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_杨建宏
关学宗师张载的教育思想

关学宗师张载的教育思想
孔令华
【期刊名称】《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9)002
【摘要】关学宗师张栽不仅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作用方面提出"敦本善俗"、"变化气质"的思想;在教育目的方面提出"立人之性"、"求为贤人",最终达到"学为圣人"的思想;在早期教育方面提出了"养正于蒙"的思想;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此外张载还提出了德智相统一的教育思想.当今研究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孔令华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9
【相关文献】
1.关学宗师——张载 [J],
2.儒家感恩精神与仁孝伦理——以关学宗师张载的总结为例 [J], 林乐昌
3.关学宗师——张载 [J],
4.关学宗师——张载 [J],
5.关学宗师——张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理学纲领及其对气论的定位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而气论则是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下面我们将分析张载的理学纲领以及他对气论的定位。
张载的理学纲领主要包括心学、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三个方面。
心学是张载理学的核心,其主要观点是“性即是心”。
“性”是指宇宙万物本性,同时也是人的本性。
“心”则是人的心灵活动的总称。
张载认为,人的心和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要实现人的性命和谐,就必须要求人的心和性保持一致。
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格物致知是张载对于知识获取的一种方法。
他主张要通过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才能从中得出知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后世的重视和借鉴。
致良知是张载理学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追求至善至美,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实现这一完美状态的方法就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世界,并且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修身养性的具体行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张载理学的纲领。
张载对气论的定位也是他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气论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主要指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组成的,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张载在承袭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贯穿宇宙的基本要素。
他主张以气论万物,以气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和变化。
他还提出了“气质”和“气象”两个概念。
“气质”是指物体固有的气的本质,而“气象”则是指气在不同条件下所呈现出的表现形式。
在张载看来,“理”也是一种特殊的气。
他认为,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的思考、动植物的生长、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通过对气的认识,可以了解世界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致知的目的。
张载还提出了“气、质、力、形”的理论。
从“学为圣人”到“敦本善俗”——论张载的教化思想

关键 词 : 教化 ; 性善 ; 礼; 宗法
中图分类 号 : B 2 4 4 . 4 文 献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1 6 1 5 2 / j . c n k i . X d x b s k . 2 0 1 5 - 0 4 - 0 1 4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儒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张锡勤教授对儒家 的教化作出了界定 : “ 所谓 ‘ 教化 ’ 就是古人所说的 ‘ 以教道民 一 以教化 民 ’ , 即通过道德教育来感化人 民转移世间的人心风俗。 ” …“ 道德教育” 是儒家教化 的内容 , 通过“ 感化” 的方式 , 达至“ 转移世间人心
张载并 没有从 中找到救 国救 民的办法 。此后 他 又 出入 佛 老 , 求诸 六 经 , 提 出 了一条 治 国理 民之策 即“ 渐 复 三代 之治 ” 。他认 为建 立 由“ 井 田” “ 封建” “ 宗法 ” 三位 一 体 的治 国方 略 , 可 以解 决 当时 国家 所 面 临 的
问题 。这一 政治 理想 为张载 的教 化思 想奠定 了基 础 。
深切的体会 。怀着深切的家国忧患意识和经世情怀 的张载欲投身于“ 攘外” 这一事业 以求解决 国家的 “ 外患” 问题 。由此 , 青年张载给当时被贬为陕西招讨使的范仲淹写信表明 自己的志向。但范仲淹并不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6 . 2 0
作者简介 : 周后燕 , 女, 重 庆永 川人 , 西北大学博 士生 , 从事 中国近代史 和中国思想 文化研究 。
风俗 ” 的 目标 , 这 是儒 家 “ 经 世致 用 ” 思想 的具 体 表 现 。张 载 作 为关 学 的创 始 人 , 继 承 并发 展 了儒 家 “ 经
13759797_“以礼为教”:张载教育哲学主题论__

的。张载的教育哲学思想,其远源出于周、孔之学,其近源则在乎《礼记》。《礼记·曲礼》篇云:“是 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m而《礼记·学记》篇与张载教育哲学思想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司马光
(1019-1086,字君实)认为,《学记》《大学》《中庸》《乐记》诸篇,为《礼记》之精要,且以《学记》
a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591、796页。
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在总结张载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时说:“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 有所据守。”a作为与张载往来密切的洛学代表人物,程颐的就近观察是相当真切的。程颐对张载教
学宗旨的这一评语,后来在宋、元、明、清学者的广泛征引中被浓缩为“以礼为教”四字,以更简明的
语句彰显张载教学实践的基本特质。宋代学者吕本中、吕祖谦、朱熹、真德秀,元代学者胡炳文,明代
篇,而是更重《学记》篇。张载有关《学记》的系统解说,今天可见其佚著《礼记说》辑本。b当然, 学
术
《学记》与《大学》也有共同之处,即二者都论及“大学之道”,亦即大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因而,朱熹
论
衡
(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重《大学》,同时也甚重《学记》。他在《仪礼经传通解》中论《学记》
时说,此篇“言古者学校教人传道授业之次序与其得失兴废之所由,盖兼大小学而言之。旧注多失
儒家传统的“教”与“学”这两类活动中,“教”尤其是儒学原型的基本要素,而且是传递“学”的必要
途径。考察宋明理学各派的教学活动可知,其“教人之法”互不相同,例如宋代程朱学教人专讲“涵养
居敬”“格物穷理”,陆学教人专讲“发明本心”,而明代王学教人则专讲“致良知”,等等。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逝世两年后(元丰二年,1079),程颐(1033-1107,
张载 躬行礼教,通经致用

张载躬行礼教,通经致用作者:孙聚成来源:《中华儿女》2015年第13期伟大的思想者,也往往是孤独的旅行者,他们以自己漫长的跋涉和无尽的思索,以融于天地俯瞰苍生的仁行善举,为后学树立精神与灵魂的标杆。
张载就是这样的先行者。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
他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创始人。
张载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被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作为思想家的张载,响亮地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箴言,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宗旨和政治追求,以一生的勤奋来践行精神理想的最高境界。
“张子四句”,也被近千年来学者和政治家广泛引用和推崇。
为天地立心,张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本,以孔孟为法,鲜明地提出了天道观。
张载幼年丧父,在勤奋读书中逐渐建立了对社会的认知。
青年时代的张载,怀着一颗平定西部边疆危难的雄心,向当时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并准备组织民团出征,收复失地。
范仲淹在延安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接受了范仲淹的引导,张载返乡刻苦攻读《中庸》后,还遍读了当时的佛道之书。
经过比较研究,张载把自己的学业追求定位到儒家学说上,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为补充、互相联系的道理,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天道观。
北宋时期,生产力逐渐恢复,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张载把当代自然科学的成就,结合到儒家的哲学中,从儒家六经中讲宇宙论哲学最多的《周易》入手,撰写了《横渠易说》,这是他创立自己哲学体系的开端。
张载把气作为宇宙的本体和本源,认为广大无形的虚空(太虚)是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即“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由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出发,张载提出了人性论和认识论,并且形成了以宇宙论为基础的道德学说,这些学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
张载思想简论

张载思想简论张载作为宋代的理学家,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对理学的完善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张载的思想深奥难懂,然而他作为一个社会人,从哲学范围看,他的思想必然包含对自然和对社会两方面的认识。
现就从这两方面进行粗浅的谈论。
张载对自然界的认识可以从其宇宙观窥见一二。
造化神奇,宇宙玄妙。
宇宙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思考: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本原是什么?面对宇宙的本体问题,张载提出了“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正蒙·太和》)(《正蒙·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等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张载认为宇宙从太虚中来,虚即气,那么“气”就是宇宙的唯一本原。
按照现代的哲学观点就是“气一元论”。
“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虽然难以感觉到它的实体,但它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宇宙的本原不是力量无边的神灵也不是人的内心,而是微小灵动的气,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气”运化的结果。
由此,按照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的话,张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鬼神观”里。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
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鬼神”这样虚无飘渺的东西在张载看来也是由“气”构成的,在封建社会众人普遍相信鬼神的情况下,张载能将鬼神这种东西归于实体,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是比较深刻的。
而且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个人认为还和佛家、道家思想的大行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载作为儒士,自然以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
而当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比处于微势时,张载认为是儒家思想在本体论上处于劣势而造成的,所以他就阐发了儒家的本体论,以此来还佛家道家相抗衡。
张载礼学思想探论

[ 作者简介]潘斌 ,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博士,四川 成都 6 1 1 1 3 0 。
・
1 54 ・
况 圣 人 乎 ? 自 庆 历 后 ,诸 儒 发 明 经 旨 , 非 前 人 所
及 ,然 排 《系 辞 》,毁 《 周 礼 》, 疑 《 孟 子 》,讥
之。 ” 又如 《 檀 弓》 认 为 死 而 不 吊 者 有 三 种 情
释 “ 六 经 ”,从 ” 文 本 之 诠 释 , 以 求 尊 经 ;通 过 “ 三礼 ” 所 记
制 度 之 诠 释 ,从 而 经 世 致 用 通 过 “ 三 礼 ” 思 想 之 重 新 诠 释 ,从 而 阐 发 他 的 理 学 思 想 。 学 界 一 向
讨 。 相 关 论 述 高 屋 建 瓴 ,对 于 张 载 2 -¥ L 学 乃 至关 学 之 礼 学 的 进 一 步 探 讨 , 有 着 积 极 意 义 。 笔 者 拟
在 林 先 生 研 究 之 基 础 上 ,侧 重 于 从 “ 三 礼 ” 文本
诠 释 的角 度 ,x , J - 张载 的礼学 思想 做进一 步 的探讨 , 以窥 张 载 思 想 中 学 术 与 实 用 、 理 想 与 现 实 之 间 的
天 理 人 欲 论 、 民 吾 同胞 论 。
( 关键词] 张栽 ;三礼 ;疑 经 ;经世 致用 ;理 学
[ 中图分类 号)B 2 4 4 . 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0 — 4 7 6 9( 2 0 1 5 )O 6 — 0 1 5 4— 0 7
张 载 是 关 学 的 创 始 人 ,也 是 宋 代 理 学 的 奠 基 者 之 一 ,其 学 术 思 想 在 中 国 思 想 文 化 史 上 占 有 十 分 重 要 的地 位 ,对 后 世 的 学 术 思 想 产 生 了 深 远 影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张载是中国宋代儒学家和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气一如之”的学说,同时也被称为“气一元论”。
这一学说在中国儒家学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后来的学者广泛传承和发扬。
张载的理学纲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宇宙论、人性论和伦理学。
在宇宙论方面,张载认为宇宙是由一种本原的无限的气所组成的。
这种气有无限的性能和变化,是一个不断运行的过程。
在人性论方面,张载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在伦理学方面,张载强调“大同”思想,即人人平等、和谐共处。
然而,这种气论在当时遭到了不少的反对和批判。
一方面,从庄子的说法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道原本所构成,而非由气所组成。
另一方面,气论在今日物理学上也很难得到完全的承认。
不过,尽管如此,“气论”在中国的哲学思想史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同时也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总之,张载的理学纲领包含了宇宙论、人性论和伦理学三个方面。
其中,气论成为了他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对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杨建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摘 要]唐末五代社会秩序的破坏,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因子以及宋初三先生、李觏等以礼的价值标准重建宋代国家与社会秩序的思想共同铸就了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
而张载的礼学不同于先秦秦汉的礼学,他把 礼 由形而下之器,发展为形而上之道,以此作为宋代社会与国家秩序重构的哲学依据。
张载不仅对礼进行了形上的研究,而且受到其经世思想的影响,曾尝试在民间推行礼制,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民风民俗。
[关键词]张载;礼学思想;礼与理;实践[中图分类号]B2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06)02 0038 05Zhangzai s Thoughts on Confucianism and His ExertionYAN G Jian -hong(College o f H ist or y Culrnr e,Sichuan U niv ersity ,Chengdu 610065,China)Abstract:T he Confucian characteristic of Zhang zai s Guan Scho ol a branch o f Co nfucianism ,w a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destruction of social order in Wudai Dynasties (a perio d dur ing the end o f Tang Dy -nasty),Confucianism style gov ernm ent oper ation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 hree M asters and Lig ou s thoug hts to reconstruct state and social order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Confucian values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Nev ertheless Zhang zai s Confucianism differs from Confucianism in the Pre -Qin Day s,Q in Dynasty and H an Dynasty in that Zhangzai dev eloped the Li (social rites)from a w orldly (physical)tool in -to a m etaphy sical doctrine (the Tao),and em ploy ed it as 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to reconstruct the Song Dynasty s state and social order.Zhangzai not o nly made metaphysical research about Co nfucianism ,but also influenced by classic tho ug hts so that he made attem pts to ex ert Confucian social rites,and changed,to certain extents,folk habits and customs.Key words:Zhangzai;Confucianism ;r ite;exertion 张载(1020 1077)北宋前中期陕西横渠镇人,祖籍河南大梁。
著名哲学家,宋代关学开创人。
张载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社会由前期传入中期的时代,此时宋代社会外忧内患,矛盾十分突出,最终酿成了庆历新政和熙丰革新,这两次革新从根本上看,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重建国家社会秩序,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有志于 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卷14)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张载身逢其时,他以思想家的锐利目光审视了当下的社会境况,创立了极具礼学色彩的关学,本文不揣浅鄙,拟对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履践作一尝试性探测,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张载在北宋前期创立的关学具有浓厚的礼学特色。
这一点宋明以来的思想家都有过相当精辟的论述。
与张载同时的史学家司马光论张载平生思想云: 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
[2](卷63)又称张载: 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庶几百世后,复睹百王前。
[2](卷5)与张载同时的理学家二程论张载学术特点时则称: 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
[3](卷2上)[收稿日期]2005-02-08[作者简介]杨建宏(1965 ),男,湖南长沙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长沙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秦汉史、宋史.第20卷 第2期2006年03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H unan U niversit y(So cial Sciences)Vo l.20,N o.2M ar.2006此后,元脱脱主修 宋史 ,其 张载传 概括张氏学术思想云: 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
而其中心指向则是向学生讲明: 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
明人袁应泰 张子全书序 摘录张载著作中有关论礼的句子,说张载在集中谈到 仁体事无不在,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 ; 礼之原在心,礼所以持性,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礼即天地之德,圣人之成法,进人之速,无如礼学 ;袁应泰认为张载说这些话的目的是 欲学者之崇礼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序论 说: 张子之学,无非易也,即无非诗之志,书之事,礼之节,乐之和,春秋之大法也,论孟之要归也。
这里虽然指出张载之学 无非易也 ,但在分解其具体特点时,却谈到关学的特质之一就是讲究 礼之节 。
清人吕寝 张子抄释序 则认为张载 论礼乐,盖自孔孟后未有能如是切者也。
朱轼康熙五十八年本 张子全书序 引薛思庵语说 张子以礼为教。
总之,无论从与张载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其思想的解读来看,还是从明清后学对张载著作的诠释来看,无不认为礼学是关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那么张载关学为什么会有如此特色呢。
这应该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中寻求答案。
宋代社会是从唐末五代的社会分裂割据发展而来。
就本质而言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是中国古代社会由门阀士族到平民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秩序调整过程中的混乱。
经过近百年的秩序混乱,至于宋初重建秩序就成为当代士大夫之责任。
周礼 、 仪礼 及 礼记 是谓三礼,它历来是中国传统秩序社会的准则与依据,而且要使宋代社会秩序建设合法化,也要有一个最高的价值依据,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宋代士大夫们为了建立国家与社会秩序自然地从学术上找到了古代的礼学思想。
这一点,从宋初三先生和李觏那里都可以找到依据。
三先生中胡瑗著有 春秋说 ,而孙复著 春秋尊王发微 ,都意在从 春秋 经中发掘其 尊王 的礼治内容,维护宋王朝的正统地位。
应该说这个时期的 尊王 是与汉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密切相联的,因为自唐末五代以来,汉民族文化就有胡化的危险。
此种危险这一方面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政治冲击。
北方少数民族不仅在唐末五代时期深入中原内部建立国家,更有甚者北宋建立后并没有收复北方的幽云十六州,而且在张载的时代辽与西夏都已崛起,并均与宋有并称天下之势。
另一方面是异域文化的冲击。
自隋唐以来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就在不断地消解汉族文化,北方汉族文化有被 胡化 的危险。
与此同时,佛教文化也有取代儒家文化而占据思想领域之势。
孙复突出 尊王 意在建立以儒家礼制文化为核心的 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4](卷8)的国家与社会秩序。
三先生中石介著 徂徕集 ,集中处处可见其以复周礼为己任的思想特色,如他极力推崇 周礼 与 春秋 ,称之为二大典,以为执此二大典就可以建立新的秩序。
他说 周礼 、 春秋 万世之大典乎?周公孔子制作至矣。
周自夷王以下,寝衰寝微,京师存乎位号而已,然五六百年间,绵绵延延不绝如线,而诸侯卒不敢叛者, 周礼 在故也。
王室益弱,诸侯日强,又二百年乱臣贼子如麻,然而畏未敢发者, 春秋 作故也。
自尧舜三代,唯周得八百有余年,虽后稷公刘积德自远,实以二大典矣。
呜呼! 周礼 明王制, 春秋 明王道,可谓尽矣。
执二大典以兴尧舜三代之治,如运诸掌。
[5](卷7)而李觏(1009-1059)则依据 周礼 写出 周礼致太平论 五十一篇,坚持认为以周礼可以致太平,可以重建国家与社会秩序。
总之宋初三先生和李觏都注意以礼为准则而建构国家与社会秩序。
诚如朱熹所言: 如二程未出时,便有胡安定、孙泰山、石徂徕,他们说经虽是甚有疏略处,观其推明治道,真是凛凛然可畏。
[6](卷83)按朱熹所言,宋初三先生的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就是 推明治道 。
此所谓 治道 ,无疑就是治理国家之道,亦即建立国家与社会秩序之道。
漆侠先生认为张载与宋初三先生均与宋学建立阶段的组织者与带头人范仲淹有密切的关系。
[7]宋初三先生先后游仲淹之门,他们受范仲淹的激励、延聘和推荐,将其复兴儒学的精神付诸治学和讲学之中。
据 宋史 张载传 张载谒范仲淹是在康定二年,当时张载喜谈兵,主张以武力收复边疆失地,范仲淹知其远器,因劝其读 中庸 ,明心性。
是时张载年仅21岁。
而孙复与胡瑗均已48岁,石介也已36岁,李觏则32岁。
在宋初儒学复兴方面均已初步树立了自己的旗帜,范仲淹业已推举三先生入朝为官。
此后,张载在范仲淹的引导下,开始学 中庸 , 横渠先生行状 称: 先生读其书( 中庸 ),虽爱之,犹以为未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
可见,张载的治学过程是从中庸入手,然后遍读释老,最后归旨于六经的。
那么,在其 累年 的求学过程中当对其时在学界有影响的三先生及李觏思想有所吸纳。
如此,则可以说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能从宋初三先生和李觏那里找到其源头活水。
不仅宋初思想家注意到以礼建构新的国家与社会秩序,事实上国家也的确在用礼的价值标准建立国家与社会之秩序。
这从宋太祖建隆二年确定宗庙39第2期杨建宏: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制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确立祭天制度,进而颁布 开宝通礼 于天下,直到宋真宗时举行封禅仪式无不是意图用礼的价值准则来确立宋王朝的国家秩序。
同时宋初还注意到用礼的价值准则建立基层社会秩序,宋初曾采用孔承恭建议,于通途大道刻写 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8](卷24)的诏令。
宋王朝建立伊始的礼制政治实践,为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奠定了政治基础。
张载活动的核心时期应是宋仁宗至神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