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几点感想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几点感想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几点感想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几点感想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①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把握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特点,因势利导,从小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日常生活开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掌握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知识良好习惯和态度。小学科学课程如何从学生日常生活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让学生走向大自然、亲近科学,产生兴趣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小学自然学科被"科学"这一全新的课程所取代,科学课程的到来对于每一个科学课教师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等。自然学科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的培养,而科学学科不仅强调学生身上这些"有形"的发展,同时更强调学生身上的一

些"无形"的发展,那就是将伴随终身的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的情感,对待科学的精神等。这些科学品质是影响学生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逐步形成与积累。但是,这些品质的形成,不是靠我们每周几节科学课就能够完成的,小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变化时期,我们单靠每周两节课,让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长久保持,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大更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空间,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的保持是不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所以,我们科学课程应该突破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让学生亲近科学,让学生感到科学的魅力。而科学课堂只是实施科学课程的一个"小小的驿站",学生在科学课堂这个"小小的驿站"获得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带着这些能力在课外生活中去发展自己,去完善自己。我们要打破科学课程就是科学课堂教学的观点,从学生的生活开始,树立大科学课程观,将学生关注的一切都作为科学课程的实施途径和渠道,拓宽实施科学课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更大的空间里得到自我积累与发展,学生这种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才是我们科学课程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现使用的《科学课》教材选取的内容,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小动物",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五年级第二单元"电和磁",六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等等都是学生身边的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科学与生活紧紧相连,每时每刻都能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处处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我们在贯彻课程标准时要开发大量学生身边的内容,例,在农村学校开发与农业生产密切

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感受科学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实验中让学生发现哪些来自于社会生活,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更能让学生感受科学,亲近科学。这样使科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让科学课程的内容更贴近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时时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二、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以学生初步的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科学课教材内容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包含的丰富科学内涵,能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欲望的内容。循序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如玩具里有什么科学,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呢?每节课的课题里明确提出了要研究的自然事物的名称,让学生倍感亲切,随手可得的材料都可以用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和学问,学生人人都可以准备,人人都能动手,在玩、做、想的过程中进行实质上的科学探究活动,而他们真正意识到这就是"搞科学"的时候,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搞科学人人都可以做,并非是科学家的事,破除了对科学的神秘感和畏难心理,我们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当前对科学课的教学,我们需要做的也就是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科学的兴趣,热爱并乐在其中,这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

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探究动起来。如:我校四年级一班,让学生从家里拿来花盆及种花工具,亲自种植一盆一串红花,并定时浇水,松土,观察与记录,从中掌握了种植的方法,认识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再如探究某些物质相互混合是否生成新物质的实验时,为学生创造了多种实验材料,有水、盐、糖、醋、小苏打、洗洁精让学生从中自由进行组合,观察两者或多者之间混合后是否产生新物质,这是静坐空想所不能达到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和亲历体验,才能探究到事物变化的规律。小学生的科学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他们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展开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材料,通过提问、交流、辩论、合作、评价等,互动形式,实现师生、生生的相互作用,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互动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科学课堂才更显生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科学课,本身就充满着智慧和挑战,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诱发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中去质疑,去评议,去推想,去动手实验,去验证,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教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②这课时,先做一个观察实验,即用一个空玻璃杯,杯底放纸巾,把玻璃杯罩在水里,水没过杯底,但纸巾不会湿,让学生说为什么?然后教师引导,让他们玩注射器、吹气球等活动,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同时,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时间、空间以及体验的机会,根据学生实验情况和教学实际活动,创造性地

开展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千万不要怀疑学生的创造力,抹杀学生的创造灵性。教师只有正确地把握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才能够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如鼓励学生亲自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利用课余时间随时观察、自由探究,才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走向大自然,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

科学课的活动是连接课堂与学生生活和大自然的纽带,是学生由自然走进课堂,由课堂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的向导。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时应注意:

1、课前与课后活动相结合,给学生一个动手机会。

课前让学生充分接触实物,认识实物,发现问题,让学生动脑、动手做好课堂探究的准备工作,例如上"认识土壤"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收集土壤。土壤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土壤里可能有什么东西?这样学生必须先去观察,动脑、动手分析,或查找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有了课前活动,再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就容易获得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在自然中获取知识才是无限的。为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扩展知识,需要设计课后活动,促进学生

动手实验。例如:学习了《种子的繁殖》后,就让学生按照种子发芽的条件种一粒豆,认真观察,豆是怎样长成一棵豆苗的。并写好观察日记,当白嫩的豆根,越长越多时,学生会惊叹不已。学生毕竟是孩子,因能力有限,作品简单幼稚。但只要他们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动手的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2、为学生开辟劳动的乐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实践,农村学校或寄宿制学校可为学生开辟一块土地,结合实践活动课,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种植自己喜爱的蔬菜,利用劳动课以及课余时间进行翻地、下种、栽苗、浇水、锄草、施肥,随后成立种植跟踪观察记录研究小组进行观察记录。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经历了蔬菜的整个种植过程,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与快乐,品尝到了劳动的成功与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情趣。通过开展种植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劳动实践的场所,俗话说得好:"说千遍道万遍不如做一遍"。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研究的空间,使科学教学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③。

小学生天生就对一些未知领域充满兴趣,求知欲强,尤其是对小实验、小制作兴趣最为浓厚,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看有关动手实验的节目,如中央一套少儿频道的《异想天开》等栏目,这些实验的参与者适应城市小学生。科学课的实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课堂上老师的演示试验较多,学生只能观察,而不能亲自去做。如:观察种子发芽的实验,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观察到现象,只能放到课外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像语文、数学作业一样是必须要做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小实验无论在实验器材的准备、过程的设计、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这些实验不仅仅是教师课堂实验的重复、书本上实验的照抄。一些实验器材不具备,用什么代替?还需要怎样的加工?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现象发生,结论与书上的截然不同或无法做,都需要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尝试新方法,反复试验,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需要有一定条件,课外实验器材虽然易得,但每次都能顺利找到也不容易,家长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存放实验器材的地方,一方面保证实验都能顺利进行,也便于随时添置实验器材。在学生实验时便于随时更换实验器材以确保实验效果最佳。其次家长要参与准备实验器材,保证学生实验安全。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器材简单易得,

有时也需自制或购置一些器材,纵观小学科学课本,较大的实验器材几乎没有,所用器材日常用品就可以代替,或进行简单的加工就能使用,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操作,如"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研究磁铁"、"我们来养蚕"等实验④。如果学生在做实验时能得到家长支持、指导、参与,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思想没有压力,没有精神负担,手脚、思维均能放开,实验成功率高,也较安全。有了成就感,家长也开心,这样融洽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好处。

从学生亲历的身边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教师要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将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科学探究,而不能不切实际地强调学科学术问题,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于一些学生没有需求和兴趣,但又是不可不学的内容,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发,通过为学生提供易于引发其产生问题和探究行为的达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探究。同时,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所限,其探究多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就是要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观察到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体会到自己经验不足,因而向着科学理论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个人经验向着人类共有的知识,共有的能力

和共有的精神素质的全面转换。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建立在对探究活动过程本身的一种迷恋和投入,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例《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第1课"做手电筒"⑤,以手电筒为线索,把学习电路与生活中的安装电灯紧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画电路图,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融入有趣的解决生活问题过程,让学生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并能创造和改善自己未来生活,使学校课堂内学习与社会、家庭中对事物的运用建立一种有机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学理念。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只顾当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学生一种学习暗示,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在学习",这种学习心理无形中会给学生一种学习压力,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压力。放下当前,着眼未来,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解放。

总之,在科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必须使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兴趣,亲近科学,引领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入手,走向大自然,走进生活,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养成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科学的行为习惯品质。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悟,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科学课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多做实验,反复实验,获取数据,从中探究规律,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使用两年的时间里,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这一教材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我想谈一下自己在使用这一教材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

浅析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几点探索

浅析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几点探索 摘要:小学科学这门学科,内容丰富广泛,天文与地理,自然与环境,物质与变化,形状与结构,植物与动物……让我们从中增长见识,累积经验。让孩子走进科学,既是一个求知探索的旅程,还是生活经验转换的过程。农村地区由于条件限制,科学课常常是老师唱主角,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该如何带着孩子进行这一奇妙之旅,让科学课堂不再单调枯燥,活跃起来,也是每个小学科学老师探索累积的过程。 主题词:小学科学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现状 教学方法探索积累 初次接触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一路摸索,一路积累。两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见解,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教学兴趣。 小学科学学科简介 修订后的小学教科书共32单元,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教科书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结构。书中每个单

元后设置了资料库,是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现状 1、教学模式固定,课堂单调枯燥无味。 科学课堂呈固定教学模式:老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讲完听完,把要记的内容背下来。就这样,本来注重以激发孩子动手动脑的过程变成了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科学变成了背科学。 2、重实效的科学课难以开展。 科学教材着重以孩子的探索为主,直接呈现的概念少,大多课程需要孩子们自己动手探索得出结果。由于老师固定的教学观念,也不愿花更多时间在备课、教学设计上,固定的讲读模式长此以往,让科学课堂索然无味,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加上缺乏专任教师,科学课得不到重视。由于缺乏专任教师,科学课便成了数学教师的附带课程,在教学中,又要上好数学,又要上科学,二者不能同时兼顾,而科学作为副科理所当然地被放弃。 要改变以上现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把固体放到水里》中固体沉浮现象的研究,有的小组在实验时,推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老师提出要求,随意操作导致实验现象不明确。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讲课讲稿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这种现象引发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及小学生的特点,谈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做法。 一、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例如,《保护植物》一课:学生都非常爱看动画片,我抓住这一点,在课程的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都很爱看动画片,下面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学生兴奋起来,这时我话锋一转,说:“今天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可不是放松、娱乐的,而是让大家思考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请你仔细看,看完后还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这时,学生的一双双眼睛都很专注地观看环保动画片。 看完后,学生纷纷举着小手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大人想盖好多好多的房子,把树都砍光了,地球就会消失,我们得保护树木。”“盖一所房子用不了很多木头,可是人类不能太贪,不能把树都砍掉。”“把树砍光,就没有氧气了,我们人类和动物就会憋死。”“树砍光了,地球就会变成沙漠,人就没法居住了。”…… 接下来笔者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深刻,都认为植物很重要,不能随便破坏。植物对于人类到底重要在哪里?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要研究的内容,请你想一想,你准备研究植物的什么问题,来证明植物的重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了自己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

【科学实验观摩心得体会】科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科学实验观摩心得体会】科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科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广南县20XX年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观摩课心得体会 珠街镇中心学校: 唐修妲 20XX年11月3日--6日,我有幸参加了广南县教育局组织的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观摩活动,在这4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广南县18个乡镇26位老师的科学课堂教学竞赛课。课赛结束后,接着听了教育局教研室张祖明主任与评委组组长严福老师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下面谈谈自己对参加本次活动后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喜欢做游戏吗?或是放一段动听的音乐等活动,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

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科学,不同的人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特别是莲城镇中心学校的何家富老师所上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一课,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洪亮,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教学方法得当,介入适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激励学生的方法多样,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与学生一起活动,他的肢体教学能够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北宁中心学校吴强老师的课件设计,彰显一个老师的现代教育设备使用能力;还有就是广南一小的朱智楠老师的课前资料收集整理非常到位,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与工作态度等等,在他的《听听声音》这节课中,课件制作得很完美,板书设计特别好,具有艺术美感,课间对学生鼓励及时,指导有方,师生互动良好,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无比畅通,不但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培养,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优秀教师的楷模力量触动着我的思想,让我反思这些教学火花源于哪里?是为了表演、比赛、展示??,我想不是,应该是对科学课的热爱,是对职业的热爱,所谓“爱岗敬业”应该就这样体现吧!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充满着科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科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科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对科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发现科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科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

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最新资料推荐------------------------------------------------------ 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自评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可见,评价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科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如何改进以此相适应小学科学评价体系呢?在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 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因此,评价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即评价者的角色由教师一人发展到教师、学生(包括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家长和有关课程教学的专家,他们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 然而在这些人或组织当中,谁对孩子最了解,当然是他自己,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从而自我提高的过程。 它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内因或者说是内部动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有更持续的作 1 / 9

用。 在这里,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 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根本动力。 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比,后者的评价有着较大的难度,而科学活动自我评价就能够比较容易的解决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问题。 例: 甲同学学习基础比较差,可是该生关心班集体,主动为班级做好事;乙同学头脑聪明,学习成绩突出,可是他傲气十足,自私自利,从不关心班集体;丙同学成绩良好,学习自觉,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同学公认的好干部;丁同学由于不肯做作业,经常课下被老师留下补作业,造成科学课经常迟到的现象以上几个方面的情况,任何一种学业评价都不能体现出来,。 在评价过程中,要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和精确性之间的关系。 如果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和实践,对于某一项评价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出其中的关键与具体要素,就可以将该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

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卷首语 近日里寒风犀利,晨霜凝结,我们仍沉浸在国培学习的浓烈的氛围中,因为这里不仅有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我们收获希望的开心乐园。我们的梦想犹如一片片六角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染遍漫天的辉煌,冬天的纯净让我们沉醉,满天飞舞的不是雪花,是冬的语言,述说着我们勤奋学习共同研 修的丰采和一朵朵花儿的成长。

重要通知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由于器材的原因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于许多科学实验只能简单的演示。其实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热烈,这样的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只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一、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学生勤于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动耳,为他们设置种种参与实践锻炼的情境,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另外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对摸得着、看得到、闻得出、觉得到的极易掌握。针对此特点,在《空气》这个模块的教学中,为了扭转学生总认为空间是什么也没有这一思维定势,我设计了看、摸、听、称等几个环节。首先是感受空气的踪迹,我让学生每人拿一个塑料袋来回甩动,一会儿工夫,袋里就装满了气。再让学生一手抓袋口,一手去捏、去摸。接着把袋口拔开一点,靠近耳边,挤压袋内空气,听声音。再装气,用牙签扎一个小孔,压入水中观察。就这样,依靠视觉、触觉和听觉,学生就乐意接受空间存在着空气,空气会流动这一事实。在课外延伸活动中,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个小任务,让学生回家用铁丝做个平衡器,两端分别挂上空塑料袋并使其平衡,接着取一端的袋子装上空气再称,这时你会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带到学校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去做实验了。第二天来校,兴奋的告诉大家平衡被破坏了。原来是空气在捣鬼。这一实验,使学生又明白了原来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一教学设计,既降低了知识难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新知的探究率也大大提高了。 二、在实验中要让学生享受快乐,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是科学实验课的主题及生命。只有科学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投入其中,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五彩缤纷的科学实验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实验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不断的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在一个个小实验中,不断的探索,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碰到一个问题,推动着学生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在实验中要注意发挥个性,让学生有创造的机会 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动够。即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只有自己思考才能遇到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产生创造的火花。“有疑才会有进步”,注重让学生自由发挥,观察到什么现象,将是答案纷纭、稀奇古怪,虽然会花去许多课堂教学时间,但我却十分愿意,因为这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花,学习知识的闪光点。因此作为老师要有耐心,有信心,能让学生一直的发问,直至问够,说够。另外,还要注意在实验中让学生玩个“尽兴”,如果时间确实不够了,可以让学生回家继续做延伸活动,或通知家长,帮孩子一起完成实验,切不可半途而费,草草收场,因为实验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表露的过程。最后还要让学生用眼看够,认真的观察,仔细的观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观察到事物的变化,都能明白整个实验的过程。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

第4课《认识感官》 教学资源的开发 儿童科学学习的特点是: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最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他们有能力完成的活动容易使其产生学习动机。本课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的思路为:先从认识自己很熟悉的感觉器官入手,再到认识感官的功能,最后再将对感官的认识拓展到其他生物种类,以加深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设计教学活动的逻辑序列为:第一部分,通过互相指认感官的活动系统识别自己和同学的眼、耳、鼻、舌、皮肤五种感觉器官,会用“感官”这一名词概念表达;第二部分,学生做平时喜欢的“看图找小动物”的游戏活动,并通过识别事物的不同特点的操作活动来分别体验眼睛、耳朵、皮肤的观察功能,学会用一些词汇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描述;第三部分,将对感官的认识从人拓展到其他生物,积累和丰富对人和动物感觉器官的感性认识。 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实际,本课在设计时选取了应季的主要水果桃子和香蕉来进行观察,把训练学生用比较准确地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物体特征作为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使科学素养化身学生能感受到的实际存在,在一个一个连续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人和动物的感官,了解人和动物用感官可以发现物体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表面粗糙程度等特点并去认识周围环境。 2.通过参与各种观察活动,运用体验、比较的方法认识感官的功能。 3.愿意参与合作学习,体验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乐趣,乐于分享自己观察时的体验和收获。 教学重点:人和动物利用感官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认识感官的功能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1)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增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最好途径。【关键词】:实验材料体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实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行检验和使用的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但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升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物质的变化》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地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1、“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理解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堂教学的实效性 ――――《让灯亮起》教学体会 《小学科学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科技小制作是一种将科学知识与动手制作相结合的科学活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它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深受学生的喜爱。该活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发展学生科学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就是在做中学科学,因此,它是实现新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之一。 科技小制作活动为什么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呢?下面结合《让灯亮起》这一谈谈本人的浅见: 一、有效地把握教学契机。 小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动作、感知,形成表象,进而抽象概括出概念和规律。为了提高表象的清晰度,感知应力求充分、全面。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自视觉、11%自听觉。因此,必须发挥多种感官的协同功能,使学生动眼、动耳、又动手,让儿童在动作中思维,在摆摆弄弄中展示思维过程,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这样所获得

的知识必然印象深刻,易于理解。 在学生活动中,随时都会有许多意外的“事”,合理引导孩子根据这些意外进行研究,能使活动变得更加深入、更有意义、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及印象。如:学生观察、描述小灯泡时,可以先让学生把小灯泡拿在手里仔细地从外形到结构进行观察,并描述出小灯泡外形:小灯泡上面有玻璃罩、下面有金属螺纹,底部有一个小圆锡点,玻璃罩里有灯丝,灯丝的两端连接在引出线上,引出线被遮住了看不见。教师再在实物投影台上把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剪开。此时周围的同学顿时沸腾起,争相说出新发现,从而引出:线的一端连接金属螺纹,另一端连接在底部的小圆锡点上。这样,大大满足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这一发现为后面的教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找到契机,更“深”地学习 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必须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展开,展开了才可能“深”,才有可能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如:学生动手试验时先要求学生把自己预想的接法画出,看看能画出几种,再动手实验,先按自己预想的方法连接,接起能发光吗?再试试自己在试验过程中想到其它方法,画出各种接法的图。 所有的实验活动,都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并记录下自己原没有想到的各种情况。例如“热”,很多学生在做实验时都有体验过这种感觉,只是学生很少留意。如果学生留意到了,就出现了“深”的机会,引出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会觉得热?线路在怎样连接的情况下会有这种感觉?觉得热时小灯泡会亮吗?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学习就展开

科学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科学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小学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 回顾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注意了以更新科学教育观念为前提, 以优化科学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以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基本知识和兴趣为起点,认真完成 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继续努力学习《科学课程标准》,使自己能正确理解并在日常教 学中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学论教。 2、经常浏览《科学课》、科学视野网、科学探究网等专业刊物和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认识水平。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积极认真地听课,虚心向其 他教师学习,遇到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能及时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 博采众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共听课47节(含 班会)。 4、注重利用各种反馈信息,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认真进行教后小结,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与总结中不断进步和 提升。 二、做好课堂教学常规工作 1、争取每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1)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甚至课本 上的每句话都弄清楚,以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自如地 掌握知识的逻辑,适当补充教学资料,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充分考虑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 学法,思考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 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等。 (3)精心准备实验。因为科学课上实验所需材料范围很广,本学 期也没有和教材配套的学具制作材料,为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 亲身体验感受,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我们只能自己开动脑筋 想办法:①凡是仪器室原有的自然实验材料和用品,都拿来充分利

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小学三年级为起始学年的全新课程。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个多元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探索与科学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在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数据;能否大胆想象善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的成功与否呢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科学课堂。一、科学课堂是否关注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上课前,教师都有着全面关注学生的愿望,从各个可能的环节中渗透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但是,在课堂实施时,仍然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到自己身上。如,学生分小组活动时,小组讨论会非常激烈,小组学习的进程出现差异,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的想法可能就是:哎呀,超出我的预料了,可能驾驭不了,这会影响后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温坪中心小学彭兴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依此看来,笔者上面的观点只是强调了后一点“教无定法”,这当然是一个极为片面的认识。因此,受到熠阳君的启发,有必要对前一点“教学有法”做一番思考和探讨,以对小学科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认识。笔者所理解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活动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但对于具体某一节课而言又并没有确定的方法,即便是名师也是这样,教学模式的选用似乎完全是妙手偶得的结果。当然,妙手应当来自于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这需要另当别论。也就是说,这里的第一个“法”应当理解为基本的原则和理念,第二个“法”则可以看作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具体说来,这些学习活动包括:实验操作类,作品制作类,观察活动类,资料收集类等。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些活动各不相同,或者是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这几种不同的科学学习活动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致力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这样的观点,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就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遵循“提出问题──设法解决──得出结论”这一基本的活动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对上述活动方式,或者称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教学模式做进一步说明。 一、提出问题→设法解决→得出结论 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和整理信息----思考和结论----表达与交流(重过程) 三、激情导入——大胆猜想——小组探究——实验分析——表达交流——拓展延伸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说明: 1、激情导入 小学科学课教学是用教材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能力的大小制定出分层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实践。 2、大胆猜想 有了探究的问题,就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开始对相关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里不急于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而是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假设,在学

用“三解放”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用“三解放”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科学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三解放”的教学方针: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学生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敢做;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 标签:科学课堂;实效性;三解放;头脑;双手;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其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目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 科学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做起,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让更多的学生有所选择,有更多的主动性,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正如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的告诫:“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和自觉纪律。”本文谨从以上三方面谈一谈如何在科学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学生敢想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奥秘;爱迪生从小就“异想天开”,试图人工孵出小鸡,后来竟做出了一千多项发明;当今首富比尔盖茨,他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也是创造性思维。科学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由于缺乏想象。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异议可能被斥之为“异想天开”,给学生套上了一个思维枷锁,久而久之,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出现。要知道,课堂上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更重要,所以教师要从解放学生头脑的角度出发,设计有吸引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学生能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师决不替代;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教师决不给予任何提示,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想法加以鼓励,而不要大加斥责,激励学生去不断的质疑,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新内容,掌握新知识的动力。 如:在学习《纸的秘密》一课时,把活动主题分成了四个教学环节:(1)活动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和纸制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研究纸的欲望。(2)探索研究。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观察实验——交流研讨”

小学科学教学经验总结

小学科学教学经验总结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回顾一直以来的科学教学工作,我注意了以更新科学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起点,精心预设了本学期的每一节课,坚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从自身的科学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小经验,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 1、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科学基本素养 我教授的年级是五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充满朝气,思想灵活,善于发现,敢于探索。课本内容也大多以一些简单的基础实验为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自主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我会经常设计一些新颖、愉快的教学活动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此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且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 2、重学生自主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我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虽然平时备课、作业、准备上课及兴趣小组实验等活动工作量特别大,但依然尽自己最大努力,认认真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科学,重在实验!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科学探究能力,在每一次的实验课我都尽量提供条件,争取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部分时候可能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一方面在下学期还需要多多改善。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尝试着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课外我会经常鼓励同学们多阅读科技书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为了使同学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验,我会适时的根据课本内容布置学生制作科技作品,比如五年级四班的部分学生制作了小杆秤、辘轳等工具都十分的精致,制作的材料都是孩子自己动脑筋找来的各种废品,五花八门的代替品,处处都透露出孩子智慧的闪光点……学生们既培养了动脑动手能力,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班上更多同学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深刻含义。 我喜欢科学,喜欢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和他们一起体验探究的成功和失败。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诗人是鼓手,他们打着鼓前进。”而我认为做为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课的老师也要做一名科学的鼓手,以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设计,千方百计地打好鼓来吸引科学的爱

对小学科学课的一点体会

对小学科学课的一点体会 [摘要]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究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他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或者

是探究的伙伴。在整个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必要的时候做出适当的评价。 1 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的内容易懂也爱学,可也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他们之间是平等相处,在一起探索、研究。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浓厚的,你要多给他们讲一些他们见过的新鲜东西,多留一些时间给他们想象,让他们自由的发言,并且告诉他们这些科学在实际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从而锻炼孩子们的洞察力!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之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的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科学学习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道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