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感受信息—伦

合集下载

《第十九章 第一节 感受信息》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九章 第一节 感受信息》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感受信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课程的作业,学生应能够:1. 理解和感受到信息是什么,并能够运用其基本概念;2. 通过实践操作,感受信息的传递方式,包括电磁波、声波等;3. 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并能够初步应用信息技术。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理论题:a. 填空题:关于信息的定义、特点、分类等基本概念;b. 选择题:关于信息传递方式的基础知识,如电磁波、声波等;c. 简答题: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相关问题。

2. 实践操作题:a.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磁波接收器,并尝试接收和显示电磁波信号;b. 利用音频设备(如手机)录制一段声音,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如耳机、扬声器等)接收和播放;c. 利用互联网搜索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并分享给大家。

三、作业要求:1. 完成作业时,请注意理解题目要求,并按照要求进行操作;2. 完成作业后,请保留完整的记录和说明,以便后续评价;3. 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和合作,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四、作业评价:1. 基础理论题:根据回答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2. 实践操作题:根据完成的质量和分享的案例的实用性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将收集所有同学的作业,并进行统一的评价和反馈;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行集中讲解和答疑;3. 对于个别同学的问题,我们将进行单独的沟通和指导。

我们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作业,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作业反馈,希望通过反馈环节,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掌握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练习:(1)请列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来源,并简要说明其传递信息的方式。

(2)请尝试制作一个简易的电磁波检测器,通过实验观察电磁波的存在。

19.1感受信息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9.1感受信息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9.1 感受信息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我设计的这节物理课《感受信息》,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信息的概念,感受信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理解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信息的概念,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学生的实践活动,感受信息的过程。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机接收短信,引入信息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理论讲解:利用投影仪,展示信息的相关理论,如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让学生对信息有更深入的理解。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电信传播实验,光纤传输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信息,理解信息的传输过程。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讨论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互联网、电视、广播等,让学生感受信息的重要性。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学生的实践活动,感受信息的过程。

2. 活动难点:信息的概念,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信息的概念,是否理解了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创新,如设计一个信息传输的实验,感受信息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课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关注的。

一、信息的概念信息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在引入环节,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机接收短信,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9.1感受信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9.1感受信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9.1 感受信息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当我设计这一节“感受信息”的物理课时,我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信息的传递和感受方式。

我希望他们不仅能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将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的信息感受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在这一节课中,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信息传递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信息。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现象。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手机、电视、音响等,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报纸、杂志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他们已经学过的信息传递方式,如声音、图像等。

然后,我会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这些信息的传递过程。

接着,我会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这些信息感受方式,来传递更多的信息。

我会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现象。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期望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传递的原理,并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不同的信息感受方式。

课后,我会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们对于信息传递的理解。

同时,我也会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拓展他们的学习范围。

这一节课,我希望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信息的传递和感受方式,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

同时,我也期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一节“感受信息”的物理课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是这一节课的核心内容。

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到,信息传递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或图像的传递,而是一种能量的传递。

这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有些抽象,因此,我会在课堂上通过实际的例子,如手机通讯、电视信号等,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一原理。

不同的信息感受方式是另一个重要的点。

《第十九章第一节感受信息》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九章第一节感受信息》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感受信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1. 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 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及原理;3.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的内容围绕《感受信息》主题展开,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信息及其传递方式的理解。

具体包括:1. 信息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记录一天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分析其来源及作用,并思考信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信息传递实验:利用简单材料(如LED灯、小马达等)制作一个信息传递模型,模拟信息传递的过程,并描述其工作原理。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并制作一份关于“未来信息传递的设想”报告,鼓励学生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记录与观察:学生需认真记录一天中接触到的信息,并分析其来源和作用,要求内容真实、具体。

2. 实验制作:学生需按照指导步骤制作信息传递模型,确保模型结构简单、工作原理清晰。

3. 小组合作:小组内成员需积极讨论、分工合作,确保报告内容完整、思路清晰、有创新性。

4. 作业提交:作业需按时提交,并在提交时附上完整的实验过程记录和小组讨论报告。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完成度:是否按要求完成了作业的各个部分;2. 正确性:记录和分析的信息是否准确,模型制作和工作原理描述是否正确;3. 创新性:小组报告中的创新想法和独特视角;4. 团队合作: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和交流情况。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2.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给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4. 作业反馈将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信息及其传递方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19.1 感受信息 (共27张PPT)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19.1 感受信息 (共27张PPT)

电话交换机: (1)诞生:电话刚问世的时候,一部话 机要与多少部话机通话,就要有多少对电话 线与外部相连,这样太浪费材料,为了提高 线路的利用率,人们发明了电话交换机. (2)作用:电话交换机把需要通话的两 部电话接通,接通完毕将线路断开,提高了 线路的利用率.
打电话时,有时出现“占线”现象,实 际上,当时对方的话机并不一定在使用,而 常常是两台交换机之间有通话,它们之间的 电话线不够用了,这个现象在打长途电话时 比较常见.
第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受或传递 大量信息. 比如上课铃一响,同学们 就知道要上课了,要迅速回到自己的 位置坐好,并拿出纸、笔、课本准备 上课.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它在历史上起 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警戒外敌! 你知道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吗?
敌人出现后,点燃长城上面烽火台上预 先准备的干木材等燃烧物质,白天看烟,晚 上看火,就能迅速地把敌情传递到几十里外 的后方.
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 了造纸术. 蔡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 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 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最早雏形. 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 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为纪 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 “蔡侯纸”. 纸是中国古代劳动出的发明创造.
人的大脑是一个天然的信息存储器,我 们能记住很多东西,但是很多信息过一段时 间就会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因此需要用其他 的办法把信息记录下来,以便传递下去.
你知道这些绳结的是做什么用的吗? 它是一种人类祖先记录信息的方法—— 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虽然能记录信息,但是操作起 来比较复杂,而且结绳记事只能记录一些简 单的事件,复杂的事情就很难记录了. 随着 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文字,从而出现了下面 记录信息的方式.

(新)沪科版物理九下《19.1 感受信息》公开课(教案)

(新)沪科版物理九下《19.1  感受信息》公开课(教案)

19.1感受信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类信息和存储的开展历程。

2.了解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教学难点】了解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课前准备磁带、机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人们每天都会接受或传递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怎样被我们记录和存储下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们是如何记录、存储和传播信息的!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信息的记录和存储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教师总结。

人们最初记录信息的载体是大脑,传递信息用的是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

直到人类获得了语言,用语言来相互传递有用的信息。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记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了光记录、磁记录等大信息量的记录方式。

探究点二信息的传播在交通和通信很不兴旺的时代,人们常用烽火、驿马、信鸽等方式来传递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讨论:古代的信息传递的特点是哪些?结论:早期的信息,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少。

1876年,贝尔创造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是利用电信号将人们的语言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

通常由话筒、键盘和听筒组成。

学生讨论话筒、听筒的工作原理。

结论:话筒能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听筒能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

三、板书设计第一节感受信息1.信息的记录和存储。

2.信息的传播。

中话筒、听筒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内容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少,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之后由我来讲解并进行总结。

在学习的知识环节,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结合课本将知识阐述出来。

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学练优》对应练习局部,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沪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下册第19章《第1节 感受信息》教案

沪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下册第19章《第1节 感受信息》教案

《第一节感受信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了解电话和电报。

2.能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作出的贡献。

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的记载和传播,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4.通过了解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中作出的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了解电话、电报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感受周围信息的获得,并了解其感受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今世界的三大支柱产业是能源、材料和信息。

你知道什么是信息吗?你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早期的信息传递具有哪些特点?你知道信息的记录的发展历史吗?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信息的记录上作出过哪些杰出的贡献?如图所示电话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第一节感受信息》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信息的记录和存储自主阅读教材P177~17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什么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记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答: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记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2.古代人们将信息记录和存储在哪些物品上?它们有什么特点?答:古代人们将信息记录和存储在牛骨和竹简等物品上,它们属于手工劳作,吃力、缓慢、记录信息的载体体积庞大笨重,限制了信息的传播。

3.现代人们常用的信息的记录和存储的方式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答:现代人们常用的信息的记录和存储方式有磁记录、光记录等,它们容量大,可方便地保存和传递。

(二)信息的传播自主阅读教材P179~18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古代人们对信息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答:古代人们对信息的传播方式有面对面的交流、驿马、烽火、信鸽等,它们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少。

5.由于__电__的使用,使信息的传输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6.19世纪30年代,__莫尔斯__使信息以电码的形式沿电线传送出去,为人类打开了电信世界的大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电报、电话
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为人类打开了电信世界的大门。莫尔斯电码用短和长的脉冲(点和划)代表数字和字母,信息就以电流的形式沿电缆传递出去。收报端就会听到“嘀”、“嗒”声,收报员根据码表就知道对方发出信息的内容了。SOS这三个字母的摩尔斯电码分别是‘‧‧‧’‘───’‘‧‧‧’,念为‘滴滴滴’‘答答答’‘滴滴滴’。海上的船只遇到危险需要求助时,除了用无线电发出sos信号外,也可以用灯光发出三短三长三短的信号,周围的船只只要见到后,就会立刻赶去救援。同样也可以敲击物体发出三短三长三短声音的方法求助。1906年在柏林会议上把sos规定为国际统一的呼救信号。
2、结绳记事
古人要记住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个结,以后看到这个结就会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记两件事就要打两个结,如此等等。如果绳子上打得结多了,恐怕他也就既不清楚那件事了。所以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仅能起到提醒的作用。
3、文字的的诞生
使人类对信息的记录取得重大突破。文字是代表一定内容的符号。早期人们将文字记录在牛骨、竹简、木椟上。历史上记载秦始皇批阅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各地传来的竹简每天都有二三百斤。在竹简上刻字是一件缓慢、吃力的手工劳动,由于选用了不合适的记录材料,限制了信息的传播。4、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1、介绍记录信息的发展及意义:
牛骨、竹筒、木牍等造纸和印刷术磁记录、光记录
2、介绍信息传播的发展:
烽火、驿马、信鸽等电话电磁波、因特网等
3、贝尔发明了电话
电话的结构及原理:
电话的话筒:由金属盒、碳粒和膜片组成,它的作用是通过碳粒间电阻的变化,将声音转化成强弱按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
电话的听筒:由永磁铁、螺线管和薄铁片组成,它的作用是按声音振动的强弱而变化的电流转化成相应的声音
2、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
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难点
1、了解电话和电报的主要工作过程。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还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表现欲强,但是还不具有系统的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的储备,因此组织教学时,应注意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调动他们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原理:振动变化的电流
(2)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
原理:变化的电流振动
(3)电话线:传递信号
电话的话筒与对方的听筒组成串联电路。话筒靠电阻与电流的关系,把强度不同的声波变成相应大小的电信号,而听筒里有电磁铁和膜片,电流大小不同引起磁场强弱不同吸引膜片引起振动。听筒就把电信号变成膜片的强弱振动,把声音还原出来,振动→强弱变化的电流→振动。
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信息战在两次战争中发挥出了决定性的作用.战争开始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通过计算机病毒攻击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系统;运用信息技术破坏伊拉克的无线电、电话、雷达等设施,使其完全失效,在没有信息来源的情况下,整个伊军就像一盘散沙,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有这样一句话:古代战争靠人力,近代战争靠机械,现代战争靠信息。那什么是信息呢?信息并不神秘,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随时随地、有意无意都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嘀铃铃—清脆的电铃声发出上课的信息;打开收音机,无线电传来世界各地的信息;翻开南阳日报、晚报,我们可以了解各地市的信息;推开窗户,暖洋洋的风吹在脸上,它传达了气温的信息;在十字路口,红灯停绿灯行,发出是否可以穿越马路的信息;教师用语言、文字、图片、动作传递知识信息。
3、电话的听筒主要应用了电流的( )
A、热效应B、化学效应C、磁效应D、三种效应都有
【解析】听筒里有电磁铁,它的作用是按声音振动的强弱而变化的电流,导致电磁铁磁性大小随之改变,这样吸引薄铁片的力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转化成相应的声音。它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来工作的。答案:C
4、电话的基本组成部分为______和______。电话的基本原理就是把______变为_____再变为______。
加速了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加快了文明的进程,信息开始被人类共享。
5、光记录、磁记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了光记录、磁记录等大信息量的记录方式
1TB=1024GB1GB=1024MB1MB大约能存储50万汉字
现代存储介质的特点:容量大、体积小、存取速度快
信息只有记录,没有传播,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2、信息的传递
原理:声音的振动→变化的电流→振动的声音
话筒由金属盒、碳粒和膜片组成,它的作用是通过碳粒间电阻的变化,将声音转化成强弱按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
听筒由永磁铁、螺线管和薄铁片组成,作用是按声音振动的强弱而变化的电流转化成相应的声音。
例题讲解:
1、我国是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手机间是通过______传递信息的。我们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是因为手机中的发声体在_____。若把一部手机放在真空罩中,再用另一部手机拨打罩内的手机号码,结果发现罩内手机彩灯闪烁,但却听不到手机的铃声,这是因为_____不能传声。
答案:话筒、听筒振动、强弱变化的电流、振动
反馈练习
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______和______,加速了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加快了文明的进程。
2.电话的听筒里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当对方强弱不同的电信号传到听筒后,听筒将电信号变成______,这样便把______还原出来。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2、了解电话和电报的主要工作过程。
3、能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所作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的记载和传播,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中作出的贡献。
听筒:由永磁铁、螺线管和薄铁片组成,它的作用是按声音振动的强弱而变化
的电流转化成相应的声音。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应该以贴近学生实际、喜闻乐见的现象入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学生活动为主线,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取得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归纳出所学知识。本节课内容偏小,容量偏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校情、学情进行适当地拓展。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加强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将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和思想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19.1感受信息
一、什么是信息:
二、古代信息的传播:
1.方式:烽火、驿马、信鸽
2.特点: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小
三、信息的记录:
四、电话的原理:
原理:声音的振动——变化的电流——声音的震动
话筒:由金属盒、碳粒和膜片组成,它的作用是通过碳粒间电阻的变化,
将声音转化成强弱按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
新课推进
1、信息的记录
1、大脑就是天然的存储器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就要记住周围的环境,那些动物、植物对人们有害,那些有益;如何寻找食物,如何应付自然灾害。因为没有别的记录方式,所以这些信息只好存储在大脑中。古人还要把这些经验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但是大脑会遗忘,而且大脑记录的信息会随着躯体的消失而烟消云散。
莫尔斯电报缺点:从发报人到收报人要经过两次翻译才能把信息传递过去。贝尔对莫尔斯电报的缺点作了分析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制造出一种直接传递语言的装置,通过导线把人说话的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他的脑海里出现一个新奇的想法:先设法将发声的空气振动变成电流的连续变化,再用电流的变化模拟出声音的变化。贝尔向当时最有声望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求教。亨利仔细倾听了贝尔的设想后说:“干吧!”贝尔犹豫地说:“先生,在电学上我还是门外汉!”大科学家坚定地鼓励说:“掌握它!“在亨利的鼓励下,经过贝尔不懈努力,终于在1876年发明电话,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1、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常使用烽火、驿马、信鸽等方式传递信息。
当外敌入侵、边关告急,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使浓烟直上云霄;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此把来犯之敌的信息传递出去:寇不满五百,放烽一炬,五百以上放三炬······
驿马:古代官方用来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如电视和电影中看到的六百里、八百里加急信鸽:信鸽具有天然的回巢本领,因为他们的恋家和归巢性被人们所发现,因而被用来传递紧要信息。早期的信息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小。我国古代有顺风耳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人们想要冲破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实现长距离、快速互通信息的美好愿望。有线电话和有线电报的产生使这种愿望变成现实。
《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不可不慎重对待。而最有效、最高明的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做到呢?信息战就可做到,信息战顾名思义就是以信息为主要武器,通过打击、破坏对方的信息系统,控制信息和情报的流动来把握战场主动权的战争。
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第一节感受信息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备课老师:伦安军
一、教材分析
《感受信息》是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日常应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课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个人、小组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活动。以直观的手段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信息。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
3.关于电话的工作过程,有如下几句话:
膜片忽松忽紧,挤压碳粒
人对着话筒说话时,声波使膜片振动
电阻忽大忽小
磁铁对铁片的吸引力忽大忽小,使铁片振பைடு நூலகம்,振动情形与说话情形相同
在电路中产生强弱按声音的振动而变化的电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