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与展望
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建议探究

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建议探究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人们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研学旅行在我国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学习与旅行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研学旅行的发展。
2016 年,教育部等 11 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此后,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研学旅行的落地实施。
政策的支持为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家长对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以及学校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校开始选择研学旅行作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参与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三)产品类型日益丰富目前,我国的研学旅行产品涵盖了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红色教育、劳动实践等多个领域。
从形式上看,有短期的一日游、两日游,也有中长期的夏令营、冬令营等。
产品类型的丰富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四)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研学旅行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些研学旅行产品存在着“只游不学”或“重游轻学”的现象,课程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缺乏深度和针对性。
此外,部分研学旅行机构的师资力量薄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安全保障措施也有待加强。
二、我国研学旅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不匹配一些研学旅行课程在设计上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未能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无法真正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研学旅行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指导教师,但目前很多机构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导游或临时聘请的工作人员组成,他们缺乏教育教学的专业背景和经验,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近20年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综述

近20年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综述研学旅游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
近20年来,我国研学旅游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吸引了广泛的学术关注。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方面对我国研学旅游研究进行综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给研学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于亲近自然、体验文化的需求,也为研学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对研学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研究内容研学旅游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研学旅游的定义与特征、研学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研学旅游的效果评价和研学旅游的管理等方面。
其中,研学旅游的定义与特征主要探讨了研学旅游的内涵、目标和特点;研学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了研学旅游的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研学旅游的效果评价研究了研学旅游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研学旅游的管理则探讨了研学旅游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管等问题。
三、研究方法研学旅游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和实地观察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给学生、教师和家长等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可以了解他们对研学旅游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访谈则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对研学旅游的感受和体验;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研学旅游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实地观察则通过亲身参与研学旅游活动,可以获得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四、研究成果近20年来,我国研学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研究成果方面,学者们对研学旅游的定义与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研学旅游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依据;相应地,研学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提出了多种适应不同场景的研学旅游模式;在研究成果方面,学者们对研学旅游的效果评价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揭示了研学旅游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对研学旅游的管理研究也为其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旅游形式的多元化,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融合了学习与旅行的教育模式,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能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研学旅行的概念,明确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旅游形式,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与旅游体验的双重属性。
接着,我们将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背景进行梳理,包括教育改革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需求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概述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的数量、研究的主题、研究的方法等,以揭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我们还将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的特点进行比较,以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明确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学旅行的概念界定与特点分析。
多数研究认为,研学旅行是一种结合学习和旅行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探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
研学旅行的价值与意义探讨。
研究指出,研学旅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还能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与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如以学校为主导的研学旅行、以旅行社为载体的研学旅行等。
同时,针对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研学旅行模式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历史文化研学、自然科学研学等。
近五年来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述评

近五年来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学旅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科学问题等方式,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近五年来,国内对研学旅行的研究日益丰富,涵盖了理论基础、实践模式、问题与挑战等多个方面。
本文旨在对近五年来的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研学旅行的起源和发展,梳理了近五年来的主要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分析和归纳,本文总结了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问题与挑战等方面。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研学旅行的评价体系、安全保障机制等。
在评价部分,本文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近五年来的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评价。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研究文献的观点和结论,本文认为,研学旅行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资源整合、安全保障、教师素质等。
本文提出了对未来研学旅行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建议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加强跨学科合作和资源整合,完善研学旅行的评价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以促进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领域的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共同推动我国研学旅行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教育学理论:研学旅行强调实践与体验的结合,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实践导向”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际操作,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更能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近20年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综述

近20年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综述近20年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综述近年来,研学旅游在学界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学旅游是指学生结合学习内容,通过参观、观察、实地调研等方式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教育、培训、城市规划、文化传承等多重目的的旅游形式。
近20年来,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经历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对近20年来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近20年来,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研学旅游的定义与特征、研学旅游的效果评价、以及研学旅游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在研学旅游的定义与特征方面,研究者们主要探讨了研学旅游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他们认为,研学旅游是学校、教育机构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考察和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并通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实现教育目标。
此外,研学旅游还强调体验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和社会参与等特点。
在研学旅游的效果评价方面,研究者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学生反馈等方式,研究了研学旅游对学生学习成绩、学科兴趣、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他们发现,研学旅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并促进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研学旅游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方面,研究者们主要探讨了如何提高研学旅游的教学效果。
他们从规划和设计行程、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的学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例如,研学旅游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此外,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近20年来我国研学旅游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
其中,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面对面或网络形式的问卷调查,研究者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研学旅游的看法和体验。
总体而言,近20年来我国研学旅游研究在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

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一、研学旅行的概念和特点研学旅行是一种以学习和体验为目的的旅行方式,它是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相较于传统旅游方式,研学旅行具有以下特点:1. 以学习为目的。
研学旅行不同于传统旅游,它更注重参与者在旅行中的学习和体验,通过参观、互动等方式,来加强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
2. 结合实践活动。
研学旅行强调实践与体验,参与者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操作,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多元化的学习内容。
研学旅行的学习内容不仅限于学校课程,还包括文化、历史、地理、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4. 鼓励互动交流。
研学旅行重视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鼓励他们通过互动、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学习和交流。
二、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随着研学旅行在我国的不断兴起,研究者也纷纷开始关注和探讨研学旅行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学旅行的实践案例研究。
一些教育机构和旅行社已经开始开展研学旅行,通过实践案例的研究,可以了解研学旅行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
2. 研学旅行的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者关注研学旅行对参与者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探讨研学旅行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因素。
3. 研学旅行的发展策略研究。
针对我国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研究者开始探讨如何制定发展策略,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
4. 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评估。
一些研究致力于评估研学旅行在教育领域的实际价值,探讨其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在当前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趋势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多元化发展。
我国各个地区、学校和旅行社开始开展研学旅行项目,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不仅有国内研学旅行,还有国际研学旅行项目。
2. 专业化服务。
随着研学旅行市场的扩大,一些专业的研学旅行机构应运而生,为研学旅行提供更专业、个性化的服务。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引言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主题。
它是一种通过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离开教室,走向社会,亲自参与到真实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中。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多学校和教育机构推崇的教学方法。
国内研究综述国内的研学旅行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兴起。
研究发现,研学旅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习能力。
例如,在历史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加深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同时,研学旅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完成各种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研学旅行的研究比国内要更加深入和广泛。
研究发现,研学旅行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通过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增强自己的国际视野。
此外,国外的研究还表明,研学旅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我认知能力。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会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和困难,通过克服这些困难,他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研究不足与展望尽管国内外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目前的研究多数只关注了研学旅行的效果,而对于其具体实施过程和方法的研究较少。
其次,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学旅行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这导致了一些学科领域的研学旅行教学模式仍然较为滞后。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将重点放在研学旅行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上,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学科领域的研学旅行,以满足不同学科领域的需求。
结论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表明,研学旅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提高个人发展和自我认知能力。
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

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将详细讨论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研究问题、研究成果和研究展望。
最后在将进行研究总结、研究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够全面了解我国研学旅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态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我明白了,关于的文章的关键词是: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研究问题、研究成果、研究展望、研究总结、研究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的研学旅行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理念不够成熟、评价机制不完善等。
对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探讨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以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研究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探索研学旅行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推动研究研学旅行的发展。
研学旅行是一种以实地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参观、体验、调研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研学旅行的意义还在于探究不同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质量。
研究研学旅行的意义还在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推动学校教育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成长需求。
研究研学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更在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2. 正文2.1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开展研学旅行研究的基础,能够保证研究的严谨性和有效性。
在研究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9, 7(5), 529-535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journal/ceshttps:///10.12677/ces.2019.75090The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Study Tour in ChinaLu Xu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Received: Aug. 28th, 2019; accepted: Sep. 13th, 2019; published: Sep. 20th, 2019AbstractStudy tour, a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combining investigative study with travel experien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which has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academia. 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study tour,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research on study tour in China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curriculum design, business model, product and base co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stud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such as research pers-pective,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tour theory and its practical development.KeywordsStudy Tour, Review, Prospect我国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与展望徐璐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收稿日期:2019年8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13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20日摘要研学旅行作为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引发了业界与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研学旅行的相关文献,发现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概念内涵的界定、课程设计、经营模式、产品与基地建设、研学主体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还存在研究徐璐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推动研学旅行理论的构建和实践发展。
关键词研学旅行,综述,展望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研学旅行成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无论是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1]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还是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将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都体现了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内研学旅行的实践和研究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而不断深入,各地开展了研学旅行的试点和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
研学旅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其具体操作上,对占比86%,从表1的期刊分布也可以看出,在前五位的期刊中,除了旅游纵览,其他都是教育类期刊,这与研学旅行政策上的教育性原则定位是密切相关的。
2.3. 关键词分布在关键词的统计中,我国研学旅行文献的高频率词汇主要包括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课程开发、素质教育、中小学等,也体现教育学对研学旅行研究的贡献。
3. 研学旅行的研究内容国内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涉及概念内涵的界定、课程设计、经营模式、研学旅行目的地与基地建设、研学主体特征五个方面。
徐璐3.1. 研学旅行的概念内涵3.1.1. 概念演进的角度从概念演进的角度,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一般会追溯到古代的游学,无论是希腊三贤,还是孔子周游列国的记载,游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世界上许多国家将游学作为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学习途径,并逐步纳入正统教育体系,其中,欧美的“大陆游学(the Grand Tour)”和日本的“修学旅行”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来源[4]。
在我国,研学旅行的概念最早是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的,在此之后,政策文件与文献研究基本都采用研学旅行为主题词。
3.1.2. 广义和狭义视角在广义上,研学旅行与教育旅游的内涵较为一致,是以求知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朱立新(2014)认为广义的研学旅行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开展的文化性质的旅游活动[5]。
目前,文献研究更多基于狭义视角的探讨,认为研学旅行是以旅行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强调其教育性原则。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
广义与狭义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 主体定位不同。
狭义概念界定的主体是中小学生,而广义概念的研学旅行主体是满足求知需求的旅游者,不仅限于学生;2) 侧重点不同。
研学旅行的两大要素是研学和旅行,广义概念侧重在旅行,在旅行过程中获取知识,而狭义概念侧重在研学,属教学活动,是根据教学目标开展的旅行体验;3) 实施方式不同。
虽然都是以旅行为载体,但狭义概念的旅行是由教育机构统一组织安排的集体旅行活动,广义的旅行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3.2. 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建设3.2.1. 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是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研学旅行不同于分科的实践教学,要有系统的课程设计。
《地理教学》在2019年连载四期探讨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作为研学旅行指导性规范,促进研学旅行规范化、课程化、优质化[6][7][8][9]。
在课程性质与定位上,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旅行应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10]。
在课程内容与实施上,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学科特点、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课程设计。
朱洪秋(2017)根据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三阶段四环节”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型[11]。
刘璐和曾素林(2018)通过对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将其课程实施分为自然教育、生活体验、文化考察和交换学习模式[12]。
在课程的评价体系上,应结合研学旅行课程特点,兼顾过程性与结果性指标。
3.2.2. 研学旅行具体课程设计郭锋涛等(2019)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划分为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六个方面,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课程提出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7]。
各学科开展了研学旅行的有益尝试,地理学相关的文献最多,特别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研学旅行成为地理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
学者们聚焦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旅游研学讨论,周银锋(2019)从研学目标制定、实施过程控制、评价机制确立三方面提出培育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13],并构建了研学旅行学生行为表现评价体系[14]。
文献研究有针对具体地区,如永定河峡谷[15]、嘉陵江小三峡[16]、长泾老街弄堂[17]或课程内容,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8]等进行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课程设计要以具体学科知识为依托,但也强调多学科的融合。
徐璐3.3. 研学旅行的经营模式自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范畴,各地积极试点开展研学旅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安全、经费、课程、师资、基地建设等方面[19][20][21]。
学校主导推动研学旅行存在一定困境[22][23],学者们认为研学旅行开展应采取“校企”[24]或“政校企”[25]合作模式,也要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26]。
李臣之和纪海吉(2018)提出要有机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建构U-S-I 研学旅行专业指导共同体[27]。
研学旅行是社会性的服务产品,无论是钟林凤和谭诤(2017)提出的研学旅行体系[28],还是钟志平和刘天晴(2018)提出的研学旅行利益相关者运行模式[29],都说明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必须要多方协同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作为创新性的教育服务,研学旅行要依托学校的课程设计与专业指导,但在具体运作模式上要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市场运作优势。
3.4. 研学旅行目的地与基地建设3.4.1. 研学目的地特色产品开发在中国首批研学旅游目的地中,北京海淀区打造科教旅游线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学旅游产品框架;安徽黄山凭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开发地质景观与徽文化研学;绍兴市着力打造“跟着课本游绍兴”研学旅行产品;曲阜市依托儒家文化资源进行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
梅雨晴(2018)则以首批研学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研学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的评价体系[30]。
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除了地域特色,也可以主题类型为线索。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31]将研学旅行产品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
文献研究针对不同的地区,如南京[32]、西安[33]、桂林[34]或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如茶文化[35]、地学资源[36]、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37]等探讨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
3.4.2. 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建设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的名单,各地纷纷出台相关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管理文件,加强研学旅行基地规划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