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_依据生活儒学的阐明(1)
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依据生活儒学的阐明

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依据生活儒学的阐明黄玉顺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本文讨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其着眼点不是"孔子仁学"本身如何、甚至也不是其"现代意义"本身如何,而是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这种追问以承认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为前提,而进一步追本溯源,揭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得以成立的缘由:孔子是如何为自己的仁学"奠基"的,这种奠基性的观念何以可能容纳"现代性".文章以"生活儒学"的思想视域来审视这个问题.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黄玉顺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2
【相关文献】
1.孔子的仁学及现代意义 [J], 王晓;侯伟;刘星
2.孔子仁学及其现代意义 [J], 刘红旗
3.仁爱的“层级”观念——生活儒学对孔子仁学的理解与诠释 [J], 李龙;
4.孔子“仁学”中伦理道德观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J], 成立方
5.试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 [J], 刘兴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孔子人本思想的现代阐释及意义1

孔子人本思想的现代阐释及意义于学强内容提要: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而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它的所有学说都围绕对人的终关怀而进行阐述了。
孔子立足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理层面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其重人、重仁、重任、重忍四个角度阐释了这一思想,并进一步指出孔子这一思想对于当前社会的启迪之义。
新时期,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仍然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将我们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关键词:孔子,人本,仁,任。
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出过不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人本思想,当代管理科学中的重视人性的研究可以说是与此一脉相承的,是孔子人本思想的历史延伸与逻辑展开。
孔子的人本思想博大精深,本文试从四个视角作以阐释并力图指出及对现代社会的启迪之义。
一:重人:重视生命,爱惜才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与自然的直接对立物,没有人的世界是死气沉沉的,世界有了人才变得更精彩。
孔子就认识到人对于社会存在的重要意义,非常重视人的生命和人的才华。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社会主体存在的直接统一,只有生命的存在才有生命力的发挥,只有劳动力的存在才有劳动。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论语·卫灵公》以下只简称章节名)生存权是低层次的,又是第一性的,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样,最低层次的需求也是最起码的需要。
孔子对人的重视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生命的重视上。
这种重视在其对人与动物遇到灾祸时的言谈中可见一斑。
“厩焚,子退而曰:‘伤人乎?’不问马。
”(《乡党》)而当有才之人生命终结时,孔子的重人思想则更加表露无遗,“颜回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为何如此悲伤?因为“才难,不其然乎?”(《子罕》)由此可见,孔子重视人的生命更重视人的才能。
他认为只有知人才能善任,所以识别人才是首要任务,诚如管仲所言:“不能知人害霸也。
”识别人才需要识别人才者有能力,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能也。
”(《宪问》)要理解别人而不要苛求别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而不是囿于自我去评价一个人,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人头上。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仁学思想。
仁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解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矛盾,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仁学思想的内涵学者们对仁学思想的内涵解释不同,但是,对于“仁”这个概念,孔子自己给出了解释,“爱人之道、治人之术、成己之体、也是人之情理、不同道则不相为谋”,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一种伦理和一种情感。
在《论语》中,孔子讲述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仁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自我修养和道德高尚的追求。
同时,孟子在后来的思想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将仁视为一种个人品质,它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二、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方面,它解决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矛盾,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价值。
1. 解决了封建社会中的矛盾中国古代的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家族、宗族和府内、州外等地位划分严格,农民和奴隶只有在等级制度的最底层。
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等级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关系,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孔子认为,在道德和人文教育的积极影响下,各个等级的人之间可以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了封建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的情况。
2. 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核心价值毫无疑问,仁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中心核心价值,其中包括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从团体关系到系统思维、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宇宙观以及传统的儒家教育等等。
借助仁学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民俗来说,仁学思想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仁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尽管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中,仁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强调人类之间平等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分配不平等,社会不公现象也比较严重。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解读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
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
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
孔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应用

孔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应用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孔子的思想在一段时间里被视为过时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它对当代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孔子的思想,并认为它在当代社会中有很大的意义和应用。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
在当代社会中,这个道理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孔子所倡导的仁德之心可以起到调和矛盾的作用。
在家庭、社区、企业和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有仁爱的思想在其中。
只有通过彼此的尊重和爱护,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
孔子思想最有名的传统就是天命观念。
孔子认为,天命是一种既无法抵抗又无法逃避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中,虽然我们不再相信天命,但是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也跟孔子的天命观念有许多相通之处。
比如,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和疫情、治安问题、社会不公等等,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力量。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需要像孔子一样,在面对挑战和不确定性时保持冷静和平衡,同时尽最大努力去应对和解决问题。
孔子强调的另一个思想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稳健的生活态度,不过分追求过多的喜怒哀乐和物质财富。
在当代社会里,很多人因为对金钱、名声和权力的追求而迷失了自我,这样会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包括贪污、偏见、伪善等等。
因此,中庸之道的思想变得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人们坚定自己的真正信念和价值观,并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稳定和平衡。
孔子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卓越,他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社会组织、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也同样有启迪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是提高人才的有效方法,但教育必须追求真正的知识而非虚假的精致和表面的知识。
在当代社会中,教育不仅涉及到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发展,也涉及到成年人的培训和再教育。
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培养优秀的人才,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成长和进步。
总之,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不可低估。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政治。
他的仁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且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概念:“仁”。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之心”,并且认为仁是成就人格的基础。
此外,仁还表现为尊重和理解他人、关怀社会、遵守道德准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总而言之,仁学思想提倡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方式,就是要尊重他人,倡导和谐共处,推崇人道主义。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且还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中国,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多位政治领袖引用孔子仁学思想:自中国战国时代以来,孔子的哲学影响着许多政治领袖,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今天,中国的领导人仍然常常引用孔子的主张,并且树立孔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
2. 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领域。
这种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享有高度的尊重和重视。
4. 孔子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包括儒家经典、书法、诗歌、音乐等等。
这些文化艺术遵循孔子所提出的原则与价值,这也使得孔子思想在文化艺术中成为主流。
5.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亚洲和世界文化。
孔子思想的影响可见于一些亚洲文化,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此外,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也借鉴了孔子仁学思想,并将其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三、现实意义如今,孔子仁学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人们追求一种更为平等和合作的社会关系,这与孔子仁学思想的最终目的相吻合。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10月 理论学刊 O ct.2007第10期 总第164期 Theory Journa l No.10Ser.No.164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依据生活儒学的阐明黄玉顺(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本文讨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其着眼点不是“孔子仁学”本身如何、甚至也不是其“现代意义”本身如何,而是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
这种追问以承认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为前提,而进一步追本溯源,揭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得以成立的缘由:孔子是如何为自己的仁学“奠基”的,这种奠基性的观念何以可能容纳“现代性”。
文章以“生活儒学”的思想视域来审视这个问题。
〔关键词〕孔子;仁学;现代意义;奠基;生活儒学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7)10-0046-04 当代思想的发问,也就是现象学所说的“奠基”(Fundierung)问题。
首先是指向形而下学的发问,其问法是:“科学何以可能?”“伦理学何以可能?”这其实是轴心时期(Axial Peri od)以来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为形而下学奠基的是形而上学、存在论(本体论)。
因此,更本源的问法乃是20世纪思想、尤其是现象学那种指向形而上学本身的发问方式:“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奠基问题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
康德在谈到“像形而上学这种东西究竟是不是可能的”时说过:“当人们看到一门科学经过长期努力之后得到长足发展而惊叹不已时,有人竟想到要提出这样的一门科学究竟是不是可能的以及是怎样可能的这样的问题,这本来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人类理性非常爱好建设,不只一次地把一座塔建成了以后又拆掉,以便察看一下地基情况如何。
”[1](P4)康德的三个著名的问题———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都是奠基问题。
但是,康德自己未能解决形而上学奠基问题,因为他所察看的“地基”乃是人类“理性”(Ve munft),这其实是形而上学“建筑”本身的事情,即并没有超越形而上学的范围。
所以,海德格尔批评他说:“在他那里没有以此在(Dasein)为专题的存在论,用康德的口气说,就是没有先行对主体之主体性进行存在论分析。
”[2](P28)这个批评基于这样一种判断:“什么是哲学研究的事情呢?……这个事情就是意识的主体性。
”[3](P76)康德所谓“理性”即属于“意识的主体性”,而这个主体性仍然还是哲学形而上学的事情,尚待奠基,即未能说明主体性本身何以可能。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所处理的也是奠基问题。
他对“奠基”给出了一个严格定义:“如果一个本身本质规律性地只能在一个与μ相联结的广泛统一之中存在,那么我们就要说:一个本身需要由一个μ来奠基。
”[4](P285)但他所说的乃是纯粹先验意识的内在的观念奠基:如果一个观念A 只能在与另一个观念B的广泛统一之中存在,那么观念A 是由观念B奠基的。
在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中,一切都奠基于纯粹先验意识自己的“本质直观”(W esensschau)。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个纯粹先验意识本身仍然是主体性的,而“任何‘主体’观念———设若事先未经存在论基本规定加以净化———在存在论上都依然共同设置了subjectu m这个假定”[2](P54)。
换句话说,胡塞尔现象学仍然没有超出形而上学的范围,他为形而上学的奠基所找到的仍然不是真正的“地基”,而只是形而上学“建筑”本身。
究其原因,海德格尔认为,那是因为轴心时期以来的哲学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之事情乃是存在者之存在,乃是以实体性和主体性为形态的存在者之在场状态。
”[3](P76)换句话说,这种思维方式所思的只是存在者(Seiendes das Seiende)、存在者的存在,而不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的存在(Sein)本身;他们“遗忘了存在”。
海德格尔指出:“形而上学着眼于存在,着眼于存在中的存在者之共属一体,来思考存在者整体———世界、人类和上帝。
形而上学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因为从哲学开端以来,并且凭借于这一开端,存在者之存在就把自身显示为根据。
”[3](P68-69)这就是说,康德、胡塞尔对奠基问题的解决,都仍然是在思考存在者整体、存在者之为存在者,都是在寻求形而上学之内的“确立根据”(gruenden)、而不是之外之下的“奠定基础”(Fundierung),都仍然是形而上学的范畴,这样是不能为形而上学奠基的。
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进入一种崭新的、同时是最古老的(前轴心期的)视域———存在视域。
在这样的视域下,就有了海德格尔所提出的著名的“存在论区别”(der ont ol ogische Unterschied)观念,即关于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相区别的观念。
在这种观念下,形而上学奠基问题“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就转换成了这样的问题:存在者何以可能?主体性何以可能?主体性乃是一种存在者,正如客体性也是一种存在者;而任何存在者———世界、人类、上帝———都是由存在本身所给出的。
在这样的存在视域中,海德格尔重新处理了奠基问题。
他说:“存在问题的目标不仅在于保障一种使科学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而且也在于保障那使先于任何研究存在者的科学且奠定这种科学的基础的存在论本身成为可能的条件。
”[2](P13)显然,海德格尔区分了两个层面的奠基:为科学、亦即形而下学奠基的是传统存在论,它探索“使科学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而为传统存在论亦即形而上学奠基的则是他自己所提出的“基础存在论”(Fundamental ont ol ogie),它探索“使……存在论本身成为可能的条件”。
后一种“条件”基于“存在”视域,这是“基础存在论”的课题。
但是,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所直接言说着的,却并不是“存在”本身,而是“此在的生存”;也就是说,基础存在论就是关于此在的“生存论”。
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尽管“只有以澄清和解答存在问题为前提,古代存在论才能得到充分的阐释”[2](P4),但是,由于此在(Dasein)所具有的在存在者层次上、在存在论上的双重优先地位,我们只能“通过对某种存在者即此在特加阐释这样一条途径突入存在概念”[2](P46)。
因此,解决奠基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此在的存在论分析”亦即生存论分析。
他说:“如果哲学认识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确实得到了理解,生存上的解释就会要求进行生存论分析”[2](P19);“对此在的生存论的分析工作本身就构成基础存在论”[2](P17);“其它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必须在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来寻找”[2](P16)。
总之,“只有把哲学研究的追问本身就从生存上理解为生存着的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才有可能开展出生存的生存论结构,从而也才有可能着手进行有充分根据的一般性的存在论问题的讨论”[2](P16)。
但是这样一来,海德格尔也就违背了自己初衷,重新陷入了形而上学。
这是因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2](P14),而不是存在本身。
此在是怎样一种存在者?此在作为一种身负“现成属性”的存在者,就是“人”这样一种“东西”,也就是主体性。
这样一来,某种特殊存在者仍然是存在的先行条件。
难怪海德格尔自己承认他的基础存在论还是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存在论是为了使形而上学成为可能而必然要求的、人的此在的形而上学”[5](P81)。
这就是说,海德格尔仍然未能真正彻底地解决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
不过,海德格尔所初步触及的这个存在视域,确实是被人类从原创时代(或曰“轴心时期”)以来两千多年长久遗忘了的存在的重新发现。
但这也就意味着:存在视域原是我们曾经拥有的,这一点,不论是对于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两层奠基的观念(存在视域为形而上学奠基、形而上学为形而下学奠基)意味着:人类观念或者精神生活具有三个基本的层级,即形而下学层级、形而上学层级和本源存在层级;形而下学研究众多相对的存在者,形而上学思考惟一绝对的存在者,而本源视域则领悟着存在本身。
我们在存在视域中建构了形而上学,然后在形而上学基础上构造了形而下学,这一切发生在原创时代,而在两千多年中被一再地重复着。
然而原创时代以后,存在却被遗忘了。
在中国的原创时代里,如老子建构了道家的形而上学,孔子也建构了儒家的形而上学。
但我认为:孔子之伟大,既不在于他是“纯粹”的形而上学家,也不在于他是“纯粹”的伦理学家,更不在于他是什么“纯粹”的“存在哲学家”,而在于他的思想的丰富的层级性:在生活本源上建构形而上学,并将这种形而上学贯彻到作为“形而下学”的伦理原则中。
这就是说,在孔子仁学中,观念的三个基本层级是完备的,存在视域没有被遮蔽。
换句话说,孔子的仁学绝不仅仅是一种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更不仅仅是一种作为形而下学的“道德说教”,而首先是关于存在本身的领悟、或者关于生活本身的言说。
梁漱溟在阐明孔子仁学时,就是这样理解的。
他在解释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时说:“这里我们不必瞎猜所学所立……各名词之内容究竟是指什么说的。
其内容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我们所能知道的,从孔子的幼年以至于老,无论不惑,知天命等,都是说他的生活。
他所谓的学问就是他的生活。
他一生用力之所在,不在旁处,只在他的生活。
”[6](P14)“在孔子主要的,只是他老老实实的生活,没有别的学问。
说他的学问是知识、技能、艺术或其他,都不对。
因为他没想发明许多理论供给人听,比较着可以说是哲学,但哲学也仅是他生活中的副产物。
所以本着哲学的意思去讲孔子,准讲不到孔子的真面目上去。
因为他的道理是在他的生活上,不了解他的生活,怎能了解他的道理”。
[6](P15)在他看来,“孔家”的意思就是:存在即是生活。
他说:“照我们的意思,尽宇宙是一生活,只是生活,初无宇宙。
由生活相续,故尔宇宙似乎恒在,其实宇宙是多的相续,不似一的宛在。
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
这样大的生活是生活的真相,是生活的真解。
”[7](P56)当然,梁漱溟所理解的“生活”与生活儒学所理解的“生活”还是有区别的。
梁漱溟的“生活”观念还是关于某种绝对存在者整体、而非存在本身的言说,还没有彻底超越形而上学的视域;而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是:生活即是存在,生活之外别无所谓存在;一切存在者都归属于生活,奠基于存在。
这也就是孔子仁学的“生活—存在”观念。
正是在这种生活视域中,孔子建构了儒家的形而上学、形而下学。
其实,孔子那里固然有许多“小零钱”,但也有“大钞票”即形而上学存在论的言说。
例如孔子说:“天生德于予。
”这也就是《中庸》所表达的:“天命之谓性”。
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大钞票”;形而上的“天”是形而下的“德”或“性”的终极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