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韦努蒂的翻译思想
“翻译暴力”从何而来韦努蒂理论术语violence探究

“翻译暴力”从何而来韦努蒂理论术语violence探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翻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种“翻译暴力”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原文的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被扭曲、误解或丢失。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本文将以韦努蒂的理论术语“violence”为切入点,对“翻译暴力”的来源进行探究。
韦努蒂是一位在翻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他提出的“violence”理论术语为我们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暴力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韦努蒂看来,“violence”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暴力,更是一种文化、语言和认知上的暴力。
这种暴力可能来自于翻译者的主观解读、语言转换的困难、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文将首先介绍韦努蒂的“violence”理论,阐述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究“翻译暴力”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表现和影响。
本文将对如何减少“翻译暴力”、提高翻译质量提出建议和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韦努蒂的翻译理论概述韦努蒂,作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的知名学者,其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翻译过程中文化身份的保持与抵抗外来文化的同化。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权力斗争的场域。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韦努蒂引入了“violence”(暴力)这一术语,用以描述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和权力失衡。
在韦努蒂看来,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忽视了翻译活动的政治性和文化性,而只是将其视为简单的语言转换。
然而,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由于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译者往往需要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选择和取舍,这种选择本身就蕴含着权力的运作。
韦努蒂将这种由于权力差异导致的翻译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称为“翻译暴力”。
为了抵抗这种“翻译暴力”,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的策略。
他认为,异化翻译能够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使译文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视角,从而打破单一文化的垄断地位。
从韦努蒂解构主义思想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AcademicEditionMarch2007Vol.4No.1CollegeEnglish一、异化与归化之争早在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一篇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时就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Lefevere1977:74)。
这两种方法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异化”和“归化”。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创导者。
她用解构主义观点来建立她的翻译理论,她对翻译下的解构主义定义是这样的:“翻译是译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中的能指链来代替源语文本中的能指链的过程。
”因为意义是一个可能在无限的链上的关系和差异产生的效果,因此,意义永远是有差异和延迟的,永远不会是一个原文的整体。
无论是外国的文本,还是译文,都是派生的,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材料构成的。
因此,不论是外国的作者,还是译者,都不是原作者,同时也使作品的意义产生不稳定性,以致会超越作品的意图。
这与传统的翻译观念是大不同的,传统观念认为,作者是一个独特文本的原创者,文本是作者抒发自我感情的场所,它对文本有绝对的权威和最终的解释权,而译者的工作只能是对原文的模仿,译文既不抒发自我感情,也不独特,是原文的派生物。
在这一观念长久的统治之下的翻译,决定了将译者放在从属于作者、翻译从属于创作的地位。
译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增加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忠实感和逼真感。
韦努蒂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多元的,一个译本只是临时固定了作品的一种意义,而且,这种意义的固定是在不同的文化假设和解释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受到特定的社会形式和不同的历史时代的制约。
意义是多元的,不定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统一的整体。
因此,翻译不能用数学概念那种意义对等或一对一的对应来衡量,而所谓确切翻译的规范、所谓“忠实”与“自由”的概念,都是由历史决定的范畴,所以译作的生存是由译作与译作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和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
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

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译文论坛中有一个受人尊敬的翻译专家韦努蒂,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归化与异化翻译观》,就探讨翻译在文化移植中对文本的不同处理方法提出了他的看法。
他的观点非常重要,因为它为很多文本翻译研究以及读者理解文本提供了参考依据。
韦努蒂认为,翻译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归化和异化。
归化处理指的是通过使译文与目标语言和文化惯例结合,以达到与原作尽可能一致的效果;异化处理指的是保留外来语言和文化的特性,以显示其与原作的差异。
韦努蒂认为,最佳的翻译方法应该是根据原文的特点和译文读者的需求来挑选最合适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根据翻译的文本类型以及读者的知识程度来选择最合理的翻译方法。
根据他的分析,如果翻译的文本是艺术性或宗教性文本,这种文本更倾向于归化处理,主要是为了使读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本内容,使之与目标语言和文化惯例更加贴近;而如果翻译的文本是历史或科学内容,此类文本比较倾向于异化处理,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有效地领会译文内容,使之显示更多的差异。
此外,韦努蒂还认为,文本在目标语言和文化中的表现,也应当受读者知识程度的限制,这也是选择归化或异化处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假如读者没有深刻理解原文,可能就会使用归化处理,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而假如读者有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就可以使用异化处理,以便于读者更有效地理解文本。
总的来说,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非常重要,他的观点指出了翻译文本在文化移植中的不同处理方式。
其实,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翻译者都应当根据原文的特性和读者的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以保持原文内容不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同时,翻译者还要考虑到读者的知识程度,从而挑选最合理的归化或异化处理方式。
最后,翻译者有责任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贴近原文的文化移植结果。
文化翻译理论韦努蒂课件

文化翻译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01 02 03 04
不足
难以完全传递文化信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复杂性,完全传递文化信 息是非常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过度强调源语言文化:文化翻译理论有时会过度强调源语言文化的价 值,而忽视目标语言文化的接受性和需求。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文化背景的传递:在 文学作品中,文化背景 的传递对于理解作品具 有重要意义。例如,在 翻译西方古典文学作品 时,需要准确传递作品 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 环境等。
2. 语言风格的再现:文 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其 独特性所在,需要在翻 译中得到再现。例如, 在翻译诗歌时,需要再 现原诗的韵律、节奏和 修辞手法等。
文化翻译的重要性
文化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 段,能够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 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文化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文化翻译理论
早期的文化翻译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之间的转换,强调翻译的忠实 性和准确性。
现代的文化翻译理论
现代的文化翻译理论更加注重文化的传递和表达,强调翻译的跨文 化交流性质。
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 作用。文化翻译理论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 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跨文化交流与翻译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给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价值观、思维方式 、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缺乏共同语境: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人们往往缺乏共同的语境和理解框架,导 致交流和理解困难。
解读韦努蒂异化-同化翻译理论

解读韦努蒂的异化/同化翻译理论【摘要】韦努蒂的翻译伦理理论在构筑“异化”/“归化”这一对二元对立的同时对它进行了解构。
这一做法表明他遵循的是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议程,即首先将翻译思想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二元对立颠倒过来,然后通过新建对立的自我解构最终革除二元对立思维本身。
【关键词】韦努蒂理论异化/归化解构主义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受社会哲学思潮和文艺理论批评的影响,西方就归化/异化的讨论起视阈、向度皆已发生变化,其研究不再停留在翻译内部如语言、问题、风格、语言文化等如何进行异化/归化转换这种提供翻译技巧的规定—指导性探讨上,而是拓展到翻译外部如翻译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大文化如何发生互动的一种描述—解释性研究上来。
归化/异化问题因此跳出文本中心主义的纯语言转换的单一视界成为结构主义之后,尤其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二、异化/归化翻译内涵韦努蒂表示他的异化翻译观来自于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那两篇“论翻译的不同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1995:99)的文章。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明确看到施莱尔马赫对直译的重视,但有三点我们可能无法否认:其一,施莱尔马赫并没有使用归化和异化这对术语,他使用的术语是“释义”(paraphrase)和“模仿”(imitation);其二,他并没有说把读者推到作者的那种被韦努蒂称为异化的翻译必须要用古语去体现;其三,由于他的这篇文章讨论的主题是翻译的方法,因此并没有关注选材的问题,也没有关注政治问题。
任何对美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和演变以及韦努蒂的整个心路历程有系统了解的人都知道他的理论体系既不单纯一致,也完全谈不上是一种静态结构。
韦努蒂既强调译语形式的选择,也强调原文文本的选择:选择译什么,关系到目标文化的价值体系;选择如何译,则关系到目标语言体系。
他于1995年出版的《译者的隐形——一部翻译史》以“历史”为纲绝非偶然。
文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

25
韦努蒂批判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挑 战民族文化典律和民族价值观,从而进行文化的重 构和构造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他对异化做出 这样的定义:异化翻译是一种另类的文化实践,通 过与本土边缘语言观点和文学观点建立联系形成对 主流文学规范的拒绝,这些边缘观点就包括那些由 于本身抵抗主流文学价值观而被排斥的外语文化。 一方面,异化翻译对外语文本实施一种我族中心主 义挪用,将其列入本土文化政治议程,如另类文化; 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另类的立场使得异化翻译突显 出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起到一种文化修复 的作用,认可了偏离我族中心主义的译文并有可能 对本土文学典律进行修正。
4
一.理论背景
5
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特定的时代与 理论背景分不开的,同时,这一理论也在继承和借鉴 前人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
6
20世纪60年代,翻译研究逐渐从传统的静态的 字句对应的路子,转向更为宽阔的领域,语域、话 语分析、社会、文化以及翻译的目的都成为翻译研 究者们考虑的因素,语言与社会文化功能联系起来, 以此为基础与铺垫,70年代,以色列学者伊万·佐 哈尔提出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文学视为在目的语 文化中更大的社会、文学、历史系统中运作的子系 统,多元系统论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独立 的文学现象,而是整个文学系统的一部分,文学作 品从而被看作是社会、文化、文学、历史框架中的 一部分,左右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种类,多 层次的系统集合】,即多元系统。
韦努蒂采用抵抗式翻译来抵制归化的顺畅翻译观目的是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产生陌生化的译本这里的陌生化既体现在相对于原文的陌生同时更体现在使译语读者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陌生阻止目的语文化对文化他者的帝国主义归化通过抵抗式翻译来限制我族中心主义暴力推翻英语国家的文化霸权及其所带来的不平等文化交流抵制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自恋心理通过译者在译文中的现身实现译者地位的上升使其劳动和劳动成果得到应有的尊重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一、引言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所著的《译者的隐身》(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根据韦努蒂的界定,归化翻译是译者为了制造出透明、通顺的译文而将异域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译策略。
而异化翻译是译者为了故意对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进行冲击而保留原作中一些“陌生性”的翻译策略。
可见,归化翻译主要是遵循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读者立于核心地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受心理与接受习惯。
尤金·奈达(E u g e n e A Nida)是推崇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
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
”奈达认为成功的翻译就是要使译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类似的反应。
而归化翻译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
主张异化的译者,不仅可以在译文的表达手段上异化,而且会选择对目的语中的外国文学规范提出挑战的外国文本来翻译。
劳伦斯·韦努蒂本人就是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
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 在风格和其它方面突出原文之“异”。
劳伦斯·韦努蒂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当前翻译界近年来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这两种翻译策略做一对比,并探讨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从异化翻译的确立到存异伦理的解构: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研究

从异化翻译的确立到存异伦理的解构: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特别是他从异化翻译的确立到存异伦理的解构的演变过程。
韦努蒂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贡献对翻译实践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异化翻译的概念出发,阐述韦努蒂如何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出存异伦理的翻译理论,并揭示这一理论对于解构传统翻译观念和伦理的重要性。
本文将概述异化翻译的核心思想及其在韦努蒂理论中的确立。
异化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反对过度归化,即避免翻译过程中原文特色的丧失。
韦努蒂提倡异化翻译,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被忽视的原文文化因素,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韦努蒂如何从异化翻译发展出存异伦理的翻译理论。
存异伦理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文的异质性,保持原文的文化独特性和语言特色,同时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韦努蒂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存异伦理是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本文将分析韦努蒂存异伦理翻译理论对解构传统翻译观念和伦理的意义。
传统翻译理论往往强调译文的忠实性和流畅性,而韦努蒂的存异伦理则挑战了这种观念,强调在保持原文异质性的也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二、异化翻译的确立异化翻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其确立标志着翻译理论领域的一次重大转变。
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对翻译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
在异化翻译的理论框架中,原文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译者的改造,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译文的构建过程中。
这种转变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文化思考,也反映了翻译理论研究者对翻译本质的不断探索。
劳伦斯·韦努蒂是异化翻译理论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通过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异化翻译的理念。
韦努蒂认为,传统翻译理论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译文的流畅性,而忽视了原文的异质性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韦努蒂的翻译思想
浅析韦努蒂的翻译思想
摘要:通过对西方翻译理论和译本的研究,韦努蒂批判在西
方翻译界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翻译,指出英美文化中通顺流畅的归化策略导致译者“隐形”,并主张异化的翻译策略以阻挡英美文化的霸权。
该篇论文主要分析韦努蒂的核心思想,批判地分析异化翻译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译者的隐形归化异化局限性
美裔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
秉承该流派的思想,追求文化的多样性,主张“存异”而非“求同”,反对传统以译入语为倾向的归化翻译策略,提倡译者“显形”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抵御英美文化的霸权主义。
一、译者的“隐形”
韦努蒂在其专著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中提出“隐形”这个术语,用来描述译者在当代英美翻译界的状况。
在传统翻译中,对于外国文学的翻译一直以归化为主导,认为好的译文应该通顺流畅,读起来不像译文而且译者在翻译过程应力求“透明”让人没感觉到其存在。
这也就是韦努蒂所指的“不可见性”即译者应处于“隐形”的状态。
这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译者本身倾向于译成“流畅”的英语。
译者以译入语文化为归宿,努力地使译文语言地道,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从而提高可读性。
其次,译入语读者阅读翻译文本的方式。
不论是散文、诗歌、小说还是其他类型的题材,多数人所接受的译文是读起来流畅,没有任何语言或风格的独特之处,看上去译文已经反映了作者的实质意义,译文似乎不是译文而是原作。
这种流畅透明的翻译似乎符合忠实的准则,传达了原文的精神实质,但忽略了原文与译文,作者和译者的相互关系。
传统的翻译观认
为译文是原著的派生,只有作者才能对文本拥有绝对的解释权,译者处于次要地位,译文从属于原文。
译者的任务是使译文通顺流畅,不得对译文干预,译者应尽可能地保持译文透明,减少翻译的痕迹,恪守忠实原文的准则。
因此,译者就会本着以译入语的语言特征和价值
观念来同化外来语言。
然而,翻译的前提是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是存在着差异,彼此之间是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种流畅的翻译方法不仅忽略作者和译者、原文和译文的相互关系,抹杀了译者对译文的阐释,应得的地位,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同时还掩盖了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
所以韦努蒂提出了“抵抗式”的翻译策略,倡导译者显形。
这种抵抗是勇于承认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表现出来,甚至也会背离原文。
译者应该故意保留原文的表达和句式,避免译文通顺,让读者明显感觉到所读的是译本,从而感觉到译者的存在,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彰显了译者的角色。
二、异化――韦努蒂翻译思想的核心
1、异化――韦努蒂翻译思想的核心
韦努蒂在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和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的原则。
归化翻译是以译入语文化为
归宿,主张把源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译语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
异化翻译是以源语言为归宿,主张保留原文中的异质成分。
他所定义的异化翻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选材,二是语言转换策略,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是异化的, 就可以定义为异化翻译。
韦努蒂把归化和异化看做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彼此之间的矛盾还上升到政治和文化的范畴。
韦努蒂认为在大多数的英语翻译中已经形成了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标准的归化翻译。
译者为迎合大众读者阅读心理和习惯,符合评论家、出版商的通顺标准,势必会按照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语言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分解,剔除掉其中异质成分,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规范。
这实际是一种文化干预,是本着译入语的民族中心主义对原文的篡改,正如韦努蒂所说“根据种族中心主义思想迫使外语文本
符合(英美)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1995:20),势必会要求翻译必
须以透明、流畅和隐形的方式进行,把译文的异质性减到最少。
因此,
异化翻译是“对[目的语文化]价值观施加种族离心的压力,以[在翻
译作品]中体现外国文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从而把读者送到国
外”(1995:20)。
韦努蒂认为“异化翻译能够“抑制翻译种族中心的
暴力,抑制英语国家“暴力”的归化翻译文化价值观”(1995:20)。
异化翻译的积极意义在于:首先,译者可以通过不流畅的翻译方法,突出外国文本的异质性,避免译入语的文化价值控制,使译者在译文中显示出其存在,从而使译者工作的价值和地位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承认。
其次在于把读者从原来支配他们的语言规范和价值观中解放出来,通过阅读国外译本,读者能够学习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由此扩大视野,丰富自身的语言文化知识。
三、异化翻译的局限性
1、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是上升到政治和文化的宏观角度来考
虑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文化交际的活动,但不可忽视的前提是源语言和目的语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习惯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是有差异的。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就是要容忍差异,并在译入语中表现出来,使得交际因差异变得复杂。
对于弱势文化和被边缘和排斥的文化,当它们通过异化的手法译入强势文化时,该策略无疑是抵御强势文化和价值观,表达思想和文化的最佳方法。
但当强势的文化以同样的方式译入弱势文化时,异化翻译很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面对优于自身的英美文化,强者的价值观、表达法和思维方式都可能使后者不堪一击,甚至面临被吞噬的危险。
2、抵御策略不适用于非文化文本
对于文学类翻译,异化翻译的最大贡献是可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作者的话语形式和思想要旨。
但对于科技和商业文本,这类文本的价值在于传递高效信息或者传播知识,如果坚持异化翻译,采用不透明的语言表达方式势必会使译文晦涩难懂,可读性不强,难以传达有效、精确地信息,对沟通和交流造成阻碍。
与异化翻译不同的是归化翻译的要旨在于再现原文信息,读者需要高于源语言的形式。
如果采用归化翻译的话,就能够有效地代替外国文本中的差异,按照译入语的文化、意识形态和表达对文本进行调整,使译文通顺易懂,可读性强。
3、异化翻译对读者要求过高
异化翻译尽管反映了源语言的特色,对文化传播有积极意义,但却把源语中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现象强加在译入语读者身上。
对于普通的大众读者来说,在没有熟悉的语言表达和相同文化知识背景的情况下,阅读异化翻译的外国文本不仅会觉得译文读起来晦涩难懂,不易于理解,而且会逐渐地疏远甚至会排斥外国文本。
如此一来,外国文本就不会为大众所接受,只能束之高阁。
异化翻译只能是针对一小撮通晓国内外知识的精英分子,势必会在精英读者群和大众读者群架起一座更大的横沟。
韦努蒂后来把它称为“少数化翻译”。
一味地坚持异化翻译不是可取的,异化翻译不能对大众读者有过高的要求,应该适当地向译入语的读者靠拢和考虑译入语的文化因素,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合理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文化交流。
结语: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目的在于追求文化多样性,该策略能有效地抵御英美文化对弱势文化不平等的干预和篡改,从而遏制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
同时,他主张译者“显形”对于肯定译者的价值,提高译者的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异化翻译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式,它也存在局限性。
异化翻译对读者的知识水平要求过高,也不适用于非文学文本的翻译。
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对译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译文。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各有利弊,彼此间都起到相互间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译者无论选择何种翻译策略都要多方权衡,要考虑到读者接受能力、文本类型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等,努力地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对等交流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 . Routledge, 1995.
[2] 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
[4]王东风.归化与异化: 矛与盾的交锋? [J].中国翻译,
2002(5).
[5] 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J].中国翻译, 2000(1).
作者简介:麦芷翎(1986-),女,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