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_郑人买履

合集下载

小学小古文文学常识汇总

小学小古文文学常识汇总

寓言故事1《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讽刺了那些固守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

2、《矛与盾》出自《韩非子》,告诫人们说活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更不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自相矛盾。

引出的成语:自相矛盾。

3、《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说明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让敌人钻了空子,让彼此都遭受灾难。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东施效颦》出自《庄子》,本文运用夸张手法,告诉我们盲目胡乱地模仿他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5、《楚王好细腰》出自《墨子》,本文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寓意:领导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修身养性。

6、《揠苗助长》又称《拔苗助长》,出自《孟子》,道理: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做好。

相关成语: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7、《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

这个成语又称“契舟求剑”。

8、《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

如果行动与目标相反,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相反作用,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9、《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告诉我们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像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讽刺了那些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

10、《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寓意: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讽刺了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可笑之人。

近义词:自欺欺人。

11、《工之侨献琴》出自《郁离子》,告诉我们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其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通过外表来下结论。

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的适应坏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成语故事1、《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小古文

小古文

大雨午饭既毕,天气郁蒸,苍蝇纷飞庭前。

少顷,大风陡起,沙尘扑面。

黑云自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骤至,沟浍皆盈。

未几,雨霁,夕阳返照墙隅,豁然开爽,暑热尽退。

翻译中午刚吃过午饭,天气闷热,苍蝇在庭院里飞来飞去。

不一会,刮起了大风,飞沙走石扑面而来。

一大团黑云从西北方向驶来,顷刻间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田间地头的水沟下满了雨水。

没多久,雨就停了,夕阳重新照耀着墙角,感觉天清气爽,豁然开朗,闷热的暑气也都消失了。

李广射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翻译李广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结果整个箭杆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镞露在外面。

这个故事的后面是:李广觉得当时自己的表现之出色,超出以往,在原地多次重复,但是箭没再能射进石头里。

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

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到了李广,李广也射杀了它。

盘古开天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翻译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浑浑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

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

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变化,比天、地都要神圣。

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

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额长得非常高大。

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天皇、地皇、人皇。

数字开始于一,建立于三,成就于五,壮盛于七,终止于九,因此天距离地有九万里。

小学必背小古文文言文故事

小学必背小古文文言文故事

小学必背小古文文言文故事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2、田忌赛马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3、晏子使楚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4、当机立断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路。

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

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

”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

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5、包拯断牛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埋鄢作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知而又告之。

”盗惊服。

(《宋史•包拯传》)古代成语故事1、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经典小古文100篇(上)

经典小古文100篇(上)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 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⑴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将下面的文言词语与其现代汉语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曰有人弗不能或于是子集市遂我何如您吾说市怎么样[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至之市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说说《自相矛盾》与《郑人买履》的寓意。

《自相矛盾》寓意:__________________《郑人买履》寓意:__________________2. 小古文阅读。

华佗巧治有一郡守①病,能以为其人盛怒则差(chài)②,乃多受其货③,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华佗。

郡守子知之、属④使勿逐,守嗔(chēn)恚(huì)⑤,吐黑血数升而愈。

(注)①郡守∶古时候的官名。

②差∶同'瘥',病愈。

③货∶财物④属∶同'照',嘱咐。

(⑤嗔恚∶愤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小古文郑人买履教案

小古文郑人买履教案

小古文郑人买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郑人买履》这篇小古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思;(3)了解古代鞋子的种类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上网搜索,了解古代鞋子文化;(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做一个明智的人。

二、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郑人买履》这篇小古文;2.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思;3. 了解古代鞋子的种类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2. 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3. 古代鞋子文化的研究。

四、教学准备:1. 小古文《郑人买履》文本;2. 古代鞋子图片;3. 字典、词典等工具书;4. 网络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郑国和古代鞋子的基本情况;(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味;(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文中的重点字词;(3)学生上网搜索,了解古代鞋子文化。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享搜索成果,介绍古代鞋子的种类和特点;(3)讨论文中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明智的人。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郑人买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熟读《郑人买履》,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2)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个关于古代鞋子的短文;(3)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明智的人,并进行实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文言文阅读评估:通过朗读和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郑人买履》的理解程度。

部编版小学语文《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郑人买履》选自《国语读本(上册)》三年级第二单元寓言故事专题的第二篇。

故事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对于寓言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与认识,对于寓言故事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孩子们对于小古文的习得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有了初步的积累。

但纵观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学生对文言文的特点、朗读,甚至是感悟与方法等都还有待教师的帮助,主要还是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学习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寓言,知晓寓意;2. 初步认识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用法;3. 能举一反三,积累同类寓言故事,并在生活中学会变通,不犯同类错误。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流利地朗读寓言,知晓寓意。

难点:能举一反三,并在生活中学会变通,不犯同类错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 图片导入,认识“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你见过吗?(古时候鞋)这是?生:(古时候的)鞋子师:没错,大家一眼就看出来了,古时候的鞋人们叫它——履(lǚ)师:老师把它请到黑板上,大家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写(田字格中板书,边写边说)第三笔要长一点,这双鞋才能盖住脚;最后一笔是捺,和第三笔的撇相呼应,这样才平衡,这双鞋穿起来才走得稳。

一起读。

【通过图片与字源变化引出——“履”,并进行正音】2. 提取信息,明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跟“履”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出示课题)谁来把这个课题读好?生1:郑人买履师:谁能读得更好一点?想想什么地方可以停顿。

生2:郑人/买履师:你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它讲的是郑国有个人想去买鞋。

师:哦,原来,寓言故事的题目就常常告诉了我们故事的主要内容。

【小结】师:大家一起来读好课题(齐读课题)。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1)量 (2)尺寸/尺码 (3)尺寸/尺码 2. (1)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 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 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 之以足(鞋子) 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 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 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八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 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 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孟子》 注释:1.长:生长、发育的意思。2.揠:拔。3.闵: 通“悯”,担心,忧虑。4.芒:疲乏。芒芒然:疲劳 的样子。5.其人:他家里的人。6.病:累,疲惫。7. 槁:枯槁,枯死。8.寡:少 。9.非徒:不但,不只。 10.谓:告诉。11.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1.解释字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
注释:1.涉:渡过。2.遽:立刻。3.契:用刀子雕刻。 4.求:寻找。5.惑:迷惑,糊涂。 1.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2.翻译: (1)是吾剑之所从坠。 .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 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人买履
简介
郑人买履(zhèng rén mǎi lǚ):《成语词典》谓出《韩非子》:“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按:词典学家王光汉先生《词典问题研究—成语溯源规范浅议》指出:文中既无郑人,又无买履,何以成“源”?此语当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也有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谓)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他去集市时,忘记携带量好的尺码。

他拿到了鞋子以后,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

”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

等到他回到市场上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你的脚去试穿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

(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其足(duo 第二声):量长短,动词。

6.而:表示顺承,就。

7.置:放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到了。

12.之:到……去,往。

13.操: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就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及:等到。

21.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22.罢:本义结束,引申为散了。

24.遂:最终。

25.曰:说。

26.宁(nìng 第四声):宁可。

27.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8.自信:相信自己。

29.以:用。

30.吾:我。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灯谜】郑人买履(打三字口语一)谜底:不知足
<走进文言文>答案
(1)量长短于是,就通"返",返回。

通假字
(2)等他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

等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打烊了。

为什么不试穿一下呢?
我宁可信量好的尺码,(也)不信自己的脚。

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

词语解释
【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不懂变通,死板恪守的人。

比喻遇到问题,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灵活变通的人。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

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语法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贬义的成语。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守株待兔。

反义词
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

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

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翻译下列句子 :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返回市场,市场已经结束。

于是就没买到鞋。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④忘持度: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做事不能死守教条,要学会变通。

通假字 :
坐:“坐”同“座”,座位。

反:“反同”“返”,返回。

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人。

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以足”),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