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钱乙

2、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 泻心法治法方药 心气热,导赤散 (木通、生地、竹叶、甘草)主之; 心实热,泻心汤主之; 心虚热,生犀散; 补心法治法方药 若心虚肝热用安神丸(麦冬、白茯苓、山药、朱砂、 牙硝、龙脑、寒水石)。
泻肝法治法方药 肝实热,泻青丸(山栀、大黄、龙胆草、防风、羌活、 川芎、当归)主之; 补肝法治法方药 若肝肾俱虚用地黄丸滋水涵木。 泻脾法治法方药 脾实热,泻黄散(藿香叶、山栀、石膏、防风、甘草) 主之; 邪热伤脾,用玉露散; 补脾法治法方药 若脾气虚,则用白术散(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 藿香叶、木香、葛根)。
钱用益黄散、使君子丸,四服,令微饮食。至 日午,果能饮食。所以然者,调利大小便,脾 胃虚寒,当补脾,不可别攻也。 后又不语,诸医作失音治之。钱曰:既失音, 开目而能饮食又牙不紧,而口不紧也,诸医不 能晓。钱以地黄丸补肾。所以然者,用清药利 小便,致脾肾俱虚,今脾已实,肾虚,故补肾 必安。治之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也 。
心 肺 脾 肾 肝
(四)临床经验
一注重调理脾胃
论治准则:“以妄攻误下为禁约”, “不 可有泻无补,攻伐生生气。” 1先下,后和胃:实证
2先补脾和胃,后攻下:虚实相杂证
3随时令用补泻
4主张用药寒温得宜
二对惊风、疳证的论治
⑴惊风 :积热外受风邪病变
①急惊风:“热痰客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若
二、学术思想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二)五脏辨证 (三)儿科诊断方法 (四) 临床经验 (五)遣方用药特点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 (1)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脏腑柔弱,气血未实。 (2)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 (3)关于“变蒸”之说
钱乙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1]是我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颇受后世医家推崇,直到现在仍对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钱乙对儿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把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贯彻到了儿科临床上,使儿科医生在临证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辨证论治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研究它,对儿科临床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略陈管见。
1学术渊源《钱仲阳传》云:“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2]又云:“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
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
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
”[2]以上传文说明,钱乙医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靠两条途径:一是姑父的传授,一是他自己勤读医书。
我国传统医学,早期是以《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为基础的。
自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至唐宋中医典籍不断丰富,《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都列为医家必读书。
“于书无不窥”,虽未能告诉钱乙从哪些医书中获得的知识最多,但却不难从钱乙的学术思想与古代医书的联系上推知,他是以《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理论为依据,以《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精神为指导,受《中藏经》以脏腑虚实寒热议病的启发,吸收了《备急千金要方》中脏腑脉论的部分内容,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理论见解,模仿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形式,而提出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这一学作者简介:余惠平(1962-),女,主治医师。
术主张。
2核心内容钱氏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的实质是以五脏为提纲,根据五脏所主五脏病建立起小儿病的分类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体系。
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经验对中医传承的启示

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经验对中医传承的启示中医学术流派是指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具有一定特色和代表性的学术派别。
这些流派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下面,我将从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经验,探讨对中医传承的启示。
一、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都是在长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比如,四川川汉医派的代表人物张介宾,他在《景岳全书》中提出了“证候”、“辨证论治”等重要理论,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另一位代表人物吴鞠通,则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在长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他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代表性理论。
这种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精神,对中医传承非常重要。
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使中医学术不断发展和壮大。
二、注重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中医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都非常注重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他们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比如,江西派的代表人物陈希孟,他在传承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对中医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注重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对中医传承也非常重要。
中医学术的传承,不仅要注重前人的经验和成果,更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学术不断发展和壮大。
三、重视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医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都非常重视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相结合。
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
比如,浙江派的代表人物钱乙,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
这种重视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精神,对中医传承也非常重要。
钱乙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影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43期 223·中医中药·0 引言《小儿药证直诀》[1]是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是我国目前现存第一部儿科学专著,钱乙是在祖国医学发展历史具有杰出贡献的医家,全书对小儿体质学说、五脏辨证纲领、独重望诊、调治脾胃、创制儿科方剂等论述精详独到,钱乙学术造诣精湛,世人誉为“儿科之圣”、“儿科鼻祖”。
其思想体系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下列五个方面浅析其学术要旨及其对儿科学发展的影响。
1 阐明小儿体质学说,奠定儿科基础钱乙在总结前人思想基础上,对小儿特殊体质特点作了精辟解析,指出小儿生理上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即“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观点,“骨脉、五脏六腑,神智精神”等逐渐“变蒸”,认为小儿体质较之成人有其特殊性,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临床症状多以阳证、实证、热证为主,不宜过用热性药物,即所谓“小儿纯阳,无须益火”。
在病理上认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肾主虚”;治疗时不可大下妄下,以免伤津耗液,亦不可滥用大寒大温,防止生冷生热之变,为后世中医儿科学生理、病理特点奠定了理论基础[2]。
2 提出五脏辨证体系钱氏在继承历代医家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上,博采诸家学说首创“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五脏辨证体系[3]。
五脏辨证学说以“风、惊、困、喘、虚”阐述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以五行配属五脏,人以五脏为中心,重视五脏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人体脏腑器官及其生理功能之间以“生克制化”维持平衡,以五行制化关系来阐述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影响,该方法提纲挚领、简明扼要,使脏腑分证更趋于规范化,后世医家广泛地用于辨治内伤杂病[4]。
3 主张四诊合参,独重望诊儿科又称为“哑科”,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不能正确表达病情,加上小儿常哭闹难以配合检查,钱氏深感小儿疾病诊断之难,正如钱乙在书中自序所说: “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
钱乙的学术观点

钱乙的学术观点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他的学术观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小儿体质学说:钱乙认为小儿体质具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的特点,因此在治疗时要注意调理小儿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2.望诊为主:钱乙非常重视望诊,认为通过观察小儿的面色、形态、
舌苔等可以判断病情,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治疗方案。
3.五脏辨证:钱乙提出了适用于小儿的“五脏辨证法”,将小儿疾
病分为心病、肝病、脾病、肺病、肾病五类,分别对应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4.用药原则:钱乙认为治疗小儿疾病要“以柔克刚”,用药要轻量、
平和,避免峻猛之药,同时还要根据小儿的体质和病情灵活用药。
5.保养养生:钱乙提出了“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观点,认
为合理饮食和适当的保暖是保持小儿健康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钱乙的主要学术观点,这些观点在中医儿科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儿科之祖——钱乙

儿科之祖——钱乙大家好,欢迎走进本堂微课。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我国古代一代名医钱乙,我将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钱乙的传奇身世、他的学术理论和医学贡献妙手仁心的医德一、是钱乙的传奇身世钱乙,字仲阳,是宋代东平人,大约生活在北宋神宗到哲宗年间,享年82岁,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钱乙从小孤苦,他的父亲钱颢精于医道,但特别爱喝酒,又喜欢外出游玩。
有一天他东游海上,便没有再回来。
那时钱乙才三岁,他母亲在那以前已经去世了。
成了孤儿的钱乙被姑姑收养。
姑父是乡村医生,他安排钱乙读书,出诊时带上他。
在他跟随姑父出诊的时候,如果他看到患病的孩子孤独、痛苦的表情时,他会感同身受,仿佛患病的是自己一样, 为了帮助孩子们解除痛苦,钱乙决心要做一名专治小儿疾病的医生。
二、学术理论和医学贡献钱乙的学术理论、医学贡献主要有四点:(一)明析儿科生理病理特点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一般都不愿意给小孩子治病。
因为小孩表述不清,且又脏腑柔弱,稍有不慎便会贻误病情,造成死亡。
所以古时有种说法“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人”。
可见儿科之难。
❖钱乙通过四十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
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小儿的病理特征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氏的这一理论认识,为正确掌握小儿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小儿疾病的具体治疗时,他主张“柔润”的原则。
反对妄攻误下。
认为对于儿科疾病,除非必下不可之证,可以根据年龄体质以及正邪情况酌情使用外,一般不宜妄用。
(二)发展儿科诊断方法钱乙在小儿疾病的诊断上,主张四诊合参,尤其重视望诊。
因为他治的是小儿病。
他不能自己形容病情。
俗话说“一指定三关”。
但是小孩不配合,不断地动,切脉都难。
看病一定要从语言之外找诊断信息。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来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
中医儿科学复习重点

1.钱乙的主要学术观点和学术成就有哪些?答:钱乙是北宋年间小儿名医,蓍有《小儿药证真诀》三卷传世,他创立小儿“五脏证治”法则作为辨证的依据;总结了小儿面部望诊的实践经验,对儿科几种发疹性传染病加以鉴别;详细地论述小儿急慢惊风,惊与痫的区别;把疳证列为脾胃病;提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对儿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2.中医儿科学对医学免疫学的贡献有哪些?答:祖国儿科学对痘疹的防治,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三冈设略》记载安庆张氏用痘浆染衣,让未出痘的小儿穿着,可诱发轻症的天花,这是原始的人痘接种法,当时已经盛行推广到各地。
张琰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经验,编成《种痘新书》记载“佳苗”,所用“佳苗”是以鼻苗发出的痘痂研粉为种苗,经不断改进,用此种“佳苗”人工引种的痘,症状多轻而顺利,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流传到了世界各地。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已有数百年之久的历史,是对世界免疫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3.为什么说小儿发病容易?为什么小儿疾病大多数病程短、恢复快?答:小儿脏腑娇嫩,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幼儿寒暖不知自调,乳食不会自节,故在外易为六淫所侵,在见易为饮食所伤,以及胎产禀赋因素,所以小儿易于感触,容易发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活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补的过程较快,且病因比较单纯,疾病过程中情志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所以轻病容易治愈,重病若及时诊治,护理得宜,大多数也能获得痊愈。
4.为什么历代儿科医家都十分重视望诊?在望诊时应注意什麽?答:望、闻、问、切,统称“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临诊时,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不可偏废,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应该四诊合参,互相配合。
由于小儿有其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和病情反应与成人有别,且婴儿不会言语,有时年龄较大的小儿也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象气息,给诊断造成困难,而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通过全身或局部的观察,获得与疾病有关辩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总结钱乙学士思想和贡献

总结钱乙学士思想和贡献钱乙学士,全名钱锺书,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教育家,被誉为“国学泰斗”。
他以其博学多才、深思熟虑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同时又对西方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文学、语言学、戏剧、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于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乙学士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
他以深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思想。
他的代表作《孔子评点》是一部系统研究孔子思想的巨著,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提炼出孔子智慧的精髓。
在这本书中,钱乙学士以独到的见解和清晰的论述,对孔子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孔子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了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钱乙学士还对西方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他的著作《人类学报告》是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和探讨,他在书中强调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类学”一词,用于描述研究人类的一门学科。
他认为,只有透过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钱乙学士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著作,还体现在他多年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的努力。
他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培养了数名优秀的学者和研究人员。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和同行的尊敬,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教育界的楷模。
同时,他也积极参与了社会公益事业,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作品做出了巨大努力。
他在文学方面的翻译工作也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名翻译作品包括《戎装》、《刘家窑》等,通过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西方语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精髓。
总而言之,钱乙学士以其博学多才的特点,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态度,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通过著作和教育事业,向人们传递了他的智慧和见解。
他的贡献被广泛认可,并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和学术界发展做出了持久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
论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更新日期:2009-05-11 点击:
傅沛藩
钱乙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其学术远取《内经》、《难经》及仲景之学,近及《太平圣惠方》等宋代名方名著;既精研儿科,也对内外各科颇多贡献。
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为中医儿科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对儿科生理、病理及其辨证施治的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影响超出了儿科学的范围。
1 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
小儿体质问题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颅囟经》率先提出“纯阳”之概念,意在形容小儿生机蓬勃,属阳主升易散的生理特点。
但后人常误以为,婴儿为一团阳光,肆用寒凉,伤脾败胃。
钱氏遂提出小儿“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直诀.变蒸》),补充完善了小儿生理病理的纯阳之说。
“脏腑柔弱,全而未壮”,系指小儿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时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低下,易受外邪入侵。
当疾病一旦形成,或因医治延误,极易伤及正气。
在病理上就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今早之实,可成傍晚之虚,今日之虚,又可转为明日之实。
钱氏还认为,小儿急性外感疾病之初,多为实证、热证,故阳热亢盛、津液耗伤是儿科常见病机。
但也不尽然,热邪伤阴也能耗气,久治不愈之外感咳嗽、哮喘等,也常见有阳气不足之证,而应采用益气解表等法。
例如《直诀》所载东都张氏之孙肺热一案,他医以犀角、朱砂、龙骨、麝香、牛黄治之,一月不愈。
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
钱氏用使君子丸、益黄散治之。
张氏惑于治热以温,钱氏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
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
服补脾药二日,病儿欲饮食,复以泻白散而愈。
2 钱氏对儿科辨证施治的创见
钱氏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将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的主要证候,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
《五脏所主》篇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虚则咬牙,多欠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证,目无精气,畏明”等。
这些经验至今仍值得借鉴。
尤为可贵的是,钱乙临证绝非孤立地辨五脏判五证,而是注重其间的相互影响,还以五行生克理论指导五脏兼证的辨证及治疗。
如“更当别虚证,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呵欠才易治,肝虚不能胜肺败也;若目直大叫哭,项急顿闷者难治,盖肺久病则虚冷,肝强实而反胜肺也。
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在诊断方面,钱氏据“小儿多未能言”和“脉既难凭,必资外证”,首重望诊,提出“面上诊”与“目内诊”。
其“面上诊”是据《素问.刺热论》的观点指出:“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左腮、右腮、额上、鼻、颏分别是肝、肺、心、脾、肾脏之气应于面之部位,病虽未发,其色先见,而可为诊断之依据。
其“目内诊”包括“目内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
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
黄者,脾实热;微黄者,脾虚热。
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精光者,肾虚”。
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有宝贵的参考价值,为明清儿科学者所效法。
钱氏对儿科某些常见证的辨治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如首创惊风病名,并将其分为急惊风、
慢惊风,以便于临证时执简驭繁。
钱氏认为,急惊风由实热引动肝风发搐,“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
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
慢惊由脾阳虚损发搐,“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
急慢二惊,一则实热,一则虚寒,阴阳两途,治法迥异,急惊宜凉泻,慢凉合温补。
他如辨豌豆疮(天花)、疹(麻疹)、发斑(斑疹)、水疱(水痘)亦多发前人所未发。
3 用药遣方的特点
钱氏用药主张柔润,力戒峻攻痛击或蛮补,“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即便需下,亦必“量大小虚实而下之”。
对于虚证,亦避慢投温补或滋腻,而以培植患儿生机为目的。
如治脾胃虚弱,脾疳腹大身瘦的益黄散,并无参芪术枣之甘温,而以青皮、陈皮、丁香理气温中,加诃子固涩,甘草调和益中。
全方通涩结合,升降并举。
它如白术散、异攻散等均同比。
钱乙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刘跋《钱仲阳传》说:“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如六味地黄丸,本崔氏八味丸方,除去肉桂、附子二味以为幼科补肾阴之剂,方中三补三泻,契合小儿体质特点。
又如治虚热益汗用黄芪散(牡蛎、黄芪、生地黄);治实热盗汗用虎杖散(虎杖);安蛔补胃消疳用使君子丸(使君子、青黛、陈皮、诃子肉、甘草、厚朴);治诸热用三黄丸;治脾胃虚有热用藿香散(藿香叶、麦冬、半夏、甘草);治泄泻不拘寒白赤红,腹痛肠鸣切痛用豆蔻香连丸,制方平稳简练,切合小儿施用。
4 钱乙对后世的影响
钱氏儿科学术思想在宋代就有着广泛的影响。
阎孝忠学宗钱乙,于《直诀》序中盛赞钱乙儿科“概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其治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直诀》所附《阎氏小儿方论》称:“余家幼稚多病,卒用钱氏方诀,取效如神。
因复研究诸法,有得于心”。
在后世的儿科学家中,受钱氏小儿阴阳观影响最著者,当数明代儿科学家万全。
万氏据钱氏五脏辨证说,悟出小儿五脏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说:“盖肝之有余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所资于发生者也。
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
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自然不足。
心亦有余者,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
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
肺亦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
字里行间不仅反映万氏有与钱氏相同的五脏辨证观,而且阐发了钱氏未竟之意。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后世儿科学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各科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后世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从钱氏学说中汲取了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