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无锡休闲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无锡休闲旅游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无锡休闲旅游进行了研究文献综述。
在文章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论文介绍了无锡休闲旅游的概况,发展现状,特色,发展问题和研究进展。
在文章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并做出了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无锡休闲旅游的情况,为未来相关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无锡、休闲旅游、研究综述、概况、发展现状、特色、发展问题、研究进展、未来发展趋势、建议、展望、结语。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无锡作为江苏省的重要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针对无锡休闲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无锡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索提升无锡休闲旅游品质的途径。
近年来,无锡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类休闲旅游项目不断涌现,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保护不力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对无锡休闲旅游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无锡休闲旅游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无锡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进一步推动无锡休闲旅游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的探讨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研究无锡休闲旅游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通过对休闲旅游活动的分析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人类的休闲需求和行为特征,拓展休闲旅游理论框架,为休闲旅游研究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对无锡休闲旅游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城市的休闲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全国休闲旅游产业的共同进步。
深入研究无锡休闲旅游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层面,更体现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无锡休闲旅游的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特色、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展,以期为无锡地区的休闲旅游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旅游体验研究综述引言:旅游业在过去几十年里蓬勃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者的期望。
因此,旅游体验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焦点,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对旅游体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探索旅游体验的内涵以及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
一、旅游体验的定义和特征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感官和情感上的满足感。
它不仅是一种个体的主观体验,也是一种客观的行为结果。
旅游体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主观性:旅游体验是个体对旅游过程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旅游体验有不同的评价。
2. 情感性:旅游体验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包括快乐、兴奋、满足等。
3. 多维性:旅游体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文化体验、环境体验、社交体验等。
二、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1. 旅游目的地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是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
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期望和目的地的实际提供之间的差异会影响他们的满意度。
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景点设施等都会对旅游体验产生积极或负面的影响。
2. 旅游产品和服务因素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
旅游者对住宿、餐饮、交通等基础服务的满意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旅游体验的评价。
同时,旅游产品的创新和个性化服务也是提升旅游体验的重要手段。
3. 旅游者个体因素旅游者的个体特征和需求也会影响他们的旅游体验。
例如,个体的性格、兴趣爱好、旅游经验等会影响他们对旅游体验的评价和期望。
同时,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对旅游体验产生影响。
4. 旅游体验管理因素旅游体验管理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制定合理的旅游政策和规划,提供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旅游营销和宣传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满意度。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旅游体验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乡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体验农村文化、参与田园活动等旅游活动的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将对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内容丰富多样。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乡村旅游的定义、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策略、市场需求、农民收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
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方法,如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也有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为乡村旅游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成果丰硕。
国内学者在乡村旅游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理论观点和实用的研究结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一、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将更加多元化,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化运营。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市场化运营,建立健全的旅游市场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基础设施薄弱。
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限制,游客的游玩体验受到影响。
二、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存在一些管理混乱、秩序不佳的情况,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形象和品牌。
三、文化传承不足。
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存在丧失和流失的现象,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近20年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综述

近20年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综述研学旅游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
近20年来,我国研学旅游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吸引了广泛的学术关注。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方面对我国研学旅游研究进行综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给研学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于亲近自然、体验文化的需求,也为研学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对研学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研究内容研学旅游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研学旅游的定义与特征、研学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研学旅游的效果评价和研学旅游的管理等方面。
其中,研学旅游的定义与特征主要探讨了研学旅游的内涵、目标和特点;研学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了研学旅游的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研学旅游的效果评价研究了研学旅游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研学旅游的管理则探讨了研学旅游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管等问题。
三、研究方法研学旅游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和实地观察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给学生、教师和家长等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可以了解他们对研学旅游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访谈则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对研学旅游的感受和体验;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研学旅游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实地观察则通过亲身参与研学旅游活动,可以获得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四、研究成果近20年来,我国研学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研究成果方面,学者们对研学旅游的定义与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研学旅游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依据;相应地,研学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提出了多种适应不同场景的研学旅游模式;在研究成果方面,学者们对研学旅游的效果评价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揭示了研学旅游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对研学旅游的管理研究也为其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
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
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
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
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
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
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
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
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
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
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
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发 以及 开发 后 的运 营 、管理 ,旅 游景 区 的产 品设 计 与服 务配 置等 提 供 了极 为 有益 的指 导 。
一
代 末 ,国内对 旅 游 体验 的研 究 也 异 常 火 爆 起 来 。 从 目前 国内外旅 游 学界 对旅 游体 验 的研究 现 状来 看 ,众 多学 者从 不 同 的视角对 旅 游体 验 的不 同侧
维普资讯
北 京第 二外 国语 学 院学报 ( 游版 ) 旅
20 07年第 7期
( 总第 17期 ) 4
旅 游 体 验 研 究综 述
李 萍 许春 晓
湖 南长 沙 408 ) 10 1
( 湖南 师 范大 学旅 游学 院
摘
要 : 自2 世 纪 7 年 代以来 ,旅游体验研 究逐渐 成为 国外旅 游 学界 的重 点课 题 ,2 0 0 0世 纪 9 0年 代末期 , 国内
对旅 游体验 的研 究也 日益火爆起 来。本 文通过 对 国外 SC 和 国内 C K 引用的旅 游期刊所发 表的 相 关文献 的梳 理 ,较 SI NI 为系统地对 国 内外相 关研 究进行 了归纳和评述 。 国外旅游体 验研 究 的 内容侧 重在旅 游体验 的本质 、旅 游体 验 的动机 、
pooe rp s d. Ke r s:tu im ;tu s e p re e; s nmay o td s t y wo d o rs o r m x i nc i e u q r su y r u s f e l
自2 纪 7 0世 0年代 以来 ,旅 游体 验 研究 逐渐
c u t e .B s d o e a ay i o a r p l h d o S I a d C I he man c ne t o h e e r h o o r m x r n e a e o nr s a e n t n ls p p s u i e n S C NK ,t i o tns f te r sa c n tu s e p i c r i h sf e b s n i e e s mmaie d c mme td s s maia y oeg td s l mp ai a t u al n sv n a p c u r d a o z n ne y t t l .F rin s y r ut e h z p r c r o e e e t:t e e s n e he moiain e cl u e s s e il y s h se c ,t t t , v o te t e ,t e c trlif e c ,te me ig a d t eq ai uim x re c n e e p r n e b s d tuim.D me t t d h y s h u u a n u n e h a n u t o t r p l l n n h l y f o s e p i n e a d t x i c - ae o r e h e e s o sc s y i u rs t a e m s y a o tte b sc te r so u i e p r n e a d te p o u td s n o e e p r n e b s d t rs eu s r o t b u ai h o e t r m x i c rd c e i t x i c — a e o im.A a t h l l h i f o s e e n h g fh e e u tl ,te s c  ̄e sa d me o sb t e r i d d met e s mmaie 、An o rs csa o t h s  ̄ de n C i aa ed s u s d a d o u t d we n fe g a o si a u t n h e o n n cr r d z d s me po p t b u e e t e u si hn r ic se i n
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综述

2、2海岛旅游的资源禀赋、游客需求及实现方式
在中国,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得到了高度重视。例如,海南岛通过 建设国际旅游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海洋文化等措施,提高海岛旅游的品 质和吸引力。
2、3海岛旅游的安全管理、环境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3海岛旅游的安全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海岛旅游在为游客提供独特体验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在安全管理方面,海岛旅游需要对游客进行安全宣传和 教育,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确保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
2、1海岛旅游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
在中国,海岛旅游也逐渐受到重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逐渐加 大对海岛旅游的投资力度,推动海岛旅游的发展。目前,中国的海岛旅游目的地 以海南岛、台湾岛和南海诸岛为主,其中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海岛旅游目的地,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内容摘要
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们认为未来海岛旅游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展开:
1、加强海岛旅游理论体系研究。建立完善的海岛旅游理论体系,明确海岛旅 游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和发展规律等,为海岛旅游的实践提供指导。
内容摘要
2、深化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系统调查和评价海岛旅游资源,挖掘 海岛独特的旅游价值,创新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和产品体系,提升海岛旅游的竞争 力和吸引力。
摘要
摘要
健康旅游作为一种将健康与旅游相结合的全新业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 的。本次演示旨在综述国内外健康旅游研究的现状,探讨其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 为相关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引言
引言
健康旅游是一种以促进身心健康、恢复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随 着全球老龄化趋势加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本 次演示通过梳理国内外健康旅游研究现状,以期为健康旅游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 考。
中国夜间旅游研究综述

中国夜间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夜间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夜间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
本文旨在对中国夜间旅游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回顾中国夜间旅游的发展历程,梳理夜间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夜间旅游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热点等方面。
同时,文章还将对夜间旅游的影响进行探讨,包括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文化影响等。
本文将总结中国夜间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评价,发现夜间旅游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文章还将结合中国实际,探讨夜间旅游发展的策略与路径,为夜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夜间旅游研究的综述,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关注夜间旅游领域,推动夜间旅游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中国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夜间旅游的资源类型与特色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夜间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特色鲜明。
这些资源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现代都市的活力与魅力。
资源类型方面,中国的夜间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址、民族风情、现代都市风光等。
自然景观如黄山的云海、张家界的星空,在夜晚更显神秘与壮观。
历史文化遗址如故宫的夜景、西安的古城墙,在灯光的映照下,更加彰显了其历史沧桑与文化底蕴。
民族风情方面,各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如苗寨、藏寨等,其独特的夜间民俗活动和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
现代都市风光则以上海的外滩、广州的珠江夜游为代表,展现了都市的繁华与活力。
在特色方面,中国的夜间旅游体现了“古今交融、多元一体”的特点。
一方面,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夜间旅游体验。
例如,利用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旅游体验研究综述姓名:林强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班级:旅游管理41 学号: 2224121 指导教师:刘庆友职称: 副教授2007年6月3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旅游体验研究综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林强指导教师刘庆友摘要:体验经济时代正作为一个继服务经济时代以后又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焦点。
本文就体验经济下旅游界对旅游体验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文献综述,主要从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旅游体验的管理,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旅游体验营销,旅游体验的研究理论框架构建等五个方面来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体验经济;旅游;旅游产品;体验;体验营销The Overview to Tour Experience Studies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Lin QiangTutor Liu QingyouAbstract:The experience economic ages is being the new economic ages after the service economic ages and as a result it is becoming the foucs to the researchers.This text will do a overview to tour experience studies in a environment which the experience economic ages is becoming the new economic ages.The text will do it from 5 aspects which are the influence facts,the management ,the design of the product,the marketing and the theories frames.Key words:Experience economy;Torism;Travel product;Experience;Experience personally a marketing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1Joseph Pine 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1Gilmore)(2002)在他们1999年合著的《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一书中,对体验经济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1]。
体验经济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提供体验为最主要经济提供品的经济形态”。
这是经济界对体验经济的一次详细阐述。
这也标志着体验经济的研究取得了一次重大成果。
而对与旅游这样一个本质是一种“体验”(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的行业,旅游体验的诞生以及对它的研究是毋庸质疑的。
一、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
Chris Ryan在《休闲旅游:社会科学的透视中》将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划分为先在因素,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几个因素,并且认为旅游体验的质量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李晓琴(2006)旅游体验影响因素受旅游者的客观与主观条件的影响。
具体的重要影响因素:足够的闲暇时间;一定的购买力;知识背景,包括早期的经验;取得技能的自我努力;接受新鲜事物态度和能力;社会网络关系,包括与当地居民的交流[2]。
赵欣(2007)提出决定旅游体验的因素,认为旅游需求是产生旅游体验的前提,在一个人的旅游需求中可能同时包含对于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审美、尊重、自我实现等多种需求的内容。
旅游动机,旅游需要的实现还必须要有旅游动机[3]。
人们的旅游体验及动机都是建立在一定旅游需要基础之上的,旅游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望被主体体验着。
谢彦君,吴凯(2000)在Chris Ryan提出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把旅游期望对旅游体验的影响摆到了异常重要的位置[4]1。
李怀兰(2004)认为影响旅游体验效用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者自身因素,与旅游过程相关的其他人的影响,旅途中的因素,旅游产品的特性[5]。
(二)旅游体验影响的期望理论谢彦君,吴凯(2000)在Chris Ryan提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期望—感受”模型。
旅游体验满足与否,与旅游者本身的期望水平和感知调节能力细息息相关[4]3-4。
郑聪慧(2006)游客体验总体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旅游者出行前对旅游景区的期望水平,以及他本身的感知能力和调节能力[6]。
白翠玲等(2005)旅游者的满意度是旅游期望与旅游体验之间的差值。
当体验结果大于或等于体验期望时,旅游者产生满意感,最终通过重复消费达到高度忠诚;当体验结果小于体验期望时旅游者产生不满意感,造成修正或减弱需求从而对旅游服务或产品抱怨,甚至终止体验,并且这种结果将被作为旅游经验储存起来对旅游者的下一次的旅游需求旅游期望和价值判断产生影响[7]。
刘书葵(2007)游客在期望体验主观理想情境的前提下接旅游服务,同时直接参与并影响着旅游服务的生,因此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无法完“预见”,更无进行“召回”。
而且整个服务过程的每个细节,甚服务与被服务双方在提供和接受服务当时的情绪态都可能对整个服务过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8]。
(三)旅游体验影响的动机理论谢彦君(2005)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社会个体来说,旅游是一种自我重构的行为。
借助于这种行为,人们企图表达他们自身在心理上,社会意义上以及经济层面挣脱日常行为框架的束缚并进而从新认识和调整自我的努力。
作为一中植根于旅游世界的空间、时间、社会和经济等多维框架中的个体体验过程,旅游是个人对自身潜在需要和内在价值的一种唤起和满足。
一旦这些潜在需要和内在价值被激活并放置到度假的意图和情境当中,旅游动机便产生了,它也同时构成了影响旅游期望的最主要的内生变量。
接着旅游期望构成了对各种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的感知的先决因素。
所以,动机对于旅游的满意程度也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9]。
卢军霞(2005)以古镇游客体验因素及动机为出发点论述了游客选择古镇做为体验的动机因子,本身这种动机就是做为旅游体验的一种影响因素存在。
并把它概括为追求心灵体验、观光体验、边际条件和吸引条件[10]。
二、旅游体验的管理研究(一)游客体验管理的必要性魏峰群(2006)旅游体验已经成为旅游者期望获得的一种重要人生经历。
作为提供各种旅游产品的旅游企业,如何运用用新的管理手段来满足市场需求,已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问题[11]。
因此,旅游体验管理开始成为学术界和旅游企业界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词汇,其实把它看成一种新的管理视角更为恰当,这种视角为旅游企业通过了解旅游者体验要素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指导原则。
冯海燕(2006)旅游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保持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就要从满足游客体验出发,对符合游客体验期望的体验的研究设计、生产、销售等进行全面管理活动。
并从体验管理的应用价值上来阐述旅游体验管理的必然性[12]。
杨康民(2006)旅游体验管理的战略上分析,认为体验提供是企业战略优势的新来源的战略[13]。
体验经济所呈现的游客价值趋向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魅力,需要我们的企业去悉心体察并以战略的眼光重新审视和整合战略性资源,新经济模式呼唤创新的战略理念和战略管理。
(二)游客体验管理的方法余建辉,张健华(2005)根据旅游体验因素调控的难易程度采取针对性措施。
对于不可控因素采取补救措施,对于可控因素把它作为游客体验管理的切入点,通过调解和管理那些可控因素可以达到对游客旅游体验进行管理的目的[14]。
阎会心,王生平(2003)从战略的角度来讨论体验管理的方法。
全过程顾客参与管理,加强顾客与企业的互动,在产品中附加体验,用服务传递体验[15]。
黄其新等(2002)也从战略角度来论述旅游体验管理的方法,即TEM战略,把企业界定为体验型企业,关注游客的体验价值活动,创建以游客为导向的体验服务系统[16]。
杨康民(2006)旅游体验管理的战略上分析,认为企业应抓住机遇坚持旅游体验导向注重体验的综合性 ,打造整合体验传递系统,注重员工体验,造就体验提供团队[13]。
三、体验环境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一)体验经济下旅游产品的内涵研究王娜(2005)从体验经济下旅游产品的特点出发指出旅游体验产品是旅游产品生产商根据每位客人的个性化要求,单独生产并提供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的旅游产品,为每位客人创造一段难忘的经和感受[17]。
梁彦明(2005)提出了一种基于游客体验的旅游产品分析工具—PEAR分析法,提出了体验经济下旅游产品的核心为旅游体验,旅游体验围绕游客体验做文章,将游客的动机、期望和感受融入到旅游产品设计中,使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获得全身心的愉悦和难忘体验[18]。
王立岩,许楠(2005)指出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必须以体验为基础,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强调与旅游者的沟通,并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
尽量在旅游产品中创造能够吸引旅游者的体验,适当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不断树立旅游产品的品牌、塑造旅游产品的整体意象,在更多方面取得消费者的认同感[19]。
王淑翠(2005)把体验经济下的旅游产品定义为体验式旅游,重视开发顾客体验,以顾客体验和顾客感受为中心,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调查、细分、定位和预测,掌握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确定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导向和规模[20]。
(二)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在涉及到产品开发这一问题时,由于其实用性为先的特征决定了旅游体验产品设计方面有较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其中的文献资料也相对较为丰富。
许林,鲍宏礼(2007)在《旅游体验设计理念与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一文中从旅游体验设计理念,旅游体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旅游产品体系构建这3个方面来阐述旅游体验产品设计。
其侧重点在旅游体验的设计理念以及旅游产品体系构建这两方面[21]。
黄鹂(2004)在《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一文中则从旅游景区开发模式这个旅游产品设计的一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认为构建一个丰富、多样的游客体验系统是旅游景区开发的新模式[22]。
张千红(2006)在《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的趋势分析》一文中结合体验旅游的分类,从国外体验旅游产品的类型,我国体验旅游开发的主要类型与尝试,两个方面来进行旅游体验产品开发的研究提出注意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规划职能,注意配套法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注意市场营销战略的调整,注意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注意研究旅游者新的需求等五个旅游产品开发的注意点[23]。
李学江杜岩则(2006)在《体验经济给我国旅游商品开发的启示》以启示这个角度来进行论述具体提出了注重个性化,提高参与度,明确主题性,增强体验性,强调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