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古代日本园林建筑论文见地

合集下载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是一种包含了哲学、宗教和美学的东亚文化传统,它的诞生和发展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禅宗美学对于日本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日本建筑方面。

本文将探讨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具体影响。

1. 空间与时间禅宗美学强调的是达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即通过消除个人的主观意识来达到一个统一、和谐的境界。

日本传统建筑的设计也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

日本的传统建筑具有开放式的布局,室内与室外的界限非常模糊,同时在建筑中往往会考虑到自然景观的融入,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优美的氛围。

2. 简约与极致禅宗美学追求的是一个简约、自然、平和的境界,而日本传统建筑的设计也强调简约。

传统日本建筑没有太多的装饰,主要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同时还具有精细、完美的结构和构造。

日本的建筑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实践,创造出了许多独特、极致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的深刻影响。

3. 求变与持久禅宗美学认为,万物皆变,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同样地,传统的日本建筑也可以不同于其他建筑,它们采用的是一种柔性的、适应性强的方式来应对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了建筑的稳固和永续。

例如,传统日式建筑中往往设置有小窗户或者摆头窗,这种设计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灵活使用,同时还可以调节采光和通风,具有强烈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总体来说,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塑造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特色和气质,同时也使得日本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这种自然、简约、平和的艺术表现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启示和借鉴。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肖艺吴隽宇∙简介:早期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比较滞后。

没有出现过像希腊从泰勒斯(Thales)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时代和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

因而,不得不移植别国思想。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共同的肤色和类似的文字,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便成了日本发展本国思想的借鉴。

从隋唐、宋明等朝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事实中,可以清楚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

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以及政治制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得到了变形的移植,并融化在其独特、执著的精神铸模中。

这种民族特有的“复合变异性”,生命力极其旺盛,使得日本文化并没有流于同化,而是在千姿百态的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关键字:禅宗思想,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1 禅宗哲学思想的特点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文化及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有很多派别,其中对日本影响最深远的是禅宗思想。

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渐,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

它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

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

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

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禅宗思想可归纳为如下特点:(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也就是通过渐悟或顿悟发现本心;(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省体验、直觉感情的独创精神等的作用,提升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

公元12世纪,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曹洞一派带回日本,经过镰仓、室町、德川幕府时期,深深地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

禅学意境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

禅学意境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

禅学意境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1 、禅境初探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是一种中国化的精神现象哲学,禅宗保留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禅宗主张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用空的观点去面对一切世俗的烦恼和迷惑,体悟宇宙万物、人生,从而达到体认心灵本真、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

参禅者通过静悟与修禅的方式,达到一种解脱后的澄明与自在。

超越世俗纷扰,体认心灵的本真状态,从而顿悟佛果。

因此参禅场所表现出的禅学意境也关系到参禅者的内心变化。

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情与景的统一。

通过主观的禅学感知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本质为空的“缘起性空”的灵境。

2 、历史文化背景日本枯山水顾名思义就是枯山枯水,即以砂代水,以石代山。

《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

”枯山水以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于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海岛、瀑布等等。

利用白砂与小碎石表现流水之美,象征着广大的空间。

沙石选用浅灰白色或浅灰色,通过耙制沙砾形成纹路,如直纹可喻静水,“z”纹可喻海中撒网,同心圆纹可喻雨水溅落,涡旋纹可喻漩涡,叠加半圆纹可喻浪涛或波涛击岸。

若要点缀花木,不植高大的树木,只植少量夭矫多姿的矮株,不种花而种植青苔等,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

传统的枯山水庭园是专门供人从寺院的阁楼或是高处观看的,除非是为了进行打扫,否则谁也不许进入庭园。

在枯山水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能够对人的心境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日本从室町时代开始,朝廷贵族、禅宗僧侣等就热爱造庭, 禅寺庭院以模仿杭州、苏州名园, 来陶冶性情,体会“物我如一”的禅境。

日本枯山水园林作为禅寺园林的一大代表风格,也被称为“禅心之园”。

3 、理水手法日本禅宗重视心性,依靠内省的方式修行,“自解自悟”、“不着文字”,因此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排除一切矫揉造作的修饰。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是一种追求自然、简洁、直接、自由、平等、超越言语等观念的东方美学体系。

它始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艺术和建筑等方面。

在日本,禅宗美学对建筑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简洁、自然、空间感、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一、建筑的简洁禅宗美学主张简约和寡欲,要达到物尽其用、不多不少的境界。

在建筑中,禅宗美学注重结构和功能上的简洁,强调用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大程度的效果。

由于禅宗的传入,日本建筑也开始在设计上追求简约、舒适与谦虚。

例如,在日本寺庙建筑中,它们的外观线条简洁自然,寺院内部则让人感觉宽阔、开放。

二、自然的造型和材料在自然观念上,禅宗美学颇为注重自然现象。

传统的日本建筑也自然地融入了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喜欢仿自然的造型和利用天然材料。

例如,在日常住宅中,常常使用竹子、木头、草等天然材料。

这样的建筑更加符合大自然的美学,又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空间感四、审美观念禅宗美学注重从内心和感官上体验美的感觉和思维方式,强调以身心一体来认识世界。

这种审美观念也体现在日本建筑中。

日本建筑强调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而不是力求奢华和浮夸。

在日本建筑中,审美雅俗共赏,体现了“蕴藏”的思想,即深邃之中含有浅显之意。

设计上,建筑师力求通过斧凿声、墨汁味、废墟景…等等形式,使建筑带有一种天圆地方、万物归一的感觉。

五、文化氛围禅宗美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东方文化的精神。

传入日本后,它便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禅宗文化。

日本建筑也融入了这种禅宗文化,使得建筑更加富有情趣和特色。

禅宗美学的宁静、沉静、自然、超然等文化氛围,深深地渗透到日本的建筑文化中,使得日本建筑在呈现东方文化的同时,也彰显出自己的独特美。

总结: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更加大的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

它传递了一种新的、更加自然、更加舒适的建筑思维方式,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人性化、平等、自由的价值观。

禅宗思想对日本园林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日本园林的影响

致 。因此石 头的质感并没有削 弱枯 山水 的艺术趣 味 ,却从
感受和思想推进 了艺术的力度和深度 。三是 日本 的枯山水的 小尺度排 除了人对它的游赏 ,而 只能静观 ,同样是拉大枯 山 水与鉴赏者的距离。
离 。审美 中的创造 和 自由就表现为一种愉 快。二是被偷梁换
柱的质感 ,一方 面拉大 了审美距离 ,另一方 面 ,砂 石的质感 给人 的是 一种 冷峻、峥嵘和沧桑 、凝 重的感受 ,体现 出一种 枯淡之美 。而这些 感受却与禅宗 的主 旨和理念保 持 了高度的

注释与参考文献 [] 宁禅师 ,俗姓胡 ,号一 山,南宋淳佑 七年 ( 2 7 1一 14 ) 年生 ,台州 ( 江 )人 ,一宁天资聪敏 ,对佛 学义理研 究精 浙 深 ,曾被邀请到 南海普 陀山说 法,为元代 高僧。 【]铃 木 大拙 , 日本佛 教 学者 。原 名 贞太郎 ,后 因 学 2 禅 ,改名 大拙 ,别号也 风流居 士。石川县金泽 市人 。主要著
的过 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 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 的 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二氧化碳 固定——c ro ixd ia in也称二氧化 a bn do ie fx to 碳 同化 、碳素同化。 即指生物吸收 二氧化碳 转化成为有机物
图2
质 而言 。
来 。” 造 园艺术 的 “ 枯山水 ”是在室町 时代禅 宗精神广为传播 之后 ,从禅 宗冥想的精神 中构思 出来 ,在禅 的 “ 空寂 ”思想
的激 发 下 ,而 形成 的 一 种 最 具 象 征 性 的庭 院 模 式 ,表 现 “ 空
界。从这一点上来说 ,与中国古典园林可游 、可居相 比 ,它 更像是~幅立体 的水 墨山水画 ,是在三维空 间中追 求的二维 效 果。枯 山水抽 象 、纯净 的形 式给 人们 留 出无 限遐 想的 空 间 ,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 远 ,耐人寻味 ,能于无形之处得 山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摘要:中日园林同属东方园林体系,在场地规划、空间营造和艺术风格上有一脉相承之处,它们同样的追求自然、效法天地。

“师承自然”的自然山水进行有计划的植移、加工、改造,但又有所不同。

它们从“形”和“意”上再现自然,故统称为“自然式园林”。

此外中日园林反映出各自对于禅宗文化的不同思考,造园者们往往从禅宗文化中领悟的生命哲学、宇宙观、人生观等,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等造园手段巧妙的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营造出一种天然恬静的美好空间。

中国园林在因地制宜,再现出山水的出自然美。

造园者者通过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段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深远意境。

日本园林则在咫尺之间运用“以小喻大”、“以动为静”、“以有限见无限”等造景手法将“禅”的观念和美学逐渐融入园林艺术中。

本文将中日园林的文化源流、造园思想及艺术风格来浅析禅宗思想对中日园林艺术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中日园林、自然美、禅宗文化、枯山水一、中日园林的文化源流中式园林鳌立于世界园林艺术的东方,独领风骚。

与欧洲“几何式”园林迥然不同。

中国园林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强调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美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称之为“自然式”的园林。

明代造园师计成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字精妙概括了明人的造园理念和审美旨趣。

以人工效仿自然,自此以后中式园林始终在追求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真天趣之美,一定意义上反应出道教“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和文学观。

运用筑山、叠石、理水等手法营造出“人化自然”之景。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日本佛教文化与中国更是同源同流,两者在园林艺术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自然山水园林,在整体的布局和动线上看不出规律性和刻意为之的痕迹,追求一种取景通幽,蜿蜒曲折的美,追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这是可以说是同属自然式园林的共同点。

由于二者都收到儒家文化的浸润,日本园林也同样深受佛教传统文化的影响。

禅与古代日本园林建筑

禅与古代日本园林建筑

禅与古代日本园林建筑
禅宗勃兴于唐,盛于宋,其间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甚至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并对当地的文化、宗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其中对日本的影响尤为重要和明显。

禅宗最初由日本入宋求法的僧人荣西和道元传入日本。

在日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的传播、消化、吸收后,进而对日本的文学、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儒道、绘画、雕刻、建筑、园林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禅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点。

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关键词:古代建筑园林
2000多年前,伴随着云南地区水稻技术成功传入日本,云南地区特有的干阑式建筑也随之传入日本,称为高床式建筑,成为日本建筑造型原始形态之一。

日本的神社建筑造型就是源于干阑式建筑。

就佛教建筑而言,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建筑,经过朝鲜传入日本。

佛教也因此成为连接东亚各国的一条文化纽带。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仿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如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和中国早期的寺院建筑类似,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塔、殿堂等主体建筑,四周以回廊相连,并且左右对称。

但是这种中式的传统布局在经过日本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后,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渐渐消失了,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用了非对称布局。

飞鸟时代的法隆寺,在建初期是仿制中国的对称布局,但在。

浅论禅宗思想与日本建筑的交融及启示

浅论禅宗思想与日本建筑的交融及启示

浅论禅宗思想与日本建筑的交融及启示禅宗思想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取向以及日本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分析了禅对日本建筑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建筑的启示。

标签日本建筑;禅宗思想;1 引言禅是一个具有东方智慧的词,它不是简单的大道理而是用心灵感悟到的一种意境,而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成果。

禅宗自产生之日起,就给中国的哲宗、艺术等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当它随交流传入周边国家后,同样的对其他民族的生活态度、审美取向等多方面产生了影响,这其中对日本的影响最为突出。

2 禅禅学作为佛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讲求的是“心”和“顿悟”。

禅作为参悟世界的一种方法,其本质是教众生参透自己的心灵状态,方能以心的不变应事物的万变。

而“顿悟”展开来讲,就是指在感知、理解、情感、联想等诸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后,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

南怀瑾说:“禅让我们发现了生命的意義,同时又看见了自己。

当一个人能够透过事物的表像而彻了其本然时,那就是禅的境界”。

禅在无言中开始,又在无为中完成。

3 禅与日本建筑3.1 文化背景日本的禅宗是从中国引进的,在公元12 世纪由日本高僧茶西禅师将禅宗临济一派介绍到日本,其后在公元13 世纪又有日本高僧道远禅师将禅宗曹洞一派引进到日本。

经过镰仓、室町和德川幕府时期后,禅宗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远甚于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对日本人民的道德、修养、精神生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是个面积不大的岛国,且多发自然灾害,这样的生存条件使得日本人民容易感受到一种无常、孤寂的情绪,进而形成一种普遍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日本人民偏好悲情之美,就像他们的国花樱花,瞬间的灿烂,凋零时反而更有一种令人落泪的美感。

于是禅宗带给人的冷静和超脱的精神一下子就得到了日本民族的广泛认同,这种精神层面上的迎合关系正是禅宗能够深植于日本文化的本质原因。

日本文化选择了禅宗,经过长时间的融合,禅宗思想又反作用于日本文化,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就是促成了日本人民欣赏和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空寂和枯淡的审美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与古代日本园林建筑论文见地摘要:禅与古代日本建筑园林禅宗勃兴于唐; 盛于宋其间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甚至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并对当地的文化、宗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其中对日本的影响尤为重要和明显。

禅宗最初由日本入宋求法的僧人荣西和道元传入日本。

在日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的传播、消化、吸收后,进而对日本的文学、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儒道、绘画、雕刻、建筑、园林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禅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点。

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关键词:古代建筑园林2000多年前,伴随着云南地区水稻技术成功传入日本,云南地区特有的干阑式建筑也随之传入日本,称为高床式建筑,成为日本建筑造型原始形态之一。

日本的神社建筑造型就是源于干阑式建筑。

就佛教建筑而言,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建筑,经过朝鲜传入日本。

佛教也因此成为连接东亚各国的一条文化纽带。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仿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如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和中国早期的寺院建筑类似,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塔、殿堂等主体建筑,四周以回廊相连,并且左右对称。

但是这种中式的传统布局在经过日本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后,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渐渐消失了,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用了非对称布局。

飞鸟时代的法隆寺,在建初期是仿制中国的对称布局,但在不断的翻修、改建过程中,原有的对称布局慢慢消失,现在的法隆寺已经是依山就势的非对称格局了。

这种不对称布局不仅在寺院建筑的规划中使用,也被日本皇家建筑采用。

桂离宫中的古书院、中书院、御幸殿、月波楼等多栋建筑主要集中在西侧。

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与自然地势浑然一体,人工的痕迹融于自然的地形当中。

这已经和源于中国的建筑习惯大异其趣了。

中国的宫殿,等级制度森严,在中国的宫殿建筑中出现不对称布局是不可想象的。

而源于中国的日本建筑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出了极强的民族性和实用性。

有的学者认为,桂离宫的布局更像中国的皇家园林,如避暑山庄或颐和园,但是在中国这些皇家园林中,它们的主体建筑依然是严格的轴线对称,只是在园林部分布置的比较自由,建筑的色彩也是华丽富贵,彰显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

日本多山多丘陵,这种依山就势的不对称布局适应了日本的自然地形,也和日本人的精神信仰直接相关。

除了不对称布局之外,日本建筑还有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简单、纯粹的建筑风格的追求。

伊势神宫,是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神社,也是日本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材料非常纯粹,以木材和茅草等自然材料为主。

木结构,草葺屋顶,屋檐无起翘,室内无天花,自然古朴,毫无人工修饰和人工技巧,排除一切违背功能、违背纯粹性原则的装饰。

桂离宫内的体量并不高大的竹编御幸门,园内的草葺或树皮葺屋顶,以及素色的格子门窗,抛弃了人工的装饰、设色和多余之物。

还有源于中国的牌坊式建筑——鸟居,和中国牌坊的繁琐和华丽也形成了强烈的相比,已经简化到只剩两根立柱,柱上架横木,省去了一切装饰。

这些都完整地体现了日本建筑追求的纯粹、朴素、简单、调和的自然性格。

禅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宋代禅宗五山十刹的建筑风格极为推崇,在日本大规模仿建,一时间宋式禅寺成为日本建筑的时尚。

室町时代,五山十刹宫寺兴起,日本上至宫寺,下至林下诸苑,数以千计的禅寺在建筑结构和风格上均模仿宋代式样,被称为“禅宗样”。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使然,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

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

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

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

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

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

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

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

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

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

“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

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

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

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

梦窗疏石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

”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上有文化的阶层—朝廷贵族、禅宗僧侣,他们热爱造庭,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

在质朴、空灵、通透的庭院里吟咏禅诗,观赏园景。

禅僧们大都擅长园林设计,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枯山水”造景艺术。

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而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表现“空相”、“无相”的境界。

枯山水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

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绵软的白砂和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

《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

”以白砂的不同波纹,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

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

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和联想的艺术。

如京都龙安寺,在无一树一草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所以龙安寺也称“空庭”,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

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

如果点缀花木,也是偏爱使用矮株,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典型地表现了禅宗的美学观念,所造之境多供人们静观,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

从这一点上来说,与中国古典园林可游、可居相比,它更像是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的二维效果。

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园领域的凝聚。

茶庭日本的茶室建筑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性的代表。

茶室面积通常都比较小‚室内设壁龛‚其中挂上一幅画、或摆上一枝花以供人眺望。

通过这种处理来达到以有限表现无限空间的扩展感。

日本茶道以拂去俗尘而体认并表现清净寂静的佛心为第一要义‚特别强调禅茶一如。

茶叶虽然在汉末已传入日本,但直到宋代,随着佛教禅宗和禅僧饮茶习尚的传入,饮茶才在日本广泛流行。

日本茶道即来源于中国宋代禅宗倡导的和、敬、清、寂的教义,其目的是利用茗茶来修养个人性情和参禅悟道。

桃山时代,艺术家干和休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日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

茶庭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素的情趣。

园内石景很少。

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惟一的小品。

园内植物主要为草地和苔藓。

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

园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

一般在茶庭在内、外露地之间,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小溪,溪上架桥,增加园林气氛。

这种由喧嚣入静寂的庭院设计,就像中国宋代兴起的“城市山林”,使人人在朝野不妨心存江湖。

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

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

茶室外部造型好像草庵,尺度不大,材料结构都很简朴、原始。

茶室内部利用凹间、窗户和天花布置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小空间。

大量使用自然材料,不加修饰,追求空寂、枯寒的气氛。

这种自然、优雅的中性色,配合阳光从外面射入,使得内外空间表现出简朴、实用、洁净、安详的气氛,从而启发茶人的清静情趣,排除私欲,探寻本源,达到觉悟的目的。

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

”从日本枯山水园和茶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壶中天地”的园林审美倾向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改造成一种以高度典型化、再现自然美为特征的写意庭园。

无论是枯山水园还是茶庭,虽然本身并不大,但常常让人感到其空间的无限延伸,或者是一种从小空间向大空间甚至是向无限空间扩展的精神诱导。

它们那种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的天地。

它反映的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思想,不如说是美学的境界。

佛教禅宗在日本兴盛,使日本人认为大自然是超脱凡世的,日本庭园也在自然美中融入了浓厚的禅的意趣。

禅宗思想对日本庭园的影响是深远广泛、潜移默化的。

这种禅的样式已成为经久相传的程式,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它虽然来源于中土,但是经过和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特制的融合与变异,已经成为日本本土土生土长的主导文化,甚至是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1].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2].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3].彭修银.《空寂: 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4].刘毅.《禅宗与日本文化》[J].《日本学刊》.1999(2).[5].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李猛志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