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 专题5【含点拔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

1.(2009年海南高考22题)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 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 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 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

D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答案】D

【点拨】“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了使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会更大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

2.(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6题)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答案】A

【点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政治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当成错误的受到批判。

3.(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5题)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B

【点拨】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社会热点是科技兴国,解题的关系是对时间的把握。A项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文革结束之后;C项提出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D项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

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和比较分析理解能力。科技兴国是当今社会热点,考生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再通过比较分析,就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了。答案是B。

4.(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0题)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答案】C

【点拨】十年动乱结束的标志是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是在1976年;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

5.(2008年广东高考13题)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答案】B

【点拨】每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可从具体的时代特征出发,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么这一时期的教育也深受其影响。故选B符合题意。A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于1983年10月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C发生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2年,根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为适应高等教育满足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教育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明确主要发展工业学院,尤其是单科性专门学院。D发生在建国初,1949年毛泽东认为不能让人民在文化上翻身,就不能彻底翻身,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6.(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10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①“两弹一星”②青藏铁路③大庆油田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点拨】“两弹一星”是在“文革”十年中取得的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①;大庆油田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十年时期取得的成就,排除③项;青藏铁路于1979年建成,1984年投入运营。后来进行改造,2007年全线通车。三峡水利工程共分三期,1994年开工,到2009年竣工,总工期历时17年。

7.(2008年海南高考25题)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答案】D

【点拨】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调整的主要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注意时间,到1952年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就要完成,接下来就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以D符合题意。AB只是调整的内容。C太空了一些。故选D。

8.(2010高考广东文综17题)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答案】D

【点拨】题眼:“双百”方针内涵

考点:新中国“双百”方针

解析:“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A、B、C选项提法刚好与之相左。9.(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20题)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点拨】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10.(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4题)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答案】B

【点拨】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最早诞生于美国;细胞学说最先由德意志的施来登、施旺建立;电磁感应现象由英国人法拉第发现;这三项发明都没有中国的参与。答案为B。

11.(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8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答案】B

【点拨】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8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12.(2009年广东高考28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据新华社电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答案】

(1)美国和苏联。(1分)两极格局。(2分)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4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点拨】

第一问的信息已经包含在材料一中,第二问要求依据材料归纳意义,两则材料对比的并非差异,而是导致差异的背景,即原因。

13.(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37题)(32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2分)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2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4分)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2分)

【答案】

(1)为郑和船队的远祥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唐朝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顺原子弹。

(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5)略

【点拨】

本题以科技为切入点,大跨度,小切口,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一问,结合材料分析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唐宋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的记忆;第二问,对材料的归纳,抓住解题的关键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第三问,从材料归纳国防尖端技术的作用,文革前的尖端技术突破,要仔细审题。第四问,对材料的归纳要依据材料,第五问是开放性题目,这样的题目要结合前面的问题进行建议,没有固定答案,但一定要围绕发展科技提建议。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各地模拟题汇编+解析)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解析:D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墨家;“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儒家。 2.(2007山东乳山11月)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制天命而用之” 解析: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处理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可以体现其价值,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其它几项B、D是荀子的观点,C是孟子的观点。 3.(2007汕头市潮阳一中11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古迹与儒家思想的创立有关的是() 解析:曲阜杏坛传说是孔子讲学的地方。而BD是佛教寺院,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所以应选A。 4.(2007山东昌乐11月高二期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 A.人性本恶,仁义教化 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解析:B 以法家思想来统治,肯定胜过以往。A为儒家荀子思想,C为墨家墨子思想,D为道家老子思想。 5. (2007山东昌乐11月高二期中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解析: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才出现的。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 专题5【含点拔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 1.(2009年海南高考22题)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 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 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 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 D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答案】D 【点拨】“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了使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会更大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 2.(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6题)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答案】A 【点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政治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当成错误的受到批判。 3.(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5题)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B 【点拨】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社会热点是科技兴国,解题的关系是对时间的把握。A项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文革结束之后;C项提出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D项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 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和比较分析理解能力。科技兴国是当今社会热点,考生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再通过比较分析,就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了。答案是B。 4.(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0题)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答案】C 【点拨】十年动乱结束的标志是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是在1976年;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 5.(2008年广东高考13题)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答案】B 【点拨】每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可从具体的时代特征出发,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么这一时期的教育也深受其影响。故选B符合题意。A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于1983年10月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C发生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2年,根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为适应高等教育满足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教育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明确主要发展工业学院,尤其是单科性专门学院。D发生在建国初,1949年毛泽东认为不能让人民在文化上翻身,就不能彻底翻身,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6.(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10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①“两弹一星”②青藏铁路③大庆油田④三峡水利工程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Ⅲ) 3·2 新文化运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 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3题)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3.(2008年海南高考19题)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A.取得了重大突破 D.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8题)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6.(2009年上海高考20题)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

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7.(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8题)“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8.(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7题)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9.(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4题)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10.(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5题)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备战高考】07-12年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师版)新人教版必修3(含答案)

2013高考历史一轮考试教材必修307-12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师版 1、(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75)画像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图16是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画像石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艺术样式 B. 画面描绘的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 C. 荆轲刺秦王意在阻止秦的兼并战争 D. 作者通过透雕手法勾勒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2、(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73)学习书法的范本可分为墨迹与拓本两类。下列属于拓本的是 A B C D 3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9)传统花鸟画的题材往往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A.喜鹊—喜气 B.仙鹤—长寿 C.荷花—富贵 D.石榴—多子 4、(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6)汉印体现了汉代文化艺术博大雄浑的气象。为适合印面的方形,其布局严正均匀,端庄大方,笔画多方折、盘曲。下列篆刻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

5、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九九消寒图”(图2)是与“九九消寒图”相似的日期记录方式,每日一笔,整幅写完则八十一天结束,图2中空缺的字最有可能是 A.内 B.外 C.前 D.下

7、(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3)《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 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8、(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2)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A B C D 20 11年题组 9.(2011·安徽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 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图4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 专题6【含解析】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 1.<2009年海南高考11题)19世纪地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地种种最大胆地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地“最大胆学说”地提出者是< )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答案】A 【点拨】美国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地原则建构本国地政治框架地,此学说来自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2.<2009年广东高考17题)18世纪北美殖民地地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地兴起 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地影响C.借上帝地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答案】D 【点拨】欧洲宗教改革发生在14——16世纪,不可能受18世纪北美殖民地宗教大觉醒运动地影响.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地核心,也是人文主义思想地体现,这种思想宣传自由、民主和平等,必然有助于唤醒北美人民觉悟,进而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3.<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20题)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地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地共同点表述正确地是: A.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地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点拨】考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知识.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二者地共同点”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在人文主义地领域地进一步发展.A、B、C项分别为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和伏尔泰地主张,排除.人文主义地内容包括:自由、科学、理性、追求幸福等.正确答案为C. ABD都只是启蒙运动中思想家地主张,C项是两者地共同之处.

【历史】(591up原创精品资料)07-10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

(591up原创精品资料) 07-10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 点击下载更多高中历史免费试卷(请按Crtl键+左键点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9小题,共0分) 1.(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2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联合国大会 D. 不结盟会议 2.(2008年天津会考12 题)使我国加强了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并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2010年6月广东会考14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长期以来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它的首次提出是在 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 B.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C.1955年万隆会议上 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 4.(2009年山东会考5题)某网站准备在2009年组织一系列的纪念或庆祝活动,其中不可能有 A.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C.纪念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 D.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 5.(2010年江苏会考17题)2010年1月,海地发生大地震,中国八名维和警察在地震中光荣牺牲。中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 C.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6.(2009年天津会考5 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7.(2010年6月广东会考47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调整,主要目标是

591UP历史资源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三):14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小红霞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三)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三):1-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0分) 1.(2011年海南高考7题)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B 【点拨】抓住关键词“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所以批判宋明理学,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所以B符合题意。选B。 【结束】 2.(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5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考查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答案】D 【点拨】首先注意回忆这四种学说的主张,从“明心见性”和“空言”等词汇中可得出顾炎武抨击是宋明理学。 【结束】 3.(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3题)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备战2014】2007-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说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故选A。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所以排除B。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排除C。D史实错误,排除。 【答案】A 2.(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条件“吸收外来文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不是外来文化;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著作。故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即排除ACD,答案选B。 【答案】B 3.(2013·福建文综·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新人教版必修3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新人教版必 修3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2021・福建文综・22)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 神圣化的认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 A.进化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量子论 D.相对论【考点】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 【解析】进化论产生时间是19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内容, 产生时间是17世纪,研究对象符合材料“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故B项正确;量子论、相对论产生时间是20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D项错误。【答案】B 2.(2021・重庆文综・10)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 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考点】牛顿与经典力学 【解析】材料内容讲述了伏尔泰的文学著作使牛顿苹果坠地的科学故事传遍世界,并不 是科学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故A项错误;据材料“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说明牛顿经典力学借助文学的推广,广泛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故B项正确;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心在法国,并不是英国,故D项错误。【答案】B 3.(2021・江苏单科・15)“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 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备战高考】07—11年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5课开辟新航路学生版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5课开辟新航路学生版新人教 版必修2 一、选择题 2012年题组 1、(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1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2011年题组 2.(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8)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010题组(无) 2009题组 3.(2009·江苏历史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2008年题组 4.(2008·山东文综24)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图5是新航路开辟不久一位德国人绘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映出() A.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 D.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 5.(2008·北京文综17)“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07年题组 6.(2007·北京文综20)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区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7.(2007·广东单科17)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2007--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民版必修2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 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 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2. 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3.(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8题)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4.(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4题)“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5.(2008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65题)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5题)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7.(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 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 8.(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9题)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考点五:中国近代经济史——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含解析)

考点五:中国近代经济史 【2018·全国卷Ⅱ】1.如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9·全国卷Ⅰ】2.下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019·全国卷Ⅲ】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此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的局面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019·全国卷Ⅲ】4.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

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2020·全国卷Ⅲ】5.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2020·全国卷Ⅲ】6.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2021·全国乙卷】7.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2021·全国甲卷】8.1931年~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单位:吨,根据如表可知,当时( ) A.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新高考历史3年(2020-2022)真题汇编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学生版)

三年(2020-2022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 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一、人文精神的起源 【2022年】 1.(2022·浙江·高考真题)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需要。管窥西方法制演进,立足国情,借鉴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通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他们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活的法典,架构出大多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法律体系的主干与分支。 ——引自【美】乔纳森·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材料二“旧制度”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一系列疑难杂症伤害,比如司法管辖权重叠,诉讼程序缓慢且昂贵。为了纠正这种状况,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费了两年多时间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其成果便是一部全新的法国《民法典》。它以6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法律为蓝本,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 ——摘编自【美】斯科特·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材料三从形式上说,帝国是原德意志邦国王侯统治者的联盟,1871年的帝国宪法实际上是王侯之间签订的条约,按照宪法的规定,皇帝享有极大的权力,他掌管外交和军队,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行政权力,有权解释宪法。帝国建立了两院制的议会:联邦议会作为上议院,代表各邦,成员由各邦君主任命;作为下议院的帝国议会则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对于由俾斯麦一手奠定的帝国宪制,有学者评论其极为“粗拙”;有人认为它“适合1870年的德意志”。 ——摘编自陈晓律主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等(1)根据材料写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名称。结合所学,概述斯多亚学派对罗马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析拿破仑编纂《民法典》的原因,概括该法典与启蒙原则的关系。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该“帝国宪法”确立的政体。对于“帝国宪制“极为‘粗拙’”的观点,请结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帝国宪法”的内容予以阐释。综合材料二三概括西方法制演进的规律。 【2021年】 2.(2021·湖北·高考真题)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

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与解析:1·3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Ⅲ)

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与解析:1·3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Ⅲ) 第一篇: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与解析:1·3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Ⅲ)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Ⅲ) 1·3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2010高考广东文综15题)“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4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3.(2008年上海高考B11题)“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5.(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

2007-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四川文综·1)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A B C D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写意性”的限制条件。中国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其中最具有写意性的是草书。选项A 属于行书,B 属于隶书,C 属于篆书,D 属于草书。故答案为D 。 【答案】D 2.(2013·江苏单科·2)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考点】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图片文字比较可知,甲骨文与现代的文字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故D 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可识读的文字,楷书之前是隶书、小篆,故AC 表述有知识性错误,楷书工整规范,故楷体汉字 执 王 臣 劓 甲骨文

B表述错误。 【答案】D 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考点】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的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选择B项。 【答案】B 4.(2013·山东基能·18)印章是在方寸之间进行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品。根据印面形式划分,文字凹陷下去的印章称为阴文印,文字凸起的称为阳文印。图3中的阴文印钤盖出的印拓应是( ) 图3 A B C D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因为阴文印的文字是凹陷下去的,印泥粘在文字的周围,因此文字周围带有印泥,而文字由于是阴文凹陷下去,所以印出来的字是白底。故答案C符合题意。 【答案】C 5.(2013·山东基能·72)图15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5:国富民强——货币与赋税制度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5:国富民强——货币与赋税制度练习题精选汇编 一、单选题(24题) 1.(2022·辽宁铁岭·高三期末)上计制度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历代上计吏将户口的增减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凡在此方面作出成绩的官吏,均被褒以重奖;反之,如果户口减少,或汇报不实,则受责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封建国家 A.征发赋役的依据是户籍B.需依赖上计吏管理地方 C.以此强化官吏忠实守信D.人口增减决定地方治理2.(2021·湖南怀化·高三阶段练习)曹操对两汉以来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创立了租调制,革除了两汉税法中的算赋、口赋(征收货币)等人头税,改为以户为单位征实物税,田租也由比例税改为定额制,税赋形式更为简化。曹操的税赋改革 A.折射了自然经济强化的现实B.解决因战乱带来的财政困境 C.加剧了自耕农经济解体趋势D.为九品中正制实施打下基础3.(2021·辽宁铁岭·高三阶段练习)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曹魏建立后“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这一变化表明A.北方陷入割据混战局面B.曹魏的手工业技术发达 C.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D.政局变动影响社会经济4.(2021·辽宁·调兵山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调整() A.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B.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旨在推动工商业的发展D.保证农民有足够生产时间5.(2021·天津·高三期中)白居易(重赋》诗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返巡。……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该诗能够说明两税法 A.明确了赋税征收时间B.赋税标准前后不一致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本意与结果严重悖离6.(2021·全国·高三阶段练习)史料记载,蜀地主妇往往到集市买盐需要携带很多铁钱,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5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Word版含解析

解密15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1.(2022年湖南衡阳三模)下表是先秦典籍中的大禹形象,如表所示: A.大禹形象逐渐被神化B.传统政治秩序的崩塌 C.各学派的交流与融合D.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大禹的形象不断丰富,这说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大禹形象不断丰富,没有体现神化,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大禹的形象,不是传统政治秩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大禹的形象不断丰富,不是各学派的交流与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年江苏江苏三模)黄宗羲强调“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批评那些不读书的心学家和读死书的理学家“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同时,他认为“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致良知”便成了“行良知”。由此可见,黄宗羲 A.强调读书目的是探究万物B.否定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C.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D.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意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强调做学问要求真,反对那些不读书的心学家和读死书的理学家的空谈。这体现了学有所用的经世致用思想,D项正确;“强调读书目的是探究万物”的是朱熹,排除A项;黄宗羲没有否定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而是进一步阐发“致

良知”就是“行良知”,排除B项;材料与“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年四川达州二模)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从鼎的演变折射出 A.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B.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 C.尊卑等级制度的持续发展D.分封制度的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鼎由烹饪器具演变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再演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这说明随着时代发展,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不是强调尊卑等级制度的持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年陕西西安中学三模)阅读下表史料,可以推断出() C.奠定隋唐统一的文化心理基础D.民族凝聚力源自祖先崇拜 【答案】C 【解析】材料“今天子以炎、轩之德,冢辅以姬、吕之贤”“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子孙遁居朔野”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民族认同感加强,为隋唐统一奠定心理文化基础,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炎黄血统不能决定君位是否合法,排除A项;早在先秦时期就逐步形成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的民族文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凝聚力的来源,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年山西晋中一模)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答案】C

【备战2014】2007-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ABC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2.(2013·海南单科·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解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没有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排除A。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排除B。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 【答案】C 3.(2013·上海单科·25)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