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组成部分及有机统一。

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与归宿(在马克斯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孕育了马克斯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及其形成和问世的标志。

马克斯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资产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标志: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问世标志: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社会理想。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6、物质;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识: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

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7、实践及其要素。

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实践的手段(工具)

8、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实质和核心

体系: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辩证关系

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第一,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意义:是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掌握唯物主义法,其次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对科学的认识方法。

12、质、量、度;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律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为他物。

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13、分析和综合及其关系。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

方法。

综合:是在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是综合绝不是把各部分、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者装配一起,而是在思维中把各个对象的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关系: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1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5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应用实践手段等;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16、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注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17、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性:第一,客观性,第二,主体性,第三社会历史性,第四,多维性。

18、价值和真理的辩证统一及其意义。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意义: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要求我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张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19、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20、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方式,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形态具有复杂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1 、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

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矛盾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关系,此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意义:首先,这一规律的原理在人类社会思想上彻底否定了“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创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4、社会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5、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及

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2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7、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力在社会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8、劳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须品的价值决定。包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本身的价值更高。

29、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的三个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0、剩余价值;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31、资本积累及后果;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后果: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3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假象。

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假象:模糊工人必要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

原因。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具有表现: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作用:国家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但它却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早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35、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后果: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治体洗系、价值理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际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36、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化。

变化: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劳动关系与分配关系的变化;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3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反对资本主义产生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注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注意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8、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

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战时:是战争环境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迫使无产阶级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政策。

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策。

40、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领导核心。

核心:共产党实践证明:只有子啊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巩固,对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的任何削弱,都会动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削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4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4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43、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

条件: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产品极大丰富,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物质条件;2,社会成员都成为体力和智力获得全面发展的新人;3,全体人民说我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这是实现共产主义所必备的精神条件;4、建立单一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5,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国家将自行消亡。

44、马克思以自由为尺度,对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相适应的。

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形态相适应的。

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这一历史阶段是同社会发展中心的时间经济相适应的。

45、马克思和列宁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划分

马克思:把共产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列宁: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1、什么是哲学?(定义)[P5-7]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生活处处有哲学[P2-5]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真正的来源)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实际指产生的途径)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也可参阅P25理论评析)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P5-6]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8]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具体科学和哲学都根源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 5、[典型例题]辩析: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回答:(1)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源于社会实践。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2)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3)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而成为所谓的“科学的科学”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9-1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大多数哲学家)与不可知论(如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的标准。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1] (1)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哲学研究的就是世界的本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11-14]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 义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义 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两个概念的关系。这一问题其实主要是“信仰”与“信念”的关系问题。有人人为地严格区别这两个概念,认为应该用“信仰”一词来称呼宗教信仰,用“信念”来称呼科学信仰。其实,信仰与信念的差别不是性质上的,而是层次上的。信念通常用来表示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观念的相信和信奉,而信仰则用来表示对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观念的信奉和相信,以及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各种信念的体系。比如,我们在最高的以及体系的意义上称呼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时,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或“共产主义信仰”,而当我们称呼这一信仰中更为具体一些的观念的信奉时,则多用信念一词,如革命信念、必胜信念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这两个概念也需要加以说明。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对这一信仰的完整指称。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也是把它们当同义语来使用的,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二者也各有其个性色彩,主要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词在意象上突出的是这一信仰的学理基础方面,给人一种理论信仰的印象,而“共产主义信仰”一词突出的是该信仰的现实追求方面,给人以信仰的行动的印象。具有这种差别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任何信仰都有两个基本方面,它既是知识,又是行动,是从理论向行动的转化。正因为如此,在具体的行文和讲话中,根据语境和语气的不同,有时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较为恰当,有时又用“共产主义信仰”更为帖切,这也毫不奇怪。同时,由于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更多地是从现实的追求方面来谈论这一信仰的,因而“共产主义信仰”一词似乎更流行,更顺口。 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它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人们对这种理论的相信和信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是信

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综合测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综合测验

阶段测验一(绪论~第1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 C.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答案解析】:答案选C。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参见教材P40。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德国古典哲学 【答案解析】:答案选C。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参见教材P40。 3、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的著作是()。 D.《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答案解析】:答案选D。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参见教材P44。 4、列宁在()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A.《论“左派”幼稚性和+资产阶级性》、《国家与革命》 【答案解析】:答案选A。列宁在《国家与革命》《论“左派”幼稚性和+资产阶级性》《论我国革命》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参见教材P45。 5、列宁的论文()中,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C.《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答案解析】:答案选C。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参见教材P45。 6、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集中表现为它鲜明的政治立场 【答案解析】:答案选A。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参见教材P48。 7、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为基础的。 B.实践性 【答案解析】:答案选B。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参见教材P49。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他们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阶级学说的。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它系统地分析了阶级的产生、发展与消亡、阶级划分的标准以及阶级的相互关系。3.1.1阶级概念:作为经济范畴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形成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这就不但指认了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也说明了这一范畴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阶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曾经指出:“所有这些资产阶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对此,恩格斯也做了重要的论述:“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直接相互对立的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他说,“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是阶级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奴隶制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

的社会考察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列宁在他给阶级下的定义中也十分明确地指出阶级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经济关系所产生的不同社会集团,这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形成是由于经济原因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 3.1.2 阶级形成根源:分工和私有制 生产力的发展就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产品的交换,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随之出现。 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了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氏族公社占有的生产资料慢慢转变为家庭占有的私有财产。三大分工还将人们分为不同的职业集团。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这些不同的职业集团就成了不同阶级演化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具有相同意义和作用的事情。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阶级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真实的分工的时候才产生的。对于这一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中有过很多经典的论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也促进了新的阶级的划分,“除了自由人和奴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概念.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 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 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 ,联系具有客观性,○2 ,联系具有普遍性,○3 ,联系具有多样性。 3,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 1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 ,处理社会关系 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3 ,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 性的实践活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1 ,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 ,形而上学:机械的孤立静止的格列僵化的。 5,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6,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 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质变和量变的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 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 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11,真理的客观性:○ 1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 ,真理 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4 ○,真理的客 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 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4,货币的智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5,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16,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 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不可变 资本。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 1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复习

总复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最准确的说法是 ( ) A.哲学高于文化 B.哲学低于文化 C.既依存于文化,又指引文化发展 D.哲学与文化无关联 2、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问题” ( ) A.物质第一性 B.意识第一性 C.本体论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 ) A.唯生产力论 B.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D.无伟人就无历史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改革开放 C.三个代表 D.科学发展观 6、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科学技术 B.劳动和实践 C.伟大人物的思想观念 D.时间 7、人的个性决定于() A.先天的禀赋 B.家庭出身 C.生理状况 D.后天的社会实践 8、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9、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 A.对同一事物有两种不相容的判断 B.思想与客观事物的不相符合 C.对立双方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趋势 D.对立统一关系 10、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 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不给分) 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哲学思想的有(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物及必反,乐极生悲” D.“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E.“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B. 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与普通群众无关 C.哲学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D. 哲学是阶级利益的体现 E.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科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一番队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他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物质的含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世界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1)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动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 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关系: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绝对性也称作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有两个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性又称作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有两个含义: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马克思主义有五大要素:一、客观历史规律二、无产阶级三、无产阶 级政党四、最后的斗争五、共产主义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 大杠杆。①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实现了生产力的变 革,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又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 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 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③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不仅影响了思维的主体,同时也改进了思维的工具。总之,科学技术是社 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 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 方面的重大变革。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 术的进步;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 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革命与改革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社会革命是指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革命阶级用革命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先进 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使整个社会形态发生质变和飞跃 2.社会 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 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 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联系:一场革命一定意味着改革,而改革不一定就是革命。就是我国的改 革开放,这个改革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并不是革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措施。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发展的产物, 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可以把经济基础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 体,把上层建筑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 判断阶级的依据:划分阶级的最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在 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前者是原因,后面二个是结 果。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 级。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 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阶级产生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价值的 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二、私有制的出现和分工的发展使阶级的 出现成为现实。 群众路线的依据: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 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 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者,在物质财富创造下才能发展,因此要坚持群众路线。3、人民群众不 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用户我党, 我党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中进步。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 交换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 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 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 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交换价 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再次,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最 后,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两个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 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自由得一无所 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 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殖的规律。它反 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虽有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有 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 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与核心: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规律 矛盾定义: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的涵义: 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 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 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辩证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 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 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 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 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 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 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 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 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 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实践的涵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 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 识依赖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本, 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 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 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1)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 系和表面特征,其中有真象和假象。 (2)原因和结果:揭示不同事物、现象之间先后相继、相互制约、引起和 被引起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而被引起 的现象。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前因后果,二是彼此制约。原因和结 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3)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两种不同趋势的一对 范畴。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 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可以这 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趋势。必然性 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体现必然性并受制 约于必然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 性是指现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 性是指现实事物中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 尚未实现的东西。 (5)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矛盾,外因是事物和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矛盾。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唯物史观: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有规律,历 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决定力量社会意识,历史发展动力社会主客观精神,无规律, 历史的创造者少数英豪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形式的划分 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层次的角度看,社会意 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的构成主要有如下三个方 面: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的不同,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之分;按照社会 意识的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依据社会意识 形式中的不同部分与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又把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上层建 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涵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 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上层建 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 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 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 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 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 消耗量的比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 两者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 值量降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 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涵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 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含义一:商品生产上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某种商品 的单个产品及其总量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含义二:满足社会现有需要应该投入的劳动时间,或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应 分给该种商品生产的劳动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 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①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能否全部得到补偿; ②决定商品生产者的盈利水平; ③决定商品生产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推动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 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③作用:调节劳 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 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 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马克思 认为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它们分别是:(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 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 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 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存在两 种倾向:一是不顾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空谈马克思主义,一是迷信西方发 达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把发达国家的某些政策视为教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