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讲身心关系
第九章身心之间的关系

身心之间的关系(上)身心之间的关系如何?此在人类而外其他生物以至动物似都不成问题的。
盖从广义以言心,心与生命同义,有身即有心(回看第四章),身心殆无可分也。
然如生物进化史之所昭示,动物以其好动乃若有心可见,尤其是脊椎动物进至于高等动物,头脑发达颇著见出有心意来。
如前第五章之所叙说,头脑发达的动物,其活动发自头脑,在活动上俨若有知、有情、有意者。
然在第六章第三节不又言之乎,虽在高等动物仍囿于种族遗传的本能生活,其知情意一贯而下,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不分不隔,颇似一通电流,机械即行旋转者然;但在人类却大不相同。
人类生活既进入理智之一境,知行之间往往很有间隔;间隔渺远者离知于行,为知而知。
其在感情方面既可以大哭大笑,亦复可以喜怒不形于外;其行事既可持之以恒,一贯不移其志,亦或动念隐微,终于嘿尔而息。
身心之间非定一致。
特别是人有自觉的内心生活,时时感觉自己矛盾冲突。
许多宗教家且贱视此身,抑制其来自身体的要求,实行禁欲主义。
是故动物的活动虽发自头脑,头脑却完全为其身而服务,曾不离乎身而有何活动可言,即难以离其身而言其心。
身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人类而外所不必臵论者,独于吾人却必一为论究在此焉。
于此,就要追问:此身心之出现分歧以至矛盾冲突者究从何而来乎?夫所谓心者,不外乎是生命活动的表现耳。
从生物进化史看去,总是心随身而发展,身先而心后,有其身而后有其心。
正为生物界各有机体的组织构造千态万变其不同,其生命活动的表现乃从而种种不同。
头脑发达的动物即是在其机体构造上有此一部分集中地尧然发达起来,形成全身活动的总枢纽,为其种种活动所自发;浑括地说,心以身为其物质基础;重点突出地说,心的物质基础又特寄乎头脑。
心与脑的关系密切所以被人强调者,正为此也。
今问身心由何出现分歧,自需要寻究身与脑、脑与心,其相互间的关系是如何如何而后乃得分晓。
兹试为条分缕析说之如次。
(一)身脑原为一体,脑不过是身的一部分,同为生命活动所资借的物质条件。
心理学导论完整课件

认
• 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 和使用知识的学问
知
• 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和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
心
的迅速发展而兴起 •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 Neisser )出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 其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 究方法 调查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问卷调查,另 一种是晤谈法 问卷法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试按问题 的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来分析和推测群 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 晤谈法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 群体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法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个体 适应环境
•行 为 主 义 心 理 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 生(J. B.Watson)在1913年创立
• 心理学应该遵循刺激—反应的公式, 把研究的内容由内隐的意识转向外 显的行为
• 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 察与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 验
• 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而是在环境 因素的影响下,经被动学习以后的 结果
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及 其规律性 (四) 教育心理学
研究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 育过程和人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五) 社会心理学
研究在群体环境下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 规律 (六) 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包括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 (七) 临床心理学
版的《认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
理
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探讨人对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和
心理学导论第讲身心关系

左右半脑
左右半脑
左右半脑
裂脑人的研究
大脑功能的偏侧化
大脑左、右半球在语言、感知、音乐和其 他能力等方面的分工有所不同。
大脑左半球主要控制说话、写作和言语理解。
右半球在知觉技能方面的功能超过左半球,在 对模式、面孔和音调的识别以及对情绪的识别 和表达方面也起着主要作用。
左脑右脑
狄更斯右脑中风的“疏漏型诵读困难”症
血清素与抑郁症
脑部结构及基本功能
边缘系统
大脑皮层
皮层不同区域的功能
皮层不同区域及功能
枕叶(occipital lobe):位于脑 后部,是皮层上的初级视觉区 。 顶叶(parietal lobe):躯体感 觉区,是触摸觉、温度觉、压 力觉和其他躯体感觉的中枢。 颞叶(temporal lobe):位于大 脑两侧,是听觉中枢。 额叶(forntal lobe):是更高级 的心理功能(推理、智力)和 运动控制中枢。
身心二元论的证据?
多重人格障碍
一个身体里有多 个灵魂?
多重人格与通俗文化
多重人格与通俗文化
多重人格与通俗文化
多重人格与通俗文化
多重人格与通俗文化
多重人格(解离性人格) (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是否存在?很可疑!原因——
在美国之外很少有。
第2讲 身心关系
身心二元还是心物一体 神经元及其组织方式 脑区的功能定位
左右半脑
身心二元论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拥有身体是值得怀疑的。 而拥有心理是确定的。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20世纪20-60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这一界说维持了40年之久;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三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7、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生理现象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理特征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构造主义创建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应用严格的实验法研究心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第1讲 心理学导论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及其行为特征
神经活 气质 动类型 类型 兴奋型 胆汁质 活泼型 多血质
安静型 黏液质 抑郁型 抑郁质
行为特征
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 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李白和普希金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 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具有外向性。郭沫若 和赫尔岑
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论
任何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 构,对子基本原理、概念、规律与体系, 形成并发展其认知结构。 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可以用适合儿童年 龄特点的方式及早地教给儿童,使他们有 学习的准备。 提倡发现法,大力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靠内部诱因 支持学习。
实验法
实验法 指人为地有目的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 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 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 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实验法分 自然实验法与实验室实验。
实验法的基本范式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实验组:a1 X a2 控制组:b1 b2
实验法举例
实验任务:判断下列每一组中的字母是否为 词,并请按“是”或“否”。 A组:WHITE——CLEVER B组:BLACK——STUPID C组:WHITE——STUPID D组:BLACK——CLEVER 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个组反应时间长,哪个 组反应时间短?
教育是教育者创设的特定的教育情境和通过师生交往,有 计划有步骤把人类积累的有用知识、社会规范转交给受教 育者,促进其能力和素质提高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 教育目标成长过程。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年轻一代的学生。人有心理活动, 处于发展中的学生不仅有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且也 存在着个性差异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教育者对学生施加影响,包括提出的要求、讲授的内容、 采取的方式等,如果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活动的规律和 发展水平及特点,它就有可能为学生所接受并成为他们自 己的东西,从而促进其发展,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于 愿违。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定义:是指对人的心理研 究中必须考虑到把收集到的客观资料和主管资料科 学的整合起来。 我们把作为参与试验研究的有机体称为被试者或被 试。 被试:研究对象 主试:研究人员
首先,要周密考虑到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量化 变量(variable):是指在质和量上可以有变异的因 素或特征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映 种类和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系统性 系统性(systematization)定义:是指心理学的科 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 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描述心理事件。每一种心理事件都有质和量上的特点。 (2)揭示心理规律。例如艾宾浩斯用系统的实验发现了一条心理
(三)个体心理与行为 心理学通过研究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 行为(behavior)定义: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 应答、反应、运动等含义的很广的术语,指有机 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1、可观察到的行为 和反应,称为外显行为;2、心理的活动,称为内 隐行为。
行为和心理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 的。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的身上的行为反应并不同。及使
经典片段之 肖申克的救赎.flv 第一次 坐下来,你因被判终身监禁已在此20年? 是的,先生 你有感到悔过么? 是的,绝对有,先生。我是说,我得到了教训。我 敢说我已经完全 改变了,不会再为害社会了,这是神的真理。 第二次 坐下,你因终身监禁在此30年,觉得自己改变了么? 是的,先生,毫无疑问,老实说我已改过,我已不 会为害社会。上 帝可以作证,真的改变了。
《心理学导论》课件

工作场所的心理学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
通过心理学原理,优化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组织文化
运用心理学理论,塑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THANKS
《心理学导论》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心理学简介 • 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 人的心理过程 • 人格与个性 • 社会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01 心理学简介
心理学的定义
0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旨在理 解人类内在的心理过程和机制。
02
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以及 心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06 应用心理学
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咨询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解决个人在情感、职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 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治疗
针对心理疾病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 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
学习动机
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 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社会行为与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学与社会影响
1
2
群体动力学是指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和影响,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等。
3
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他人的影响,包 括顺从、服从、领导等行为。
社会行为与群体动力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集体行为是指大量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共同行为,如狂欢、骚乱等。 社会运动是指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为争取某种权益或实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 抗争或改革行动。
第一章 心理学导论 ppt课件

43
冯特(1832-1920)
❖ 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
▪ 构造主义 ▪ 机能主义 ▪ 精神分析学派 ▪ 格式塔心理学 ▪ 行为主义 ▪ 人本主义心理学
44
❖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 人物:冯特;铁钦纳
45
▪ 主要观点 ➢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验者的经验 ➢ 心理学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 只有训练有素的观察者才能进行内省 • 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是根据记忆来进行内省描述 • 自我观察包括注意和记录两部分 • 内省者必须在自我状态良好,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进行 • 内省必须是公正而无私地描述意识状态自身,而不是描述刺激本身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4
第一章 导 论
5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意义
6
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7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
心理的本质
5
引言——对心理学的误解
❖ 误解1: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
6
引言——对心理学的误解
❖ 误解1: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 ❖ 误解2:心理学就是催眠?
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16
个体的 心理现象
17
动态——稳态
整体性、稳定 性、差异性
能否被觉察
心理过程:知、情、意 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价值观 自我:自我认识、体验与控制
意识 无意识
▪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 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包括:
▪ 内隐行为(covert behavior):如思考和记忆等内部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