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下水的赋存

第四章    地下水的赋存
第四章    地下水的赋存

第四章地下水的赋存

§4.1 包气带与饱水带

一、包气带、饱水带定义

二、包气带与饱水带界面的划分标准:以初见地下水水位为依据。

三、包气带形态、分带以及研究意义

1、形态:不同部位、不同时间运动方向、速度都在变化,是x、y、t的函数,受到气象因素影响严重。

2、分带:1)土壤水带2)中间带3)毛细水带

3、研究意义:

1)降水要经过包气带下渗,地下水蒸发排泄也必然经过包气带。

2)包气带水盐的形成及其运动规律对饱水带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4、包气带中水的几种形式:结合水、毛细水、气态水、过路重力水

四、饱水带的特征

1、饱水带中岩石的空隙完全被液态水充满。

2、饱水带中水是连续分布的,可以传递静水压力,在水头差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连续运动。这也是打井一定要打到饱水带的重要原因。

饱水带中的重力水是开发利用或排除的主要对象。

§4.2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一、含水层、隔水层的定义。

1、按照渗透性可以分为透水层和不透水层。

2、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饱水岩层。

3、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不透水层通常称为隔水层。

4、弱透水层:在越流场很有意义。

二、含水层的构成条件(三个)

1、岩土体必须具备饱含重力水的空隙——空间问题。

2、具有有利于地下水聚集和储存的地质构造。

(1)含水层下要有隔水层,使得水不能向下渗漏;(2)在地下水流动方向上要有阻水构造,使得水不能排空。

3、要有充足的补给来源。

三、含水层和隔水层的相对性

1、隔水层的相对性1)没有绝对隔水的岩层;2)粘土层也可以含水;3)石英岩在多数地区是富水的,但是在华北震旦系的石英岩又是隔水的。4)不同岩性组合时,隔水层是对的。如细砂层。

2、含水层划分的相对性

1)释出多少水就是含水层并无定量绝对指标。要根据供水意义和研究目的来区别。

2)地表的亚粘土覆盖在砂砾石层上,两种情况。

3)供水意义:

四、含水层、隔水层、透水层的相互转化

五、野外如何判断含水层

1、仔细研究岩性,不同岩性的储水空间也不同。

2、研究岩层的组合关系。

3、地质构造条件的分析。

4、地貌条件分析。

六、含水层概念的回顾

1、孔隙含水层称为含水层比较符合实际。

2、裂隙称为含水带,因不同部位裂隙的成因不同,裂隙发育情况不同。

3、岩溶称为含水系统较为合适。因其不均匀性比裂隙带更严重。§4.3 地下水分类

一、地下水定义1、广义地下水: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体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中所有含于岩土体空隙中的水均属之。

2、狭义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体空隙中的水。

二、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埋藏条件与含水介质类型

三、按照含水介质分类:

1、孔隙水

2、裂隙水

3、岩溶水

四、按照埋藏条件分类。1、潜水2、承压水3、上层滞水

五、综合两种条件分类:表3-1 地下水分类表

§4.4 上层滞水

一、定义

1、狭义: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面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2、广义:同包气带水,包括有毛细水,结合水和过路重力水。

二、形成上层滞水的条件

1.较厚砂层中夹有粘土或亚粘土透镜体时,降水或下渗的地下水受到透镜体阻挡而滞留于其上。

2.在裂隙发育、透水性好的基岩下有裂隙发育程度较差的相对隔水层.

3.在岩溶发育的岩层中夹有局部非岩溶化的岩层.

4.在黄土中夹有钙质板层时,其上形成上层滞水。

5.在酷寒地带有永久冻土层时,夏季地表解冻后永冻层起到局部隔水层的作用。

三、上层滞水的特征

1、补给: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2、排泄: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弱透水层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

3、基本特征:

1)一般水量小,动态不稳定,水量、水位季节性变化明显。

2)一个局部隔水层上的上层滞水与其他含水层之间无水力联系,无统一水位。

3)埋藏浅,径流短,矿化度低,容易污染。

4、包气带中的上层滞水对其下部的潜水的补给与蒸发排泄,起到一定的滞后调节作用。

供水意义:因水量小,动态变化显著,只有在缺水地区才能成为小型供水水源或暂时性供水水源。

§4.5 潜水

一、基本定义:

1、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2、潜水面:潜水的第一个自由表面称为潜水面。

3、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地面的铅直距离。D

4、潜水含水层的厚度: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M

5、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标高称为该点的潜水位。将潜水位相等的各点连线即得到潜水等水位线图。

6、潜水湖与潜水流

7、潜水的水力梯度:在潜水流的渗透途径上,任意两点的水位差除以该两点的水平渗透距离叫做潜水水力梯度。

8、潜水的分布区:潜水含水层的分布范围。潜水的补给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潜水的地区。潜水的排泄区:潜水出流的地区。

二、特征

1、要素:

2、补给:在潜水的全部分布范围都可以通过包气带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

3、排泄:流入其它含水层,径流排泄(泉、泄流),蒸发排泄。

4、径流:在重力作用下由高水头向低水头流动,主要受到地形控制。

5、水质:主要取决于气候、地形及岩性条件,容易受到污染

三、潜水面形状

潜水面形状的意义:反映外界因素对潜水的影响,和潜水自身的特征如流向、水力梯度、含水层厚度等。

四、潜水面的表示方法

1、剖面图表示法

2、平面图表示法—潜水等水位线图

3、绘制方法:

1)在调查区内布置一定数量的水文地质点(包括人工露头和天然露头);布置点有技巧。2)进行水准测量和水位测量。如何测水位?(地面标高减去潜水埋藏深度)

3)按照内插法绘制等水位线图。

注意:等水位线图上应注明水位测得时间,各个点的水文资料应在相同时间内测得,否则精度不能保证。

五、等水位线的实际用途:

1、确定地下水的流向

2、确定潜水面的坡度(水力梯度)

3、确定潜水的埋藏

深度4、确定流量5、推断含水层厚度和岩性变化6、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排关系。

7、帮助选择取水和排水工程设施的位置。8、确定泉水出露点和沼泽化的范围

§4.6 承压水

一、定义:

1、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量中的水。

2、承压含水层的厚度: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

3、初见水位:钻孔揭穿顶板后刚见到承压水时的水面高程。H1

4、静止水位(稳定水位、测压水位、承压水位):由于承压性,承压水含水层被揭穿后水位不断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稳定下来时的水面高程。H2

5、测压水位面:承压含水层各点的测压水位所连成的面即该含水层的测压水位面。

6、承压水位埋藏深度:地面向下距测压水位的铅直距离叫做承压水位埋藏深度。

7、承压水头:由隔水顶板到测压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

二、特征

1、承压性

2、要素:上下各一个隔水板。

3、补给:补给区(潜水分布区)获得补给,越流补

给。4、排泄:通过范围有限的排泄区,以泉或其它径流方式向地表或地表水体泄出,越流排泄。5、径流:主要受构造控制。

三、形成条件

1、常形成承压水的岩层组合:不透水层覆盖在透水性好的岩层上,且含水层下部还应有稳定的隔水底板。

2、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1)向斜盆地(2)单斜构造(承压斜地)a、透水层和隔水层相间分布的承压斜地b、含水层相变或尖灭形成的承压斜地c、含水层被断层阻隔形成的承压斜地d、含水层被侵入体阻截形成承压斜地

四、承压水的测压水位面和等水压线图

1、测压水位面(注意事项)

2、等水压线图

除了封闭构造条件下与外界没有联系的承压含水层外,所有的承压水最终都是由潜水转化而来的,或者由补给区的潜水测向流入,或者通过弱透水层接受潜水的补给。

第四章复习参考题

一、关键概念

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弱透水层;上层滞水;承压水;潜水

二、简答题

1、构成含水层的条件?

2、潜水含水层的构成要素?

3、承压含水层的构成要素?

4、上层滞水的特点?

5、潜水等水位线图的实际用途?

6、潜水等水位线是否能正交穿越河流?

三、绘图题

绘制水平的承压水含水层,含水介质为砂层,顶底板隔水层为粘土层,要求在图上表示

出测压水位面,初见水位,承压水位,承压水位埋藏深度,承压水头,并用H1、H2、h等字母表示。

四、论述题

1、说明隔水层的相对性和含水层划分上的相对性?

2、潜水含水层的主要特征?

3、承压含水层的主要特征?

4、说明下图地下水与河流的补排关系?

第五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5.1概述、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形式

一、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1、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结合水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气态水

2、地下水与地表水最大区别在于储存和运移;地下水的运动通道非常复杂,地表水(河流)是占满整个过水断面,而地下水水流通过的断面小于地质断面。

注意区别:过水断面与实际过水断面。

一3、假想水流的性质:

(1)任一断面上假想水流的流量与实际水流的流量相等。(2)任一断面上假想水流的水位与实际水流的水位相等。(3)假想水流和实际水流所克服的阻力相等。

4、渗流:符合以上三条的地下水在岩土体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流。渗流场:发生渗流的空间区域叫做渗流场。

二、重力水运动的形式

1、地下水流态的类型:(1)层流运动:在岩土体空隙中渗流时,水质点作有秩序的、互相不混杂的运动。(2)紊流运动:当流速加大,水质点作无秩序的、互相混杂、流线极不规则的运动。

一般空隙狭小重力水受介质的吸引力较大,多作层流运动。只有当裂隙发育或岩溶发育地带,水的流速大,呈紊流运动。另外,在抽水井附近小范围内,当井内水位降落很大时,地下水的流速很大,也呈紊流运动。

2、地下水运动的类型

(1)稳定流:在渗流场内各个运动要素不随时间改变。

(2)非稳定流:在渗流场中任意点的运动要素都随时间而变化。

运动要素包括:地下水水流方向,运动速度,流量等。

§5.2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1852――1856年四年的实验

二、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Darcy’s law)

Q=KFI=KFh/L流量Q=VF比较两式V=KI

三、公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1、渗透流速V(与实际流速u):u>V。

2、水力梯度hydraulic gradient

I=(H 1-H 2)/L 1-2=ΔH/L=h/L

(1)沿着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2)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上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3)驱动力。 3、渗透系数

(1)单位与速度相同,但是不等于速度单位。(2)可以定量说明岩石的透水性能,是表征透水性能的定量指标。

(3)渗透系数与液体的性质有关,与容重和粘滞性有关。 根据渗透系数大小,可将岩石分类:

四、透水性

1、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叫做透水性。

2、定量指标:渗透系数

3、影响透水性的因素:

1)空隙的大小和联通情况,特别是最小空隙直径的影响,平均孔隙直径。

2)孔隙度:粘土和砂砾石孔隙度的区别。颗粒的分选性,决定孔隙的变化和曲折性。 四、达西定律的适用范围

1、并非任何渗流都适用。Re 雷诺数介于1~10的层流运动才符合达西定律。

2、天然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地下水流是服从达西定律的。

3、不仅适用于垂直运动,也适用于其它任意方向的地下水运动。 五、非线性渗透定律—折才定律 六、达西定律应用举例

1、计算单宽流量

2、分析等水位线图

3、判断岩石透水性或含水层厚度的变化

4、其它公式的基础 §5.3 流网Flow net 一、基本定义

1、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2、流线:渗流场中某一瞬间的一条线,线上各个水质点在此瞬时的流向均与此线相切。 (拍照定格)

3

、迹线:渗流场中某一时间段内某一水质点的运动轨迹。(连续摄影) 二、含水介质的类型:

三2、按照渗透系数是否随空间位置变化划分:均质含水层,非均质含水层。

(1)均质含水层:整个渗流场中渗透系数处处相等,即渗透系数不随空间位置变化而变化。K=常量。

(2)非均质含水层:渗流场中渗透系数不相等,随空间位置而变化。K=f(x,y,z)

3、按照渗透系数是否随渗流方向改变划分为:各向同性,各向异性

(1)各向同性:同一地点不同方向上渗透系数均相等,即渗透系数不随渗流方向而变化。Kx=Ky=Kz

(2)各向异性:同一地点不同方向上渗透系数都不相等,即渗透系数随方向变化。Kx≠Ky ≠Kz。典型例证:黄土。

四、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

1、流网的绘制(步骤有四)

(1)绘制地形线,地表水轮廓线,隔水层与含水层的界线,潜水含水层的浸润曲线。(2)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或流线。(河渠的周边,隔水底板近旁的流线;分水岭线)

(3)插补流线(4)根据正交原理,绘制等水头线。

流网图包含的信息

(l)由分水岭到河谷,流向从由上向下到接近水平再向上;(2)在分水岭地带打井,井中水位随井深加大而降低,河谷地带井中水位则随井深加大而抬升;(3)由分水岭到河谷,流线愈来愈密集,流量增大,地下径流加强;(4)由地表向深部,地下径流减弱;(5)由分水岭出发的流线,渗透途径最长,平均水力梯度最小,地下水径流交替最弱,近流线末端河谷下方,地下水的矿化度最高。

五、非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

1、层状非均质:介质场内各个岩层内部渗透性均为均质各向同性的,但不同介质的渗透性不同。

2、有典型的三种情况:

(1)非均质层上下水平叠置,上下没有水量交换,流线平行于层面流动。

(2)渗流前进方向上渗透系数改变,若流量不变,则水力梯度随渗透系数改变而改变,K 变小则I变大。

(3)地下水流线通过具有不同渗透系数的两层边界时,流线发生折射,并服从以下规律:K1/K2=tanθ1/tanθ2

3、规律:

(1)流线趋于在强透水层中走最长的途径,而在弱透水层中在最短的途径。结果是:强透水层中流线接近于平行于层面,而在弱透水层中流线接近于垂直于层面。

(2)含水层中存在其渗透性透镜体时,流线将向其汇聚(等水头线却变疏),当含水层中存在有弱渗透性透镜体时,流线将绕流(等水头线将变密)。

(3)各向异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位线斜交。

§5.4 饱水粘性土中结合水运动规律

一、结合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研究对象:弱结合水

性质:结合水是非牛顿流体,不遵循牛顿的内摩擦定律,它是有抗剪强度的,必须是外力克服抗剪强度后才能产生流动。

2、罗查(戴)公式:V=K(I-I0)

(1)I0—起始水力梯度,克服结合水的抗剪强度使结合水发生明显渗流时所必须具有的水力梯度;

(2)罗查公式所描述的结合水的运动规律:由于VI曲线通过原点,说明只有施加微小的水力梯度,结合水就会流动。但是I不超过I0时,结合水的渗透速度V非常微小,只有通过精密测量才能得到。随着I加大,曲线斜率(表征渗透系数K)逐渐增加,然后趋于定值。注意:罗查公式在形式上与于达西定律相同,但是K是一个变量,受到岩性和水力梯度I 的影响。

3、隐渗流:渗透系数K趋于定值以前的渗流阶段叫做隐渗流。

4、显渗流:K趋于定值以后的渗流称为显渗流。

二、结合水运动与越流渗透

传统观点认为:粘性土不透水,是良好的隔水层。但是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粘性土的越流渗透现象。越流的产生正是结合水运动的结果。

V=K(Δh/L-I0)

当粘性土厚度较大,粘性土层上下含水层水头差较小是,则I≤I0,V>0,就产生渗透。粘性土土层越薄,透水能力越大;含水层水头差越大,则渗透量就越大。

越流渗透可以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含水层以及含水层与地表水体之间发生。

§5.5 毛细现象的本质

一、基本定义产生原因:

1、毛细现象:微细玻璃管插入水中,水会在管中上升到一定高度才会停止,这即是固、液、气三相界面上产生的毛细现象。

2、毛细力:由弯液面产生的向上的拉力称为毛细力。

3、毛细现象产生的原因:

(1)任何物体处于最低能量状态最稳定。

(2)任何液体都有力图缩小其表面的趋势,液滴总是力求为球状。原因是:同体积物体,球形表面积最小;

(3)气液界面上不饱和,因而具有表面能,故表面积越小,表面能越小。

4、毛细水存在范围:土中毛细水主要存在于孔径为0.002~0.5mm的毛细孔隙中。这些孔隙多存在于粉细砂及粉土中。

6、研究毛细现象的实践意义:对由于地下水位变化而引起的地面沼泽化,盐渍化,建筑物地基土浸湿而造成的力学强度降低及附加沉降增加,冻土地带加剧冻胀作用等都有实践价值。

二、评价土的毛细性的指标

1、毛细负压(附加表面压强):由分子引力和表面张力的合力在弯液面上产生的附加表面压强,因其方向与重力相反,故称为毛细负压。

2、附加表面压强总是指向液体表面的曲率中心方向,凸起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正的(与重力同向的)表面压强;凹进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负的(重力反向的)表面压强。

3、水柱高度:表示水中某点所受的应力

4、毛细上升高度:

第四章复习参考题一基本定义:

层流,紊流,水力梯度,稳定流,非稳定流,渗透速度,流线,迹线,流网,均质,非均质,各向同性,各向异性,边界条件,初始水力梯度

二论述题1、简述线性渗透定律,分析K、I、V的物理意义。2、简述渗透水流于实际水流的关系。

3、比较分析V=KI与V=K(I-I0)。

第四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第四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一、名词解释 1. 潜水完整井:贯穿整个潜水层,在全部潜水层上都安装过滤器,并能全面进水的水井。 2. 承压不完整井:不完全贯穿,没有完全揭露承压含水层,只有井底和部分含水层能进水的水井。 3. 降深:从井中抽水,井周围附近含水层的水流入井中,井中和井附近的水位将降低,水位降低值称为水位降深,简称降深。 4. 井损:井管外面的水通过过滤器的孔眼进入井内造成的水头损失和井管内部水向上运动至水泵吸水口的途中造成的水头损失,两者统称为井损。 5. 有效井半径:有限井半径是从井轴到井管外壁某一点的水平距离。在该点上,按稳定流理论计算的降深等于过滤器外壁的实际降深。 7. 叠加原理:如H1,H2,……,Hn 是关于水头H 的线性偏微分方程的特解,C1,C2,……,Cn 为任意常数,则这些特解的线性组合:∑==n i i i H C H 1,也是该 非齐次方程的解。 8. 干扰井:各井之间的距离小于影响半径时,彼此的降深和流量会发生干扰,这样的井称为干扰井。 二、填空题 1. 根据揭露含水层的厚度和进水条件,抽水井可分为完整井和非完整井两类。 2. 承压水井和潜水井是根据水井所揭露的含水层类型来划分的。 3. 从井中抽水时,水位降深在井中心处最大,而在降落漏斗的边缘处最小。 4. 对于潜水稳定井流,抽出的水量主要等于降落漏斗的体积乘以给水度;而对于承压水井,抽出的水量则等于降落漏斗的体积乘以弹性贮水系数。 5. 对潜水井来说,测压管进水口处的水头不等于测压管所在地的潜水位。 6. 填砾的承压完整抽水井,其井管外面的测压水头要高于井管里面的测压水头。 7. 地下水向承压水井稳定运动的特点是:流线为指向井轴的径向直线;等水头面为以井为共轴的圆柱面;各断面流量相等。 8. 由于裘布依公式没有考虑渗出面的存在,所以,仅当r>H 0时,用裘布依公式计算的浸润曲线才是准确的。 9. 在承压含水层中进行稳定流抽水时,通过距井轴不同距离的过水断面上流量处处相等,且都等于井的流量 。 12. 常见的Q ~Sw 曲线类型有直线型、抛物线型 、幂函数曲线数型和对数曲线型四种。

第四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

第四章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 一、填空题 1.泰斯公式的适用条件中含水层为____________的承压含水层;天然水力坡度近为_______;抽水井为______________,井流量为_________;水流为_____________。 2.在泰斯井流中,渗流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_______,当时渗流速度就非常接近_________。 3.定降深井流公式反映了抽水期间井中水位___________,而井外水位_________,井流量随时间延续而___________的井流规律。 4.泰斯井流中没有“影响半径”这个概念,但通常取用“引用影响半径”,其表达式为____________。 5.潜水非稳定井流与承压井流比较,主要不同点有三点:⑴导水系数是__________;⑵当降深较大时___________不可忽略;⑶从含水层中抽出的水量主要来自___________。 6.博尔顿第一模型主要是考虑了____________;第二模型主要考虑了_________。 7.第一越流系统是指不考虑__________和忽略____________的越流系统;第二越流系统是指考虑____________而不考虑____________的越流系统;第三越流系统是指考虑____________而忽略____________的越流系统。 8.将泰斯公式近似地应用于潜水井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当井流降深 S<0.1H 0(含水层初始厚度)时,公式形式为____________;当0.1H0<s<0.3H O 时, 公式形式为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1.根据Theis公式,降深S随井函数自变量u的增大而增大。() 2.当涌水量Q为定值时,Theis公式中的降深与井半径成正比。()3.经过一定的抽水时间之后,在一定的径距范围内,承压漏斗曲线平行地下降。()

第四章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第四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一、填空题 1.根据揭露含水层的程度和进水条件,抽水井可分为 和 两类。 2.承压水井和潜水井是根据 来划分的。 3.从井中抽水时,水位降深在 处最大,而在 处最小。 4.对于潜水井,抽出的水量主要等于 。而对于承压水井,抽出的水量则等 于 。 5.对承压完整井来说,水位降深s是 的函数。而对承压不完整井,井流附近的水位降深s是 的函数。 6.对潜水井来说,测压管进水口处的水头 测压管所在地的潜水位。 7.填砾的承压完整抽水井,其井管外面的测压水头要 井管里面的测压水头。 8.有效井的半径是指 。 9.地下水向承压水井稳定运动的特点是:流线为指向 ;等水头面 为 ;各断面流量 。 10.实践证明,随着抽水井水位降深的增加,水跃值 ;而随着抽水井井径的增大,水跃值 。 11.由于裘布依公式没有考虑渗出面的存在,所以,仅当 时,用裘布依公式计算的浸润曲线才是准确的。 12.影响半径R是指 ,而引用影响半径R0是指 。 13.对有侧向补给的含水层,引用影响半径是 ;而对无限含水层,引用影响半径则 是 。 14.在承压含水层中进行稳定流抽水时,通过距井轴不同距离的过水断面上流量 ,且都属 于 。 二、判断选择题 1.在下有过滤器的承压含水层中抽水时,井壁内外水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井损的缘故。( ) 2.凡是存在井损的抽水井也就必定存在水跃。( ) 3.在无限含水层中,当含水层的导水系数相同时,开采同样多的水在承压含水层中形成的降落漏斗体积要比潜水含水层大。( ) 4.抽水井附近渗透性的增大会导致井中及其附近的水位降深也随之增大。( ) 5.在过滤器周围填砾的抽水井,其水位降深要小于相同条件下未填砾抽水井的水位降深。( ) 6.只要给定边界水头和井内水头,就可以确定抽水井附近的水头分布,而不管渗透系数和抽水量的大小如何。( ) 7.在无限含水层中,随着抽水时间的持续,降落漏斗不断向外扩展,引用影响半径是随时间而改变的变数。( ) 8.无论是潜水井还是承压水井都可以产生水跃。( ) 9.在无补给的无限含水层中抽水时,水位永远达不到稳定。( )

第四章 地下水的赋存

第四章地下水的赋存 §4.1 包气带与饱水带 一、包气带、饱水带定义 二、包气带与饱水带界面的划分标准:以初见地下水水位为依据。 三、包气带形态、分带以及研究意义 1、形态:不同部位、不同时间运动方向、速度都在变化,是x、y、t的函数,受到气象因素影响严重。 2、分带:1)土壤水带2)中间带3)毛细水带 3、研究意义: 1)降水要经过包气带下渗,地下水蒸发排泄也必然经过包气带。 2)包气带水盐的形成及其运动规律对饱水带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4、包气带中水的几种形式:结合水、毛细水、气态水、过路重力水 四、饱水带的特征 1、饱水带中岩石的空隙完全被液态水充满。 2、饱水带中水是连续分布的,可以传递静水压力,在水头差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连续运动。这也是打井一定要打到饱水带的重要原因。 饱水带中的重力水是开发利用或排除的主要对象。 §4.2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一、含水层、隔水层的定义。 1、按照渗透性可以分为透水层和不透水层。 2、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饱水岩层。 3、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不透水层通常称为隔水层。 4、弱透水层:在越流场很有意义。 二、含水层的构成条件(三个) 1、岩土体必须具备饱含重力水的空隙——空间问题。 2、具有有利于地下水聚集和储存的地质构造。 (1)含水层下要有隔水层,使得水不能向下渗漏;(2)在地下水流动方向上要有阻水构造,使得水不能排空。 3、要有充足的补给来源。 三、含水层和隔水层的相对性 1、隔水层的相对性1)没有绝对隔水的岩层;2)粘土层也可以含水;3)石英岩在多数地区是富水的,但是在华北震旦系的石英岩又是隔水的。4)不同岩性组合时,隔水层是对的。如细砂层。 2、含水层划分的相对性 1)释出多少水就是含水层并无定量绝对指标。要根据供水意义和研究目的来区别。 2)地表的亚粘土覆盖在砂砾石层上,两种情况。 3)供水意义: 四、含水层、隔水层、透水层的相互转化 五、野外如何判断含水层 1、仔细研究岩性,不同岩性的储水空间也不同。 2、研究岩层的组合关系。 3、地质构造条件的分析。 4、地貌条件分析。 六、含水层概念的回顾

4第四章 地下水的赋存

第四章 地下水的赋存 地表到地下水面称为––––包气带,或非饱和带(unsaturated zone)。 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或饱和带(saturated zone )。 包气带水将在第6章讨论,本章讨论饱水带地下水的赋存。 4.1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岩层按其传输及给出水的性质分为: 含水层––––饱水并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不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弱透水层–––本身不能给出水量.但垂直层面方向能够传输水量的岩层,粘土、重亚粘土等。 1.含水层(aquifer )––––饱含水的透水层。既含水又透水。 2.隔水层(aquifuge 既不含水也不透水;aquiclude 含水不透水)––––不透水层。 构成含水层的条件: a. 岩层发育有储水空隙; b. 有隔水层阻挡; c. 有水的补给来源; d. 适当的地形地貌条件。 研究水的运动规律––––土壤水动力学 研究水的运动规律––––地下水动力学 含水层 饱含水;能够透过水; 并能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砂、砂砾石层,石灰岩、白云岩等。

含水层与隔水层是相对的。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定义取决于运用它们的具体条件: 1)同一岩层,在有些地方作为含水层,而在另外一些地方作为隔水层(用水量不同); 2)同一岩层,当涉及某一问题时作为含水层,而涉及另外一些问题时作为隔水层(涉及问题不同)。 如:大型供水与小型供水:亚砂土;矿山排水与小型供水:相对于O岩溶水,C-P砂页岩作为隔水层;在缺水地区,C-P中的砂岩可作为含水层。 3.弱透水层(aquitard)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人们把隔水层看作是绝对不透水的,20世纪40年代雅可布(C. E. Jacob)提出越流概念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性质上介于隔水层与透水层之间的–––弱透水层。 弱透水层往往过水断面较大→交换水量也较大。 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不发生渗透的岩层。同时还要考虑时间尺度,如在含水层中抽水时,有的岩层短期内透水性不明显,但长时间抽水时,水位下降,透水明显。含水层与整个弱透水层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含水系统。 有的岩石顺层透水,垂直层面隔水。如页岩与薄层石灰岩互层时,往往顺层透水,而垂直层面隔水。 4.2 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aquifer system) ––––由隔水或相对隔水边界圈围的,内部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赋存地下水的岩系。 由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组合而成的含水系统,才是地下水的基本功能单元。 赋存于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是一个整体,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系统,是一个对外界激励作出整体响应的系统,是相对独立而又统一的水量、盐量和热量均衡单元,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和管理的功能单元。 不仅松散沉积物可以形成含水系统,基岩中同样可形成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通常仍然存在开放边界,接受补给和进行排泄。 含水系统存在级次性。 4.3 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 潜水phreatic water 、underground water 承压水confined water 上层滞水perched water 饱水带的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以划分为潜水(unconfined groundwater)、承压水(confined groundwater)和上层滞水(perched groundwater)。按其含水介质,可以划分为孔隙水(pore water)、裂隙水和岩溶水(喀斯特水,karst water) (一)潜水

第4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学习目的和要求:深入理解和掌握达西定律,并能灵活应用。会绘制流网图。了 解饱水粘土中水的运动规律。达西定律是本门课程的重点之一。 4.1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有关概念:渗流、渗流场、层流运动、紊流运动、稳定流、非稳定流。 1.达西定律 (1)1856年达西通过实验得到达西定律。实验在沙柱中进行,根据实验结果得:

(2)达西定律也可以另一种形式表达: V=KI (3)微分形式: 式中:负号表示水流方向与水力梯度方向相反,水流方向(坐标方向):由水位高→ 低;而水力梯度方向:由等水位线低→高。

(4)在三维空间中(向量形式): 若用标量表示,的三个分量分别为: ;;; 2.渗透流速(V) 有效孔隙度(n e)——为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不包括结合水占据的空间)与 岩石体积之比。 实际过水断面面积:ω’=ωn e(n e

3.水力梯度(I) 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4.渗透系数(K) 渗透系数——水力梯度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 关系:(1)I为定值时,K大,V大;K小,V小(V=KI);(2)V 为定值时,K 大,I小←→等水位线疏;K小,I大←→等水位线密。 渗透系数可定量说明岩石的渗透性:K大→渗透性强;K小→渗透性弱。 5.适用范围

达西定律:V=KI,V与I的一次方成正比→线性渗透定律。适用于层流:Re<1~10 (详见地下水动力学)。绝大多数地下水的运动都服从达西定律。 4.2 流网 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断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流网的画法: 1.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稳定流)

第四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

第四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 地下水的循环是指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过程。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地表水、人工补给等各种形式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流过一段路程,然后又以泉、蒸发等形式排出地表,如此周而复始的过程便叫做地下水的循环,其中资源量的增减正是补给与排泄不平衡所致。 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即为地下水的补给,其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凝结水入渗、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等。 一、降水入渗补给 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雹,在很多情况下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当大气降水降落在地表后,一部分变为地表径流,一部分蒸发重新回到大气圈,剩下一部分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一般情况下,入渗补给含水层的水量仅占降水量的20~50%,其余的水量通过各种途径耗失了。 1.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 大气降水抵达地表便向土壤孔隙渗入,如果土壤初始含水率很小,则入渗水首先形成薄膜水,到达最大薄膜水后,又继续充填毛细孔隙形成毛细水,只有当土壤含水率超过最大持水量时,才形成重力水下渗补给地下水。一般的降水入渗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属于受供水强度控制阶段;后期为受入渗能力控制阶段。 降雨后包气带水的下渗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即活塞式(piston type)及捷径式(short-circuit type)。活塞式是指上部新的入渗水推动下部较老的水作面状下移,此类下渗主要发生于比较均质的砂层中。捷径式指水流不作面状推进,而沿着某些通路优先下渗,例如在粘性土中下渗水往往沿着某些大孔道——根孔、虫孔及裂隙发生的移动。 ⑴均质土的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分两个入渗阶段:①土壤吸水阶段:降水入渗水用于补充水分亏缺,由于表土干燥,毛细负压大,毛细 负压与重力共同作用使水下渗,入渗速 率很大;②稳定入渗阶段:湿锋面下渗 到一定深度,重力水力梯度起主要作 用,毛细水力梯度逐渐变小,入渗率趋 于稳定值。 ⑵粘性土的捷径式下渗:当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存在比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