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学案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2.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以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3. 世界史: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印度、古代中国、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世界战争与和平、冷战、现代科技革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科技成就等。

2.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历史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

4. 练习法:布置历史习题,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每个章节安排2课时。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解历史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第二课时:进行历史习题训练,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历史习题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地图、音乐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1. 夏商西周的更迭与制度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掌握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特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过程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情况3.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4. 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了解汉朝的巩固过程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二、专题二:中古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变迁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过程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特点2. 隋唐五代十国的繁荣与衰落了解隋唐五代十国的繁荣与衰落过程掌握隋唐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特点3. 宋朝的巩固与民族关系了解宋朝的巩固过程掌握宋朝的民族关系特点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探索与变革1. 鸦片战争与清朝的衰落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掌握清朝衰落的原因2. 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掌握洋务运动的特点与影响四、专题四:现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掌握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与特点2.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了解抗日战争的过程掌握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五、专题五:当代中国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了解改革开放的过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与影响2. 现代化建设与大国崛起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掌握中国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影响六、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1. 小农经济的确立与演变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分析小农经济的发展与演变过程2. 商业贸易与城市发展探讨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形式及其发展研究城市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变迁七、专题七: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科技1. 古代中国的文学与艺术分析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成就研究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探讨古代中国在数学、天文、医学等科技领域的成就分析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八、专题八: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1. 重要事件的背景与影响研究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后果分析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 历史人物的贡献与评价了解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成就和贡献九、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1.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融合探讨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变化和特点分析民族融合的过程和影响2. 对外交流与合作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形式和内容评价对外交流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十、专题十:历史思维与历史学习方法1. 历史思维的培养学习如何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2. 历史学习方法的应用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如何高效地搜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十一、专题十一:世界古代史1. 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文明了解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分析这些文明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2. 古希腊、罗马文明探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艺术成就研究这些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十二、专题十二:世界近现代史1. 欧洲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分析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了解这些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 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研究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评价这些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十三、专题十三:世界现代史1. 两次世界大战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结果分析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2. 冷战与当今世界格局探讨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研究冷战结束后,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十四、专题十四:历史与现实的联系1. 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分析历史事件、现象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探讨如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促进社会发展2. 历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式探讨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十五、专题十五:历史考试复习与技巧1. 考试大纲与复习策略了解历史考试大纲的要求和重点学习有效的复习策略和方法2. 历史考试技巧与策略掌握历史考试的答题技巧和策略提高历史考试的得分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重点: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巩固与发展。

2023历史中考复习教案七篇

2023历史中考复习教案七篇

2023历史中考复习教案七篇2023历史中考复习教案【篇1】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通过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再现、自学概括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备初步的认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二)导入新课:课件在以《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中开始。

师:为什么我们的华夏族会改称“汉族”?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我们的语言被称作“汉语”?中国文字又被称为“汉字”。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实际上这一切都跟汉朝有密切关系,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际威望高。

正因为汉朝的强大,不仅影响到世界,而且对中国后来的发展同样影响深远,因此,很多同中国有关的称呼被冠以“汉”字而固定下来。

)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汉朝的强盛情况。

(三)讲授新课: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展示史料: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材料二:“《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七篇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精选篇1)【课程标准】: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二、西周的建立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

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

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三、分封制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参与积极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四、西周的结束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

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1辛亥革命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想象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探究思考提取信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联系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进取意识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中考历史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历史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历史复习教案七篇中考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1)一、学习目标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

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A、萍浏澧起义B、浙皖起义C、黄花岗起义D、镇南关起义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萍乡、浏阳、澧陵萍浏醴起义2、广西起义3、文学社共进会4、君主专制制度三、合作探究(1)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一、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1 夏商周时期:了解夏商周的更迭,理解夏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1.2 春秋战国时期: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3 秦朝:掌握秦朝的建立和灭亡,了解秦始皇的主要功绩。

1.4 汉朝:了解汉朝的兴衰,掌握汉武帝的主要政绩。

1.5 三国两晋南北朝:了解三国鼎立,掌握西晋和东晋的更迭,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专题二:中国近代史2.1 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2 太平天国运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3 洋务运动: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4 戊戌变法: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5 辛亥革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三、专题三:中国现代史3.1 五四运动: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2 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3 抗日战争: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4 解放战争: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四、专题四:世界古代史4.1 古埃及:了解古埃及的文明成果,如金字塔、木乃伊等。

4.2 古希腊:了解古希腊的文明成果,如奥林匹克运动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4.3 古罗马:了解古罗马的文明成果,如罗马竞技场、罗马法等。

4.4 古印度:了解古印度的文明成果,如佛教、种姓制度等。

4.5 古中国:了解古中国的文明成果,如长城、孔子、秦始皇等。

五、专题五:世界近代史5.1 新航路的开辟:了解新航路的开辟背景、过程和影响。

5.2 文艺复兴: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5.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5.4 美国独立战争: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5.5 法国大革命: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六、专题六:世界现代史6.1 第一次世界大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西周的禅让制与世袭制讲解禅让制的起源和实施过程比较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异同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与诸侯争霸分析分封制的目的和影响讲述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3.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改革解释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4. 汉朝的内外朝制度与察举制阐述内外朝制度的形成和作用讲解察举制的实施过程和选拔标准5.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回顾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科举制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二、专题: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介绍文艺复兴的运动背景和主要成就比较宗教改革前后的宗教信仰和教权变化2. 英国工业革命阐述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影响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3. 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讲述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主要事件回顾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和战争过程4.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介绍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5.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和影响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影响三、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改革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初期政治建设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和过程讲解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成就2.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改革阐述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分析政治改革的主要方面和成效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原则阐述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和理论成果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现代中国发展的意义5. 新时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新发展阐述新时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新特点和新任务分析新时代中国政治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六、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小农经济的确立与演变分析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影响讲解小农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商业发展与古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回顾商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轨迹阐述市场经济在古代中国社会的运作方式3.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介绍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特点分析手工业技术对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4.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讲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影响阐述户籍制度的作用和历史变迁5. 古代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回顾古代中国的社会保障措施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七、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讲述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和结果2.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阐述戊戌变法的目的和失败原因回顾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北洋政府与国民党统治介绍北洋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主要政策分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回顾抗日战争的起因和主要战役讲述解放战争的经过和结果5. 民主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民主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总结民主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八、专题: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1.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回顾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济恢复的背景和措施阐述经济恢复对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和后果讲解这些运动对现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介绍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阐述经济体制改革对现代中国经济的影响4. 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回顾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科技发展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挑战与机遇讲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应对策略九、专题: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1. 古代世界的文明起源回顾古代世界文明起源的背景和主要文明分析文明起源对古代世界历史的影响2.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与文化交流讲述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过程和成就分析亚历山大的征服对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影响3. 罗马帝国的建立与扩张介绍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和扩张路线阐述罗马帝国对古代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4. 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回顾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分析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影响5. 古代世界的宗教与文化传播讲述古代世界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过程分析宗教和文化传播对古代世界的影响十、专题: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与国际关系1. 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回顾冷战时期的背景和两极格局的形成分析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重要事件2. 冷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阐述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多极化趋势介绍冷战后主要国际政治事件和发展3. 联合国与国际社会讲解联合国的成立背景和主要职能分析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局限性4. 全球化与当今世界的挑战回顾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表现分析全球化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地位与作用讲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地位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影响和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难点解析:理解不同政治制度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学案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民族问题
一、选择题
1.秦朝统一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
A.结束了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 B.使“书同文”“车同轨”,全国有了统一的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拓展了疆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A.确立了封建制度B.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经济方面最显著的作用是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C.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D.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的认识是
①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②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因地理位置因素造成的③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④国际反华势力以及“台独”势力是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两个重要因素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5.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经济发展确B.交通发达C.对外开放D.国家统一6.“和同为一家”,主要讲述了唐朝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关系,那么最能说明这一史实的是
A.唐朝统治者将两位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唐与吐蕃关系日益密切
B.唐朝统治者在西域设置政府机构,加强联系。

C.回鹘政权瓦解后,大部分迁到我国西北地区。

D.东北的渤海国,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7.我国的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社会制度不同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D.各自权限不同
8.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中外历史遗留问题B.前者是中外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后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9.历史上国共两党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过两次合作,当前两党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是
A.实现本阶级的统治
B.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C.共同对付“台独”势力
D.共同对付美国的威胁
10.中国能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
A.中国政府合法性
B.“一国两制”政策灵活性
C.世界潮流驱动性D.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11.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

”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A.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尊重历史与现实
C.“一国两制”构想 D.香港的顺利回归
12.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况,我们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C.改革开放D.四项基本原则
13 “葬窝于高山上兮,望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

……天苍苍,野茫茫,上之上,国有殇。

”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诗人总理”温家宝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诗歌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的分隔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C.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4.20XX年是西藏和平解放53周年。

50多年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目前每年都保持在不少于10亿元。

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是为了()
A.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团结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5.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问题,从政治上看是为了()
A.民族团结、边疆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B.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护我国各少数民族正常的宗教活动
D.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巩固国家政权
16.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B.保障少数民族的发展权利
C.为真正实现我国境内各民族的平等
D.为改革开放创造有利条件
1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原则有()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民族隔离④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②民族独立③民族平等④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19.通过西藏的变革歌颂了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歌曲是()
A.《弦子舞曲》 B.《阿拉木汗》 C.《翻身农奴把歌唱》 D.《青藏高原》
20.“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的歌曲表达的主旨是()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共同繁荣D.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B.少数民族自治区不受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C.党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保证D.西藏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
二、材料分析题
22.阅读下图,完成下面问题
①请在图中填出我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名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什么?
③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什
么特点?
23.西藏共有232万人口生活在这个奇特的雪
域高原上,其中藏族人口223.6万,占总人口
的96.4%,其他少数民族1.8万,汉族为6.6
万。

以藏族为主的当地少数民族代表,在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中占82%以上,在各县占95%以上。

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7%,各级人大、政府主要领导人均为少数民族干部担任。

这一现象表明了什么呢?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表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怎样的原则?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国家是怎样尽力帮助各少数民族共同进步繁荣的?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XX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为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题写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贺幛;10月15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庆祝大会在拉萨火车站举行,胡锦涛主席为此专致贺电。

材料二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请回答:
①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____周年。

为了密切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先后建成了哪三条著名的入藏公路?
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了_________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作用?
③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

④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