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合集下载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其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是指原本肥沃的土地逐渐变成贫瘠的沙漠的过程。

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乱砍滥伐等,造成了土壤质量退化、水资源枯竭、生态系统断裂等问题。

针对土地沙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治理措施。

首先,要加强气候变化的应对。

气候变化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温室气体的释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这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堰塞湖,开展节水灌溉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活动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加强草场管理,合理放牧,控制放牧的数量和时间,避免过度损耗草地资源。

在农业方面,应提倡科学耕作,合理施肥、轮作、种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物等。

第三,要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修复工作。

植被是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可以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草坪绿化、土地固沙治理等方式来进行植被恢复工作。

例如,可以结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进行种植,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的速度。

此外,要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及时掌握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计划。

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出一些适合当地环境的沙漠化治理技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土地沙漠化的认识和关注度,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

在土地沙漠化治理方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也非常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投入,建立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体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加强沙漠化防治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土地沙漠化问题。

综上所述,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是一个多方面、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缓和逆转土地沙漠化的趋势。

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修复、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以及加大政策和法律支持等,可以为土地沙漠化治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塔里木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河流,河流流经的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多个地州州市。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据相关调查数据,塔里木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涉及到的面积广大,影响范围广泛。

该地区的荒漠化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退化严重,草原、农田、林地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质量急剧下降。

2.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农业、水利等生产生活造成了困扰。

3.地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给当地的水资源保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4.空气质量下降,沙尘暴频发,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了威胁。

二、土地荒漠化成因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导致该地区降水量减少,蒸发增加,导致干旱现象频发。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包括放牧、采伐、耕地扩张等,这些活动的过度开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地下水开发:长期以来,当地的水资源开发力度过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

4.自然因素:如风沙、沙漠化等,这些影响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但是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展,也加剧了这些影响的程度。

三、防治对策为解决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沙漠化防治措施,对于已经形成的沙漠,要采取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如进行退耕还林、重视泥沙渐进性调节等措施。

2.加强土地利用计划,合理规划耕地、牧场、林地等的开垦,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3.加强环保意识,对于行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加大整治力度,落实严格的环保措施。

4.加强水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总之,治理塔里木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够达到治理荒漠化问题的目的。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一、土地石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土地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
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等措施。

荒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研究

荒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研究

荒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研究荒漠化是指原本适宜生存和耕种的土地退化成无法维系生态系统的荒漠地区。

在当今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探讨荒漠化的成因以及治理对策,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成因分析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变暖,干旱和高温天气频繁发生,导致土地水分蒸发快速增加,水源枯竭,植被无法得到足够的水分滋养,从而加速土壤退化。

2. 过度放牧和灌溉过度放牧会导致植被受损,土壤水分流失,并使土地暴露在风蚀和水蚀的影响下。

灌溉也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速土地退化。

3.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过度开垦草地或森林用于农业或城市建设,导致植被遭到破坏,使土壤失去保持水分的能力。

4. 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导致荒漠化的长期过程。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土地的肥力逐渐丧失,土壤变得贫瘠,并很难再支持植物生长。

二、治理对策1. 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是治理荒漠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种植适应干旱条件的植物,加强水源管理,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地减缓荒漠化的过程。

2. 合理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对治理荒漠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灌溉系统,调控水资源的分配,减少过度抽水和过度灌溉的现象,可以降低土地水分流失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3. 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土地管理是防止荒漠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加大对退化土地的改良和保护力度,推行科学的耕作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和质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4. 国际合作与科技支持荒漠化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合作和科技支持。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和经验分享,共同研究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对策,探索适应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解决方案。

三、可行解决方案1. 发展可持续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是预防和治理荒漠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采用耐旱植物,改善土壤质量,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施行土地保护政策,可以减少土地退化的风险,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沙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有哪些

沙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有哪些

沙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沙漠化的主要成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2、沙漠化造成的危害3、沙漠化的治理原则4、沙漠化的具体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政策措施11 沙漠化的定义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逐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111 沙漠化的主要成因1111 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导致土壤水分不足,植被难以生长。

大风频繁:强劲的风力加速了土壤颗粒的吹蚀和搬运。

土壤质地疏松:沙质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被风蚀。

1112 人为因素过度开垦:为了扩大耕地面积,盲目开垦草原、林地等,破坏了原有植被。

过度放牧:超过草原承载能力的放牧,使草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过度樵采:滥砍滥伐树木和灌木,导致土地失去植被保护。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进而加剧沙漠化。

112 沙漠化造成的危害土地资源减少:可利用的耕地、草地等面积缩减,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调节功能减弱,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

影响人类生活:沙漠化导致居民被迫迁移,基础设施受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113 沙漠化的治理原则预防为主:在尚未发生沙漠化的地区,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

综合治理:结合生物、工程、农业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治理。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

114 沙漠化的具体治理措施114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选择适宜的树种,营造防风固沙林。

种草:种植牧草和固沙草种,恢复草地植被。

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

1142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等,固定沙丘,减缓风沙流动。

修筑拦沙坝: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

1143 农业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在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两个方面。

土地荒漠化是怎幺形成的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土地荒漠化是怎幺形成的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过程缓慢,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

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高温和低降水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极端的气候条件导致土地水分短缺,植被无法生长,从而形成荒漠。

2.土壤因素:土壤质地差、肥力低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土壤因素。

贫瘠的土壤难以养活和支撑植被生长,进一步导致土地的退化。

3.生物因素: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生物因素。

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植被被动物过度利用,无法恢复;过度砍伐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土壤暴露,进一步加剧土地荒漠化。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不合理的耕作、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也是引发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破坏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针对土地荒漠化,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植被恢复:通过植物人工播种或引种,加快土地植被恢复的进程。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帮助土壤保持水分,固定土壤,加速土地的恢复。

2.水资源管理:合理管理水资源,包括引水、灌溉和防止水土流失。

修建水利设施,收集雨水,增加土地水分,为植被生长提供条件。

3.控制过度放牧:强化对牧民的管理和监督,限制草原的放牧数量和时间,避免过度放牧引发土地荒漠化。

4.合理利用土地: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避免大规模破土、频繁翻耕和单一农作物种植,保持土壤的健康状态。

5.确立保护政策: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监管,依法追究违法行为,增强公众对土地保护的认识。

6.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借鉴他国的治理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最佳实践。

总之,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可以减缓和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恢复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荒漠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是什么

荒漠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是什么

荒漠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是什么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荒漠化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荒漠化,简单来说,就是原本肥沃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干燥,植被减少,甚至变成荒漠。

这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荒漠化的发生?又有哪些有效的防治措施呢?荒漠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相互交织。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一些地区的降水模式发生改变,降水减少,干旱加剧。

长时间的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植被难以生长,久而久之,土地就容易荒漠化。

其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过度开垦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人们大规模地开垦草原、森林等生态脆弱区域,破坏了原本的植被和生态平衡。

过度放牧也是个大问题,过多的牲畜啃食植被,使草地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逐渐退化。

此外,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大量的树木被砍伐,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失去了树木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土地更容易受到侵蚀和荒漠化的威胁。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同样不可忽视。

在一些地区,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源枯竭。

没有了充足的水源,土地的生态系统无法正常运转,荒漠化也就随之而来。

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也会导致荒漠化。

比如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造成土壤盐渍化,降低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

那面对荒漠化这一严峻的问题,我们又能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呢?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至关重要。

让人们了解荒漠化的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到荒漠化防治行动中来。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法律手段,严格限制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对违法者予以严厉的惩处。

在农业生产方面,推广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和模式。

比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推行轮作、休耕等制度,让土地有时间恢复肥力。

对于已经荒漠化的土地,我们可以采取植树造林、种草等生态修复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1、土地荒漠化定义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1996)2、土地荒漠化现状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

(国家林业局,2011)2.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

(国家林业局,2011)2.2、荒漠化类型现状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

(国家林业局,2011)2.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

(国家林业局,2011)3、土地荒漠化危害3.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荒漠化使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直接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破坏了当地农牧民的粮食生产基础,因而导致贫困、饥饿、疾病的发生,结果是造成人员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

中国土地退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多样。

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

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林业局,2010)3.2、对环境的影响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表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植被荒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等,生态系统、生物种及遗传因子受到失去多样性的威胁。

小麦、大麦、玉米等世界主要作物因干旱地的荒漠化而难于生长; 野生种的遗传因子是未来品种改良、药品开发的重要财产,一旦消失就会失去对人类有宝贵作用的可能性。

由于荒漠化,出现了地表日光反射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受到影响,植被减少造成风速加大、土壤水分结构变化、沙尘等气候现象,致使地表面的水收支和热收支异常,又进一步促进了荒漠化。

4、土地荒漠化成因4.1、脆弱的生态环境为我国荒漠化形成提供了基本的背景条件我国土地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

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因为气候干旱,降水有效性非常低,使得植被对地表防护作用减弱。

同时风力强劲,加重风蚀情况。

地表大多由疏松沉积物组成,易于风蚀。

而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大部分草原区的表土下覆盖着形成于第四纪的古风成沙,它们为沙质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沙源。

(吴波,2001)4.2、人类活动是影响荒漠化发生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1)人类不合理的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荒漠化发展的催化剂,滥采、滥樵、滥垦、滥牧等是造成局部地区荒漠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牧民为增加收入,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挖药材、发菜等,严重破坏草场。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破坏,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过程。

(2)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可导致荒漠化迅速发展。

在人口不断膨胀、人均水资源量减少的形势下,对水资源的大规模不合理利用在没有法规制度约束或者有法不依的情况下就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在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康锴,2013)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区,河流中上游绿洲超量用水,或者在冲积扇上部过度开发地下水,使河流下游或冲积扇边缘植被因缺水而衰退,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4.3、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1)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由降水量的变化引起土壤中的含水量和含盐度变化决定着这些地区荒漠化发展的方向。

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多年的持续干旱,内蒙古-坝上高原地区土壤中水分含量极低,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牧草长势差、覆盖度低,荒漠化迅速发展。

(2)内陆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发展取决于周围山地的水资源多寡和变化。

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盆地,由于上游来水减少,依靠大量开采地下水维持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使地下水水位下降,令局部地区几乎没有淡水资源。

造成荒漠化迅速发展,大片土地撂荒,村民外迁。

(3)河流改道促使冲积平原生态环境变迁。

阿拉善高原西部,在长约300km、最宽处达160km的黑河冲积平原上,分布着大量的古河道。

每一次河流的重大改道,均影响着下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变迁。

居延海地区索果淖尔、嘎顺淖尔沉积物中夹有多层石膏晶体,不仅反映了湖水的咸化过程,而且也是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4)不同地区地下水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植被类型和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影响荒漠化的恢复。

以干旱荒漠气候地区为例,天然绿洲中不同类型乔木和灌木的生长需要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水位:怪柳2-3m,沙枣2-4m,胡杨<4m,白刺<5m。

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干旱绿洲地区植被的自然恢复,最佳的地下水水位就须维持在2-5m。

(康锴,2013)5、针对土地荒漠化解决方案5.1、预防荒漠化(1)创建一种预防文化,长期地保护旱区,使其免于荒漠化的发生或加剧。

“预防文化”的创建,需要完善激励机制,使政府和公众转变观念,在此青年人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旱区居民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积极创新,通过可持续的方式不断改进农业耕作习惯和提高放牧的流动性,可以达到预防荒漠化的目的。

如在非洲萨赫勒区域的很多地方,土地使用者通过调整劳动力配置结构、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矿物与有机肥料的施用量以及创造新的市场商机等手段,使得当地的土地生产力正在不断提高。

(2)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防止土壤侵蚀、盐碱化以及其它退化形式的所有措施,都可以预防荒漠化的发生。

过度放牧、过度开发植物资源、践踏土壤以及不可持续的灌溉方式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都会加剧旱区的脆弱性,对此应该使用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加以替代。

这方面的管理策略包括分散人类活动压力的各种措施,比如对牧场和水源地进行季节性轮换利用、保持与生态系统承载力相适应的牲畜存栏率,以及提高物种组成的多样性等。

此外,改进水资源管理方式,比如采用传统的集水技术、水窖以及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等,将会提高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服务。

在降雨量集中的季节进行蓄水将有助于防止地表径流,减少表层土的流失。

通过保护水土、恢复上游植被和分流洪水等措施改善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可以为旱期提供储备用水。

(3)保护植被,用植被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和水蚀的影响,是预防荒漠化的一项关键措施。

维持合理的植被盖度,可以防止旱期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

相反,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采集药用植物、伐木或采矿等则会造成植被丧失,导致降水减少、地表蒸散量下降和反照率增强等影响,进而促进荒漠化的发生。

(4)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对放牧和农耕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整合。

在干燥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域,放牧和农耕是两种同样适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应该把二者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而不是彼此排斥,将更有利于预防荒漠化的发生。

在这些地区采取混合型的农牧方式,即每个农牧家庭集放牧与农耕于一体,可以使耕作系统中的养分得到更为有效的循环利用。

放牧与农耕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利用种植的草料和收割后的作物秸秆,来补充因气候变异造成的年内或年际草料匮乏期的饲料需求,从而减轻牧场的牲畜压力; 另一方面,在干旱季节,夜间将牲畜留在农田放养,牲畜所留下的粪便还可以提高农田肥力。

目前,将放牧与耕作融为一体的这种管理方式已经在非洲西部的许多农场开始使用。

(5)综合利用传统技术和适合当地特点的技术转让。

对于面临荒漠化风险的旱区居民来讲,利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技术引导而非对抗生态系统过程是预防荒漠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但是,许多习惯行为,比如不可持续的灌溉方法与技术、不可持续的牧场管理方式,以及种植不适合在当地农业气候区内生长的作物,它们即便不会直接引发荒漠化,也往往对荒漠化过程具有加速作用。

因此,在进行技术转让时,必须对其影响进行深入评估,并让受让社区积极参与该项工作。

(6)加强当地社区的能力建设,把管理旱区资源的有效方法付诸实施。

依靠拥有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知识和经验,加上科学技术的支持,当地社区是制定预防荒漠化方法的最佳群体。

但是,当地社区要把管理旱区资源的有效方法付诸实施,却常常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因为他们在机构能力、市场准入和资金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因此,为了确保当地社区预防荒漠化的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必须制定必要的政策,改善当地民众的参与状况和社区机构,同时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市场准入状况,使当地的土地管理者能够了解这些方法进而不断创新。

例如,游牧社区的季节性迁徙是一项关键的传统适应方式,但是目前许多旱区的牧民社区都不具备这种条件了。

这种生计方式或者相关的当地知识的丧失,已经限制了当地社区应对生态系统变化的能力,从而加大了荒漠化的风险。

(7)创造新的生计方式。

创造不依赖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并且降低对当地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但能够提供可持续收入的其它生计方式,也是预防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8)在城市和旱区之外的其它地区创造经济发展机会。

通过在旱区的城市中心区和旱区之外的其它地区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也能避免荒漠化的发生。

改变总的经济与制度环境,为旱区居民创造新的谋生机会,将有助于缓解当前引发荒漠化的压力。

(张永民,2008)5.2、修复荒漠化修复荒漠化的目标就是恢复因荒漠化而丧失的生态系统服务。

对发生荒漠化的旱区进行有效地修复,需要政策和技术方面的保障以及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