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隐喻
诗歌写作中的意象与隐喻

诗歌写作中的意象与隐喻意象和隐喻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想象力,并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本文将探讨诗歌写作中的意象与隐喻的作用及其使用技巧。
一、意象的作用意象是通过生动的描述,利用感官形象化的语言,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意象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意象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用凋零的花朵来表达人生短暂的美好,用暗夜来象征孤独和迷茫等。
此外,意象还有助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构建。
通过恰到好处的形象描写,可以使诗句更加优美和富有韵律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
二、隐喻的作用隐喻是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联系,以达到传达抽象观念的目的。
隐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隐喻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使诗歌更加富有深度。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联系,使得读者可以在比较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用太阳来比喻温暖的友情,用尘埃来比喻短暂的人生等。
此外,隐喻还可以赋予诗歌以强烈的感情色彩。
通过隐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在情感上更加丰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用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来比喻逝去的爱情,用暴风雨来象征内心的痛苦等。
三、意象与隐喻的使用技巧1. 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意象和隐喻要尽量使用具体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不仅可以用“夜空中的繁星”来描绘美丽的夜晚,还可以使用“银河中的明珠,镶嵌在幽谷之间”的形象化语言,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壮丽。
2. 情感与主题的相互呼应意象和隐喻选择上要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相互呼应。
通过精准而恰如其分的比喻和象征,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深刻。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隐喻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隐喻文学作品通过有效运用意象与隐喻,能够丰富表达、深化主题,并为读者创造独特的阅读体验。
意象与隐喻是作家通过言语和形象塑造来传达思想、情感和概念的重要表现手法。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意象与隐喻的定义、功能和使用方式,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意象的定义与功能意象是指通过具象的形象来传达抽象的概念、意义或情感。
它是一种强烈而生动的视觉表达方式,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感官体验。
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1. 增强感知:意象通过描述细节、色彩和形状等具体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知和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情感。
2. 建立氛围:意象可以通过刻画场景的细节和氛围,为作品营造出特定的情绪和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3. 表达主题:意象能够将抽象的主题通过形象的方式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
4. 增加艺术性:意象的生动和形象化为作品带来更高的艺术性,使作品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隐喻的定义与功能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概念。
隐喻常常通过比喻、类比和象征等手法实现。
它的功能包括:1. 深化主题:隐喻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与其他事物相联系,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2. 增强表达:隐喻能够通过将复杂的概念或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扩大意义:隐喻可以为读者提供多重解读和理解,使作品具有广泛的思考和解释空间。
4. 创造新意:隐喻能够突破传统的表达方式,创造出独特的意义和感知,为作品带来新颖和独特的体验。
三、意象与隐喻的运用方式在文学作品中,意象与隐喻常常同时使用,并相互补充和增强。
作家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运用意象与隐喻:1. 描述细节与形象:作家通过详细而生动的描写,刻画出具体的细节和形象,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形象化。
2. 比喻和类比:作家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或比喻,以建立类似性和相似性,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隐喻表达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隐喻表达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意象与隐喻表达是其独特之处。
意象与隐喻作为文学语言的重要手法,通过象征符号和暗示来传达深层含义,使作品更具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与隐喻的表达,并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意象的表达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符号,通过感观刺激引起读者的直观联想和情感共鸣。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表达精致而独特,常以自然景物、动物、植物等为象征,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
例如,《红楼梦》中的“荷花”象征着贾宝玉身世的纷繁复杂,同时也暗示了荷花的清雅与纯洁,将人物和自然景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美感。
意象的表达还可通过描绘细节、运用色彩、表现手法等方式展现。
比如,在《诗经》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运用鲜艳的色彩和绚丽的景象,传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心灵的愉悦。
这种直观的意象表达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进一步体会到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隐喻的表达隐喻是通过比喻和暗示的方式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联系在一起,用于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隐喻的使用频繁而丰富,常常使用一种事物来象征另一种事物,使作品更具含蓄和深意。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表达多涉及宇宙、人生、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被解读为孔子对知识和智慧的隐喻,他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暗示,说明了人对知识的极限和追求的价值。
这种精妙的隐喻表达使读者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领悟到深刻的道理和哲学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还存在多重含义和隐晦之处。
例如,《西游记》中的“七十二变”被解读为孙悟空的个人修养和智慧的象征,但同时也暗含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通过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作品在娱乐读者的同时也传递了深入的内涵和思考。
三、意象与隐喻的作用与意义意象与隐喻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达手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意象与隐喻解读

文学作品的意象与隐喻解读文学作品是一门艺术,通过语言的表达,描绘出美丽的意象和富有深意的隐喻。
意象和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这些手法,作家可以更加饱满地展现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本文将从意象和隐喻两个方面进行解读,探讨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意象的解读意象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直观形象或场景,通过具体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到作品的世界中,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感和理念。
例如,在史铁生的小说《啊哈,猎人》中,他用生动的意象来描绘独特的自然景观:“茶园的两旁,一排厚厚的槭树,朝这深山的谷底里扔着五爪铁树折的大树枝。
”这里,茶园、槭树、铁树等具体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茶园之中,感受到独特的自然景观,进而进入到小说的情境之中。
通过意象,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作品的场景和形象,从而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意象还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进一步深化作品的内涵。
二、隐喻的解读隐喻是一种引申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表达抽象的观念或情感。
通过将具体物象和抽象意义进行类比与联系,隐喻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深度和诗意。
例如,在杜甫的诗歌《月夜忆舍弟》中,他用“天与柳絮”来暗喻自己与已故的弟弟之间的情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天与柳絮难留客,脚著轻寒问著谁?”通过将天空与柳絮这一具体的景象与自身的情感联系起来,杜甫巧妙地表达出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不仅仅可以表达个别情感,还可以通过抽象的比喻,探讨社会、人性等更广泛的议题。
作家通过隐喻将其所描绘的现象与其他事物进行关联,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三、意象与隐喻的关系意象和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相互交织,相互依存。
作家通过意象来描绘丰富的场景和形象,同时通过隐喻来表达更深层的意义和情感。
以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为例,他用阳坡、阴坡来描绘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真实面貌:“阳坡的暖气藏式是众所公认的阴坡;对众阳坡而言,阴坡则是阳坡的好邻居。
汉语言文学中的意象隐喻与修辞手法研究

汉语言文学中的意象隐喻与修辞手法研究在汉语言文学中,意象、隐喻和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
它们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形式,为作品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想象力。
首先,意象是指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事物,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直观的感知和感受。
意象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其他感官的。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大量的意象描绘了贾宝玉的梦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梦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其次,隐喻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间的类比和联系,将其比拟为别的事物或概念。
通过隐喻的使用,作品可以传达深层次的含义,给读者以思考空间和启示。
在《红楼梦》中,作者常使用隐喻手法,例如将宝玉比作植物,将黛玉比作蕊官,通过这些比喻,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隐喻的使用可以让作品更具象征性和抽象性,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文学体验。
最后,修辞手法是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艺术手段,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方式。
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等。
汉语言文学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不同的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艺术家常常使用对仗和押韵来增强节奏感和抒发情感。
在现代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对句法结构和词语的组合安排和调整,增加句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中的意象、隐喻和修辞手法是丰富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元素。
它们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意象、隐喻和修辞手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应用。
现代诗歌的意象与隐喻

现代诗歌的意象与隐喻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常常通过意象与隐喻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与隐喻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默示、象征和隐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转化为形象的符号,使诗歌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意象是指通过直观的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诗歌的意象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其他感官上的体验。
意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体、景色、声音,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通过形象化的描绘,作者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举个例子,某首现代诗歌的第一段描述了一个黄昏的夏天,作者写道:“夕阳如烈焰,照亮了整个天空。
树影斑驳,鸟儿的歌声在耳旁回荡。
”通过描绘夕阳、树影和鸟儿的歌声,作者给读者带来了一个温暖的夏日黄昏的感觉。
这里的夕阳、树影和鸟儿的歌声就是意象的表现。
隐喻是指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比较和类比,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隐喻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常常通过用一个物体或概念来代替另一个物体或概念,以此来传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某首现代诗歌的开头是这样描述的:“心如碎裂的秋叶,凋零在寒风中,飘荡在回忆的海洋里。
”这里将心比喻为碎裂的秋叶,寒风和回忆则是对作者情感的象征。
通过这个隐喻,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脆弱和对往事的回想。
意象和隐喻在现代诗歌中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诗歌中的意象与隐喻常常具有多重的含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解读其中的意义。
除了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外,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与隐喻还常常与社会、生活和人性等主题相关。
作者通过意象与隐喻的表达,使得诗歌在表现个体情感的同时,也具备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社会关怀。
总之,现代诗歌的意象与隐喻是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转化为形象的符号,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通过意象与隐喻的运用,现代诗歌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感受和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隐喻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隐喻解读概述意象和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本文将探讨意象和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并解读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意象定义意象是指通过具体形象、景物或感官描写来表达抽象概念、主题或情感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
意象的种类1.视觉意象:通过形貌、颜色、动态等视觉元素创造出强烈形像效果。
2.听觉意象:通过声音、语调等听觉元素引发听者感知。
3.嗅觉意象:通过气味、香味等嗅觉元素激发情感共鸣。
4.味觉意象:通过味道、口感等味觉元素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
5.触觉意象:通过接触、质地等触感元素描绘人物情绪或环境特征。
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1.增强感知力:意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主题。
2.增添美感:通过生动、准确的描写,意象为文学作品增添了鲜明的艺术色彩。
3.强化表达效果:意象有助于作家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隐喻定义隐喻是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不相关但相似或符号化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传递出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
它常被用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并且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像。
隐喻的种类1.直接隐喻:通过直接比较来说明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例子:她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朵。
2.暗示隐喻:通过暗示和间接表述来引发读者对隐藏含义的思考。
•例子:那个城市,仿佛一片废墟般被遗忘在时光中。
3.组合隐喻:将多个隐喻进行组合,创造出更为复杂的意义。
•例子:他是那个战士,奋力向前、顽强不屈,如同狮子般勇敢。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1.深化思想表达:隐喻能够通过比较和象征性的语言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要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2.创造意境和情绪:隐喻可以通过与具体形象的连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色彩。
3.激发读者联想和自由解读:隐喻常常带有一定的含蓄与模糊性,使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进行个人化的阅读与理解。
《卜算子·咏梅》的诗意意象与文化隐喻分析

卜算子·咏梅的诗意意象与文化隐喻分析1. 引言卜算子·咏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本文将对《卜算子·咏梅》中的诗意意象和文化隐喻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2. 梅花的诗意意象在《卜算子·咏梅》中,作者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塑造了丰富多样的诗意意象。
首先,梅花被描述为在寒冷的冬天中盛开,在艰苦环境下依然能展示出自己的美丽。
这暗示了坚强不屈、逆境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其次,梅花与水相映成趣,表达了生命力旺盛、顽强持久之特质。
再次,梅花无论在雪地还是云端都能有独立存在并散发独特香气,寓意着个体价值的坚持和自我品味的重要性。
3. 文化隐喻的分析《卜算子·咏梅》通过梅花的意象还具有丰富的文化隐喻。
首先,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坚强、纯洁和高洁之象征。
它是冬季唯一盛开的花朵,寓意着抗争与希望。
其次,梅花也被赋予了诗人“独立、清雅、不恢复附庸俗”的审美价值观念。
这代表了忠于自己心灵追求并远离尘世浊气之态度。
4. 主题思考通过对《卜算子·咏梅》中诗意意象和文化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这首诗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首先,它呈现了对生命力与美的赞颂、对逆境中坚韧不拔精神的托付;其次,它通过借助梅花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形象,传递出独立自主、追求真实内心自我的价值观念;最后,它带给读者一种静心、超越尘世的体验,激发人们对纯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结论《卜算子·咏梅》是一首富有诗意意象和文化隐喻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诗人探讨了坚强不屈、顽强持久之精神特质,并借助文化隐喻传达出独立自主、追求真实内心自我的价值观念。
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并对生活中的困境和追求有更深层次地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与隐喻谢伟民读鲁迅的《药》,给人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是这篇小说中的三个意象:药、人血馒头和坟。
反复琢磨,益觉意味无穷,仿佛把握了进入文本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钥匙。
“药”是阅读时视觉所触的第一个意象。
它首先是小说的标题。
在文本中,它既是穿线者——通过它,作者把小说中的人物一一介绍给读者,并通过它将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逐一联系在一起;又是情节发展的目的所指——取药、煎药、服药、谈药。
于是,它实际成为文本叙述结构的中心。
由是观之,“药”这个意象在《药》的文本结构中,意义至关重大,不可忽略。
那么,“药”的意象具有什么意义?药,通常有二义。
一作名词用,是疗病救人的药物;二作动词用,表治疗过程或行为。
这里首先要弄清的是,药在鲁迅的笔下与常人有无歧义。
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父亲的病》,用法与常人并无二致。
而在小说文本中,我们亦读到,华老栓寻药是为了救治生命垂危的儿子华小栓(华小栓患的是肺痨,也就是肺结核。
)而且,“药”在《药》的运用过程中也是二义兼之。
作为“药”的实体的人血馒头是“药”的第一义,作为索取,熬煎,服用的具体过程是“药”的第二义。
于是我们便能理解,药,至少在表面意义上,作者使用的是该字的原生意义。
并且,它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强身壮阳、延年益寿之滋补药,而是起死回生之救命良药。
这正是人类称药为“药”的命意本质所在(《诗·大雅·扳》:“不可救药”)。
药找到了没有?根据作者的描述,华老栓找到了。
他是带着一种具有宗教般的敬畏和虔诚感去接受、并以仪式般的隆重去付诸应用的(见小说一、二节华老栓取药、煎药、让小栓服药的描写)。
服药的效果如何?作者有如下三段描写: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
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身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从服药的现场行为过程及服药之后的一段时间看,服药过程给了患者以一个强烈的刺激。
但这种刺激在患者并非良性的催化,反是恐惧的畏慑。
而且药物服下后至少暂时尚未奏效,小栓照咳不误,以致刽子手康大叔顿生恻隐之心,“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
包好!’”服药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作者在第四节告诉我们,西关外埋葬穷人的丛冢中,又添了“一坐新坟”。
华大妈在清明时节为自己的儿子去化纸。
服了救命的药,然而送了命。
用药的本意和用药的效果成强烈的反差。
从而药这个意象产生了它在小说文本的第一个强大的反讽:药,非救命,而是送命;服药,不是生,而是死。
药,于是在其意愿之外,具有了与其旨趣完全相反的隐喻意义。
那么这种被华老栓夫妇以及康大叔、花白胡子奉若神明的灵药是什么呢?由此勾出了小说中的第二个意象:人血馒头。
这是由两个事物构成的意象。
馒头,一种食粮之谓也。
民以食为天,人生自然缺乏不得,这是人延续生命的物质。
人血,在小说文本中有二重意义,既是本义词即指人的鲜血,又是喻指人的生命(隐喻)。
作者惟恐读者不能理解其隐喻意义,特在一二节两次指明:……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儿,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
……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生命隐喻的意义太明白了:人血=生命;馒头=延续生命的物质。
如果再结合上下文往下考察,我们被告知,人血来自于一个叫夏瑜的死囚,那么上述等式又可写成:人血=他人的生命;馒头=延续自身生命的物质(这里指小栓)。
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两个绝然不同的东西竟赫然连为一体,成为一个东西。
于是“人血馒头”这个意象本身便构成了强烈的反讽:他人的鲜血和生命,成为自身的药物和食粮。
如果再进一步往前挖掘,这个意象的隐喻意义即为:人吃人。
于是,承前所述,“药”意象产生了它的第二个文本的反讽意义:药=人血馒头=他人的生命。
服药,即吃掉他人的生命。
但是,人血难道不能做灵药么?未去查《玉揪药解》、《金匮要略》或《本草钢目》之类,不知药典上是否有载,但民间确乎有口碑。
且各国史书野籍屡载专制暴君饮人血以图延年益寿。
那么,人血馒头果真起死回生了么?正如上面分析已经指出而且几段有关患者服药的引文已经显示的,患者最终死了,进入坟墓。
人血馒头没有挽救病人的生命。
如果我们紧紧抓住前面的分析不放,那么这意味着,一个生命吃掉了另一个生命,但他自己也死掉了。
一个死者的热血和生命并没能救治另一个人的生命,生者已经无可救药了。
这个意象的最后意义居然是:死亡。
于是,我们的阅读进入了小说的第四节,浮现出了小说中的第三个意象:坟。
坟者,死所也,亡人的归宿之地。
这个意象的意义是十分清晰明朗的。
令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坟意象的突出渲染和强调描写。
坟,既是第四节人物活动展开的背景环境,又是人物活动的目的所在(上坟、祭坟)。
然而,文本中强调死所——坟,这个意象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
请注意第四节开头的那一段描写:路的左边埋的是死刑者和监禁死去的囚徒,右边埋的是穷人。
左侧自然包括被用作药物的死者夏瑜,右边当然是吃了夏瑜的血但最终也死了的小栓。
为药者、服药者皆进了坟墓,走向同一归宿。
这里又形成了一个讽刺性对照。
更奇妙的是二位死者的母亲也同时来到墓地,相会于死所。
这其中的意味是什么呢?是幼者先于老者而死的悲愤与不幸,是人生的隔膜与误会,是对世间人生的嘲弄与讽刺,还是一个具有喜剧意味的大悲剧?不管任何理解,此间的隐喻意味是冷隽而残酷的。
与前两个意象不同,作者在这里把坟的意象从个体扩展为规模。
这个坟塚累累的一片坟地,它的意味何在?是前面两个意象的放大么?是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隐喻么?为了理解此点,有必要解开第二个意象“人血馒头”留下的一颗扣子。
人血已如第三节中的康大叔所述,得自于一个名叫夏瑜的革命者。
夏瑜为何被杀头?故事通过康大叔的嘲笑口吻(又是一个鲜明的对照性反讽)已经告诉我们:他可怜这些人,要救这些人,自然也包括那个用他的血作药物最后却死掉的患者华小栓。
救人者反被人吃,吃人者终无以药救,双双进入死亡之所。
这里作者是否向我们展开了一个异常恐怖而绝望的人生发展图景,从而寄寓了他自身的某种严重痛苦意识:(如斯发展)人生最终是一片荒凉的墓地。
写到此,我想起作者几年后曾引述过一段话。
他说:“我有时也偶然去散步,在丛葬中,这是Borel讲厦门的书上早就说过的:中国全国就是一个大墓场。
”(《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分析至此,已经可以看出,《药》中三个意象各自所含蕴的隐喻意味是极深刻隽永的,它们各自使文本产生强烈的反讽意义。
然而不仅于此。
稍微细心一点的读者还可进一步发现,这三个意象是层层递进、互相说明、互相包含的。
“药”意象的具体化是“人血馒头”,而“人血馒头”这个意象中已经隐含着“坟”的意象。
文本中不是将坟描绘为“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么。
馒头形状类坟。
“人血馒头”这个复合结构的语义趋向为:生→死。
生命意象中孕育着死亡意象。
坟自然是死的象征,吃人血馒头即走向死亡。
而华小栓是服药而死的,意即“药”意象意味着死亡。
这样,在上述三个意象中,“药”、“人血馒头”内部发展的最终指向皆趋于“坟”——死亡,每一个意象内部实际隐含着死亡意义,而每一个意象的同时亦隐含着另外两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是对另两个意象的丰富和补充。
既然每一个意象都隐含着死亡的意象,那么结论只能是,小说出现了三个意象,小说的隐含意象是这三个意象的迭加总和即死亡。
死亡的隐含意象通过三个不同实体的小说意象各自具有的丰厚意蕴,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展现。
而笼罩于小说之中,无处不在,成为小说最突出的修辞特征:隐喻与反讽,便通过三个明意象和一个隐意象而得以形成。
文本与历史从专业阅读的眼光看一篇小说,要弄清的无非是这样几个问题:作者想说什么,作品说了什么,作品怎么说的?(当然,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还可再提一个问题:作者说得怎么样?)我相信,上面的分析已经部分地阐明了后两个问题。
为了弄清作者想讲述什么,还有必要用一点篇幅继续讨论后两个问题。
当然,在文本的讨论过程中,这三个问题又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前面着重分析了小说中的三个主要意象。
然而文本中并非只有这三个意象。
例如第四节的花圈、乌鸦即非普通的现实存在,而是具有意味的意象。
观察作者后来发表的议论,作者对花圈意象的引入看来是颇具匠心也颇为得意的。
但从接受角度说,我倒是感觉到一种恐惧的袭来(这与作者的原始意图大相径庭)。
乌鸦乃一自然意象,我怀疑是作者顺手牵来,以用作对夏妈妈的迷信思想的微讽;岂不料这个乌鸦也嘲弄了几十年后的阅读者:有人循着夏妈妈迷信思想从反向理解,便有了乌鸦=革命战士的荒唐推论。
“缩着头”、“‘哑——’的一声大叫”,这样的战士不太煞风景、太令人扫兴么?而且,在夏妈妈流着眼泪祈求哀祷的时候,这个战士“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他岂不太冷酷麻木、太缺乏人情味?然而,从文本自身观之,花圈、乌鸦皆有其实在意义。
小说的末尾实际显示出三种并置的人生状态:一是一任自然、顺乎规律的自然客观世界,乌鸦即用以表示自然界的我行我素、不管世间人事之沧桑。
二是由具有神秘迷信思想的老人和荒凉的坟地构成的麻木荒凉的现实人间世界。
三是由花圈喻示的并存于现世、不为人知、不为人理解的另一种世界,此处花圈即隐含着另一种人生。
不过,从总体上说,花圈、乌鸦的意象是不太成功的。
花圈破坏了小说结构中的悲剧意味,且同处处可见、统摄文本全篇的反讽意味殊不相谐。
乌鸦如前述,确有其自身意义,但作者似乎故布疑阵的形象描写却令读者踌躇两难。
换言之,乌鸦的形象性质是不确定的,含糊不清的,而这种不确定性并没有赋予文本以深刻的隐喻意义,只是干忧了读者的视线,带来阅读的误解。
当然,也可能是作者所使用的某些语词后来被有选择地运用于某些特定对象,而后来的这种语义变异固定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和期待视野,从而使我们自己产生误读或陷入迷乱困惑。
文本除了使用意象表示隐喻或象征意义外,在人物名氏的选用上也颇具匠心。
研究界公认夏瑜这个形象隐喻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而作者赋予老栓“华”姓顿时使夏瑜的“夏”姓具有了第二层隐喻意义。
这自然只有在华、夏二姓并置对立时且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才见出它的深刻性。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两支不同的祖先,后来融为一体,故华夏之合又指中华民族自身。
这样,文本中的华家为儿子治病而索夏家儿子的血,就不仅仅是华吃夏,即人吃人,而且是一种民族内部的自相残杀。
而根据文本关于夏瑜身陷囹圄还劝牢头造反的告白,夏瑜显然是一个意在将包括华家在内的穷苦人等解救出来,予人(这里可视作种族、民族)以希望的救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