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污染事件回顾和分析
兰州水污染事件

苯含量、10日22时自流沟苯含量、11日2时自流沟苯含量均 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
2014年4月12日13:13原因已经查明:兰州自来水苯超标系兰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寒”,许多时候小细节背 后却隐匿着大问题,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看似偶然 个案,却并不偶然。及时的信息公开,可增强政府公 信力,减少事后的被动;应对越及时,越能事半功倍, 而不至于左支右绌。兰州水污染事件,说到底可倒逼 政府部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唯有升级思路、刷新理 念、提高行动力,才能化解乃至避免类似的水危机出 现。
水务(集团)公司向水厂沉淀池投加活性炭,吸附有机 物,降解苯对水体的污染。
二是4月11日上午11时,停运北线自流沟,排空受到
污染的自来水。南线输水管道正常供水。
事件影响
1.停水通知
2.市民抢购矿泉水
恢复正常供水
截至14日上午7点,兰州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
固4个区全部解除应急措施,全市自来水恢复正常供 水。
州石化管道泄漏所致。ຫໍສະໝຸດ 污染发现 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显示,2014年4月10
日17时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22时自流沟苯 含量为170微克/升,11日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均远 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威立雅公司认为可能是化 工厂污水污染自流沟。
应对措施
一是在第一时间,即4月11日凌晨3时起,兰州威立雅
PPP项目典型失败案例分析与总结

PPP项目典型失败案例分析与总结(一)兰州威立雅水务水污染事件 (2)(二)天津市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 (2)(三)杭州湾跨海大桥 (3)(四)山东中华发电项目 (4)(五)汇津中国(长春)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5)(一)兰州威立雅水务水污染事件不久前,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显示出厂水苯含量、自流沟苯含量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导致兰州主城区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居民生活用水停供4天,后经查明系兰州石化管道泄漏所致。
评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一方面,兰州威立雅每年的投入预算很低,几乎无法维持供水系统正常运转。
技术设施疏于维护保养,才导致如此严重的水污染事件。
另一方面,当初威立雅为获得45%的股权已经付出了极高的投标价,而兰州水价4年来一直未涨,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无力也不愿出资维护更新设施,这些风险当初是否被合作双方考虑到,反映在合同当中,并约定分担解决机制,这不仅是威立雅的事,更需要兰州市政府反思。
(二)天津市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系天津市政府与泰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BOT项目,后者投资5.4亿元人民币,工程设计能力为年处理垃圾40万吨,占天津年生活垃圾总量的25%,特许经营期30年。
但是目前项目运营并不乐观,一是伴随焚烧垃圾产生的二恶英气体有致癌因素的传播导致周边居民恐慌,上访投诉乃至群体事件不断。
二是合同规定由于约定原因导致项目收益不足,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但是对补贴数量没有明确定义,导致项目公司承担了收益不足的风险。
如2012年财政补贴不足5800万元,仅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1.25%,现在是企业叫屈,公众不买账,项目进退维谷。
评价:双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案例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从早期的“越位”变成现在的不作为,而公众不满是因为以往地方政府监管不力而引发信任危机,同时项目选址也缺乏必要的听证程序,从而引发群体事件。
(三)杭州湾跨海大桥出于对预期效益的乐观评估,杭州湾跨海大桥一度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17家民营企业以BOT形式参股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让这一大型基础工程成为国家级重大交通项目融资模板。
兰州水污染视角分析环境

环境监管的成因与对策——从兰州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视角专业:法学1102 学号17 姓名:朱珠摘要:当今中国水污染防治的成效不彰,与某些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未依法履行或正确履行其职责,或滥用职权相关,主要原因在于环境立法存有缺陷,监管理念出现偏差,内部监督机制未能有效启动,外部监督乏力。
因此,有必要在立法、监管理念和内、外部监督机制方面予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监管渎职监督近来环境监管渎职案件频发,引人注目。
2004 年2月,在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企业向四川沱江持续严重超标排污事件中,成都市青白江区环保局原副局长宋世英等3名政府官员因环境监管失职而被判刑2年。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其危害之深、影响之大,堪为近年之最。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为此引咎辞职。
水污染屡治屡污,日趋严峻,原因甚多,其中与政府和环保部门监督渎职密切相关。
因此,探究政府和环保部门监管渎职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如何才能有效地遏制这些顽疾的策略,无疑是个现实的课题。
近期在我国兰州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将水污染防治的议题再次提上日程上来,此文将主要从政府防治的角度探讨兰州水污染的防治问题。
一:事件回顾:4月11日,兰州自来水厂检出出厂水苯含量超过国家限制标准7倍多,消息发散之后,引起了兰州市民的恐慌,同时间兰州市政府下达断水通知,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但是抢水,屯水的闹剧还是频频发生。
从11日11时32分新华网发布该消息到12日凌晨的短短12个小时内,兰州政府的补救应急措施及对事态的透明化处理很成功。
政府没有推卸责任,没有寻找借口而是在严肃认真的解决问题,在当天下午5时便宣布12日中午可以恢复供水。
二:自我思考:(1)为什么政府没有提前采取措施排查水质?所谓的水质检查标准到底是什么?兰州10年已经发生过水污染事件,且自今年年初就爆出兰州自来水有异味的问题,但政府检测得出的结果却是正常,这次的苯污染事件虽然也经过查实与年初事件没有实质性联系,但是却已经暴露出兰州水质存在严重问题。
污染水事件分析PPT

⑤对管道、水质安全的 检测缺乏规范,检测结 果存在舞弊空间
然而兰州自来水污染源顽疾难治的背后是当地政
府、威立雅水务和相关石化企业的“内斗”,而 各方都为了各自的
利益。
而在各方为了各自利益的博弈之中,公众饮水安全的诉 求却被忽视了。
图3. 2010-2014年全国重大自来水污染事件
在治理饮用水或水资源的路上,我们还需要结合政府各部 门和企业、公众的力量,如何从水安全的制度上破局,兰
州以及全国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End
图4.兰州景色
2014年兰州水污染事件的分析
兰州夜景
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黄河自西向东流贯该市西
固、七里河、安宁、城关四区.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如 下图所示,城市主体集中于河谷,并沿着黄河河谷向外围扩 展,迄今已发展成一个东西长45千米,南北宽2~8千米的带状 城市。
图1.兰州城市的主体分布
中新网兰州4月11日电
兰州官方说,针对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出厂水及自流沟水样中 苯含量严重超标,该市已多项措施紧急应对。4月11日11时,兰州市已 停运北线自流沟,排空受到污染的自来水。南线输水管道正常供水。
在此期间,市区降压供水,高
坪及边缘地区停水,限制生产 性用水。兰州官方特别提示, 未来24小时,自来水不宜饮用, 其他生活用水不受影响。
• • • •
反渗漏 纳滤 超滤
微孔过滤
人为原因:
①清除渣油污染并 不是技术难题,即 便在上世纪80年代, 也有能力及时清污
②城市规划不科 学,使得兰州的 自来水管线只能 横穿重化工区
③地方政府治理污 染热情不高,对涉事 官员和污染企业处罚 力度也不大 ④地方政府和涉事国 企之间就责任相互推 诿,也提高了治理的 难度
甘肃兰州水污染事件解说讲诉

1.自来水公司是营利 公司还是公益公司? 两者又有什么区别?
2.水是不是产品?
3.若水是产品,那么 自来水是否受产品法 管理?
4.自来水受产品法管 理,那么消费者是否 可以要求赔偿?
责任
污染者—— 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
?
自来水公司
公益性自来质水公司被不断
削弱,盈利性质 公益
公司
区别:是否以营利 为目的,自负盈亏
《产品质量法》第二十 六条 第(一)款规定不
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 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 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 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 该标准;第(二)款具 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 性能,但是,对产品存 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 说明的除外
甘肃兰州水污染事件
10日17时至11日凌晨2时,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发现,其出厂水 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至200微克/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兰州市环保、 水务等部门介入调查。随后,兰州市政府宣布24小时内兰州市自来水不宜饮用。
在11日兰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 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市民道歉。但居民反映半月前喝水就有异味 要放茶掩盖。 这是居民们排队争相买水的图片!
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公司
不断扩张,成为
打着公益招牌的兰价州变市化水
营利性公司
06年1月前 06年1月
至09年4月
09年11月
产品
自然属性的 法律属性的
产品
产品
广义—— 工业处理的
制成品
狭义—— 可移动的 工业制成品
适用本法
经过加工、制作, 且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筑材料、建筑 构配件和设备
军工企业生产 的民用产品
甘肃兰州水污染事件解说

兰州市水 价变化
产品
自然属性的 法律属性的 产品 产品
广义—— 工业处理的 制成品
狭义—— 可移动的 工业制成品
适用本法 经过加工、制作, 且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筑材料、建筑 构配件和设备 军工企业生产 的民用产品
不适用本法
天然产品、初级农产品 非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筑工程、不动产 军工产品 药品
1.自来水公司是营利 公司还是公益公司? 两者又有什么区别? 2.水是不是产品? 3.若水是产品,那么 自来水是否受产品法 管理? 4.自来水受产品法管 理,那么消费者是否 可以要求赔偿?
责任
污染者—— 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
?
自来水公司
自来水公司 公益性质被不断 公益 区别:是否以营利 营利 为目的,自负盈亏 削弱,盈利性质 公司 公司 不断扩张,成为 打着公益招牌的 营利性公司
苯的危害
由于苯的挥发性大, 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扩 散。人和动物吸入或皮 肤接触大量苯进入体内, 会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 毒,长期吸入会侵害人 的神经系统,急性中毒 会产生神经痉挛甚至昏 迷死亡;长期接触还可 能引发白血病。
《产品质量法》第二十 六条 第(一)款规定不 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 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 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 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 该标准;第(二)款具 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 性能,但是,对产品存 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 说明的除外
污染原因示意图
关于事故的起因有两种说法,一是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 司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
二是据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王金生说,初步判断兰 州自来水中的苯来源于兰州石化上世纪80年代发生泄露事 故后渗入到地下的污染物。自流沟设计寿期到了以后,收缩 缝老化,滞留区的含苯地下水通过收缩缝进入自流沟,进而 污染到水质。
工程伦理案例分析—兰州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伦理问题浅析

谢谢聆听!
3、生态与环境安全角度
第一,因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而导致的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等生态损害 的问题,尽管环境法上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但具体的损害治理 制度目前仍处于缺失状态。比如,2008年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制度缺失表露 无遗。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出资约600万元用于污染防控,但后来发现松 花江污染事件发生5年来,国家已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累计投入治污资 金78.4亿元。此消息一出,再次引起公众质疑:中石油造成的污染事故,防治 数目如此之大,却为何让国家和纳税人来买单。这个事件背后反应出来的一 个问题就是环境保护领域对生态修复、生态损害这一块没有相应的责任制度。
自来水中苯含量超标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市 民“抢水风波”,兰州市民在各大超市大量抢水。
4月11日,在兰州市西固区一居民区,居民们 在送水点排队打水。
2、生产安全角度
第一,企业生产安全存在隐患,企业污染信息报告不及时。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都对发生重 大污染事故之后信息报告制度做了比较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规定。根据媒体 公开的消息,4月10日17点左右,威立雅水务公司就初步检测到出厂水苯含 量高达118微克/升,远远高于10微克/升的国家限制标准。在发现水异常后, 该公司又连续3次对水质进行了检测,每次间隔2个多小时。直到11日凌晨5 时,威立雅才将污染情况报告给兰州市政府。威立雅在检测到自来水苯严重 超标12小时之后,才报告给兰州市政府,无论如何不能称得上及时,存在延 报的嫌疑,在这方面威立雅水务公司应当是有责任的。
20o9年甘肃兰州调令版本

20o9年甘肃兰州调令版本【原创实用版】目录1.2009 年甘肃兰州调令事件背景2.事件起因:兰州市自来水苯污染事件3.事件经过:政府发布调令,采取措施应对污染事件4.事件结果:污染得到控制,市民生活恢复正常5.事件启示:加强水污染防治,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正文2009 年,我国甘肃省兰州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自来水苯污染事件。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突发事件,兰州市政府及时发布了调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成功地控制了污染,使市民生活得以恢复正常。
事件的起因是兰州市自来水中苯含量严重超标,导致市民饮用后出现身体不适。
苯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接触或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事件发生后,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应急指挥部,组织开展污染调查和处理工作。
在调查过程中,政府发现此次污染事件是由一家化工厂违规操作导致的。
该厂在生产过程中,不慎将苯泄漏到了河流中,导致河水污染,进而影响到了兰州市的自来水水质。
为了控制污染,兰州市政府立即发布了调令,要求全市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停产停业,确保污染不再扩大。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此次事件。
首先,政府启用了备用水源,确保市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不受影响;其次,政府组织力量对受污染的自来水管道进行清洗,以消除苯污染;最后,政府还对受影响的市民进行了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经过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兰州市自来水苯污染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
市民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兰州市的用水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然而,这次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水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必须加强水污染防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总之,2009 年甘肃兰州调令事件是一起由自来水苯污染事件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兰州市政府在应对这一事件过程中,采取了有力措施,保障了市民的生活用水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水污染事件回顾经甘肃省环保厅环境监测站监测,截至2014年4月13日19时,兰州市自来水抽样检测数据显示:威立雅水务公司自来水厂1号泵房和2号泵房取样点,安宁区培黎广场取样点,苯含量未检测出;西固区建国宾馆取样点,苯含量为2.15微克/升。
在此之前,17时20分,兰州市召开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第二次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通报称,导致此次污染事件的原因是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两水厂之间的自流沟内水体受到了污染,并初步查明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
通报还称,初步判断,自流沟周边地下含油污水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原兰化公司一渣油罐曾于1987年12月28日8时50分发生物理爆破事故,有34吨渣油渗入地下;二是原兰化公司一出口总管曾于2002年4月3日发生开裂着火,泄漏的渣油(具体数量当时未统计)及救火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消防污水渗入地下。
该通报至少说明,这条自流沟早已受到了含油污水的污染。
事件发生以来,作为兰州市民,《法制日报》记者亲历了该事件的整个过程。
“迟到”的公布4月11日凌晨3时,就在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向水厂沉淀池投加活性炭的时候,兰州数百万的市民还大都沉浸在熟睡之中。
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是2007年8月由原兰州供水公司与法国威立雅水务投资公司组建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
据该公司介绍,投加活性炭是为了吸附有机物,降解苯对水体的污染。
5个小时后,早上7时起,当市民们纷纷起床洗漱、吃早餐、上班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家里水龙头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或许已经被苯污染。
苯是一种石油化工基本原料,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有毒,也是一种致癌物质。
直到当日11时许,有媒体报道称,兰州自来水苯指标严重超标——国家限值为10微克/升,当日凌晨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也就是说超标20倍。
此消息迅速在微信、qq群、短信中传播开来。
与此同时,市民开始抢购各大小超市的矿泉水。
媒体披露的数据得到了相关部门证实。
11日15时许,甘肃官方通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公司报告称,4月10日17时出厂水检测苯含量118微克/升,4月11日凌晨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
11日12时,市民陆续下班吃午饭。
这个时候,大多数市民依然不知道自来水被污染的消息。
《法制日报》记者在兰州东方红广场一家牛肉拉面馆吃午饭时,该面馆用水依然是自来水。
11日14时许,记者们接到兰州将于14时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消息。
这次发布会证实苯超标属实,并宣布“未来24小时不要饮用自来水”。
出人意料,这次发布会将发现苯超标时间定为“今天凌晨”,也就是说11日凌晨。
至于缘何要将这次事件定为“4·11”事件,因为发布会没有让记者提问,个中原因不得而知。
而有关部门通报的苯超标含量也大幅“缩水”,称4月11日,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检出出厂水苯含量为78微克/升。
从10日17时,到媒体披露出的11日11时,期间超过18个小时。
这引发了市民对事故被缓报的质疑。
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12日在有关会议上称:“从11日7时接报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得力到位的,我们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
”这就意味着,兰州市接到报告是11日7时,这与发现的10日17时,也过了14个小时。
采访中,有市民称,自来水被苯污染,关乎数百万市民的饮水安全,如此严重的事故,信息却并不透明。
对此,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苯的检测较为复杂,最终确认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兰州市民王先生质疑,事故发生前一段时间有没有检测?如果有,能否向社会公布前几天的检测数据呢?抢购水等送水4月11日下午,在距离兰州300多公里的甘肃武威出差的李先生,得知“未来24小时不要饮用自来水”的消息后,立刻给妻子打了电话让她去买些矿泉水。
当他的妻子急忙到附近超市去买时,发现各类瓶装水已被抢购一空。
事实上,抢购瓶装水是从11日11时、媒体披露出苯超标的消息后就已经开始了,大概到了16时许,市区内各大超市的瓶装水基本被抢购一空。
11日14时50分左右,《法制日报》记者来到位于兰州市庙滩子附近一家中型超市内采访发现,各类瓶装水的货架早已空空如也。
此时,兰州主城区各地都掀起了抢购瓶装水的热潮,一些小商店甚至将矿泉水的价格大幅提高,牟取不义之财。
11日16时30分,兰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未来24小时不要饮用自来水”,此时各大超市的瓶装水销售已基本告罄。
在这次发布会上,兰州市长袁占亭表示,已紧急从周边地区调运桶装水和瓶装水,将向广大市民免费提供。
同时,通过城管、消防等部门,定时、定点为大家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兰州水污染事件告诉我们什么兰州自来水苯超标,市民生活受影响。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的管道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最终造成了此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事件。
这样的事故出现在我国任何一座城市,都会超越地方性,变成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事件。
人们烧水、做饭、洗衣,对自来水可以说习焉不察,但一旦出事,影响会很大。
有的城市搞市政施工,会发停水停电的通知,预告性的措施尚且让人深感不便,突发的自来水污染,更是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双重影响。
近些年,公共安全事件多发,一个社会共识已经形成,即除非极端特殊,应当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
兰州自来水污染,企业和政府都有应对,但站在市民基本生活、城市公共安全的角度,人们有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就是,安全责任高于调查规则。
此次兰州自来水污染,人们有疑问,为什么不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并采取停水措施?根据报道,从发现水厂的自流沟有问题到停水,中间有10多个小时,在这个时间段里,一些兰州市民还在饮用已经有问题的自来水。
对此,自来水公司负责人的回应是,“不能一发现有问题,就关水,必须确定污染源性质。
”企业有自己的考虑,这可能还被认为是按规则办事,行为有合理性。
但换个角度看,这即使有理有据,于民又情何以堪?规则、秩序,当然重要,这也是处理问题的基本依循,但刻板执行,就可能降低对市民生活处境的体察和观照,显得过于刚硬和冰冷。
调查证实了苯超标,这是调查的结论;但苯超标的水在调查结论之前已被人们使用,这是生活的事实。
企业说自己没有停水的权力,停水涉及公共性,决策需要政府作出,就算这样,人们饮用有问题的自来水这一事实是否必须发生?城市对居民基本用水安全的保障,如何摆脱受制于企业的调查信息?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公共事件发生后,应当尽快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也就是说,哪怕对相关信息还没有全面的判断、深入的分析,事态的初步情况也应向社会发布。
如果非得等到查清事情的缘由,再来说明,很可能已经晚了。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设想,如果此次不是苯超标,而是更危险的物质进入自来水,后果会怎样?如果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习惯是先考虑调查结果,而非让民众尽早避免风险,生活的安全将何以建立?此次兰州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央第一巡视组及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让市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这是对安全责任的明确强调。
作为一个事故,在各方努力下总会过去,但这些年,在一些城市,水电气等基本生活领域频发安全事件,脆弱性不断凸显,风险大量存在。
如何消除风险的源头,此为根本。
即便一时解决不了,仍然需要把信息发布及应对做得更好,把安全责任置于第一位,第一时间降低安全的脆弱性,不仅自己问心无愧,更要让社会不感到遗憾。
兰州水污染事件:前后抵牾的危机公关作为万物生命之源,水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正因为如此,近日发生的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几乎引起了全民关注,堪称近期关系公共民生的舆情热事。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截至发稿时止,以“兰州水污染”为关键词,出现的新闻及转载数量高达17,400,000篇,热度达到“赤色”级别。
无论是在主流媒体场还是草根舆论场,均引起热烈讨论。
15日,官方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刊文谈兰州水污染事件,称“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寒”;17日,都市类报纸《新京报》继续跟进,刊文《十问“兰州水污染” 专家称绝非个案》。
而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等纷纷从兰州市自来水的唯一供给方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切入,揭秘其“中国生意”背后存在的不轨和问题。
尽管最后据相关部门声称,此次事件的根源在于两次历史事故导致的中石油管道泄露,兰州自来水已恢复全面供应,然而无论是兰州市政府,还是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在通报时间和信息发布方面,均引发了坊间的一片质疑之声。
首先,发布时间的延宕,权威信息的前后抵牾,特别是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的“沉默18小时”,让这场水污染风波显得浑浊不清,乃至引发公众的巨大焦虑和不满。
4月10日17时,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发现,其出厂水苯含量严重超标。
但直至一天之后,权威部门才正式公布水污染事件。
12日,兰州有关部门在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声称,是中石油原油管道泄漏造成了自来水苯超标。
而一天之后,当地再次宣布,是两次历史事故造成的渣油泄漏导致了水污染的发生。
而这也成为了本次事件的最后定论。
与此同时,正是由于相关政府和企业在信息发布上的不作为、乱作为,自来水污染事件在坊间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不少当地居民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爆料,兰州市民纷纷抢购矿泉水、纯净水、桶装水,甚至连酒类都成了抢购对象,焦虑与不安情绪充斥了这座西部城市。
其次,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特别是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的回应,均显得闪烁其词、含糊不清,让公众和媒体不得不投下“不信任”的一票。
例如,在回应“沉默18小时”,即为何不在第一时间公布自来水苯含量超标时,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的负责人如此辩解“不能一发现问题,就关水,必须先确定污染源性质”,并认为应由政府负责信息发布。
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11日的事故原因分析会上,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曾当场质问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董事长姚昕,管道“怎么能半年检测一次?”而姚昕坦承“以前判断有无污染仅靠水表面有没有油花。
”回过头来,公众或许只能从媒体的报道中寻求如何面对水污染危机的答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教研所教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张晓健对媒体表示,兰州水污染绝非个案,其共性的风险主要存在如下五个方面:产业布局、风险管理、政府监管、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供水体制本身。
其中,风险管理、政府监管、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问题,只要相应重视,便能得到较好的处理,但至于产业布局产生的问题,则是畸形发展所造就的,较难改进。
而最具难度的则是供水体制产生的“天然垄断”问题,如按照行政区域设立众多独立的垄断小公司进行运营,在这种情况之下改善服务、提高水质,“就变得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