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合集下载

卢梭名言名句

卢梭名言名句

卢梭名言名句1.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就像一只渴望飞翔的小鸟,却被关在笼子里,我们明明生下来就拥有自由的权利,但在社会中却总是有各种束缚。

比如工作的压力,让人觉得仿佛被枷锁困住,无法真正自由地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吗?2.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 哎呀,这就好比教一个孩子走路,不是直接抱着他走到目的地,而是引导他自己迈出脚步去探索。

比如在教育孩子时,比起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不是会让他们收获更大吗?3. “只要谈起国家大事时,人们说‘那与我有什么关系?’那么可以断定国家就算完了。

” 这不就跟一个家庭一样嘛,要是家里的每个人都说“这事和我没关系”,那这个家还能好吗?就像现在有些人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觉得与自己无关,可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好起来呢,你说呢?4.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 这就好像给一颗珍贵的宝石涂满了颜料,反而掩盖了它原本的光芒呀!比如真正有品德的人,不需要那些华而不实的装饰来彰显自己,他们本身的品质就是最耀眼的,不是吗?5.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 你想想看啊,时间就像流水,一旦流走就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总是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那不是太可惜了嘛,就像我们明明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提升自己,错过不是很罪过嘛?6.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 这不是很可悲嘛,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主见,只是盲目地听从别人。

像在有些情况下,人们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是一味服从,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7.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 这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一件温暖的外套比一堆钞票更能让人感到温暖。

当有人处于困境时,真心的帮助和关怀比金钱更能让他们走出痛苦,不是吗?我觉得卢梭的这些名言名句真的很深刻地揭示了很多道理,让我们对人生、社会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呀。

卢梭社会契约论名言

卢梭社会契约论名言

卢梭社会契约论名言导读:本文是关于卢梭社会契约论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人生来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强力并不意味着权利,而只有合法的权力才能产生义务。

3、奴隶们在锁链中失去了每一样东西,包括摆脱锁链的愿望。

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奴役状态,就像牲畜爱他们所处的环境一样。

……4、立法的力量就应该总是倾向于维持平等,因为事物的力量总是倾向于摧毁平等的。

5、人民永远是希望自己幸福的,但是人民自己却并不能永远都看得出什么是幸福。

6、为了防止社会公约变成一纸空文,它就自然地含有这样一种规定--只有这个规定才得以使其它规定具有效力--任何拒不服从公共意识的人,社会就要折合他服从公章。

7、一种不以**而能约束人、不以论证而能说服人的权威”指宗教。

8、财产是**社会的真正基础,是公民订立契约的真正保障。

9、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常困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10、法律是**体的唯一动力,**体只能是由于法律而行动并为人所感到;没有法律,已经形成的国家就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它虽然存在但不能行动。

因为每个人都顺从公意,这还不够;为了遵遁公意,就必须认识公意。

于是就出现了法律的必要性。

11、如果主权者对一个臣民的要求比另一个臣民多的话,事情就变成个别的,他的权力也就不再凑效了。

12、治理社会就应当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

人们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们并不总是能看清楚幸福。

13、**绝不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的一种关系;在**之中,个人与个人绝不是以人的资格,甚至于也不是以公民的资格,而只是以兵士的资格,才偶然成为仇敌的;一个国家就只能以别的国家为敌,而不能以人为敌。

14、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

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的更对。

15、**学的大问题,是找到一种将法律置于人之上的**形式,这个问题之难,可以与几何学中将圆变方的问题相媲美。

生命的枷锁?

生命的枷锁?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再枷锁之中。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只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才逐渐失去自由的,社会不平等的现象是伴随文明的进程而产生的.所以人类只有通过“社会契约”规范彼此的行为,才能远离文明的桎梏,摆脱生命的枷锁.在宁静的夜晚里忽然感觉卢梭的观点有点过于乐观了。

人生而自由这句话很值得推敲和怀疑。

试想,自古芸芸众生,在没有进入文明社会之前,自然免及文明和人祸的危害,但是天灾的侵袭却始终不断。

在我看来。

生命承受的枷锁无非来自两方面:一、外在的枷锁人类自降生与这个世界,就在不间断的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企图征服这个生存的世界,在此期间人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沉重的代价,甚至于生命的代价。

文明的出现,本是为了使人们摆脱物质的贫乏,面对这个世界是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但是当文明卸下了人类物质的枷锁的同时毫不犹豫的给人们戴上了精神的枷锁,并且是极其沉重的。

文明的进步催生了私有制,私有制的出现和人类私欲的膨胀,进而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于是,人类便在文明的社会中相互摧残、折磨、奴役,从此人类便成了文明的奴隶,失去了自由。

在文明的社会中,人类的先天自由不断流失,这其中最重要的自由无非是思想的自由,而思想自由的外化形式无非就是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作为天赋人权的一项基本权利,他的失去意味着人类将被无限制的剥夺其它的自由。

制造文明加锁的权势者,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遮蔽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谎言塑造太平盛世,在欺骗中继续奴役人们。

(有些东西不能太明白,至此停笔)二、内在枷锁外界附在人身上的枷锁,人们很容易觉察并且会努力挣脱。

所以自古以来,在文明的进程中,向往自由的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言论自由和其他自由的争取。

但是人类生命的枷锁不仅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

这种内在的枷锁强烈桎梏这位人类,并且不容易察觉和挣脱。

老子曾经说过:“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思是说:人有身体,由此而产生无穷的欲望,要求各种物质享受和世间的名利权位。

卢梭自由观的理论渊源

卢梭自由观的理论渊源

卢梭自由观的理论渊源卢梭的自由观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為了维护人类的平等自由,人类间可以通过契约来达到平等和自由。

追溯其理论的源头,卢梭的很多思想皆来源于霍布斯和洛克的话语理论之中,但是卢梭以其独特的视域之角,将他们的契约等理论进行优化和创新,最终从“公意”的完美方案上来保护和捍卫人们的平等和自由。

标签:卢梭;自由观;理论渊源卢梭的自由观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为了恢复天赋的自由,可以用暴力来挣脱各种束缚,然而暴力毕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为了维护人类的平等自由,人类间可以通过契约来达到平等和自由。

追溯其理论源头,卢梭很多思想皆来源于霍布斯和洛克。

卢梭以其独特的视域之角,在他们理论基础上,将契约理论进行优化和创新,从“公意”角度来保护和捍卫人们的平等和自由。

一、霍布斯的自由主义霍布斯在理论方面最大的挑战者和赞美者是卢梭,他们在自由观方面有着诸多相似。

卢梭在理论形成过程中,对霍布斯进行批判,也吸收了其一些观点。

笔者就二人的自由理论做一些尝试性的探寻。

霍布斯认为自由是绝对而普遍的,同时也认为自由是人人都拥有的天赋的权利,这样的权利无关于人的身份和背景。

卢梭对霍布斯的人拥有天赋的自然权利这一思想加以继承和发扬,因而认为人人拥有属于自我的自由,这样的自由与生俱来,不可剥夺。

虽然卢梭本人对霍布斯的批判是很苛刻和尖锐,尤其是有很多的批判将霍布斯的理论进行了本质性的颠覆,但是卢梭在很多方面还是对霍布斯的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创新。

首先就是二者都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来探讨自由的问题,二者都把人性确立为自由的首要的原则。

其次是卢梭和霍布斯一样,对社会秩序非常的看重,霍布斯认为强权不能产生秩序,真正的好的秩序是在约定的基础上产生而来,这也是后来的社会契约的想法的源头。

霍布斯批判力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人性认识上的浅薄性,并且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并非是对友谊的寻求,而是在于对荣誉的追求。

霍布斯认为人人都具有理性。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意思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意思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具有自由的本质,但是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与社会签订契约,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因此,虽然在人生中,我们拥有自由,但是我们的人生轨迹却受到各种限制和约束,这些限制和约束构成了我们的枷锁。

这句话表达了卢梭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和反思,他认为人类社会是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人们通过契约来保证自己的自由和安全,同时也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和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因此,人生虽然具有自由,但是无时不在枷锁之中,我们需要在社会的规则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自由与权威-—约翰·密尔《论自由》读后感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在现今这个“自由”泛滥的时期,自由已经被高度的抽象化,然而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关于这个话题,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表达了他的独特的观点。

在此书里,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仍有绝大部分的内容至今仍会对我们产生启迪。

说到自由,让人不禁会想到这个问题: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自由有很多种涵义,但密尔关注的是公民在国家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即所谓的“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

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公民在国家中的自由,即政府统治下人们的政治自由,自由是一个抽象的含义,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或者几个字就把它的全部内涵与外延概括出来,因此只能用一种现象来表述,密尔将自由分成“自然的自由"与“规则性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或者也可以称为“最原始的自由”,这种自由i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以强力为后盾,充满血腥与残暴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不是平等的享有的,由强力的大小决定,只要你拥有绝对的强力,凌驾于其它强力之上,你将拥有绝对的自由。

而所谓的“规则性自由”也可以称为“制度下的自由”这里的“规则"包括了“法律、道德"等等,人们的自由首先就是必须符合规则,是一种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思想,同时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应该是平等享有的,并且相互不能侵犯的。

卢梭的自由

卢梭的自由

卢梭的自由卢梭的自由2010-12-26 13:17:22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见《社会契约论》)这句话好像是一个悖论,自由似乎应该是没有枷锁的,有了枷锁还能有自由吗?人们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或者说人应当是自由的,而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自由的。

但事实上这都不是卢梭的本意。

卢梭认为,自由是绝对的,放弃自由就意味着放弃做人的权利,就不再有做人的权利,也不再有做人的义务。

那枷锁是什么呢?如果它们是习俗的枷锁,是暴君的枷锁,如果是那些想利用你达到他们自已目的人的枷锁,那这些枷锁的确是枷锁,你必须抗争和奋斗,为争取个人自主和自由清除障碍。

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争取自由,有些人可以为之放弃生命。

但如果枷锁是你自己制造的,是内在天性最自由、最有力和最自发的表现呢,那么这副枷锁就不束缚你了,这是自我控制而不是枷锁,自我控制也是自由。

自由不仅是能够去做某些事情,而且是能够不去做某些事情。

现在,我们有很多外在的枷锁,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严密地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这些控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有很多弱点,有太多的需求(其实有很多需求是虚假的,是社会文化制造出来并强加给每个人,把柔性的欲望变成了刚性的需求,而这一切是没有通过个人理性判断的)。

我们内心缺少枷锁,缺少节制,缺少尊重,缺少敬畏感。

很多外在枷锁的根源就在于内在枷锁的缺乏。

个人不能选择历史和社会文化环境,但优秀的个体可以选择怎样生活,特别是可以选择过怎样的精神生活,并最终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卢梭认为,幸福并不是人追求的目标,正确的生活才是人追求的目标。

比如,奴隶制下的奴隶可能比自由人更幸福,但这并意味着奴隶制更合理。

我认为,快乐(现代的快乐更大意义上是享乐)也不是人追求的目标,很多时候欲望的满足会获得快乐,但很快就会陷入空虚无聊之中,这其实是空乏、虚假的快乐。

节制、理性、注重内心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快乐、正确的生活。

卢梭对自由的名言

卢梭对自由的名言

卢梭对自由的名言1.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

- 理解:卢梭认为,从人的本性来讲,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却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约束,比如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制度、习俗传统等,这些就像枷锁一样束缚着人们。

那些自认为能够主宰一切的人,实际上在追逐权力、财富或者虚荣的过程中,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奴役,失去了真正的内心自由。

2. “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

对于一个放弃了一切的人,是无法加以任何补偿的。

这样一种弃权是不合人性的;而且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

”——卢梭。

- 理解:卢梭强调自由对于人的重要性,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

如果一个人放弃自由,就等于放弃了作为人的基本条件。

人类的权利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同时自由也伴随着义务。

当完全放弃自由时,就失去了人性的本质,因为人的行为道德性源于自由意志,没有自由意志的行为是没有道德意义的。

3.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

”——卢梭。

- 理解:卢梭指出金钱与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

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自由提供保障,比如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让人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但是,如果过度地去追求金钱,被金钱所左右,人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

此时,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不再是基于自由意志,而是被对金钱的贪婪所驱使,从而失去真正的自由。

4. “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

”——卢梭。

- 理解:卢梭描绘了一种特殊的幸福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人心灵充实宁静,活在当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与权威——约翰·密尔《论自由》读后感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在现今这个“自由”泛滥的时期,自由已经被高度的抽象化,然而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关于这个话题,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表达了他的独特的观点。

在此书里,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仍有绝大部分的内容至今仍会对我们产生启迪。

说到自由,让人不禁会想到这个问题: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自由有很多种涵义,但密尔关注的是公民在国家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即所谓的“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

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
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

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公民在国家中的自由,即政府统治下人们的政治自由,自由是一个抽象的含义,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或者几个字就把它的全部内涵与外延概括出来,因此只能用一种现象来表述,密尔将自由分成“自然的自由”与“规则性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或者也可以称为“最原始的自由”,这种自由i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以强力为后盾,充满血腥与残暴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不是平等的享有的,由强力的大小决定,只要你拥有绝对的强力,凌驾于其它强力之上,你将拥有绝对的自由。

而所谓的“规则性自由”也可以称为“制度下的自由”这里的“规则”包括了“法律、道德”等等,人们的自由首先就是必须符合规则,是一种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思想,同时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应该是平等享有的,并且相互不能侵犯的。

有一句名言“人人都接受法律的约束,人人都从遵守法律中获得自由。

”而密尔所赞成的,正是“规则性自由”,并坚决反对的是“原始的自由”。

在这里我想讨论几组相互对立的词组:个人与社会,被统治者与统治者,自由与权威。

相对于社会,个人永远是个弱者,人们总是通过有限的理性去认识自己和社会,并通过法律使个人在社会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让自己的意志得以表达,从而实现人在社会中的最大自由。

密尔说:凡主要关涉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个性,凡主要关涉在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社会。

每一个人都受到社会的保护,每个人对于社会也就应该有一种报答,那么这种报答要以何种方式或者还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到底要遵守何种行为准绳在密尔看来,首先是彼此互不损害利益,第二是每人都要在为了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于遭受损害和妨碍而付出的劳动和牺牲中担负他自己的一份,这些条件,如果有人力图规避不肯做到,那么社会是有理由以一切代价去实行强制的。

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个人的行为要有一定界限,当一个人都行为有害地影响到他人的利益的时候,社会就对他有了裁判权。

这就让我想到了人类文明最初的时期,那时国家被分为两部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统治者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用这些权利对于被统治者施以压迫,剥夺他们的自由,当然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争取自由的过程,因此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统治者的权威被建立在选举、授权的基础上,他们不敢随意施设自己的淫威,被统治者就以为统治者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认为个人自由和国家权威是统一的,但事实上,这是永远不可能达成的理想状态,密尔认为,这种情
形会产生侵害自由的新情形,即多数的暴虐,多数人的意志决定一切不属于多数人的少数人的自由和权利被忽视;所谓的大家共同的意志实际上只是最多的或者最活跃的那部分
人的意志,而其余的一直必定被忽视或受到压迫。

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对美国社会财政生活中已经显露出苗头的“多数的暴虐”忧心忡忡::“普选制度事实上使穷人管理社会。

”“制定法律的人大部分没有应当课税的财产,国家的公共开支似乎只能使他们受益,而决不会使他们受害;其次,稍微有钱的人不难找到办法,把赋税的负担转嫁给富人,而只对穷人有利。

这是富人当政时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因此,在穷人独揽立法大权的国家,不能指望公共开支会有显著节省。

这项开支经常是很大的,这是因为立法抽税的人可能不纳税,或者因为他们不让赋税的负担落到自己身上。

换句话说,民主政府是唯一能使立法抽税的人逃避纳税义务的政府。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38—239页。

)这就表现出,民主做真正表达出的只不过是大部分人,或者说是在社会的教育力量之下,使一些不愿意自己做出判断的人们形成的一种普遍观点,而这种观点,终究不能表达所有人的意志。

前文提到,社会总是在某种限度上干预到个人的生活,那么正确处理社会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限度就显得至关重
要,找出一个在实际中可操作的能被大家所接受的限度也正是密尔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密尔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研究该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言:凡是可以从抽象权利的概念(作为脱离功利而独立的一个东西)引申出来而有利于我论据的各点,我都一概弃置未用。

的确,在一切道德问题上,我最后总是诉诸功利的;但是这里所谓的功利必须是最广义的,必须是把人当作前进的存在而以其永久利益为根据的。

密尔把个人放在第一位,重视个人的自由与社会权威对自由最小的干预,社会对个人施以权威的方式主要有二,法律与社会舆论,密尔就是要找到一条准则,不论所用方式是法律惩罚下的物质力量还是社会舆论下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它为准绳。

在经过正确分析和功利平衡后,密尔找到了这条原则,即: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

他人为自己的好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他忠告、指教、劝说以至避而远之,这些就是社会对他行为表示不满所能采取的正当步骤;第二,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如果社会的意见认为需要用它们来保护自己的话。

密尔极力主张个人对社会的独立性并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持谨慎态度,这与密尔所处的时期有着一定的关系,由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阶段,个人的作用比起社会整体的作用已越发不明显,使得该学说具有广阔的群众基
础。

因此密尔提醒人们不要失去自我,因为“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


对于一个人的自己的利益(这里所指的是合法的利益),本人是关切最深的,社会对于个人所怀有的关切只是部分的,并且是间接地,因此社会权威无论以何种方式以对社会成员施以所谓的“保护”为理由,如果不被当事人允许或认同,那么对于社会成员的自由都是一种压迫与威胁,需要加以阻止,以社会成员特有的方式,那就是意见自由,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地步,我们一定要争取到的是,完完全全的思想自由,讨论自由与个性自由,这样才会明清真理,纠正谬误,因为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