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

浅谈《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

慕名选修了《中国当代女性思文学思潮》,一个学期下来从老师那学到了很多。作为一个工科女生,我一直都有着女性应自强的理念,也一直这样做着,但是经过的一学期对女性思潮学习,我发觉到我以往的思维还是

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也不够全面,老师的点拨给我们提供了看事物的新视角。以下便是我对本学期女性思潮课的总结及一点感想一、兄弟阋墙,千夫所指女人作祟

1923年7月19日,“周氏兄弟失和”公案正式发生。这天上午,周作人在给鲁迅的信中写道:“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的院子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两周后,鲁迅移住砖塔胡同。到第二年的6月,兄弟关系恶化到顶点。鲁迅回八道湾去取回自己的书和一些器具,据当天的鲁迅日记和在场目击者的讲述,他刚进西厢,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就从屋里奔出,夫妻俩一唱一和,当众痛骂鲁迅,言辞污秽,不堪入耳。骂到酣处,周作人拿起一尺高的狮形铜香炉向鲁迅头上砸去,而忍无可忍的鲁迅也抓起一个陶瓦枕,掷向周作人。

虽然此事在当时被多方猜测,后世也是众说纷纭,但因为当事人的讳而不谈,当时中国文坛的两位顶尖人物,因何终身断绝兄弟关系,至今仍未有定论。但与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有关,这一点却是众口一词。

其中一种说法是羽太信子惯于挥霍,花钱如流水,家里的物品要是日货,孩子患了伤风感冒要请日本医生,饭菜不合口即要撤回厨房重做,周作人对其默许只管自己看书,以致后来本是收入比较丰厚的周家甚至要借款维持生活,而鲁迅则自奉甚俭,且看不惯羽太信子的挥金如土。双方理财观念的不同引发了二周失和。

另一种说法是鲁迅对羽太信子不敬,听窗,偷看其洗澡,导致二周失和。针对此种说法,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里进行了解释:“对于这段历史,某些鲁迅研究者的推测,是他看了一眼弟妇沐浴,才导致失和。

无论事实怎样,我们可以看出众人的观点大多是:“二周失和”罪在女人。且不说“金钱说”把罪完全归于羽太信子的毫不节制,就是“不敬论”原本责任在鲁迅,也被说成是“看了一眼弟妇沐浴”才导致的兄弟阋于墙。我们总是把过错强加给女人,祸国殃民使商灭的妲己,烽火戏诸侯而失周中的褒姒,红颜祸水的陈圆圆与杨玉环。一个男人失败了,找女人作替代来拾起男人的自尊,使得他们得到了解脱,这实在是不明智。

二、妇女能顶半边天—毛时代的妇女解放

自古以来,男人与女人便不同,男人是女人的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在从夫,夫亡从子”女人只能困于家庭,只能相夫教子,在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残酷压迫下唯唯诺诺的遵循着“三从四德”,没有任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而进入了毛泽东时代,女人便解开了束缚其已久的裹脚布,与男人一样撑起了半边天,她们获得了家庭以外的社会地位,她们参加劳动,参加革命,进入一个原来受男性统治的公共领域,做着一切男人可以做的事,一如毛泽东所说:“时代不同了,男人和女人都一样”。

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女性形象便是“白毛女”和“铁姑娘”。喜儿誓死不从杨白劳,直到共产党打败了地主杨白劳从深山中解救了她,使她过上了好日子。白毛女式的故事确实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但也作为苦难妇女的典型体现了我国农民尤其是弱势女性敢对恶势力说不的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而“铁姑娘”是妇女劳动的典型形象,她们热爱劳动勤劳朴实,梳双辫、留短发,宽肩粗腰,大嗓门,身着蓝色工装,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神态活泼开朗;从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忌讳个人情感,“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在生产劳动中“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改变了社会对女性能力的评价,触及到了很多女性不曾到过的领域。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铁姑娘只是由于政治原因被搬上劳动的舞台,只是时代需要他们去做男人无力包揽的事,他们付出与男人一样多,甚至远远多于男人,她们积极投入生产活动,贡献多得到的权利却不多,干了男人干的事,也没有拿到与男人一样的报酬。

这时期文学女性的代表当属丁玲,美国记者海伦·斯诺这样描写毛时代的女性丁玲:“在外貌上,她根本不是妖娆迷人的一种妇女。她个子不高,一点也不苗条,但是,健美而显得坚毅。”的确,她爱着军装、爱戴军帽,一如自己笔下的黑妮敢于追求自己的爱、追求自己的幸福。她自己概括道:“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们不会是超时代,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她抵抗不了社会一切的诱惑和无声的压迫。她们每人都有一部血泪史,都有过崇高的感情。”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叛逆的新女性,她们敢于大胆展现女性女

性自身的欲望,敢于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丁玲的作品突出的是女性的精神苦闷和心灵的绝叫,她的莎菲女士起到了惊世骇俗的作用,唤起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三、“躯体写作”——启蒙语境下的女性主义

文革结束后,一种新时期的女性文学渐渐出现,女性主义者开始注意到了女性的身体。比如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海伦娜·西索所提出的“躯体写作”,她主张“写自己,你的身体必须被听见”,这成为中国女性创作群体中年轻的女作家们信奉的至理名言,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更多的描写到了女性的身体,这与毛时代避不谈性是截然相反的。男女是有生理差异的,所以绝对的男女平等是不可能存在的。男女生理上的差异造成了社会差异,进一步造成了价值差异,女性在男权主义社会中被压制已久,几乎没有自己的语言,而男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女性只有自己的身体可以凭借,所以西索提出了“躯体写作”的口号。“躯体写作”认为女性“通过身体将自己的想法物质化了;她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实际上是将文本与肉体的生理愉悦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女性因此拥有了语言表达自己的可能。

很多男性不以为意,觉得“躯体写作”充分表明了女性的隐私是愿意“被看”的。其实不然,从许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在女性作家笔下,女性的身体已呈现出与男性笔下完全不同的一面,男性眼中的婀娜多姿,玲珑曲线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女性笔下的干瘪与丑陋。我们不禁反问,为什么女性作家要诋毁女性形象呢?我想可能有这样的原因:男性对女性的欲望莫过于性,女性主义者便偏不遂其愿,你不是喜欢丰盈的身体吗?我偏要给你一个干瘪的身体!你不是喜欢玲珑曲线吗?我偏要和你背道而驰!我不需要讨好你,无论是语言还是身体。女性是追求自立自强的,是她们敢于一次次向男权说不的!

四、粉碎枷锁,追寻女性自我—看王安忆的“三恋”

王安忆的作品《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小城之恋》,并称“三恋”。

《荒山之恋》讲述的是一个婚外恋的故事。一个会拉大提琴的柔弱男子有一个具有母性情怀的妻子,两人恩恩爱爱,生活美满,却碰到并爱上

了另一个女子,她是性爱的化身。后一个女人不惧世俗的眼光勇敢地带领着心爱的男子殉情,向整个世界证明了自己的不妥协。而母爱型的女人一再的包容着感化着那个心已另有所属的男人,尽管最后还是失去。两个女人以不同的方式坚定着自己的爱情,不论过程的艰辛,甚至结局凄凉,决不妥协。

《锦绣谷之恋》讲的是一个女人厌倦了自己的丈夫,追求另一段感情的婚外恋故事,同样也是打破了世俗的规矩,一个女人通过性爱的追求实现了自我。可能就如王安忆说的“她”甚至并不爱后来那个男人,她只是爱着热恋中的自己。

《小城之恋》讲述的是俩懵懂的少男少女偷吃了禁果后,男孩的懦弱与抛弃,女孩的坚强与母性。小说中的“他”没有尽到做情人的责任更没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表达是男性主体意识的缺失。而小说中的“她”从最初的懵懂愚昧,到怀有孩子后一系列心理的变化,最后超越了死亡,成为一个神圣的母亲,这是女性意识的回归,是独立意识的觉醒。

这三个故事都彰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畏。这些被世人不耻,不被时代所认可的女人,用自己的勇气去追求生命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东西。她们的“爱”,复杂的让你无法承受,简单的超越了生命,她们可以爱到死,爱到什么都不要,爱到自燃生命。如此的不合乎情理,只因为敢于对自我追寻。她们拥有理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完全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五、杂谈

看完《柳堡的故事》我第一感觉就是剧中的人物的精神都很饱满,无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底气总是很足,总是很有精神,一如穿插其始终的的主题曲《九九艳阳天》有一种阳光而健康的感觉,回想一下其他的那个年代的影片,竟发现了这是它们的共性,而现在鲜有。该片的导演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导演王苹,她从女性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革命时期的爱情。不像以往的革命爱情,爱情总是给革命让路,有一种在革命年代谁去在乎儿女情长的感觉,这部片子细腻的表现了革命中的爱情,影片伊始的绿树,房屋,田野,充满欢快的旋律,二妹子与副班长四目相对时的一见钟情;二妹子给副班长倒热水时副班长激动地烫了一下,连忙说着没事没事,其

实心里乐开了花;还有小牛捎去二妹子的信时,副班长咧着嘴到一旁做单杠。一切都是那么甜蜜而简单,扣人心弦。片中的二妹子勤劳能干也敢于抒发自己的感情,打破了传统女性所谓的一味矜持,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看完《香港制造》心里莫名的闷,是啊,确实是无可托付的青春,片中的阿秋、阿龙、阿平甚至还有一开始就死去的阿珊,我想他们都是想反抗命运的吧,可青春的尽头都是死胡同。对他们在一片坟墓上背对着山下的繁华的香港这一镜头,有人评论说“世界从来就不属于我们,只有废墟是我们的。成年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习惯了在内心的废墟上生活、工作。”习惯了在内心的废墟上生活工作,难道我们不正是这样吗?我们有太多的不情愿却不得不做,违背自己的意愿去附和这个世界,却又无可奈何。中秋说,我知道我辜负了关心我的人,但不是我不想改变,是这个世界改变得太快,快得我来不及改变。其实人生活就是这样子,就是需要妥协,对自己妥协,对生活妥协。但我愿意说生活就是充满了磨难,要么坚强的去面对磨难,要么就只能绝望……

最后,感谢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平时不太接触的有涵义的影视作品,我想虽然我们现在不一定完全看得懂,但随着阅历的丰富,有一天会懂的。最后的最后我想告诉自己:换一种思维,换一个视角,你会发现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