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no2创作风格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演奏浅析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演奏浅析1. 引言1.1 介绍《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勃拉姁姆斯狂响曲Op.79No.1》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姁姆斯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作品号为Op.79 No.1。
这首曲目被认为是勃拉姁姆斯最具代表性和深度的作品之一,也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典范之一。
《勃拉姁姆斯狂响曲Op.79 No.1》的曲式为A-B-A,整首曲子充满了激情和动感。
勃拉姁姆斯运用了丰富多变的和声和复杂的旋律来表现曲子的情感,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紧张和激烈的氛围。
这首曲目要求演奏者具备扎实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尤其需要注意旋律线的表现和和声的处理。
演奏时应注意强弱对比和音色的变化,使得整个曲目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通过演奏《勃拉姁姆斯狂响曲Op.79 No.1》,可以深入了解勃拉姁姆斯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这首曲目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钢琴演奏家们的重要练习曲目之一。
2. 正文2.1 曲目分析《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是勃拉姆斯晚期钢琴作品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首曲目被认为是充满激情和浪漫气息的音乐佳作,充满了挑战和惊喜的乐曲结构。
曲目的整体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快速的起始部分、悠扬的中段和激情澎湃的结尾。
起始部分以雄壮的音调引入主题,强烈而激烈的旋律使人感受到强烈的音乐张力。
中段则展现出勃拉姆斯独特的旋律构思,柔和而浪漫的音乐情感渗透其中。
结尾部分则汇聚了整首曲目的情绪,激荡澎湃的旋律将听众带入了音乐的高潮。
在曲目分析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勃拉姆斯运用了丰富多变的和声、旋律以及节奏,使整首曲目充满了戏剧性和魅力。
曲目中的音乐结构精巧且紧凑,旋律回旋、变奏丰富多彩,展现出勃拉姆斯高超的作曲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通过对曲目结构、旋律发展和主题处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这部作品的音乐内涵和表现力,体会到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
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

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作者:高玲玉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10期【摘要】浪漫主义鼎盛时期,诞生了一位古典主义的狂热爱好者——勃拉姆斯,在他的钢琴作品里总有古典主义时期作品风格的影子。
由于时代的框架,勃拉姆斯的作品也有他所处时代的音乐风格,他将多种风格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他的独特风格,因此也有人稱他为“改革者”,在其作品《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这样独特的风格更加凸显,该作品也被评论家们誉为“最能体现勃拉姆斯音乐特色、最具有他自身味道的、被演奏的最多的名曲”。
本文将通过这部作品来探究勃拉姆斯独特风格下所特有的古典主义因素与浪漫主义因素。
【关键词】勃拉姆斯;独特风格;古典;浪漫【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025-02【本文著录格式】高玲玉.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以《钢琴狂想曲op79no2》为例[J].北方音乐,2020,05(10):25-26.引言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被人们戏谑地称为时代的“反潮流者”。
他出生在浪漫主义,却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有着偏爱,认为自己时代浪漫主义音乐的夸张与华丽不是真正的音乐,唯古典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他崇尚贝多芬,前期的奏鸣曲大都充斥着贝多芬音乐的影子。
他对巴赫的赋格艺术也有很深的研究,因此在其钢琴作品里,也有大量对赋格手法的运用。
虽然与所处时代格格不入,但他也喜欢舒曼音乐的小巧优美,研究李斯特的炫技手法。
古典音乐的理性与浪漫音乐的感性相撞。
在作品《钢琴狂想曲op79no2》中,这种风格的矛盾冲突在勃拉姆斯的音乐里巧妙融合并加入许多新的音乐素材,这种方式形成的独特风格是勃拉姆斯所特有,所以,这首狂想曲在听觉上不同于其他派别。
一、作品中古典主义因素《狂想曲op79no2》又名《g小调狂想曲》虽然名为狂想曲,但在形式上却是古典主义的音乐,其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形式,分为呈示部(1-32)、展开部(33-85)、再现部(86-115)、尾声(116-123),曲式结构严谨规整,布局清晰明了,可见,勃拉姆斯对古典音乐时严谨的音乐形式的追求。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对世界有什么影响本文导读:一般难免会将其贝多芬的交响曲作比较,第一号与贝多芬第五号同为C小调,C小调也贝多芬别具意义的调性,同样也有类似戏剧化的处理,小调开始→奋斗→得胜以C大调终结,此外第四乐章也有总括前三乐章乐念的倾向,类似贝多芬第九。
D大调第二号,特有的田园风格,也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田园交响曲,至于第三号其雄浑的气势也常与贝多芬第三号英雄相提并论。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天性认真;严于自我批评的勃拉姆斯对待交响曲写作谨慎小心,被一种“不准落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造诣之下”的责任感所束缚住。
早期作品只有两首小夜曲(D 大调,Op11,1858和A大调,Op16,1860)和炉火纯青的《海顿主题变奏曲》(Op6,1873)。
由于他对过去的问题非常熟悉,使他对大型的交响乐形式不敢轻易尝试,例如他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起初是计划写成交响曲的。
后来,他感觉不能胜任这样巨大的交响乐结构,就把它缩写为两架钢琴用的奏鸣曲。
又过了几年,这个作品有了一个钢琴曲的局面,可是还带有原来的管弦乐的特点,于是勃拉姆斯就把它写成了一部钢琴协奏曲。
最初打破了交响乐计划的终曲用轮旋曲替代,尽管它仍未提高到第一乐章的水平。
这部崇高的、悲剧性的作品仍然是一个独特的融合,一部带钢琴助奏的交响曲。
勃拉姆斯意识到他的性格中有浪漫主义的倾向,但他同时更意识到浪漫主义和交响乐逻辑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他不满足于细小的主题相结构的逻辑,他要从当代音乐中寻求可以为交响乐所利用的因素来支持他的交响乐建筑。
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中我们看到他应用了胚芽般“germinal”的动机主题。
它超越于主题发展的逻辑之上,起着联结整个交响曲的作用。
勃拉姆斯在发展这动机主题时运用了古典主义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变奏。
这种手法,或不如说是原则,古典主义作曲家常用于他们的四重奏和交响曲中的慢乐章和末乐章,给交响曲结构增添了一个新的起凝聚作用的因素。
浅析勃拉姆斯两首艺术歌曲的和声特色

V7
例3为歌曲《五月之夜》最后的结束部分,经过分析,勃拉姆斯 唐朝音乐艺术的灿烂辉煌,乃是根植于唐太宗开明而宽松的文 艺政策,继承魏、晋、南、北、隋朝音乐,又吸纳周边来献者,诸 国之乐,大聚长安,正所谓“纳四夷之乐者,美德广之所及也”。 唐朝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呈现出“以我为主,多元并存”的状态,反 映出唐朝在音乐文化上的强大自信。■
弦,调性转到B大调,与B部分自然地衔接起来。 (二)持续音
例2(《五月之夜》第30-32小节)
b
性、曲式结构、旋律以及音乐的织体、节奏、和声、复调等方面来 刻画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其中的和 声特色。 (一)旋律结束音与终止式的非同步性处理 作曲家有意识地让旋律结束,造成期待,从时值关系上看,属 长主短,增加了连接的动力性,削弱了段落的结束感。
例4是《夏日的黄昏》A部分开始的主题,旋律声部与钢琴伴奏 声部均构成下二度(D-C)模进关系,同一旋律在不同音高上的进行 与运动,在音响色彩上形成了对比,丰富了和声的层次感。 (二)连锁进行
例1(《五月之夜》第11-14小节)
e小:
IV
II34
K46
VII7/V
V7
V.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是《五月之夜》B段结束部分,be小调,钢琴伴奏(第31-32 小节)的低声部采用bB音(即属音)的持续,与旋律部分的bB音形成 统一的关系,使旋律音在钢琴伴奏声部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增强 了音乐的流动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三)降II级和弦
例3(《五月之夜》第45-47小节)
b
e小:I I6 II56K46
V7
浅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狂想曲的常用曲式结构

浅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狂想曲的常用曲式结构“狂想曲”最早源于希腊文,指的是希腊诗人自己特有的朗诵方式,也指一些带有伴奏的歌曲音乐。
16 世纪开始,狂想曲代表有着不同特点的作品集。
18 世纪开始,狂想曲更多的与人民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汲取大量的民间音乐,使得这一体裁的内容进一步丰富。
19 世纪时狂想曲第一次作为纯器乐的体裁复苏,很多作曲家都创作了属于自己器乐的与狂想曲相关的作品。
20 世纪以后,狂想曲又添加了一些流行元素,并与原先的狂想曲进行了融合,让狂想曲这一体裁变得更加完善。
托马谢克是钢琴狂想曲的创始人,开辟了狂想曲这一体裁新的道路,同时也受到了许多作曲家的追捧。
后来,李斯特的出现为钢琴狂想曲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内容,并对狂想曲这一体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促使了钢琴狂想曲的完善。
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众多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也创作了带有自身特色钢琴狂想曲,对这一体裁的完善也有着一定的贡献。
通过以上对钢琴狂想曲产生背景的简述,使得我们对狂想曲这一体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以三位作曲家的作品为例,重点研究和分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狂想曲的常用曲式结构。
1.单三部曲式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三首使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是三位作曲家创作的钢琴狂想曲中唯一一首使用该曲式结构的作品。
因为狂想曲体裁的作品大多包含的内容更为自由,像单三部这样的小型曲式结构不足以充分表达作曲家的情感。
该首狂想曲全曲共有66 个小节,单从小节数来看,它是《匈牙利狂想曲》19 首中最短的一篇,在这首作品中作者采用关系大小调和主音大小调相互交替的方式,使整首乐曲表现出一种最为原始的民族特色。
乐曲的结构图示如下:A 段有一个主题材料,由8+8 两个乐句构成,两句为平行关系,是个转调乐段,调性关系由降 B 大调转到降 b 小调。
B段为17到38小节,共四个乐句组成,此段作者运用快板旋律,给听众欢快活泼之感,与 A 段的低沉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的调性关系是在g 小调和G 大调同主音关系大小调之间不断转换。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分析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分析【摘要】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以其浓厚的音乐情感和复杂多变的乐曲结构而闻名。
本文通过对乐章结构、主题发展、和声、节奏和乐曲情感表达的分析,揭示了这一乐章的独特魅力。
在结尾部分,总结了乐章的特点,探讨了勃拉姆斯作品的独特特色,以及对音乐欣赏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乐章的内涵和勃拉姆斯作品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和启发。
【关键词】勃拉姆斯, 第二交响曲, 第四乐章, 分析, 乐章结构, 主题发展, 和声分析, 节奏分析, 情感表达, 总结, 特点, 音乐欣赏, 启示。
1. 引言1.1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分析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是他在浪漫时期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第四乐章作为整个交响曲的终章,承载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乐章中,勃拉姆斯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音乐表达力。
通过对乐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勃拉姆斯的音乐思想和艺术特色。
在第四乐章中,乐章结构清晰,主题发展紧凑,和声丰富多变,节奏感强烈,乐曲情感表达丰富而深沉。
勃拉姆斯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和发展技巧,将主题进行巧妙地组合和变奏,使整个乐章紧密而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和声上,他巧妙地运用了复调和旋律对位等技巧,为乐曲增添了复杂而美妙的音韵。
节奏方面,勃拉姆斯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速度和节拍,使整个乐章充满了变化和张力。
通过对这一乐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丰富想象力使得这部作品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音乐欣赏的乐趣。
2. 正文2.1 乐章结构分析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的结构是典型的四部曲结构,包括第一部分的主题展示、第二部分的发展、第三部分的再现和第四部分的终结。
乐章以宁静的主题引子开始,主题由木管乐器演奏,氛围温和而悠扬。
接着进入第一个主题,由弦乐器引入,音乐逐渐变得充满力量和激情。
《狂想曲》(OP79)中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特征之融合

3古典 主义严谨 的调性布局与浪漫 主义丰 富的调性 变化 之融合
31 .调性布局严谨 《 小调狂想曲》 g 呈示部 A是 g 小调 , c转到了 d 小调。展开部 Al 转到了 c 小调, 最后再回到主调 g 小调上 , gd11的调 I 即 ___ cg 生布
《 狂想曲)O 7 ) ( P 9情感变化复杂而微妙, 时而激昂坚毅 , 时而热 情乐观 , 时而强悍激越 , 温和清新 , 时而 时而柔弱哀婉 , 时而紧张不
2 古典主义均衡性旋律与浪漫主义色彩性旋律之融合
21 .结构突显均衡对称性 在古典主义音乐中 , 旋律由于受到理性主义的支配 , 主要讲究 的是均衡与对称。 萨波奇 ・ 本采认为, 古典主义的旋律“ 它具有几乎 是歌曲式的四句结构、 匀称的乐句结尾, 以及清晰平衡 而对称的旋 律线” 。 ① 那一时期的旋律走向一般比较平稳 , —般采用级进。 小 调狂想曲》 A段主题旋律(— 18小节 ) 是由两个对称的乐句即 a 乐句 和 b乐句组成 , 旋律结构形态连贯, , 统_ 平衡。
与 痛 楚。’ , ③ 2 . 3支声部贯穿复调性思维
1 古典主义严谨 的曲式结构与 浪漫主义丰富 的 隋感 内涵 之融合
1 曲式结构严谨 . 1 第一首《 小调狂想曲》 b 是带三部性特征的叠加的奏鸣曲式。 因 为它呈示部与再现部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展开部运用展开的副 部材料 ,形成类似 A AB B B 1 A的结构 ,几乎接近了大部分细合 A “ 奏鸣曲” 终曲的回旋曲形式。 第二首 小调狂 想曲》 具有叙事性 , 有长 大的展开部结构布 局、 乐段反复和结尾处理都显示出奏鸣曲的特征 。 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钢琴音乐中他最为喜爱的结构 形式一A B_ : — — 段式。 冲 A三 结构布 典雅 , 具明显的奏鸣曲式特征 , 始终体现 出古典主义曲式结构的均 衡。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演奏浅析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演奏浅析作者:包涵旭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9期【摘要】狂想曲”(Rhapsody)的出现最早是在 18 世纪,后来到了19 世纪的时候开始应用在器乐的作品上,1803年标志着“狂想曲”进入了新的阶段。
勃拉姆他在19世纪末就写了这首轰动一时的狂想曲,他是德国人,也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特别欣赏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音乐,因此,在勃拉姆斯一生的创作中他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特有的东西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样既做到了对古典音乐的发扬流传,又融入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鲜血液,为那个时期的音乐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音乐;旋律;狂想曲;勃拉姆斯;钢琴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1;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勃拉姆斯是19世纪中后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他一辈子的音乐创作都在追求“纯音乐”风格,写了很多可以让人深刻思考的艺术作品。
在他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等等。
是一个在那个时期不多见的音乐家。
勃拉姆斯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浪漫主义的西方可以说是一个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在所有人纷纷都跟着浪漫主义风格走的时代,唯独勃拉姆斯在他的音乐里加入了古典音乐的元素,把古典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揉在了一起,产生了特有的带有勃拉姆斯色彩的。
所以可以说他是一个“古典的浪漫主义者”,也可以说是一个“浪漫的古典主义者”。
也有人说他是继贝多芬后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德国古典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
他的音乐作品在规规矩矩的结构下偷偷的包含着奔放的情感,细致形象地反应了当时德国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在理性的框架下向大众展示着他无比多样的情感世界。
勃拉姆斯在1879年写了两首钢琴狂想曲op.79No1和No2两部作品,第二年也就是1880年出版。
这首曲子在结构上看是比较接近奏鸣曲曲式的,也有部分人说他是复三部曲式或是回旋奏嗚曲曲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no2创作风格
作者:杜继超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2期
摘要:约翰尼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在勃拉姆斯的一些作品中,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其中的浪漫主义情怀。
本文试图借助勃拉姆斯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环境,以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Op.79.No.2)为例,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角度,进行创作特征与演奏特点的研究。
关键词: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创作风格
一、旋律特征
g小调第二狂想曲介绍威利·冯·贝克拉特(Willyvon Beckerath)给勃拉姆斯画的一张著名的素描中,作曲家津津有味地吸着雪前烟蒂,一边用左手越过右手弹着钢琴,他弹的曲子就是《g小调第二狂想曲》。
这个作品是被评论家们认为是“最能体现勃拉姆斯音乐特色,最具有他自身味道的、被演奏得最多的名曲”。
是一首内心感情很多,热情奔放与内向压抑相融合的作品。
它充分地体现了勃拉姆斯的矛盾压抑的性格。
他的作品风格特征音响饱满、织体繁复,节奏独特。
全曲由四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结尾。
呈示部将此曲的主要旋律全部呈示出来,由主部A段、副部B段、结束部C段组成,主部A段旋律有三个声部,高声部旋律以四分音符为主旋律,旋律进行由模进和递进式发展,中声部以三连音低柔持续;低声部以左手八度进行,低沉的声音和高声部形成对比,同时也为高声部主题旋律起一种均衡的作用。
这种对位的创作手法使得音乐织体丰富,情感表达既热情又含蓄。
主部A段有两个主部主题乐句:a(1-4)小节和al(5-8)小节,al是主部主题旋律a的上方大三度模进,是对主题的一种重复方式。
连接部是9-13小节,由小调转入到大调色彩,节奏更为密集,左右手以柱式和弦,八度的跳音形式进行,使音乐热情洋溢,如舞曲般的风格。
结束部C段(21-32)小节,以d小调开始。
左手的低声部是主要旋律,其八度跳音和八度附点节奏让人感觉紧张和不安,像是一点星星之火正在汇集,等待爆发的时刻。
展开部体现了勃拉姆斯展开性变奏的魅力,可分为A1、C1、A2+C2三部分。
展开部一开始就在C小调和f小调上交替着对主部主题进行展开,A1(33-53)小节,其中33-40小节是对主部主题a的展开性变奏,41-48是对33-40小节的模进,49-53小节同样是根据主部主题a 开展的创作。
Cl(54-64)小节是在b小调上对呈示部的C进行的展开发展,最后是A2+C2,再一次对呈示部的主部主题进行展开变奏,终止于g小调的T和弦。
二、结构特征
1.奏鸣原则
g小调狂想曲的曲式结构和奏鸣曲式十分相像,呈示部分为三段,展开部很好的展示了勃拉姆斯式的“展开性变奏”,结构严谨,但它蕴含着浪漫主义的内涵和情感,全曲多是三连音的节奏,也有不少三对二的节奏。
一种古典音乐的均匀平衡的感觉。
这首作品很好的展现了勃拉姆斯这位对位高手在巴赫那里学习的对位写作手法。
g小调狂想曲的结构似奏鸣曲式,呈示部中出现了各不相同的、明显的主题,展开与再现也是段落分明。
g小调第二狂想曲带有叙事曲的意味,这一作品在结构上十分的严谨,并没有因为有浪漫主义内涵而形式松散,饱满的和弦和频繁变换的和声是全曲的骨架,贯穿全曲的是三连音、三对二的节奏。
作品采用奏鸣曲式写成。
其结构图示为:
三、调性与和声特征
由上一节的图示可以看出,《钢琴狂想曲》的结构、调式调性及材料的应用。
乐曲一开始便进行了大幅度的频繁转调,开始为b小调,后转为d小调,又转到升 f 小调,进而固定在升f 小调上(谱例1)。
这种大幅度的频繁的转调,即便在浪漫主义时期也是异常大胆的,这也足以显示了勃拉姆斯精湛的创作手法和大胆的创新尝试。
谱例1:
曲子的基础是两个对比的形象,即主部和副部的主题对比。
主部主题情绪热烈,调性转换频繁,给人一种不稳定感,力度是一个f;副部主题是抒情的,塑造了富于歌唱性的形象,力度是pp,好像进入幻境一般,具有浓浓的浪漫气息。
参考文献
[1]代百生:《古典形式篱苑里的激情宣言--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J],《钢琴艺术》,2003(8):7-10。
[2]成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析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J],《四川戏剧》,2014(7):139-142。
作者简介
杜继超(1992-),男,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学科教学。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