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城市绿地发展历程
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演变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演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早期的城市化阶段,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绿地的分布较为零散。
这些绿地往往是自然形成的,如一些小型的森林、草地和池塘等。
它们主要起到了为周边居民提供休憩和简单农业生产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
大量的农田和自然绿地被侵占,用于建设工厂、住宅和基础设施。
这一时期,绿地系统受到了较大的破坏,城市中的绿色空间逐渐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者们开始重新审视绿地系统的重要性。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逐渐受到重视。
一方面,城市规划中专门划出了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建设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
这些绿地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具有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小气候、减少噪音等生态功能。
比如,大型的城市公园成为了人们周末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跑步、野餐,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另一方面,城市中的道路绿化也得到了加强。
街道两旁种植了树木和花草,形成了绿色的廊道,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还能够吸收汽车尾气,降低道路温度。
此外,一些城市还建设了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增加绿色覆盖。
在绿地系统的演变过程中,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通过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可以在城市中营造出更加多样化和可持续的绿地景观。
同时,利用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可以对绿地进行更加精准的养护和监测。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限制了绿地的大规模扩张。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要开辟新的绿地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其次,绿地的分布不均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老旧城区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而新开发的区域可能拥有较为充足的绿地,但往往距离居民较远,使用不便。
城市林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ppt课件

xcx
一、基本概念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 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它是
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 实际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 其任务实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 物,以及培训市民等。
4
xcx
一、基本概念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 与城市环境(校气候、土壤、地貌、水域、 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 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之间的 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 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护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城镇人口
目前 约5亿 2020年 8亿 2050年 10亿
80
70
60
50
40 20
152017 11
2428 19
2936
3739 4145
0
1949 1957 1960 1976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10 2020 2050
16
xcx
二、城市林业发展历程-世界
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随后, 许多州修订了各自的合作森林法条款;
1973年,国际树木栽培协会召开城市林业会议; 1978年,美国国会制定了《1978合作森林资助法》
,其中第六部分是发展城市林业,对城市森林管理 、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予以资助,联邦政府授 权树木栽培协会,对州林业工作者提供经济的技术 援助; 1978年以来,美国接连召开3次全国城市林业会议 ,研究城市林业的发展;
中国水资源状况
2011年水资源 亿立方米
降水总量
55132.9
地表水资源量
浅述城市绿地UrbanGreen概念与发展

浅述城市绿地UrbanGreen概念与发展作者:孙凌飞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18年第02期摘要:为满足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居民需求,城市绿地逐渐成为了现代城市生活环境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场所,并成为城市规划和房地产项目中凸显设计水准和呈现生活质量的重要元素。
本文追溯了城市绿地的产生、形态与发展进程,并完善城市绿地概念。
关键词:城市绿地;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绿地一、西方城市绿地的溯源美国工业革命后,开放式城市公园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作为初始的城市绿地模式,是由Olmsted和Vaux于1858年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当时处在城市发展扩张进程的集中建设之中,随着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居民生活压力不断增大。
这两位设计师致力于将土地重新赋予城市居民,使其具有平等使用城市绿地的权利,并用于各类休闲活动。
除了强调平等权利与共享意识,人们的社会感知意识也被运用到纽约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之中,试图通过景观设计在“无意识状态”下达到释放压力的效果。
Beveridge&Rocheleau(1995)提出城市开放公园的概念是基于“社区性”与“共生性”的政治平等。
一言概之,城市绿地的溯源不仅源于对美观与欣赏的追求,更是基于思想上的平等的追求以及对于改善生活质量的觉知。
这是城市绿地出现的原因也是其重要意义。
二、城市绿地的形态划分与在中国的形态发展城市绿地有许多不同的空间类型:球场、树林、草地、花园、游乐场、湖泊、湖岸、海滨、河岸、湿地、历史遗迹、小径、绿道、公园大道、林荫大道、广场和庭院等。
Harnik(2012)认为,以上各城市绿地类型按照与人类互动的形式分为:主动型功用和被动型功用。
主动型功用更多与运动活动有关,是人们主动去从事某项活动。
而被动型功用更倾向于休闲享受。
两个类别之间没有绝对明显的界限,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穿插;可体现在同一城市绿地的不同区域,也可在不同时段出现在同一区域。
比如:为打篮球而设计的篮球区域可以界定为主动型功用,而设计为步行或者观赏的区域可界定为被动型功用。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发展与演变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发展与演变城市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分类标准逐渐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现行分类标准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发展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城市规划时期。
早期的城市绿地主要以花园、公园为主,用于皇家贵族和富商阶层的休闲娱乐。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绿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化时期,城市绿地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
大量的城市公园和绿化带得以创建,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场所。
二、现行分类标准目前,城市绿地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公共绿地、私人绿地和半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是指面向全体市民开放的绿地,如公园、广场等。
私人绿地是指属于个人或私人机构的绿地,如居民小区内的庭院、私家花园等。
半公共绿地是指面向特定群体开放的绿地,如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内的绿化空间。
在现行分类标准中,公共绿地是城市绿地建设的重点和核心部分。
公共绿地的分类又包括居住区绿地、社区绿地、交通绿地、教育绿地等。
居住区绿地主要位于住宅区内,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社区绿地则是指一些小型的绿地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
交通绿地主要指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中央分隔带,用于缓冲道路噪音、净化空气。
教育绿地是指位于学校内的绿化空间,用于学生的活动和学习。
三、未来前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对于绿地的需求越来越大。
未来,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发展与演变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绿地应该注重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推广生态建设,增加湿地、森林等生态绿地的比例,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2. 运动健康:城市绿地应该更加注重居民的健康需求,增加休闲运动设施,如健身步道、运动场等,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户外活动。
3. 文化教育:城市绿地可以成为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的场所,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有关绿地的几点想法

有关绿地的几点想法一、关于绿地集团:2012年世界500强第483位,中国500强第73位。
发展目标为2015年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跻身世界200强。
1.发展阶段:绿地于1992年由上海农委和上海建委共同出资2000万元注册成立,在20多年的发展中,共经历了五个阶段。
1)起步发展期(1992-1997):绿地集团成立于1992年7月18日,经过五年的发展,到1997年,绿地在房地产行业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拥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和品牌知名度。
2)加速发展期(1997-2001):1997年3月,绿地进行股权改革,成为国资、员工、社会股东共同持股的“类民营企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绿地一跃发展成为上海的龙头房企。
3)全国发展期(2001-2005):2001年绿地第一次走出上海,进入南昌,开始全国扩张的道路,截止2012年,绿地已经进入70个城市。
4)战略转型期(2005-2009):2005年,绿地开始逐渐加大商业地产的投入,超高层、城市地标成为绿地的名牌,并开始通过商业、超高层进行圈地,树立品牌形象。
5)多元化时期(2009-今):绿地能源集团成立于2005年,但直到2009年,绿地才开始全面发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同样是在2009年,绿地第一次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进入金融行业。
目前房地产、能源、金融已经成为绿地的“三大支柱”,为绿地进入世界500强提供了重要支撑。
2.产业结构:“双轮驱动”——房地产+能源。
2012年绿地集团整体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达到2001亿元,其中房地产销售收入1078亿元,占比54%。
1)房地产:绿地以房地产业务起家,至今房地产仍是其最主要的业务。
自2005年以来绿地主动增加商业比例,2012年商业地产收入占比已达40%。
2)能源:能源产业为绿地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估计2012年绿地能源产业的收入约占集团整体销售收入的45%(900亿)。
目前绿地共拥有5座煤矿,年产量1400万吨,总资源储量接近6亿吨。
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演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演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早期的城市发展中,绿地往往是自然形成的,例如一些小块的森林、草地或者河流沿岸的植被带。
这些绿地的存在主要是基于自然的力量,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它们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定的休闲空间,但由于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散,其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相对有限。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绿地对于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于是,城市规划开始将绿地纳入其中,出现了一些专门规划的公园和广场。
这些绿地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或者重要的节点位置,成为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然而,此时的绿地系统仍然相对简单,功能也比较单一,主要侧重于美观和休闲。
进入现代城市化阶段,绿地系统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不再仅仅是孤立的公园和广场,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有机整合的网络。
城市中的各类绿地,包括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等,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
这种网络化的绿地系统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还在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调节雨水径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张是最直接的驱动因素。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需要更多的土地用于建设住房、商业和基础设施。
这往往导致了原有绿地的减少,同时也对新的绿地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居民对于绿色空间的需求,城市不得不更加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增加绿地的面积和质量。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对绿地系统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城市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绿地的建设和维护中,能够建设更高品质的公园和绿地景观。
同时,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对于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了绿地系统的优化和完善。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城市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以下是一些参考内容,描述了国外城市绿地发展的历史演变和重要发展阶段。
1. 古代城市绿地:在古代,城市绿地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宗教仪式的场所。
埃及的坟墓花园和希腊罗马时期的公共花园是古代城市绿地的两个典型例子。
这些绿地通常由统治者和贵族创建和维护,以展示他们的权力和财富。
2. 工业化时期城市绿地的衰落: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城市的土地被大规模用于工厂和居住区的建设,城市绿地逐渐减少。
过去,许多城市的河流和湖泊在城市化过程中被填埋,公园和绿地被拆除以扩大城市的工业用地。
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缺乏空气质量和空间。
3. 城市美化运动:19世纪末,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产生了不满,城市美化运动出现了。
城市美化运动的目标是创建更美观、更环保的城市环境。
此时,一些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社会活动家开始提倡增加绿地和公共花园,以增强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4. 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将绿地纳入城市规划成为重要的目标。
城市规划师开始提倡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绿地和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20世纪30年代,从芝加哥到纽约等城市开始出现了大型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项目。
5. 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绿地: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城市总体可持续性的关注以及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绿地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绿地不仅可以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微气候和水资源管理。
因此,许多国外城市在城市发展和更新过程中,将绿地纳入规划和设计,并采取措施保护和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6. 社区参与和城市农业的兴起:随着社区参与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外城市开始鼓励居民参与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社区公园和花园项目的兴起,增加了居民对城市绿地的意识和参与度。
此外,城市农业也日益受到关注,城市居民开始在公共空地上种植蔬菜和水果,以改善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
城市绿化2024年的城市生态年

创新城市绿化管理模式与机制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化建设 推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确保绿化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推广绿色环保理念,提高市民的绿化意识和参与度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吸收二氧化碳:城市绿化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调节气温:城市绿化可以调节气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提高空气质量:城市绿化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提高空气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化可以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05
城市绿化建设的实 践与案例
国内外城市绿化建设实践
19世纪末,欧洲和 美国的一些城市开 始大规模的城市绿 化运动,以改善城 市环境和提高市民 生活质量。
20世纪初,中国也 开始了城市绿化的 建设,如北京、上 海等大城市都进行 了大规模的城市绿 化工程。
到了21世纪,城市 绿化已经成为全球 性的趋势,各国都 在积极推进城市绿 化工作,以提高城 市生态环境质量。
的认识
开展公益活动, 鼓励市民参与 城市绿化建设
设立奖励机制, 激励市民参与 城市绿化活动
加强城市绿化 规划与管理, 提高绿化质量
与效果
加强城市绿化科研与技术推广
推广先进绿化技术,提高绿 化效果和效率
加强绿化技术培训,提高绿 化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建立城市绿化科研机构,加 强科研合作与交流
推广绿色建筑和生态墙,提 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的历史发展
古代城市绿化:注重园林景观和 自然环境的融合
现代城市绿化:注重生态平衡和 可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近代城市绿化:强调城市绿化的 生态功能和美化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尔斐考古遗址(阿波罗神庙)为希腊古典时期宗教遗址,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址位于雅典西北 方帕尔纳索斯山麓,系阿波罗神庙所在地,以该庙的女祭司皮提亚宣示的神谕著称。
• 3、波士顿“翡翠项链” • 该系统从波士顿公园出发,通过联邦大道、河道连接沼泽
地公园、动物园、阿诺德植物园、石溪国家保留地和富兰 克林公园,总长16km,面积达800h㎡。
• 特色在于公园的选址和建设与水系保护相联系,形成了一 个以自然水体保护为核心,将河边湿地、综合公园、植物 园、公共绿地、公园路等多种功能的绿地连接起来的网络 系统。各类公园绿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土地的特性,功能 分离的规划思想与手法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 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Buffalo)道路形态的基础上,规划了公园路连接3个功能与面积不一样的公园,建成了一个具有真 正意义的较完整的公园系统。 • 自此,公园系统的建设波及芝加哥、波士顿、肯萨斯、明尼阿波利斯等多个城市。其中,肯萨斯城通 过格子状的林荫道形成公园系统;明尼阿波利斯城其建设基础就是以自然水系为基调的公园系统;芝 加哥通过公园系统的建设和城市美化运动的开展,逐步建立起独自的城市规划体系;而波士顿则通过 奥姆斯特德公园系统的建设,形成了跨区域范围的广域公园系统。
克诺索斯王宫复原图
克诺索斯王宫是一组围绕中央庭院的多层楼房建筑群,面积达2.2万平方米,王宫内厅堂房间总数在1500间以
上,楼层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复杂,厅堂错落,天井众多,布置不求对称,出奇制巧,外人难觅其究竟,
因此希腊神话中誉之为“迷宫”。
2、公共园林:因民主思想发达,公共集会及各种集体活动频繁,为此建造的众多的公共 建筑物及公共活动场地,其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2.2、国外近现代城市绿地发展演进
一、形成期 二、发展期 三、成熟期 四、反思期
2.2 国外近现代城市绿地发展演进
一 . 形成期
一、英国城市公园
• 19世纪之前,由于民主思想的发展,英国已经出现了若干面向市民开放的公园。这些公园包括海德公园 (Hyde Park),肯辛顿公园(Kensington Garden),绿色公园(Green Park),圣·詹姆斯公园 (St·James Park)。这些公园原本为连续的狩猎场地,大都建在市区外围,形成了绿色空地,成为英国城 市早期开放空间系统的雏形。
卫生环境的要求而建造,因此具生态、休闲娱乐、创造良好居住与工作环境的功能。 (4)交通形式不同:由于交通量的增加,部分公园在设计上采用人车分流手法,较好的解决
了交通矛盾,成为后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二、法国巴黎规划
• 1853—1870年间,拿破仑三世执政时,由赛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工作,既有功能要求,又有改造市容、 装点首都的艺术要求。
遗址的阿波罗神庙区略呈方形,四周有墙。德尔菲考古遗址全景由神庙区东部偏南的大门进入圣地,有“之” 字形大道沿山而上,可达于阿波罗神庙和露天剧场,此即古时所称之“圣路”,路两旁有希腊各邦为供神而 兴建的“礼物库”、祭坛、纪念碑、柱廊等,包括从前6世纪到前2世纪的希腊各时代建筑代表作,其中已部 分修复的有雅典、锡夫诺斯、尼多斯等城邦的礼物库。
摄政公园
博肯黑德公园
• 19世纪英国的城市公园与欧洲的传统园林的不同点表现在: (1)开发者不同:传统的园林由皇室与贵族所建;城市公园大部分是由各个自治体自主开发。 (2)使用者不同:传统园林仅供皇室贵族使用;城市公园向社会全体大众开放,具现实意义
上的公共性。 (3)功能不同:传统园林功能在于提供贵族阶级娱乐的场所,公园则是顺应社会上改善城市
2.2 国外近现代城市绿地发展演进
二 . 发展期
一、田园城市
• 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Hbenezer Howard)提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的概念,即城乡一体 化的“田园城市”
奥姆斯特德
沃克斯
纽约中央公园设计图
现在的纽约中央公园
• 2、公园系统的诞生 • 美国的公园系统是指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所组成的系统。通过将公园绿地与公
园系统连接,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诱导城市开发向良性发展,增强城市舒适性的目的。 • 1868年,奥姆斯特德继布鲁克林市伊斯顿公园路建设之后,提出了公园路的概念,并在布法罗
•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开始形成栽植行道树的传统。 •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沿袭周代的传统,不仅栽植行道树,且严格管理。 • 秦汉:前秦皇帝符坚曾在都城长安大种槐树;西汉上林苑有大量人工栽植树木。 •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植树已成必需内容,还附以水渠以供灌溉。 • 唐代,极重视都城绿化,长安大街两侧和排水沟边都栽榆、槐等树木,水道边遍植柳树。 • 宋代,北宋东京市中心天街为御道,侧为行道,之间有御沟分割,沟内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
(1)圣林:早在古埃及时代就已流行的一种依附于神庙的树林,即在神庙四周植树造林形成的神苑(2)竞技场:由于古希腊战乱频繁,要求士兵有强壮的体魄,为促进青年们健身运动热情的高涨, 经常组织运动竞赛,推动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运动场地的建设。如柏拉图兴建的阿卡德米 (Academy)竞技场
• 综述,古代城市里的园林主要以皇家宫苑和贵族宅园为主,而平民百姓能够进入的公共园林,多以寺庙附属 庭院的面貌出现。
2.1 中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
二 . 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
一、西方古代公共园林
今天我们通称“公园”的这种园林形式,是从西方古代的城市公共园林逐步演变而来的。而古希腊、古 罗马则是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
杂花相间,一般街道则柳槐榆椿行列路侧。 • 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南京设漆园、桐园,以示提倡植树。 • 清代不仅在城内植树,还要求两城之间注意绿化带连接,其园林花木更是布局合理,意趣无穷。
二、中国古代公共游憩地
• 先秦时,习俗约定在上巳节在水边用洗涤的方式洗去病气,以求得子。久而久之,水边就成了特殊节日里人 们的行乐之地。到后代,这种洗涤行浴的礼俗,又增加了曲水浮卵、曲水浮枣、曲水流觞之戏。
利文艺复兴建筑师阿尔贝蒂、费拉瑞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罗马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理论。 •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改造追求庄严宏伟的效果,显示资产阶级的权势。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
在市中心与广场的建设。早期广场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 多在广场的一侧,如佛罗伦萨的西格诺利亚广场。到文艺复兴的盛期与后期,广场就变得比较严整了, 并经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雕塑往往放在广场中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罗马市政广场与威尼 斯的圣马可广场。这类广场应该说是城市早期的公共活动空间。
• 魏晋南北朝,随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宗教建筑盛兴,有的直接将寺庙营建于风景优美之地,其成为百姓籍以 游览山水和社交玩乐的胜地。
• 唐宋都城近郊均有行乐之地,北宋东京城的公共游憩地主要集中于寺庙,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在西湖 边开发建设了许多公共游憩地。
• 元明清,基本沿袭上朝代的传统,在城内外辟有公共游憩地。
德尔斐考古遗址阿波罗神庙
德尔斐考古遗址运动场鸟瞰
德尔斐考古遗址近景
• 古罗马 • 公元前2世纪末,古罗马人在征服希腊之后,全盘接受了希腊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表现
出明显的希腊化倾向。
1、庄园:由统治阶级、贵族所私有。包括宫苑、贵族庄园和宅园——柱廊园。
洛朗丹别墅园是罗马贵族富翁小普林尼于1世纪在离罗马17英里的洛朗丹海边建造的别墅。
庞贝剧场
庞贝比赛场
庞贝浴场
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公共空间
• 中世纪时期,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崩溃到15世纪初叶资本主义萌芽之前,整个欧洲处于封建领主割据 的混乱之中,宗教世界观统治着一切,所以,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里只有一些封建领主城堡式的庄园和 教会僧侣的寺院庭院,几乎没有公共园林。
• 12-13世纪,城镇里才开始设有公共场地供市民们闲暇时社交和娱乐。 • 14-15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该时期的城市建设方面,向往古代文化的意大
古希腊是由众多的城邦组成的,采取联邦制。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国王,著名的城邦有斯巴达(Sparta) 和雅典(Atfens)。尽管如此,却创造了统一的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斯巴达遗址
斯巴达300勇士
雅典卫城
• 古希腊 1、庄园:由统治阶级、贵族所私有,偶尔开放供市民游赏。
克诺索斯王宫遗址
克诺索斯王宫遗址
伦敦海德公园鸟瞰图
伦敦海德公园
肯辛顿公园
• 19世纪,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城市工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促进了包括公园运动在内的 各种城市改革运动。于1838年开放的摄政公园正是在此背景下建设的,它首次考虑了周边和伦敦市区环境 的改造,它的成功使人们认识到将公园与居住区联合开发不仅可以提高环境质量与居住品质,还能够取得 经济效益。同一时期的伦敦以外的博肯黑德公园采用同样的开发手法,均是通过连带的住宅开发取得公园 建设资金,保证了财政来源,成为英国早期城市公园开发的典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公园道路的设计采 取了当时罕见的马车道与人行道分离——人车分流的手法。
哈德良宫苑建于公元118-138年,位于罗马东面的替沃里,是哈德里爱纳斯皇帝周游列国后,将希腊、埃及名 胜建筑与园林的做法、名称搬来 组合的一个实例。
洛朗丹别墅园鸟瞰复原图
洛朗丹别墅园平面复原图
哈德良宫苑
2、公共园林: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爱好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也没有大造运动场和体育场的嗜好,仅继承希腊竞技 场的外形打造公共游憩场地。但罗马人在城市规划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业绩。被视为后世广场的前身—罗马公共 集会广场(forum)也是城市规划的产物。此外还有市场,它与广场是迥然相异之物。据亚里士多德描述,广场是 公共集会场所及美术品陈列所,不许奴隶、工匠、工人进入其间,而市场则是交易场所,一般的人都可以自由出入。 此外,还有浴场、剧场等公共活动场地均是古罗马人进行活动的公共场所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