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2
80年代小说概述(2)

• A、“天意难测。于是备了一桌肉饭,请来一位巫师。巫师指点:年成不好,
• B、杀牛占卜
• C、“爸爸爸”,“x妈妈”,莫非就是阴阳二卦。大家决定打一打这个活卦,于
是连忙拆了门板,把丙患抬到祠堂前。“丙相公”“丙大爷”,“丙仙”,汉子 们伏拜在他面前,紧紧盯住他,一双双眼球顶得额上的皱纹叠着皱纹。
• 6、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唱古;养猫保护族谱
徐星:《无主题变奏》描写了青年主人公“我”的日常心态,同时也描写了“我”
一、现代派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 1、时代的发展为新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探索留下空间,使得 不安分的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行前卫探索成为可能。
• 2、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引进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成
为可能。
• 3、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如“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 创作,已无法满足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新一代作家首先做了反 叛者,从观念到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荣辱、贵贱而烦恼。他在动乱年月中保持着安命处顺的人生态度,
• 二、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哲学观念的肯定
• 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没有办不到、做不好的事情。
• 王一生与十位高手车轮大战,因“清静无为”而战无不胜(无不 为):顺应生命的自然,“无为为体,有为为用”, 无为之中 产生有为,最终大获全胜。 • • A、不想与人竞争高下,反而获得“棋王”称号 B、比赛中物我两忘,自我与宇宙的完全融合,以至力挫群雄
二、现代派小说的探索与创新 • 1、叙事创新
• 颠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了一场叙事上的革命。【马
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 • 马原:“元叙事”“元小说”“后设小说” • 残雪:意象寓言 • ——重构时空次序、因果逻辑、情节结构……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对规范的质疑
1984年12月杭州聚会中,关于“寻根”的相关讨论隶属于会 议的主题之一:“如何突破原有的小说艺术规范”
“规范”这个词是伴随着寻根作家对民间文化传统的阐释出现 的。
更为重要的是,乡土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又更多地属于不规 范之列。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 俗,性爱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鲜见于经典,不入正宗。…… 在一定的时候,规范的东西总是绝处逢生,依靠对不规范的东 西进行批判地吸收,来获得营养,获得更新再生的契机。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前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地 壳而是地壳下的岩浆,更值得作者们注意。…我们说创造源于 生活,一方面指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另一层意义,应该 是指源于劳动人民中间丰富的文化成果,即大量的还未纳入规 范的民间文化吧。
柯云路《新星》《三千万》 张洁《沉重的翅膀》
• 1979年冬至1980年冬,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和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 厂长陈咏明等,遵循三中全会的路线,探索改革途径,其中重要一环是 如何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他们试图废除旧的政治工作 方法,使政治思想工作科学化。这就同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等发生 重大分歧。
冯骥才《铺满鲜花的歧路》《啊!》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
郑义《枫》(文攻武卫的一对恋人,卢丹枫-枫叶,李红钢)
知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北影1981
名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伤 吴强《灵魂的搏斗》
附:纪实小说
八十年代后期,写作的一种新尝试 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刘索拉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1985) 以第一人称叙述一
个从大学退学去当饭店服务员
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充
满对世事的嘲讽,对世俗价值
徐星
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鄙视,
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在
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感与精
神优越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985)显示着痴人说梦 般的质地,纷乱、拥挤、 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俯拾皆 是,细腻、敏锐的感觉世 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 正常与反常、理性与疯狂 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 在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 动和生命的活力。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小说【个人推荐】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个⼈推荐】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80年代是⼩说繁荣的时代,不仅数量惊⼈,且影响⼒也是惊⼈的,为了便于回忆和查询,特别整理了本⽬录,本⽬录仅代表个⼈⽴场,不可能让⼤家都满意,仅供喜欢怀旧⼩说的朋友参考。
【⼩说有长、中、短篇,为了⽅便,现⼀并称为“部”】1.刑警队长/王亚平2.钟⿎楼/刘⼼武3.如意/刘⼼武4.⽴体交叉桥/刘⼼武5.故⼟/苏叔阳6.新星/柯云路7.花园街五号/李国⽂8.⼤林莽/孔捷⽣9.天⼭深处的⼤兵/李斌奎10.男⼈的⼀半是⼥⼈/张贤亮11.绿化树/张贤亮12.灵与⾁/张贤亮13.浮躁/贾平凹14.鸡窝洼⼈家/贾平凹15.倾斜的阁楼/航鹰16.北国红⾖也相思/乔雪⽵17.迷⼈的海/邓刚18.古船/张炜19.⾬沙沙沙/王安忆20.本次列车终点/21.流逝/王安忆22.69届初中⽣/王安忆23.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24.哦⾹雪/铁凝25.⾚橙黄绿青蓝紫/蒋⼦龙26.锅碗瓢盆交响曲/蒋⼦龙27.蹉跎岁⽉/叶⾟28.淡淡的晨雾/张抗抗29.那五/邓友梅30.远去的⽩帆/从维熙31.风泪眼/从维熙32.这是⼀⽚神奇的⼟地/梁晓声33.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34.雪城/梁晓声35.蓝屋/程乃珊36.内当家/王润滋37.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张⾟欣38.神鞭/冯骥才39.代价/陈国凯40.⾼⼭下的花环/李存葆41.⼭中那⼗九座坟茔/李存葆42.雷场上的相思树/江奇涛43.凯旋在⼦夜/韩静霆44.红⾼粱/莫⾔45.⼈⽣/路遥46.平凡的世界/路遥47.穆斯林的葬礼/霍达48.妻妾成群/苏童49.顽主/王朔50.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51.风景/⽅⽅52.烦恼⼈⽣/池莉53.摇滚青年/刘毅然54.初恋的回声/余易⽊55.⾎⾊黄昏/⽼⿁56.西线轶事/徐怀中57.沉重的翅膀/张洁58.新兵连/刘震云59.旷野/尤凤伟60.有⼀个美丽的地⽅/张曼菱61.⿊⾊的梦/史晨原62.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63.⽩⾊鸟/何⽴伟64.射天狼/朱苏进65.绝望中诞⽣/朱苏进66.棋王/阿城67.孩⼦王/阿城68.你别⽆选择/刘索拉69.芙蓉镇/古华70.爬满青藤的⽊屋/古华71.张铁匠的罗曼史/张⼀⼸72.犯⼈李铜钟的故事/张⼀⼸73.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史铁⽣74.⼭道弯弯/谭谈75.公主的⼥⼉/赵⼤年76.美⾷家/陆⽂夫77.⼈到中年/谌容78.那⼭那⼈那狗/彭见明79.蝴蝶/王蒙80.青春万岁/王蒙81.⿊骏马/张承志82.北⽅的河/张承志83.便⾐警察/海岩84.寻找回来的世界/柯岩85.夜幕下的哈尔滨/陈屿86.兵车⾏/唐栋87.铁床/海波88.沙海的绿荫/朱春⾬89.良家妇⼥/李宽定90.乡场上/何⼠光91.陈奂⽣上城/⾼晓声92.⼼⾹/叶⽂玲93.⼀路风尘/王⼩鹰94.鬈⽑/陈建功95.被爱情遗忘的⾓落/张弦96.驼峰上的爱/冯苓值97.天涯孤旅/奚青98.⼲杯⼥兵们/成平99.祸起萧墙/⽔运宪100.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
80年代小说王蒙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王蒙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 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 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 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 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 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 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 的主人公的心灵。”
LOGO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LOGO
第十章 80年代小说(二)
本章要点
1 2 3 4
王蒙
汪曾祺
莫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余华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一、生平创作历程 王蒙(1934----),河北南皮县人,生于北京。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三)人物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倪吾诚、静珍、静宜等人的典 型形象。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二、王蒙小说的主要特点 (一)意识流手法的现代尝试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直接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 轨迹,“把变化多端、无人知晓、不受限制的精 神表现出来”。 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和福克纳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进入新时期后,处于“伤痕文学”阶段的王蒙发 表了《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友人的 烟》、《表姐》、《说客盈门》等短篇小说,在 这些小说中,王蒙仍然继承着“组织部”那个年 轻人的精神,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新矛盾、 新问题,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尖锐的社会批判。
Company Logo
王蒙-80年代小说家-介绍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王蒙静珍早晨起床后先一丝不苟地叠被,再一遍一遍 地自戕式的洗过脸,再坐在杌子上细心地一项项 地梳妆,作者写得淋漓尽致惨烈逼真。看着镜中 妆扮好了的绝望残酷的“大白脸”,她发出声声 冷笑:“想算计我么,想让我进你的圈套连环计 么,想剥我的皮抽我的筋喝我的血吃我的肉么, 你算瞎了你的眼睛!……你丧尽天良、衣冠禽兽, 欺负我寡妇事业的!……杀人不眨眼,杀人不见 血!……”
“以人物和故事为经,以心理描写为纬的作 品”——不晦涩与此有关。
人物形象 故事框架完整
20
第一节 王蒙
《春之声》的主人公岳之峰坐两三个小时的闷罐 子车返乡探亲,小说的内容就是以“意识流”的 手法来描述他在车上的感受、联想和回忆。主人 公的心理结构线索成为小说的结构线索。
21
第一节 王蒙
18
第一节 王蒙
王蒙的这批意识流小说,还表明着他率先认同了 一种来自西方的新的小说观念,即打破了传统现 实主义小说的“三要素”,认为小说不一定非要 描绘典型环境,不一定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性格为主,也不一定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可 以只写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某种感受,情绪或联 想。
19
第一节 王蒙
王蒙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 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 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 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 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 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 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 的主人公的心灵。”
第一节 王蒙
进入新时期后,处于“伤痕文学”阶段的王蒙发 表了《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友人的 烟》、《表姐》、《说客盈门》等短篇小说,在 这些小说中,王蒙仍然继承着“组织部”那个年 轻人的精神,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新矛盾、 新问题,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尖锐的社会批判。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八十年代小说之贾平凹韩少功张承志王安忆

第六节贾平凹韩少功张承志王安忆贾平凹,生于1953年,陕西省丹凤县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后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任编辑,1980年任西安市文联《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3年从事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为止,先后创作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计三百余万字。
主要作品集有《兵娃》、《姊妹本纪》、《山地笔记》、《早晨的歌》、《贾平凹小说新作集》、《月迹》、《野火集》、《爱的踪迹》、《商州散记》、《晚唱》、《商州》、《贾平凹集》及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等。
其中《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1988年度“美孚飞马奖”《废都》获得1997年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大奖。
他的多部小说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贾平凹是一个多产作家,综观他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当“伤痕文学”崛起之时,在其他作家纷纷揭露黑暗、倾吐苦水的时候,他却从另一个视角来发掘人性中美好的东西,用美丽的心灵与辉煌的理想去编织出绚丽的生活花环。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满月儿》,其风格委婉缠绵、气韵飘逸。
当文坛走过“反思文学”阶段,向人性美和心灵美的境界进发时,贾平凹则又低吟出沉郁灰暗的《晚唱》、《好了歌》、《二月杏》。
透过人性的表面复苏,注重于对人性中被扭曲了的性格的发掘与曝光,从而暴露了人的潜意识和病态心理,作品的风格也阴郁堂奥、低回迷蒙。
1983年以后,贾平凹深入商州地区,写了一组“商州系列”的中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九叶树》、《腊月·正月》、《商州》、《冰炭》、《远山野情》、《古堡》、《天狗》、《浮躁》等。
还有短篇《火纸》、《黑氏》、《水意》等。
这一时期,作者以全方位的视角剖示整个人文环境的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把笔触深入到人的意识深层结构中去展示历史的道德外力与人的生命本真内力之间的冲突。
80年代小说

2、《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政治身份、 社会身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在特定 的年代,个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 现实+过去 3、《春之声》 岳之峰——右派的记忆——现实+过去 意识流手法
5、王蒙的创作特点:
• 创作主题的意识形态化,主要牵涉政 治问题以及极左路线从肉体到精神对 人的伤害; • 创作手法上使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技 巧; • 小说语言在简明、通俗之外追求陌生 化效果,有的小说较为幽默。
• 马原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 “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 • 马原小说常用的手法 – 把作者自己引入作品,基本语式是“我 就是那个叫做马原的汉子”——《虚构》 – 将叙事过程纳入叙事之中 – 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叠纸鹞 的三种方法》
莫言
• 第一阶段:1981-1984年,发表了《春夜雨 霏霏》《售棉大道》《民间音乐》,第三人 称视角,现实主义风格,符合传统规范。 • 第二阶段:1985-1986年,爆发期,推出了 《红高粱家族》《球状闪电》《金发婴儿》 《爆炸》《枯河》《透明的红萝卜》,小说 技巧的运用,反传统。 • 第三阶段: 1987年以后,以《红蝗》发表 为标志。《丰乳肥臀》 《檀香刑》《酒国》 等。创作势头衰减。
3、《钟鼓楼》
• • • • • • • • 北京四合院里面几家从5到下午5点的生活。 薛家办喜事——薛大爷、大娘、薛纪跃、潘秀娅 荀家——荀大爷、大娘、蕈类、冯婉姝、郭杏儿 李家——李铠、澹台智珠 张家——张局长、张妻(医生)、女儿张秀藻 詹家——詹丽颖 韩家——韩一潭、韩妻 慕家——慕樱
三、反思小说
2、《班主任》
• • • • • 宋宝琦——小流氓 谢惠敏——班级团支部书记 石红——班干部 张老师——班主任 思想被四人帮用残酷的愚民政策打下的黑 色烙印,四人帮不仅糟蹋了中华民族的现 在,更残害着中国民族的未来——救救孩 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王蒙的创作特点:
• 创作主题的意识形态化,主要牵涉政 治问题以及极左路线从肉体到精神对 人的伤害;
• 创作手法上使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技 巧;
• 小说语言在简明、通俗之外追求陌生 化效果,有的小说较为幽默。
作家列举:张贤亮P117
主要小说
《土牢情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 克》《龙种》《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 人》)《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 的菩提树》《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等
受,揭示了普遍存在的中年知识分子生存 问题。 • 傅家杰、姜亚芬、刘学尧、秦波(马列主 义老太太) • 《减去十岁》 • 是对文革浪费人们宝贵生命的控诉。用荒 诞的手法表现对生命流逝的认识。
反思文学的特征:
• 从社会、政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从历史经验的高度揭示文革的荒谬性和对 “人”的全面伤害;
• 其反思小说主要是对中国政 治问题的反思、对于知识分子 命运的反思、对于人性的深刻 剖析。
代表小说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灵与肉》 许灵均(右派)——秀芝 《土牢情话》 石在(右派)——乔安萍 《绿化树》 章永璘(右派)——马缨花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章永璘(右派)——黄久香
张贤亮小说的模式
作家列举:刘心武
P93
1、作品有两类: • 伤痕小说:以中学校园生活为主。时间从70
年代延伸到80年代末
– 《班主任》、《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 绿叶》、《爱情的位置》
• 市井小说、自叙体小说、纪实小说等:以市 民生态和文化人的心态为主。
• 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
– 《钟鼓楼》《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风过耳》《四牌楼》《栖凤楼》
• 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四、改革文学
• 当代文学史上反映改革风云、描绘改革放开年 代从体制变革到普通人生活与感情、思想与心 理变革壮丽图景的文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末,在80年代前半期盛极一时。
• 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 学先河。
• 改革文学关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 记录改革的艰难以及带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等 方面的变化;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 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
二、伤痕文学
——政治控诉与批判的文学
• 伤痕文学:以刘心武197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 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的《伤痕》 而得名,其创作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主要是揭 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性内乱给人民带来的 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
• 文学创作对“文革”模式的脱离
• 主要作品还有:宗璞的《我是谁?》,张洁的《从 森林里来的孩子》,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 们》、莫应丰的《将军吟》、王蒙的《最宝贵的》, 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张贤亮的《刑老汉 和狗的故事》等。
代表作品
•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张炜《秋天的愤怒》《古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燕赵悲歌》
• 贾平凹《腊月.正月》《浮躁》
• 柯云路《新星》《三千万》 《鸡窝洼人家》
• 张洁《沉重的翅膀》 • 何士光《乡场上》
•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 矫健《老人仓》
作家列举:王蒙P90
1 创作历程 1)、探索小说创作艺术的急先锋
“集束炸弹”的六部意识流小说——放射性结构— —对于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春之声》《蝴蝶》《海的梦》《布礼》《风筝飘带》 《夜的眼》
2)、80年代中期对政治、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 《名医梁有志传奇》《说客盈门》《活动变人形》 3)、建国三十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一、概述
• 伤痕文学——刘心武 • 反思文学——王蒙 张贤亮 谌容 • 改革文学——高晓声 蒋子龙 张洁 • 寻根文学——韩少功 王安忆 贾平凹 • 先锋文学——马原 莫言 • 知青小说——张承志 • 乡土小说——汪曾祺 林斤澜 • 市井小说——陆文夫 邓友梅 冯骥才 • 军旅小说——徐怀中
三、反思小说
• 1979-1981年之间出现,一批对历史进行悲剧性的 反思,具有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称反思文 学。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拓展和深化。
• 1979年2月《人民文学》发表的茹志鹃《被剪辑错 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 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被剪辑错了的故事》,路 遥的《人生》,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古华的《芙蓉镇》、李 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王蒙的《布礼》、《蝴 蝶》,谌容的《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灵与肉》、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 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2、《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政治身份、 社会身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在特定 的年代,个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 现实+过去
3、《春之声》
岳之峰——右派的记忆——现实+过去
– 《钟鼓楼》代表了他在八十年代的最高成就
2、《班主任》
• 宋宝琦——小流氓
• 谢惠敏——班级团支部书记
• 石红——班干部
• 张老师——班主任
• 思想被四人帮用残酷的愚民政策打下的黑 色烙印,四人帮不仅糟蹋了中华民族的现 在,更残害着中国民族的未来——救救孩 子!
伤痕文学的三个特点
• 文学对真实性的回归;——文学”假大空” • 表现人的主体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 “才子佳人”的模式 一个被流放、劳改的右派,被社会遗弃的读
书人;一个来自底层的、往往泼辣能干而 又痴情的劳动女性。女主人公义无反顾、 以一种母性爱着男主人公;而作为知识分 子的男主人公则总是以一种背叛者的身份 出现。
作家列举 谌容P105
• 《人到中年》为其代表作及成名作 • 知识分子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工作不看承
表现阶级意识 • 恢复并强化了文学的批判功能;——颂歌
时代
3、《钟鼓楼》
• 北京四合院里面几家从5到下午5点的生活。 • 薛家办喜事——薛大爷、大娘、薛纪跃、潘秀娅 • 荀家——荀大爷、大娘、蕈类、冯婉姝、郭杏儿 • 李家——李铠、澹台智珠 • 张家——张局长、张妻(医生)、女儿张秀藻 • 詹家——詹丽颖 • 韩家——韩一潭、韩妻 • 慕家——慕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