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及老年福利政策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及老年福利政策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及老年福利政策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及老年福利政策

此后,随着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老人独居比例越来越高,日本政府1982年出台了《老人保健法》,规定老人定期体检等,使老人健康得到法律保护。之后又相继出台了《高龄者保健福祉推进十年战略》(1989),《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1995),《介护保险法》(1997),《社会福祉法》(2001),《社会福祉士及介护福祉士法》(2002),以及《健康增进法》(2003)等。以上一系列有关老年人福利的政策及法律的出台,使老年人的养老、保健、护理等福利政策逐步完善并体系化。

老人大多疾病缠身,医疗费用是一块很大的开支,这是普通日本人最担心的问题。日本政府一开始出台的老人医疗费支付制度规定,在医院门诊的医疗费由国家负担,老年人看病全部免费。这一医疗福利制度持续了10年,由于老人医疗费用总额巨大,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沉重。1982年出台的《老人保健法》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负担医疗费总额的10%,其他老人和所有国民负担30%。日本老人一般经济比较宽裕,能够看得起病,住得起院。甚至有时一住进医院就长达一两年时间。由此可见日本老人的医疗福利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一旦患有大病,费用是相当昂贵的。

日本约75%的老年人都拥有自己的住房和住宅地,经济宽裕,居住环境稳定舒适。约7.5%的老年人租住在国营或地方政府经营的公寓里,一般为高层楼房,房屋质量好,租借费较低,但是这种机会是比较难以得到的。约17%的老人租住在民营或私人所有的房屋里,房屋质量和环境稍差一些。还有极少数老年人居住在地方政府供应给老年人的房屋里。日本政府颁布的《高龄者居住法》(2001),就是为了积极促进老年人和残疾人等能够顺利地利用特定建筑房屋,给老人提供易使用的火灾报警器、自动灭火器、老人用电话等。以方便高龄老人的生活、居住和出入。然而,绝大部分日本老人都“想死在自己家的榻榻米上”,不愿离开他们一辈子住习惯了的家园,不太愿意居住在养老院、老人之家之类的公共设施里。因此,对于那些独居而出行移动困难的老人,购物、医疗、饮食起居等等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这些老年人的生活难以支撑。

当问到老年人“老了最担心的是什么”时,绝大部分老年人回答是“患老年痴呆和瘫痪”。针对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又出行移动困难,老年痴呆以及瘫痪在床的老年人的需要,相关企业也积极研制开发各种便于老年人生活的用具,例如轮椅,特殊床,褥疮预防用具,步行器,痴呆性老人徘徊感知器,体位变换器等等。这些福利用具价格昂贵,但通过申请可以租借。有数据显示,瘫痪在床长达3年以上的老年人占相当比例,老年痴呆患者存活的时间更长,这部分老年人的护理成为日本老年福利对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此类护理的需求在不断增大。日本传统护理方式是家庭护理,即一旦瘫痪或患老年痴呆,30%都是由配偶护理,老人护理老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其次,由儿媳妇或女儿护理,这对女性是沉重的负担,也会产生家庭内部矛盾。所以,https://www.360docs.net/doc/638312276.html,日本政府从长远着手,立足于把护理行动不便、老年痴呆及瘫痪在床老人这一护理工作专业化、体系化。在颁布《社会福祉士及介护福祉士法》(2002)基础之上,一直致力于培养社会福祉士和介护福祉士等各种服务等级的护理人才,探讨如何护理患老年痴呆和瘫痪老人。如果这些老人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话,其家庭成员也可参加培训,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并得到社

会福祉士的指导。根据老人独居比例越来越高的实际情况,护理的发展趋势是由家庭化走向社会化。目前,这一措施已经显示良好效果。家庭访问护理士定期到所要提供服务的老人家里,询问老人健康状况,帮助解决生活问题,超市根据老人需要送货上门。瘫痪或痴呆老人每天的洗澡、更衣、饮食、如厕、服药等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交通发达出行方便。加之相关企业研制开发的老人可以利用的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老人的外出更加方便。同时,各地政府给70岁以上的老人在交通费用上提供优惠政策,票价减半或全部免费。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决老人换乘车的问题,车站、地铁的上下处都有垂直电梯、滚动电梯、托动轮椅上下的特殊设施,车站内的远距离移动有平行滚动电梯,以减少步行。

3.日本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二战后日本老年福利政策的产生和实施过程,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值得吸取。

首先,政府的重视和法律制度的健全。日本老年福利体系的完善,可以说是在健全的法律对老年人利益保护下才得以实现。一系列老年福利相关法律,是在明确“少子老龄化”国情和老年福利相关理论的同时,为了保证老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安定、谋求老人的福利而产生的。正是因为有这些法律的保护,日本老人的晚年生活从制度层面得到基本保障。

其次,人性化的社会服务。在老年福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老人的意见、选择和习惯,使政策更具人性化。面对老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高龄老人增多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方面对老人问题的高度重视,考虑问题周到细致,护理体贴入微,相关配套服务完善。

再次,老年福利设施健全。老人有选择的余地,各种老年福利用具的设计、生产和租借的种类多,可供选择。这一方面得益于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一方面更是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开发“银发市场”的结果。

第四,全社会共同参与。除政府重视,提供政策、法律和资金的保障;企业参与,开发老人用品设施;更有“第三部门”——民间组织,组织起大量志愿者、“义工”,为老人提供具体、日常和琐碎的服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后,重视老年福利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很多大学都开设老年福利专业。老人护理教育也自成体系,培养了大量各个层次的专业护理人才,使老人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护理。老人护理形式多样化,专业化。护理的种类包括家庭护理、家庭访问护理、社会专业护理。护理人才包括访问护理士、社会福祉士、护理福祉士等,老人根据自己的要求可自主选择。

我国社会总体上已步入老龄化阶段。中国的老龄化与日本老龄化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即“未富先老”,老年人口规模大,老人福利缺乏强大的经济支持。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已开始高速发展,如同日本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面临许多相似的问题。而中国与日本老龄化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譬如发展速度快,老龄化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老龄化城乡倒置等。日本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采取的福利政策,制定保护老人健康福利的法律,在解决老龄问题时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老人福利设施

的建设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国,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在制度层面,需要重视老人福利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老龄化,以及城乡之间、不同民族之间要采取有针对性、有区别的政策措施;要着手建设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重视解决城乡老人所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注重养老护理人员的培养,实现养老护理服务的体系化专业化;以优惠的条件和政策,引导企业开发老人市场,兴建老年公寓和老人设施,研制开发老人福利用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孝道,构建和谐家庭,形成尊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全社会共同参与。这些都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亟需采取的对策措施。

2019年日本人口老龄化市场投资趋势调研分析报告

2019年日本人口老龄化市场投资趋势调研分析报告

1日本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体制健全 (4) 1.1 大部分发达国家已迈入老龄化社会 (4) 1.2 日本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独居老人数量多 (5) 1.3 日本老龄化相关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6) 1.4 随着老龄化加剧,老龄化相关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增大 (9) 1.5 政府通过鼓励就业、由费改税等方式缓解养老金体系压力 (12) 2日医学馆:日本介护服务龙头企业 (14) 2.1 老龄化催生了大量介护服务提供商 (14) 2.2 日医学馆概况:收入近三千亿日元,涉及介护、教育、保育等 (15) 2.3 介护服务是公司最核心的业务 (16) 2.4 近年来新增保育、宠物疗养等业务来拓展收入来源 (19) 2.5 成本和费用:人力成本是主要支出 (20) 风险提示 (20)

图表1:全球各国老龄化程度 (4) 图表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7%上升到14%所需时间 (4) 图表3:日本老龄人口和青少年人口占比 (5) 图表4:日本少儿和老年抚养比 (5) 图表5:日本老龄家庭的类型和数量(百万) (5) 图表6:日本65岁以上独居老人数量(千人) (6) 图表7:东京都65岁以上老人孤独死案例数 (6) 图表8:日本社会保障体系 (6) 图表9:日本养老金体系 (7) 图表10:日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及占比 (7) 图表11:日本养老金参保人构成(2016) (7) 图表12:日本老龄家庭和全部家庭2013年平均收入(单位:万日元) (8) 图表13:日本介护保险参保对象及保费负担方式 (8) 图表14:日本的介护保险体系 (9) 图表15:日本各类型(ILO标准)社会保障支出(单位:兆日元) (10) 图表16:日本公共养老金的参保人和受益人 (10) 图表17:日本公共养老金账户余额(兆日元) (10) 图表18:日本国民年金的缴纳率 (11) 图表19:国民年金的部分收入和支出(十亿日元) (11) 图表20:日本介护险参保人(万人) (11) 图表21:日本介护服务使用人数(万人) (11) 图表22:介护险的保费收入和给付的费用支出(十亿日元) (12) 图表23:日本全体人民及不同年龄段就业率 (12) 图表24:日本老龄人口就业率高于其他欧美发达国家 (13) 图表25:日本养老金缴费金额逐年提升 (13) 图表26:日本的国民负担率 (13) 图表27:介护险1号参保人平均每月缴纳保费金额 (14) 图表28:介护服务提供机构数量(家) (14) 图表29:介护服务设施经营主体占比 (14) 图表30:日医学馆的发展历程 (15) 图表31:日医学馆的收入和增速 (15) 图表32:日医学馆收入构成(FY2018) (15) 图表33:日医学馆各业务部门的情况 (15) 图表34:介护服务的收入和增速 (16) 图表35:各类介护服务的分支机构(家) (16) 图表36:上门护理提供的服务内容 (17) 图表37:日医学馆在东京多摩市养老院的基本情况 (17) 图表38:日医学馆位于东京都多摩市养老院配套设施 (17) 图表39:介护业务的收入和使用人数增速 (18) 图表40:介护服务的毛利率和运营利润率 (19) 图表41:上门介护服务的使用人数及人均费用 (19) 图表42:介护服务的人员成本占收入比重 (19) 图表43:日医学馆一所“企业主导型”保育园的基本情况 (20) 图表44:日医学馆的盈利能力 (20) 图表45:日医学馆的费用率 (20)

中国与美国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普遍福利的崇高目标 “普遍福利”是一个“大福利”概念,它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福利需求的,其中包括: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安全保障、养老福利、健康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我们现在熟悉的是“小福利”,即特殊群体享有的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贫困救助、优抚安置等。 老年社会福利 在城镇,我国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以及一部分集体单位,覆盖面正在积极扩大。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它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缴费可多可少,采取个人账户基金累积制度,养老保险缴费由有关部门管理和运营,受保人达到规定年龄后就可以按照其缴费的年数和数额领取养老金等。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家庭福利: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养老的费用与大部分服务都由其家庭成员了提供,它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 儿童社会福利 (一)儿童与儿童社会福利 1、儿童的界定——我国法律将儿童期规定为0~14周岁。 2、儿童社会福利的含义 ※我国是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儿童社会福利的。具体来说,儿童社会福利是指由社会福利机构向特殊儿童群体——孤儿与弃婴提供的一种福利服务。 ※在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主要是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这类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流浪儿童等。 ※儿童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 残疾人社会福利 残疾人生活收入性福利 1.供养与救济 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疾人进行供养、救济。2.伤残抚恤 伤残抚恤是国家队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负伤致残,根据其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以现金津贴形式给予的抚慰保障。国家队革命残疾军人实行终身抚恤。 3.残疾人劳动就业 残疾人就业的方式 (1)集中安置(2)分散安置(3)自谋职业 社会福利事业 1.社会福利企业: 靠社会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它在解决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国家创造财富。 2.公办社会福利机构 绝大多数孤残儿童或流落社会或由家庭抚养。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是社会福利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国家担保发展社区服务,填补社会福利机构之不足。因此,要发展社会福利机构最根本的是增强国力,这是一个长期任务。 3.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 专业:09 社会工作班级:(2)班学号:1311209047 姓名:陈开富文章摘要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首次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对我国过去发展社会福利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也为继续、加强社会福利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本篇论文简略的概述了社会福利在传统中国以及现代的发展,并从过去和现在发现一些社会福利发展的弊端、不足之处,同时找出相对应解决措施。从社会福利的前世今生分析,更好、更全面的为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传统福利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正文 一、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英文写作“Social Welfare”,是国家或社会为其成员提供某些物质或服务,以期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其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其目标是“抵消市场出于种种原因给那些难以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处理人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如生病、残疾、失业以及年老等危机的方法。 国际上,社会福利的体系分成两大部分; 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体系),它包括 a:社会救助体系 b:社会保险体系 2、其他的社会福利体系; a: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和服务)b: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c;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d:公司的集体福利(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e: 国际社会的捐助(教育、医疗、环保、救灾等) 在中国,与国际化社会福利制度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覆盖面有限,社会福利制度尚不成熟。 研究中国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国家的福利问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从一个缩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福利社会的发展和变更,对于一国制定和改善的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进程的分析: 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我们建立起的是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阶段为包产到户与生产扶贫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在农村,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原有公社体制中包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被废除了;公积金、公益金也逐步减少;五保户费用的承担变得日益困难;合作医疗制度日益荒废;农村公共养老制度基本回归到家庭赡养为主的历史传统。在城市,效率主导型的国企改革砸烂了工人的铁饭碗,城市就业制度逐步放开,无保险体系的农民工制度开始兴起。 第三阶段为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从1992年到2001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后,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改革。但当时所有救济制度的试验都由地方承担费用,覆盖人口相当少。 第四阶段为普及城乡最低保障时期,从2001年到2008年。从2001年9月开始的全面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行动,要求社会救济要变阳光雨露型为社会责任型,全面普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阶段为普惠型教育福利和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时期,从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义务教育开始免费,大学教育开始增加对贫困生的资助。同时也完善了医疗、劳动者权益、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保障等方面。 社会福利的发展在传统中国经历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一个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没完整,还未成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各项制度安排的融资机制远未合理定型。 三、中国社会福利现状的分析: 一般而言,不同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方方面面,无疑对中国尚待改革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启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如何?将如何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机关人员处理暂行办法》等。中国城市中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确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是: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了一定进展,发挥了一定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一是覆盖面窄,发展不平衡。据统计,城镇的覆盖面达90%,占我国人口80%的农村仅为2.4%。二是企业保险存量过大。本来,社会保障应体现“人人自我保障,社会为人人保障”的精神。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城镇企业单位实行的是社会福利功能与企业生产功能相混合的体制,“企业办社会”问题十分突出。三是内容单一。现行的社会保障项目,除养老、医疗保险外,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业务还未全面实施。最突出的问题是现行的失业保险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不仅失业保险的对象过于狭窄,而且筹集资金渠道过于单一。四是管理体制不顺,立法工作滞后。政出多门,项目多头管理,机构重叠,业务交叉,相互掣肘,矛盾很多,难以界定管理责任。五是基金使用不规范,缺乏合理的保值增值手段。不仅挤占挪用保障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当前基金存入银行或购买特种定向债券的管理办法,难以使资金保值,更谈不上增值。而向其他领域投资,国家政策限制较严。六是公民保障意识淡薄。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企业包下来的方法,职工自我保障意识缺乏。只强调并要求国家为其保障,不愿自己缴纳费用,且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依赖思想十分严重。 (二)思考、借鉴与启示 由上可知,当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乃当务之急。当然,我们不能简单搬用日本的模式。虽然中日社会保障不乏共同之处,如中日两国对生老病死及其他生活问题之解决,都有既通过社会又通过自身家庭寻求解决的习惯。但同时,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社会保障发展的状况也有较大差别。不过,从日本筹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教训中,我们仍可得到不少有益启示。

日本老龄化问题研究

日本老龄化问题研究 【摘要】在日本,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日本的老龄化问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并总结日本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经验,旨在为我国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日本老龄化问题;老龄化对策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有关报告的定义,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达到总人口数量比重的7%以上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跨入老龄化社会,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为突出,特别是在日本的农村,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一方面日本国民寿命的增长,出现了大量的高龄农村人口;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批地涌入东京、大阪等繁华城市,给日本农村社会生活及农业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日本老龄化问题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5%。而到了1970年,这一比例的增长超过了7%,1994年则进一步增长到14%。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资料显示,截止至2011年10月,日本人口总数为1亿278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为297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3.3%。与2010年(23%)相比,增加了0.3%。其中,男性老龄化人数为1268万人(平均寿命84.19岁),女性为1707万人(平均寿命90.93岁)。 三、日本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是平均寿命的增长而导致65岁以上人口数量的增加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日本的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均寿命大幅增长。以平均寿命为例,2011年,日本男性国民的平均寿命为84.19岁,女性国民的平均寿命为90.93岁。 二是由于出生率降低而导致的青年人口数量的减少 与日本社会高龄化的增长趋势相反,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却是在逐年下降。1956年人口出生率为2.22%,1975年降至1.91-2.00%,1993年为1.46-1.50%,2005年则降至历史最低点1.26%。今年虽然略有回升,但仍然只能达到1.39%的

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由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以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形势越发严峻。 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现状 1.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32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来说举足轻重。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如上所述,由于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作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

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改变了世界老龄人口的发展格局,即人口老龄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也已经开始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3.我国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GN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另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因此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论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发展演变 崔万有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日本的社会保障虽然在战前就已有所发展,但其真正的发展则是从战后才开始的。1947年日本实施新宪法,开始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高速增长、低速增长、停滞、长期低迷、复苏,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建立、扩充、困境、改革等诸多波折。经过60余载的建设和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复杂和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日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Japa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UI Wan-yo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Though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aw its development before World War II, the real development started well after the war. With the new constitution established in 1947,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as started to come into being and under construction. As the economy experienced its takeoff, high gross, low gross, standstill, long term recession and recovery,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aw its period of setup, expansion, difficulty, reformation and other problems. Over sixty year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s grown into a complicated and complete system. Key words: Japan; social security;social welfare 一、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界定 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实践是千差万别的,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界定,世界各国的政策文献和有关论著中的具体定义不尽相同,各国都依据本国的特点和认识来描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即使同一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各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与价值观选择不一致,也很难对社会保障制度作出明确而统一的定义[1]4。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虽然此前已经有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具体实践,如英国早在1601年即颁布了《济贫法》;德国则于18世纪末率先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但缺乏一个较为公认的相对统一的名称。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即被有关国际组织及多数国家所接受。一般而言,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障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2]4。 作者简介:崔万有(1969-),男,辽宁丹东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贸易与日本经济研究。

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精)

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09经济班黄鹤萍 0903005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早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的各主要发达国家就意识到了。在欧洲,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思想与实践有着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战后,为了实现稳定国内人心和同社会主义国家争夺世界民心的目的,西欧国家比较广泛地实行了“福利国家”政策,它不仅涉及到“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社会保障,几条街夫人与穷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还涉及到调节雇主与雇员之间关系的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通过保障和改善民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现阶段我国社会福利政策包括: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同时,要加快保护劳动者的各种立法,包括最低工资发、最高工时法以及环境保护法、食品和医疗卫生法等。除此之外,要加快各种福利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包括住房建设、教育与文化等各种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达7284.63亿元,增长29.4%。在已经下达的4批中央投资中,用于民生工程的投资占比超过50%。 社会福利政策的建立健全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扩大消费品的需求,转变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单一经济增长模式;而且可以改善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尤其是为中下层人民提供了基本生活的保障;最根本的是可以减轻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之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和确保稳定的社会条件。 扩大消费需求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

一、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战后,日本构筑了庞大、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年金保险、医疗保险、劳灾保险、雇佣保险、护理保险组成。这一体系的建立对保障日本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日本进入少子老龄化社会,政府也在不断对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一)年金保险体系 日本年金保险体系由三层结构组成,第一层为全民皆加入的“国民年金”,第二层为按收入比率交纳的“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第三层为“企业年金”。其中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共济年金为国家直接运营的公立年金。据统计,截至2007年4月,全日本加入公立年金总人数达到7,044万人。 日本公立年金制度按投保人的不同具体分为:第一类被保险者指20岁至60岁之间的自营业者、农民、学生、自由职业者、无职业者;第二类被保险者指企业员工、公务员;第三类被保险者指被第二类被保险者所抚养的配偶。 1、国民年金 根据日本宪法第25条,即国家有义务为国民的社会福祉、保障、公共卫生条件改善而努力之精神,面向全体国民以备养老、伤残、死亡而设立的公立年金制度,也称为基础年金,中央主管部门为厚生劳动省直属的“社会保险厅”。 种类:国民年金按赔付种类可分为老龄基础年金(养老),障碍基础年金(伤残赔付),遗族基础年金(死亡赔付)。 对象:国民年金法规定所有生活在日本的年龄在20-60岁期间的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年金,故第一、二、三类被保险人以及常驻日本的外国人均为加入对象。但制度规定,加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的第二类被保险人不需缴纳保费。 保费:2007年开始,个人缴纳部分上调到14,100日元/月,此后每年4月上调280日元/月,至2017年达到16,900日元/月为止。国家财政也支出相当于个人缴纳的金额。 2、厚生年金 专为企业员工设置的公立保险制度。厚生年金保险法规定,缴纳25年即可享受厚生年金,同时要求从业人员达到5人以上的企业和自营业者必须加入厚生年金保险。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民政福利事业的改革 (1)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①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c.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的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 c.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的关系,抓紧制定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关法规,研究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②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的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

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

————————————————————————————————作者:————————————————————————————————日期: ?

社会福利制度 --------德国与美国 社会福利的含义 1.社会福利的含义 “福利”一词的本义是指幸福和利益。 广义的福利是指一切有助于公民生活质量和社群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及资源,它们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支持,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帮助。 狭义的福利是指为社会中最不能自助者(弱势群体)提供的、满足其最基本生存需要的资源和服务。此类福利是应急性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社会福利的功能 (1)以不同的方式分配和再分配公民的收入 (2)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和谐 (3)社会福利本身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它可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4)在出现社会问题时,社会服务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补偿(5)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6)社会服务可以当作是一种社会投资(吉登斯) (7)社会福利可以增强社会中的利他主义的助人要素。

社会福利的分类 1、威伦斯基的两分法 美国学者威伦斯基和李宾士于1965年在《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中提出: 剩余性福利(residual welfare)在个人和家庭及民间设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政府提供的紧急援助,一般伴有严格的家庭调查,带有某种程度的羞辱性。 制度性福利(institutional welfare):指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全民性、没有阶级和标签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和家庭的整合。 2、蒂特马斯的三分法 英国社会政策学者蒂特马斯( Richard Titmus)认为社会福利可以分为三种: 剩余性社会福利 工业成就—表现模式 制度性再分配模式 无论是威伦斯基还是蒂特马斯,都不否认在社会现实中,福利领域的理论或实践其实是剩余模式和制度模式的混合。 社会福利的特征 1、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色彩 社会民主主义-自由主义- “第三条道路” 2、社会福利的可变性

精品-日本移民的五大社会福利介绍

日本移民的五大社会福利介绍 日本移民的社会福利 1、育儿津贴高 由于日本的国情是人口下降的趋势,政府强烈鼓励人们生育。事实上,只要怀孕四个月以上,就可以获得42万日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的补助。福利措施相对健全的公司,即使 因为有孩子而休假,也能获得固定工资。但如果该公司不赚钱,政府将提供补贴。从孩子出生到一岁以下,如果孩子在家休息,还可以从就业保险中获得补贴。 2、医疗报销比例高 儿童免费接种疫苗。婴幼儿医保报销80%,小学以上69 岁及以下医保报销70%,70岁及以上医保报销80%,75岁及以上医保报销90%。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医疗报销可达90%。 3、退休金制度完善 退休金制度完善、合理,有投保退休金平均约人民币24 万日元/月(约合人民币15000元),无投保退休金约15万日元/月(约合人民币9800元)。另外,日本的养老院及一些养老机

构拥有先进的设施、专业的服务工作者。可以选择入住养老院,也可以选择机构服务人员上门进行短时看护、辅助体育等。 4、教育有补助 大学有大学生国家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及银行提供的无息助学贷款。针对外国人学生还有官方G30计划奖学金: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大阪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为推进日本大学的国际化而积极聘用大量外籍教授,配置海外经历师资,也促使多语言背景外国人高中生们得到优待入学及申领奖学金的机会。 5、失业有就业补贴 如果不幸失业,他们可以获得政府的再就业补贴。领取补贴后,有一段时间还找不到工作,可以参加再就业培训。在培训期间,他们每月可获得约10万日元(约合6500元人民币)的补助。如果公司破产,有一段时间不能支付他的工资,政府会弥补这部分。 扩展阅读:日本移民的生活好处 一、饮食 在吃这个问题上,只要你习惯日本的饮食,营养,安全性等等绝对不是问题。连锁快餐,大众食堂六七百日元可以吃得很好,贵一点的餐厅也多在中午提供廉价午餐。由于连锁店星罗棋布,到哪基本都能吃到熟悉的餐馆。 二、住房

日本老龄化问题的经验与反思

日本老龄化问题的经验与反思 日本总务省近日公布了2019年10月1日的人口估算数据,结果显示:包括外国人口在内的总人口为1.26167亿人,比上年减少27.6万人,连续9年减少,创下了1950年以来的最大减幅。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3588.5万人,占总人口的28.4%,75岁以上为1849万人,占比为14.7%,两项占比均创历史新高;14岁以下为1521万人,占12.1%,占比跌至新低。这一数据进一步加剧了舆论对日本少子老龄化问题的担忧。 根据此次人口估算结果,日本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7507.2万人,占总人口的59.5%,跌至历史新低。不少企业不得不将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国外,很多产业难以为继。同时,随着老年人口增加,日本政府需要负担更多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开支,面临更加严峻的财政压力。 日本人口持续向东京地区流动的趋势明显。在47个都道府县中,40个地区人口减少,人口增加的仅有包括东京圈(埼玉县、千叶县、东京都、神奈川县)在内的7个都县。东京都人口增加9.9万人,增长率为0.71%,居全日本之首。然而,东京都自然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增加的人口主要来自其他地区以及国外。 日生基础研究所研究员天野馨南子认为,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日本大学入学率的上升,很多年轻人从各地来到东京等大城市寻找工作。原本人口稀疏地区的人口进一步减少,相关产业后继无人,使得当地财政愈发困难。一些地方面临着人口危机,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人口从地方流向东京的趋势。 东京地区民众未婚率较高,出生率很低。天野馨南子建议日本各地应加大投入,吸引更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到地方工作,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边育儿边工作的环境。近年来,日本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年轻人从城市搬到地方定居,但效果甚微。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10预防陈欢2010223641 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江泽民提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方针后,中国的经济就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以很快的速度赶超着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但是西方世界历史在2007年达到颠峰,人口老龄化问题随之出现。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精神物质得到进一步保障,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向后延迟.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出现,相继的问题随之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极赋挑战性的,也是非常棘手的。能否处理和解决好此问题,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下个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加快解決 Abstract From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to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o jiang zemin put forward "all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the construction policy, China's ec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ing, fast catch up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to life level. But the western world history in 2007. It reached its peak,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appears.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reached a well-off standard, spirit material further security, life expectancy gradually backward delay.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s inevitable, have problems arise. Such a question for a developing nation, it is vastly challenging, is very difficult. Can deal with and resolve this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our country achieving a goal down the key. Key words:population aging Speed up solve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年龄达到老龄,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齢。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10%65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酌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而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并逐渐缩小,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到2004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数的10.97%。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二.中国人口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上升到2000年的8811万,占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将会日趋明显.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1.老龄人口步伐趋快性,趋多性。 2.老龄人口的“贫富差距”性。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最早出现在富人区,因为他们可以享受艮好的医疗设备,也有比较充足的物质精神保障。而贫民则沒有这些保障,平均年龄和富人相比就相对要低得多. 3.老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农村老年人口高于城乡人口,出现倒置现象;再者便是发展地区高于落后及发展中地区,导致一些地区出现老年人口集聚的现象。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中国以如此快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摘要首先提出对社会福利涵义及特征的界定,然后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其改革进程,最后根据上海、香港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提出笔者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构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呈现出制度化再分配与补缺型并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关键词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方向 1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 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主张。笔者把它界定为,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需求,运用社会互助的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活动。在现实中,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此外在广义上亦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内容。社会福利有

三个本质特征: 脆弱群体优先。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脆弱群体,他们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和满足,其中主要是生活照顾服务,也包括身体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应该首先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福利性。对受益者个人来说,社会福利具有福利性。面向脆弱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有限,常常是免费或者是象征性的收费,这无疑具有福利性。即使收取的费用比较高,但只要未达到该项服务的市场价格,则仍然存在着福利性,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市场价格是判断是否存在社会福利的标尺。”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就超出了社会福利领域而属于经济领域。 服务性。“社会福利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的,因此社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主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为个人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因此,福利服务的主体和资源是社会化的,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却是个体化的,必须针对每个服务对象具体的特点和情况,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地开展福利服务。 2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改革

日本养老制度体系

日本养老制度体系 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公共扶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公共卫生与医疗四大部分构成,而养老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又有其特殊性。 现代日本社会福利制度起源于战后。日本1962年实现了全国民养老及医疗社会保险,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福利国家”建设之后,社会福利得到高度发展。至21世纪初,日本政府推行了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并配套推动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制度的改革。 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又称为年金制度,始于明治维新时期。战后经过多次修订,1959年日本颁布《国民年金法》,并于1985年建立起了双层养老保险制度。第一层是指覆盖所有公民的国民年金制度(又称为“基础年金)”,法律规定年龄范围内的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所有居民都必须参加;第二层是指与收入相关的雇员年金制度,按照加入者职业的不同又可分为“厚生年金”和“互助年金”,其中5人以上私营企业职工的年金称为厚生年金,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公营企业职工、农林水产团体的雇员、私立学校教职员工等分别有各自专门的年金,统称为“互助年金”。 在双层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础上,日本还推行了私营企业的退休补贴金制度,类似于企业或行业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退休补贴金的资金来源是从雇员年金费中转出3.5%的资金组成,且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退休补贴金可以一次性支付,也可按月领取。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及经验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针对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多层次立体化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基金的金融运作以及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等。中国是个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带来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地区差异,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是当前改革与发展的迫切任务。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一、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又叫年金制度,其特点之一是多支柱立体化的制度架构。日本养老保障制度主要靠三大支柱构建而成,即公共养老金制度、企业补充养老金制度和个人储蓄

日本人口老龄化及对策论文

日本人口老龄化及对策论文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以下是本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日本人口老龄化及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日本人口老龄化及对策全文如下: 摘要:日本在 20 世纪 70 年代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论述了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关键词:日本; 人口; 老龄化; 对策。 日本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突出的国家之一。 人口老龄化给日本的社会、经济等带来了不利影响,多年来,日本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断进行实践与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研究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有益于我国应对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 据 20XX 年日本高龄社会白皮书,以 20XX 年 9月 15 日计,老龄人口2980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3. 3% 。与 20XX 年的 2956 万人,23. 1% 相比,人口增加 24 万人,上升了 0. 2%,老龄人口数和所占比例都创造了历史新高。从年龄层次看,70 岁以上老龄人为2197 万人,占总人口的17. 2%,比20XX 年增加 68 万人,上升了 0. 6%,75 岁以上老龄人数为1480 万人 ( 同 11. 6% ) ,增加了 53 万人,上升了0. 5% ,8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866 万人( 同6. 8% ) ,增加 38 万人,上升了 0. 3%。 从男女性别看,男性 1273 万人( 占男性人口的20. 5% ) ,女性 1707 万人( 占女性人口的 26. 0% ) ,女性比男性多 434 万人。 把人口性别比( 相对女性 100 人的男性人数)以年龄层分为三类,0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