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苗族文化

合集下载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由于战争等原因,逐渐进入西南山区。

风俗: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

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苗族的习俗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

苗族的婚恋习俗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

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

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

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

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

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

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

苗族的民族文化美食文化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

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

苗族人最喜食糯米。

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

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重要节日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

苗族文化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传统文化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苗族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

他们生活在山区,因此他们的文化中蕴含着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自然相关的祭祀活动和节日,比如“吃新节”、“尝新节”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和祈求丰收。

苗族的传统文化也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舞蹈和音乐,每年的苗年节上,人们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跳起独具特色的苗族舞蹈,唱起悠扬动听的苗族歌曲。

这些民俗风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也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苗族的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比如他们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举行“姑娘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同时也是年轻人们相亲结婚的好时机。

此外,苗族还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他们崇拜自然神灵,认为万物有灵,因此在生活中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贯穿始终。

总的来说,苗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苗族的传统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苗族历史与文化

苗族历史与文化

苗族历史与文化苗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苗族历史与文化丰富多彩,凝结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苗族的起源、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方面来探讨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一、苗族的起源与发展苗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和口头传统,苗族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巫蛊民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擅长土耕,尤其擅长水稻的种植与农耕技术。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苗族历史的发展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碰撞密不可分。

在南方的山区中,苗族与藏族、壮族、侗族等民族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联系,互相吸收、融合了一部分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苗族的传统习俗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芦笙节”是苗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苗族人民会在节日中举行盛大的鼓舞、舞蹈表演等活动,以庆祝丰收并祈求好运。

在婚嫁方面,苗族还有独特的“吃擂”仪式,新娘会在婚礼前数天只能吃粥,以示纯洁。

而苗族婚礼上还会举行打花枪、跳花灯等传统活动,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苗族人民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尤其以女性的服饰和发饰最为引人注目。

女性每年在花甲之年都会举办盛大的“接骨节”,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服饰和发饰艺术的机会,也是觅得美满姻缘的标志。

苗族女性的服饰多以手工刺绣和彩色缎带为主,颜色鲜艳、绣花精致,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三、苗族的艺术形式苗族艺术形式多样,多以歌舞、织布、造型艺术等为主要表达方式。

苗族的歌舞表演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声誉,而苗族织锦更是享有盛誉。

苗锦是苗族人民采用特殊的织布技艺制作而成的,它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织造工艺而闻名于世。

苗锦的图案多为花草、鸟兽以及苗族传统神话故事等,寓意着美好的愿景和对美的追求。

苗族人民还以剪纸、木雕、竹编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苗族文化,了解他们独特的艺术、服饰、音乐等方面。

一、苗族的传统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融入了许多独特的元素。

男子的服饰通常由宽松的上衣、长裤、头巾等组成,而女子则有色彩斑斓的蓬裙、上衣、披肩等。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女子的蓬裙非常有名,被誉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些服饰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苗族的美丽与神秘,更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手工艺的精湛。

二、苗族的独特音乐苗族音乐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苗族的歌曲多以山歌、情歌为主题,歌词含义深沉而浪漫。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和独具特色的乐器而闻名。

苗族人民善于演奏簧风琴、苗族竹管、拉筝等乐器,这些乐器都带有浓郁的苗族特色,使人们在欣赏乐曲时仿佛置身于苗族的山水间。

三、苗族的传统艺术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苗族蜡染艺术被誉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和艳丽的颜色吸引了广大的游客和收藏家。

苗族蜡染通过将蜡烛熔化后滴在布料上,然后进行染色、刮蜡等过程,最终呈现出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苗族蜡染作品既充满了苗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热爱。

四、苗族的节日庆典苗族拥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激情和喜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节。

每到芦笙节的时候,苗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饰,奏响芦笙、舞动蓬裙,在欢歌笑语中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芦笙节不仅是苗族人民表达感恩和喜悦的方式,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旅游活动。

在走进苗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苗族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艺术,还能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崇尚自然的精神。

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机会。

苗族文化演讲稿范文

苗族文化演讲稿范文

苗族文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苗族文化。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苗族的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以银饰为主,女性头戴银饰、身着青色长袍,非常华丽。

而男性则穿着黑色长袍,头戴黑色头巾,整体造型非常有特色。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婚礼上,人们都会穿上传统的苗族服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其次,苗族的音乐舞蹈文化。

苗族人民热爱歌舞,他们的歌舞形式多样,有芦笙、踩竹竿、牵歌等。

其中,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它在苗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苗族的舞蹈也非常有特色,舞姿优美、热情奔放,让人仿佛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快乐与幸福。

再次,苗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龙船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苗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赛龙舟等,场面热闹非凡。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国的民族文化。

最后,苗族的民间传说和习俗。

苗族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如《八月节》、《射日》等,这些传说富有诗意和想象力,为苗族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苗族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建房、赶会等,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苗族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其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
传统节日和民间传说习俗,都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和了解苗族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

谢谢大家!。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广东等省份。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苗族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新年”,又称“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苗族新年通常在农历十月初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苗族人民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跳芦笙舞、赛牛、斗鸡、射箭等,同时还有盛大的物资交流市场,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传说
苗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苗族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如《 苗族创世史诗》记载了苗族的创世神话和民族迁徙的历史。

苗族民间故事中,还有大量的山歌,这些山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苗族人民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苗族的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既适应了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苗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喜欢吃酸辣味的食物,如酸汤、酸肉等。

在服饰方面,苗族的传统服装以蓝、黑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苗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对歌择偶、送亲、接亲等传统仪式。

四、宗教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水、树等自然元素都抱有敬畏之心。

此外,苗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和丧葬仪式中,这些宗教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苗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苗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等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群体之一。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独特的特点,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今天我们就来探秘一下苗族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苗族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据考证,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苗族已开始发展。

在古代,苗族有着自己的文字、宗教、文化、风俗等特有的文化体系。

苗语是苗族人的语言,只有苗族人才能说通这种语言。

在苗族文化的传承中,家风、部落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使得苗族文化在民俗风情方面拥有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苗族人喜欢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女子的花鞋、长裙、长香山、壮族的冠衫、裙子和马镫鞋等。

入乡随俗,穿上苗族服装的游客还可以在自己相册中留下一张独特的照片。

苗族的信仰文化涵盖了宗教、迷信和民间传说等方面,在生活中十分普及。

苗族人崇尚神灵,他们相信神灵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好发展,在生活中非常注重祭祀活动。

此外,苗族的传说比较多,这些传说古朴典雅,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其中不乏关于神话传说、爱情故事、神仙传说和渔童传说等,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就是板凳舞,又称“鼓板舞”,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它主要是在节日、婚礼等适合舞蹈的场合表演。

板凳舞有着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形式,通常都是由2人以上,并排坐着跳跃而成,每位舞者身上都装饰着漂亮的苗族服饰,舞者的舞蹈动作非常协调,让人目不暇接,板凳舞的演出往往会吸引到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

另外,苗族的民俗包括了许多传统的节日,如龙舟节、盘石节、赛龙舟节等,这些节日的主体活动是庆祝、祈福,在节日期间,人们可以品尝到许多特色美食。

这些节日的举办除了给苗族及其世代的子孙带来快乐,还能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藏中的一朵奇葩。

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着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苗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苗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左右。

长期以来,苗族一直生活在以农业为主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现代。

苗族文化深受先民古人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其他各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

苗族善于歌唱、舞蹈和手工艺制作,其中侗族竹编,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两大代表。

二、苗族的文化特点1.民间音乐和舞蹈苗族民间音乐和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

传统苗族舞蹈以祭祖、休闲娱乐、祈福为主题。

其中以“踩竹马”和“蒲葵花”舞蹈最为著名,这些舞蹈轻盈婉转、动感十足,在现代,依然吸引着广大观众的喜爱。

2.苗绣和苗银苗族的手工艺制作也是苗族文化的独特体现。

在苗族手工艺制作中,“苗绣”和“苗银”是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苗绣是苗族妇女通过绣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和情感。

苗银是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利用银器装饰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节俗和民俗苗族节俗和民俗也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和具有独特特色的民俗活动给苗族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

比如腊八节、苗年、跳堆节等,都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

同时,苗族人民还有许多重要的生命仪式,如出生仪式、成人仪式、婚礼仪式、葬礼仪式等,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人文关怀。

三、苗族文化的现状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苗族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些苗族传统的文化元素面临失传和淡化的风险。

许多苗族人口外流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对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不过,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苗族文化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苗族文化—黔东南苗族文化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

传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

“三苗”后裔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崛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

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

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

现在苗族分布在状况,大约成形与汉唐时期。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这样描述了苗族先民的迁徙:“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去。

”“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走。

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放。

”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他们相信“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

”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迁向陌生的领地。

苗族从古至近代,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了今天苗族的分布格局。

到了当代苗族聚居人数较多的地方还属贵州,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所以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而贵州苗族较集中的地方则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多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台江、雷山、丹寨、黄平、麻江等县市的苗族文化典型丰富,保存十分完好。

建筑—独特的吊脚楼苗族人民依山为寨,聚族而居,住房却十分考究,其木楼建筑,清爽、秀气、朴实、大方,不用钉铆,独具风格。

一幢幢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浮沉于朝雾夕烟之中,有如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苗族同胞大多居住在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之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

因此,苗族同胞历来依抱山势,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以为居室。

名曰“吊脚楼”。

苗家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

房顶除少数是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的是青瓦。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

每排木柱一般有9根。

每幢木楼,一般为三层,上层储谷可存放物件,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立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之用。

住人的层,旁有木梯与楼的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

在中堂这间屋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

这里敞亮、舒适,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是各家人口盘桓最多的地方。

劳动之余,男人们常在这里吸烟饮茶,谈古道今;妇女们常在这里洗染晾晒,挑花绣裙;儿童们常在这里读书学习,嬉戏玩耍。

婚姻习俗苗族婚姻的缔结,有“自主自由式”和“说合自由式”等几类。

“自主自由式”是男女青年在“游方”活动中自由恋爱而结为夫妻的婚姻缔结形式,从认识到结婚,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拥有绝对的自主权。

“说合自由式”是男女双方经过“游方”,感情达到一定程度后,由男家央请媒人到女家说合,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即定亲、结婚。

“说合自由式”的另一种形式是先由老人提议,请人撮合,女家答应后,男女青年再通过“游方”建立感情,双方同意即可定亲,条件成熟后结婚。

“游方”又称“友方”,系苗语单译,是苗族男女青年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

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

每当夜幕降临,外寨的小伙子们用木叶、口哨等为信号,把寨内的姑娘邀约到游方场来,有的是三五成群地站着(或坐着)轮番对唱,以唱可来幸友谊或表达爱情,有的一对一双地在唱情歌或倾心交谈。

他们的言谈举止很有礼貌,对唱的情歌感情真挚,质朴健康,扣人心扉。

若男女双方在多次游方中逐渐加深了解,心心相印了,就交换信物(如衣服、围腰、帕子、首饰等)。

此后,双方随着爱情的发展,便可通过简单而神秘的方式成婚。

传统节日黔东南境内苗族节日种类繁多,一年四季都有。

在素有“百节之乡”美称的凯里,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主要传统节日有芦笙会、苗年、吃新节、爬山节、姊妹节、木鼓节、斗牛节、牯藏节等。

其中属传统节日姊妹节、龙舟节、吃新节、苗年最为热闹。

(1)姊妹节姊蛛节,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

有的地区自农历三月二十五开始过(秉县一些地区),有的地区自三月十五开始(如台江县一些地区),历时二至三天。

相传,古时清水江边苗寨有一群聪明、美丽的姑娘,因居住偏僻,虽已成年却还未出嫁成婚。

于是,其父母们商定,让姑娘们捕鱼虾做菜,蒸花糯米做饭,吸引外地小伙子前来讨花米饭吃。

由此,男女双方建立感情,不久都到了心爱的人。

时间一久,相沿成习,便演变为节日。

节日期问,每户都要做姊妹饭,姊妹饭是一种经过染色、分甑蒸后再捏合在一起的彩色糯米饭团。

红色象征爱情,黄色表示富裕_白色表明纯洁,绿色祈盼长寿,蓝色表示友谊紫黑色则示坚贞不屈。

饭团晶莹透亮,香软可口,除自己食用外,还用以选择佳偶和招待亲友。

姑娘们都会在饭团里面埋藏“小秘密”:藏着小竹钩的,意味着可与小伙子交朋友;藏着一双筷子或两朵花瓣,表示愿结连理;藏着辣椒、姜蒜的,则表示姑娘不愿与小伙子再交往下去…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行歌互答,并有许多文体活动。

外地朋友和远方游客至此,主人也会敬酒献歌,赠送彩色糯米饭团。

因此,外国朋友说:姊妹节,是一个藏在五彩饭团中的“东方情人节”。

(2)龙舟节每年农所五月下旬。

清水江流域曲苗乡都要举办龙船节台江施洞一带的龙船节最为壮观。

相传,苗族英雄久保斩杀清水江上的恶龙,为民除害,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制成龙船巡江游弋,以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龙船由独术雕制的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名为“子母船”,龙头长约2米,用水柳雕刻,除龙角外,还有一对巨大的牛角。

参加龙船竞赛的人由鼓头、鼓手和水手组成。

竞赛前,龙船会沿江接受鼓头亲朋好友赠送的鸭、鹅等礼品,并挂置在龙船颈脖,以显示其亲友众多和富有。

竞赛时,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3)吃新节吃新节,是苗族集祭祀和娱乐为一体的重要的传统节日,苗族称为“努嘎西”( 意为吃新米 ) 或“努莫” ( 意为吃卯 ) ,在贵州除苗族外,还有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过“吃新节”的传统。

过节当天,主人以公鸡、鱼肉祭供祖先,主客饮酒庆贺,次日开展各种娱乐活动。

吃新节规模较大的有雷山望丰乡的乌香、西江、响楼、郎德、凯里挂丁、开怀、凯堂、旁海、台江台拱、排羊等处,人数均达上万人。

集会的内容有斗牛、赛马、斗雀、跳芦笙、“游方”、打蓝球、田径赛、对歌、踩鼓等活动。

(4)苗年苗年,是苗族祭祀祖宗和庆祝丰收的最隆重的节日。

苗族以十月为“岁首”,苗年也是“辞旧迎新”的节日。

苗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或第二个卯日过,分三次,第一次称“小年”,第二次称“大年”,第三次称“尾巴年”,大年是苗年最热闹的节日。

“大年”一般持续三至五天,有的地区持续十来天。

“大年”这天,家家户户在祖先牌位、花树、岩妈等“神坛”面前摆上桌子,放上酒菜及糯米粑等物敬供,然后宾主举杯欢渡佳节。

入夜,合家围在一起谈古论今,吟唱古歌、酒歌,谓之“守年”。

第二天,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

节日期间,老人们轮流宴请宾朋,青年们梳装打扮,参加跳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

苗年规模较大的有雷山西江、台江施洞和凯里挂丁等处,每处集会都有上万人参加,集会的内容有跳芦整、赛马、斗牛、斗雀、游方、对歌等等,男女青年各自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不同的活动。

银饰银饰是苗族人最喜爱佩戴的装饰品,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实在许多民族也都喜欢用银作装饰,但无论品种还是款式都不及苗族,在黔东南苗族人民的银饰的种类丰富,可分为:1、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2、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3、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

4、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

5、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

6、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7、脚饰:贵州黎平个别苗族地区有戴脚饰的习俗,脚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

苗族银饰做工精巧,颇具特色,它们是手工工艺的精品,如细小的银链是由数百个微型不到2毫米银环连缀而成,全靠银匠精心打磨,其精致的饰品不得不叹服。

这与古老淳朴,独特精湛的银饰工艺技术和苗族审美意识心理是分不开的。

如此才有了今天苗族服饰艺术这样地丰富绚丽。

民歌黔东南被誉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这里的苗家人每天都生活在欢乐的歌舞之中,可以说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即人类自由自在地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淳朴的原生态民族歌舞,体现了苗族同胞质朴的生态观点。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

飞歌是苗族音乐中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

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

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

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

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舞蹈黔东南苗族民间舞蹈最常见的是芦笙踩鼓舞。

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的节奏分明、动作热情奔放,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丹寨的“锦鸡舞”也很有特点.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芦笙做引导,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边转边舞。

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腰膝自然摆动,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衬托下,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除此之外在黔东南还流行有板凳舞、铜鼓舞等。

除了以上描述的文化外黔东南苗族的服饰也是最丰富和最漂亮的,尤其是女式盛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手工刺绣精美、银饰亮丽、工艺独特、构图大胆夸张。

其图案有苗族历史和民间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和神灵,有大自然的动物花草,也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形。

刺绣工艺手法有平绣、破绣、锁边绣、绉绣、堆绣、挑花、织锦等。

一般一件苗装盛装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

在一座座依山傍水而建的苗族山寨木楼里,华贵的盛装把能歌善舞的苗家少女装扮得无比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经过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依然保留着它的那份淳朴、自然。

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它更显神秘,让更多的人因它而陶醉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