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说明书一份(总体设计、硬件组态、相关数据连接、控制程序清单等)
பைடு நூலகம்四、进程安排
周一:硬件模块组态
周二:相关数据的连接与调试
周三:编写控制程序,进行软件调试
周四:撰写设计说明书
周五:答辩
五、主要参考资料
1、吴作明主编,工控组态软件与PLC应用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组态的说明。
3.系统程序的设计。
(1)相关数据的连接。
(2)控制程序的编写。
4.完成的控制系统能达到题目的要求。
5.撰写设计说明书。
二、设计原始资料
施仁主编,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电子工业出版社。
许志军主编,工业控制组态软件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三、要求的设计成果(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实物、图纸等)
2、潘立登主编,过程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
3、侯志林主编,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机械工业出版社
指导教师(签名):
教研室主任(签名):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内容及要求
设计题目: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内容:
下列设计中其中一项作为设计内容:水箱液位串级控制,水箱液位与进水口流量串级控制,锅炉夹套水温与锅炉内胆水温串级控制。
设计要求:
1、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完成系统硬件模块的组态。
(1)硬件模块组态。
过程控制的课程设计

过程控制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核心原理;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过程中的控制问题;3. 引导学生了解过程控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拓展知识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描述实际过程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过程控制系统并进行仿真实验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工具对过程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过程控制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求知欲;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认识到过程控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在实际问题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过程控制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组成、开环与闭环控制、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2. 数学模型描述: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示、线性系统的特性;3. 过程控制原理:PID控制算法、超前-滞后校正、串并行控制;4.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系统仿真;5. 过程控制应用案例分析:工业生产过程、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实例;6. 现代过程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网络控制、大数据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过程控制基本概念及性能指标;第二周:数学模型描述及传递函数;第三周:过程控制原理及PID控制算法;第四周: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及建模;第五周:过程控制应用案例分析;第六周:现代过程控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章节,涵盖教材中过程控制的核心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过程控制系统教案

过程控制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过程控制系统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组成。
2. 掌握过程控制系统的常见参数及其作用。
3. 熟悉过程控制系统的典型应用和优点。
4. 学会分析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过程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分类1.1 过程控制系统的定义1.2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1.3 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2. 过程控制系统的常见参数2.1 流量参数2.2 压力参数2.3 温度参数2.4 液位参数3. 过程控制系统的典型应用3.1 工业生产过程控制3.2 楼宇自动化控制3.3 环保监测与控制4. 过程控制系统的优点4.1 提高生产效率4.2 保障产品质量4.3 降低能源消耗4.4 提高系统安全性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过程控制系统的原理和作用。
2. 利用仿真软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过程控制系统的参数调整和优化方法。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过程控制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图片和案例。
2. 仿真软件:用于学生动手实践,如LabVIEW、组态王等。
3. 实际应用案例:涉及工业生产、楼宇自动化、环保监测等领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互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情况。
3. 实践操作:学生在仿真软件上的操作成绩。
4. 小组讨论: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和成果。
教案剩余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过程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参数及其调整方法。
3. 过程控制系统的优点及其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2. 不同类型过程控制系统的实现技术。
3. 过程控制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优化。
七、教学安排课时安排:共计2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实验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实验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过程控制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掌握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3)熟悉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设计和应用;(4)了解过程控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过程控制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能力;(3)掌握常用的过程控制软件和工具,如MATLAB、Simulink等;(4)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过程控制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认识到过程控制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关注过程控制技术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3.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设计和应用,包括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等;4.过程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如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等;5.过程控制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如MATLAB、Simulink等;6.过程控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的基本知识;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形成良性互动。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

过程控制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原理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3. 引导学生了解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和解决过程控制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过程控制系统的能力,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
3. 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工具(如计算机软件)进行过程控制系统仿真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过程控制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过程控制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过程控制问题。
2. 掌握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具备一定的控制系统设计能力。
3. 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4. 关注过程控制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为我国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过程控制基本概念:包括过程控制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过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介绍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达式、方块图及其相互转换。
教材章节:第二章 数学模型3. 过程控制策略:讲解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规律,以及串级、比值、前馈等复合控制策略。
教材章节:第三章 控制策略4.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阐述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包括稳定性分析、性能指标和控制器设计。
教材章节: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分析5. 过程控制系统仿真:介绍过程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及其应用,通过实例演示仿真过程。
教材章节:第五章 系统仿真与实现6. 过程控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过程控制系统的实际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实验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实验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原理;2. 使学生掌握过程控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学会使用相关仪器和设备;3. 帮助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算法,如PID控制,并能应用于实际控制系统。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过程控制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的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过程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欲望;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过程控制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过程控制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关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过程控制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组成、开环与闭环控制、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等;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2. 过程控制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设备使用、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3. 过程控制算法:PID控制原理、参数整定方法、应用案例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4.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设计简单的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教材章节:第五章。
5. 过程控制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业过程控制案例,了解过程控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教材章节:第六章。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过程控制基本概念;第二周:过程控制实验方法与步骤;第三周:过程控制算法;第四周: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第五周:过程控制应用案例分析。
过程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过程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过程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原理和分类;2. 学习过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了解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 掌握过程控制策略的设计与优化方法;4. 了解过程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过程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2. 能够设计简单的过程控制策略,并进行仿真与优化;3. 能够运用过程控制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过程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4. 培养学生关注过程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年级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过程控制技术的理论体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过程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过程控制技术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过程控制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2. 过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分析过程控制系统中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3. 过程控制策略设计与优化:学习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策略,并进行仿真与优化。
教材章节:第三章4. 过程控制设备与系统:介绍过程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设备,以及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教材章节:第四章5. 过程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典型工业生产过程中过程控制技术的应用案例,如化工、热工、电力等。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书

6.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总结设计过程和成 果。
02
过程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过程控制概念及分类
过程控制概念
过程控制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进行实时测量、调 节和控制,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高效和安全。它是自动 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电力、轻 工等工业领域。
过程控制分类
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过程控制可分为温度控制、压力控制 、流量控制、液位控制等;根据控制策略的不同,过程控制 可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根据控制器结构的不同,过程 控制可分为单回路控制和多回路控制。
感谢观看
静态特性分析
01
研究被控对象在稳态工作条件下的输入输出关系,包括线性度
、死区、滞后等特性。
动态特性分析
02
研究被控对象在动态过程中的输入输出关系,包括时域响应、
频域响应等特性。
稳定性分析
03
研究被控对象在受到扰动后的恢复能力,包括稳定性判据、稳
定裕度等特性。
数学模型建立方法
01
机理建模法
根据被控对象的物理或化学原理 ,建立描述其动态行为的数学模 型。
系统辨识法
02
03
混合建模法
利用实验数据,通过系统辨识方 法确定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结构 和参数。
结合机理建模和系统辨识方法, 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和实验数据, 建立更准确的数学模型。
模型参数辨识与校正
参数辨识方法
利用最小二乘法、梯度下降法等 优化算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 ,得到模型参数的最优估计值。
模型校正方法
过程控制系统组成要素
被控对象
被控对象是指需要控制的工艺参数或设备,如温 度、压力、流量等。
控制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书课设小组:第四小组目录摘要1第一章课程设计任务及说明21.1课程设计题目21.2 课程设计容31.2.1 设计前期工作31.2.2 设计工作4第二章设计过程42.1符号介绍42.2水箱液位定制控制系统被控对象动态分析62.3压力定制控制系统被控对象动态分析72.4串级控制系统被控对象动态分析7第三章压力 P2 定值调节83.1 压力定值控制系统原理图83.2 压力定值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8第四章水箱液位L1定值调节94.1 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原理图94.2 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9第五章锅炉流动水温度T1调节串级出水流量F2调节的流程图105.1串级控制系统原理图105.2串级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11第六章控制仪表的选型126.1 仪表选型表126.2现场仪表说明136.3 DCS I/O点位号、注释、量程、单位、报警限及配电设置表15 第七章控制回路方框图16总结17参考文献17摘要过程控制课程设计是过程控制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际题目、控制方案的选择、工程图纸的绘制等基础设计和设计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完成工程师基本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已学的有关过程控制和DCS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系统设计方法、系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联系实际的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熟悉和掌握DCS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工程性设计步骤,进一步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过程控制设计DCS第一章课程设计任务及说明1.1课程设计题目:附图为某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的P&ID图,该图为一示意图,并不完全符合规。
根据该图,请完成以下任务:不完全符合规的P&ID图1、指出该图不符合“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HG/T20637.2)”的地方。
2、如果该系统采用DCS集中控制,测量,依据相关标准重新绘制PID图。
3、在该图的基础上,设计至少两个单回路控制系统,一个串级控制系统。
控制仪表选用单回路盘装控制仪表,根据设计,简化该图,去掉不必要的阀门,测量元件,增加必要的控制仪表,重新绘制P&ID 图。
4、依据设计,根据图中提供的有关数据,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环境、条件,选取图中所涉及的测量元件及变送器,填写所有仪表数据表。
并说明量程选择的依据。
5、具体要求为:第四组水箱液位L1定值调节之二(VC1作出水量执行器)压力P2定值调节之四(用水泵作水源、VC2作执行器的并联式压力调节)锅炉流动水温度T1调节串级出水流量F2调节1.2 课程设计容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是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应用图纸资料和文字资料来表达设计思想和工程实现方法。
设计分为两个阶段:1.2.1 设计前期工作1)查阅资料,对被控对象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确定控制系统的被调量和调节量;2)确定自动化水平,包括确定自动控制围、控制质量指标、报警设限及手自动切换水平;3)提出仪表选型原则,包括测量、变送、调节及执行仪表的选型。
1.2.2 设计工作1)根据对被控对象进行的分析,确定系统自动控制结构,完成控制系统原理图;2)根据确定控制设备和测量取样点和调节机构,完成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PID图);3)根据确定的自动化水平和系统功能,选择控制仪表,完成控制系统图(包括系统功能图和系统逻辑图);4)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仿真试验,并进行调节器参数整定;5)编写设计说明书:1.提出控制系统的基本任务和要求;2.被控对象动态特性分析;3.选择控制系统控制结构,画控制原理图;4.选择测点和调节机构画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5.选择控制仪表,画图(标出调节器作用方向);6.根据控制原理图,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控制器参数整定;7.设计总结。
第二章设计过程2.1 符号介绍过程检测和控制流程图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1、常用检测元件的图形符号热电偶热电阻嵌在管道中的检测元件孔板2、仪表的图形符号就地安装盘面安装3、执行机构的图形符号电动调节阀气动调节阀动阀电磁阀W重量、力套管Y 伺放、电-气、继动器如上表所示,文字代号由两部分组成:字母部分与数字部分。
字母部分即圆中上部分代号;数字部分即圆中下部分代号。
字母部分由两部分,第一个字母为所处理的变量,例如温度T、压力P、物位L、流量F。
需要时其后面可跟一个修饰字母,例如‘F’表示‘比’、‘D’表示‘差’、‘Q’表示‘累计’。
根据国标改后的P&ID图2.2水箱液位定制控制系统被控对象动态分析:控制变量为出水流量,被控变量为水箱水位出水流量控制器根据给定值给出出水流量控制电动阀控制指令,从而控制水箱液位,水箱液位传感器采集水箱液位值,反馈到出水流量控制器,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后得出残差信号再次输出给进水流量控制电动阀,控制水箱液位,从而达到水箱液位为定制的目的。
2.3压力定制控制系统被控对象动态分析:控制变量为出水流量,被控变量为出水压力。
出水流量控制器根据给定值给出出水流量控制电动阀质量,从而控制出水压力,出水压力传感器采集出水压力值,反馈到出水流量控制器,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后得出的残差信号再次给出水流量控制电动阀,控制出水压力,从而达到出水压力为定值的目的。
2.4串级控制系统被控对象动态分析:住被控变量为锅炉流动水温,福被控变量为出水流量锅炉流动水温度控制器把控制信号给出水流量控制器,副回路中,出水流量控制器根据给定值给出出水流量控制电动阀控制指令,从而控制出水压力,出水压力传感器采集出水压力值,反馈到出水流量控制器,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后得出的残差信号再次输出给进水流量控制电动阀,控制出水压力;主回路中,出水流量影响锅炉流动水温温度,锅炉流动水温度传感器采集锅炉流动水温度,反馈到锅炉流动水温度,反馈到锅炉流动水温度控制器,与最初的给定值进行比较后得出的残差信号再次输出给出水流量控制器的发挥路控制出水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锅炉鼎水温度的目的。
第三章压力P2 定值调节3.1 压力定值控制系统原理图:控制变量为出水流量,被控变量为出水压力。
出水流量控制器根据给定值给出出水流量控制电动阀质量,从而控制出水压力,出水压力传感器采集出水压力值,反馈到出水流量控制器,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后得出的残差信号再次给出水流量控制电动阀,控制出水压力,从而达到出水压力为定值的目的。
3.2 压力定值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第四章水箱液位L1定值调节4.1 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原理图:控制变量为出水流量,被控变量为水箱水位。
出水流量控制器根据给定值给出出水流量控制电动阀控制指令,从而控制水箱液位,水箱液位传感器采集水箱液位值,反馈到出水流量控制器,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后得出残差信号再次输出给进水流量控制电动阀,控制水箱液位,从而达到水箱液位为定制的目的。
4.2 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第五章锅炉流动水温度T1调节串级出水流量F2调节的流程图5.1串级控制系统原理图:主被控变量为锅炉流动水温,福被控变量为出水流量。
锅炉流动水温度控制器把控制信号给出水流量控制器,副回路中,出水流量控制器根据给定值给出出水流量控制电动阀控制指令,从而控制出水压力,出水压力传感器采集出水压力值,反馈到出水流量控制器,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后得出的残差信号再次输出给进水流量控制电动阀,控制出水压力;主回路中,出水流量影响锅炉流动水温温度,锅炉流动水温度传感器采集锅炉流动水温度,反馈到锅炉流动水温度,反馈到锅炉流动水温度控制器,与最初的给定值进行比较后得出的残差信号再次输出给出水流量控制器的发挥路控制出水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锅炉鼎水温度的目的。
5.2串级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第六章控制仪表的选型6.1 仪表选型表6.2现场仪表说明:6.3 DCS I/O点位号、注释、量程、单位、报警限及配电设置表模拟量输出阀特性气开阀气开阀信号制III 型III 型常规控制方案NO 00 01注释锅炉液位控制出水流量控制方案单回路手操器回路1输入M1 M2回路1 位号S06-L000 S06-L001第七章控制回路方框图总结首先感老师以及学校安排的组态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感老师认真的指导和精心的帮助,其次感同学鼎力的帮助。
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我觉得做组态的课程设计是十分有意义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在课堂上掌握的仅仅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却相对较差,而做类似的课程设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做好一个课程设计,不仅仅需要我们把所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运用,还用学会查阅相关的资料。
尤其在设计程序时,更要细心。
通过这次设计,更进一步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以及坚持、耐心和努力这些品质的重要性,这对于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很重要。
在此次的课程设计中,由于平时缺乏实践经验,在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但也有许多收获。
如果没有在过程中许多同学及老师的帮助,这次设计将会很难完成。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次设计让我明白了科学的道路是无止尽的,要活到老,学到老,同时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更让我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过程控制系统》国勇编著电子工业《过程控制系统》方康玲编著理工大学《EFPT过称控制实验装置实验指导书》《控制仪表与装置》周泽魁化学工业- - --《EFAT-P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应用资料》《理工大学总管路图》- .总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