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

合集下载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导言:南京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持续扩大,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分析其意义与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1.南京都市圈的概况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为核心,涵盖苏南、苏中、苏北以及华东地区其他城市的城市群。

根据南京市政府的规划,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和南通市等地。

这个城市群总人口约为5000万,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还包含了苏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苏中地区的文化中心,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2.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群之一,其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提升城市竞争力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将不仅仅关注南京市本身的发展,更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

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连接和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局面,从而提升整个都市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改善区域协调发展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也将致力于改善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

通过共同制定规划和政策,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挑战与对策(1)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目前,南京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距。

有些核心城市已经具备先进的交通网络和生活设施,而一些次要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短板。

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次要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推动城市圈内的协调发展。

(2)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南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班级:城规1211成员:指导老师:王勇老师目录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脱离了独自发展的模式,都市圏的建设成为发展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都市圏内城市联动及产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南京都市圏的融合、完善与分工将极大地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牵引作用。

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南京都市圈目前的概况及基本特征,分析圈内各产业;其次,基于南京都市圏发展现状与规划远景,将南京都市圈与江苏省其他都市圈进行分析比较。

在此基础上,结合南京都市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规律,提出了优化都市圏的建议。

关键词:基本特征 产业分析 比较分析 优化建议 1.南京都市圈概述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状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

[1] 南京都市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比较厚实的经济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 宏观上,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起着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中观上看,南京都市圈处于长江三角洲向西部地区推进的中枢,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带的一角。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同时,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

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及其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刻影响与对策研究

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及其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刻影响与对策研究

通资源 ( 交通工具 、 交通设施 和交通 信息 ) 进行统一
规划 、 一 管理 、 一 组 织 、 一 调 配 的动 态 过 程 ( 统 统 统 王 培 宏 、 国光 ,0 3 回 它 是 区 域 经 济 整 体 协 调 发 展 贺 20 ) ,
・ - — —
现代 服 务 业 是 与传 统 服 务 业 相 对 的 概 念 ,指 那
现 代 服 务 业
王 可 侠 , 徽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经 济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安
2 00 3 3 5
彭 玉 婷 , 徽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经 济 研 究 所 研 究 人 员 安
2 0 5 303
近年 来 , 南京 都 市 圈逐 渐 呈 现 经 济 、 场一 体 化 市

体 化 的发 展 格 局 。 交 通 一 体 化 的推 进 , 低 了交 易 成 本 , 速 了生 产 要 素 的 空 间 流 动 , 促 进 降 加 并
圈 内 资 源 整 合 , 进 产 业 分 工 和 协 作 , 南 京 都 市 圈 现 代 服 务 业 的 发 展 空 间 带 来 了 成 倍 的 放 大 增 给
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 化及其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刻影响与对策研究
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及其
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刻影响与对策研究
王可 侠 彭 玉 婷
内容 提 要 “ 京 都 市 圈 ” 立 以 来 , 快 了 圈 内 交 通 的 统 一 规 划 和 建 设 , 步 形 成 了 交 通 南 建 加 初
发展格局 , 区域整体 实力提高 , 服务业快 速提升 。交
通 是 都 市 圈 快 速发 展 的强 大 支 柱 ,交 通 一 体 化 是 区 域 经 济 一体 化 的重要 载 体 。M y 19 ) 为 交 通 一 a(9 1[ 认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1.深化南京都市圈各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加强区域内的产业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3.共同打造都市圈一体化市场,消除行政壁垒,提升市场活力。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建设都市圈内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水路交通网络。

2.完善都市圈公交网络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捷度。

3.促进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综合交通的运行效率。

三、促进产业协作和转型升级
1.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1.共同制定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治。

2.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清洁能源,降低能耗和排放。

3.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五、促进公共服务共享
1.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促进人才流动和培养,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区域内的体制机制创新。

2.加强政策协同,促进政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3.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加强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
1.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和任务目标。

2.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对各项工作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市为核心,周边若干城市共同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

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独特的现状。

南京都市圈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南京及周边城市。

这导致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南京、镇江、扬州、常州等城市逐渐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都市群。

南京都市圈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政府加大了对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不断推进,使得南京都市圈内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流、物流的流动更加便捷。

南京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传统的制造业在南京都市圈逐渐减少,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南京都市圈成为了一个吸引人才和投资的热土,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进驻,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南京都市圈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推行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

南京都市圈内的湖泊、山川、森林等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总的来说,南京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
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

这一区域正不断吸引人才和投资,成为了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区域。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南京都市圈将继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位于江苏省南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为了推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份综合规划,包括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

首先,南京都市圈可以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实现高效发展。

可以在南京市内建设中心城区,打造国际化的商业、文化和旅游中心。

在周边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以提升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南京都市圈的交通、水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可以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方便南京都市圈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加强水电和能源供应,保障生产生活的需求;提升通讯网和数字化设施,以促进信息交流和创新。

再次,要推动南京都市圈的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可以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

此外,还可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外部地区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可以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可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推动南京都市圈与国际接轨。

总之,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应该要从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出发,加强内部协同发展,加强与外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南京都市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2021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2021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南京都市圈建设的关心支持。

作为全国都市圈先行者,南京都市圈在各相关城市共商共建中已经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3月22日江苏和安徽两省政府正式印发,成为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建设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关于这个《规划》,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介绍。

一、《规划》出台背景当今世界,都市圈通过在更大城市地域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日益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2019年国家专门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对我国都市圈建设进行系统部署。

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下游,横跨江苏、安徽两省,是连通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枢纽区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6年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2020年又把支持南京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年度任务。

按照这些要求,南京市牵头,镇江、扬州、淮安、常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共同开展大量的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江苏省、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进行了衔接和修改,最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

3月22日江苏省、安徽省政府联合将规划正式印发。

这个规划的出台,前后历时近2年,期间在重要节点都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悉心指导,是一个上下联动、两省协作的高质量成果,对于更高层级更大力度推进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具有重大意义。

二、《规划》主要内容和考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着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刻把握都市圈建设规律,结合实际对南京都市圈发展进行系统务实谋划。

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路径选择

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路径选择

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路径选择
姚利松
【期刊名称】《合作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24()15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发展所面临的新使命、新要求、新形势,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外在表征与路径选择进行阐释。

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与本质要求,结合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现实问题,认为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有着空间毗邻优势下的交通互联互通建设、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产业分工协作发展、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公共服务共享构建、命运共同体下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4项内在逻辑,并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外在表征进行解读与分析。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姚利松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长三角都市圈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2.滁州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3.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南京都市圈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研
究4.长三角一体化下镇江精准对接南京都市圈对策研究——基于“宁镇”同城化下服务业经济对接路径选择5.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的现实功能、创新探索与实现路径——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的核心地区,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地跨苏皖两省,自2006年首次发布都市圈评价指数至今,南京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均居全国前五。

[1] 南京都市圈基础产业实力雄厚、金融体系完整、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科教和文化中心,具有兼容并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征。

[2] 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

2011年底常住人口3296万人,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万亿元。

南京都市圈的战略定位为:辐射中西部的国际性重要门户;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泛长三角转型与合作发展示范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都市圈。

[3] 中文名称南京都市圈外文名称Nanjing Metropolitan Circle别名南京经济圈行政区类别都市圈、跨省城市群所属地区华东地区电话区号025、0511、0514、0517、0553、0555、0550、0563邮政区码210000 241000 243000 239000 242000 212000 225000 223000地理位置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3300万人(截至2013年底)方言南京官话、吴语、江淮官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北端
和温带季风气候南端著名景点夫子庙、中山陵、明孝陵、镇江金山、瘦西湖、采石矶、芜湖方特等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淮安机场、扬泰机场火车站南京站、芜湖站、马鞍山站、扬州站、淮安站、镇江站、滁州站核心层城市南京、镇江、马鞍山、宣城、滁州紧密圈层城市扬州、芜湖、淮安生产总值1.96万亿元(2012年)目录1规划沿革2功能定位3成员城市4总体目标5结构布局结构布局跨界新城6交通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过江通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航运港口7空间组织8社会发展社会经济工业生产经济质量服务水平社会民生9国家战略10最新情况1规划沿革编辑2012年中国18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南京都市圈”是国家五大都市圈之一(从2006年第一次发布都市圈评价指数至今,排名前5名的都市圈一直未有变化,分别是上海、广州、首都、杭州和南京五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二,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

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即以一个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城镇发展。

[2] “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中
国大都市圈的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南京可以联合安徽几个城市和扬州、镇江、淮安共同构造一个长江中下游大都市圈。

报告认为,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地区具有相对完整的大工业体系,这里距上海有一定距离,又与安徽的经济往来密切,从人口、地理位置和经济总量等方面都具备形成大都市的条件。

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苏皖两省。

南京都市圈在吸收部分江苏城市外,又纳入部分安徽城市,是因为安徽东部城市在地缘、人文、方言以及经济联系上和南京有很大的关联度。

在江苏,与南京都市圈相对应的是苏锡常都市圈,苏锡常是江苏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因在语言上通行吴语,苏锡常都市圈与上海的关联度很大。

[1] 2功能定位编辑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承南接北”,地处中国重要的沿海和沿江发展轴线的交汇点,是东部与中枢纽地位;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金融、科教、文化、信息和航运中心,南京都市圈地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对促进苏中地区快速崛起并融入苏南板块、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等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南京都市圈历史上是吴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南北文化的交融区域,同时也是近代文明兴起之地,集历史、近代、现代特色文化于一身,融吴楚文脉、南北文化、中西文明于一体,具有兼容并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征;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基础产业实力雄厚,科教优势
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制造业、科教文化基地。

[4] 3成员城市编辑城市简介城市掠影南京南京是长三角及华东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中国科教第三城,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教、文化、工业和金融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

南京历史悠久,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是承东启西的枢纽城市,国家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中心城市和重要产业城市,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态宜居城市。

南京镇江镇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唯一交汇枢纽,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因地位雄势、扼守长江,故名“镇江”,自古即为江河南北之商埠重地,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苏南经济板块重要成员;北接扬州,南邻常州,西衔南京,是江苏南北之交通中枢。

镇江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十分便捷的交通条件,境内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高铁、沪宁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312国道、104国道等通达全国各主要城市,镇江港是长江流域第三大亿吨港口。

镇江扬州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枢纽)。

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
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

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至公元前486年,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中国文明城市、中国森林城市。

扬州淮安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与扬州共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淮安宣城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是东南沿海沟通内地的重要通道,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

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

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南翼城市。

宣城马鞍山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是新兴的钢铁工业城市,具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独特城市风光。

既是“皖江城市带”门户城市,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还是“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国家863新材料产
业化基地”集多项殊荣于一身的城市。

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马鞍山芜湖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

下设鸠江区、镜湖区、弋江区、三山区四个市辖区,管辖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四个县。

城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已逾2500年,近代为“中国四大米市”之首。

因“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名誉华夏,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

今为安徽省经济、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城市,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安徽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

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重点开放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

芜湖滁州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部。

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及“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皖东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安徽省东部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

郡起元徽,州建大同,名始开皇,文扬庆历,开天首郡,逾史千年。

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

滁州是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家电及装备制
造业基地、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滁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