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和自由的困境——由《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透视卢梭

合集下载

从《孤独漫步者的遐思》之五看卢梭的白日梦

从《孤独漫步者的遐思》之五看卢梭的白日梦

从《孤独漫步者的遐思》之五看卢梭的白日梦作者:陈晓径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20期摘要:卢梭的《孤独漫步者的遐思》是一本文笔十分优美的散文集,而其中的散步之五又因为作者写尽圣皮埃尔岛风情,体验真正幸福的存在而被人们常常提起,时时赞叹。

关键词:卢梭孤独漫步者的遐思白日梦[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039-02“遐思”一词由法文rêverie翻译而来,有幻想、空想、遐想等多种意思;与该名词相对应的动词是rêver (做梦),但由于并非指处在真正的睡眠状态,它又与rêve (梦) 区别开来。

于是,rêverie便具有了白日梦的色彩——思绪飘飘,做白日梦者似乎已经介于半睡半醒之间。

尽管人人都可以做白日梦,但此种倾向似乎在创作家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比如卢梭及其浪漫主义的追随者们。

本文试图通过对《孤独漫步者的遐思》之中的散步之五的解读,分析卢梭的白日梦,并由此瞥见浪漫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的一些特点。

《散步之五》篇幅不长,一共17个自然段,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6自然段,大体介绍小岛的环境和在那里居住的背景;第二部分从第7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具体描述自己在岛上的一天的闲适生活;第三部分从第11自然段到文章结尾,是多年以后对小岛2个月美好生活的评价和思考。

如果说第二部分的重点是作者当年在小岛上的遐思——闲逸环境中思绪的游荡,那么第三部分就是事隔多年之后的另一种遐思——对当初幸福的追思。

单从题目和大体内容上看,闲逸逍遥似乎可以用来说明文章要义;然而卢梭的遐思却并非只是宁静优游田园诗歌的翻版,相反,浪漫主义的张力已经可以从中略见一斑了。

我们将从遐思也即白日梦的环境、主体和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

白日梦的环境:想象化了的自然风景白璧德在《卢梭与浪漫主义》一书中引用约翰•福斯特的话,认为浪漫主义一词“只有在将其运用于想象的自然风景而不是判断时才是正确的”。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书笔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书笔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书笔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作家让-雅克·卢梭的经典作品之一,这本书充分展示了卢梭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世界,以及他对社会、人性、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深刻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卢梭的思想历程和人生经历,同时也能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卢梭以漫步者自居,通过一个个独立的遐想,表达了他对社会、人性、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深刻见解。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通过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卢梭用他的笔把心灵深处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感受到了他的孤独和彷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卢梭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和无奈。

他通过自己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憧憬。

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才能够真正实现平等和自由。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卢梭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却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总之,《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一本充满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卢梭的思想历程
和人生经历,同时也能够对自己和社会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够从中汲取到深刻的启示,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就让我们全身心沉浸于和我灵魂交谈的甜蜜中去吧,唯有我的灵魂别人无法夺走。

”2011年7月,我拜读了法国哲人文豪让-雅克·卢梭先生的著作《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名字的本身就是一声美丽的嗟叹,就如作者的晚年,或者一生。

卢梭,“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

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磨难,倍感孤独。

其原因有二: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爱弥儿》被当局列为大逆不道的禁书;二是伏尔泰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他抛弃亲生子女的事实,要求对他处以极刑。

为了在世人面前还自己一个清白,他写了《忏悔录》,但仍然遭到种种非议和侮辱。

晚年,他重温往日的时光,审视自己的一生,终于,写出了《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回首向来萧瑟处”,卢梭似乎还不曾拥有回顾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然而他不再苛求当代人的理解,甚至也不再奢望后世遥远的赞同,就这样孤独而坦然地漫步在夕阳西斜的人生之路。

在漫步中品味大自然的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与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从中获得慰藉。

书中一页一句常常让我不禁暗暗感叹,这孤独的伟大心灵是有多么的崇高和坦诚,而我呢,隔着几百年时光,与这颗心灵交流,了解他的孤独,他的无奈,也从他的感悟中汲取应对磨难的智慧。

经验不足,以致才思浅薄,或许不能理解老人临终之言的深意和感叹,尽一己之所及,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想。

卢梭先生常常流露出整个时代人对他误解的无奈和悲凉,“整整一代人全都迫不及待地附和这奇怪的观点,没有解释,毫不犹豫,毫无愧意“,自我折磨良久,卢梭试图寻找一些”理智的人“,一些”正直的心灵“,或许他们不会附和那些胡言乱语。

可是这一切只是徒劳,”这个同盟竟然是如此的万众一心,毫无例外,毫无挽回的余地。

“于是他就只能孤独地漫步着,”学会了承受命定的枷锁而毫不呻吟“,只依赖自身,与自己的心灵交谈。

这每每使人联想到尼采的句子,”我的时代远未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这,是卢梭的悲哀,尼采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呢?可是,正是那些中伤,那些避之唯恐不及,造就了,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解读卢梭的自由和自由的困境【千人智库推荐】

解读卢梭的自由和自由的困境【千人智库推荐】

解读卢梭的自由和自由的困境提要:卢梭之困的根源就在于感性的束缚,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折射和暗喻,透露着人纠结于其中而不可摆脱的困境。

卢梭作为法国十八世纪一名杰出的思想家、作家,虽然处于备受非议的社会环境,但其一生都在追求他理想中的自由与幸福。

只是他最终也未能摆脱其身为人的局限性,在探索自由的道路上不断受挫,使他最终深陷入了追求自由的困境。

来自西南大学含弘学院的刘子旻在汉斯《世界文学研究》2014年6月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深入解读了《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讨论了卢梭眼中的自由、追求自由的方法以及其向往自由而不得的原因,并以此为契机,阐释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

什么是卢梭眼中的自由?卢梭渴望的自由是一种赤诚的自然状态。

在漫步之六中,他认为人的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可以不做他不愿做的事。

想实现这样的自由,需要依赖于人的两点本性,即自爱心和怜悯心。

而在政治观点上,卢梭认为,人的自由包括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三种形态。

理性的他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社会自由必将以一定的牺牲和妥协为代价,然而感性的他却一味地追求着自由的自然状态。

这样的矛盾注定了他必将终生纠缠于自由之困境的命运。

卢梭不得自由的三种原因。

第一,矛盾的自我认知。

生活中的卢梭不能够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自己,他只能依靠自欺欺人的态度来寻求内心的平静。

比如在探讨谎言和真诚这个话题的时候,他用反复的告白申诉和自我暗示,把自己塑造成了他幻想中的至善之人。

他这种对自我认知上的偏差和不愿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接受其他学说的心理,使他变得自欺欺人起来。

虽然这种感性成就了非凡的卢梭,但也使他深陷自由的困境。

第二,矛盾的人世观。

他既赞美人性本善以及顺从自然、享受人生的欢乐,又恣意地贬斥人性之丑恶。

而他对幸福的感受也相当矛盾。

这种乐观和悲观的交替于是也成为了卢梭不得心灵之自由的枷锁。

第三,矛盾的出走心态。

卢梭为孤独而迁徙隐居,寄情山水,这种生活看似安逸平静,却无法消除他内心的焦躁和疑虑。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卢梭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终在遐想中与自己的命运达成了和解——拥抱孤独,拥抱疼痛,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天。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哲人文豪让·雅克·卢梭的最后作品,最后部分在卢梭先生去世前数周才写成。

在书中前言提到,如果卢梭先生没有在1778年7月2日因脑血管疾病发作猝然离世的话,这本书还会继续写下去,还会揭示更加丰富的内容,所以这还是一本未完之作,遗憾之作。

真实的痛苦书中在第一篇章《命运》里,有提到这么一句:“于是我发现,真实的痛苦与我所臆想的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这甚至让我在种种苦难中感到一丝轻松和慰藉。

”人最怕是活在想象的痛苦中,因为这样反而会加剧了痛苦。

当卢梭在饱尝人间冷暖之后,将世事和人情看得更加透彻,也更加淡泊时,他学会了与自己对话,写下《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样的卢梭,不再是我们从历史书和教科书上看到的那位雄辩而睿智的思想大家,他并不期待用这样的一本书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他走下了哲理的神坛,来到每一位读者身边,说道:“我的遐想录只写给自己。

”回想上一本,读许知远先生所写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书中有关于“照镜子理论”,人照镜子会害怕发现更真实的自己,而我认为还是要照镜子;最近久违的登了下微博,看到了以前转山本耀司的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

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了解“自己”;记得小时候我很怕黑(怕鬼),但总是逼自己一个人时在黑夜不开灯行走,因为我知道一生里不可能不遇到黑夜的;其实“镜子”、“撞上的什么”、“黑夜”,这些就是真实的痛苦,它们在我们自己的想象里,被懦弱渲染得如一只不可战胜的魔怪,但当我们硬着头皮走上去时,会发现不过如此。

我上一年读到了一句很喜欢的话:“如果运气不好,那就试试勇气吧。

”我们曾经年轻勇敢,一往无前书中第九篇章《幸福》里提到:“而从我的处境和年龄来看,我都无法再与孩子们尽情分享玩闹的快乐了。

”——读到这句时,我不由升起了忧伤,有些快乐再也回不去了。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在宁静的午后,阳光洒落在书页上,我沉浸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的世界中。

卢梭,这位法国的哲人文豪,以十篇漫步者遐想录编织了他的心灵独白。

他的人生、他的思考、他的情感,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卢梭的孤独漫步,是他与大自然对话的方式,也是他寻找内心平静的途径。

他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他的心灵始终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漫步在自然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人生的启示。

这本书中,我特别被第五篇所吸引。

卢梭在漫步中,感受到了宁静的美好。

他发现,安宁并不需要什么伟大的事物,只需要平和的思想掠过心湖而不搅动波澜。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内心的平静是多么的重要。

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就能进行深入的遐想和思考。

卢梭的善良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善良与金钱无关,而是一种内心的慈悲和关怀。

这种纯粹的善良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善良是源于内心的爱和对他人的关怀,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或回报。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

卢梭的人生和思考,都充满了智慧和洞见。

他的孤独漫步,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探索,更是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中的困境和孤独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就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内心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怀,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的来说,《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见的书。

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探索,更是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源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无论身处何处,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孤独散步者的遐思》读后感

《孤独散步者的遐思》读后感

《孤独散步者的遐思》读后感《孤独散步者的遐思》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收集的《孤独散步者的遐思》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看的是熊希伟翻译的《孤独散步者的遐思》,很多人都说它是《忏悔录》的续篇,这是卢梭在流亡岁月里,对自己心灵的救赎。

他在那段彷徨无助的日子里,以日记的形式记下了自己漫步巴黎近郊的所得所感。

《孤独散步者的遐思》由十篇散文组成,每一篇都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卢梭,他在自我剖析,他写下自己的精神状态其实是在向世人诉说自己的纯洁,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那些植物让他觉得自己融入了天地,在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就是大自然所希望造就的那种人。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于散步之五的一些思考。

这一篇是写卢梭在圣皮埃尔岛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他的文中领略到岛上的美丽风情,他在文中说“我在居留期间所做的事情完全是一个献身于闲逸生活的人所需做的乐趣无穷的活动”,而他也确实是如此。

在岛上的两个月里,卢梭思考的最多的是幸福是什么,他把自己定位是“一个想把自己禁锢起来的人”,那是他在逃避现实生活,岛是一个避风港,他在此反思自己。

他没有口诛笔伐那些想要把他排斥在社交圈子之外的人,而是划船、采集植物标本等等,他把自己完全放松于大自然,把自己的灵魂交给天地万物。

在那里他是一个进展沉思默想的孤独者,他毫不避讳自己是逃到岛上来的,与世隔绝,画地为牢。

幸福是什么,是心无旁骛的闲逸,是畅游山水不管人间百年的自在,是没有固定目的杂乱神游万里的遐想,是在涛声阵阵中感到物我俱在的踌躇满志。

不,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那些只是易逝的乐趣,并不是持久的幸福。

卢梭说“我的心所思念的幸福并不是一些转瞬即逝的片刻,而是一种单纯而恒久的境界,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强烈刺激的东西,但是它持续越久,魅力越增,终于引导人到至高无上的幸福之境”。

他每天都在发现新东西,一草一木都能使他心情变得很好,他在感受大自然的.真时,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他对幸福的定义,它也标志着卢梭式的存在主义的极致。

孤独漫步——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孤独漫步——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孤独漫步——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陈陈
【期刊名称】《青年作家》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是卢梭最后的遗作,它不纯粹是<忏悔录>的补遗,而是卢梭与自己的灵魂进行最后深入交谈的絮语.生命所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灵魂将要最终摆脱躯壳,摆脱人世这个大的炼狱.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陈陈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超脱与执着哲理与情思——论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J], 伍厚恺
2.自由和自由的困境——由《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透视卢梭 [J], 刘子旻;
3.袁宏道,一个孤独的漫步者?——《满井游记》解读质疑 [J], 董红红
4.重拾孤独者的梦——读《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有感 [J], 焦浩然
5.“自我实现”的孤独者——读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J], 喻大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4, 2, 15-21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journal/wls/10.12677/wls.2014.22003Liberty and Liberty’s Dilemma—Analysis ofJean-Jacques Rousseau from His Work“Reveries of a Solitary Walker”Zimin LiuSchool of Hanho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wzplws9@Received: Apr. 8th, 2014; revised: Apr. 17th, 2014; accepted: Apr. 21st,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As a "child of nature and truth", Rousseau had been pursuing his ideal of freedom and happiness throughout his life. However, such a mental giant was not accepted by his peers at that time. He had experienced no honor or respect but criticism and misunderstandings until his quiet death. By studying his last work “Reveries of a Solitary Walker”,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spirit of liberty in Rousseau’s eyes and his personal way to get liberty. What’s more, here we come to a deep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y Rousseau cannot obtain the liberty: his paradoxical view of himself, hu-manity and the world. To some extent, what Rousseau had gone through mentally falls on almost every people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The dilemma is that the pursuit of liberty will not lead us to spiritual freedom while the strong desire of pursuing liberty is just like a morass. The more we struggle, the deeper we fall.KeywordsJean-Jacques Rousseau, Liberty, Happiness, Sensibility自由和自由的困境——由《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透视卢梭刘子旻西南大学含弘学院,重庆Email: wzplws9@收稿日期:2014年4月8日;修回日期:2014年4月17日;录用日期:2014年4月21日摘要作为“自然与真理之子”,卢梭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他理想的自由和幸福,然而这样一位饱含情感的思想巨人却不被当时的世人所接受。

这位死后哀荣备至的思想家生前遭受着深沉的磨难和痛苦。

本文深入解读《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讨论了卢梭眼中的自由、追求自由的方法以及其向往自由而不得的三条原因:矛盾的自我认知;矛盾的人世观;矛盾的出走心态。

其实一定程度上讲,卢梭所经历的也正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追求自由的欲望最终成了围困我们的泥沼,挣扎越狠,沦陷就越深。

关键词卢梭,自由,幸福,感性1. 引言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1794年,卢梭的遗骸被隆重迁入巴黎先贤祠,受到后代无比的敬仰。

然而卢梭生前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有如此受人爱戴的一天。

1750年,三十八岁的卢梭参加法国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论科学与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获得头奖并因此成名。

此后十三年中问世的三部作品使卢梭的名字家喻户晓,但是成名后的卢梭却饱受折磨、倍感孤独。

“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卢梭离经叛道又备受争议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面对自己与时代的不相容,卢梭的理解是“这世界就是这样,正直和坦率在任何场合都是骇人听闻的罪过;在同时代人们的眼里,我只要不像他们那样虚伪奸诈那就是罪孽,我就是个凶狠残暴的人[1]”。

从《忏悔录》等诸多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卢梭身上充满着一种感性泛滥的浪漫主义气质,尤其又处于备受非议的社会环境,卢梭就好似一枚精神的酵母,在痛苦的酝酿中不断地发酵、膨胀。

虽然他曾大胆地喊出了“我愿做一个自由的、有道德的人,无视财富与非议而傲然自得,才是最伟大、最美好的人[2]”。

这一时代的最强音,但卢梭终究没有成为像萨特那样坚定的自由卫道士。

来自社会的压力虽然没有使他奴颜婢膝,但却使他深陷入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困境。

迁徙、隐居、不敢作为,悲伤使得这个敏感的男人变得格外的脆弱。

他睁大了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他生活的寂寞,想要超脱,却无法超脱。

他多疑、偏激、到后期甚至发展成近乎有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态。

可想见,虽为伟人,卢梭也终究未能摆脱其身为人的局限性。

在追求自由的种种探索中,他不断地受挫,而一直以来使他勉力支撑的解脱法却也更像是对命运的顺从和逃遁。

1776年,六十四岁的卢梭开始着手写《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一书,两年后的4月2日,卢梭完成了十篇漫步遐想的最后一篇,7月2日便在吉拉尔丹侯爵府第去世。

虽然历史上从未停止过对卢梭思想矛盾性的争论,但笔者认为,作为卢梭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一书应该可以被视为卢梭思想的定型之作。

故而本文中,笔者以此书为依据分析了卢梭欲求自由而不得的思想挣扎,并以此为契机,阐释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即便得到了自以为寻找的一切,依然得不到内心渴望但却说不清对象的自由和幸福。

2. 卢梭眼中的自由古往今来,自由一直是人类苦苦思索的哲学命题。

1789年8月26日颁布的法国人权宣言在第四条中规定:“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

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

”然而这样规定的自由却远远没有卢梭追求的那样彻底。

卢梭渴望的自由是一种赤诚的自然状态,这样的自由人心中没有别的感受,“没有失去、没有享受、没有快乐、没有痛苦、没有欲望,也没有恐惧。

唯一感到的是自身的存在,而且单凭这个感觉就能完全充实他的心灵[1]”。

要想实现这样的自由,需要依赖于人的两点本性,即自爱心和怜悯心。

在漫步之六中,卢梭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他对自由的看法:“我从来就认为人的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可以不做他不愿做的事;这就是我一直要求获得的、是我经常保存的那种自由[1]”这句话的表述本身就甚为含糊,而当我们再来看卢梭在其政治哲学中对自由所下的定义时,便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性了。

政治观点上,卢梭认为,人的自由包括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三种形态。

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表现为由自然自由到自由的丧失再到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归复的梯级发展过程。

这三种自由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两种状态,即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

很明显,理性的卢梭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社会自由必将以一定的牺牲和妥协为代价,然而感性的卢梭却一味地追求着自由的自然状态。

这样的矛盾让我们看到了卢梭身为一个思想家的精神深度和高度,但同时也注定了他终生纠缠于自由之困境的命运。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卢梭表示“我决定我的一生中选择感情这个东西”,但事实是卢梭同样无法摆脱理性对他过于浪漫的理想的残酷矫正。

在这番感性和理性的交锋中,卢梭的纠结其实也正是人类所面临的纠结。

有一句话似乎可以很好地概括自由与人之间这种矛盾的关系——它令他动了,它也令他痛了。

在对自由的追求中,人们血泪交加,但苦难的阻挡却无法熄灭人们向往自由的源源热情。

3. 自由的困境及其表现被感性占了上风的卢梭始终渴望作为一个自由人来认识世界,甚至由此建立起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但其时代的局限性和其性格的特殊性却使得他的人生处处充满了矛盾。

3.1. 矛盾的自我认知这种矛盾首先表现在他对自我的认知偏差上。

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的碑铭上镌刻着一句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

卢梭也曾不无夸张地写道,这句话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

但生活中的卢梭却不能够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自己,甚至到了后期,他也只能依靠自欺欺人的态度来寻求内心的平静。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一开篇卢梭便提到了自己孑然一身的悲凉处境,他坚称自己是“最合群,最富爱心的人”,但“竟被众口一词地排斥在人类之外”。

对此卢梭也禁不住反思“如今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地与我形同路人,成了陌生人,成为对我没有意义的人。

可是我,与他们和这一切脱离了关系的我,又成了怎样的人呢?这正是有待我去探索的[1]”。

在探讨谎言和真诚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提到“我在隐善方面时常是比隐恶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我天性就是这样……对于自身的恶习,我常常说得淋漓尽致,相反很少宣扬我善行的可爱之处,有时候完全隐去不说[1]”然而在这段自白之后卢梭就写出了自己“守口如瓶”的两段经历,皆是表现自己的宽怀善良。

书中卢梭再次提及早年偷窃并栽赃于女仆玛丽永的事件时,仍旧以“羞怯心”作为借口。

他极力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羞涩、内向、不谙世事的人儿,却似乎无论如何也不肯承认自己身上也具有着作恶的冲动。

在这样反复的告白申诉和自我暗示中,他终于把自己也迷惑了,他成了他幻想中的至善之人。

对卢梭种种的“忏悔”,持批驳态度的人向来嗤之以鼻,认为他刻意表现的真诚其实是最大的谎言,这种行为的可鄙之处就在于,他把自己的缺点也写成了可爱之处,塑造了一个“坦荡无欺”的圣人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