ml,颠茄 5g,樟脑 8g, 冬青油 10ml,
橡皮 5g,上药混匀成膏状) 裁成小块状, 睡前贴双侧
肺俞及迎香穴, 每晚 1 次, 7d 为 1 个病程, 间歇 3d
后继续第 2 个疗程, 一般持续 20d 左右。25 例中, 显
效 20 例, 无效 5 例, 总显效率为 80.00%。
3.5.5 药物下鼻甲注射疗法
郭氏等
[44]
以培养生物螨、辛夷、黄芪制备之螨
辛芪注射液, 双侧下鼻甲注射, 5d- 7d1 次, 5 次为 1
疗程, 治疗 110 例, 治愈 68 例, 有效 40 例, 无效 9
例, 有效率 98.18%。
3.6 针灸治疗
3.6.1 针刺疗法
张氏
[45]
取穴于同侧颧弓下正中咬肌之前缘, 毫
针过皮后与皮肤成 30 度角向上向内进针, 直刺蝶
腭神经节, 留针 15min, 每隔 5min 行强刺激一次, 两
侧可同时进行, 每周 1 次, 4 次为 1 疗程。治疗 185
例, 治愈 82 例, 显效 75 例, 有效 26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 98.92%。刘芳
[46]
透穴针法, 取百会透刺前
顶, 上星透刺神庭, 印堂透刺山根, 迎香穴直刺; 诸
穴行快捻转手法, 使额部、鼻部出现明显酸胀感, 1
次/天, 10 次为一个疗程。治疗 1- 4 疗程, 89 例中痊
愈 42 例, 显效 37 例, 有效 9 例, 总有效率为 98.9%。
陈得成
[47]
独刺印堂,用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外达鼻
头,内及鼻腔, 鼻部酸胀明显,甚至流泪,留针 20 分
钟, 10 次为一个疗程, 1- 2 个疗程后,34 例中痊愈
12 例, 显效 14 例, 有效 6 例, 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4.1%。吴燕
[48]
取攒竹、迎香、合谷、曲池、三阴交,分
泌清涕多加足三里, 流黄涕加太冲, 均取双侧, 平补
平泻, 留针 25 分钟, 1- 2 次/周。治疗 100 例, 痊愈 58
例, 显效 39 例, 有效 6 例, 总有效率为 97%。 刘氏
[49]
以 4 寸毫针针刺鼻丘, 向斜上方外眼角方向进针
4mm 左右, 留针 20min , 每日 1 次, 10d 为 1 疗程,
观察 2 个疗程, 疗程之间间隔 3d, 治疗 50 例, 痊愈
8 例, 显效 19 例, 有效 16 例, 无效 7 例, 有效率
86.00%。
3.6.2 经络物理疗法
日下氏等
[50]
采取经络磁疗法, 选择鼻通、内鼻、
合谷穴, 把静磁附加脉冲磁器的脉冲磁线圈的 2 个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
!!!!!!!!!!!!!!!!!!!!!!!!!!!!!!!!!
2 · 27·!!!!!!!!!!!!!!!!!!!!!!!!!!!!!!!!!!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2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 年第 6 卷 2 期 4

月号 综述
探头同时放置于左右两侧的穴位上刺激 20s, 治疗
15 例, 显效 7 例, 有效 8 例, 无效 0 例, 效果持续时
间为 2h- 6h。毕氏
[51]
采用超声疗法, 取迎香、人迎配
合合谷或曲池, 每日 4 穴- 6 穴, 穴位涂上石蜡油, 将
超声治疗机的超声头紧贴治疗穴位上, 每穴 2min,
每天 1 次, 治疗 43 例, 显效 20 例, 好转 21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 95.35%, 平均治疗 10.2 次。
3.6.3 灸 法
杨桂荣等
[52]
取穴印堂、足三里、合谷、肺俞, 采
用隔姜灸, 每穴灸 3 壮, 以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配合中药口服, 治疗 135 例, 痊
愈 89 例, 好转 44 例, 无效 2 例, 有效率 98.52%。史

[53]
将 2 cm×2cm 的胶布中央一直径 6 mm 的圆
孔, 孔对准印堂贴上, 取独头大蒜 10g, 轻粉少许, 共
捣为泥, 取黄豆大放入圆孔, 再盖一层胶布, 15min-
20min 后去掉蒜泥, 可见一小泡, 约 3d- 4d 泡收皮复
后再做第 2 次治疗, 3 次为一个疗程, 治疗 120 例,
痊愈 57 例, 显效 38 例, 好转 18 例, 无效 7 例, 总有
效率 94.17%。
3.6.4 体穴疗法
穴位注射法: 杨氏等
[54]
抽取肘静脉血、胶性钙
注射液各 1ml,摇均, 穴位注射, 取穴 3 组, 1 组: 迎香
(双), 2 组: 鼻通(双), 3 组: 肺俞( 双),每穴注 1ml, 3
组穴位轮流使用, 每次取 1 组穴位, 3d1 次, 10d 为 1
疗程间歇 3d, 继续下一疗程。治疗 90 例, 痊愈 61 例
, 显效 22 例, 无效 7 例, 总有效率 92.33%。郑氏等
[55]
向双迎香穴各注射地塞米松 0.5ml(含 1mg),每周 1
次, 3 次为 1 疗程, 治疗 50 例, 显效 16 例, 有效 32
例, 无效 2 例, 有效率为 96.00%。李晶
[56]
沿趾长轴
于趾蹼间刺入太冲穴, 维生素 B1 注射液, 双侧各
1ml, 治疗 56 例, 3d 后全部见效, 7d 疗效达最高值。
李燕等
[57]
取黄芪注射液 4ml, 当归注射液 4ml, 胎盘
注射液 2ml, 向双迎香、肺俞、脾俞、足三里各注射
1.0ml- 2.0ml, 再配合针刺迎香、足三里, 隔月一次,
10 次为 1 疗程。治疗 46 例, 显效 14 例, 有效 30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 96.65%。
穴位埋线疗法: 黄敬芳等
[58]
将 60 号羊肠线约
1cm 于双耳门穴、双肺俞穴埋线, 每周埋线 1 次, 3
次为一个疗程, 160 例患者痊愈 102 例, 显效 30 例,
好转 20 例, 无效 8 例, 总有效率 95.00%。周淑英
[59]
取穴印堂、迎香、脾俞、大椎、合谷、足三里。15- 20 天
埋线 1 次, 4 次为一疗程, 治愈率为 71.4%, 显效率
为 22.9%, 有效率为 5.7%, 总有效率为 100%。
穴位点刺放血疗法: 陈永红等
[60]
在印堂、山根、
双迎香、鼻通、曲池、合谷、鼻骨端以刺血针快速点
刺, 并挤压出血两滴, 2 天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结
果显示穴位点刺放血对血清总 IgE 水平有调整作
用, 是升高的总 IgE

水平下降。
3.6.5 耳穴疗法
耳穴贴压法:唐氏
[61]
耳穴内鼻、外鼻、肾、肾上
腺、肺、额, 每次每侧耳取 3 穴, 双耳取穴不同, 6 个
穴位交替, 将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于所选穴
上。嘱患者每日按压 3- 4 次, 每次每穴位按压 2min-
3min, 保留 3d- 5d,5 次- 10 次为 1 疗程, 疗程间隔
5d。54 例中, 显效 33 例, 有效 17 例, 无效 4 例, 总有
效率 92.59%。
耳穴药物注射疗法:朱氏等
[62]
耳穴取内鼻、外
鼻、肺、肾上腺、风溪、内分泌, 注射药物为 1ml 含
25mg 的异丙嗪与 1ml 2%利多卡因混合液, 每日注
射单侧耳穴, 隔日注射对侧, 双耳交替, 6 次为 1 疗
程, 休息 7d, 可继续下 1 疗程, 治疗 76 例, 显效 42
例, 有效 28 例, 无效 6 例, 总效率 92.11%。
耳放血疗法:杜昌华
[63]
针刺耳背血管使其出血
2 滴- 3 滴, 每次每侧以 1- 2 根血管为宜, 针刺出血
后用棉球压迫止血, 每周 1 次- 2 次, 10 次为 1 疗
程。60 例患者中, 显效 50 例, 有效 9 例, 无效 1 例,
总有效率 98.30%。杜丽等
[64]
在双侧耳穴: 内鼻、肺、
肾、风溪、神门、内分泌皮肤常规消毒, 用手术刀在
相应穴位浅表处划 0.5cm- 0.8cm 长的痕( 以出血为
度), 待血止后在划痕处涂上药粉( 黄连、麝香、冰片
组成), 用消毒纱布包扎, 48h 后取下, 每 4d- 6d 治疗
1 次, 1 疗程 4 次, 连续治疗 2 个疗程, 配合内服中
药。治疗 124 例, 显效 87 例, 有效 29 例, 无效 8 例,
总有效率 93.55%。
3.7 推拿疗法
乔建君
[65]
采用一指禅推、按、揉上星、印堂、鼻
通。迎香, 根据伴症加用其他穴位, 每日 1 次, 6 次为
1 疗程, 27 例患者中, 痊愈 23 例, 显效 3 例, 无效 1
例, 治愈率 85.19%。
综上所述, 中医药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 在
· 28·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
!!!!!!!!!!!!!!!!!!!!!!!!!!!!!!!!!!
2 01
综述
!!!!!!!!!!!!!!!!!!!!!!!!!!!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 年第 6 卷 2 期 4 月号
控制症状的同时, 从调整患者的过敏体质入手, 确
实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如何将这些结果进一步科学
的加以规范、整理和研究, 使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 值得中医耳鼻喉科工作者为之努
力。
参考文献
[1] Bousquet J .Allergic rhinitis as a global health
problem.ACI Int,2001,13:13- 1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
[3] 林文森, 变态反应性鼻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
(草案)[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 (2): 124
[4] 陈舒华, 谭敬书.鼻分泌物嗜碱性细胞对变态反
应性鼻炎诊断及辨证的价值[J].湖南中医学院
学报,1991,11(4):43
[5] 李寿玲.干祖望老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验
[J].湖北中医杂志,1981,(3): 27.
[6] 张梦依.临床会要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

:
24
[7] 邵荣世.周维熔.过敏性鼻炎症治控讨[J].中医药
研究, 1992; (1): 52
[8] 朱玉琴.过敏性鼻炎当责之肺脾肾, 河南中医,
2000, 20(6): 16
[9] 陈黎明, 潘文有。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辨治探讨,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1; 228(5): 10
[10] 贯剑.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江苏
中医, 2001, 22(7)44
[11] 王东方等, 变应性鼻炎郁热证临床研究, 辽宁
中医杂志, 2003, 30(8)650
[12] 徐克信.从鼻粘膜变异辨治过敏性鼻炎体会, 中
医杂志, 2000, 41(12): 714
[13] 吴成山.过敏性鼻炎从痰饮论治[J].陕西中医,
1996; 17(12): 544
[14] 邵健民.过敏性鼻炎从瘀论治, 山东中医杂志,
1993; 12(6): 48
[15] 李凡成.100 例变态反应性鼻炎甲皱微环初步
观察,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7; (3): 48
[16] 中村夫关.过敏性鼻炎的汉方治疗, 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1987; (1)44
[17] 彭镦.龙胆泻肝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13 例, 广西
中医药, 1991; (6): 253
[18] 林文森, 益气固表为主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
255 例总结, 上海中医药杂 1987; (1): 22
[19] 晏诺恒.浅谈温补法治疗过敏性鼻炎[J], 湖北
中医杂志, 2003, 25(1): 23
[20] 黄一茜, 张晓峰, 过敏性鼻炎的分型论治 72 例
报告[J], 中华医学研究 2003, 3(8): 746- 747
[21] 王娜, 桂枝汤治疗变应性鼻炎 36 例[J], 实用乡
村医生杂志, 2001, 8(1)38
[22] 李明, 王铁荣, 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
100 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2, 18(5): 22
[23] 伊春有,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
100 例[J], 吉林中医药, 2003, 23(4): 29
[24] 葛银燕, 郭峰山, 当归饮子治疗过敏性鼻炎 72
例[J], 四川中医, 1999, 17(2): 48
[25] 王学斌, 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过敏性
鼻炎[J], 河南中医, 2000, 20(6): 19
[26] 金慧鸣, 鼻鼽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25(1): 73
[27] 林伟霖, 益肾苍耳散治疗过敏性鼻炎 50 例疗
效观察[J], 新中医, 2000, 32(1): 29
[28] 臧朝平, 余洪猛, 扶正止鼽汤治疗常年性变应
性鼻炎 60 例[J], 中医文献杂志, 2003,21(1):52
[29] 周玉霞, 林露, 于君平, 脱敏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145 例分析[J], 中医药学刊, 2003, 21(4): 607
[30] 陆培,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临床研
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 18(7): 473
[31] 黄甫辉,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评估
[J], 中医药研究, 2000, 16(5): 22- 23
[32] 郑荣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分析
[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1, 22(2): 17- 18
[33] 岑李民,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 2001, 28(11): 684
[34] 刘存华, 治疗变应性鼻炎 103 例体会[J], 中医
药研究, 2000, 16(2): 9〖ZK)〗
[35] 郑彦,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 308 例体会
[J], 中国中西医结合

耳鼻喉科杂志, 2000, 8
(3): 139
[36] 沈翠于,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J], 中国
中 西 医 结 合 耳 鼻 喉 科 杂 志 , 2001, 9(5): 225
· 29·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 年第 6 卷 2 期 4 月号 综述
!!!!!!!!!!!!!!!!!!!!!!!!!!!!!!!!!!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2
[37] 陈久林, 唐勇, 玉屏风散加射频治疗变应性鼻
炎,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 4(1): 49- 50
[38] 王大海, 唐海清, 凌业勋等, 退敏滴鼻液冶疗过
敏性鼻炎的近期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
报, 2000, 20(1): 43
[39] 王瑞如, 中药超声雾化吸入为主治疗过敏性鼻
炎 30 例[J],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0, 6(11): 29
[40] 许旭辉, 咳喘鼻闻安的临床应用[J].中成药,
1996, 18(10): 25- 26
[41] 朱天青, 温补祛风口罩治疗过敏性鼻炎 48 例
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 1998(1): 37
[42] 曹春梅 三伏天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 3 年疗效
观察[J], 中国针灸, 2001, 5(21): 282
[43] 姚贷君 辣椒膏外敷治疗过敏性鼻炎 25 例[J],
辽宁中医杂志, 1998, 2(4): 159
[44] 郭尧元、王咸熙、王路赛, 螨辛芪注射液治疗过
敏鼻炎 110 例[J]: 湖南中医杂志, 1999, 15
(5): 40
[45] 张日茂,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过敏性鼻炎 185
例临床报告[J], 针灸临床杂志, 1994, 10(5): 20
[46] 刘芳,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 100 例[J], 中国针
灸, 2000, 20(4): 253
[47] 陈德成, 独刺印堂治疗过敏性鼻炎[J], 中国针
灸, 1998, 18(6): 36
[48] 吴燕,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 100 例[J], 中国针
灸, 1996, 16(1): 18
[49] 刘大新, 针刺鼻丘治疗过敏性鼻炎 50 例[J], 中
国针灸, 1995, 15(6): 8
[50] 日下史章等, 新的经络磁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
[J], 日本良导络自律神经学会杂志, 1991, 36
(4): 3- 4
[51] 毕世梅, 王瑛, 刘秋月, 过敏性鼻炎超声穴位治
疗 43 例疗效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 1997,
(2)46
[52] 杨桂宋, 郝首超, 张爱华等, 艾灸为主治疗过敏
性鼻炎[J], 中国针灸, 1995, 15(4): 55
[53] 史正耀, 大蒜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 120 例[J],
中国针灸, 1995, 15(4): 55
[54] 杨洪伟、陈冠林, 自血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
炎 90 例临床疗效观察[J], 新中医, 1999, 31
(8): 22- 23
[55] 郑国权、李娜萍、王书华、迎香穴封闭治疗变应
性鼻炎[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6): 345
[56] 李晶, 运用经络学原理治疗过敏性鼻炎 56 例
[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1999, 1(2): 118。
[57] 李燕、曹铁民,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
炎 46 例[J], 针灸临床杂志, 2000, 16(3): 2- 4
[58] 黄敬芳、高光新、李云, 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
炎 160 例[J]。中医民间疗法,2001,9(4):40-41
[59] 周淑英, 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炎
[J], 中国针灸, 2001, 9(21): 522
[60] 陈永红, 吴兰强, 李芳芳等, 穴位刺血治疗变应

性鼻炎 31 例临床研究[J], 中国针灸, 1998, 18
(8): 453
[61] 唐泳华, 王不留行耳穴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
[J], 中医民间疗法, 2001, 9(2): 25- 26
[62] 朱向阳、邓耀成, 耳穴药物注射治疗过敏性鼻
炎[J], 针灸临床杂志, 2000, 16(6): 46- 47
[63] 杜昌华, 耳背刺血治疗过敏性鼻炎 60 例[J], 实
用中医药杂志, 1998, 14(7): 27
[64] 杜丽、齐宁放, 耳穴划痕治疗过敏性鼻炎 124
例[J], 中国乡村医生杂志, 1998, 14(8): 38- 39
[65] 乔建君, 推拿治疗过敏性鼻炎 27 例[J], 山东中
医杂志, 1989, 8(5): 26
·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