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南北宅子简介

合集下载

从胡氏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看天水明清民居现状及保护开发

从胡氏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看天水明清民居现状及保护开发

从胡氏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看天水明清民居现状及保护开发作者:王宁远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2期摘要:天水胡氏民居始建于明代,主体包含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宅院,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群,较为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民居的建筑格局和风貌,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

胡氏民居(南宅子)的保护维修工程是天水市近几年来最重要的民居类文物建筑保护工程,体现了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基本原则,凝聚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文博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在此基础上筹建的天水民俗博物馆,既抢救保护了大量的民俗文物,又扩展了古民居建筑的展示功能,成为古民居保护利用的典范。

关键词:天水;胡氏民居;明清民居建筑;保护;价值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曾称邽、上邽、成纪,明朝称为秦州,是一座距今已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和27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丝绸之路在今甘肃境内的第一站。

天水拥有众多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古民居,而这些古民居大都建造在明清时期,这些古民居充满秩序与和谐,且具有自然情趣的四合院风格,其粗犷流畅的砖雕木刻以及自然清雅的装饰色彩,历久弥新,充满无穷的魅力。

具有特色的天水古民居是古城天水的灵魂。

1 天水胡氏民居(南北宅子)的历史沿革胡氏民居分为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宅院,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市区中心街道民主路的南北两侧,在2001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来缙(字仲章),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举人出身,《明史》记载他曾任大兴知县。

在任期间,胡来缙廉洁奉公,不畏权势,赏罚分明,累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整饬雁平道,赠中宪大夫,官职为从四品。

归里后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营建私宅“副憲第”,即今“南宅子”。

胡忻(字幕之),胡来缙之子,明万十七年(1589)进士出身,初任山西临汾知县,后升为工部给事,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任内直言上奏,刑清政简,整顿租税,被人们赞誉为“北海瑞”。

辞官回乡后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在南宅子对面建私宅“太常第”,即今“北宅子”。

论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概况和景观塑造

论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概况和景观塑造

论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概况和景观塑造作者:万康成来源:《神州》2012年第15期(天水市博物馆甘肃天水 741000)作者简介:万康成(1978-),甘肃天水人,天水市博物馆助理馆员。

【摘要】胡氏古民居是西北地区一处重要的古民居建筑群,除了对它建筑本体的保护修缮外,还应在环境综合整治,园林景观营造和人文环境的塑造入手,真正体现出它内在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胡氏古民居;景观塑造【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064-021 建筑的历史背景天水胡氏民居(南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

属明代民居古建筑,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誉为西北第一民居,其规模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不多见的。

胡氏古民居又名南北宅子,南北宅子隔路而立,南宅子是明嘉靖三十七(1558)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私宅。

北宅子是胡来缙之子、明代秦州进士、太常寺少卿胡忻的私宅。

胡来缙为官清廉有政绩,胡忻曾请减免秦州银矿税,系东林党人,父子俱崇祀乡贤,立有牌坊。

2 建筑修缮概况2.1 建筑布局:南宅子现占地四千多平方米,古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由九个四合院四十多座古建筑组合而成。

各院由甬道相联,高低错落,排列有序。

门外有千年古槐两株,人称南宅子为“大槐树下”。

垂花大门内,以南北通道分为东西两区,西区由桂馥院、槐荫院、书院、棋院和后花园组成,是南宅子的主體部分,主要建筑物均为明代建筑,梁柱硕大,用料考究。

其直棂隔扇门窗、栏板梁头、斗板雀替等雕刻技法精湛,建筑布局精致,房屋种类繁多,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

东区由银杏院、凌霄院、杨家楼院、董家院和杂院、戏院等六个小四合院组成。

胡氏民居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的重要实例,对于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

天水南北宅子隔街相望的“父与子”

天水南北宅子隔街相望的“父与子”

城市建筑]ARCHITECTl RETianshui South and North Mansions 天水南北宅子隔街相望的“父与子"文+杨强图+杨强王诚周公瑾084盟5建筑人师梁思成曾说过:“中国片民居欲求匚四仃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

”然而,任片肃犬水的闹市区,却仃再这么-处经历rpuri多年沧桑I(变,还依然保代完好的I'fKA'i-------i称为“陇k 第-民居”的南北宅r-…页图:坐落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的胡氏民居,分为南、北两部分,当地人称为"南北宅子”。

其中,南宅子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居所,北宅子为其儿子胡忻私宅,两者皆为全国罕见的明代官式建筑。

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的"龙城”指的正是甘肃天水市,而"飞将"则是指出生于天水的西汉大将军一广。

自古以来,天水都是一个人才辈出、卧虎藏龙的地方,唐太宗李世民、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均出自此地”相传,天水还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一輝和女姻的诞生地,被人们认定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称。

当人们漫步于天水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就会有参天古树闯入视线。

这些粗可合围、高能擎天的参天古树间,散布着许多古建筑,它们是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也是天水古老文化的见证。

天水的古街巷和古民居,形制独特、风格古朴且文化底蕴深厚,故被人们赞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

它们有的藏于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有的则立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旁边。

自天水地标一龙城广场出发,向东行至秦州文庙,背对西方,伫立于文庙东侧的十字路前,你就会看到一株树龄高达600余年的参天古槐巍然屹立,而掩映在绿叶之下的正是天水甚至整个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古民居群一胡氏古民居,当地人称为"南北宅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胡氏民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胡氏民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胡氏民居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中心的胡氏民居建筑群是国务院于2001年6月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

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395年和388年的历史。

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惟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南宅子的创建人胡来缙和北宅子的创建人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

胡氏民居由于是胡来缙、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的布局传统,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

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由于主人的官员身份,胡氏民居建筑风格较普通民居显得高大、庄重、气势恢弘、肃穆凝重,于民居之中体现着浓厚的明代官式建筑风格,这从屋柱的规格,斗拱的形制,鸱尾蹲兽的造型均可得到证实。

南宅子的平面略呈矩形,大门位于庭院东北角,硬山形屋顶,面阔三间,今所见的当心间为后来改建时所加胡氏清代的一位夫人的节孝牌坊。

大门当心间门额上题有“副宪第”三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

门内为一小天井,正对大门的是影壁。

天井西侧有一垂花门,门额题有“桂馥”二字。

垂花门通入前四合院,南边房屋为正屋,在两进的四合院中这一正屋又为过庭,通过它可以直达后四合院。

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南宅子前院正屋面阔五间,屋顶为悬山式,大木梁架上承五根檩子,俗称五架梁,屋檐下以抱头穿插式作出走廊,为普通民居所少见。

天水南北宅子作文

天水南北宅子作文

天水南北宅子作文天水南北宅子,又称“水田南北大宅子”,是一种特殊的宅子结构,其外部形态既有传统的中国风格,又兼有南方的清新柔美。

它的外观非常华丽,它的建筑结构也十分独特,它的建筑技术也很古老,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十分少见,它可以说是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融合的最完美的呈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外观上,天水南北宅子是一种精致的小型建筑,其外部墙面上都印刷着彩色图案,比如飞鸟、蝴蝶、花朵等,分布得比较集中,颜色鲜艳,非常美观。

屋顶上还装饰有各种形状的不同纹样,比如有新中式的瓦片纹样,也有大理石的纹样等,创造出很多不同的视觉效果。

内部更是精致漂亮,在门口处,紧凑的立柱和米字形的垂梁,显示出极强的装饰性、对称性以及统一性,每座宅子都有几间客厅、卧室等,而且都有通风良好的室内空间,在室内空间中,除了有家具外,还有很多象征着当地文化的特色物品,比如地板上的壁画,墙上的挂钩,桌子上的小饰品,让人在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居住。

天水南北宅子位置固定,每一座宅子的方位都是朝向南,以凤祥的桥为界,另一边的水域为底,这代表着凤祥桥是连接两世界的桥梁,一边是人间的温馨家园,另一边是仙境的水域,犹如一幅画卷,令人惊叹不已。

过多年的发展,天水南北宅子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建筑文化的代表,在它的外观,不仅美观,而且古典精致,室内更是温馨舒适,历史悠久,精致细腻,象征着那一段传统而美好的历史,是一处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天水南北宅子象征着传统的中国建筑技术,它的外观非常精美;它的内部精致温馨,让人置身于一个舒适的家庭氛围;它的方位也朝南,显示着它与另一边水域的对称;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象征着历史风华,是一处格外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天水南北宅子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粹,其外部形态既有传统的中国风格,又兼有南方的清新柔美;它的外观非常华丽,它的建筑结构也十分独特,它的建筑技术也很古老,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十分少见,它可以说是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融合的最完美的呈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西北民居建筑介绍

西北民居建筑介绍
一坡构架,四面屋顶均为 一坡各自向院内延伸。 因而造成后墙高竣、 深巷高墙的奇观。
甘肃窑洞
尽管陕北窑洞名扬天下,但实际上,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是 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 区,是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 栉比。 走进庆阳,无论是平展展的平原,还是沟壑纵横 的山区,都会看到一排排、一孔孔窑洞庄院组成的村落。
(早期回族民居)
(宁夏川区旧式民居)
(宁夏农村现代民居)
由于回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一些较大的宅院或主人信仰虔诚的 家庭,往往另外辟出一室作为自己诵经、礼拜的净室,室内的布置也充 满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同时,伊斯兰教对沐浴冲洗也有着一定的要求, 不分大小宅院,在每间卧室的门后都砌起一块可盛水和排水的浅小砖池, 上面挂着吊桶,随时供卧室的主人冲洗。对于较小的宅院,其所以必须 辟出“敞房”,则是在婚丧大事中为证婚、纪念先人时念经以及丧事中 停放亡人等提供场所。
SYP
西北民居建筑
西北传统城乡民居大都以四合院形式呈现 ,一般为一进 院,型制多为长条形,左右厢房间距较窄,房屋大多为“一 坡水”;从用材上看,土坯、青砖、木材兼有,一砖到顶的 较少;屋顶多用方砖平铺,很少用筒筒瓦,与西北雨水少有 关。由于西北为多民族聚居区,所以也有很多具有各民族特 色的民居。下面将列举西北典型民居特例,加以说明。
在塬面上,正凿的窑洞既为“陶穴”,在塬边、半山腰挖 的窑洞既为“陶复”。这种“陶复陶穴”的古建筑一直流传 至今。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 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 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 开阔。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 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庆阳窑洞按用途分还有很多 种,在正窑面或在庄子崖面正面两窑口之间的上部,挖小 窑一孔,修阶梯而上,可以高瞻远瞩,多为防盗而用,称 为高窑。在窑内一侧挖一小窑洞,多为储藏贵重物品或粮 食而用,叫拐窑。

天水胡氏民居地域文化浅析

天水胡氏民居地域文化浅析

二 、院落 空间布局
南 宅 子 的建 筑 大 部分 建 于 明嘉 靖 至 隆 庆年 间 ,是 两
山 ,是 园林 艺 术 的缩 影 。后 院东 面 是 仆 院 ,供仆 人 们 生
活 劳作 ,有 水井 、磨盘 、马车等 生活和 劳作用具 。后 院东
南侧 是绣楼 ,两层 的 阁楼 ,藏在 深深 的庭 院之 中 ,是古 时
过前院联系在一起。
胡 来 缙 的私 宅 , 自建 成一 直 由胡 氏子孙 使 用 ,保 存 比较
完 整 。因宅门前有 百年古 槐 ,所 以 当地 人又把南 宅子 叫做 “ 大槐树下 ” ; 北宅子是胡来缙之子 、明万历  ̄t [ ( 1 5 8 9 年) 秦 州进士 、太 常寺少卿 胡忻 的私宅 。南 北宅 子分别坐 落于
书 院为 四合 院布局 ,环境优 雅 、安静 ,院内植修 竹 、
梅 花 ,建 筑小 巧 玲珑 ,细 节雕 饰 精 细 ,题 材多 为 琴棋 书
画 、喜 鹊梅 花和博古 图案 ,符 合 主人 习性 。书院虽不 似前
院那般大气 ,却多 了一些雅趣 。 书 院南 为 仆 院 , 由通 道 西 拐 ,经 另 一 垂 花 门可 进入 后 院。后 院包括正 房及东 、西厢 房 ,正房 为是宅 院主人 的 寝房 。 院内种植牡丹 ,彰显 主人地 位与节 操 ,高雅 富贵 。
形 成 一 道 视 线子 。现 今
游人 参 观 路线 由西 侧 门人 ,东侧 门出 ,东 西 门 皆为 垂 花
门。
书院 的面积最小 也最 为雅致 。这种布 局方便 生活 ,功 能 明
确 ,动 静分 明 ,尊卑分 明 ,同时也是 封建等 级制度 的直接
区 。从 面 积 上 看 ,后 院 最 大 ,其 次 为 前 院 、 杂 院 、仆 院 ,

陇上古民居 天水南宅子

陇上古民居 天水南宅子

陇上古民居天水南宅子2014-11-21 09:40:2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作者:责任编辑:宋丹(实习)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原标题:陇上古民居天水南宅子门额榜书“副宪第”。

南宅子全景图。

北宅子平面图。

槐荫院西厢房。

明代直棂格扇、木栏板、梁头、雀替雕饰等成为南宅子建筑的精华。

北宅子局部木雕图案。

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南侧,两株六百余年的参天古槐巍然屹立。

绿叶掩映之下,一座威严、古朴的建筑呈现于世人面前,这就是有着“陇上第一民居”之美誉的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

胡氏古民居是明代万历年间,时任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和其次子——太常寺少卿胡忻告老还乡后所建的宅第,由南宅子和北宅子组成。

南宅子为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神宗万历17年(公元1589年),距今已有420余年的历史。

明、清及民国期间,曾经过数次维修,现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

有大、小12个院落、78座单体古建筑。

各院由甬道相连,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

其建筑规整,保存完好,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

2001年6月25日,胡氏古民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宅子的黑漆大门面开三间,悬山顶式。

“副宪第”三个大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

跨过大门来到天井。

天井在古代建筑学上有“通天设计”之义,它向上通天,迎风纳气,向下接地,除污散秽。

天井使庭院气流循环,气韵贯通,流畅和谐,强化了对天地阴阳之气的沟通功能。

居民以天井之地吐故纳新,仿佛借气井之喉生存延诞,成为农业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进入南宅子东院。

横披楷书“桂馥”二字,上款题“康熙己酉仲春”(公元1669年2月),下款题“柏严”。

“桂馥”指桂花浓郁的香味。

桂花枝叶四季常青,花香四溢,历来被视为家庭团圆、官运亨通、文思长进的象征。

“桂馥”两字用在这里寓意胡氏家族德泽流芳,历久不衰。

秦州胡氏第一代为胡国用,祖籍安徽省凤阳府五河县人,明初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宅子
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
筑群。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宅子是明嘉靖三十七(公元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
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公元1589)年。

占地505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

由十二个四合院、78座
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

各院由甬道相联,高低错落,排列有序。


外有千年古槐两株,当地人称南宅子为“大槐树下”。

垂花大门内,
以南北通道分为东西两区。

西区由前院、后院、书房院、棋院和花
园组成,是南宅子的主体部分。

主要建筑物均为明代建筑,梁柱硕
大,用料考究。

其直棂隔扇门窗、栏板梁头、斗板雀替等雕刻技法
精湛,建筑布局精致,房屋种类繁多,尤以古代绣楼、木楼、地下
藏宝洞等建筑物在民居建筑中实属少见,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
化和地域文化特色。

现开辟有天水胡氏家族谱系、祝寿、祭祖、婚
庆等专题展览。

东区由六个小四合院组成,现陈列有历史名人书画、
皮影、剪纸、根雕、刺绣、车杖等各类民俗展览,同时,举办天水
地方戏曲和曲艺等演唱活动。

南宅子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为研
究明清时期建筑格局和建筑等级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原国
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为天水民俗博物馆题写馆名。

南宅子古建筑与
民俗文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
民居建筑文化的展示中心,也是我们西北地区著名的民俗文化旅游
的场所。

胡来缙
胡来缙南宅子的主人。

胡来缙,字仲章,又号东泉。

祖籍安徽凤阳府五河县人,明代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公元1369年徐达率部攻克秦州,随部队驻防而落户天水,今麦积区马跑泉镇胡王村就多为胡氏后裔。

明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中举人,被破格任命为大兴县县令,任职期间,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后加官至雁门兵备道,为正四品官员,兼任山西省按察司副使,按察使为一省的司法和监察长官,按察司副使相当于省级的监察部副部长。

因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王朝,才有可能修建这样规模的宅院。

他的故居为“南宅子”。

胡忻
胡忻:北宅子的主人,胡来缙之子,万历乙丑科(公元1589年)进士,出任山西临汾知县,回京后,历任工部、礼部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

1596年被调京中选后为工科给事中(朝廷中稽查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参与了修建两宫(坤宁宫、乾清宫),三大殿(皇极殿、中级殿、建极殿)。

在修建过程中功绩显著,后被连续提升,万历38年,已52岁的胡忻被任命为太常寺少卿署正卿,正四品官员,主管祭祀。

他的故居称“北宅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