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
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违法建设查处暂行办法的通知-临政发[2010]13号
![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违法建设查处暂行办法的通知-临政发[2010]13号](https://img.taocdn.com/s3/m/20d5873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6.png)
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违法建设查处暂行办法的通知正文:---------------------------------------------------------------------------------------------------------------------------------------------------- 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违法建设查处暂行办法的通知(临政发〔2010〕1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临汾、侯马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壶口风景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临汾市违法建设查处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第三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三月二十七日临汾市违法建设查处暂行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有效遏制违法建设,保障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临汾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尧都区行政辖区、临汾经济开发区辖区、洪洞县甘亭镇、襄汾县襄陵镇和邓庄镇,共计1513平方公里。
本办法所称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是指东至108国道、南至南外环-108国道、西至公路西环、北至公路北环,共计155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对违法建设的处理。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违法建设,是指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进行下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的行为:(一)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二)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三)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四)未按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五)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六)其他违反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
第五条临汾市规划局是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临汾市域内城乡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查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违反城乡规划的违法建设行为。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临汾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临汾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正文:----------------------------------------------------------------------------------------------------------------------------------------------------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临汾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临汾、侯马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壶口风景区管委会,市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临汾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2月27日临汾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晋政办发〔2016〕122号)精神和《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16〕4号)要求,推进我市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和标准化战略实施,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标准化水平,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振兴崛起,建设富裕、文明、绿色、幸福新临汾提供技术支撑。
总规解读(最新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解读一、规划期限(2009---2020)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1、市域规划范围:临汾市域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为20275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规划范围:尧都区行政辖区、临汾经济开发区辖区、洪洞县甘亭镇、襄汾县襄陵镇和邓庄镇,总面积1513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东至108国道,南至南外环——108国道,西至公路西环,北至公路北环,面积15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四至范围为:东至108国道,南至南环城路——108国道,西至大西客运专线,北至涝洰河生态湿地,用地规模控制在89平方公里三、城市发展方向与布局结构1、城市发展方向近期利用临汾市已在河西地区投入的基础设施和未来高铁站场对河西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一河两翼”核心区。
远期随着尧庙军用机场的用地置换、搬迁临钢污染产业,城市主要向南发展。
2、城市布局形态中心城区将形成“三城九片”的空间发展结构。
三城主城区:由老城区、临汾开发区和铁路东部地区共同构成,起到承担城市以及市域服务职能,包括城市的生活服务中心、市域政治文化中心。
河西新城:位于汾河西部,临汾市近期重点发展的新城区,主要依托高铁站场和重点公建项目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强老城区的有效引导,达到疏解老城人口和城市功能的作用。
南部新城:位于临汾市南部,是临汾市远期重点发展的新城区,南部新城近期的发展将依托尧庙旅游区的开发和文化教育园区的启动,形成临汾市南部的专业功能区;远期随着军用机场的搬迁,将本地区建设成为辐射晋南地区、重要的商贸服务中心和产业升级示范地区。
九个功能性片区:根据各片区主导功能的不同,为管理方便,将临汾中心城区划分为九个功能分区。
这九个片区分别为高铁片区、商务办公片区、老城片区、东部生活片区、传统产业升级片区、尧庙旅游片区、南部新城区核心片区、新兴产业片区、文化教育片区。
临汾城市规划战略

2005年,临汾市域人口412万人,沿汾河城镇密 集带人口305万,占市域74% 。
沿汾河城镇密集带城镇化水平38%,城镇人口总 计115.7人,占市域城镇人口总量的81%。
2、人口预测
总人口:动态模拟
2005:412万人; 2020:450-460万人。
万人
500
450
不同方案下临汾人口规模预测
经过几年的发展,临汾房产市场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
国际通用衡量标准表明,宏观经济增长和人均GDP水平决定了一个 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阶段。
人均GDP与房地产发展关系
0-800美元 800-4000美元 4000-8000美元 8000-20000美元
启动期
生存需求
超速发展 单纯数量型
快速发展期
生存、改善需求兼有
(三)贾得铸造化工园区 规划面积10000亩。主要发展冶金铸造、化工建材等行业,具体包括各类铸造产品、生铁冶炼、精细
化工(主要包括日化、涂料、染料、油墨、橡塑助剂、食品添加剂等)、电石乙炔化工、尿素、甲醇及下游产 品、焦油加工及新型墙体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1000万元以上的标准化精细化工项目,到2010年入园企业 达到16户以上,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5亿元。
稳定发展期
改善需求为主
减缓发展期
改善需求为主
快速发展 以数量为主,数量与质 量并重
平稳发展,以质量为主, 数量与质量并重
缓慢发展 综合发展型
宏观经济增长与房地产发展关系
小于4%
4-5%
5-8%
萎缩
停滞
稳定发展
大于8% 高速发展
1
城西板块 新城炒作, 环境较佳
御景水 城
教授花 苑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临汾市城市规划区二OO八年度住房建设规划的通知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临汾市城市规划区二OO八年度住房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临汾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22•【字号】临政办发[2008]14号•【施行日期】2008.0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临汾市城市规划区二OO八年度住房建设规划的通知(临政办发[2008]1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临汾、侯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市建设局、规划局、房产局根据省政府要求拟定的《临汾市城市规划区二00八年度住房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实施。
二00八年元月二十二日临汾市城市规划区二00八年度住房建设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精神,进一步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发展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挥好住房保障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住房建设的背景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为切实加大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力度,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全面指导新时期住房建设工作。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市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同时也伴生出供求失衡、户型偏大、住房保障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2008年在住房建设上全市将继续贯彻中央政策,从投资规模、市场结构和供应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尤其要加大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力度,确保取得明显成绩。
二、指导方针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临汾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3.27•【字号】临政发[2010]14号•【施行日期】2010.03.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临政发〔2010〕1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临汾、侯马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壶口风景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第三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三月二十七日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保障本市城乡规划顺利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依据《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2020 )》,本市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尧都区行政辖区,临汾经济开发区辖区,洪洞县甘亭镇,襄汾县襄陵镇和邓庄镇。
总面积共计1513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东至108国道,南至南外环-108国道,西至公路西环,北至公路北环。
总面积共计155平方公里。
第四条为确保科学、合理地实施城乡规划,临汾市人民政府设立城乡规划委员会,作为全市城乡规划的决策机构,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就城乡规划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审查,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审查意见。
城乡规划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应配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好城乡规划各项工作。
第五条市规划局是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全市行政区域内各县(市、区)的规划工作。
根据城市规划区划定范围,临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尧都区、襄汾县、洪洞县人民政府应协助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好市政府授权职责范围内的各项规划工作。
临汾市规划2001-2020

临汾市规划2001-2020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概况1.区域位置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
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
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代地貌的基础。
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
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文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临汾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本规划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
本规划是依法制定的临汾市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应符合本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凡在本规划区内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编制的各类专业规划及详细规划,也应符合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在原《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1992—2000年)的基础上修订编制的。
对本规划的调整、修改,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条款执行。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8年);4.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1年);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1995年);6.《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年);7.《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2000年)。
第四条规划原则1.区域性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区域定位,促进市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
2.动态性原则规划放眼未来,充分考虑临汾市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尊重城市建设动态性的原则,使规划的长远性和现实性相结合,保持规划的弹性。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坚持整体和综合的观念,注重节约土地资源,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的力度,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4.特色原则充分挖掘临汾市历史文化特色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地形地貌特色,塑造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
5.有序健康发展原则近、远期相结合,合理安排城市发展空间和发展时序,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公益性设施用地,促进城市有序健康地发展。
6.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安宁、方便、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五条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1.促进市域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
2.合理确定城市性质与职能,促进市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概况1.区域位置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
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
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代地貌的基础。
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
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
主要河流流向大体上与两侧山脉走向一致,山脉的脊线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6.自然资源临汾市土地总面积2.03万km2,其中耕地面积5308.87km2,素有“膏腴之地”和“麦棉之乡”的美称。
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不仅矿种多,分布广,且开采历史悠久。
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41种,其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为0.73,在全省各地市中居第二位,矿产潜在价值量居全省之首。
尤其铁矿是临汾市重要的矿产资源,其富矿比例占全省富矿的70%以上。
市域境内植物资源是全省最丰富的地市之一,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三种,其中褐马鸡是世界闻名的珍稀动物。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00年底,临汾市GDP达170.33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11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财政总收入14.9亿元,在全省11个地市中分别位居第3、4、4、5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115.2%。
在中西部地区18个省、自治区219地市中,临汾市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分别位居第78、131、75位。
临汾市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比例为13.1:52.1:34.8;工业以煤炭、焦化、冶金、铸造、建材、纺织、机械为支柱,重型化特征明显,轻重比为1:9。
市域地形呈两山夹盆地分布的“凹”字形态,煤、铁等矿产蕴藏丰富。
区域内地域差异明显,中部南同蒲、大运沿线为经济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17县市(区)中平川7县市GDP占79.9%,东西两山则贫困落后。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市总人口395.03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1.27%。
其中城镇人口106.15万人,城镇化水平26.87%。
中心城市——临汾市市区城市驻地人口31.6万人。
三、历史沿革临汾市位于晋南北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尧都平阳”的历史传说。
“丁村遗址”的发现更有力地证明了临汾从远古时代起,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春秋时期,晋国初定都于翼城,韩国定都于平阳。
秦至唐,临汾为郡的所在地,宋、金、元、明、清临汾均为府或路的所在地。
1948年5月17日临汾解放后,初设市,1949年2月成立晋南区,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同年9月1日改属山西省。
1950年1月成立临汾专区,1954年同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专署驻临汾)。
1971年晋南专区又按原建制划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
1978年改为临汾行政公署,全区辖17县市。
2000年8月撤销临汾行政公署,设立地级临汾市,辖一区二市十四县。
第二章规划回顾与规划背景一、规划回顾1958年,临汾县首次编制县城总体规划。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贡献是搭起了城市的道路骨架。
1960年,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
1971年设市建制后,于1973年至1976年曾多次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但因客观原因都半途而废。
1981年,由临汾市建委和同济大学规划工作组编制新一轮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5年,由临汾市建委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对总规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并上报审批。
1992年,市政府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补充和完善。
(一)一九八一年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及评价1.原规划简介(1)城市存在问题分析规划对当时城市存在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①城市东西向架子较长,予留用地多且不规整,工业布局不够紧凑。
尤其污染大的工业较分散,不能集中进行污染治理,同类的工业又无法进行协作生产。
仓库数目众多,内容重复,地、市、县三级自成体系,部分特殊仓库混杂于工厂、居住用地之中。
②城市用地过大,用地比例失调。
工业用地人均38m2,居住生活用地人均47.6m2,而公共绿地人均仅1.6m2,道路广场人均7.04m2。
③城市道路功能不明确;城市道路负荷不均,主要交通干道的线型和路面质量差,机动车道窄;铁路干线分割城市;城市交通管理不善。
④住宅建设速度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公建分布不均匀,项目不全,标准低。
⑤水源开采过量,环境污染严重。
(2)规划方案及重点解决的问题规划根据临汾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物产、工业发展状况和人口规模,确定城市性质为:“临汾市是临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机械、冶金、纺织工业为主的小型工业城市。
”此次规划重点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规划控制区分为汾河以东和汾河以西两片,控制区面积为170km2。
河东为城市中心,河西为工矿企业和水源地。
②规划预测1990年市区人口为15万人,用地规模为18km2,2000年市区人口为18万人,用地规模为22km2。
③确定中心城市用地向东发展,以同蒲铁路为界,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主要为生活居住、商业服务和行政办公用地。
东部主要为冶金、纺织、造纸等大中型工厂企业。
④城市道路采用方格网的布局形式,形成道路骨架。
规划中调整道路为分类分级的布置,开辟贯通南北的货运交通干道和联系东西的生活性干道。
⑤城市南部工业区有待进一步发展,只要条件成熟,机场应予以搬迁。
2.评述此次规划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诸多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符合临汾市当时的发展需求,但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很多问题已经发生变化,需要进一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首先,从城市发展方向看,确定中心城市向东发展,并将东部定位为以冶金、纺织、造纸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区。
这在当时河西已分布了众多的工矿企业,靠近大运路,运输方便,且不穿行市区,更易于建设的条件下是值得商榷的;其次,保留并发展城南工业区,使城市核心处于工业区的包围之中,对城市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从长远来看,也不符合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第三,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机场截至目前仍未搬迁,而且在可见的未来机场的搬迁也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从目前实施来看,还存在如下问题:(1)仍有部分大型仓库位于旧城居住区内,造成不同程度的扬尘污染和交通组织上的困难。
(2)公建设施,尤其是商业金融用地度高集中于鼓楼南北街、平阳路和解放路中段两侧。
(3)住宅开发建设仍以分散的单位自发建设为主,成片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开发建设规模仍很小。
(4)城市道路系统不合理,功能不完善,车行道断面窄,交通管理欠合理,造成了交通较为混乱、拥挤。
由于长途汽车客运站位于市中心,进出车流量较大,使部分道路负荷过重。
(5)缺乏城市垃圾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城内生活垃圾全部堆放于汾河滩地上,对城市环境和地下水质影响较大。
(6)铁路和临钢厂区周边缺乏防护林带,汾河、涝氵巨河沿岸缺乏生态防护绿地。
(7)旧城改造忽视公众利益,而过于顾及开发商的利益,严重破坏了旧城环境和旧城特色,对文物古迹的保护缺乏相应的地方法规和具体措施。
(8)对城中村的改建力度不大,且缺乏具体措施,不利于改善城市景观和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
城中村在城市中是规划建设的集中难点问题。
(二)一九八五年调整规划(1985—1990)及评价1.原规划简介规划方案及重点解决的问题:1985年调整规划基于临汾的实际情况,对上版近期建设发展进行了调整。
①以南同蒲铁路和汾河为界,把市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即铁路东为旧工业区,汾河西为新工业区,中部为政治、文化生活、商业贸易和科技区,简称为“三块一体”。
三个区功能各异,自然划分,为编制和实施分区规划的理想前景。
②河西工业区根据矿产资源的分布及交通运输情况,结合现有厂矿企业,分三片布置,以污染工业为主。
③发挥城市绿化特点,增设公共绿地,改进道路绿化布局,使临汾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花果城。
同时,针对河西工业区污染源较多的具体情况,重点搞好防护隔离林带。
2.评述本次规划调整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开辟河西工业区,并明确了一城三区的空间构想,为城市远景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是对上版规划近期建设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在临汾市的区域定位上,该规划仅仅局限于临汾市市区,缺乏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研究临汾市市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战略。
(2)把塑造花果城特色的着眼点放在市区公共绿地和街道绿化上,既不科学,范围又过于狭窄,很难真正建成花果城。
(3)对旧城特色和文物古迹的保护缺乏引导性的规划。
(4)河西部分工业用地规划不利于龙祠水源地的保护。
(5)绿地规划不成系统,各自为政。
(6)对机场周边地区建设缺乏引导性的规划。
(三)一九九二年规划修编(1992—2000)及评价1985年至1992年六年的时间内,临汾市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已成定局,城市职能越来越复杂,中心城市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该时期内,全国经济速度发展很快,临汾市也不例外,上版总体规划受当时的规划观念、政策和经济发展速度等制约因素的制约,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