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合集下载

简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二律背反心理

简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二律背反心理

简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二律背反心理【摘要】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每个角色都表现出了二律背反的心理。

盖茨比身份困惑,一方面追求着虚荣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渴望重拾失去的爱情。

黛西内心矛盾,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与对内心真正欲望的迷茫成反差。

汤姆虚伪道德,表面上品德高尚而内心却追求权力和自我满足。

尼克面临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对于那个虚幻而荒诞的世界保持理性与怀疑。

约翰失望绝望,对于现实的无力与虚幻中追求的信仰相互矛盾。

这些人物的二律背反心理影响了整个故事情节,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作为小说的重要元素,这种心理冲突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生动深刻。

《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人物的二律背反心理塑造了一个矛盾而深刻的现代社会画卷。

【关键词】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二律背反心理、盖茨比、黛西、汤姆、尼克、约翰、身份困惑、内心矛盾、道德虚伪、价值观冲突、失望与绝望、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深度塑造1. 引言1.1 介绍《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爱情,最终陷入痛苦的悲剧之中。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者尼克·卡拉韦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盖茨比、黛西、汤姆等各种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纠葛。

他们在追求自我价值和幸福的过程中,常常陷入二律背反的心理困境中,矛盾重重,难以自拔。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交锋,菲茨杰拉德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是一部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风貌的文学作品,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二律背反心理,这种心理困境在故事情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每个人物所面对的二律背反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影响。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关于道德观的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关于道德观的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关于道德观的分析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畅销小说中,作者史蒂文柯伊伯把人们关于道德观的思考和长久存在的类比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们不得不思考道德的定义及其起源:道德是来自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道德是天赋的还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道德是一种私人、社会或宗教上的共识?在故事中,盖茨比是一个拥有优良道德观并学习到了礼仪知识的小男孩。

他从小就学会了一些道德准则,比如不欺负弱小,为人诚实,不吝慷慨,助人为乐等等。

他的父亲福克纳先生也以教给他要尊重他人,善待动物等方式来养育他。

尽管盖茨比处于不友善的社会环境中,但他还是在那里保持了自己优良的道德观,并继续用自己的行为展现了礼貌、诚实、宽厚、独立、勇敢和热情等优良品质。

此外,盖茨比在接受道德教育时,受到了他朋友汤姆卡特和胡迪贝尔的帮助。

他们教给盖茨比怎样处理财富,如何合理分配它,如何尊重所有人的感受,以及他们是如何劝勉盖茨比好好利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别人的。

这种以友谊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使盖茨比懂得如何正确获得财富,以及如何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

从长远来看,道德是人类发展的基石,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安全、和谐地生活的社会框架。

然而,这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似乎已经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社会中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绘的道德观相去甚远,在该小说中,盖茨比是一个充满热情和乐观的男孩,他不仅遵守了社会的道德准则,还对他的父亲、朋友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充满着尊重和爱心。

而这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他引导读者重新拾起道德准则,努力做出一个更美好的存在。

因此,本文试图阐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关于道德观的分析,讨论道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作者通过这部小说传达的信息,即重新拾起道德准则的重要性,以追求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作者把人们关于道德观的思考和长久存在的类比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通过仔细分析及研究,希望能够激发人们重新发现道德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努力,积极创建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范文5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范文5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范文5篇《了不起的盖茨比》范文5篇《了不起的盖茨比》范文〔1〕以前很少读外国小说,或许是因为篇幅太长,情节开展又很慢。

但有一本书让我打破了对外国著作原有的想法,它留给我的已超越它的构造和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细致的考虑,考虑着人世的虚浮和人性的伪善与本真会有怎么样的碰撞,为什么会有这种碰撞。

一部真正好的小说就是在故事背后提醒美与丑,黑与白的同时,让读者挖掘什么是人性的光点。

这部小说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20世纪最出色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

____作家村上春树将他视为“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个标志。

”相信《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无外乎如此。

小说的主人公是盖茨比,作者通过盖茨比的邻居尼克的视角演绎他的经历与最后的沉沦。

盖茨比在很久之前爱上自己的远房表妹黛西,在一次宴会上他与黛西重逢,此时的他已家财万贯,从前因为穷酸而未与黛西在一起的伤疤终于愈合,他们又一次坠入爱河。

然而此时的黛西已结婚生子,在其丈夫的阻扰下,两人的关系再次僵局。

盖茨比一直是一个忠于爱情的人,他对黛西的爱是真正的至死不渝,可惜在他生命完毕的那一刻,黛西仍未回头。

盖茨比的生命就此终结,但人们对他的考虑从未停顿。

作者笔下的盖茨比是个深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继承万贯家产,游历四方,甚至还有人说他曾杀过人,但他见到黛西的时候也会紧张得像个孩子,有着天真、单纯的一面。

在别人热闹的时候,他总是孤身一人冷眼旁观,超然于一切俗世的喧嚣之上。

为什么这样的人最终却被人遗忘?只能说人在社会中是渺小的,渺小到瞳孔再清澈也会被人看做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

或许作者生活的就是这么一个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时代,用老舍的话就是“不给好人留出路”。

盖茨比是可悲的,他将爱献给了一个拜金,被时代腐化的女人,他并没有发现有时爱恨离愁并没人想像的那么简单,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人无情的背离。

纵然作者是心有酸楚得写的,但我相信他并没有抹去光明。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发(精选8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发(精选8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发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发(精选8篇)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发篇1盛夏八月,闲来无事,不如手捧一本书细细品读。

最近在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个霸权建立破晓时分的故事。

那是百余年前的北美大陆,经济发展的火车疾驶向前;机器的摩擦轰鸣,却也过多地掩饰了一时的人心。

这本书,便是那段历史点滴的印记。

究其然是一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也许并不重要。

酒天花地的派对,奢靡豪华的住处,五彩绚丽的衣衫,只是为了他心中挚爱的黛茜。

回想初见之时,年轻美丽,一段草样的年华;荏苒而逝,奈何命运弄人,心中的挚爱已然他人的红颜知己。

爱得愈深,伤得愈切;不干现实,沉浸于夙愿的美好,却模糊了前行的视野。

无力的枪声,所有的梦想与美好,不堪一击地破灭,散于风中,了无踪迹。

盖茨比,他了不起,因为他因时度势的魄力,更因为他追寻美好的情愫。

他没有做错什么,却也只得这人去楼空。

一个梦想,如何极尽,唾手可得,却也如何之远,难以达到。

在人人追求物质的时代,真实的情感那般一触即溃。

浮华众生,沾染了铜臭气味,失却了是一颗至真纯净的内心。

不留一片净土,那个时代,注定要湮没无畏的追梦者。

文中最后一句写道:“我们继续奋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后推,直至回到往昔的那段岁月。

”心中不禁一搐。

习惯了争权夺势,习惯了勾心斗角,人们,究竟幸福吗?浮躁的世界,寸步难行的时代,掩饰了流俗,口口声声追忆似水般的年华。

这,难道就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吗?“日复一日,兴奋之情被渐渐吞噬。

”现实,抹杀了太多如真似幻的意象。

那些似空中楼阁一般的美好,与空洞的人群已然渐行渐远。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我们该何去何从?盖茨比的选择是前者。

纵然现实残酷,命运无常,他的形象依然伟大;单纯的难以阻挡的爱,左右了他的是是非非,也使之以一种壮美的势态划过一个过往时代的苍穹。

悄然而逝,少有人注视其光芒。

穿越了百年,正是这缕光,给那个昏暗的时代留下了一个值得留忆的故事。

即使逆水行舟,在现实的洪流中,依然印记一个追梦无悔的背影。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探讨美国梦与现实的冲突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探讨美国梦与现实的冲突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探讨美国梦与现实的冲突了不起的盖茨比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经典的美国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深入探讨了美国梦与现实的冲突。

本文将从盖茨比的追求、社会阶层的隔阂以及道德堕落等方面来论述该作品中所反映的美国梦与现实的冲突。

一、盖茨比的追求《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主人公盖茨比的追求为核心展开。

盖茨比来到纽约追求自己的美国梦,他向往着金钱、地位和爱情。

他通过各种途径积累财富,力图改变自己穷困潦倒的出身和社会地位,追求着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他孜孜不倦地打造着自己的形象,以期引起拥有美国梦的黛西的注意。

二、社会阶层的隔阂《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人物关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美国社会的阶层固化和阶层隔阂的问题。

黛西以及她所在的上流社会,对于身份和地位非常看重。

而盖茨比作为一个新贵,尽管他通过财富和背后的神秘,逐渐赢得了部分社会精英的认可,但他与黛西在身份地位上的差距,始终无法被逾越。

这种阶层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让盖茨比的追求美国梦和现实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

三、道德堕落《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为追求美国梦的一种手段,财富也成为了道德堕落的源泉。

人们为了追求金钱和享乐,常常放纵自己不择手段地获取财富。

小说中的角色像是陷入了一个道德的迷宫,顺着金钱的诱惑迎面走来。

这种道德的沦丧,使得美国梦变得更加虚幻,现实更加残酷。

四、美国梦与现实的冲突《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展现盖茨比与黛西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梦与现实的冲突。

盖茨比是个典型的美国梦追求者,他努力通过积累财富去改变自己的出身和身份,但最终他发现,他的努力并没有换来他所期望的结果,他与黛西的爱情也无法逾越现实的阶层隔阂。

作品透露出一种悲剧色彩,表达了对美国梦的怀疑和现实的无奈。

五、结语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对盖茨比的追求、社会阶层的隔阂以及道德堕落的描写,充分展现了美国梦与现实的冲突。

追忆逝水年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虚伪与欲望

追忆逝水年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虚伪与欲望

追忆逝水年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虚伪与欲望引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以19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通过主人公Jay Gatsby的故事,揭示了社会虚伪和个人欲望在当时美国社会中开始滋生的局面。

虚伪与表面之下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通过描写各个角色之间复杂而纷繁的关系,展现了表面繁华与真实内心的巨大反差。

这种虚伪常常体现为社交场合上人们对自我形象的塑造、财富和地位带来的假象及其所引发的种种问题。

社交上的伪装人物们参加各种派对和聚会,在舞台上扮演着浮华而奢侈的形象,追求表面上的高尚与成功。

然而,在这些光鲜亮丽背后,隐藏着他们内心真实感受和真实需求。

财富与身份之谜财富和地位成为社会中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

在小说中,Gatsby通过秘密手段积累财富,以期望获得他所追求的无法实现的爱情。

然而,财富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他原本纯粹的爱情目标被欲望和虚荣心所扭曲。

欲望与迷失《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深入探讨了个人欲望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生活。

在追求满足这种欲望的过程中,人们经常感到迷失和孤独。

Gatsby对于黛西的欲望主人公Gatsby对于黛西的痴迷体现了强烈的欲望。

他通过改变自己的身份、修建豪宅来吸引她。

然而,在最后,他却发现黛西并不是他所幻想的那个完美女神。

失去自我与空虚感经济兴旺时期以及攀比崇拜物质前进之势带给这些登上顶峰者所呈现出来唾手可得般魅力使人忘却心灵感能够则又必须付出的那点代价。

Gatsby因为困守虚荣而失去自我,最终归于寂寞和空虚。

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揭示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中的虚伪以及个人欲望的影响,让读者深思现代社会中浮华背后的真实。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于那个时期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缩影,也提醒着我们应该保持真实与清醒,追求内在价值而非只满足外在表象。

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主题填充相关内容达到字数要求,并避免从其他来源复制和粘贴所写成。

引导学生思考目标追求与人生意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教育启示

引导学生思考目标追求与人生意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教育启示

引导学生思考目标追求与人生意义:《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教育启示1. 引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文学作品,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故事情节,还引发了深刻的人生思考。

在教育领域中,这本小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探讨其中蕴含的教育启示,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目标追求与人生意义。

2. 追求虚无与实现梦想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具有强大野心和对爱情无尽渴望的人物。

他致力于通过积累财富来重新赢得心爱女子黛西,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在追求虚荣和表面外貌时,他失去了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东西。

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追求成功和财富并不能保证真正幸福和满足感,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心价值。

3. 目标的重要性与关注的方向在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对盖茨比心生敬佩和羡慕,因为他展示了一个能够决心追求目标并不断努力的典型形象。

然而,我们也应该审视这些目标是否真正符合个人的价值观。

学生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将努力引导至合乎道德和正义的方向。

4. 欲望、道德与诱惑小说中,许多角色在权力、财富、爱情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欲望和诱惑。

但他们追求物质成就之时却忽略了内心道德的追求。

学生们需要意识到人生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5. 真实友谊与身份建构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真实友谊是珍贵且稀缺的。

主人公盖茨比周围几乎都是虚伪和利用他的朋友,而最好的朋友也在关键时刻背弃了他。

这给学生们提供了关于友谊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思考,引导他们不断寻找真正的朋友,并学会建立自己独立而稳固的身份。

6. 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小说中,盖茨比通过欺骗、不择手段地追求梦想,最终以失败收场。

这对青少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个人成长和实现梦想,在何种程度上应该顾及社会责任?学生们需要明确自己在追求目标时应承担的道德义务,并意识到个人行动可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7. 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一部被广泛研究和读者喜爱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许多教育启示。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人性的扭曲和金钱的解脱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人性的扭曲和金钱的解脱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人性的扭曲和金钱的解脱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书中极具吸引力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而它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小说讲述了一位叫盖茨比的小男孩,他来自贫穷的家庭,经历了多次贫穷和压迫,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他充满着梦想,而且有着勇敢和坚强的性格,最终他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成功获得了财富和荣耀,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小说中,盖茨比的经历表明,金钱在社会上的作用,它可以解脱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使一个人在社会上受到尊重。

但是,金钱也有另一面,它可以让人变得贪婪,可以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可以让人变得放荡,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

书中,盖茨比的朋友汤姆·哈兹经历了一次财富的转变,他摆脱了贫穷的环境,获得了财富,但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他变得贪婪,自私,虚伪,最终他还是坠入了罪恶的深渊,这说明了金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使人变得扭曲。

盖茨比的故事不仅揭示了金钱的双面性,还暗示了人性的扭曲。

社会上,财富常常是被高估的,而能力和道德却往往被低估,人们常常将财富看作是一切,而忘记了能力和道德的重要性,他们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忽略了道德的原则,从而导致许多人的人性变得扭曲。

总之,《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小说,它让我们从中学习到,金钱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解脱,还有可能使我们变得贪婪和扭曲,而人性也受到了影响,我们应该珍惜金钱,但不能让它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分析当时美国黑人的命运选择2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3 从中美文化看家庭教育的差异4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5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6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调查研究7 美国宗教文化及价值观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体现8 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纠错策略9 从美国刑侦剧《犯罪现场调查》看讯问过程中合作原则的违反10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11 从《人生的枷锁》中三个女性看毛姆的婚爱观12 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13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14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15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16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17 从皮普的身份扭曲浅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人文主义的“不道德”18 浅析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人文主义19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2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1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22 爱情的悲歌-《荆棘鸟》悲剧成因探悉23 《麦琪的礼物》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对比研究24 压力下的优雅?—美国当代战争小说与电影中的人性25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26 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法律文化差异27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28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29 成语中的文化特色及其翻译30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31 浅谈外贸英语的翻译标准32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33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34 从中英广告词中分析概念隐喻3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6 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37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38 中医英译的现实情况研究39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40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41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42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43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44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45 从美学视觉浅析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46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47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台词翻译—电影“小屁孩日记”的个案研究48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形象分析49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50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51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52 论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欣赏53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54 浅析爱伦坡《怪异故事集》中的哥特美55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56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57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58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59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60 On the Ways to Develop Juni 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61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62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道德观63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64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65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66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67 商务英语写作得体原则68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69 从《朗读者》中汉娜的形象论道德盲视现象70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71 英语构词法对词汇习得的影响72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73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看女性委婉语的语用功能74 研究交替传译中的笔记特征以及它对翻译准确度的影响75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76 网络英文用语的特点分析77 斯嘉丽:独特的新女性78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79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80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Lead-in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es81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82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83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84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85 浅析埃德加•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死亡主题86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87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88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89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90 哈利波特的情感分析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2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93 论后现代写作技巧在白雪公主中的运用94 Psychological Anal 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9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96 浅析中英委婉语差异97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98 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的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99 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100 A Feminist Analysi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101 从彼拉特透视托尼·莫里森的妇女主义102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103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104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105 《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106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107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108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109 Cultural Issues in Interpreting110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111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112 论《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113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114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115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116 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117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118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19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120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121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122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123 浅析狄更斯《双城记》中所折射出的人道主义精神124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25 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126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127 《一件小事》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128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129 浅析《肖申克的救赎》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130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131 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132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133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134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35 The Tragic Element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36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137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138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39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140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141 On the Differences of Jocasta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Jin Suo Ji142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143 美国电影文学中种族歧视现象研究144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145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146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 English Past Tense147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形象148 从《人性的枷锁》分析毛姆的写作手法149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150 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151 中学生英语阅读语义障碍和其教学应对策略152 The Impact of Gender Differences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153 概念隐喻在英语专业词汇学习中的应用154 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命运155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156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157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58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159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160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161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162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163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164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165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166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67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168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169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170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17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172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173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自我矛盾及其成因174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175 耶稣成为弥赛亚以及被民众接受之原因17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177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178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新词翻译179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180 图式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181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182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183 从奈达翻译理论初探英汉新闻导语翻译策略184 Psychoanalytical Study of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185 An Analysis of Grotesque Features in Sherwood Anderson’s Winesburg, Ohio186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187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188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9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190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191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192 论《爱玛》的反讽艺术193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194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195 中英死亡委婉语翻译的跨文化研究196 专有名词普通化197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19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自卑情结分析199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200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