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宦官之祸
东汉、唐、明三代宦官专权之比较

中国古代东汉、唐、明三代宦官专权之比较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面,同时也是专制政权所特有的毒瘤。
宦官的历史几乎和中国的封建史共始终,最早的宦官据说出现在周朝。
而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宦官专权应该是嫪毐,在他之后就是臭名昭著的赵高,他才是第一个由宦官执掌大权的人。
此先例一开,之后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其中尤以东汉唐明三朝最为严重。
一、共同点:1.这三个朝代都是长期统一的朝代,东汉唐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几个统一王朝。
由于国家的长期统一稳定,往往使得统治者生活腐化,久而久之皇帝就容易相信他身边的宦官,而愿意把权力交给他们。
2.宦官专权大多出现在王朝的中后期,因为一般王朝初期,统治者大多有出生入死打江山的经历,因此都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面对繁重的国事,他们往往能坚持下来。
但到了中后期,皇帝大多生长在宫廷,既没有充沛的体力,也没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来应付繁重的国事,这就给了最接近皇帝的宦官们以窃取最高权力的机会。
3.这三个朝代都是汉人的政权。
少数民族统治汉人,因为他们在人数上远远少于汉人,因此他们的统治者警惕性很高,因此他们的皇帝不像汉人那样娇生惯养,同时生活也不太奢华,对宦官的依赖也就少,宦官也不大容易取得权利。
二、不同之处:1.起因不同。
①东汉的宦官专权是为了对抗外戚而产生的,因为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比较短命,即位的皇帝年龄小, 太后要依赖外戚掌握权力。
当皇帝长大后,要想夺权就必须依靠身边的宦官。
如此宦官在推翻了外戚之后,就得到了信任和皇帝赏赐的权力,并且宦官容易控制皇帝来打击反对他们的文官集团。
②唐代中后期由于藩镇的问题,认为宦官就是家奴,比较容易控制,皇帝就不断的削弱武将的权力,转而交给宦官,如派往各地的监军就是为了防止武将的叛变。
但皇帝把禁卫军的军权也交给宦官时,形势就发生变化了,皇帝就变成了傀儡了,任由宦官们摆布。
③明朝的宦官专权则是由于制度的原因,皇帝的权力由于宰相被废除而大大的加强,随之而来的是皇帝要处理的事务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在皇帝身边就必须有人来帮助他,而宦官则是最好的人选。
明末三大疑案内容

明末三大疑案内容明末时期,有三宗恶性的政治案件,被称为“明末三大疑案”。
这些案件如深渊般深邃复杂,揭示了明朝灭亡前的种种祸乱以及权利斗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明末三大疑案内容”进行深入阐述。
第一宗疑案——太监魏忠贤案魏忠贤是明末一名权势滔天的太监,曾经辅佐过明神宗和明光宗,又博弈少帝,迎立清太祖为帝,成为崇祯年间的重臣,拥有极高的权力。
然而,他私心较重,独揽大权,引起了其他官员的忌恨。
魏忠贤被控制的一大罪状就是罢免部分官员,以便让他的亲信进入朝政的高位。
同时,魏忠贤还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至于所有与之意见不同的官员都会被陷害。
最后,魏忠贤的孙子意图篡位,遗留下来的康熙帝得以将他一“狠心”忽悠到崇祯帝的手中,被崇祯帝革职斩首,彻底消失于历史之中。
第二宗疑案——楚王府士兵叛变案楚王府是知名的地位显赫的九千春之一,由明朝赠予的四位爵士的后裔共同拥有。
然而,在万历年间,楚王府因为涉嫌贪污等罪行,遭到了罢免。
明神宗将楚王府变为镇抚军,设立驻防军队,征调了军队的士兵。
然而,在后来,这支驻防军队叛乱,攻打了南明的各项军队和镇抚军。
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这次事件被取名为“楚王府士兵叛变案”。
第三宗疑案——张岱事件张岱是明末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南明四大家”之一,这其中还包括唐伯虎、徐渭、文征明。
他的书法和绘画以古拙、俊俏著称,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在明末的政治动荡时期,张岱被控制的罪名是造反、叛乱、下令大肆屠杀。
而他的真实遭遇却包含了政策失误和权力斗争等元素。
与此同时,张岱一生中的动荡经历,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
总之,明末三大疑案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权利斗争和民间生活的困苦,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明代的灭亡。
这些历史事件虽然已留在了历史长河中,但对于我国的发展和历史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明代宦官的原文及译文

《明代宦官》的原文《明代宦官》的原文有明一代宦官之祸,视唐虽稍轻,然至刘瑾、魏忠贤,亦不减东汉末造矣。
初,明祖着令,内官不得与政事,秩不得过四品。
永乐中,遣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番,马骐镇交趾,且以西北诸将多洪武旧人,不能无疑虑,乃设镇守之官,以中人参之,京师内又设东厂侦事,宦官始进用。
宣宗时,中使四出,取花鸟及诸珍异亦多,然袁琦、裴可烈等有犯辄诛,故不敢肆。
正统以后,则边方镇守,京营掌兵,经理仓场,提督营造,珠池银矿,市舶织造,无处无之。
何元朗云,嘉靖中有内官语朱象元云,昔日张先生(璃)进朝,我们要打恭,后夏先生(言),我们平眼看他。
今严先(嵩),与我们拱手始进去。
按世宗驭内侍最严,四十余年间未尝任以事,故嘉靖中内官最敛戢,然已先后不同如此,何况正德、天启等朝乎。
稗史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府六部,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
途遇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
今则呼唤府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
此可见有明一代宦官权势之大概也。
总而论之,明代宦官擅权,自王振始,然其时廷臣附之者,惟王骥、王佑等数人,其它尚不肯俯首,故薛瑁、李时勉皆被诬害。
及汪直擅权,附之者渐多,奉使出,巡按御史等迎拜马首,巡抚亦戎装谒路,王越、陈钺等结为奥援。
然阁臣商辂、刘翊尚连章劾奏,尚书项中、马文升等亦薄之而为所陷,则土大夫之气犹不尽屈也。
至刘瑾,则焦芳、刘宇、张^等为之腹心,戕贼善类,征责贿赂,流毒几遍天下,然瑾恶翰林不屈,而以《通鉴纂要》善写不谨,谴谪诸纂修官,可见是时廷臣尚未靡然从风。
且王振、汪直好延揽名士,振慕薛瑁、陈继忠之名,特物色之。
直慕杨继忠之名,亲往吊之。
瑾慕康海之名,因其救李梦阳,一言而立出之狱。
是亦尚不敢奴隶朝臣也。
迨魏忠贤窃权,而三案被劾、察典被谪诸人,欲借其力以倾正人,遂群起附之。
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龙、倪文焕,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号五彪;又尚书周应秋,卿寺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自内阁、六部至四方督抚,无非逆党,骏骏乎可成篡弑之祸矣。
朱瞻基的无心之举与明代的宦官之祸

朱瞻基的无心之举与明代的宦官之祸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
年号宣德,在位十年(1426-1435 ),是明代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之一。
在他执政期间,任用三杨、赛义、夏原吉等贤臣辅政,励精图治,仁政爱民,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仁宣之治,在历史上颇获盛誉。
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庶几三代之风焉。
《明史》中评价说:(宣宗)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庆充羡,间阎乐业。
岁不能灾。
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若乃强藩碎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软。
赵中男《论朱瞻基的历史地位》一文,也对明宣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一位世人所称道的明君,朱瞻基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宣德朝也存在一些弊政,尤其是在处理宦官问题时出现了重大失误,他提高宦官地位,扩大宦官权力,致使宦官势力空前猖獗。
无意地为宦官干政提供了保障,对造成王振专权以及明代宦官乱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鉴于此,很有必要考察朱瞻基对宦祸的影响。
朱瞻基即位伊始,便有意识地培植宦官势力。
为加强对宦官的培训,在宫中正式设立专门的宦官教育机构内书堂。
(宣宗)始立内书堂,教习内官监也至是开书堂于内府,改刑部主事刘种为翰林修撰,专授小内使书,选内使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
其后大学士陈山亦专是职,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
允许宦官读书识字、舞文弄墨,此后成为定制。
这显然与太祖内臣不许读书识字的规定背道而驰。
内书堂的成立既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型宦官,又提升了其政治地位,更有利于其与外廷交往,为日后全面参政打下基础。
据《酌中志》载:凡不识字而秉笔者,穆庙时孟冲,神庙时张明,先帝时魏忠贤、王朝辅,止四人耳。
可见很大程度上,内书堂是上层宦官是通往权力巅峰的必经之途。
《明代宦官》的原文

明史载,太祖制,内官不许读书识字。宣宗始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义(《戒庵漫笔》则谓,永乐中已令吏部听选教职,入内教书。王振始以教职入内,遂自宫以进,至司礼监。)数传之后,势成积重云。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文义也。王振、汪直
、刘瑾固稍知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大概总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而窃威权。如宪宗稍能自主,则汪直始虽肆恣,后终一斥不用。武宗之于瑾,亦能擒而戮之。惟英、熹二朝,皆以冲龄嗣位,故振、忠贤得肆行无忌。然正统之初,三杨当国,振尚心惮之未敢逞。迨三杨相继殁,而后跋扈不可制。天启之初,众正盈朝,忠贤亦未大横。四年以后,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相继去,而后肆其毒痡。计振、忠贤之擅权,多不过六、七年,少仅三四年,而祸败已如是,设令正统、天启之初,二竖即大权在握,其祸更有不可胜言者。然则广树正人,以端政本而防乱源,固有天下者之要务哉。
顾纳贿亦不必奄寺,凡势之所在,利即随之。如钱宁败后,江彬以武臣得幸,籍殁时黄金七十柜,白金二千三百柜(《彬传》),非宦官也。世宗时,宦官无擅权者,而严嵩为相二十年《明史》所记籍没之数,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他珍宝不可数计。此已属可骇,而稗史所载,严世蕃与其妻窖金于地,每百万为一窖,凡十数窖,曰不可不使老人见之。及嵩至,亦大骇,以多藏厚亡为虑。则史传所载,尚非实数。今案沈錬劾嵩,谓其揽御史之权,虽州县小吏亦以货取,索抚案之岁例,致有司递相承奉,而民财日削。杨继盛劾嵩疏谓,文武迁擢,不论可否,但问贿之多寡。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是什么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是什么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①利用司礼监干预朝政。
在宦官24 衙门中,司礼监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权力极大,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
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明史》卷72《职官一》),势焰在内阁之上;②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③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④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⑤操纵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残害官民。
明代宦官之祸原因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导致宦官专权局面产生。
宦官专权结果,不仅加重了明朝封建政治统治的黑暗,从而也加速成了明王朝政权的覆灭,本文仅就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表现特点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历史影响作初步的分析阐述。
一、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特点及其表现在中国封建专建社会统治史上,有关把持朝政,为害天下的记录屡屡不绝,如秦朝末年的赵高指鹿为马,就连皇帝也莫敢置辩,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相继专权,政治昏暗腐败以致酿成几十年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唐朝自中叶以后,皇帝宠信宦官,他们或独揽大权于内,或监军督战于外,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取决宦官。
然而,宦官为祸最烈的要数明代了。
阉官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几,然增有若有明之烈也,⑴。
明朝宦官不仅数量多,机构庞大,其危害之深均超过以往朝代,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的最高峰。
任何事物都有其演进过程,明朝宦官专权也是如此。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尽收天下之权归一人⑵ ,君主统治空前加强。
鉴于历史上宦官乱政祸民,他曾感概说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腐败,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⑶。
为此他对宦官干政予以严厉禁止。
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宦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⑷ ,由于朱元璋严加防范,致使宦官无机可乘,但是极端的君主政治体制,为宦官专提供温床,所以,朱元璋死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明成祖朱元棣起兵,经过靖难。
出于刺探宫中机密,买通建文帝身边的宦官为他提供有价值的情报。
同时,朱棣身边的一些宦官在随军作战中立下功劳,成了朱棣的开国功臣,由此朱棣开始重用宦官,盖明世宦官出使,先征、监军分镇,刺臣民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⑸。
明朝的历史危机

明朝的历史危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衰不仅对中国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明朝的历史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其中一些危机对明朝造成了重大威胁,甚至成为明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
一、内外交困明朝早期,虽然底蕴深厚,但仍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外部方面,明朝在建立初期频繁与外族作战,如与蒙古、倭寇等进行的战争。
这些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使得明朝边疆地区频繁动荡,严重威胁到了明朝的安全。
内部方面,明朝早期的政治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周边反抗势力的存在和一些地方势力的割据,使得明朝内部政治环境不稳定。
这些问题加剧了明朝早期的历史危机。
二、宦官专权明朝中期,宦官在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专权集团。
宦官把持朝政,对朝廷的掌控力越来越大。
宦官专权的问题不仅导致了明朝朝政的腐败和不稳定,还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这使得明朝的政治体制遭到破坏,国家治理陷入困境。
宦官专权成为明朝历史中的一大危机。
三、财政困难明朝中后期,财政困难成为明朝的一个重要问题。
明朝初年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军费支出的剧增,还导致了国家资金和资源的严重匮乏。
与此同时,明朝的农业产出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收成不稳定,这导致了明朝的财政紧张。
明朝政府不得不频繁征收重税,剥夺农民大量财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民的不满情绪。
财政困难成为明朝历史中的一大危机。
四、少数民族叛乱明朝中后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也给明朝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明朝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相对较为苛刻,导致了各族人民的不满情绪。
其中最著名的叛乱就是准噶尔部的叛乱,他们对明朝的统治表示抗议,并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抗。
这次叛乱给明朝带来了巨大损失,使得明朝的边疆地区局势更加恶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成为明朝历史中的一大危机。
五、东亚海上霸权的崩溃明朝中后期,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东亚海上霸权的崩溃加剧了明朝的历史危机。
明代宦官专政原因探析

21 0 0年 8月
承德 民族 师专学 报
Ju a o h n d e c es C l g r t n l i o r l f e g e ah r’ ol e o i aie n C T e f Na o ts
V0 .0No3 1 . 后 皇帝 疏 于政务 , 只寻欢作 乐 , 国家 对 政务 莫 不关 心 , 明君 臣之 间处 于隔绝状 态 , 即在位 君 主与廷 臣见 面交 接甚 少 。明 中叶 以后 ,情 况更 为严
重 , 统计 : 据 自成 化 七年 (4 1 ) 弘治 十年 (4 7 17 年 至 19
扮 演 了重要 的角 色 。 三、 明代皇 帝疏 于政 务 . 宦官则 有机会 干政
、
君 主 专政 是 宦官 干政 的最 根本原 因
明朝建 立 以后 , 国皇 帝朱 元璋 为 了巩 固 明王 开 朝 的永 远 巩 固 ,先 后 诛 杀 功 臣 ,后 于 洪 武 十 二 年 (3 9年 ) 又杀 丞 相胡 惟 庸 , 除 了 中书省 , 六部 17 , 废 将 直 接归 与 自己控制 , 这样 国家 的行政权 力 、 军事 权 力 和司法 权力 都 集 中于 皇帝 手 中 ,然 而朱元 璋却 异 常 忙 碌 了 。 了防 止宦 官干 政 , 明史 ・ 官志 》 洪 武 为 据《 职 : 十七 年铸 铁牌 。 日 : 内臣不 得干 预政事 , 文 “ 犯者 斩 。 ” 置宫 门 中。 又敕 诸 司 , 得 与 内官监文 移往来 。J 毋 【 l 又有
任 了 , 样一 来 , 这 皇帝 的 旨意 , 由皇帝 的贴 身 宦 官传
到 内 阁 , 阁有 重 大 事件 , 由宦 官转 到 皇帝 那里 。 内 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的宦官之祸
明代自成祖至熹宗200多年间,除孝宗、世宗两朝外,都是宦官专权的日子,宦官把持之司礼监,有批决奏章之权,加以皇帝之支持信任,成为政治中心,阁臣无论贤与不肖,若要安于其位,就必须与宦官联结,若要倾轧敌党,更不能不依附宦官以增声势,宦官于是成为真正之领袖,对政治影响极大。
政治方面,首先是强化了君主专制。
明代推行「特务政治」,以宦官掌理厂卫,作为皇室耳目,可以不经国家司法机关,秘密逮捕和杀戮朝臣,使厂卫成为宦官对付异己的机构。
在厂卫严密控制下,朝臣对皇帝唯命是从,而明代罢废宰相,君权高涨,成了君主专制的政体。
其次是加剧了党争。
明代内阁其初虽受制于宦官,但当时一般士大夫,尤其是言官,多以敢言为荣,对宦官权臣常作激烈的攻击,加以士大夫崇尚理学,注重气节,因此敢于不惜生命,与恶势力对抗,而士大夫之间又互争意气,而致演成朋党的倾轧。
至武宗以后,政事日益败坏,党争也愈趋激烈,其时政权全操于宦官,士大夫中之无耻者,益谄附宦官,藉宦官势力以排除异己。
宦官因得朝臣的攀附,气势更盛,为虐更兇,名节之士乃起与之激烈相抗,使党争加剧,明末的东林党与非东林党就是在这情况下激化而成。
此外,宦官的专权亦败坏朝政。
宦官掌握了朝政大权,并利用厂卫等特务机构横行无道,残害忠良,导帝荒戏,苛征杂赋,造成政治黑暗,朝政混乱。
学术文化方面,由于魏忠贤与非东林党人为打击东林党,竟下令废毁天下书院,严重打击文教的发展。
又因官员为巴结魏忠贤,竟以魏氏配孔子,为魏忠贤建生祠,于是天下的书院,竟变成了供奉魏忠贤的淫祠,而且先师之神位,亦改以宦官为偶像,实对中国文化极大的耻辱。
至于经济方面,明代宦官大都是贪污舞弊,搜刮达到腰缠万贯。
王振当政期间,官员要缴纳百金,才可求见,若付千金,始得饱醉而归。
王振被抄家时,搜得金银60多万贯,其他珍物无数,可说是宦官聚歛的先例。
刘瑾专政期间,官员入见,例索千金,京官外调归来,例有重贿,如布政使就须缴纳2万金。
刘瑾掌权7年,籍没时,搜出黄金250万两,银5,000多万两,其他珍玩无数,贪污程度比王振更甚。
宦官专政,带动贪污风气,朝臣为应付苛索,惟有加重对人民的搜刮,间接激起晚明民变。
而在司法方面,宦官自成祖时期开始受命掌管厂卫,成为帝王的私人法庭,其权力可谓至高无上。
宦官逐渐利用此特权擅自逮捕朝臣,甚至在未审判之前便行刑虐杀,假公济私,滥害无辜。
武宗时,刘瑾专政,有人写匿名信参劾他,他竟矫旨命百官跪于
奉天门下,直至何钺、周臣等渴死。
当时,根本没有是非公正,可见明朝法制是如斯的败坏。
最后在军事方面,由于明代宦官兼领军权,参预军机,不少祸患便由此而起,例如英宗时期,王振剋扣马价,激起瓦剌入侵,王氏竟劝英宗亲征,酿成土土之变。
此外,明廷又常以宦官监军,监军的宦官既可诽谤将帅,亦可为将帅饰过,全视乎将帅对他们的奉承程度,例如晚明经略辽东的熊廷弼、袁崇焕,便因不从宦官而被贬杀。
有时候宦官甚至直接利用征战索取私利,例如晚明时期,以宦官监军,征讨流寇,可是宦官却对他们围而不剿,逼使流寇重贿归降。
最后,当李自成攻抵京师,曹化淳更开城门投降,直接促成明亡,可见宦官干预军政,对明代国运的影响。
明代宦官专权对政治之重大影响是导致朝纲失纪,破坏边防,使明国运迅速转危,其罪恶滔滔,史不绝书。
较之唐代宦祸,除废立君主及控制内廷稍有不及外,其他如伸张权势、残害忠良、影响国事、收受货赂、掠夺民田、垄断盐利、苛征杂赋等,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若非宦官为祸,明代国祚必不致如此短促,这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