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公孙丞相

汉武帝时期--公孙丞相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一共用了十三位丞相,其中三个丞相自杀,三个丞相被杀,所以,在汉武帝朝做官的人都知道伴君如伴虎。所以在汉武帝朝后期,在汉武帝任命一个大臣做丞相的时候,这位大臣就趴在地上痛哭流涕,不愿意做丞相。然而公孙弘却非常例外,他在汉武帝朝做了两年副丞相,又做了四年丞相,最后八十多岁老死在丞相的位置上。

公孙弘这个人早年家境不好,就是出身很卑贱。公孙弘是当时淄川国非常有名的一个大孝子,就是他对他的后母特别孝敬。汉代的皇帝以孝治国,公孙弘是一个大孝子,就为公孙弘带来了名气。汉武帝刚刚继位,他就向全国下诏书,让全国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公孙弘是当时的大孝子,所以第一次推选淄川国就把六十岁的公孙弘推荐上来了,经过公选他入围了。而且汉武帝这一次一下子就任命他做了博士。

公孙弘六十岁做了博士以后,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结果他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做了一个报告,这一次汇报工作汉武帝非常不高兴。公孙弘看人看得非常准,他一看皇帝不高兴,等不到皇帝炒他的鱿鱼,上了一道章表辞官了。

汉武帝元光五年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公选人才,还是求贤良文学,当地的淄川国把公孙弘又推选上来了,理由还是大孝子。然后汉武帝召见公孙弘,公孙弘长得很帅,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喜欢美貌的人,

这样一来,汉武帝就选中了公孙弘。大器晚成的人他没有年少轻狂,岁月的磨砺使他们事事洞明,人情练达,这反倒成了公孙弘的优势了。所以公孙弘入仕以后走得非常顺,七十岁的公孙弘在为人处事上他有自己的一套处事之道,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

处理政事外儒内法,表面上是儒家一套,骨子里是法家一套。公孙弘做事他是按法家的那一套来办,但是他一定要引用儒家的那一套理论,给它披上一个儒家的外衣。以儒家的外衣包了一个法家的内涵,汉武帝非常欣赏。

其次,公孙弘善于察颜观色。他不会把自己的办法强加于汉武帝,他会列出来多种方案,然后供皇帝选择。公孙弘有时候和大臣们在一块儿商量好,达成共识,然后去见皇帝。公孙弘在一边察颜观色,完了以后,他就看汉武帝的眼色他再发言意见,结果让大臣们也吃了亏。因为汲黯是个直爽的人,因此在这方面老吃公孙弘的亏,汲黯后来就火了,有两次就当着汉武帝的面揭露公孙弘。

第一次,说齐地之人狡猾的,他总是和我们商量好了以后,然后看见皇帝的意见后他就违背了当初的誓言,这叫为臣不忠。这是当着皇帝的面说提,而且是当着很多大臣的面说的,因为汲黯是个很敢说话的人。这一说让所有大臣的眼光都齐刷刷地盯住公孙弘,公孙弘的回答非常高明,公孙弘怎么说呢,说了两句话,“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这个句一说,汉武帝反而觉得汲黯这个人有点儿太挑刺了,鸡蛋里挑骨头了,反而觉得公孙弘这个人更可靠。所以,从此以后谁再说公孙弘的坏话,汉武帝一概不信。

紧接着又出现第二件事,又是这个汲黯,说公孙弘贵为丞相,俸禄极多,但是在家里公孙弘盖的是个布被子,他不用丝绸的。说这个人啊,那么多的俸禄,装孙子,欺世盗名。这又是当着汉武帝和大臣的面说的,公孙弘那么多俸禄却要盖一个布被子,非要装穷呢?所以公孙弘再一次面临信任危机,公孙弘听了汲黯的话立即做了一番检讨。公孙弘靠着自己的机智与博学渡过了两次政治危机,再次得到汉武帝的信任。

汉武帝扩张版图给老百姓千万了沉重的负担,汉武帝一方面要对匈作战,一方面要开辟西域,同时还要征服西南夷,搞了很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弘向皇帝建议不要修建朔方郡,这和汉武帝的意见不一致。汉武帝就派他手下的一个臣子写了一篇文章,提了十个问题,向公孙弘发难。这就是“十难”。公孙弘一条都不回答,反倒承认自己孤陋寡闻,向皇帝请罪。他退一步提了一个新的提案,就是不要对匈作战和开发西南夷同时并举,集中力量办好一件事情,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公孙弘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叫散财养士。公孙弘做为一个丞相那么多俸禄,盖一床布被子,公孙弘的钱两个用途:第一,周济故人。再一点,供养宾客。公孙弘家里养了很多人,养了很多宾客,一方面帮助了一些老朋友,另一方面养了一大批门客,造成公孙弘人气很旺的一种局面。

他肯定是一个有才的人。他也不是一个不做事的人,而且公孙弘确确实实还做了几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第一,他阻止汉武帝在匈奴和

西南夷两个方面同时大兴开边。另外一点,公孙弘也是汉代的一代大儒,董仲舒只是提出来了一个尊儒的大方向,这个尊儒的具体实施其实是公孙弘具体实施的。公孙弘提了一个具体办法,在全国选了一些人作为博士的弟子,把儒学具体化的步伐大大向前推进了。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分校(工作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会计专科 学号 1361001459766 学生姓名李娟 2014 年 06 月

摘要 当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汉武帝汉代政治帝王形象攻击卓越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汉书》中称赞汉武帝:“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 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一)针对地方诸侯的权力划分政策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古时候七国的领土现在大概在哪里

古时候七国的领土现在大概在哪里? 战国七雄的疆土面积: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和甘肃东南部、四川省大部;秦都咸阳(今长安)。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附近)。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楚都郢(今湖北荆州)。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燕都蓟(今天津蓟县)。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春秋战国和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非常精彩的历史时期。在祖国社会制度发生质变的重要关头,各种思潮,各种人物,正确的、错误的;正面的、反面的;各个阶级的,各个阶层的代表纷纷走上历史舞台,做了淋漓尽致表演。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在世界是相当发达的,在此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直接关系到中国向什么方向发展。 社会政治统治最薄弱的时期往往是社会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分崩离析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对立激化着矛盾,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诱发了百花齐放,引来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争了皇权,不争民主,究竟是为什么? 就思维能力而言,春秋时杰出的思想家应该不乏民主意识和智商,但是那么多杰出的思想家为君主处心积虑地策划统治国民的良方,却只字不谈民主,说明当时培植思想的社会土壤是集权统治,而非民主共和。

【汉武大帝吧】汉武帝时期王国政策的特点

第23卷第2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V o.l23,N o.2 2008年6月J.of X uzhou Education Co ll ege Jun.,2008 汉武帝时期王国政策的特点* 李 园 (徐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徐州221000) 摘 要:汉武帝时期的王国政策,不但继承、完善、发展了文、景以来的王国政策,而且有其自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一则表现为兼具血缘性和地缘性,二则表现为它与当时中央集权、对外战争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联,三则表现为在分封原则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关键词:汉武帝;王国;中央集权;特点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8-6625(2008)02-0021-03 一、武帝的王国政策兼具血缘性和地缘性 武帝在位年间,先后有九个诸侯王国因谋反、不法等罪而被除,即刘明的济川国、刘定国的燕国、刘次景的齐国、刘安的淮南国、刘赐的衡山国、刘建的江都国、刘彭离的济东国、刘勃的常山国和刘定的济北国。从血缘关系来看,济川王刘明、济东王刘彭离乃梁孝王刘武之子,齐王刘次景为齐悼惠王刘肥的玄孙,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皆为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江都王刘建为江都易王刘非之子,常山王刘勃为常山宪王刘舜之子,济北王刘宽为济北贞王刘勃之子。 在被除国的诸侯王中,只有江都王刘建和常山王刘勃与武帝的关系较近,其余诸王与武帝的关系都较为疏远,却无一是武帝的兄弟或儿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武帝的兄弟和儿子都是遵守汉法的良王,实际上,其中不乏作恶多端者。譬如胶西于王刘端,武帝的这位兄弟可谓劣迹斑斑,此则 史记卷五九 五宗世家载之甚详: 胶西于王端,!!为人贼戾,!!数犯上法,汉公卿数请诛端,天子为兄弟之故不忍,而端所为滋甚。有司再请削其国,去太半。!!相、二千石往者,奉汉法以治,端辄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所以设诈究变, 强足以距谏,智足以饰非。相、二千石从王治,则汉绳以法。故胶西小国,而所杀伤二千石甚众。 赵敬肃王刘彭祖亦复如此。属值武帝加强对诸侯王控制之时,他们竟敢顶风作案,肆无忌惮地杀害汉廷所任命的二千石官吏而未受严惩,这自然得益于武帝对手足之情的顾念。 在打击、侵削诸侯王国的的过程中,武帝固然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标准,但尚有其他考虑,此以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江都王刘建身灭国除之事最为典型。相比较而言,称刘安、刘赐、刘建谋反而加以诛除,充其量只是表面文章,其深层原因还在于这三个诸侯王国的地盘,被汉廷认定是易滋祸乱之地。 淮南、衡山、江都三国所在,皆为东周时期的楚国故地,该地民风剽悍好斗,遂为难治之地。时当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就只有楚国,秦国大将王翦在灭楚战争中动用了60万大军,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取胜,但仅过了20多年,楚地就再次掀起了反秦浪潮。不但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反秦主要人物都是楚人,而且项羽麾下的以楚地子弟组成的军队更是推翻秦帝国的主力军。汉朝建国之后,韩信、英布皆受封于此,后被次第翦除,其被灭之重要原因,就在于二人盘踞在危险的楚地。尔后当大封同姓诸侯王时,?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而后悔,曰:?若状有反相。#[1]刘邦此语,与其说是对刘濞的担忧,毋宁说是对楚地的忧虑。结果是,吴楚七国之乱的首要人物吴王刘濞、楚王刘戊,都出自故楚之地。诸如此类的前车之鉴,自然不能不引起武帝的警惕,其对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后处置之严厉,部分也正是因此之故。 二、武帝的王国政策与中央集权、对外战争紧密相联 当武帝即位之初,社会经济经过建国以来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已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与此同时,主要通过文帝和景帝的不懈努力,政治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皇权的深刻变化。首先,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威胁汉廷的诸侯王势力已经受到重大打击,其领地不断缩小,其势力日益弱化,尽管如此,诸侯王们仍然各怀心机,部分拥有潜在实力的诸侯王甚至还存有不臣之心;其次,汉初以来功臣集团对皇权的制约已经大为减弱。不过,虽然汉初以来功臣集团势力日趋衰退,但丞相一职仍由其把持,以丞相为首的政府对皇权仍有一定的牵制力,这使得皇帝尚无 ? 21 ?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李 园(1968-),男,江苏徐州人,徐州一中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

我眼中的汉武帝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字通,汉朝第七位皇帝,西汉时期的皇帝、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文学家。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公元前157年7月14日生于猗兰殿,公元前87年3月29日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汉武帝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汉武帝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一、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汉是强盛的王朝,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 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后来就无法与中央对抗了。这正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新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乎治国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来管理人民的,上天给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违反。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便采取这种思想来做统治思想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在举行测试的时候,汉武帝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于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学说,士人都变成了儒生。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时对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开拓疆土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取得了抗击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还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发展生产,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不胜数,今天就让为你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确实有几百个小国,但具体多少,估计永远是一个谜。非常遗憾的是,那些国家本来都有各自的历史记载,但是,只有鲁国的记载保存下来了,也就是“春秋”。如此的结果,估计是鲁国历史是孔子写的,至少他参与写了,而中国的历史基本是儒教写的,所以,孔子这个儒教祖师爷的东西才能保存,并且被扩张,而非儒教的墨家以及其他历史则被忽视,直到彻底消失。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

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与此相关的有汉语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挟天子令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诸侯国只剩下了秦、楚、齐、燕、赵、魏、韩。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於是由宋发起,於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

秦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 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前221年灭于秦国。中间什么齐桓公呀管仲啊称霸啊什么的略,不废话。 晋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附:1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汉武帝时期算缗告缗政策考述

汉武帝时期算缗告缗政策考述 [摘要]本文从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算缗告缗政策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经济表象下的政治 原因,汉武帝通过经济手段达到加强了中央集权、扫除地方势力、打击豪强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汉武帝;财产税;压制豪强 算缗、告缗是汉武帝时期实施的一种针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税收政策。商税在高帝时曾实 行过,惠帝时一度废除,武帝元光六年,开始对商人征收车船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 119年),颁布实施算缗、告缗令,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算缗政策是历代统 治者重农贱商思想的体现,之所以在汉武帝时得到最广泛、最严厉地推行,虽然有当时经 济窘境的原因,但其政治目的却更为明显,就是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所采取的政治行动。 一、时代背景 1. 历代统治者重农轻商的统治思想的体现和延续; 士农工商,商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一向很低,被自命清高的士人所不耻,也 被大多数其他阶层的人所不耻。 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联的,重农思 想源远流长,其萌芽于上古传说,形成并巩固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家的经济思想中, 在其后古代漫长的岁月中,重农思想一直占据支配地位,以农为本,一切围绕农事治国, 成为历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奉行不替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治统治思想。 贱商重农同样是汉朝统治者的基本政策,《汉书·食货志》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 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说明贱商重农不仅是普遍思想,而且形成“法律”政策了。为什么历代统治者如此轻视商人呢,《汉书·食货志》说商人“男不耕耘,女不蚕织”却“衣必文采,食必梁肉”,而且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 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认定行商者都是不劳而获的人,其富裕的生 活都是兼并农人所得。 2. 商人、高利贷者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 《汉书·食货志》曾举农人例进行分析,说一个五口之家,需要承担服役的不下两人,其 耕种所得,除去赋役及“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已所剩无几,再一遇天灾人祸 就得卖田卖地卖儿卖女,而商人和高利贷者,却乘机囤积货物、抬高物价,大放高利贷, 牟取暴利,在农人摇摇欲坠的生活中又吹了最后一口气,将农人逼上绝路。“高利贷是破 坏农民纳税能力的最敏捷最残酷的手段”,所以汉代法律对高利贷是有限制的,如旁光侯殷、多陵侯訢都因贷息过律被免侯爵。 统治者有意淡化苛政和赋税劳役是农人生活窘迫的根本原因,无视商业行为对社会的积极 作用,强调高利贷者利用天灾人祸,放贷谋取暴利,兼并农民的房宅土地以及子女,才是 农人丧失土地、被迫流亡的原因,其实是为打击商贾找了一个借口。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们

汉武帝的十三位丞相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他兼雄才大略、远见卓识于一身,尊崇儒家治国,变革政治、加强皇权,又重视发展农业与经济,而且开疆扩土、巩固了汉王朝的统一。在他统治下,汉朝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又出现了“昭宣中兴”的辉煌时代。 就在汉武帝五十四年的统治时期中,共有十三位丞相先后当政,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其中李蔡、庄青翟、赵周都是被迫自杀,而窦婴、公孙贺、刘屈氂则是最终被斩杀。古有所谓“伴君如伴虎”,有人说,武帝下面的丞相,既被强权控制无法发挥作用,却又总被充当替罪羊,很可悲。但是,真的都是武帝的责任吗? 我就按时间顺序来介绍一下这十三位丞相。 一,建陵侯卫绾,以将兵与吴楚联军作战有功而封侯。景帝后元年始任丞相,也就成为了汉武时期的第一任丞相。建元元年冬十月,也就是汉武帝刚即位,就下诏让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的贤者,由皇帝亲自考试。这次共有百多人参加,其中董仲舒被当时的学者们都尊为师长。而后丞相卫绾上奏道:“所推举的贤良中,有人研究申不害、商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言论学说,扰乱了国家的政务,请把他们罢免了。”武帝同意了。在这一年的六月,他因病被免去职务。卫绾是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智者,精通儒学和文学。当初武帝被封为太子后,就是他作为太子傅负责教授太子。可是由于他年事已高,无为而治,曾经在景帝生病期间使得一些无辜的人怨死狱中,所以让武帝早就不满意了。等到他病了,武帝马上就批准他还乡,给他撤职了。 二,魏其侯窦婴,孝文皇后窦氏从兄的儿子。当年作为大将军,破吴、楚,被封魏其侯。曾为栗太子的太子傅,栗太子被废,他数次陈词也不能改变这个结果,于是辞官,无人能说服他,后得梁人高遂一番话而重新效命与朝廷。在桃侯被免相后,窦太后几次说窦婴可以做丞相,景帝则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不用他为相,而用了卫绾。到了卫绾病免,武帝便在听了籍福的话后任命窦婴为丞相。武帝好儒术,窦婴也是,所以两人合作的初期是很愉快的。一起办了不少事情。 可惜,武帝的奶奶窦太后(文帝窦皇后)只喜好黄老学说,特别厌恶儒学,而窦婴、田蚡、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等都推举儒术,而漠视黄老之道,所以窦太后很不喜欢他们。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因为上奏请皇帝不用对窦太后奏事而惹得太皇太后大怒,于是赵绾、王臧被罢官治罪,先后自杀。窦婴和田蚡也分别被免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窦婴上任还不到一年,却被自己的长辈给赶下来了。汉书曰:“魏其由此以侯家居。” 窦婴自从得罪窦太后,就一直默默不得志,所以基本没什么人来拜见他,而都是去拜武安侯,只有灌夫经常来看望他。太史公曰,“灌将军夫者,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越有权势的他越不正眼看,越是那些贫寒的贤士他越尊重。他又很有钱,“家累数千万”。由于他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登基之初,汉武帝继续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当然,汉武帝时期,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 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从此一蹶不振,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唐蒙通夜郎、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灭南越,使得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其中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疆土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对汉武帝的评价

对汉武帝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武帝通过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使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第三,改革经济管理,加强中央统一调配,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

汉武帝的个人生平介绍

汉武帝的个人生平介绍 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帝王的,这些地王能够带领着自己的朝代走向一个非常巅峰的时期,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中国的各个朝代当中评价都是非常高的,也有很多地王都是也他为榜样来治理自己的国家的,当然也有一些帝王,他们本身做出的成绩非常的高的,但是他们也是做出了一些非常坏的事情,让他们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的困难的。比如我今天说的汉武帝,可以说就是一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地帝王。以下是WTT 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1 对汉武帝刘彻这一独裁者的功罪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盖棺论定的问题了,而是要不要鞭尸,什么时候鞭尸的问题? 即便是在封建王朝,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士大夫和历史学家基于朴素的民本思想,对于汉武帝刘彻之鞭挞可谓是不遗余力,前仆后继。 在汉武帝刘彻去世的几年后,西汉朝廷下令该不该为纪念他创作庙乐而展开讨论。 在一片的颂歌声中,主管太后宫的长信少府夏侯胜挺身而出,上书坚决反对--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汉书·卷75夏侯胜传》 汉武帝的评价2 夏侯胜身居高位,如果闭口不言,他当然可以长保富贵,而不至于身陷牢狱之中。 可是,作为与汉武帝刘彻生活于同一时代的人,他本乎于朴素之良知,将汉武帝时代人民真实的惨状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千载之下,我们感激他的直言。 如果没有他的直言,后世之帝王不以此为惕警,那么人民的苦难永无穷期。在撬开汉武帝刘彻的棺材板上,夏侯胜的力量当然是无比的微小,然而毕竟是撬开了。 随着西汉王朝进入了晚期,对于刘彻的评价官方几乎已经达成了客观的共识-- 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乃探平城之事,录冒顿以来数为边害,厉兵马,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碣石以玄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造盐、铁、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犹不能足。

汉武帝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汉武帝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史记中的汉武帝是功高盖世的,汉武帝的另一面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1 汉武帝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其实是加强中央集权。把权力紧紧地攥在自己手中后,他才可以做上面第一和第二件事。 周朝的政治体制是封建,就是分邦建国。秦始皇灭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大家都知道,汉承秦制,其实一开始也不完全是,汉初实行的是半封建半郡县制。刘邦开国分封了七个异姓王,接着他的工作重心便是从这些异姓王手中再把权力夺过来。刘邦死之前,除了势力弱小的长沙王吴芮,其余的异姓王全部被摆平了。 帝国集权势在必行,同姓刘氏也不能分权。随后的文帝、景帝都在做这项工作。景帝刚上台时,因为“削藩”太过着急,逼反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同姓王,史称“七国之乱”。但很快被周亚夫平定了。景帝去世前一年,为了给汉武帝登基做准备,平定

七国之乱的一代名将周亚夫被景帝以谋反的罪名逮捕,狱中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可以说,帝国的接力棒交到汉武帝手中时,中央集权已见雏形,只留了一些同姓诸侯王的封建后遗症。为了治疗这个后遗症,主父偃给汉武帝开出了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叫——推恩。具体做法是,让诸侯王分出国土,封给自己的子弟,把浩荡皇恩推广到下一代,所以叫推恩。 推恩令很行得通,因为诸侯王的子弟都拥护。中央不费一兵一卒,诸侯的实力就被削弱了,这对帝国非常有利。 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下一个问题,也是封建残余。那就是贵族政治,汉朝开国后,占据政府要津的,都是功臣勋贵,或者是他们的后代。比如开国功臣周勃之子周亚夫,既当过太尉,又当过丞相。 要从这些人手中把权力夺过来,就得起用酷吏。酷吏就是执法苛严的官吏,虽然酷吏很早就有了,但汉武帝时期更可以开出一张长长的名单: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 汉武帝的评价2 汉帝国的律令,在刘邦时代不过约法三章,到了汉武帝时代却增加到了359章,其中,死罪律406条,1882款,13472个案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编写:谢小波审校:吴秋一、基本特征: 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社会由分裂趋向统一 二、社会发展变化一览表

三、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转型意义的变化 1、政治领域: 2、经济领域: 工商官营局面的打破 3、文化思想教育领域: 四、巩固与检测:

1、观察右图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2、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 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 ) 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3、图一是商周时期的骨耜,图二是西汉二牛一人的犁耕。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 图一图二 A.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4、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 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A.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C.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5、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问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 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千耦其耘 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 D.集约经营 6、《墨子》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者,何也?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 C.农民积极性大为提高 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①促进井田制 瓦解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④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 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9、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 C.连续性D.脆弱性

【汉武大帝吧】略论汉武帝时期人才盛世

2007年1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Dec.2007第26卷第1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12 略论汉武帝时期人才盛世 杨 萍 (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7) 摘 要: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人才盛世局面。济济人才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就了武帝的一朝治世。从汉武帝时期人才辈出的现象出发,考察汉武帝的用人方略,可探究当时人才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汉武帝时期;人才;盛世 中图分类号:K234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12-0079-03 收稿日期:2007-10-10 作者简介:杨萍(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人才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历史上每逢明君治世,一般都会相应地呈现出人才辈出的局面,这并非偶然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内在原因。考察汉武帝时期的人才盛世的若干相关问题,古为今用,对今天人才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汉武帝时期人才盛世的表现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功勋赫赫,开创了旷世伟 业,堪称一代英主。武帝在位时期可谓群英荟萃,各类人才在西汉历史舞台上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为武帝的丰功伟绩的创立提供了前提条件。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1]已有学者把汉武帝时期人才情况与汉初 文景之治 以及后来的 昭宣中兴 时期人才情况作以统计对比,文、景、昭、宣四朝77年,名臣共107人,与武帝一朝54年名臣89人相比,虽武帝在位年数不及文、景、昭、宣四朝,但使用的名臣数量却相差不多[2]。因此,司马迁把汉武帝的功勋归结为能 博开异能之科,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班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 [3]。 汉武帝当政后,身边始终不乏大批贤能谋士追随,为其出谋划策。班固就把当时名士加以分类: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遣则霍光、金日石单,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1]有上书献策的股肱谋臣,有慧眼识 才、举贤荐才的伯乐之士,有叱咤疆场、英勇善战的统军之将,有不畏艰险、纵横捭阖的外交名家,又有精明强干、深谙经世致用之道的理财家。这些人物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史学、文学、外交等领域展示着各自的才华。 汉武帝执政时期,许多重大的举措都离不开这些人才的智慧和力量。郎中主父偃的建议 推恩令 被采纳,削弱了诸王侯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桑弘羊的财政改革,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库充盈的局面。卫青、霍去病为统帅对匈奴作战,消除了长期困扰朝廷的边患,保障了稳定的后方。这些积极进取、各怀专长的有识之士在汉武帝提供的舞台上施展才华,构筑了武帝时期的济济人才盛世,使汉朝达到了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鼎盛时期。 二、汉武帝推行的用人政策 人才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对待人才的态度以 及用人的政策也将大大影响人才才能的发挥。武帝一生对人才有着特殊的偏爱和执著的追求,面对当世众多才华优秀之士,汉武帝能够拓宽途径育才、不拘一格选才、恩威并用任才,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培养、选拔、任用人才的制度,他卓越的用人政策是能够出现人才盛世的制度保证。 1 发展学校教育,拓宽途径育才 秦汉以前,人才的培养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家族和私人办学。官府办学始于西周,但初具规模的官学当属汉武帝时期的太学。武帝即位之初,感到前代 ? 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