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导学案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导学案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导学案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导学案

一、考点扫描

1.认识生物的特征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生物圈的范围以及它对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等。

3.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与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的关系。

4.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及其自动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5.认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核心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三、考点透析

考点一:生物的特征(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学习,你还记得生物的特征吗?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排出产生的废物、对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除病毒外由细胞构成。)

例1.“斑马发现危险后迅速奔跑”,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之间能相互影响

考点迁移: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进行足球比赛的智能机器人

B.地层中挖掘出来各种生物化石

C.通过网络传播的“熊猫烧香”病毒

D.H7N9禽流感病毒

考点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离不开环境,环境影响着生物,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如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例2.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例3.右图中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是()

A.兔和青蛙

B.兔和蛇

C.鹰和蛇

D.鹰和青蛙

考点迁移:水葫芦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植物,引入后,很

快在部分水域蔓延,并威胁水中的其他生物。这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决定环境

D.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考点三: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会形成统一的整体,这便是生态系统。请你历数有关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网和食物链)

例4.右图中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构成了生态系统

B.该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不会被破坏

C.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

D.最短的食物链是水稻→昆虫→青蛙

考点迁移: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 )

考点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你知道吗?生态系统依靠太阳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随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例 5.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图中的

甲、乙、丙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甲是消费者,乙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

C.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D.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考点迁移: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

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D.过程②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

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考点五:生物圈(在广阔的地球表面,千差万别的生物和各种环境相适应,形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请你说出生物圈的范围以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例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三个圈层

C.生物圈为生物提供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等基本条件

D.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考点六: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请你正确理解生物入侵的概念和危害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例7.2013年1月份北京等多个城市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雾霾的形成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B.火电及北方冬季供暖烧煤所产生的废气是形成雾霾的一个重要因素

C.植树造林会加重雾霾的形成

D.城市由于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比农村形成雾霾的可能性大

四、拓展提升

(2011临沂)地球的“肾脏”──湿地,是富有生物多样性、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对于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图是某城市为净化生活污水而建立的大型人工湿地公园示意图,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该图示还不能被称之为生态

系统,因为还缺少构成生态系统

的。

(2)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主要被

湿地中的利用,达到污

水净化的目的;此类生物在湿地

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3)一段时间后,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以限制藻类及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4)目前,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五、归纳整合

六、真题再现

某兴趣小组对沂河中几种不同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进行分析,并请环保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下表:

(1)根据表中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

(2)如果大量含有氮、磷的污水流入河中,引起小球藻等浮游植物快速繁殖,在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可能是 。而当小球藻爆发性繁殖时,不仅会导致其他生物的死亡,也会有大量的小球藻死亡。这些死亡的生物在 的分解作用下,导致更多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3)研究表明,甲基汞对人类的危害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而且环境中任何形态的汞均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甲基汞。它能沿着食物链传递并不断 ,最终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

(4)日常使用的电池不少种类含有汞,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

七、达标检测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2.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狐狸→兔子→草

B.草→兔子→狐狸

C.草→兔子→狐狸→真菌

D.蘑菇→兔子→狐狸

3.右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

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2)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中生态系统

进行着 和能量流动,且能量传递具有单向性和 的特点。

(3)我市的一些瓜农,利用农作物秸秆反应堆技术在大棚内种植甜瓜,使甜瓜提早上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种技术不但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而且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它主要是利用了 等分解者,将秸秆中的 分解成供甜瓜利用的简单物质,并释放出 。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导学案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法指导】 案例分析方法小组互动学习法比较法 【基础知识】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__________。 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人口迁移的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________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特点 a.19世纪以前:以_____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b.“二战”后:人口从_______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_________的人口增多。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______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______的现象。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______,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____、土壤、___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_______有时也会促发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__________、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治、_____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______、社会变革、______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 一、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 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空间位移: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 2.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通常以是否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完美版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 【高考要求】 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语言风格的能力。 3.培养学生准确审题规范作答的能力。 【题型剖析】 炼句炼意型 ★命题形式: 诗中××句,你认为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 ××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题指津: 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凝练且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赏析诗句不仅要读懂其字面含义,还要联系全诗主旨、表达技巧仔细推敲、揣摩其言外之意,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鉴赏古人炼句炼意的精妙。 ★答题步骤: 第一步,释句意,点出诗句的表面意或言外之意;第二步,明手法,说出该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三步,点情景,概述该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创设了怎样的意境;第四步,析感情,指出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时第一步可以省略。 ★答题示例: (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这句诗借景抒情(明手法),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廖的景象(点情景),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析感情)。

相似全章导学案

石桥二中导学案(2015秋) 使用教师:学科:数学教学内容:第二十七章“相似”分析时间:2015.12.6 年级:九主备教师:备课组长签名:

使用教师 学科 数学 教学内容 27.1图形的相似(1) 时间 2015年12月7日 年级 九年级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签名___ 三 维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理解相似图形概念.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确定线段的比.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审美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以“生活中的数学”为载体,使学生体会相似图形的神奇,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难点: 重点:相似图形的概念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难点:成比例线段概念. 教法与学法指导 一、自主预习 1 、请观察下列几幅图片,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 对观察到的图片特点进行归纳吗? (课本图 27.1-1)( 课本图27.1-2) 2 、什么是相似图形? 3 、思考:如图27.1-3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 二、合作探究 1.问题:如果把老师手中的教鞭与铅笔,分别看成是两条线段AB 和CD ,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是多少? 归纳: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 2、成比例线段: 对于四条线段a,b,c,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d c b a =(即ad=b c ),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注意】 (1)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2)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3)四条线段a,b,c,d 成比例,记作d c b a =或a:b=c:d ;(4)若四条线段满足d c b a =,则有ad=b c . 三、归纳反思 ⑴这节课我学会了: ⑵易错点: ⑶这节课还存在的疑问: 四、达标测评 1.如图,从放大镜里看到的三角尺和原来的三角尺相似吗? 2、填空题 形状 的图形叫相似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的 或 而得到的。 3.如图,请测量出右图中两个形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1)(小)长是_______cm ,宽是_______cm ; (大)长是_______cm ,宽是_______cm ; (2)(小)=长宽 ;(大)=长宽 . (3)你由上述的计算,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4.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中国政区”地图上,量得福州与上海之间的距离时7.5cm ,那么福州与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5.AB 两地的实际距离为2500m ,在一张平面图上的距离是5cm ,那么这张平面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明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初中毕业时的照片相似. B .商店新买来的一副三角板是相似的. C .所有的课本都是相似的. D .国旗的五角星都是相似的. 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放大镜下看到的图象与原图象的形状相同 B.哈哈镜中人像与真人的形状是相同的 C.显微镜下看到的图象与原图象的形状相同 D.放大一万倍的物体与它本身的形状是相同的 教法与学法指导 观察图片,体会相似图形 小组讨论、交流.得到相似图形的概念 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明白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和人有关的地理,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 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而后,又从二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提到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 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基本有所了解,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感性的认 识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人文地理还没有接触。 【课标要求】 1. 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3. 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了解除了这两个主要方面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战争、宗教、生态环境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 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七(上)名著、专题复习教学案

七(上)名著、专题复习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七(上)名著、专题复习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 2010-11-13 复习内容: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1)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2)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3)婉转拒绝;语文实践活动(1)我爱文学(2)走进图书馆(3)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专题《狼》 学习目标:掌握本册名著推荐、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专题相关知识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题。 预习要求:浏览课本相关内容,复习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知识点梳理 作者及作品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时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故事梗概如下: 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但调皮的男孩。他父母双亡,住在严厉但也十分疼他的波莉姨妈家里。他活泼好动,还有着许多精灵鬼点子,而且不爱学习,总喜欢逃了学去钓鱼、和流浪儿哈克贝利?芬去闲逛、玩“海盗”、搜集各种奇怪的物品……等等。他甚至喜欢上了名叫蓓姬?撒切尔的女孩,并想尽办法来“追求”她。 一日半夜,汤姆和哈克贝利去坟地“试验”用死猫治疣子的方法时,意外地遇上了一场谋杀案——去盗尸的罗宾逊大夫、印第安人乔(乔?伊)和酒鬼波特三个人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印第安人乔把罗宾逊大夫杀了,并把杀人罪赖到了被打晕的波特身上。当时吓得够呛的汤姆和哈克发誓,要对此事严守秘密。但汤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陷于不安之中。 后来,汤姆由于蓓姬和他怄气而与好友乔埃?哈波一起离家出走,和哈克一起坐筏子到一个小岛上去当“海盗”。镇上的人不知道他们的去向,以为他们在河里淹死了。在为他们举行葬礼的那天,他们三人却“奇迹般地”出现了。汤姆成了学校里的英雄。蓓姬也在不久之后与他重归于好…… 不久后,法院终于要审理那场凶杀案——大家都以为凶手是波特时,汤姆克服恐惧,告发了印第安人乔,但乔却当场逃走了。汤姆陷入了极度不安之中。 一天,汤姆和哈克走进河边的一所“闹鬼”的老房子。他俩上了楼,不一会儿,看到楼下来了两个人,原来正是印第安人乔和他的同伙。这两人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了不少钱,正往地里埋。没想到竟从地里挖出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钱。这时印第安人乔听到一点响动,他怀疑楼上有人,就想上去看看。汤姆和哈克正在不知如何是好时,早已朽烂的楼梯塌了,印第安人乔没能上楼。 后来,汤姆侦察出印第安人乔住进了一个客栈,他和哈克合计趁印第安人乔外出时,搬走钱箱。几天后,蓓姬、汤姆和一些其他朋友去“野餐会”,他们来到了麦克杜格尔洞——一个迷宫般的岩洞里玩。汤姆和蓓姬光顾着玩耍,脱离了大伙儿,迷路了。他们在洞里历尽波折,饥饿、干渴、黑暗和恐惧不断袭击着无助的他们。过了好几天,他们也没找到出路。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洞中看见了印第安人乔…… 同一天晚上,哈克发现印第安人乔和他的同伙挟着东西上山了,哈克想他们肯定是转移财物,就远远地跟踪。印第安人乔来到一个寡妇的山庄,要对寡妇下毒手,哈克忙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在这家人的帮助下,救出了寡妇。 镇上的人们都以为他们死在洞中了,波莉姨妈和撒切尔一家都悲痛极了。直到一天半夜——镇上突然喧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 图形的旋转导学案

第一讲:图形的旋转 一、旋转的有关概念: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__________,转动的角叫做__________,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__________.(如图) 注意:⑴研究旋转问题应把握三个元素: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每一组对应点所构成的旋转角__________. 例1如图,把四边形AOBC绕点O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谁? (2)旋转方向如何? (3)经过旋转,点A、B的对应点分别是谁? (4)图中哪个角是旋转角? (5)四边形AOBC与四边形DOEF的形状、大小有何关系? (6) AO与DO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BO与EO呢? (7)∠AOD与∠BOE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二、旋转的性质: ①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__________的;(进而得到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②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__;(进而得到等腰三角形) ③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都等于__________;(若特殊角则得

到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题2: (1)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边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①试说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 ②∠DAE等于多少度? ③△DAE是什么三角形? ④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2)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D是△ABC内一点,若将△ABD经过旋转后到△ACP位置,已知AD=3,BD=4,CD=5,则∠ADB为多少度? 例题3 如图,已知点O和点P ,请按要求作图: (1)画出点P绕点O顺时针旋转45°后的对应点P1;

《旋转》导学案(全章)

课题:23.1图形的旋转(1) 【学习目标】 1、掌握旋转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 2、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 3、利用性质解 决相关问题。 把一个平面图形_平面内某一点O ______________ 个角度,就叫做图形的旋转, 点 0 叫做 __________ ,转动的角叫做 __________ 。因此,旋转的决定因素是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_ 、剖析展示 1. 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 60分.(1)指出它的旋转中心; ⑵经过20 分,分针旋转了 ___________ . 2 .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 OAB ,它绕0点按顺时针 方向旋转得到△ OEF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 _____________ 转角 2)如图,已知△ABC 和直线L ,请你画出△ABC 关于L 的对称图形A A 'B'C 是 ___________ 2 )经过旋转,点 A 、B 分别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厶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BC 上一点,厶ABD 经过旋转后到达 虫ACE 的位置。(1)旋转中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旋转了 _______ 度.(3)如果M 是AB 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 旋转后,点M 转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自学教材P60探究,总结归纳旋转的性质。 3)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4) 总结:(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 )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 加勺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 些性质.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旋转性质的应用 课本p61练习2. 3. (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学习重点】旋转相关概念以及性质。 【学习难点】利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 、归纳点拨 2、预习探究 B 1、引入导学 1)将如图所示 点B 的对应点为点 的四边形ABCD 平移, D ,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ED c E

(完整word)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编制人:梁宏程爽廖海钦审核人:梁宏 【课程标准】 1.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 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主预习案(读书自学、自主探究) 一、知识清单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2、人口迁移概念:一_________ 3、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____________ 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_____________ )的迁移活动;国 内人口迁移是指在 ________ 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4、国际人口迁移(读课本P8填表) 、国内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读课本和图填表) 6、人口迁移的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认为,人 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因素的综合反映。 2.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 等式最主要的, _____________ 有事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3.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_____ 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其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和 _______ 等式主要因素。都是为了寻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更好的 ______________ ,改 善 ________________ 。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图形的旋转 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P ′C D B A 《图形的旋转》导学案设计 23.1图形的旋转(一) 一、简介: 《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的内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是以省级课题《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五步教学》为蓝本来设计的。“五步教学法”以“导学——自学——助学——强化——评价”五步组成,就是将“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换成"先学后讲"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过程 《一》导学 1、引入新课:运用课件欣赏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旋转现象,如旋转的风车、旋转的钟面、飞驰的车轮等,然后让学生根据上述现象用一个动词进行概括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借助课件,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迅速的的引入课堂中,又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2、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旋转现象; (2)、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 (3)、知道旋转的性质,会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说明:学习目标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这节课即将学习哪些内容,要掌握哪些知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无的放矢。学习目标是属于课前预设性目标,是学生对这堂课的一个浅性认识阶段。) 3、重点:旋转的有关概念 难点:理解并运用旋转的性质 (设计说明: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的基本变换之后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确定旋转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性质的运用。在“五步教学”中,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这些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逐步实现的,就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 《二》分层学习 第一层次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预习p56——57页归纳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约4分钟 (3)、自学方法:观察生活中物体的旋转现象,体会旋转过程,形成旋转概念的感性认识。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旋转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课文中的思考实例可以看出:图形的旋转三要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如图,点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将△ABP 旋转到 △CBP ′的位置时,其旋转中心是______,旋转角为________,旋转方向为_______。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23章《旋转》导学案

旋转【知识点一】旋转及其性质 1、旋转的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________; (3)旋转前后的图形________。 1、如图,△ABC和△ADE均为正三角形,则图中可看作是旋转关系的三角形是() A、△ABC与△ADE B、△ABC与△ABD C、△ABD与△ACE D、△ACE与△ADE 2、下列运动属于旋转的是() A、滚动过程中的篮球的滚动 B、钟表的钟摆的摆动 C、气球升空的运动 D、一个图形沿直线对折的过程 【类型一】旋转性质问题 例1、如图,把一个直角三角尺ACB绕着30°角的顶点B按顺时针旋转,使得点A与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的点E 重合。 (1)直角三角尺绕点B旋转了多少度;(2)连接CD,试判断△CBD的形状; (3)求∠BDC的度数。 3、如图1,△ABC为直角三角形,∠ACB = 90°,AB = 5 cm,BC = 3 cm,AC = 4 cm,△ABC绕着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到达△DEC的位置,那么∠D = ,∠B = ,DE = cm,CE = cm,AE = cm,DB = cm,DE与AB的位置关系是。 图1 图2 图3 4、如图2,将△ABC绕点A旋转100°,得到△ADE,若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则∠B的度数为_________。 5、如图3,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E为CD边上一点,DE = 1,以点A为中心,把△ADE按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E’,连接EE’,则EE’的长等于________。 6、已知:如图,点P是正方形内一点,△ABP旋转后能与△CBE重合。 (1)△ABP旋转的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了多少度? (2)若BP = 2,求PE的长。 【类型二】旋转重合问题:判断一个图形旋转几次,每次旋转多少度,关键是观察图形中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判断人口迁移及人口迁移的类型。 (2)通过读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图,并结合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 (3)通过课本阅读学会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变化,会分析人口的迁移效应。 教学重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课前预习: 一、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在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2、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年)的迁移活动。 ⑵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向另一个 移居的现象。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中,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是最主要的,___________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其中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是主要因素。 3、政治、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4、个人因素: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分类

2、国内人口迁移(中国为例)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地区 当代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3、国内人口迁移(案例2:美国为例) 合作探究1: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 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 4、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 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 6、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 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 8、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 合作探究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 有 利 影 响 不 利 影 响 迁 入 地 时期 迁移原因 迁移流向 19世纪中期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以后

最新届推断题专题复习教学案

“推断题”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推断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提高推断题解题能力。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归纳能力,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归纳与推断题的解答相关的重要化学基础知识。 2.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几次考试、练习,我们推断题的得分率一直很低,什么原因?接下来我们用2节课的时间来共同来分析、归纳推断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 物质推断题是指依据题中给定的条件,联系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实验现象以及化学计算等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判断某种物质的名称或在给定的范围内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存在的一类试题。这类题目考查知识面广、变化多端、思维量大、综合性强,是考查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类好题;既考查知识又考查能力,是中考化学试题中常见的题型。但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解题时没有把握,倍感头痛。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即“题眼”,然后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 复习: 一、有关的知识网络 二.考点梳理 初中化学推断题有多种题型,不管哪种类型,在解题过程中都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找到“突破口”。化学推断题常见的突破口: 1. 以常见物质的特殊性质为突破口: (1)常见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HCl、。 (2)常见的有色固体: ①黑色固体主要有C、Fe粉、、MnO2、。 ②红色光亮固体一般是;红棕色固体一般是。 ③有色沉淀:蓝色沉淀是;红褐色沉淀是。 (3)有色溶液: ①蓝色溶液:溶液、CuCl2溶液。 ②浅绿色溶液:溶液、FeSO4溶液。 ③黄色溶液:FeCl3溶液、溶液。 (4)六种白色沉淀有CaCO3、、AgCl、BaSO4、Mg(OH)2、Al(OH)3。 ①白色沉淀溶于酸且有气体生成的物质有CaCO3、。 ②白色沉淀溶于酸但没有气体生成的物质有Mg(OH)2、。 ③白色沉淀不溶于酸的物质有、。 2. 以一些物质的特殊反应现象为突破口: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的气体是。 (2)能使黑色CuO变红(或使Fe2O3由红变黑)的气体有、,固体有。 (3)能使燃烧的木条燃烧更旺(或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4)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可能是或。 (5)能使白色无水CuSO4变蓝色的气体是水蒸气。 (6)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是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性溶液。 (7)块状固体遇水放出大量的热,变成白色粉末的是生石灰( )。 (8)无色液体加入二氧化锰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的是溶液。 (9)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发出耀眼的白光的物质是。 (10)火焰颜色:S 在O2中燃烧( 色);H2、S在空气中燃烧( 色),CO、CH4 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11)溶于水呈碱性,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是。 3. 以常见物质的特殊用途为突破口: (1)常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固态CO2)。 (2)常用于灭火的两种氧化物是CO2和。 (3)常用于清洗铁锈的两种酸是和H2SO4。

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第二十二章 23.2.1《旋转》第二节中心对称导学案1

《旋转》第二节中心对称导学案1 主编人:主审人: 班级:学号: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或中心对称的本质:就是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180°而成. 2、掌握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以及利用两种不同方式来作出中心对称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利用中心对称的特征作出某一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确定对称中心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对日常生活与中心对称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的欣赏意识. 【重点】 中心对称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难点】 中心对称与旋转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 如图,△ABC绕点O旋转,使点A旋转到点D处,画出旋 转后的三角形,?并写出简要作法. 作法:(1) (2) (3) (4) 即:△DEF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实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用透明纸覆盖在图上,描出其中的一部分,用大 头针固定在O处。旋转180°后,你有什么发现? (1)(2)(3) 发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旋转,如果他们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那么就说这个图形或,这个点叫做,这两个图形中的叫做关于中心的. 2、组内交流 在图5中,我们通过实验知四边形A B C 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对称。 (1)你知道它的对称中心、对称点吗?

(2)连接A A'、B B'、C C'、D D'你有什么发现? (3)线段AB、BC、CD、DA的对应线段是什么?AB与A'B'的关系是怎样的?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B'C'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三)、归纳总结: 1、默写中心对称的概念: 2、中心对称的性质: 1) 2) (四)自我尝试: (1)、已知点A和点O,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 (2)、已知如图△ABC和点O,画出与△ABC关于点O的对称图形A'B'C'。 二、教师点拔 1、中心对称与图形旋转的关系? 轴对称中心对称 有一条对称轴---()有一个对称中心---() 图形沿对称轴 (翻折180°)后重合图形绕对称中心后重合 对称点连线经过 ,且被对称 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 中心

1.2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各阶段的特点、原因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与方法。 4.联系实际分析某个地区某个时期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 【使用说明】 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 2、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 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4、学案用完后,上交检查 【自主学习】 一、人口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和。 2、人口迁移概念: 3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国内人口迁移是指。 4.国际人口迁移【读课本填表】

图 5.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 【读课本P8和图1.8填表】 (1)二战后,欧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主要是由于 ; (2)拉丁美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 地区吸引 了大批外籍工人。 6、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 、 、 等影 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 (2)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往往起重要作用。此 外, 、 、 、 、 、 ,也 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合作探究】 1、如何判断是否是人口迁移? 【读图思考】下图中A 、B 、C 分别代表三 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请说出各箭 头的含义。

2、现代我国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有何影响?(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入手分析) 对迁出地: 对迁入地: 3.读案例2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 (2)图中人口迁移属哪一种人口迁移? (3)美国四次人口迁移的原因及方向? (4)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口迁移的的推力是什么? (5)20世纪70年代后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的拉力是什么? 4.读案例3分析: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原因?比较分析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 【巩固提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或国家)的是 A.西欧 B.拉丁美洲 C.澳大利亚 D.西亚 2.下列人口空间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游牧民的迁移 B.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流动 C.日本人去美国定居 D.中国人去欧洲旅游 读“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3、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

18.3《复习课》导学案

第十八章复习课 1.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2.知道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理,并能运用此定理解决问题. 3.知道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对称性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 ◆体系构建 请你完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图. ◆核心梳理 边角对角线轴对称性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互相平分不是轴对称图形 矩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 角 互相平分且相等轴对称图形两条对称轴 菱形对边平行, 四条边都相等 对角相等 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 线平分一组对角 轴对称图形、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对边平行, 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 角 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 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轴对称图形、四条对称轴 平行四边形(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4)对角线互相平分;(5)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矩形(1)有三个角是直角;(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菱形(1)四条边都相等;(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1)是矩形,并且有一组邻边相等;(2)是菱形,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3)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专题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1.如图,在?ABCD中,E是BA延长线上一点,AB=AE,连接CE交AD于点F,若CF平分 ∠BCD,AB=3,则BC的长为 6 . 2.如图,在?ABCD中,E为BC中点,AE的延长线与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1)证明:∠DFA=∠FAB; (2)证明:△ABE≌△FCE. 证明:(1)∵AB与CD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边,∴AB∥CD, ∴∠DFA=∠FAB. (2)在△ABE和△FCE中,∵∠FAB=∠F,∠AEB=∠FEC,BE=CE, ∴△ABE≌△FCE. 3.如图,已知E、F分别是?ABCD的边BC、AD上的点,且BE=DF. (1) 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 若BC=10,∠BAC=90°,且四边形AECF是菱形,求BE的长 . 解:(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且AD=BC,∴AF∥EC.∵BE=DF,∴AF=EC,∴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AECF是菱形,∴AE=CE,∴∠1=∠2.∵∠BAC=90°,∴∠3=∠90°-∠2,∠4=∠90°- ∠1,∴∠3=∠4,∴AE=BE,∴BE=AE=CE=BC=5. 【方法归纳交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可综合在一起,可以解决许多有关的几何问题:一类是角之间的关系;一类是线段之间的关系(平行关系、数量关系). 专题二矩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4.如图,E是矩形ABCD的边AD上一点,且BE=ED,P是对角线BD上任一点,PF⊥BE,PG⊥AD,垂足分别为F、G.求证:PF+PG=AB. 证明:如图,连接PE, ∵S△PDE=PG·DE,S△BPE=PF·BE,BE=ED, ∴S△BDE =S△PDE+ S△BPE=PG·DE+PF·BE=(PF+PG)·DE. ∵S△BDE=AB·DE, ∴AB·DE=(PF+PG)·DE,

第23章旋转全章教案.

第二十三章旋转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图形的旋转及其有关概念:包括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图形旋转的有关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旋转,设计图案.中心对称及其有关概念: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心对称的性质: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概念及性质:包括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都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通过平移、平面直角坐标系,轴对称、反比例函数、四边形等知识的学习,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数学活动经验.本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画图、简单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等操作性活动形成图形旋转概念.它又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几何,包括圆等内容的学习起着桥梁铺垫之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的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 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 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的关系并应用;再通过几何操作题的练习,掌握课题学习中图案设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几何,?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2)?通过复习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从中归纳出“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等重要性质,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经历复习图形的旋转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分析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出现不同的效果并对各种情况进行分类. (4)复习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通过知识迁移讲授中心对称图形和对称中心的有关内容,并附加练习巩固这个内容.

旋转与角导学案

第四节《旋转与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平角和周角,学生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导学案 预习案 【使用说明】 1、自学课本第24页至第25页内容。 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预习案中的问题,完成预习自测。 3、把自学中存在的疑惑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我的疑惑中”。 【预习自测】 1.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2.填空 1)小于90°的角叫( )角。 2)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 )角 3)等于90°的角叫( )角。 4)等于180°的角叫( )角。 5)等于360°是( )角。 我的疑问: 探究案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新知 1.观察课本24页上方的图,仿照课本一起做实验。 2.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角可以看做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一个端点( )而成的图形。也可以看做由一个顶点引出的( ) 3 ( )90°角叫做锐角, ( )90°的角叫做直角,( )的角叫做钝角。 4.画角的方法:(1)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请试着在下面用铅笔画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标出名称。 锐角 直角 钝角 5.在上面的实验中,当两条边没有旋转,重合时角是( )度。 6.在上面的实验中,当角的两条边分开在一条直线上,形成的角叫做( )角。 7.在上面的实验中,当一条边旋转一周与另一条边重合后形成的角叫做( )角。 8.你认为0°角和周角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9.自已动手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平角=( )直角 1周角=( )平角 1周角=( )直角。 10.把我们学过的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1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哪些地方有周角? 12.下面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各是什么角?写在横线上 _____ 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归纳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学习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学习目标: 1. 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 2. 运用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图,并结合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 结合案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学会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所产生的影响。【自学释疑】 一、人口的迁移(自主学习第8-9页课文内容) 1.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的概念是什么?人口迁移的分类? 2、国际人口迁移: (1)概念:是指人口____ 并____ 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迁移活动; (2)特点:以___ 性、________ 的移民为主; (3)①19世纪前:流向:欧洲到_____ 和 ____ 为主;特点:从______ 国家流向 ______ 国家 ②二战后:特点: _____________ 移民减少,短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加。流 向:________ , _________ 从境外招募外籍工人的_________ 禾廿________ 石油输出国。 3、国内人口迁移: (1)概念:指在____ 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新中国:①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国家有_______________ , 有__________ 进行。②20世纪80年代前:流向:由________ 向 _____ 和东北。③20世纪80年 代后:由于受国家_____________ 政策的影响,特点:流量 _,流向也明显变化。流向:由 中、西部迁往_____ 部。(结合图1.9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主学习第10页课文内容) 1. 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有哪些?请举出一两例加以说明。 2. 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分别有哪些?在这些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什么因素? 【互动探究】 探究一:人口迁移的判断 1. 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A、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