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特大地震诱发滑坡灾害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宁夏海原8.5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发育机理

宁夏海原8.5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发育机理

提 出了 “ 饱 和黄 土 蠕 ( 滑) 动液化” 以及饱 和 黄 土 的
蠕动 液化机 理 。
发 育 的地 区 ,并 且 黄 土 地 区具 备 强 震 频 发 的地 质 构造 背景 ,在 历 史 上 曾 发 生 多 次破 坏 性 地 震 ,均
引发大量 地震 滑坡 。
本 文在 前 人 研 究 的基 础 上 ,对 海 原 地 震 诱 发
土地震 滑坡 密集 发育 的成 因机理 。西 一海 一固地 区黄 土地震滑 坡具有集 中发育 、扎堆群 发的分布规 律 ,且 易发
生在坡高较低 、坡度较缓 、山梁单薄 、地貌破碎 的斜坡地 带 ,并具有 方向性和 运动液化 的特点 ;考虑 黄土特殊
的结构特征及动力特性 ,黄土地震滑坡 的破坏类 型可分为振 动软化——剪切破 坏 、振动液化——流 动破坏 、振 动崩塌 破坏及震后蠕变破坏 四种 ;西吉县西南部黄土地震滑坡 密集发育是 因为该 区处于海原地震 地壳破 裂带 的
黄土 滑 坡 比较 发 育 的西 吉 、海 原 、 固原 、静 宁 一
带开 展调 研 工 作 ,据 此 源自 究 黄 土地 震 滑坡 的 基 本
特征 ,在 此 基 础 上 ,进 行 破 坏 类 型 划 分 ,并 深 入 探讨 了海原 地 震 中西 一海 一固地 区 黄 土地 震 滑 坡
1 9 2 0年 海原 8 . 5级 地 震 是 我 国黄 土 地 区 影 响
E— ma i l : d i s h@ c h d. e d u . e n
I 二
1j

l 寸 一

1J
3期
邓龙胜 ,等 :宁夏海原 8 . 5级 地震诱发黄土滑坡 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发育 机理

滑坡机理与斜坡稳定性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滑坡机理与斜坡稳定性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滑坡机理与斜坡稳定性的研究成果与展望李瑞宽1,2,3,梁庆国1,2,李㊀璐3,赵多银3,张㊀丹1,2,3(1.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甘肃兰州730070;2.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3.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关键词]滑坡;破坏机理;斜坡稳定性; 数字滑坡 技术[摘㊀要]介绍了滑坡机理和斜坡稳定性研究在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论述了地震动触发滑坡㊁高速远程滑坡及大型滑坡的运动机理,着重阐述了振动台试验与 3S 技术在斜坡稳定性研究方面的应用并总结了两者的优点,最后结合 数字滑坡 的概念,介绍了 数字滑坡 技术在斜坡稳定性研究与滑坡调查中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斜坡稳定性研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㊂[中图分类号]P642.2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0941(2019)03-0040-03㊀㊀滑坡是指岩土体受到外界因素(降雨㊁地震㊁人为活动等)影响,沿一定的软弱面(带)做整体运动的现象㊂滑坡机理研究揭示了滑坡发生㊁运动㊁停止的整个过程[1],为深入了解滑坡并开展滑坡灾害防治打下了基础㊂斜坡稳定性研究是滑坡灾害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随着土力学的发展,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更加深入㊂多年来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专家学者更加偏重于斜坡稳定性的定量研究,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定性与定量综合研究的分析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㊂1㊀滑坡机理研究1.1㊀研究概况鉴于滑坡灾害的巨大危害性,国内外学者对滑坡的形成机理开展了大量研究㊂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㊂TERZAGHI首先将土力学的理论运用到滑坡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中,他认为孔隙水压力变化会影响滑带土的性质,从而对滑坡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2]㊂随后,SKEMPTON[3]研究了黄土变形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对黄土有效强度的影响㊂近年来国内有关滑坡机理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㊂戴福初等[4]分析了滑坡的发生机理,在降雨入渗条件下,按照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的不同,把潜在滑动面的类型分为剪胀型和剪缩型,认为突然失稳型滑坡没有明显变形和破坏征兆,渐进破坏型滑坡在滑坡产生前抗剪强度逐渐降低,复活蠕滑型[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297,41562013);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资助项目(1606RJYA239)滑坡则存在软弱滑动面㊂胡广韬[5]对滑坡机理做了深入阐述,认为滑坡是滑动面上滑体推滑力与抗滑力矛盾发展的结果,当推滑力大于抗滑力时滑动产生,滑坡的产生与其本身特质及所处的应力场或力系密切相关,他将滑坡的启动方式分为剧动和缓动两种,将运动速度分为高速㊁中速和低速三级,同时还对滑坡按照不同的运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㊂1.2㊀几种特殊的滑坡机理(1)地震动触发滑坡机理研究㊂地震动滑坡具有分布广泛㊁一次性快速滑动的特点,是震区内常见的次生灾害㊂毛彦龙等[6]对地震动滑坡的触发作用做了详细介绍,认为地震波的持续作用使变形积累并最终导致破坏(累进破坏效应),使岩土体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启发效应),并在滑块运动过程中提供加速度(启程加速效应),还提出了启程剧发速度计算公式,当启程剧发速度达到一定数值时,短程低速滑坡可转化为远程高速滑坡㊂周维垣[7]认为地震荷载对土质斜坡的影响多体现在与其他因素(如水)的共同作用上㊂黄润秋等[8]调查了大量海原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总结了地震影响耦合机制,包括地震波与构造力的耦合㊁与地形地貌特征的耦合㊁与场地土性质的耦合㊁与盆地效应的耦合及与突发水异常的耦合,在此基础上结合黄土微结构参数,考虑地震液化,综合分析了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㊂徐舜华等[9]对岷漳地震灾区永光村和堡子村滑坡进行调查并采样开展相关室内试验,对地震与降雨两者对滑坡的共同诱发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㊂㊃04㊃中国水土保持SWCC㊀2019年第3期(2)高速远程滑坡机理研究㊂关于高速远程滑坡,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末开始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姜云等[10]认为滑体与山包的碰撞㊁山包与平面之间的深沟㊁V形沟谷等条件综合作用产生气垫,为滑体的运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胡厚田等[11]分析了碎屑流与泥石流在形成条件㊁动力机制和运动过程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固液㊁固气两相流的理论推导了碎屑流的运动方程;还有学者从理论上陆续提出了气垫层说㊁孔隙气压力说㊁无黏性颗粒流说㊁颗粒流说㊁摩擦系数说㊁自我润滑说㊁强度降说㊁诸多效应说等假说㊂特别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张明副教授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利用X光衍射㊁扫描电镜和DNA测试等多种高科技手段进行综合测试,创新性地综合研究了滑带土有机物组分与无机矿物成分,认为酸雨的溶解作用及微生物的繁殖与分解作用会对矿物成分的改变及对土体强度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滑坡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㊂(3)中国大型滑坡机理研究㊂我国大型滑坡极为发育,以规模大㊁机理复杂㊁危害大等特点著称㊂黄润秋对中国大型滑坡的发生机理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认为中国大型滑坡的发生机理主要包括受坡脚近水平结构面控制的滑移-拉裂-剪断 三段式 机理,整体松弛中下部完整㊁坚硬的 挡墙溃屈 机理,地下水的静水推力和孔隙水压力联合作用的近水平地层的 平推式 滑坡机理,常见于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的大规模反倾向层状岩体倾倒变形机理,以及顺倾向层状岩体边坡的滑移(弯曲)-剪断机理;揭示了边坡坡角和岩层倾角对倾倒变形的影响,临界坡角与倾角都是60ʎ;按照潜在滑动面倾角大小,区分了简单顺倾坡与隐伏型顺倾坡,前者坡角大于倾角,滑动面往往出露,后者则相反,滑动面隐藏而难以被识别,常常孕育大型滑坡㊂2㊀斜坡稳定性研究2.1㊀研究概况在斜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新的假定与理论不断被提出,主要有通用条分法㊁瑞典法㊁毕肖普简化法㊁滑楔法等,特别是极限平衡理论得以长足发展㊂陈祖煜[12]曾对斜坡稳定性研究的常用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㊂但在我国的实际工程应用中,传递系数法(剩余推力法)应用比较广泛㊂黄显贵等[13]认为地震力的影响是斜坡稳定性评价中必须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剩余推力法条块力学模型中加入了地震因素,研究地震荷载对稳定系数的影响,为评价地震作用下的斜坡稳定性提供了依据㊂同时,随着有限元法㊁离散元法㊁差分方法㊁边界元法等在静动力学方面的应用日趋成熟,出现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㊂DUNCAN和GOODMAN应用有限元方法,为斜坡稳定性研究开启了数值模拟计算的大门㊂王乐华等[14]利用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巴东地区的斜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标准㊂近年来,强度折减法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㊂张士兵等[15]结合弹塑性大变形有限元理论,运用强度折减法分析降雨对黄土斜坡的影响,认为降雨会引起坡体质量增加㊁土体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导致失稳发生;费康等[16]对强度折减法的原理进行了概括,并将其引入ABAQUS软件进行计算㊂2.2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1)振动台试验㊂针对数值分析方法在物理基础方面的局限性,振动台模型试验由于地震波作用过程的可再现性㊁观察边(斜)坡破坏特征的直观性与便利性㊁检测内部土体应力与加速度响应的直接性,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㊂常用的振动台试验仪器设备及试验过程见图1㊂关于振动台设备的应用,WART⁃MANA采用小型振动台试验,重点关注边坡模型产生的位移,用NEWMARK滑块法进行相应计算,并对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LINetal.[17]利用振动台试验研究了砂土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认为地震作用下,砂土边坡的破坏面只存在于边坡的表面;赵文琛[18]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与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黄土层内地震滑坡和黄土接触面型地震滑坡,得出了黄土斜坡的一般失稳破坏特征,阐述了强震作用下黄土斜坡的动力响应及失稳演化过程,并对斜坡地震失稳机制进行了验证㊂图1㊀振动台试验仪器及试验过程(2) 3S 技术㊂随着人工神经网络应用系统㊁地理信息系统(GIS)㊁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等的广泛应用,斜坡稳定性研究逐步走上了系统化㊁智能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以 3S 技术为依托的地震滑坡研究正在快速发展,其中RS技术多用于数据的收集㊃14㊃李瑞宽等:滑坡机理与斜坡稳定性的研究成果与展望与处理,GIS技术为制图提供了便利,GPS技术则主要用于大型滑坡监测㊂相较于传统评价方法,采用 3S 技术的优势在于:数据采集全面而高效,可利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等对滑坡进行三维识别,包括滑坡边界㊁规模㊁方向㊁影响范围及大小等基本信息,为区域滑坡分布图绘制及滑坡微地貌类型与活动性判别提供了数据基础,同时也为现场救援和灾情分析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数据解译速度快㊁精度高㊁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后台对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高程度信息化为研究滑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便利,为斜坡失稳的评价与危险性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持㊂3㊀展㊀望数字滑坡 的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㊂ 数字滑坡 技术是采用RS㊁GIS等技术与手段,将滑坡地学特征及变化情况(变形㊁位移等)等遥感信息数字化,从而对滑坡情况进行深入调查㊂其工作模式为: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无人机航摄㊁GPS测量㊁飞机搭载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等获取三维空间数据,基于滑坡实例库㊁模型库㊁预报判据库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对滑坡体的空间分布㊁位置形态㊁物质和结构特征等进行数字化描述,建立信息平台,并最终应用到滑坡机理与斜坡稳定性的相关研究中㊂近年来, 数字滑坡 技术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汶川㊁芦山㊁舟曲等地震滑坡灾害应急调查和恢复重建中得到了应用,在挽回损失及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实施国家防灾减灾战略提供了保障,推动了我国滑坡灾害调查技术的进步㊂随着数据获取能力的提高和评价方法的改进,斜坡稳定性传统的评价方法不断完善,并且与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结合更加紧密㊂(1)GIS不再只适用于单一的危险性评价,基于大量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存储,其应用逐渐向定量化评价过渡,尤其是GIS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中应用效果良好㊂(2)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监测手段日益多样化,GPS干涉测量技术㊁三维摄影技术等监测手段的运用将大大提高斜坡时空稳定性监测的效率,为精准评价斜坡稳定性提供保障㊂(3)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㊁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的提升和计算机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结合滑坡基础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滑坡信息系统将更加综合化,信息收集处理将更加迅捷㊁准确㊂[参考文献][1]王恭先.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文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5.[2]王明轩.喜家湾滑坡形成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12-13.[3]SKEMPTONAW.Residualstrengthofclaysinlandslides,foldedstrataandthelaboratory[J].Geotechnique,1985,35(1):3-18.[4]戴福初,陈守义,李焯芬.从土的应力应变特性探讨滑坡发生机理[J].岩土工程学报,2000,22(1):127-130.[5]胡广韬.滑坡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9-10.[6]毛彦龙,胡广韬,赵法锁,等.地震动触发滑坡体滑动的机理[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8,20(4):45-48,52.[7]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216-222.[8]黄润秋,许强.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7-56.[9]徐舜华,吴志坚,孙军杰,等.岷县漳县6.6级地震典型滑坡特征及其诱发机制[J].地震工程学报,2013,35(3):471-476.[10]姜云,尹金平.华蓥山溪口滑坡 碎屑流[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2,3(2):51-58.[11]胡厚田,刘勇江,邢爱国,等.高速远程滑坡流体动力学理论的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20.[12]陈祖煜.土质边坡稳定分析:原理㊁方法和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67-72.[13]黄显贵,陈植华,郭英丽.基于地震力的滑坡稳定性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1):82-84.[14]王乐华,王家成,邓华锋.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巴东斜坡稳定性研究[J].人民长江,2011,42(5):18-21.[15]张士兵,王练柱,张建.边坡稳定性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强度折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增刊1):4463-4467.[16]费康,彭劼.ABAQUS岩土工程实例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268-285.[17]LINML,WANGKL.Seismicslopebehaviorinalarge⁃scaleshakingtablemodeltest[J].EngineeringGeology,2006,86(2-3):118-133.[18]赵文琛.强震作用下黄土斜坡动力响应特征与稳定性分析[D].兰州: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68-94.[作者简介]李瑞宽(1992 ),男,山西临汾市人,硕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和地下工程方面的研究㊂[收稿日期]2018-03-01(责任编辑㊀李杨杨)㊃24㊃中国水土保持SWCC㊀2019年第3期。

地震引发的地质滑坡现象

地震引发的地质滑坡现象

地震引发的地质滑坡现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现象。

其中之一就是地震引发的地质滑坡现象。

地质滑坡是指由于地震引起的地表或地下的岩层、土壤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地震引发地质滑坡的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一、地震引发地质滑坡的原因地震引发地质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地震波对地表造成的震动。

当地震波经过地下的岩层或土壤时,会引起岩层或土壤的变形和破坏,导致地质滑坡的发生。

地震波的震动可以使本来处于稳定状态的岩层或土壤发生松动,或者加剧已有的滑坡现象。

二、地震引发地质滑坡的发生机制地震引发地质滑坡的发生有多种机制。

其中最主要的机制包括加速度振幅、震动周期以及地震波传播路径。

首先,加速度振幅指的是地震波的震动幅度。

当强烈的震动传播到地下岩层或土壤中时,会产生大的应力,进一步导致地质滑坡的发生。

其次,震动周期也是影响地质滑坡的因素之一。

较长的震动周期有助于土壤颗粒之间的相互连接,减少土壤的液化和滑坡的风险。

最后,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也会影响地质滑坡的发生。

当地震波传播路径与地质滑坡的走向相匹配时,地滑坡的发生机会更高。

三、地震引发地质滑坡对环境的影响地震引发的地质滑坡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地质滑坡会破坏植被覆盖,导致土壤水土流失,加速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其次,地质滑坡还可能导致岩石和土壤堵塞河道,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给下游居民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危害。

此外,地质滑坡还可能破坏建筑物、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四、地震引发地质滑坡对人类的影响地震引发地质滑坡对人类造成了巨大威胁和影响。

首先,地滑坡可导致房屋和建筑物的倒塌或损毁,对人身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其次,地质滑坡还会破坏供水管道、电力线路和通信设施,破坏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此外,地滑坡还可能导致人口流离失所,增加救援和灾害应对的难度,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综上所述,地震引发的地质滑坡现象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地质现象。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大规模黄土液化流滑的特征与启示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大规模黄土液化流滑的特征与启示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大规模黄土液化流滑的特征与启示王兰民;许世阳;王平;王睿;车爱兰;周燕国;吴志坚;王谦;蒲小武;柴少峰;马星宇【期刊名称】《岩土工程学报》【年(卷),期】2024(46)2【摘要】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7°,东经102.79°,震源深度10 km。

本次地震在距震中约20 km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永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二级阶地黄土台塬地貌下引发了长2.5 km的大规模液化流滑灾害,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笔者在震后立即对该液化流滑灾害和地震动特征进行了现场联合调查,基于现场考察、无人机现场勘测、钻孔勘探、电法探测、参考历史同类灾害的前期研究成果等手段,初步查明了液化流滑的特征与机理。

结果表明,该液化流滑是由于地震触发11 m深度以下地下水饱和的黄土层大面积液化,上覆土体随液化土体沿液化层带顺着2°~3.5°的缓斜坡方向流滑进入冲沟,然后,沿坡度为1.5°~5°的冲沟向下游继续流滑。

在流滑过程中,液化土体中喷涌出的大量水与上覆土体中高含水率表层土中的水不断与流滑土体搅合揉搓使得流滑混合体在到达冲沟中下部的拦洪坝之前,已经演化为泥流。

在遇到拦洪坝受阻漫溢到左右两岸的同时,泥流转而也进入了左侧另一条相邻冲沟一定距离,最终拦洪坝溃坝,泥流继续下泄到了金田村和草滩村,造成两村51户房屋被埋或冲毁,20余人死亡,泥流最终停止于两村下游约317 m处。

并在结论中得到了评估与减轻此类灾害风险的启示。

【总页数】9页(P235-243)【作者】王兰民;许世阳;王平;王睿;车爱兰;周燕国;吴志坚;王谦;蒲小武;柴少峰;马星宇【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甘肃省)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学院;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3【相关文献】1.海原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运动影响因素及滑距研究2.1920年海原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滑距统计与预测分析3.地震诱发石碑塬黄土地层液化滑移距离研究4.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滑移的机理与风险评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原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其当代启示

海原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其当代启示

海原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其当代启示 ■ 张小明2020年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纪念日。

在祭日这一天,那场亘古未有的灾难打开尘封,供人们凭吊和检视。

回望那段历史,海原大地震为当代特别重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和模式的不断更新,以及加强政府的统筹规划、发挥民间社会救灾力量及注重科普宣传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赈灾与灾后恢复重建过程海原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12月16日,当时国家由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

1920年9月14日,北洋政府公布《筹议赈灾临时委员会章程》,规定由内务部、财政部、交通部、农商部四个部委合组赈灾临时委员会作为决策机关,以专门筹议临时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事宜。

1921年5月13日,北洋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委员会章程》,规定在内务部设置全国防灾委员会作为防灾机构。

1921年10月29日,为统一赈务行政起见,北洋政府以教令形式颁布《赈务处暂行条例》,规定由内务部下附设的赈务处综理各灾区赈济及善后事宜。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第3天即1920年12月19日,甘肃督军张广建向北洋政府通报了地震灾情,12月28日又发出了较为详细的灾情汇报,并请求赈恤。

同时在甘肃省内设立筹赈公所,倡捐集募,分发仓粮,并提公款急办毡衣;饬被灾较重各县截留应解款项,立办急赈,IC photo/图疏通、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农赈就是恢复农业生产。

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赈灾与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员死亡率高,房屋破坏率高。

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总体情况严重。

屋倒塌和严重损坏总体情况严重。

震中海原、固原等地位于我国著名的地震带海原断裂带上,是地震多发地区,且灾区多为土窑洞建筑,抗震能力差,从而提高了人员死亡率。

海原大地震后余震不断,在大震中未倒的城墙、鼓楼、房屋等在余震中倒塌现象明显。

水灾、火灾和瘟疫等震后次生灾害频发,人员伤亡惨重。

第二,地震灾害涉及面广,影响大。

第二,地震灾害涉及面广,影响大。

固原东岳山西缘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固原东岳山西缘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固原东岳山西缘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摘要:文章通过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角度分析,得出不良的地质环境条件,降雨及地下水活动,是固原东岳山西缘滑坡变形的地质基础;地震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引发因素。

因地制宜对滑坡的治理主要考虑地表排水、围栏围挡、生态治理、巡查管护相结合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固原;滑坡;防治对策固原市城区东岳山西缘发育多出滑坡地质灾害,西缘紧邻固原市城区,是黄土丘陵区与河谷平原的过渡带,属于固原市城市规划区范围。

东岳山地区是固原市城区景观规划区的东起点(东岳山广场),该区经过多年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景观效应已初具规模,正在建设的东岳山人文景区,与固原市区相呼应,成为了固原市城区主要景观。

但是,固原市地处黄土高原,为典型的山间河谷型城市,其地形决定了城市可利用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建设必将向河谷和斜坡地带发展。

东岳山西缘就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划区之一。

但是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脆弱的地质环境,加之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导致了市区东侧东岳山西麓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地震滑坡,直接威胁斜坡体前缘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城市规划、建设、文物保护、交通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固原市城市发展建设和防灾急需解决的问题。

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一方面治理地质灾害,另一方面缓解城市发展与可利用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

1 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东岳山西缘共发育的4处滑坡,均系黄土—基岩滑坡,主要是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诱发的滑坡。

滑坡位于东岳山中北部,发育于黄土丘陵斜坡中下部。

h1滑坡位于红崖子沟南侧的高陡黄土斜坡上。

滑向265°,其滑体长约80m,宽约210m,滑坡前缘、后缘高差约40m。

面积约14000m2,平均厚度6m,体积约8.4万m3。

滑坡周界清晰,后壁为高约15m的陡崖,滑体坡度68°~76°,形成“圈椅状”凹形坡,未见剪出口。

滑体上有两级弧形台坎,高6 m,有红色粘土出露。

海原大震的历史意义及大震减灾对策的讨论--纪念海原地震80周年

海原大震的历史意义及大震减灾对策的讨论--纪念海原地震80周年

海原大震的历史意义及大震减灾对策的讨论--纪念海原地震80周年郭增建;吴瑾冰【摘要】1920年海原大震的发生是中国地震工作由古代低层次的记载进入了现代科学研究的里程碑.文章回顾了海原大震的历史事件,研究了大震发生后造成的大区域地震活动变化后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必须重视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对抗震对策的研究.【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0(000)012【总页数】4页(P2-5)【关键词】海原大震历史;地震预报;地震后果;西部大开发【作者】郭增建;吴瑾冰【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前言1920年12月16日在宁夏海原地区发生了8.5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强度之大震撼了中外地学界。

当时设在日本东京的放大倍数仅12倍的地震仪纪录到了由该地震产生的环绕地球两圈的表面波,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所罕见的现象。

在陕甘宁地区,地震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房屋倒塌,毁城陷村。

据统计,这次地震共死亡24.6万余人,极震区内形成了230公里长的地震破裂带,震中区的一个盐湖向北迁移了1公里多,黄土山坡到处崩塌,堵流成湖,由于振动强烈,许多地方的黄土塬形成了黄土流。

这次地震的破坏范围极大,西安被毁房屋约百户,太原房屋有倒塌伤人,开封倒房10余间,汉口朽墙有震塌者。

海原地震的有感波及范围之大也是有史以来所少见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震造成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州“掉灰泥片”,汕头“客轮荡动”,香港“大多数人感觉地震”。

其有感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在越南海防附近的观象台上也有“时钟停摆”的现象。

正因为海原地震所造成的破坏之强烈,灾情之惨重,所以在地震发生80年后的今天,我们对其历史意义进行回顾和总结,并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来讨论今后可能发生8级以上地震的减灾对策。

同震滑坡发生概率研究——新一代地震滑坡危险性模型

同震滑坡发生概率研究——新一代地震滑坡危险性模型

同震滑坡发生概率研究——新一代地震滑坡危险性模型许冲; 徐锡伟; 周本刚; 沈玲玲【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9(027)005【总页数】9页(P1122-1130)【关键词】地震滑坡; 概率; 机器学习; 滑坡危险性评价【作者】许冲; 徐锡伟; 周本刚; 沈玲玲【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 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市气象信息中心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0 引言地震滑坡是发生在山区地震的一种重要的地震次生灾害类型,其造成的损失往往占地震灾害相当大的比例( Keefer 1984,许冲等,2010) 。

比如1920年海原地震导致了大约25 万人死亡,其中约10 万人为地震黄土滑坡直接导致( Close et al.,1922;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等,1980) 。

2008 年汶川地震触发滑坡直接导致了2 ~3 万人死亡,占地震致死人口约30%,其中致灾最严重的王家岩滑坡掩埋了大半个北川老县城,导致了约1600 人遇难( 殷跃平,2008) 。

1970 年5 月31 日秘鲁地震导致的一处雪崩型滑坡,直接掩埋了容加依城,导致了约2.3 万人死亡( Plafker et al.,1971) 。

因此,近几十年来,地震滑坡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地震滑坡信息获取、数据库建设、分布规律分析、易发性、危险性与风险评价、长期演化等( 许冲等,2010; Xu et al.,2014b,2015b; Fan et al.,2019) 。

其中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对于灾前规划、灾时应急救援、灾后恢复重建等都具有科技支撑作用,因此近年来有较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关于单次地震影响区的滑坡危险性评价工作较多,主要包括专家经验( 许冲,2012) 、Newmark( Jibson,1993; Wang et al.,2013; Ma et al.,2019) 、统计分析( Xu et al.,2012a,2012b,2013b) 等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 总结 评述 , 并 提 出 目前 研 究 现 状 的局 限 。希 望
本 文 的成果 对 开展 黄土 地震 滑坡 的研 究有 一定 的
参 考 价值 。
断层 等构 造部 位分 布 。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0 6— 2 9
基金项 目: 中央高 校基 本 科研 业 务 费 专项 资 金创 新 团队 资助 计 划项 目( Z Y 2 0 1 6 0 1 0 1 ) ; 海 原断 裂 滑坡 灾害 调 查 项 目
F i g . 1 L s o s e i s ma l ma p o f Ha i y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b a s e d o n L a n z h o u E a r t h q u a k e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等l 3 到 震灾 现 场 考 察 , 他们历尽艰 辛 。 取 得 了大
量 现 场资 料 : 1 9 5 8年 郭 增 建 、 蒋 明先 等 _ 4 ] 对 海 原
万余平方公里_ 4 ] 。海原地震释放 的能量之大 , 以
至于 世界 上 有 9 6个 地 震 台记 录 到 这 次 地 震 。在
设发 展 的 需 求 和 理 论 研 究 的 热 点 , 提 出 了今 后 在 这 一领 域 需 要 进 一 步 研 究和 关 注 的有 关 黄土地震 滑坡 ;形成机理 ;场地条件 ;稳定 性;黄土 动力特性
中 图分 类 号 : P 6 4 2 .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8 0 4 7( 2 0 1 7 ) 0 3— 0 0 2 8— 0 9
这 次地震 的面波 绕 地 球 两 圈 , 强 烈 的 地震 动 波 及
面之 广世 所 罕见 | 8 ] 地 震破 坏 区南 到秦 岭 、 北 至 香山、 东 起六 盘 山 以东 、 西 达甘 肃武 威 ( 图1 ) 。 海 原大 地震 导致 的地 表形 变主 要 由两部 分组 成: 第一 部分 是直 接 反 应 震 源 错 动 信 息 的地 表破 裂带 , 第 二 部分是 大 量 的地震 滑坡 。
箜 鲞笙兰 塑
2 0 1 7年 9月








Vo I . 1 9. N o . 3
S e p. 201 7
J .o f I n s t i t u t e o f Di s a s t e r P r e v e n t i o n
海 原 特 大地 震 诱 发 滑 坡 灾 害 的研 究 现 状
灾 害形 成机 理 、 场地 条件 对黄 土地 震滑 坡影 响 、 黄 土边 坡 动力 稳定 性 研 究 、 黄 土动 力 特 性 研 究 五个 方 面对 海原 特 大地震 诱 发 的地震 滑坡 灾 害研究 进
地 震地 表破 裂是 震源 体快 速 到达地 表 时 的直 接 表现 , 海 原大 地 震 地 表破 裂 带 东 起 宁 夏 固原 海 子峡 , 终 止 于甘 肃 景泰县 南 的兴 泉堡 东 , 西 段总 体 走 向北 西 西 。 东段 转 为北 西 向 , 全长 2 3 7 k m, 最 大 同震位 移 1 0~1 1 m E 。地表 破裂 带沿 各次 级剪 切 断层 、 拉分 盆地 内部 张 剪 断层 和拉 分 盆 地 边 界 正
0 引 言
1 9 2 0年海 原 特 大 地 震 是 中 国 近 代 史 上 的 一 次 巨 大 的灾 难 , 震 灾 范 围之 广 、 伤亡 之 重 、 损 失 之 大、 现 场之惨 烈 都震 惊 中外 。地震 发生 后 , 地质 学 家翁 文 灏 l j ] 、 谢 家 荣 2 等 和美 国 U p t o n . C l o s e
彭 达 , 薄景 山 , 李孝波 , 杨 顺
( 1 . 防 灾科 技 学 院 , 河北 三河 0 6 5 2 0 1 ; 2 . 宁 夏 回 族 自治 区地 震 局 , 宁夏 银川 7 5 0 0 0 1 )
摘 要 : 在介绍海原特大地震概况 和诱 发地震地质灾害 的基础上 , 系统地 总结 了不 同的学者在 地震滑坡 的发 育特 点与分布特征 、 黄土地震 滑坡 的形成机 理 、 场地条 件 、 黄土边 坡 动力稳定 性和黄土 动力 学特性 等方 面 的 研 究成果 , 评述 了这 些成果对促进 黄土地震滑坡灾害研 究 的作用 和贡献。在 此基础上 , 结合 当前我 国经 济建
( 1 2 0 9 1 2 0 7 ) .
作者简介 : 彭 达( 1 9 9 2 一) , 男, 硕士研究生 , 从 事 工 程 地 质 与 地 质 灾 害研 究 。
第 3期
彭 达 等 :海 原特 大地震 诱发 滑坡 灾害的研 究现 状
2 9・
图l 海原 大 地 震 等 震 线 图 ( 据 兰 州 地 震 研 究所 )
断裂 带 、 地 震 前 兆 等 进 行 了 调查 ; 1 9 8 3年 邓 起 东 等 5 ] 对海 原活 动 断裂 带 、 海 原 大 地 震 地 表破 裂 带
分布 、 性 质及 运动 方式 、 地 震构 造背 景等 进行 调查
日本 东 京 . 放 大倍 数 仅 为 1 2倍 的地 震 仪 , 记 录到
1 . 1 地 表破 裂
研究 : 王 兰 民 、 张 振 中 等 其 他 学 者 也 对 海 原 特大 地震 及其 造 成 的地 质 灾害 开展 了大 量 的研究
工作 , 取 得 了丰硕 的研 究成 果 。 本 文简 要 总结 和评述 海原 特 大地震 及诱 发 的
地 质灾 害概 况 . 从 滑坡 灾 害特 点及 发育 特征 、 滑 坡
1 地 震 及 诱 发 地 质 灾 害概 况
1 9 2 0年 ( 民 国九年 ) 1 2月 1 6 日, 中 国海 原 发
生8 级大地震 . 其 宏 观 震 中位 于 宁夏 回族 自治 区海原 县 的 干盐 池 附近 。极 震 区东 起 固原 , 西 经 西吉 、 海原、 靖 远等 县 , 止 于 甘肃 景泰 县 , 面积达 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