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教案
河姆渡原始居民教案

河姆渡原始居民教案教案标题:河姆渡原始居民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河姆渡遗址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探索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
3. 学习使用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来研究古代社会。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资源:- 讲义、幻灯片和教学视频- 河姆渡遗址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河姆渡原始陶器、石器等考古文物模型或图片- 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介绍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重要性。
- 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原始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讲义、幻灯片和教学视频,向学生介绍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文化特征,如居住形式、服饰、食物、工具等。
- 讨论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异同点,并探索其对后世的影响。
3. 组织小组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如居住形式、食物等)进行研究。
- 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子问题,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参考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收集相关信息。
- 小组成员分享并讨论彼此的研究成果,并整合形成小组报告。
4. 小组报告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简要报告,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
- 全班讨论小组报告,比较不同小组的研究结果,共同总结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
5. 拓展活动(15分钟)- 给予学生更多拓展资源,如推荐书籍、电影或网站,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河姆渡文化和其他相关内容。
-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探讨原始社会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对接下来深入学习河姆渡文化或其他古代文明表示兴趣。
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 评估小组报告的内容和组织程度。
- 学生的书面作业,如回答与河姆渡文化相关的问题或书写感想。
社区安全教案

社区安全教案一、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向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以提高社区的整体安全水平。
通过学习,居民将能够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并在紧急情况下应对应急事件。
同时,通过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友好的社区环境。
二、教学内容1. 社区潜在的安全隐患a. 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暗巷、停车场、楼道等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b. 居家安全问题:火灾、漏电、泄露气体等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c. 交通安全问题:骑车、开车过马路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的情况;d. 诈骗和盗窃问题:了解最近的骗术和防范措施。
2. 常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a. 火灾事故:如何迅速撤离和报警,正确使用灭火器;b. 自然灾害:地震、风暴、洪水等紧急情况下的应对策略;c. 盗窃事件:如何保护财产,加强防盗意识;d. 人身安全:遭遇抢劫、威胁、强迫等情况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3. 安全技能的培养a. 急救技能:学习基本的急救步骤,如心肺复苏和止血等;b. 自卫技巧:介绍简单有效的自卫技巧,如摔倒时如何保护头部和肢体;c. 安全宣传:了解安全知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社区安全活动。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向居民介绍社区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常见的安全事故处理方法。
重点强调预防措施和相关技能的培养。
2. 图文解析利用图片、图表等形式解析各类安全问题,让居民更直观和深入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3. 示范演练在教学环节中设置示范演练环节,引导居民学习和模仿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和自卫技巧。
4. 小组讨论鼓励居民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自身的安全经验和问题,促进交流和互相学习。
四、教学评价1. 知识测验设置简单的选择题和判断题,测试居民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操测试在模拟情景中,测试居民在处理实际安全问题时的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
3. 反馈和总结结合课堂表现和测试结果,对居民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总结,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人口与人种一、【教材剖析】教学目的知识技艺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3.归结世界人口散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散布的要素进程方法1.可以运用资料归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2.可以运用世界人口散布图,归结世界人口散布的特点情感目的协助先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散布的四大稀疏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剖析缘由。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形,引导先生思索;自主学习与协作探求法;针对练习稳固。
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进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意图教员活动先生活动创设情形〔1分钟〕展现春节时期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截止2021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到达70亿。
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世界人口的增长〔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添加10亿人口所需求的时间【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转机】假设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出息程【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缘由是什么【ppt展现】图片展现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转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议【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先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总结】欧洲,北美等兴旺国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开展中国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机】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读图2】比拟各大洲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域人口的增长还要遭到人口迁移等其他要素的影响。
【协作学习】从1830年到2021年,地球每添加10亿人口所需求的时间区分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自主学习】结合教材70页,第一二段文字,剖析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阶段特点【协作探求】剖析二战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缘由生活条件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等【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学习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如何计算【协作探求】计算各国自然增长率,并剖析增长率大于0,等于0,小雨0区分代表什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居民的分布特点,掌握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 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居民的分布特点及生活方式2.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3. 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居民的分布特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2. 难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居民与聚落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和聚落景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民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居民与聚落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居民的分布特点及生活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形成与发展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案例,探讨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居民分布特点的认识。
2. 评价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3. 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聚落,观察居民生活与聚落环境的关系。
2.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策划一次模拟聚落发展的活动。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民居图片,及相关视频资料。
2. 教材:提供丰富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和聚落景观。
居民分类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居民分类教育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积极作用。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3. 帮助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三、课程对象社区居民、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四、课程时间2课时五、课程内容1. 第一课时(1)垃圾分类的意义和背景(2)我国垃圾分类的现状及政策法规(3)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分类标准(4)案例分析:国内外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2. 第二课时(1)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方法(2)分类投放垃圾的技巧和注意事项(3)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策划(4)实践环节:现场分类投放垃圾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分类标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垃圾分类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实践法:通过现场分类投放垃圾,让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方法。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垃圾分类宣传册3. 垃圾分类桶4. 案例分析材料5. 实践场地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环保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关注。
2. 讲解:讲解垃圾分类的意义、背景、现状、政策法规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分析国内外垃圾分类的成功案例,讨论垃圾分类的实施过程。
4.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经验。
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分类投放垃圾,让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方法。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垃圾分类的正确率。
3. 学生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4. 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反馈。
十、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垃圾分类的短文,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居民与聚落教案

居民与聚落教案居民与聚落教案(700字)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居民和聚落;2.掌握居民与聚落的概念;3.理解居民与聚落之间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5.学会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居民与聚落的含义,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居民与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聚落对居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各个建筑、人像等要素,然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 学习(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居民和聚落的概念,并给出具体的定义。
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纸上写出自己对居民和聚落的理解。
3. 讨论(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同桌讨论,然后选择两位学生发言,给出自己的定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适当的修正。
最后得到居民和聚落的准确定义。
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出示几幅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描述每个聚落的特点。
教师适时提问,带领学生思考聚落为什么有不同的类型,以及这些特点对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5. 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的内容,总结出聚落对居民生活的作用,并用自己的话表达。
6. 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关于居民与聚落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纸上作答。
然后教师逐一带领全班讨论答案,并解释正确答案的原因。
7.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部分农村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然后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和聚落有什么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8.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四、教学手段:1. 图片展示;2. 学生讨论;3. 教师讲解;4. 问题导入;5. 小组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讨论发言情况;2. 学生的案例分析和问题回答情况;3. 学生对居民与聚落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和清晰;4. 学生能否理解居民和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教案-居民和经济

地理教案-居民和经济一、教学目标1.了解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掌握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居民生活习惯、文化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居民生活习惯、文化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习惯、文化特点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吗?2.教学内容(1)居民生活习惯、文化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分析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习惯、文化特点。
②结合地理环境,探讨居民生活习惯、文化特点的形成原因。
(2)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①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结合地理环境,探讨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案例分析(1)以我国为例,分析居民生活习惯、文化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北方地区: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居民生活习惯、文化特点等。
②南方地区:展示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居民生活习惯、文化特点等。
(2)以我国为例,分析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①东部地区:展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等。
②西部地区:展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等。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所在地区的居民生活习惯、文化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反思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巩固所学知识。
5.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拓展1.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概念。
2.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
3. 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人口与聚落:人口增长规律、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聚落类型及特点。
2. 语言与宗教:世界主要语言、宗教的分布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特点、聚落类型及特点、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规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世界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情况。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世界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有什么特点?”2. 教学环节一:人口与聚落(1)人口增长规律:讲解人口增长的历史与现状,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的先慢后快的规律。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密度:介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原因。
(3)聚落类型及特点:讲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形成、特点及区别。
3. 教学环节二:语言与宗教(1)世界主要语言:介绍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情况,分析语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2)世界三大宗教:讲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信仰人数及分布情况,分析宗教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4. 教学环节三: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文化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家乡的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情况,思考人与自然、文化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学习目标:1.能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2.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3.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4.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5.学会分析人口增长率对人类的影响6.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7.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8.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9.知道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10.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3.知道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三大宗教和它们的分布情况。
4.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5.聚落的形成的条件。
教学方法:结合图表、地图分析问题,通过计算掌握问题教学准备:《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世界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图片和资料等教学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这一节我们复习世界的居民,你知道世界上现在有多少人吗?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出示幻灯片1:标题出示幻灯片2:学习目标现在我们来复习第一个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一、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出示幻灯片3:《世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回答:(1)1750—180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说明:曲线越平缓,说明人口增长越慢;曲线越陡,说明人口增长越快。
由图可知,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十分缓慢)(2)180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逐渐加快)(3)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快速增长)出示幻灯片4: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人口增长逐渐加快;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口快速增长。
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世界60亿人口日是哪一天?(60亿,1999年10月12日)出示幻灯片5:“资料:地球上的第60亿位居民”活动(一)P65页第1题,让学生读P65页《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并填左表,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示幻灯片6:《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及说明问题》并讲解(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它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口基数越大,增长也就越快。
)出示幻灯片7: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如何计算?(让学生阅读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总数×100%)出示幻灯片8: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增加;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减少。
出示幻灯片9:举例计算人口增长率活动(二)P65页第2题,让学生回答并提问: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高?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低?出示幻灯片10:图《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提问: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哪一个地区?最慢的是哪一个地区?出示幻灯片11: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必须同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如果增长率过高,可能会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贫困人口增加;如果增长率过低,可能会造成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出示幻灯片12: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愈来愈快。
活动(三)让学生完成P66页图4-4《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并巡视,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名画折线图,一名画曲线图。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
一个地方人口疏密的程度我们用什么来表示?(人口密度)出示幻灯13:什么是人口密度?它是如何计算的?(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地区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出示幻灯片14:计算临盘地区的人口密度活动(四)让学生填P67页第1题:世界人口的分布是怎样的?让学生读P66页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回答:1.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大于200人)2.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小于1人)出示幻灯片15:指图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出示幻灯片16: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小结:刚才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世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率情况、人口曲线图的绘制、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等知识。
出示幻灯片17、18:巩固性测试题: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 ) 和( ) 决定的。
2.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 亿。
3.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
4.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上看,亚洲的( ) 和( ) 部( )洲和( )洲的东部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5.某城市总人口为100万,1999年出生并成活婴儿25000人,死亡15000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
6.我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那么,我国的人口密度为( )(人/平方千米)。
(过渡)目前世界人口面临两大主要问题:一是人口增长过快。
多年来,世界人口年均以 7800 万人的速度递增。
1999年 10 月,全球人口已超过 60 亿。
预计到 2050 年,全球人口将增至 89 亿。
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二是人口增长过慢。
由于穷国与富国发展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生活水平、包括健康和教育等在内的人口素质的差距不断扩大,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极为不利。
二、人种三大人种的体表特征(课本有图片和文字说明,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了解来描述);读图了解三大人种的分布,提出疑问:三大人种除原始居住地外,别的地方也有分布,这是为什么呢?引出三大人种的迁移解说.!资料补充:白种人的迁移:就近迁移——指西亚和北非、西伯利亚等地区的白种人的分布;殖民迁移——欧洲自瓦特发明蒸汽机后,海上航运业得到高度发展,萌生了寻找新大陆的想法和行动,继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麦哲伦环球航行,踏遍了美洲大洋洲以及他们垂涎欲滴的“黄金遍地”的印度,这里自然也就成为白种人移民及其后裔生活的地方了!(指出:其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科学技术也一并迁移,为后一节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以及发达国家的分布埋下伏笔)黄种人的迁移:就近迁移——亚洲东北部(源地应该在中南部——学生分析)偶然迁移——据考证:历史上有一次黄种人之间战争的记录,说一支部队突然消失,后来人们在美洲发现了他们的活动痕迹,这就是印第安人!(欧洲人误认为的印度人Indian 的译音)北冰洋沿岸叫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侮辱性称呼,忌用)黑种人的迁移:作为奴隶贩卖(书上有资料)第三节语言和宗教(过渡)语言跟随人种的迁移而迁移,并在迁移地区同化和发展。
英语: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移民,流传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成为这些过的国语或官方语言,因为历史上的英国殖民范围最广,也使英语成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法语:法国和其曾经殖民的地区,如加拿大、非洲刚果等国西班牙语: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海上强国,是寻找新大陆和殖民扩张的先锋,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都沦为其殖民地,也使其地区通用西班牙语,现在的巴西被葡萄牙人所占,故通用葡萄牙语。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都属于欧洲语系中的拉丁语系,故通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才被人们习惯性称为拉丁美洲。
阿拉伯语:阿拉伯民族的通用语言,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阿拉伯人聚居的地区汉语:除中国外,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这是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极端黑暗的时候,位于广东、福建的居民不堪忍受国内的生活重负,铤而走险出海“下南洋”(即现在的马来群岛一带)谋生,最终在当地定居下来,使东南亚成为华人(取得当地国国籍)华侨(保留中国国籍)最多的地区,汉语也就带到了这里。
为什么联合国工作语言是英语、法语、俄语、汉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联合国建成于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今天的俄罗斯)、中国五国成为常任理事国,五国的国语就是前4种,此外,分布范围广,影响也比较大的西班牙语(拉丁美洲)和阿拉伯语(西亚北非地区)也被确立为工作语言。
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指的是联合国召开大会、形成决议性文件等使用的官方语言,召开大会时,发言者的发言被译员同声翻译成6种语言,颁发文件也是6种语言各有一份。
独立完成思考题:1、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吗?请说出主要的几种语言名称,读第75页上的地图说出它们分布的地区。
2、汉语除了在我国使用之外,还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对照书后的\'世界政治地图\',在图4.13中找出这些国家和地区。
3、你知道宗教是怎么产生的吗?你知道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是哪三大宗教吗?4、根据老师所展示的图片(一幅图为阿拉伯人、一幅图为泰国人、一幅图为英国人),请说出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并说出这三种宗教的分布地区。
5、根据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投影,回答:这些建筑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并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
6、根据老师所给的几幅文化遗产的图片和投影,说出它们是哪种宗教留下的文化遗产。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不管我们来自乡村还是城市,都是来自我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以及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这就是: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乡村和城市1.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2.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找出答案,使学生知道聚落的概念及其类型。
3.提问:(1) 聚落只是人们居住的场所吗?(2)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3)乡村聚落按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4.读图图4.16“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和图4.17“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了解,以学习小组讨论说明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5.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房屋的密集程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6.小结:通过以上观察分析,可知乡村与城市不仅景观特征不同,而且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