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史12(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

合集下载

欧洲文化史11(十九世纪西方文化)

欧洲文化史11(十九世纪西方文化)

(1)作为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 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 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 而存在,“世界是我的表象”。
(2)作为意志的世界。他认为存在的东西本身, 即自在之物,只能是意志。
(3)理性和直觉。叔本华将认识分为两种:一 种是科学的理性和概念的认识,另一种是非理 性的、非科学的认识。
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 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 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 则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 到了证明。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哥白尼式的 革命”的康德哲学革命。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以其独特的方式证 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突出了主体在认 识中的地位、作用和能动性。

——量

——度

——本质论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现象

——现实

——概念论
——主观概念

——客观概念

——理念
自然哲学 ——力学
——空间和时间

——有限力学

——绝对力学

——物理学
——普遍个体物理学

——特殊个体物理学

——总体个体物理学

——有机物理学 ——地质自然界

——植物有机体

——动物有机体
精神哲学 ——主观精神
——人类学——灵魂

——现象学——意识

——心理——精神

——客观精神
——抽象法权

——道德

——社会伦理

欧洲文化史的五个阶段

欧洲文化史的五个阶段

欧洲文化史欧洲文化略分五个时期。

一、古典时期( the Classic Age, 1200 B.C~476 A.D)主要是古希腊文明(the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及古罗马文明(the Ancient Roman Civilization)。

奉行的是异教徒的信仰和实践(Paganism)。

异教徒指非基督教徒,非犹太教徒,非伊斯兰教徒。

理念上鲜有束缚,实践中享受人生,个性突出,热情奔放,创造力旺盛,风格多姿多彩。

二、中世纪时期(the Middle Ages, 476~1453)主要是罗马天主教的教会文化(the Church Culture),强调人的原罪(the original sin),人性受到压抑(inhibited),文化上是一泓死水(cultural backwater)。

这一时期的主流是对古典时期的反动。

反主流的代表人物是但丁( Alighier,Dante,l265~1321),杰作是史诗《神曲》(Divine Comedy)。

三、文艺复兴时期(the Renaissance, 15~16C)古典主义的复兴,遵循的是人文主义(Humanism),这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对抗(reaction)。

代表人物有:1. 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代表作有梵蒂冈教皇(Pope,pontiff)专用西斯庭小教堂(The Sistine chapel)穹顶上的壁画《创世纪》,(Genesis)以及圣坛后的壁画《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雕塑《大卫》(David)等。

米氏又是建筑师、诗人。

2.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代表作有《蒙娜丽莎》(Mona Lisa),《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是画家,又是雕塑家、建筑师、音乐家、工程师,确是多才多艺(versatile)。

欧洲文化史12(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

欧洲文化史12(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

弗里德里希· 威尔海姆· 尼采(1844—— 1900)是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 他认为,贪得无厌的权力意志是万物的本 原。它不仅是有意识活动的人本质,也是一切自 然事物和过程和内容。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 力,扩张自我。尼采提出了超人哲学。他说, “超人”就是人类中的“精英”、“天才”。尼采认为超 人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时代都有过。他把人类历史 描绘成强者和弱者,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永恒斗 争。尼采鼓吹战争,宣扬雅利安人种是欧洲的新 种族,赞扬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尼采的权利意志 论和超人哲学是反科学的、反民主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它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后来又成为法西 斯专政的理论根据。
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 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自由联想法。就是心理(精神)患者把所有 涌上心头的东西都如实汇报出来。心理分析者把这些报告 加以分析解释,直到分析家和患者都认为已找到病根为 止。弗洛伊德还提出无意识理论。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 不是人的意识和理性,而是人的情欲。他提出了“心理三部 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或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 我” 和“超我”三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 平衡状 态,就会实现道德的正常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神经症,成 为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当人的性欲受到压抑时,便 转向其他渠道去发泄,这种转移的性欲正是一切人类文明 的来源。它把需要、行动、道德的研究提到首位,开创了 动力心理学、道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他提出 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造了一套治疗神经质的方法和理 论。弗洛伊德思想是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的产物。他以性欲 为核心的人的非理性的心理本能冲动,成为人的一切思想 和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
2.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

20世纪西方文化

20世纪西方文化

第八章20世纪西方文化一战的结果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涉及到33个国家,15亿人口,造成了1000万人战死,2000万人受伤,经济损失2700亿美元,而且从深层次上改变了世界格局,战争的结果推翻了4个帝国,产生了一些新的国家,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推翻四个帝国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被推翻。

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终结。

1922年苏丹默罕默德六世被废黜,奥斯曼王朝的统治终结。

一战后诞生的国家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波兰(被瓜分123年后重建)、伊拉克等。

杜波伊斯“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

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二战的反思汉娜•阿伦特(1906—1975),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黑暗时代的人们》《论革命》《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篇关于平庸的恶魔的报告》等。

弗罗姆的《逃避自由》,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弗里德利克和布热津斯基的《极权主义独裁和独裁》极权主义宣传之所以需要在大众中反复不断地进行,是因为它的意识形态内容原本便是虚构的,非事实、非经验的;但是某些观念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产生长期不变性,也可称为“彻底性”。

群众由于缺乏自由交流的空间,已然丧失由常识所提供的现实感,极权主义宣传正好利用逻辑演绎的强制性,以恐怖的力量,为他们提供现实感的另一种代用品——“科学”的谎言。

如果说在极权主义国家里,宣传需要和恐怖相互为用的话,那么,在极权主义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地方,宣传便为灌输所代替了。

欧洲文化发展史

欧洲文化发展史

欧洲,她在现代文明中透出一种古典的浪漫。

如梦如幻的天鹅堡静静守候着一个婉转动人的童话;一望无际的紫色花海谱写着普罗旺斯的浪漫诗篇。

巴黎的现代繁华背后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古韵和幽情;瑞士的美,恰似也一杯百年葡萄酒,历久弥香,令人惬意酣畅。

没错,这就是欧洲,现代与古典的融合,现实与浪漫的结合。

煮一杯香浓的咖啡,伴着轻柔的音乐,请您随我,一起踏上这片古老的地域,开始一段神奇的文化之旅。

·欧洲文明起源(公元前3500-475年)可以这么说,欧洲文化的起源来自遥远的巴尔干半岛,发源地是在爱琴海及古希腊地区,史称“爱琴文明”。

这里气候宜人,交通方便,为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段时间,无疑是古希腊傲视群雄的时期。

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唯美的神话故事诉说着远古时代动人的故事,荷马描绘着特洛伊战争弥留下的硝烟;柏拉图探索着心中神圣的理想国;阿基米德思考着鉴别真假皇冠的浮力定律。

雅典的民主制对如今政治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斯巴达的尚武精神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文化的奇葩在这里盛开,思想的长河在这里流淌。

古罗马的足迹紧随其后。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时期。

不得不说,是古罗马把古希腊经典的文化传播下去。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立法的参照。

凯撒之剑横扫欧亚非,为罗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奥古斯都大帝又将这一辉煌送上顶峰。

罗马,一个梦一样的名词,说出来的时候,想象的翅膀便随风飘起。

这古老的,无数个世纪重重叠叠,充满光彩的碎片和荣耀的瞬间……把目光移向北欧,维京的海盗正在上演龙的传说;自成一派的北欧神话使无数少女为之向往;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微笑着迎接四方客人。

在西欧,大不列颠岛上,苏格兰人民的奋勇抵抗,“勇敢的心”分外闪亮;百年战争使法兰西人民斗志昂扬。

精华资料西方文化史

精华资料西方文化史

多利亚式:帕特农神庙(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最灿烂的建筑之一)其特点是:阳刚之气,粗狂纯朴基督教:是指信仰耶和华上帝为全能的和独一无二的神,信奉耶稣为“救世主”,信仰新旧约全书为基本经典,以及信仰“三位一体”说为基本的各个教源的统称而基督教的形成,骑士制度:是西方文明的一个插曲,①对近代欧洲人的精神及价值取向产生一定影响②制度包括:宗教,道德,礼节和“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吟诗)③一骑士为主的贵族文化:骑士爱情,骑士风度,骑士精神,代表骑士的理想生活方式。

④骑士精神:正义、忠诚、荣誉、谦恭、豪侠,崇尚和为真理而献身等,是骑士精神的灵魂,对绅士风度有一定影响。

雅典娜:是希腊人文明的象征,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乔托:他是佛罗伦萨艺术家,是欧洲现实和足以绘画的奠基人,他的传世之作有《逃亡埃及》《犹太之吻》等对文艺复兴时期世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古典艺术:美学家温克尔曼将新古典主义原则定为:和谐,比例,平衡,节奏。

风格在客观上反应了18世纪未启蒙主义思想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洛可可艺术:追求轻巧奢华,起源于法国,泛指18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对贝壳,岩石,钟乳等的模范艺术。

以追求奢华生活为中心。

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哲学诗剧,浮现内心的冲突是生命存在的必然现象,给人的启示:人类只要存在着,他们就必然地处于永无止境的矛盾和冲突中,并在其中进行探索,创造,并获得发展。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黑格尔: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他的认识论是客观唯心主义,集中体现在其著作《精神现复学》中,在《逻辑学》中充分表达了其哲学包含着的“合理的内核”及辩证法思想,“真理与谬误,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原因与结果”简述希腊神话传说的主要特点:根本特征:神人同化,同性,神的拟人化。

第一特征:强烈的世俗性第二特征:强烈的人本色彩第三特征:深刻的哲理性,乐观主义,利己主义第四特征:带有原始崇拜(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痕迹论述犹太民族文化对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是指信仰耶和华上帝为全能的和独一无二的神,信奉耶稣为“救世主”,信仰新旧约全书为基本经典,以及信仰“三位一体”说为基本的各个教源的统称而基督教的形成,而基督教的形成基本是基于犹太民族的文化上。

西方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

序言西方文化:在这里指发端于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那一支文化,以后这只文化再欧洲地区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演变,近代以后又传播到其他洲,最后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区。

西方文化演变主线:古希腊罗马文化(受两河流域文化,希伯来文化,古埃及文化影响)形成于地中海沿岸欧洲(并在欧洲传播)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20世纪西方文化圈中心:北美和西欧第一章西方文化的起源公元前3000年爱琴文化(奴隶制) 现代西方文化源头基于爱琴文化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基石”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文化,尤其希伯来文化对现代西方文化影响深远古代希伯来人,希腊人并称西方文化的精神先祖一、欧洲史前文化史前时代: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原始时代史前文化:通过考古文物所了解到的史前原始人类所创造的文化1、旧石器文化欧洲最早人类用火遗迹法国马赛埃卡斯直立人(距今40-50万年)德国海德堡人,匈牙利古匈牙利人主要文化阿布维利文化-阿舍利文化:代表性工具是燧石结核打制而成的手斧克拉克当文化:工具以石片为主,包括砍砸器,削刮物和尖状物早期智人(距今20-30万年)尼安德特人主要文化莫斯特文化:以细小尖状器和单边刮削器为代表,埋葬死者习俗晚期智人(距今4-5万年)克罗马农人现代欧洲白种人祖先主要文化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马德林文化使用工具石器,骨针,鱼钩,鱼镖,投矛丧葬习俗埋葬死者,随葬武器和工具,尸体染色,双手交叉放于胸前,有宗教仪式性岩画艺术克罗马农人文化的突出成就(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拉斯科洞穴岩画)雕刻艺术骨,角,石头小型妇女像“持角杯的少女”(也称“洛塞尔的维纳斯”)2、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法国阿尔齐文化:石镞,骨镞,带倒刺骨制鱼叉北欧马格尔莫斯文化:几何形状的细石器和各种鱼叉、鱼钩他们过着渔猎生活,驯养狗3、新石器文化: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家畜驯养和定居农业的出现欧洲最早农业定居居民移址在南欧狄萨莉亚:建筑物,长方形房舍,石斧刀片,骨针、锥、穿孔器,黑褐红几何图陶器,碾子和石研表明农业出现狄米尼:新石器时代晚期居民点,卫墙,按计划建造的村落克诺索斯:氏族生活,共同祖先,共同经济克里特岛:陶器,有图案。

《20世纪欧美文学简史》自学笔记

《20世纪欧美文学简史》自学笔记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史上编第一章:1900—1939年欧美文学概论[识记] 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1、由意大利诗人托马佐.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20日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的《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为发端。

2、其成就主要在于诗歌。

如意大利马里内蒂、法国阿波利奈尔及俄国马雅可夫斯基。

3、主张是摈弃一切现在的文明成果,竭力创造“属于未来”的全新艺术。

4、由于主张流于偏激,且诗句艰深无规则等原因于20年代末趋于沉寂。

超现实主义:1、1924年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宣告该流派成立。

2、追求“超越现实”,主张写梦,展现自我内在的真实,向内在世界探秘,叙述“梦幻的人生”。

3、代表作家有阿拉贡(《巴黎的土包子》)、艾吕雅等。

4、在法国盛行于二三十年代,在世纪中叶扩展至各大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1、盛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代表作家法国瓦雷里(唯美主义理论)长诗《年轻命运的女神》、《海滨墓园》,英国艾略特《荒原》,爱尔兰叶芝,俄国勃洛克的长诗《十二个》。

2、仍旧坚持“审美至上”“象征最佳”的准则,追求用可感形式去体现理念、思想,用象征和意象去暗示生活哲理。

而且继续唯美主义诗歌的某些传统。

表现主义:1、流行于20世纪初,本是德国一种绘画派别,后来影响到文学创作。

2、该流派着重主观表现,强调表现主观的真实,而不意于再现客观的细节真实。

3、常用夸张、怪诞的手法突显主观的感情,达到极强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有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

瑞典剧作家斯特林保是首创者。

诗歌方面有德国诗人海姆、贝恩等。

“意识流”:1、“意识流”一词来源于心理学,20年代被借用于文学创作理论。

认为文学应该表现人的意识流动,特别是潜意识活动。

2。

该流派作家致力于挖掘人物世界,让意识充分地自由流动出来因而淡化了情节、环境,时空倒置,结构松懈。

3、代表作家和代表作有法国普鲁斯特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的乔伊斯《尤利西斯》美国福克纳《喧嚣与骚动》,英国伍尔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里德里希· 威尔海姆· 尼采(1844—— 1900)是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 他认为,贪得无厌的权力意志是万物的本 原。它不仅是有意识活动的人本质,也是一切自 然事物和过程和内容。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 力,扩张自我。尼采提出了超人哲学。他说, “超人”就是人类中的“精英”、“天才”。尼采认为超 人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时代都有过。他把人类历史 描绘成强者和弱者,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永恒斗 争。尼采鼓吹战争,宣扬雅利安人种是欧洲的新 种族,赞扬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尼采的权利意志 论和超人哲学是反科学的、反民主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它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后来又成为法西 斯专政的理论根据。
第三节 现代西方史学
一、现代史学的特点
20世纪的历史学适应了时代,接受了现代科 学和方法论的冲击,摆脱了传统史学的狭窄框框, 凡是人类生活中所有新发现的领域都成了历史研 究的课题。历史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趋势, 史学流派层出不穷。这些史学流派与旧的传统史 学差距甚大,故统称为“新史学”。在“新史学” 流派中,影响较大的文化形态史观、有批判的、 分析的历史哲学、法国的年鉴学派、美国的新史 学派和苏联史学。
亨利· 柏格森(1859——1941)——是法国哲学 家、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的主要代表。 生命哲学的特点是把生命现象神秘化,认为认识生 命现象只能靠直觉。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认为人们 只有通过直觉、本能和感情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直觉 的境界就是与上帝合二为一的境界。 在社会哲学中,把社会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 会” 两种类型。“封闭社会”的特点是受静态的道德和宗教的 支配,只会遵守道德规范和信仰教条:“开放社会”的特 点是受动态的道德和宗教的支配向往英雄的崇高行为, 重视圣者的神秘观点。 在文艺中 ,柏格森提出“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 分 割的波动之中”的见解,劝说作家深入人物的内心中去, 跟着人物的“意识流”来刻画人物,对“意识流”小说的 形成 和意识流技巧的广泛采用产生的很大的影响。
他们倡导拓宽史学研究的内容,提出“总体 史”的概念,就是要关注人类的全部活动。 他们认为历史著作不是描述性地重现过去, 而是应该提出问题并作出系统的分析与阐述。 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人”。 在《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创刊号的发刊 辞中,他们倡导历史学与其他一些学科,如 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结合起来研究, 应该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学派的理论更趋 完善与丰富,影响也更大,一度在西方史学 界占据主流地位。
汤英比的理论受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 斯宾格勒的 影响。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认为,世界历史 就是人类各种文化的传记。世界历史可以分成8种自成体 系的文化 :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 化、希腊罗马文化(古典文化)、伊斯兰文化、玛雅文化、 西欧文化。他对这 种文化作了比较研究,最后的结论是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兴衰的过程,犹如一年四季的变化, 每种文化都有它的春夏秋冬。发展到如今,前七种文化或 已死亡或已僵化,唯独西欧文化尚存生机,但是它也在劫 难逃,已经处于没落阶段。
属于后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流派有唯意志 论、生命哲学、现象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 义、分析哲学、法兰克富学派和实用主义哲学 等。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生命哲 学的代表是伏尔泰和柏格森;现象学的代表是德 国的胡塞尔;心理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 德;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和 萨特;分析哲学的代表是罗素和维持根斯坦;法 兰克福学派的代表只霍克海默;实用主义哲学的 代表是杜维。在这些流派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和萨特。
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 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自由联想法。就是心理(精神)患者把所有 涌上心头的东西都如实汇报出来。心理分析者把这些报告 加以分析解释,直到分析家和患者都认为已找到病根为 止。弗洛伊德还提出无意识理论。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 不是人的意识和理性,而是人的情欲。他提出了“心理三部 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或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 我” 和“超我”三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 平衡状 态,就会实现道德的正常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神经症,成 为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当人的性欲受到压抑时,便 转向其他渠道去发泄,这种转移的性欲正是一切人类文明 的来源。它把需要、行动、道德的研究提到首位,开创了 动力心理学、道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他提出 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造了一套治疗神经质的方法和理 论。弗洛伊德思想是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的产物。他以性欲 为核心的人的非理性的心理本能冲动,成为人的一切思想 和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
3. 年鉴学派
年鉴学派出现于法国,其因于1929年创办 的《经济社会史年鉴》。该杂志从1946年起改名 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年鉴学派最初的 代表人物是吕西安· 费弗尔和马克· 布洛赫。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南· 布 罗代尔,他的巨著《地中海和菲利浦二世时代的 地中海世界》是年鉴学派的代表作。60年代以后, 年鉴学派以雅克· 勒高夫和拉迪里为代表。年鉴学 派的核心是史学理论、方法论、手段和途径的革 新。他们提出了“总体史”的概念、“三种时段” 说 、“结构”的概念 。
英国的阿诺德· 汤因比继承并发展了斯 宾格勒的观点。他的代表作是12卷的《历 史研究》。他把人类历史分为21种文明。 汤因比认为这些“文明”都要经过5个阶段, 即“发生”、“成长”、“破坏”、“崩溃” 和“死 亡”。他指出,“文明”的起源、生长、衰 落、解体有其原因和机制,文明的灭亡可 以用某种明智的、及时的措施来防范。这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欧美资产阶级对未来 的期望。
二、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他于1936年出版了《就 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一书,提出了国家干预经 济的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认为,导致失业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原因在 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起因于私人 投资与消费不足。对这些问题,市场机制本身没 有解决的能力,他主张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直接干预经济,才有可能摆脱萧条和失业。 许多西方国家的政府按照这一理论制订和实施一 系列政府干预的政策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收 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让· 保尔·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哲学家 家、作家、无神论者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专门研究和阐明人的存在的哲学。萨特宣扬 人生的荒诞的:人生下来就遇到烦恼、忧虑、恐 怖、充满着痛苦,斗争、拼搏是徒劳的。人的力量 是微弱、渺小和整个社会的大机器相比显得太脆弱 了。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他说:“人 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 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萨 特的名言是“人命注定是自由的”。这为极端个人主 义和无政府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萨特还宣扬人的 超越自我。他认为人在做着自由的选择,而每一次 选择就是一次超越。这样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可 能进行着选择,来完成不断的超越。
2.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
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以新的自然科学和新 的哲学观念为基础,对19世纪西方占统治地位的实 证主义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意大利的克罗齐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复 制和再现过去,而是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所提出的 多种理论问题。 英国的科林伍德则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 口号,认为历史不是孤立的、个别事件的集合,而 是无始无终的过程,研究历史是要透过事件的表象 去辨析出其中的思想来。 批判、分析的历史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 于人们思想的澄清和认识的深化。历史哲学从思辨 到分析的转变,使史学与哲学之间建立了一种更为 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它也使历史似乎成了艺术和 哲学一类的东西,使它丧失了科学的地位。
阿图尔·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哲 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 主张意志高于理性,意志是宇宙的本质,它 可以支配一切。世界万物是意志客观化的产物, 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种意 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人的每一器官都是意志的 产物,吃东西的意志产生于肠胃,抓东西的意志 产生于手。在认识论上,他主张非理性主义的认 识论。在人生观问题人,叔本华持悲观主义态 度。他强调所有的人都是利已主义者,利已的 “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中永远无法满足,因 而 人生充满痛苦,必须断绝“我欲”(否定意志与 生 命)才能解脱。从而由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
马歇尔及其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全部理论是建立在 深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是充分自由的基础上的。 这个学派对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满 怀信心,认为充分的自由竞争是最理想的经济状 态,这能够保证最好地利用社会生产资源,最有 效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他们赞成和鼓吹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自身 的需求,认为不论供给(生产)高达何种水平, 都不必担心需求(销路)问题;即便生产出现局 部的或偶然的失调,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 也能自然恢复均衡。 虽然他们也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有时会出现失业问 题,但认为那是暂时的现象。
一、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
马歇尔于1890年发表《经济学原理》一书,他将
当时的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节欲 论等经济理论整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均衡 价格论”为核心的带有折衷色彩的经济学体系。 由于这一体系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进一步 延伸和创新,因而他的学派又被人称作“新古典 经济学派”。马歇尔也被视为该学派的创始人。
第十一章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
第一节 西方现代哲学思潮
第二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
第三节 现代西方史学
第四节 现代西方文学
第五节 现代西方艺术
第一节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一、现代哲学思潮发展的背景与趋势
1.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现代的西方主 要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东方除日本发展 到资本主义并成为帝国主义外,其他国家都先后 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东方各国人民为了祖国 的生存、独立与解放,掀起了多次斗争。在这种 国际形势下,世界文化思潮也有了很大变化。 2. 现代社会中的两种对立的思想和社会制 度,决定了东西方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 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日益紧 密,出现了一些综合性科学和边缘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