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展望
瘢痕的防治

瘢痕与瘢痕疙瘩的防治㈠非手术治疗1 药物治疗用于防治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药物非常多,目前临床比较常用或研究有一定苗头的主要有:皮质激素类药物、多肽生长因子、抗自由基制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甲酸类、酶类、抗组织胺类以及中药制剂等。
⑴皮质激素类:去炎松-A(Triamcinolone Acetonide)又名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醋酸确炎舒松A注射液),其商品名为康宁克通(Kenalog),是目前常用于病损内注射的皮质激素类药物。
注入增生性瘢痕组织或瘢痕疙瘩后,一方面通过使成纤维细胞的mRNA下调,抑制胶原的合成及GAG产生,减少ECM的过度堆积; 另一方面使胶原酶抑制剂-α巨球蛋白的量减少,胶原酶的活性增强,加速胶原的分解,导致瘢痕组织的表皮层变薄,真皮乳头变平,基质被吸收,胶原纤维间隙变小,产生治疗效果。
常用的方法:去炎松-A行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内注射,每次用量10~40mg, 分多点注入病损内, 每周一次,4~8次为一个疗程。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尤其是瘢痕疙瘩病变。
用量过大要防止激素的副作用。
操作时需要加压才能将药物注入,最好用无针头注射器注药。
为减轻疼痛,往往要加入适量利多卡因等局麻药物。
⑵维甲酸(retinoic acid)类(16):是维生素A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 是维生素A类相关药物,它包括维甲酸、维胺酸、维胺酯。
能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减少胶原合成,使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减少,抑制细胞生长。
维甲酸类药物浓度越大,抑制生长作用越明显。
减轻局部炎症。
维甲酸能使瘢痕的成纤维细胞前胶原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
Daly等用维甲酸乳膏治疗14例瘢痕疙瘩病者,3个月观察有一定疗效。
与去炎松合用效果更佳。
⑶腐胺(丁二胺)(fibrostart)(putrescine)(17) :通过抑制组织胺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在Ⅲ型胶原交联过程中的用,抑制胶原的连接合成,使胶原产生减少。
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理和预防进展

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理和预防进展增生性瘢痕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在不同种族中其发病率有所差异,以往的报道提到白种人群中的增生性瘢痕发病率在5%~37%[1]。
增生性瘢痕在临床上表现为不超过伤口范围的高出皮肤表面的瘢痕组织,早期充血明显,可伴有疼痛或瘙痒,位于关节部位则可能会引起活动功能障碍[2]。
增生性瘢痕产生的不雅外观和不适症状让患者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预防瘢痕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其防治对临床工作者来说更是一个挑战。
本文就增生性瘢痕的预防进展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增生性瘢痕的病理基础是以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为主的细胞成分的过度增殖和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沉积,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甚清楚,总结参与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ECM代谢异常:正常情况下,人体内ECM的合成和分解处于动态平衡,从而维持着相对稳定。
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如果ECM合成明显增多则会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3-6]。
Ⅰ型和Ⅲ型胶原是组成ECM的主要成分[7],在增生性瘢痕中I /III胶原的比例可达6:1,明显高于正常的皮肤组织[8]。
1.2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均可诱导细胞合成大量胶原蛋白,使基质中胶原过度沉积。
Wang[9]研究发现增生性瘢痕比正常皮肤产生更多的可合成TGF-β1的mRNA以及蛋白,并且持续高表达TGF-β受体。
1.3 低氧和自由基:Takahashi等[10]发现低氧环境中培养的Fb可持续高表达脯氨酸、胶原蛋白,而间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降低,导致创伤后胶原沉积[11]。
研究表明,高于正常水平的NO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与瘢痕的形成有关[12]。
_瘢痕贴_防治创面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实验建立了一个NAD 依赖的显色系统,显色原理是:乳酸脱氢酶从乳酸上脱下两个氢,通过NAD 及PM S 传递给氧化型I N T ,I N T 还原后发生显色反应而呈红紫色。
在490nm 波长下定量测定成色反应。
如果NAD ase 细菌毒素分解了NAD ,则打断了递氢链的传递。
通过毒素对成色反应的抑制率即可反映出毒素的活性。
在建立的对数线性回归方程中,Y 为抑制率,当Y =50%时,其含意是显色系统中的NAD 有半数已被分解。
在本文条件下,显色系统中投入的NAD 量为500ng ,半数量即为250ng 。
我们规定能够分解1ng NAD 的毒素量为一个毒素活性单位,则能够使显色系统发生50%抑制时的毒素活性量即为250单位。
根据对数线性回归方程y =12.5X 0.26,当Y =50时,X =207(ng )。
这就是说本文中使用的207ng 毒素具有毒素活性250单位。
在标本实测中,既不知道毒素活性单位,也不知道毒素含量。
但只需将标本做连续倍比稀释,找到发生50%的抑制时的稀释度,最后用稀释度乘以250即求得被测样品中的毒素活性单位数。
关键词 细菌毒素;NAD 酶;非放射性测定 中图法分类号 R 978.19参考文献1Oppen hei m er ,N J .NAD hydro lysis :Chem ical and enzy 2m atic m echnis m .M o l Cell B i ochem ,1994,138(122):2452W ilson B A ,B lanke S R ,R eich K A et al .A ctive 2site m u 2tati on of di ph theria toxin .T ryp tophan 50is a m aj o r deter 2m inant of NAD affinity .J B i o l Chem ,1994,269(37):232963Sixm a T K ,P ronk S E ,Kalk K H ,et a l .C rystal structure of a cho lera toxin 2related heat 2labile entero toxin from E .Co li.N ature ,1991,351(6325):3714Kato M ,I m am ura S ,Kaw ase H et al .H istidinc 244of the A subunit of E scherich ia co li entero toxin is invo lved in its en 2zym atic and bi o logical activities .FE M SM icrobi o l lett ,1997,152(2):2195Beattie B K ,P rentice G A ,M errill A R .Investigati on into the catalytic ro le fo r the trytophan residue w ith in dom ain of p seudomonas aerugino sa exo toxin A .B i ochem isty ,1996,35(48):151346A nto ine R ,L och t C .NAD 2glycohydro lase activity of the pertussis toxin S 1subunit invo lvem ent of the catalytic H is 235residue .J B i o l Chem ,1994,269(9):64507胡福泉,周善章.绿脓杆菌外毒素A 靶细胞的实验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7,9(1):18胡福泉,周善章,汪美先.线粒体内NAD 的微量测定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0,11(特6):1319陈鸿书,彭家和,苏礼民等.NAD 超微量测定法.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5,7(2):173(收稿:1998204214;修回:1998207216)(编辑 冷怀明)“瘢痕贴”防治创面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Cli n ical study of CRSS on preven tion and treat m en t of hypertroph ic scar李世荣Ξ 张 玄 王珍祥 毋巨龙 胡 钧ΞΞ 云逢芹33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整形外科)重庆,400038 提 要 目的:为了寻求一种更好的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方法,对瘢痕贴的抗瘢痕作用进行研究。
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进展

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进展增生性瘢痕是病理性瘢痕的一种,为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过量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主要为胶原纤维)[1],且增生性瘢痕增生期伴有过度和延长的血管增生。
目前的治疗方法如:激素注射、放射治疗和冷冻治疗等疗效均不理想[2],且这些方法会诱导细胞坏死或形成新的损伤,从而诱导新一轮修复增殖效应,甚至愈演愈烈,所以,瘢痕形成的过程并未阻止,而仅仅是被推迟,且愈演愈烈。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防止早期瘢痕增生、无创、简便且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一直是瘢痕研究领域的热点。
PDT为治疗肿瘤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3]。
1999年,美国FDA批准20% ALA(Levulan)局部溶液介导PDT可用于治疗光化性角化病[4]。
目前,ALA-PDT用于多种增生性皮肤病及皮肤肿瘤中取得了满意效果,如:日光性角化病、硬皮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
2012年,有报道以ALA及其酯化衍生物MAL-PDT治疗传统方法无效的面部增生性瘢痕,达到了临床和美容的满意效果,且随访1年无复发[5]。
PDT可用于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基础是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 HSF)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及活跃的功能,使成纤维细胞能摄取并储留较多的光敏剂。
ALA 作为体内强光敏性物质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 IX, PpIX)的无光毒性小分子前体,可局部给药,使用后不需长期避光;且受到机体负反馈机制调节,不会在体内过量、长期蓄积,毒副作用小,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使用安全便捷的光敏物质,为目前实验和研究最常使用的光敏剂。
本文主要就ALA-PDT及其对增生性瘢痕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增生性瘢痕的发生机制HSF在创面上皮化后继续旺盛增殖而凋亡过程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失衡、部分生长因子如:TGF-β大量产生和持续存在,三者密切关联,构成了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其中HSF生物学行为的异常是增生性瘢痕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病理性瘢痕的评价与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病理性瘢痕的评价与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病理性瘢痕(Pathological scar)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是人体对创伤产生过度愈合反应的结果。
目前,病理性瘢痕的联合治疗是将其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结合在一起应用,是病理性瘢痕治疗的常用方法。
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VSS)不需要借助特殊的设备,仅依靠测试者的肉眼观察和徒手触诊对增生性瘢痕从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和柔软度各个方面进行评定,操作简单,内容全面。
本研究通过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VSS)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进行研究,试图建立VSS评分与联合治疗方案选择的相关性,并且为指导临床中联合方案的选择提出实践依据。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66例病理性瘢痕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男26例,女40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38.9岁,病程7月~30年,平均病程6.76年。
病理性瘢痕的诊断标准[1]:①增生性瘢痕出现前有明显损伤、烧伤史,无明显好发部位,瘢痕不超过损伤范围,手术切除后很少复发;②瘢痕疙瘩则多好发于上半身,以胸前、肩胛、背部、腹部、四肢与耳垂好发,向周围侵犯生长超出原损伤范围,病程超过9个月而不能自行消退,外科手术切除后复发。
同时,排除以下情况的患者方可入组:①近1个月内接受过局部或系统皮质类固醇治疗者;②伴肝肾功能障碍者;③有皮质类固醇治疗禁忌,如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癫痫等。
1.2 评分量表与治疗方法: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建档照相。
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VSS)(见表1)对患者治疗区域瘢痕进行评分。
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VSS)总分15分,分别从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和柔软度各个方面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表示瘢痕越严重,操作简单,内容全面。
治疗方案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为基础,按照患者VSS评分严重程度,分别给予冷冻、长效激素局部封闭、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建立联合治疗方案。
增生性瘢痕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3 0 ,川 芎 3 0 ,赤芍 3 0 , 白芍 10 ,浙 贝母 3 0 。 0g I 0g 0g 5g 0 g
中药提取并浓 缩 ,5 r/ ,早 晚各 1 ,同时使 用复方 O l次 a 次 肝素钠尿囊素凝胶涂抹。
生瘢 痕 的 目的 1。赵贤 忠 [ ] 自体 皮源 不足 、瘢 痕 面 5 对 8
5王辉, 立.一氟尿嘧啶对增生性瘢痕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郝 5 黑龙江
医 学,0 64:6 - 6 . 2 0 () 2 2 4 2
积 大 的增 生性 瘢痕 患者 ,应 用瘢 痕移 除 、瘢痕 皮 回植 后
・
8 4・ 8
浙江 临床 医学2 1年7 0 2 月第 1卷第7 4 期
增生性瘢痕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刘 宁
皮肤 损伤愈合 后 ,瘢痕仍继 续增殖 ,可逐 渐发展 成
增 生 性 瘢 痕 ( y epat cr o增 生 性 瘢 痕 ,也 称 增 殖 hp rlscsa i
朱金 土
润 时停 止 ,1 / ,治疗 1 次 月 0次 。此 法既 可保 证较 好 的 疗效 又可减 少并 发症 的发生率 。去炎松是 作用很 强 的糖 皮 质类 固醇激素 ,较难溶 于水 ,进入病灶 后 ,它 能抑制
症 ,但积雪苷 霜可较好 的改善肤色 。赵文斌等 [ ] 1 在治疗 o 耳廓增 生性瘢 痕时 ,切 除增生 的瘢 痕组织 后 ,局部 注射 4 mg l 0 / 的曲安奈德 ,疗 效满 意。李志清 1 m 1 采用手 术切
吸收渗液 ,施药后 能迅 速消除疼痛 和压迫感 ,缓解肿胀 ,
促 进结 缔组织 新陈代 谢 ,使组 织再 生 ,从而达 到治疗 目
复方倍他米松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增生性瘢痕33例疗效观察

2020年12月 第17卷 第23期增生性瘢痕是一种临床极为多见的皮肤病,其多数是由于病人皮肤在被损伤后,出现组织修复异常的现象[1]。
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治疗方法较多[2]。
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术后极易复发,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二次治疗的信心影响均较大[3]。
在瘢痕生长和治疗后的复发中,局部血管增生在其中的作用极为关键,而作为抗代谢药的5-氟尿嘧啶,可以通过抑制局部血管的营养供应来减少血管增生,进而抑制瘢痕继续生长[4]。
复方倍他米松有抗炎,减轻水肿、渗出、减少出血等作用,此外还具有抑制纤维母细胞增生,促进胶原降解等作用[5]。
笔者选取65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通过分组观察,比较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5-氟尿嘧啶与单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6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32例,年龄在23~32岁,平均年龄(26.24±4.33)岁;观察组33例,年龄在23~33岁,平均年龄(25.61±3.72)岁。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在瘢痕内均匀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复方倍他米松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增生性瘢痕33例疗效观察周丽艳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上饶 334000[摘要]目的:观察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5-氟尿嘧啶对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单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和观察组(n=33,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包括毛细血管损伤、皮损周边皮肤萎缩以及食欲不振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有效率观察组为90.91%(3/30),对照组为71.88%(9/23);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2.12%(11/21),对照组为34.38%(4/2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理性瘢痕增生的手术治疗进展

暴 露部 位如颜 面 以及 功 能 部位 , 了获 得 皮 肤 良好 为
的色泽 和质地 , 到外形 的满 意 和功能 的修 复 , 选 达 应
用皮 瓣 移植 。在进 行 含 有 毛发 组 织 移 植 时 , 可采 亦 用 带 蒂 的 皮 瓣 移 植 , 转 移 时 勿 损 伤 皮 瓣 内 血 在 管 。
瘢痕 增 生 是 烧 伤 患 者 创 面 愈 合 后 的严 重 并 发
症 。增生 的瘢 痕没 有 正 常 皮肤 组 织 的 结 构 和功 能 ,
除 , 留带薄 层纤 维 组 织 的瘢 痕 表 皮 移植 于 瘢 痕 切 保 除后 的创 面上 。因为 瘢痕疙 瘩是 皮下纤 维组织 从创 伤 中心 向周 围延 伸而来 , 瘢痕 表 面一般 较平坦 , 因此 容易将 瘢痕 皮从 瘢 痕组 织 上 剥 离下 来 , 瘢 痕 皮 回 使
植 术成 为可 行 J 。刘建 波 等 研 பைடு நூலகம் 证 明 , 痕 表皮 瘢 细胞 含量 为 1×1 e 低 于 正 常皮 肤 的 1X1 0/ m , 0/ o 瘢痕 表皮 细胞悬 液 的活 率约 为 4 % , m, 0 而正 常 皮
且有 可能 癌变 。 目前 临床 应用 的烧伤 后瘢 痕增 生 的 治疗 方法 有手 术疗法 和非 手术疗 法 两大类 。近年来
分病 例瘢痕 未复 发 , 回植 瘢痕 皮片平 软 , 且 色素沉 着 或 缺失 程度 较瘢 痕 回植 前减 轻 , 痕所 致 的痛 、 等 瘢 痒 症 状 消 失 ’ 6 。程 天 平 报 道 采 用 带 蒂 瘢 痕 皮 移 植, 手术 中剥 离 的瘢痕 皮越 薄 , 其成 活受 蒂部 血运 的 影 响越 小 , 成活 机理更 接近 皮片 移植 的成活 机理 , 其 不 受长 宽 比例限制 。此 法亦有 一定 的局 限性 。对 于 颜 面部及 功 能部位 的大 面积瘢 痕挛 缩宜选 用易 位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4卷第20期 2010–05–14出版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May 14, 2010 Vol.14, No.20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3753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展望高明月1,蔺洁2,张文显1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s and the clinical prospectGao Ming-yue1, Lin Jie2, Zhang Wen-xian1AbstractBACKGROUND: Hyperplastic scar is the abnormal results of wound healing, which severely effects body appearance and leadsto functional disturbance.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status in China and abroad.METHODS: PubMed, Embase,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NKI, CAJ were retrieved by computer with key words of “hypertrophic scar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e language was limited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Simultaneously, related monograph was manually searched. The studies regarding biological features of hypertrophic scar, reasons for hypertrophic scar formation, as well a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causes of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ar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bnormal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fibroblasts. A large number of collagen fibers synthesized and secreted is the key to the formation ofscar tissu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should be integrated early in wound healing to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curb scar. Treatment should be combined in several ways to take combination therapy, which received notableresults compared with monotherapy. In addi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rol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mechanism of scar formation, animal experiments and dose reconstruction studies are endless. Strengthe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of hypertrophic scar research is very importan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bnormal scars should be thoroughly avoidedor reduced from the source, genetic level defects should be amended to prevent and treat hypertrophic sc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a further breakthrough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s.Gao MY, Lin J, Zhang WX.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s and the clinical prospect.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0;14(20):3753-3756. [ ]摘要背景:增生性瘢痕是创伤愈合的异常结局,严重影响体表美观并导致功能障碍。
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研究概况。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1960-01/2009-01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hypertrophic scars,Prevention,treatment”,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
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1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增生性瘢痕”,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
纳入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特性、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原因、增生性瘢痕的临床防治研究类文献。
结果与结论:增生性瘢痕的成因来源于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异常,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多,合成并分泌大量的胶原纤维,是瘢痕组织形成的关键环节。
对于增生性瘢痕应防治结合,在创伤愈合早期采取预防措施,抑制瘢痕形成,包括硅凝胶防治、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放射疗法、冷冻疗法。
治疗应采取几种方法联合的综合疗法,比单一疗法效果显著。
另外,近几年中药在瘢痕的作用机制、动物实验及剂型改造方面研究层出不穷,加强中医药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提示增生性瘢痕的防治应从源头上避免或减轻异常瘢痕的发生发展,寻找瘢痕基因缺陷并从基因水平加以修正,中医药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方面前景广阔有待进一步突破。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生物特性;预防;治疗;皮肤组织工程;综述文献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0.034高明月,蔺洁,张文显.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展望[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0):3753-3756. [ ]0 背景增生性瘢痕是创伤愈合的异常结局,是皮肤损伤后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纤连蛋白、氨基多聚糖等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而致,瘢痕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表面呈红色、潮红或紫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严重者可影响体表美观并导致功能障碍。
近年来对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1 目的对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原因及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探讨,对目前有关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措施及临床应用情况加以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增生性瘢痕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Department ofPlastic Surgery,Children’s Hospital ofHebei,Shijiazhuang050031, HebeiProvince, China;2Department ofPlastic Surgery,People’ s Hospital of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050031, HebeiProvince, ChinaGao Ming-yue,Nurse-in-charge,Department of PlasticSurgery, Children’ sHospital of HebeiProvince,Shijiazhuang050031, HebeiProvince, Chinagaomingyue518@Received: 2009-11-01Accepted: 2009-11-311河北省儿童医院整形外科,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31;2河北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31高明月,女,1966年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汉族,2001年山西省长治医学院毕业,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小儿先天畸形、血管瘤及瘢痕等的诊治工作。
gaomingyue518@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8225(2010)20-03753-04收稿日期:2009-11-01修回日期:2009-11-31(20090815006/GW·Z)高明月,等.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展望P .O. Box 1200, Shenyang 110004 3754www.CRTER .org2 资料和方法检索策略:由文章第一作者进行资料检索。
英文文献以hypertrophic scars ,Prevention ,treatment 等为检索词,检索PubMed 数据库(1960-01/2009-03)、EMbase 数据库(1960-01/2009-03)。
中文数据库以增生性瘢痕、生物学特性、预防、治疗等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9-01/2009-03)、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3)、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3)。
手工检索《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以及相关的中英文会议论文集。
所有检索时间均截至2009-03。
文献检索无语种限制。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原因。
②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特性。
③增生性瘢痕的临床防治。
④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排除标准:①重复研究。
②Meta 分析。
文献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共检索文献68篇,符合纳入标准30篇,国内15篇,国外15篇,涉及增生性瘢痕的基础研究9篇,综述5篇,临床治疗16篇,分别涉及硅凝胶防治、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放射疗法、冷冻疗法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