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综述

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综述

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

随着产业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国逐步开始重视产业经济学,相应的研究方法也随之出现,目前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博弈论、案例研究、系统动力学、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

本文,主要对博弈论、案例研究、经济计量分析以及投入产出分析四种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案例研究方法以实际中的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定性定量相结合地分析说明某一经济规律,特别适用于无法精确定量分析的复杂经济事例。

案例分析还能揭示出普遍经济规律在不同的实际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能培养经济学研究人员对实际经济事务中所蕴含的经济规律的敏感性,提高其实际运用经济规律的能力。

上个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产业组织理论学界盛行案例研究法,梅森在哈佛大学创立的产业组织研究小组主要也是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他们通过案例方式考察美国主要行业的市场结构情况,对这些行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进行市值分析,从而研究市场结构对厂商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临空经济应运而生,地方区域的发展会促进临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如果临空经济的发展态势良好也会反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然而直接用文字描述会显得太空泛、抽象,而用案例研究的的方法会更加的具体,更加能说明临空经济相关行业的绩效行为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如刘雪妮(2009)的《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为例》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为例,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其对北京市产出和就业的影响程度,并得出结果2006年首都机场临空经济贡献了北京市GDP的8.6%,影响80万个就业岗位;赵文(2011)的《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以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兴建为例》一文中,为说明临空经济发展与周边区域经济互动的耦合作用机理,以北京新机场的兴建为例,对北京南部临空经济区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对接的促成机制以及战略实现路径等给出框架性建议;杨有孝等(2008)的《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与政府职能探讨——以国际成功空港为例》一文中,通过对爱尔兰香农、美国丹佛、香港赤腊角、荷兰史基浦等国际大型空港及其周边临空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提出临空经济发展具有渐进式、跳跃式、更新式和大型航空城等四种发展模式以及临空经济发展经历的准备、成长、成熟、瓶颈和航空城开发等五个阶段及其特征,划分了我国大陆地区空港和临空经济的三种发展类型,并提出了不同阶段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编号(学号):文献综述(2012届本科)题目: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 4 月28 日注:[封面的文献综述编号统一填写学号]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加之地区间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为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性,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此问题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模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此后的中央文件也多次提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从政府高度重视,到各项促进措施可以看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工程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近2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综合增长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

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在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

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路径与优化模式基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案例研究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路径与优化模式基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案例研究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路径与优化模式:基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案例研究1单蒙蒙1,邵鲁宁2,尤建新1,2 (1.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摘要内容:1.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随着信息和产业技术的进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越来越依赖于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的互动频率、密度和质量(Persaud,2005)。

当前,单个独立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已经赶不上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步伐,在实践中,创新行为不仅是单个创新主体决策的结果,受到创新主体所处的生态系统的影响,创新活动更多的是由多个主体在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中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完成的。

尽管企业新竞争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最终是发生在其企业边界内,但是任何企业都要从企业边界外部更广的创新生态系统中获取并使用相关知识和能力,创新的边界己经超出了企业既有的边界。

国内外研究学者借鉴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特征,将生态学方法引入到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中来,阐述了企业组织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与构建方式。

作为网络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创新生态系统论是从仿生学角度解释创新的一种理论。

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教授Ron Adn er于2006年在其发表在(H 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文章中首次鲜明地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协同整合机制的一种范式,它将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到一起,面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Adner,2006:98)。

国内学者张利飞(2009)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或模块的知识异化、系统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的特征。

基于现有的研究,本文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创新主体产业、空间载体、服务支撑体系、创新人才、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整体创新环境组成的一个动态有机整体;系统内的每个构成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资金、能量及价值的交换和传递,他们相互关联、自我调节、动态演化,自我维持并达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综述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

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

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

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

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

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

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而谢洪明等及王晓耘等也曾就企业文化、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外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个体因素进行研究,王雁飞等认为个人变量也应该纳入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研究中【4】。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转型的试探性治理概念框架与案例解释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转型的试探性治理概念框架与案例解释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转型的试探性治理概念框架与案例解释一、本文概述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如何有效应对数字转型带来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试探性的治理概念框架,以指导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数字转型过程中的治理实践,并通过案例解释来进一步阐述和验证该框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转型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数字转型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出一个试探性的治理概念框架,包括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工具等关键要素,并阐述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接着,本文将选取若干典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转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

通过对案例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揭示数字转型过程中治理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及治理概念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文还将对案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以发现不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数字转型过程中的共性和差异,为其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数字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对治理概念框架和案例分析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治理概念框架的建议和对策,以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转型的健康发展。

本文还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转型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数字转型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证成果。

关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内涵,学者们普遍认为它是一个由多元主体、多元资源和多元活动构成的复杂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各方通过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高技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高技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工业经济时代,规模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产业向城市集聚主要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节约成本。

而在新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和应变速度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产业集聚的动力从过去共享基础设施、节约运输成本等静态的集聚经济效益,转向有利于技术知识的创新和扩散等动态的集聚经济效益。

新经济时代的集聚动力不仅仅为了节约成本,更主要的是为了便捷地获取技术创新和市场的优势信息,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促进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1高技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理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理的研究,主要围绕集群内知识的溢出效应和创新网络研究而展开,形成了知识溢出理论和网络环境理论。

关于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研究已经比较多,Cooke&Schienstock(2000)、Asheimetal(2002)和王缉慈(2001)都认为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行动主体是从事同一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其它地方机构,它们在特定的各种正式、非正式制度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正式、非正式的方式,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及应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的总和[1]。

1.1知识溢出理论Lundvall(1992)、Feldman(1994)和VonHippel(1994)认为知识可分为编码化知识和非编码化知识,随着交通及通讯的发展,前者可不受空间的限制(或者很小)快速传递和扩散,传播成本比较低;而后者只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得,随着距离的增加传播成本急剧增加[2]。

创新过程涉及大量非编码化知识的输入,而这类知识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才能有效获取。

为了提高创新收益,创新主体需要在地理上与相关知识源邻近,从而能够与之进行频繁互动交流来获得所需的知识。

Carrincazeaux等人(2001)认为产业的聚集程度与技术的复杂程度正相关,发现企业技术源在空间上的接近程度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提升,那些涉及新兴技术和复合技术的创新活动尤其具备地理集聚的内在动力[3]。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决策,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

本文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研究发现,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各种方法和理论,用于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整合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选择方法,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影响因素、方法、国内外研究、研究方法、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以及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主导产业可能面临市场转型、技术更新等问题,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深入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旨在解释本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引导读者对本文的关注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地总结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内在机制,探讨不同因素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以及各种方法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布局和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论文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本文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其内涵、构建路径、发展现状及挑战。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旨在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一、引言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强的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现代产业体系内涵1. 技术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2. 产业结构优化: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完整,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3. 产业链协同:现代产业体系强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

4. 创新能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路径1.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水平。

2. 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3. 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升级。

4. 产业链协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5. 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及挑战1. 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2. 面临挑战:全球产业链重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结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我国应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文献综述通过对近年来所发表的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文章的总结、分析、研究,找出我国未来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方向,对该理论的研究予以完善和升华,力图更好地在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推进我国的产业创新、升级和发展工作。

标签:产业创新系统;文献综述早在1912年,当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和“连续产业革命”的概念之时,便意味着产业创新思想的萌芽。

此后,关于产业创新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则位于产业创新研究领域的前沿。

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该国或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产业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则是创新。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产业的创新与否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试图对国内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文献做一个综述,完善理论研究,并更好地用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指导我国产业发展的有关实践工作。

1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概述1997年,在技术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和演化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意大利学者布雷斯齐(Breschi)和马勒尔巴(Malerba)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的概念,认为“产业创新系统可被定义为开发、制造产业产品和产生、利用产业技术的公司活动的系统(集合)”。

需要注意的是,在产业创新系统理论中,这里的“产业”在英文中使用的是“sector”一词,而非传统所使用的“industry”。

这主要是因为产业创新系统不仅包括企业等生产和销售机构,还包含了大量的非企业类机构。

所以,用sector一词来形容更加合理。

随后,马勒尔巴又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做了完善和补充。

知识、技术领域和产业边界,参与者与网络,机制三个方面,马勒尔巴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同时,他还将产业创新系统做了分解分解,指出产业创新系统由企业、除企业外的其他参与者、网络、需求、知识基础、制度和系统运行进程与协同演进等七个基本要素组成。

此外,曼弗里德费希尔、伦德瓦尔、尼尔森等经济学家,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均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从经济竞争、区域发展等多个侧面阐述了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内涵。

2国内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现状我国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1999年,与国外学者侧重于理论体系的构建相比,国内学者对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更偏重于找出产业创新系统的分析方法,或者借鉴产业创新理论体系来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

国内对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实用性较强,而理论性偏弱,他们的研究虽自成体系,但还是在马勒尔巴的总体理论框架下进行。

总体来说,我国国内关于产业创新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分析与探讨和与特定产业相结合的实证研究两大类。

2.1理论分析与探讨我国最早对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出自1999年张凤等所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当时是将产业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进行讨论的,认为产业创新系统式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卸林(2000)从技术创新层面指出创新具有不同的系统层次,在国家则是国家创新系统,在区域则是区域创新系统,在产业则是产业创新系统。

产业统创新系运行的关键是建立合作创新的网络。

赵黎明、冷晓明(2002)对产业创新系统中创新行为的主体做了定义,认为其行为主体有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并得出结论:产业创新系统的效率和功能除了取决于各主体自身的运行机制外,还取决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方式。

张治河、胡树华等(2006)将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做了深化,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政策调控为导向,以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为保障,以创新性技术供给为核心,以实现特定产业创新为目标的网络体系;同时构造了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包括产业创新技术系统、产业创新政策系统、产业创新环境系统和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等四个子系统。

李春艳、刘力臻(2007)介绍了产业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即产业创新系统式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创新系统的最高层次。

他们还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产业创新系统的形成条件,探析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形成机理,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和模型。

王明明(2009)指出,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应该包括系统目标和三个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制度子系统)以及系统环境。

其中,技术子系统是核心,组织子系统是主体,制度子系统是保障。

李庆东(2009)将当今产业经济学两大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和模块化理论进行了有机结合,将产业创新系统分为四大模块,即边界和需求模块、知识基础与技术模块、参与者与网络模块和制度环境模块,并在模块化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探讨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块化结构特性:变化性、差异性、动态稳定性和相对性。

2.2与特定产业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对国内研究人员而言,对特定产业创新问题的实证研究是进行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另一途径。

自我国20世纪90年代产业创新研究兴起以来,主要就是从实证研究开始的,近几年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大力发展,更是为我国学者从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理论出发,提出特定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型框架,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台湾学者徐作圣等(1999,2000)对台湾集成电路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政府政策工具在产业创新系统中的影响方式和成效,并提出政府的政策目标在于强化产业创新系统的功能,而产业创新系统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增加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经济产出。

董晓燕(2007)对汽车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讨论。

提出汽车产业创新系统是指以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在生产、扩散和利用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知识和技术上相互作用的一组独特机构所形成的网络,并分析了其要素、结构和功能。

翁蕾蕾、陈东生(2008)讨论了中国服装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问题,指出服装产业创新体系所包含的五大系统: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服装设计制造销售业、服装中介机构和金融、保险等部门,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特点和之间的相互关联。

王明明、党志刚、钱坤(2008)分析了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结构,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技术子系统是核心,技术识别是关键;组织子系统是主体,应建设巨型化、集中化的组织模式;制度子系统是保障。

刘露、杜志平(2008)对物流产业创新系统做了定义:以物流产业内市场需求为动力,以物流企业集群为主导,以创新性物流供给为核心,通过物流产业内部及相关产业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引入物流体系,推动物流业不断创新发展,从而使物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机系统。

并且构建了物流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框架,分析了物流产业系统创新的要素构成。

欧雅捷、林迎星(2010)论述了构建我国战略性产业创新系统的两个重要基础:构造知识基础与建设技术体系;并提出构造知识基础应关注其与研究人员的匹配,建设技术体系应包括发展选择与识别技术的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技术的市场应用能力、和政府强有力的扶持等四个方面的能力。

彭勃、雷家驌(2011)总结了我国大飞机产业创新系统的特点:政府扶持对研制和发展大飞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整合资源是发展大飞机产业的必由之路,多学科交叉与多门类整合是大飞机研制过程的重要特点,技术创新是大飞机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需求及客户关系攸关大飞机产业的生死存亡;并且构建了中国大飞机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型框架。

修国义、刘倩(2011)以我国产业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为目的,在研究产业创新系统理论、产业创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系统发展的现状,将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系统分为了三个子系统:技术开发系统、创新环境保障系统、创新绩效检测和反馈系统,并对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

3对目前研究的评价和对未来的展望关于产业创新理论,无论是国内外,研究的时间都还比较短,毕竟直到20世纪70年代,产业创新理论才由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首次提出。

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作为产业创新研究的新阶段,是继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后新兴的创新系统研究领域;自1997年被首次提出到截止到目前,国内外产业创新系统领域研究基本上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建立起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尚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深入探寻和研究。

3.1对国内外目前研究的评价国际上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是建立在演化论的基础上的,偏重于对于理论的分析,为单纯经济学的范畴。

而我国的经济学者和经济学研究者们,将其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从经济和管理的双重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一些学者对构建产业创新系统模型进行了尝试,并对其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一些特定的产业,对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该产业的发展做了定性研究。

但是,纵观我国学术界对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从我们掌握的文献来看,我们对产业创新系统内涵本质、内在机理、内部运行和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还很少。

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系统化、规范化、普遍化的定量分析尚不多见。

在对特定产业的研究上,我们的目光还仍然局限在某些特定的产业上,并未对产业类型进行归纳总结;而且,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技术类型、产业特征、创新特点,一个产业如何通过产业创新系统建设来从技术、管理、结构等层面实现升级仍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

3.2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未来研究的展望随着我国“创新型”社会的不断建立,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日益显著。

伴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将逐渐成为产业创新研究和创新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展望产业创新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除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完善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机理外,我们应该结合相关产业的实际情况,阐明该产业中构成产业创新系统的几大要素的基本情况及相互关系,建立起完备化、规范化的产业创新系统模型框架,通过模型分析,指出其中影响产业创新、产业竞争力及整个系统顺畅运行的关键所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1]BRESCHI S,MALERBA F.Sectoral innovation systems:technological regimes,Schumpeterian dynamics,and spatial boundaries[C]//Edquist.S-ystem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e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London:Printer,1997.[2]MALERBA F and Mani S.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9.[3]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赵黎明,冷晓明.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