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调研方案
关于对南京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关于对南京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完整版)一、背景南京市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吸引外资和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南京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1.了解南京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2.调查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需求;3.探索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方面的作用;4.分析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分析:收集和分析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相关规划文件和政策文件,了解其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2.实地调研:走访南京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与企业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需求;3.数据统计:收集和分析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经济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对其发展进行量化分析。
四、调研结果根据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南京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相对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内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大部分企业实现了较好的发展;3.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4.当前开发区及工业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供应紧张、人才短缺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五、建议和对策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进一步优化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3.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提高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环境质量;4.加强开发区及工业园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创新发展。
六、结论通过对南京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调研,可以看出其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推动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南京盘城规划方案-最新版

南京盘城规划方案1. 引言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保留着大量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
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南京城市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交通拥堵、人口密度过高等。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南京市政府着手制定了盘城规划方案,旨在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对外形象,引领南京城市向前发展。
2. 规划目标南京盘城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空间优化,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城市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实力。
具体来说,南京盘城规划的目标包括:1.缓解交通拥堵:优化南京市区交通系统,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早晚高峰拥堵。
2.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优化社区环境,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3.强化城市形象: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公园和广场,打造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4.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创新创业,提高南京城市经济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5.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3. 规划重点和措施南京盘城规划方案的实施重点是优化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和实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盘城规划方案提出了以下主要措施:3.1 交通系统优化针对南京市区交通拥堵的问题,盘城规划方案提出了以下措施:1.优化地铁线路,缓解地铁拥堵现象。
2.加强公交车道的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3.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引导交通流动,合理优化交通资源。
3.2 社区环境改善南京盘城规划将着重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具体措施包括:1.改善社区公共设施,提高道路环境。
2.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化交流。
3.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3.3 城市文化建设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盘城规划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导言:南京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持续扩大,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分析其意义与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1.南京都市圈的概况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为核心,涵盖苏南、苏中、苏北以及华东地区其他城市的城市群。
根据南京市政府的规划,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和南通市等地。
这个城市群总人口约为5000万,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还包含了苏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苏中地区的文化中心,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2.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群之一,其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提升城市竞争力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将不仅仅关注南京市本身的发展,更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
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连接和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局面,从而提升整个都市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改善区域协调发展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也将致力于改善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
通过共同制定规划和政策,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挑战与对策(1)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目前,南京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距。
有些核心城市已经具备先进的交通网络和生活设施,而一些次要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短板。
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次要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推动城市圈内的协调发展。
(2)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南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班级:城规1211成员:指导老师:王勇老师目录1.南京都市圈概述..........................................................................................................1.1区位分析...................................................................................................................1.1.1宏观区位...............................................................................................................1.1.2中观区位...............................................................................................................1.1.3微观区位...............................................................................................................1.1.4交通区位...............................................................................................................1.1.5区位特征...............................................................................................................1.2发展基础...................................................................................................................1.2.1自然资源基础.......................................................................................................1.2.2经济基础...............................................................................................................1.2.3社会基础...............................................................................................................2. 南京都市圈的基本特征............................................................................................2.1人文基础相近...........................................................................................................2.2区域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显着...................................................................................2.2.1城乡差距较大.......................................................................................................2.2.2地区差异较大.......................................................................................................2.3工业化加速发展.......................................................................................................2.3.1制造业...................................................................................................................2.3.2服务业...................................................................................................................2.4城市化进程加速.......................................................................................................2.4.1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2.4.2核心城市地位突出...............................................................................................2.4.3节点城市发展态势良好.......................................................................................2.4.4城市间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3. 产业分析....................................................................................................................3.1产业结构分析...........................................................................................................3.2文化产业的发展分析...............................................................................................3.2.1发展条件分析.......................................................................................................3.2.2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3.2.3建议策略...............................................................................................................4.与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分析比较..................................................................4.1三大都市圈概况.......................................................................................................4.2存在的问题...............................................................................................................4.2.1产业结构雷同与竞争...........................................................................................4.2.2引进外资竞相压低地价.......................................................................................4.2.3城市空间拓展互不相让.......................................................................................4.3南京都市圈发展建议...............................................................................................4.3.1产业方面...............................................................................................................4.3.2功能定位...............................................................................................................5.与长三角互动发展分析..............................................................................................5.1互动发展的意义.......................................................................................................5.1.1有助于提升南京的城市竞争力...........................................................................5.1.2有助于南京都市圈的发展...................................................................................5.1.3对长三角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5.2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障碍...........................................................................................5.2.1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5.2.2南京都市圈整体的基础设施条件不足...............................................................5.2.3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功能及其辐射作用不强...................................5.2.4行政和制度的协调障碍.......................................................................................5.3促进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5.3.1主动接轨,政府推动.............................................................................................5.3.2全面开放,制度保证.............................................................................................5.3.3市场主导,企业主动.............................................................................................5.3.4互动发展,规划先行.............................................................................................6.相关总结与建议..........................................................................................................6.1南京都市圈具有的优势...........................................................................................6.1.1发达的高等教育、文化卫生体系与研发体系...................................................6.1.2经济基础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6.1.3地处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的交叉点,区位优势明显.....................................6.1.4圈内基础设施建设初具成效,核心城市功能己初步显现.................................6.1.5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都市圈稳步前进的动力....................................6.2南京都市圈的劣势条件...........................................................................................6.2.1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不足,内聚力、辐射力不强。
都市区化背景下特大城市近郊次区域规划探索_以南京为例_图文_.

70规划广角□李阿萌,张京祥1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市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多种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地区普遍出现了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并存的现象[1],其发展的结果是突破了传统单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通过郊区化、逆城市化等进程所激发的新城运动,推动城市向广域的区域空间拓展,最终形成多中心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相关研究表明,近20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加速,沿海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广州和深圳等迅都市区化背景下特大城市近郊次区域规划探索—以南京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城市的迅速扩展,都市区化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特大城市发展的新主题,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演变,由此在原主城区的外围形成了一些承载中心城区功能外溢的次区域。
然而,我国既有的法定规划体系中没有次区域规划层面的规定,导致法定规划层面的巨大落差和规划衔接的困难。
鉴于此,有必要在特大城市中增加次区域规划这一中观层次规划,充分发挥次区域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心城区,由相当于次区域规划层级的中心城区规划指导下一层次的分区规划;在城市近郊,由次区域规划指导分区规划或卫星城、卫星镇(新城、新市镇)等的城市总体规划。
[关键词]都市区化;特大城市;次区域规划;大都市规划体系;南京[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3-0070-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Study on Sub-Regional Planning for Mega-City Periphery in the Background ofMetropolitanization: Nanjing Example/Li Ameng, Zhang Jingxiang[Abstract] Metropolitanization is a new trend of Chinese mega cities as urbanization moves on. As mega citiesevolve toward a multi-nucleus spatial structure, sub-districts are in formation on urban fringes. Sub-districtlevel planning is yet absent in China’s legal planning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add this intermediate levelplanning in mega city planning structure as a transitional stage of upper and lower plans. In central city, centraldistrict planning, which equates sub-district level planning, pilots lower level planning; in near suburb, sub-district planning pilots district and satellite city planning.[Key words] Metropolitanization, Mega-city, Sub-regional planning,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system, Nanjing速崛起,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乡日益交融,在城市外围地区出现了具有景观形态连绵成片、跨界发展、用地类型复杂交错等特征的大尺度新型地域空间[2-5]。
南京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0305
南京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石湫-博望,郭庄-东屏协调规划
郭庄-东屏协调规划
规划概况
1.规划背景
句容
句容郭庄——溧水东屏地区是所有边界
地区中一体化程度相对较弱的地区。
规划联系以点—轴为特征:溧水区总体 规划与句容市总体规划在接边范围内重点 考虑禄口机场的城镇轴向发展关系,两镇 都在机场15公里辐射范围之内,具备良 好的条件,从而带动溧水区与句容市的协 调发展,形成区域联动;
5.基础设施协调 电力:各自供电。 给水:区域统一供水,由江宁水厂供水,主干管由石湫北沿宁高新通道接进。 污水:明觉、博望统一至博望污水处理场处理;石湫自身处理。 通信:统一使用南京固话。 燃气:明觉、博望统一供气,由博望天然气主干管东延。 环卫:垃圾集中收集送至江宁静脉产业园统一处理。
6.明觉-博望一体化发展 (1)空间布局一体化——“两轴、四核、五区”的布局结构 (2)明觉-博望片区产业布局一体化 (3)交通一体化
句容市总规对 郭庄镇指导
郭庄镇规划对 郭庄指导
溧水区总规对 东屏镇指导
东屏镇总规对东 屏镇指导
以商贸物流、 先进制造业为 主的工贸型城 镇
以商贸物流、 生态型制造业 为主,配备完 善的产业新区
以制造业和旅 游业为主的新 市镇
以特色农业、轻 工制造和生态旅 游为主导产业的 重点中心镇。
赤山湖生态休闲区 航空产业园
先进制造业片区 赤山湖旅游产业
宁溧高科 技产业园
国际企业 航空物流园 研发园
东
屏
老
站前商贸 镇
物流区
区
天王工业园区
东屏湖旅游 度假休闲区
文化生态旅游区。
西
部
干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大家好
12
地下空间布局结构图
本次新的规划方案中,提 出将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 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 展,完善城市功能。 地下空间的使用中,坚持
以城市中心地下空间利用 为核心,在市级、市级副 中心及地区(新城)中心 和多条轨道交通线网交汇 地区必须设置地下公共空 间,进行规模化综合化发 展。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 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 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 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 块
大家好
6
大家好
7
都市区规划道路示意图
都市区跨江通道规划图
大家好
远景都市区轨道交通系统 规划图
8
大家好
9
与南京组团布局城市和“山水 城林”地域特色相协调,形成 “一带两廊三环六楔十四射”
大家好
13
火车南站地区地下空间 布局引导图
奥体中心地区地下空间布
局引导图
大家好
新街口地区地下空间布局引 导图
14
大家好
本次规划充分发挥 长江岸线资源优势, 加强港口岸线整合, 优化沿江胜利布局, 提升滨江生活休闲 景观功能;支撑国 家综合交通枢纽和 滨江生态宜居城市 的城市职能。这次 规划中利用的岸线 总长307.6公里,其 中城市生活与旅游 景观岸线达52.3公 里。
都市区绿地结构。 一带:由长江及其洲岛、湿 地和两侧带状绿地构成。 两廊:由滁河、秦淮河及其 两侧湿地和带状绿地构成。 三环:由沿明城墙、绕城公
路、公路二环两侧的环形绿地 构成。
六楔:城镇发展轴之间外围
区域绿地向城镇内部楔入的楔 形绿地。
十四射:由沿主城向外辐射 的高速公路两侧绿地构成
场地调研报告

场地调研报告场地调研报告是对特定场地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以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
场地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
以下是一份关于场地调研报告的示例:一、场地概况1.区位:该场地位于南京奥体中心规划区域,地处南京主城区西部,外秦淮河和长江水域之间。
2.背景:该区域是未来南京市的城市副中心,将建成拥有70万人口的居住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和文化中心。
南京奥体中心的选址,带动和提高河西新区的开发建设。
二、调查内容1.周边环境:场地周边拥有丰富的配套设施,如商业区、住宅区、体育设施等。
同时,交通便利,靠近多条公交线路和地铁站点。
2.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根据实地观察和调查,场地主要使用人群包括居民、运动员、游客和办公人员等。
在不同时间段,场地的人流量有较大差异。
3.交通流线分析:场地周边拥有多条道路,交通便利。
场地内部设有停车场,可满足自驾游客的需求。
三、场地因素分析1.场地入口:场地设有多个入口,方便各类人群进出。
2.场地用地构成:场地主要包括体育场馆、商业区、绿化区域等。
3.建筑物:场地内建筑物包括主体育场馆、附属设施等,建筑风格现代且功能齐全。
4.地形处理:场地内部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各类设施的布局和规划。
5.建筑构造及朝向:建筑物采用节能环保材料,朝向合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
6.辅助设施:场地内设有休闲设施、餐饮设施等,满足使用人群的需求。
四、综合分析通过对场地的区位、周边环境、使用人群、交通流线、场地因素等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场地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区域人流较少、部分设施利用率不高等。
五、对场地设计的认识根据场地调研报告,我们认为场地设计应注重以下几点:1.合理规划布局:根据场地特点,合理规划各类设施,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
2.提升配套设施:增加场地内的商业、休闲、文化等配套设施,丰富使用人群的体验。
3.优化交通流线:进一步完善场地内外交通设施,提高场地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战略研究
与规划调研提纲
一、调研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试验区开发基础与条件、存在问题、规划设想及政策建议;盐城、东台沿海产业特色、存在问题及发展设想;盐城、东台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沿海规划“622”的认识;盐城、东台沿海交通、港口、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现状、规划与战略设想;盐城、东台沿海城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情况,及战略设想;需要在本次规划中协调或解决的其他问题和要求等。
二、需要相关部门重点回答的问题
1、沿海综合交通的基本情况,如重大线路走向与设施位置、规模等,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思路及规划设想?(交通局)
2、沿海港口码头开发利用现状与未来设想,及深水港建港条件?(港口局、沿海办)
3、试验区滩涂围垦对已有沿海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未来沿海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设施建设基本设想,如平原水库、离岛淡水供应等?(水利局)
4、东台市基本农田分布与规划设想,试验区土地流转、用海与用地权属转换、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生态补偿等的政策设想?(国土局、海洋渔业局、沿海办)
5、试验区大型装备制造、能源、石化、钢铁、粮油加工等大运量产业发展需求与可行性?(经信委)
6、沿海直排海的排污口设置现状、规划?(环保局、规划局)
7、沿海潮滩湿地、河口湿地分布与保护、利用情况?(海洋渔业局、农委、农业资源开发局、旅游局、环保局)
8、海水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布,贝类适宜养殖区分布和贝类划型情况?(海洋渔业局)
9、盐城市主体功能区划分及禁止开发区设置情况?(发改委)
三、需要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
1、市发改委
盐城沿海有关区域发展、城乡统筹、农村建设等相关研究报告与规划文本;盐城沿海开发相关战略研究报告、规划;盐城沿海相关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规划等。
2、市统计局
盐城市2012、2013年统计年鉴资料;盐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规模、城乡结构、来源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学历结构等)。
3、市经信委
试验区范围(沿海相关开发区)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情况(企业名录、统计报表);盐城2012年企业运行情况与效益统计;盐城沿海相关产业规划、央企落户情况与布局规划等。
4、市国土局
盐城土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最新)(规划的文本及图件,电子矢量图);盐城滩涂开发相关研究和规划;盐城沿海矿产资源、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规划及图件等。
5、市规划局
盐城城镇体系规划文本及图件。
6、市建设局
盐城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008-2012年);盐城沿海区域供水规划。
7、市环保局
盐城生态市建设、循环经济规划的相关文本、报告与图件;盐城2008-2012年度环境统计年报和环境质量报告书;盐城沿海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名录及分布图。
8、市水利局
盐城水资源保护、水利建设规划报告。
9、市农委、农业资源开发局
盐城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规划;盐城沿海农业综合开发情况;盐城沿海湿地保护与林业发展情况(含图)。
10、市交通局、港务局
盐城市2005-2013交通统计年鉴;盐城沿海港口、航运发展现状与规划;盐城综合交通网络现状、规划及图件(2020年)。
11、市旅游局
盐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图件)。
12、市商务局
盐城沿海各类开发区发展现状及规划。
13、市海洋渔业局
盐城2008-2012年海洋经济统计、渔业年报、经济普查资料;盐城近5年围海与用海情况统计图表,东台市宗海海域使用现状图;盐城、东台海洋功能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