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监测指标研究及应用
热红外遥感在城市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热红外遥感在城市区域规划中的应用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最经典的景观之一,当高温热岛在城区形成与加强时,会导致城区近地面大气出现上升运动,使城区近地面形成低压漩涡中心[1]。
又由大气压强作用,将城市周边废气等有害气体通过空气流动输送到城市低压中心,致使空气质量下降,损害人体健康。
故优质的规划应同时考虑城市热岛分布特征,应避免居住生活区域置于高温热场之中[2]。
文章通过运用遥感技术手段,反演出热岛分布特征,结合《赣州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规划合理性分析,为赣州地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标签:城市规划;遥感反演;地表温度;土地利用1 研究区赣州市章贡区地处江西省南部,属于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水源丰富,其中有章水、贡水在境内合流成赣江。
城区位置特殊,被丘陵和章水、贡水、赣江合围环绕,山清水秀,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城”。
发展在于规划,赣州市曾被誉为“中国宋城”在历尽千年辉煌之后,现面临着世纪转折的挑战:区域失位,中心缺位,城市发展后滞。
唯有在总体规划上寻求科学合理空间格局的突破与更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才能更好的发展赣州市,增强其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
文章通过到赣州市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博物馆和实地调研,结合历史资料数据和卫星影像数据,分析赣州市区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进行的空间规划合理性分析研究。
2 城市空间结构合理性分析在1996-2010年15年间,赣州市区的总体是根据《赣州城市总体规划》来进行规划的。
其规划目标是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通衙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为了城市空间总体结构分布合理性,文章以城市热岛指标为切入点,通过热岛空间分布变异与城市实际演变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对于城市热岛的研究,获取城市地表温度是研究的先决条件。
有两种获取温度的方法,即传统定点或移动小车监测和遥感热红外反演,前者往往局限于有限的空间范围,同步性差、空间代表性差,而后者则具有大面积、时间性强、测量精确和低成本等优点,遥感观测已成为城市热岛反演的重要信息来源。
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的快速扩张、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工业化的推进,给城市的生态平衡、空气质量、水资源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城市环境,及时准确地掌握城市环境的变化情况至关重要。
在众多的监测手段中,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城市环境变化监测的重要工具。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接触式的手段,获取远距离目标物的信息的技术。
它利用传感器接收来自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取有关目标物的特征和状态的信息。
在城市环境变化监测中,遥感技术主要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两种方式来实现。
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短、数据获取成本低等优点。
它可以对整个城市甚至更大范围的区域进行宏观监测,获取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情况、热岛效应等信息。
例如,通过多时相的卫星影像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趋势,以及耕地、林地等自然用地的减少情况。
同时,利用热红外波段的卫星数据,可以监测城市的热岛分布,为城市规划和能源管理提供依据。
航空遥感则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活性。
它可以针对城市中的特定区域进行精细监测,获取建筑物的高度、密度、结构等详细信息。
在城市环境监测中,航空遥感常用于监测城市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例如,通过搭载高光谱传感器的飞机,可以获取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为环境治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监测方面,遥感技术可以准确地识别城市中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如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绿地等,并监测它们的变化情况。
这有助于城市规划者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避免盲目扩张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城市植被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评估植被的覆盖度、生长状况和生物量。
通过监测植被的变化,能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与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与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摘要:随着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本文旨在研究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及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
首先介绍了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几个关键应用领域,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和土地资源调查。
最后,提出了一些数据处理方法,以更好地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环境监测。
1. 引言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具有巨大潜力,可以高效地获取大面积、高分辨率的环境数据,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该技术已经在大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和土地资源调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本文将对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和总结。
2. 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1 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无人机遥感技术是利用安装在无人机上的传感器获取地面或水面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处理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译和分析的一种技术。
这些传感器可以包括光学传感器、热红外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等。
光学传感器可以获取地表特征、植被信息和水质信息等,热红外传感器可以获取地表温度分布信息,微波传感器可以获取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等信息。
2.2 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特点无人机遥感技术相比于传统的遥感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高分辨率:无人机可以低空飞行,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使得环境监测更加精细化。
(2)灵活性:无人机可以快速部署,适应不同环境和任务需求,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
(3)实时性:无人机可以实时传输采集到的数据,提供在线监测和及时预警的功能。
3. 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3.1 大气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是无人机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无人机搭载的光学传感器可以获取大气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和浓度变化,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等。
此外,热红外传感器可以监测大气温度、湿度分布和热岛效应等。
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实现精细化的大气环境监测和空气质量预警。
遥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遥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周贵强(贵阳市测绘院贵阳市遵义路4号550002)摘要:本文在简单阐述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着重说明了遥感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文章主要从城市测绘、城市规划、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城市环境监测等方面来举例说明。
最后简单说明遥感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关键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建设在信息时代,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更离不开地球科学的支持。
3S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简称)技术使地球科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它已经成为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最重要方式。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遥感(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
即远距离不接触“物体”而获得其相关信息[1]。
遥感通过电磁波、力、声波等形式采集数据。
应用最多的是以电磁波方式获取数据。
因此,遥感的理论基础是电磁辐射与地表的相互作用。
电磁波遥感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太阳辐射能——通过照相机或多光谱扫描仪记录地表反射或发射的电磁辐射;主动遥感——人为发出电磁能量,并记录其返回的辐射能,常见的雷达就属于主动遥感。
其中,主动遥感的过程大致如下: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传播(衰减)——部分到达地面的辐射波段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再次进入大气传播——被遥感仪器记录地表反射或发射的电磁辐射——得到图像数据——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解译——得到各种信息产品——分发给不同应用部门进行使用。
地球表面特征十分复杂,不同波段的能量到达地表后,被选择性地反射、吸收、透射、折射等。
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状态下与电磁波的作用都不尽相同。
遥感正是利用物质对电磁波的不同作用表现,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后,得到不同物质对电磁波的响应关系,从而能够通过对记录的电磁波谱特征进行反解得到地球表面的信息。
对遥感图像的分析处理的方法主要是目视法、计算机自动处理、人机交互法。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1大气污染监测应用地面遥感技术开展大气污染源的监测,是采用多光谱手段,对排放大气污染物源强、空中烟尘浓度、现场观测三者同步进行。
获取上机处理的大量数据,进行信息分类,建立综合评判排序法。
通过不同向量分析,建立不同档次的浓度阈值,把某一监测信息归入排序,由方法的保序性,可达到对烟羽给出定性和定量的满意结果。
遥感技术利用多机光谱同步摄影,根据不同物质的不同物理属性会有各异的光谱特性,对同一燃烧源排放烟尘记录于特制专用多光谱胶片上,导致同一目标物内的不同属性的物质,以灰阶阈值(0.225)有选择地记录于不同波段值的胶片上,然后采用多光谱数字系统处理,采取矩阵加色合成,多维能级分割减法运算,得到数字图像和多组数据。
将这些数据通过生成分析、聚类分析、分段回归,达到对大气污染浓度的半定量化估算。
1.1对气溶胶的监测气溶胶遥感监测方面,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弥补了一般地面观测难以反映气溶胶空间具体分布和变化趋向的缺陷,为全球和区域气候研究和城市污染分析提供了研究材料。
毛节泰等利用MODIS卫星资料测量了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同时与地面光度计的测量结果比较,试验证明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比较接近,说明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气溶胶是一种地基遥感监测较好的替代方法,可以弥补地基遥感地面观测空间不足的缺陷。
刘桂青等于2002年在浙江临安进行了地面光度计及粒子普的观测,将观测结果与MODIS的气溶胶产品和空气污染指数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
1.2对沙尘暴的监测周明煜等利用NOAA/AVHRR资料分析了北京、天津上空沙尘暴的特性,得出在沙尘暴发生时,AVHRR可见光通道1和可见光通道2的反射率都有增加,沙尘暴强度越大,反射率增加也越大。
目前对沙尘暴的遥感监测主要是利用GMS和NOAA/AVHRR数据,研究表明,GMS的红外通道数据有利于确定沙尘暴的位置及大尺度监测沙尘暴的运动轨迹。
由于NOAA/AVHRR数据不但可以监测沙尘暴反射辐射特性,而且可以在较大尺度上监测沙尘暴的时空分布,因而是目前沙尘暴研究和监测的主要遥感信息源。
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与应用方案

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与应用方案在当今时代,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环境进行准确、及时、全面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手段,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探讨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方向以及应用方案,以期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方向(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传感器作为环境监测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的提升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前,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如纳米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纳米传感器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污染物;生物传感器则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对污染物的特异性反应进行监测,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此外,传感器的微型化和智能化也是发展的趋势,微型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微小环境区域的监测,智能化传感器能够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拓展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手段,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环境监测,获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体污染等信息。
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及和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精度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例如,利用热红外遥感可以监测城市热岛效应,通过微波遥感可以探测土壤湿度和地下水情况。
(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环境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收集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并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和规律。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空气质量数据进行预测,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应对污染天气;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实现对水体污染的自动识别和分类。
此外,基于大数据的环境监测平台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整合,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依据。
(四)便携式监测设备的研发为了满足现场快速监测的需求,便携式监测设备的研发成为热点。
这些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能够在短时间内给出监测结果。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和发展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和发展摘要: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与传统技术相比较而言更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遥感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大范围的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以及生态植被变化等不同方面。
基于此,从遥感技术本身入手,分析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遥感技术;环境监测;应用;发展引言当前我国环境发展状况十分严重,在后续发展过程中环境治理、保护、监督和执法等复杂工作任务需要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为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现阶段的遥感技术已经可以应用于航天、航空以及地面平台,借助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灯技术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状况予以监测,从而探寻遥感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发展前景。
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从卫星、飞机或是其他类型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断辨别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是60年代左右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着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综合性感测技术,不同的物体都有着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是辐射特征。
其中航空航天遥感是借助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测辐射特征,将监测到特征详细记录,从而提供识别和判断标准。
各个物体都具有着光谱特性,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有着不同的吸收、反射或是辐射光谱的性能,在同一光谱区各种物体反映出的情况有所差别。
同一物体对于不同光谱的反映同样存在的显著差异性,在不同地点和时间条件下,正是因为太阳光照射角度存在不同,他们反射和吸收光谱也有所差异,遥感技术便是建立在这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物体予以判断。
由遥感器、遥感平台和信息传输设备等处理设备组合构成了遥感平台,其中遥感器装载与遥感平台上,构成了遥感系统的关键性设备,是照相机、多光谱扫描仪或是合成孔径等。
信息传输设备是飞行器和地面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其中图像处理设备对地面所接收到的遥感图像信息进行处理或是获取反映地物性质和状态的详细数据信息。
遥感技术有着可监测范围广泛、检测工作速度快、投入成本低、质量高的特征,能够利用其开展长期的动态检测工作,同时使用常规方法所不能揭示的污染源和扩散状态同样能够得到监测,正因如此,遥感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监测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不同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需进行采样便可以直接进行区域跟踪测量,快速进行污染源的定点定位,污染范围的核定、大气生态效应、污染物在水体和大气中的分布及扩散等变化,从而获得全面综合信息。
如何使用遥感数据进行热岛效应分析

如何使用遥感数据进行热岛效应分析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UHI)是指城市地区比周围农田或森林等自然环境温度更高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热岛效应正逐渐成为影响城市气候与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热岛效应,遥感数据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遥感数据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的地球表面以及大气层的数据,其中包括热红外遥感数据。
热红外遥感数据可以通过测量地表温度来反映热岛效应的分布和强度。
因此,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热岛效应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城市地区的热红外信息。
通过遥感仪器,我们可以获取城市地区不同位置的地表温度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热环境差异。
例如,可以通过测量高楼大厦和绿地的地表温度,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城市的热岛效应分布。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遥感数据对热岛效应进行空间分析。
遥感数据可以提供大范围地表温度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温度差异。
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数据构建城市地区的温度分布图,揭示热岛效应的空间特征和分布规律。
此外,遥感数据还可以提供时间序列的热岛效应变化信息。
通过不同时间获取的遥感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热岛效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变化情况。
例如,可以通过对比白天和夜晚的地表温度,分析城市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这些变化信息对深入研究热岛效应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另外,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我们还可以将遥感数据与其他环境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深入研究热岛效应的影响因素。
例如,可以将遥感获取的地表温度数据与城市的土地利用数据相结合,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热岛效应的影响。
还可以将遥感数据与气象数据相结合,分析气象条件对热岛效应的影响。
这种综合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热岛效应的形成和演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