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中考复习之人教版九年级历史部分专题复习(二)大国崛起风起云涌

中考复习之人教版九年级历史部分:专题复习(二) 大国崛起风起云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英国美国法国日本俄国(苏俄、苏联、俄罗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使得“大国崛起”这一考点成为全国各地中考命题的常态考点,其形式虽变化多,样式新,但其所考内容未发生过根本性变化。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以某一大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事件、原因等基本知识点作为考查对象,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2)以某一大国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重大事件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知识的关联性,考查学生的理解应用迁移能力,主要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3)以某几个大国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发展性的迁移应用能力,主要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
(1)夯实基础,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内容;(2)能够从纵向上对大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人物事件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时空顺序;(3)能够从横向上对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加工、整合,形成全新的历史观念。
一、选择题1.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工业化的程度。
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A.查理一世时期的政治制度B.克伦威尔时期的政治制度C.《权利法案》确立的政治制度D.现在英国的议会制度2.有历史学家认为南北战争使美国原来宪政机制中分裂的主权得到了统一,它为美国大工业化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下列与此观点一致的是()A.南北战争使美国确立了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B.南北战争维护了联邦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C.南北战争为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D.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消除了种族歧视3.(2015·广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在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
中国古代史中考总复习课件(人教版)

专题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考点:
1、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2、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 过程 具体表现
农业
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水利工程的建设 优良品种推广
农具:
技术:
铁农具
曲辕 犁
筒车
牛耕
温室栽培蔬菜
优良品种的推广
中亚:苜宿 蚕豆 石榴 核桃
国外
中国
越南:占城稻 美洲:玉米 甘薯
北方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前221 年 280年 589年 1279年
秦统一
西晋短期统一
隋统一
元统一
2、帝王篇
武则天 秦始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 汉武帝 唯一的女皇帝 唐太宗 康熙帝
上一目
下一目 至第3
项目
政治 经济
秦始皇
政治
措施
思想 文化
汉武帝
经济 统一、建制 统一货币、 度量衡 军事 北击匈奴、 南征南越
请回答: 唐太宗 指要借鉴历史教训 以史为镜是何意?唐太宗是怎么做的?
材料一: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 指善于用人 ,广开言路 以人为镜是何意?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 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 勇于纳谏 ,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采纳正确的建议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材料二中反映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唐太宗 指人民的力量大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
推恩令
盐铁官营、 民族铸币权 关系 大败匈奴、 (卫青、霍去病)
军事
民族 移民屯边 关系 统一文字、 思想 汉武帝 文化 焚书坑儒
张骞出使西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太学 秦始皇
秦王汉武的异同
相同:都加强了思想控制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本文档是对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地复历史知识。
第一章: 我们的历史1.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演化-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2. 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农业的发展- 文明的起源- 文明的交流-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3. 中华文明的特点与成就-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特点-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古代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第二章: 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1.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等级- 封建统治的三大家族2. 东周时期的分裂与战国时期的统一- 东周时期的分裂- 战国时期的统一- 秦统一六国的基本原则3. 秦始皇的统一江山- 秦始皇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 阅兵仪式与焚书坑儒- 分封制的取消和郡县制的推行第三章: 古代中国的繁荣与发展1. 汉朝的统治- 汉朝的建立- 汉武帝的改革与措施-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2.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变动与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变动- 的传入与发展- 关中地区的人文风俗3. 隋唐时期的繁荣发展- 隋朝与唐朝的建立- 隋唐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成就-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进步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1. 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 北宋时期的农田水利和农业生产- 商业贸易的发展- 金坛之江南和开封的城市建设2. 文化的繁荣与科学的进步- 北宋时期的文化繁荣- 孙中山《示儿》的诗- 科技发明与进步3. 南宋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特点- 南宋时期的文化繁荣- 文人学士的主要活动地- 文化代表人物和作品以上是对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能对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包括17个专题)人教版

专题一:三次科技革命…………………………………………………………专题二:两次世界大战…………………………………………………………专题三: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四: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五:资本主义发展史………………………………………………………专题六:民族解放运动史…………………………………………………专题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题八: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专题九: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专题十中外重大改革………………………………………………………专题十一: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专题十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专题十三:国共两党的关系…………………………………………………专题十四: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专题十五:“三农”问题……………………………………………………专题十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十七:世界民主法制的进程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一: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专题二:两次世界大战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两次世界大战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三: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个专题主要包括: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三、重要国际组织及同盟四、主要的国际战争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
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2024年中考历史必考的知识点

2024年中考历史必考的知识点由于目前无法确切知道2024年中考历史具体必考知识点,以下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内容,这些内容在中考中出现频率较高:一、中国古代史。
1. 原始社会。
-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北京人:距今约70 - 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
- 河姆渡居民: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
- 半坡居民:距今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
2. 夏商周时期。
-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商朝: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3. 春秋战国时期。
- 政治:诸侯争霸,出现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和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 儒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 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 秦汉时期。
- 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等。
- 秦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原创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原创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 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位于世界四大洲和三大洋之间的亚洲西南部•主要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地理特点:多沙漠和高山,干旱少雨,水源来自两河流域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城市国家兴起:古巴比伦成为主要城市,巴比伦国王享有神权•发达的农业:使用灌溉系统,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发明创造:发明了楔形文字,并建立了日历、钟表等3. 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尼罗河带来的福祉:良好的交通和灌溉条件,使得农业迅速发展•雅利安人的入侵: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埃及,建立了新王国•文化特点:建立了独特的宗教和宗教体系,崇拜德国人皇帝4. 近东地区其他文明•腓尼基文明:发达的海上贸易,发明了字母•波斯帝国:古代波斯人的帝国,庞大的疆域•蛮夷历史:对抗希腊罗马文明的外来入侵二、中国古代历史1. 夏商周时期•夏朝: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建立者为大禹•商朝:王朝制度的出现,青铜文化的繁荣•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王位世袭,东周王位分封2.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改革:提倡道德,改革政权•孟子的思想:主张仁政和君主有道德责任•孔子和儒家思想:提倡仁义规范,传播儒家思想3.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兴起:刘邦建立汉朝,国家经济文化繁荣•西汉和东汉的历史事件:杨广篡位、董卓之乱等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建立,国力强盛–魏国:曹操建立,掌握政权–蜀国:刘备建立,势力较弱•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频繁,政权割据三、世界古代历史1. 古希腊文明•希腊城邦制度:城邦互不统一,独立自主•希腊哲学的兴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影响:罗马文化借鉴希腊文化的元素2. 古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时期:先期为贵族统治,后期为独裁者统治•罗马帝国的兴衰:帝国疆域扩大,后期因分裂而衰落•罗马法的传播:罗马法作为民法的基础3.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创立: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和文化影响力扩大•文化传播:阿拉伯帝国传播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综上所述,以上是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人教版),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国古代历史到世界古代历史等方面进行了概括。
人教版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人教版历史中考的知识点总结:
一、时间
1. 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时间顺序及特点,如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等。
2. 中国现代历史的时间顺序及特点,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3. 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顺序及特点,如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
二、人物
1. 古代帝王、贤士、思想家、军事家及其他重要人物的生平、思想和成就,如禹、孔子、李斯、项羽等。
2. 近代和现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的生平、思想和成就,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
三、事件
1. 重大的战争和战役,如抗日战争的发生、全面抗战的开始、平津战役的胜利等。
2.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起义、新文化运动等。
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重大事件,如三峡工程的建设、中国入世、北京奥运会等。
四、文化和思想
1. 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2. 近代以来的文化和思想,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思潮等。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中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中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古代史
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重要措施
3. 西汉、新莽、东汉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 三国时期的形成和魏、蜀、吴的发展
5. 隋唐时期的统一和辉煌成就
6. 五代十国和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7. 南宋、元朝和明朝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8. 进入近代的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变革
二、现代史
1. 清朝末年的崩溃和近代中国的百年变革
2. 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3. 五四运动的兴起和思想文化变革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
5. 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的经济建设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7.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8. 当代和发展挑战
三、世界史
1. 世界的大河流域文明及其交流
2. 埃及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3. 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形成和影响
4. 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5.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和启示
6. 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
7.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8. 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和重大国际事件
以上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中考复习的主要知识点汇总。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专题三:祖国的统一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所谓的近代化: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6、措施:(1)前期:——“自强”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2)后期——“求富”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考点6: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898年)一、维新派的形成(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2、“公车上书”:1895年春——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4、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政治团体:强学会二、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共持续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2、开始的标志:光绪皇帝颁布一系列变法令3、内容:A、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C、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D、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4、意义: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5、结果:失败。
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
6、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7、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考点7 辛亥革命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兴中会和同盟会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同盟会: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孙中山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核心)、“民生”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刊物:《民报》二、辛亥革命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武昌起义,因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称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3、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4、辛亥革命意义: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性质: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没有完成发帝反封建的目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考点8 新文化运动1、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新旧思潮冲突激烈——西方思想观念与尊孔复古思想2、目的:在社会上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3、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5、旗帜:“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
6、内容:(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A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俄国十月革命。
创办了《每周评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武器。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汉朝:西汉: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为恢复和促进汉朝同西域之间的联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2唐朝:(1)玄奘西行:到天竺(古印度)求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唐西域记》(2)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1、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时期马可波罗来华。
《马可波罗行纪》2、明朝: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3、清朝:(1)郑成功收复台湾。
(2)康熙帝两次派兵在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3)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一处,中国落后于世界。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清政府:先后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的签订,再次损害中国主权;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南京国民政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在二战中的雅尔塔会议上,中国被美、苏等国出卖,主权遭到严重侵害。
三、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建国一周年,中国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2)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同两国总理分别发表了联合声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4、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1月中美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5、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1)1991年,我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3)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4)2001年7月,北京获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5)2001年10月,我国在上海举办 APEC会议。
(6)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
四、中美关系(一)近代美国侵略中国1、史实:(1)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和俄国追随英国,侵略中国;(3)1900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4)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九国公约》,美国重申“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进一步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2、原因(1)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腐朽落后;(2)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二战期间中美的合作1、实史:1942年1月1日,苏、中、美、英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上的抗战有力的配合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2、原因:中美面临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三)二战后中美从敌对到建交1、史实:(1)抗战胜利后,美国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2)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例如:A、1950年,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B、1950年10月,美国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彭德怀);C、长期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建交:A、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会谈。
B、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正常化。
C、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
(四)中美建交后关系的曲折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美双方存在共同利益,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双方不可避免存在摩擦和矛盾。
1、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能源和气候问题成为中美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
2、矛盾:中美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1999年2—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首次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发动科索沃战争,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
四、中日关系(一)古代中日关系——友好往来是主流1、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
2、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
(二)代近中日关系——日本多次侵犯中国,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1、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被迫签署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毁灭中国的“二十一条”4、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山东。
5、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8、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