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闸管触发电路的设计004

合集下载

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

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

摘要为了控制晶闸管的导通,必须在控制级至阴极之间加上适当的触发信号(电压及电流),完成此任务的就是触发电路。

本课题针对晶闸管的触发电路进行设计,其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触发电路,交流电路,同步电路等电路环节组成。

有阻容移相桥触发电路、正弦波同步触发电路、单结晶体触发电路、集成UAA4002、KJ004触发电路。

包括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工作过程以及针对相关参数的计算。

关键词:晶闸管;触发电路;脉冲;KJ004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课程设计的方案 (1)2.1 概述 (1)2.2 系统组成整体结构 (2)2.3 设计方案 (2)第3章电路设计 (4)3.1 UAA4002集成芯片构成的触发器 (4)3.2 阻容移相桥触发电路 (5)3.3正弦波同步触发电路 (6)3.4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8)3.5集成KJ004触发电路 (9)第4章课程设计总结 (12)参考文献 (14)绪论晶闸管是晶体闸流管的简称,又称为可控硅整流器,以前被简称为可控硅。

在电力二极管开始得到应用后不久,195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闸管,到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只晶闸管产品,并在1958年达到商业化。

由于其开通时刻可以控制,而且各方面性能均明显胜过以前的汞弧整流器,因而立即受到普遍欢迎,从此开辟了电力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崭新时代,其标志就是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电力半导体器件的广泛应用,有人称之为继晶体管发明和应用之后的又一次电子技术革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晶闸管的地位开始被各种性能更好的全控型器件取代,但是由于其所能承受的电压和电流容量仍然是目前电力电子器件中最高的,而且工作可靠,因此在大容量的应用场合仍然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电子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代高频化、全控型、采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电力电子器件,从而将电力电子技术又带入一个崭新时代。

基于单片机的晶闸管触发器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晶闸管触发器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晶闸管触发器的设计1 引言晶闸管也叫可控硅整流器.是目前工业应用中最为广泛的大功率变换器件。

晶闸管在烧结炉、电弧炉等整流场合主要采用移相触发控制,即通过调节晶闸管导通时刻的相位实现控制输出。

传统的晶闸管触发器采用模拟控制电路,无法克服其固有缺点。

数字式控制电路与模拟式相比,主要优点是输出波形稳定和可靠性高,但其缺点是电路比较复杂,移相触发角较大时控制精度不高。

随着单片机技术的发展,由单片机组成的控制电路的优势越明显,除具有与数字式触发电路相同的优点外,更因其移相触发角通过软件计算完成,触发电路结构简单,控制灵活,温漂影响小,控制精度可通过软件补偿,移相范围可任意调节等特点,目前已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

以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为例,介绍应用单片机组成晶闸管触发器硬件电路的设计,以及软件实现移相触发脉冲控制的方法。

2 单片机触发器的组成单片机控制的晶闸管触发器主要由同步信号检测、CPU硬件电路、复位电路和触发脉冲驱动电路4部分组成,如图l所示。

CPU通过检测电路获知触发信号,依据所要控制的电路要求,通过编程实现预定的程序流程,在相应时间段内通过单片机I/O端输出触发脉冲信号,复位电路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3 移相触发脉冲的控制原理相位控制要求以变流电路的自然换相点为基准,经过一定的相位延迟后,再输出触发信号使晶闸管导通。

在实际应用中,自然换相点通过同步信号给出,再按同步电压过零检测的方法在CPU中实现同步,并由CPU控制软件完成移相计算,按移相要求输出触发脉冲。

图2为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触发脉冲信号输出的时序也可由单片机根据同步信号电平确定,当单片机检测到A相同步信号时,输出脉冲时序通常采用移相触发脉冲的方法,即用一个同步电压信号和一个定时器完成触发脉冲的计算。

这在三相电路对称时是可行的。

因为三相完全对称,各相彼此相差120°,电路每隔60°换流一次,且换流的时序事先已知。

电路电子——晶闸管的触发电路设计

电路电子——晶闸管的触发电路设计
图8 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脉冲前沿由V4导通时刻确定,脉冲宽度与反向充电回路时间 常数R11C3有关。 电路的触发脉冲由脉冲变压器TP二次侧输出,其一次绕组接 在V8集电极电路中。
二、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4) 双窄脉冲形成环节 内双脉冲电路
V5、V6构成“或”门
当V5、V6都导通时,V7、V8都截止,没有脉冲输出。 只要V5、V6有一个截止,都会使V7、V8导通,有脉冲输出。
二、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2) 锯齿波的形成和脉冲移相环节
锯齿波电压形成的方案较多,如采用自举式电路、恒流 源电路等;本电路采用恒流源电路。
图8 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恒流源电路方案,由V1、V2、V3和C2等元件组成
V1、VS、RP2和R3为一恒流源电路
二、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锯齿波是由开关V2管来控制的。
1. 电源接通:E通过Re对C充电, 时间常数为ReC
2. Uc增大,达到 UP ,单结晶体管 导通,C通过R1放电
3. Uc减少,达到Uv,单结晶体管截
止,uR1 下降,接近于零
4. 重复充放电过程
图5 单结晶体管自激振荡电路
Re的值不能太大或太小,满足电路振荡的Re的取值范围
一、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图6 晶体管同步触发电路
一、 单结晶管由第一个脉 冲触发导通,后面的脉冲不 起作用。
改充电变速Re度的,大达小到,调可节改α变角电的容目
的。 削波的目的:增大移相范围,
使输出的触发脉冲的幅度基本 一样。
一、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实际应用中,常用晶体管V2代替电位器Re,以便实现
第一个脉冲由本相触发单元的uco对应的控制角 产生。

单片机在晶闸管触发电路中设计及应用

单片机在晶闸管触发电路中设计及应用

单片机在晶闸管触发电路中设计及应用在电力拖动系统、电炉控制系统中现已大量采用可控硅(晶闸管)元件作为可调电源向电动机或电炉供电,这种由晶闸管组成的控制系统,主要是利用改变可控硅的控制角θ来调节供电电压。

1 硬件组成及原理系统硬件组成如图1,只须在8031最小系统上加一块16位的定时/计数器8253和晶振电路,另加一块带一个14位定时/计数器的可编程RAM/IO扩展器8155,即可组成单片机的系统线路。

1.1 θ角定时控制角θ是滞后自然换相点的电角度,在工频条件下,它和时间tθ有如下线性关系:其中T是工频电源周期,θ是控制角。

由上式可知,由电角度θ就知道对应的定时时间tθ,则可利用定时/计数器就能实现对θ角的定时,这种用硬件定时的方法可大大节省CPU的在线工作时间。

8031本身有两个16位的定时/计数器T0和T1,若用它们定时,选用方式1工作,就为16 位的定时/计数器方式。

因为8031单片机一个机器周期由12个振荡周期组成,工作于定时状态,计数频率为振荡频率的1/12,而工作于计数状态,计数频率为振荡频率的1/24,所以当取晶振频率为6MHz,选用方式1定时工作状态时,可得:式中,T为工频周期,T=20ms。

由于16位定时/计数器最大定时时间为65536,故最大定时角为:由此可见,用8031单片机T0、T1定时,移相范围大,而分辨率则受本机机器周期限制,再就是用于三相定时,2个定时/计数器也不够,故最后确定选用NEC8253C-2定时/计数器来实现θ角定时,8253是一个三通道的16位定时/计数器,以减1计数方式工作,三个通道刚好满足三相定时,而计数频率由外部晶振提供,不受系统频率限制,选用计数频率为4MHz,则分辨率和最大定时角分别为:由上可知,分辨率和移相范围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1.2 同步信号输入和触发脉冲输出本系统采用三相同步电路。

三相交流同步电源取自同步变压器的副绕组,经RC移相后使其过零点正好都对准六个自然换相点,再经三个电压比较器输出周期为 20ms的三相方波同步信号,送至单片机P1的P1.3~P1.5,由于同步信号跳变即为自然换相点,单片机检测这三位状态字,即可进行软件认相,并作出±A、±B、±C的标志,以供θ角定时和输出(触发)、控制之用。

异步电动机晶闸管串级调速触发电路的设计

异步电动机晶闸管串级调速触发电路的设计

P1
图2同步电路中各点脉冲信号
图4 脉 冲放 大 隔离 电路
时钟 电路 、 复位 电路及 简单 的输入 输 出接 口
3 0 :. 2 : C = R 6 。0 0 = R1 C () 1 电路 。 当c 确 定 之 后 ,调 节R 1 即可 调节 移 相 范 单 片 机 内部 有 一 个 用 于构 成振 荡 器 的 围 ,选 取C= . 2 uF = . KQ, 电位 器 可 控 高增 益 反 向放 大器 。两个 引 脚X A I O 0 2 ,R 4 7 T L 和 即 能满 足 0 3 。的移 相要 求 。 =0 X A 2 别 是 该放 大 器 的输 入和 输 出端 。在 TL分
SR . C 2 3 SR . C 3 4 SR . C4 5 S R5 6 C .
表2 晶闸管与P 口引脚的对应关系 1
P 口 l
S R C1 P1 0 .
I l
S R C2 P1 I .
I I
S R3 C P1 2 .
SR C4 P . 1 3
SR C5 P14 .
数 据 (由P1 口输 出 )
X 1 0 01 X0 0 】 (0 0 i c0 0 1 )
被触 发晶 匣管
S R . C 6 1 S RI 2 C .
M2 + M 3 + M 4 + M 5 +
X O 01 0 X 0 1 )【0 1 0 【0 1 0 】 X O 0 X 10 0 1 X 0 0 X1 0 0 1
单 片机 的最 小系统 即 :单 片机 与能使 单 示 ,就 构成 了一 个 自 振 荡器 。振 荡频 率根 脚 之 间 接 一 个 约 1 p 的 电解 电容 , 即可 激 0 F 片机 正 常工作 所 需要 为单 片机外 加 的最少 的 据 实 际需求 的工 作速 度 ,可选 择从 几百 千赫 保 证 上 电 自动 复位 。增 加 按 键 开 关和 电 阻 元 器件 所组 成 的系统 。一般 包 括 :单片机 、 兹 至 2 M z 4H。 又可 实现 按键 复 位 功 能 。

晶闸管触发电路

晶闸管触发电路

+
u RL
L
D1
D2
主电路
R
uZ +

RP
R2
R
u u +
C
+
C R1
g
触发电路
鄂尔多斯煤炭技工学校
(2). 工作原理
+R
+
u2
uo


uZ
U2M
O
+
uZ

U2M uo
O
uz
UZ
O
整流 削波
鄂尔多斯煤炭技工学校
第十章
t t t
(2) 触发电路
+
RP
R2
UZ uο
O
R
uZ
C
+
uc
+
R1
ug
(3) 输出电压uL
改变充电时间常数即可改变控制角。 控制角变化的范围称为移相范围。
4. 电压的调节
R
电容充电速度变慢
uL
鄂尔多斯煤炭技工学校
第十章
1、单结晶体管当发射极与基极b1之间的电压超过峰 点电压UP时,单节晶体管导通( 对 ) 2、 单结晶体管用于可控整流电路,其作用是组成(C )。 A.整流电路 B.放大电路 C.控制电路 3、利用单结晶体管的 负阻 特性和RC电路的充放电 特性,可组 成频率可调的振荡电路,用以产生晶闸管的触发脉冲。
b2 第二基极B2
B2
欧姆接触
E
陶瓷
P型硅片 N型硅片
b1 第一基极B1
(a) 示意图
B1
(b) 符号
单结晶体管结构示意图及其表示符号
鄂尔多斯煤炭技工学校

新型三相半控桥晶闸管触发电路的设计

新型三相半控桥晶闸管触发电路的设计

De i n o w i g r Cic i o Th e - h s e i o t o i g sg fa Ne Trg e r u tf r, r e p a e S m c n r lBrd e
W ANG Yifn , -a g HUANG i, YANG i- in Jn Ja qa g
pee t . h hs-hfs nl s ra db eP dut dut gteD ot e a dte ep ae si inl rsne T ep ae si i a i cet yt I js r jsn C vl g n nt h s— hfs a d t g e h a oa i h a h h t g
得 到 ,这虽 然 可 以起 到 有效 的 隔离 和 相位 匹 配 作 用 ,但 是 由于设 备 重 量 大 、元 件 多而 造成 可 靠 性 低、 成本 加大 。
模 拟式触发电路输出脉 冲较窄Fra bibliotek,不能满足电感性
负 载 、 电势 负 载 及 大 功 率 晶 闸 管 的要 求 [ 而且 反 1 ] , 考 虑到 晶 闸管整 流 电路 与 触发 电路 的相互 影 响圆 ,
新型三相半控桥晶闸管触发电路 的设计
王 义芳 , 黄 进 , 杨 家强 ‘
( 浙江大学, 浙江 杭州 302 ) 10 7 摘 要 : 在分析 了常用触发 电路优、 缺点的基础上, 针对三相半控整 流桥提 出了一种利用集成 电路 设计的新型可控触发 电路代替同步变压器来获得三相同步信号 . 电路 中通过对整流后的直流 电压
品 T A75及其 应 用 ,该 模 拟 集 成 触 发器 也 是 目 C 8 前 集成 触 发 器 中性 能最 优 良的触 发 器 ,其 具 有 可 靠性高 、 功耗 低 、 相范 围宽 、 积小 、 移 体 调整 方便 等

微电脑控制焊机三相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

微电脑控制焊机三相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
如 图 2所 示 。
() 步控制 电路 。 1同
维普资讯
收 稿 日期 :0 6 0 — 4 20—8 1 作者简介 : 赵治军(9 8 . . 17 一)男 河北唐 山人 . 士, 学 主要从事焊
接 设 备 的研 究 开 发 丁作 =
12 触 发 电 路 .
触 发 电路 的作 用 是 产 生触 发 脉 冲 以触 发 主 晶 闸管 , 通过 控制 触发 脉 冲相 位来 调 节 主晶 闸管 的 并 导通角 , 以调节 焊接 电压的大小 。 触发 电路工作 流程
o he o l iv r e t r r m r ci e cr u t s t he a a ee t mir c to lr a c a ey, e in h d pe da e rg e f t d ube n e sa fo s e t r ic i ,e t p r m t r wih i f s c o—onr le c urt l d sg te e n bl t g r i cr ui,e d t e d c fv la e frt e o rto o r m ,O t ol g fman cr u tbec re u ey se diy ic t la hef e ba k o o tg o h pea in pr g a S he v t e o i ic i ari d o tv r ta l . a
发 , 一脉 冲受 干扰 异 常 , 续正 常 脉 冲紧 跟动作 , 前 后
减 小 了对 电源输 出的影 响。
图 l 主 电路
普 通 六 相 半 波 整 流 电路 , 只 晶 闸 管 导 通 电 时 每
间短( 6 。, 为 0 ) 电流 峰 值 , 较 高 , 压 器 利 用率 低 。 。 变 采用平 衡 电抗 器 IL后 , 两只 晶 闸管 同时导通( P 有 每 组 一 只)导 电时 问均 为 10 , 只管 子 的峰值 仅 为 , 2 。每 1 ,, 高 了变压 器 的利 用 率 。 / D提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课题名称:晶闸管触发电路的设计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目录内容摘要 (2)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3)2.1 触发电路设计目的 (3)2.2 设计的任务指标及要求 (3)三触发电路设计方案的选择 (3)3.1可供选择的方案种类 (3)3.2 方案选择的论证 (3)四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 (4)4.1 触发电路的基本组成环节 (4)4.2 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图 (4)4.3 各元器件参数明细表 (5)五基本环节的工作原理 (5)5.1 锯齿波形成和同步移相控制环节 (5)5.2 脉冲形成,整形放大和输出环节 (7)5.3 强触发和双脉冲形成环节 (8)5.4 触发电路的工作波形 (9)六心得体会 (10)七参考文献 (11)晶闸管触发电路课程设计内容摘要晶闸管电路是电力电子电路常用电路之一,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弱强电电路的过渡的桥梁。

要使晶闸管开始导通,必须有足够能量的触发脉冲,在晶闸管电路中必须有触发电路。

用于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等相控电路的驱动控制,即晶闸管的触发电路。

本课题针对晶闸管的触发电路进行设计,其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移相控制电路,触发脉冲形成电路,同步电压环节,脉冲形成,整形放大和输出环节等电路环节组成,涉及触发电路的方案选择以及选择方案后电路的设计,包括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工作过程中的输出波形。

由于知识有限,此次课题设计并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的目的及任务要求2.1 触发电路设计目的要使晶闸管开始导通,必须施加触发脉冲,在晶闸管触发电路中必须有触发电路,触发电路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晶闸管电路工作的可靠性,也影响系统的控制精度,正确设计触发电路是晶闸管电路应用的重要环节。

2.2 设计的任务指标及要求1 输入电压:直流+15V,-15V.2 交流同步电压:20V.3 移相电压:0 - 10 V.4移相范围:大于等于170度.5对电路进行设计,计算元器件参数.三触发电路设计方案的选3.1 可供选择的方案种类1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2 正弦波同步触发电路3 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4 集成触发电路3.2 方案选择的论证1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脉冲宽度窄,输出功率小,控制线性度差;移相范围一般小于180度,电路参数差异大,在多相电路中使用不易一致,不付加放大环节。

适用范围:可触发50A以下的晶闸管,常用于要求不高的小功率单相或三相半波电路中,但在大电感负载中不易采用。

2 正弦波同步触发电路:由于同步信号为正弦波,故受电网电压的波动及干扰影响大,实际移相范围只有150度左右。

适用范围:不适用于电网电压波动较大的晶闸管装置中。

晶闸管触发电路课程设计3 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它不受电网电压波动与波形畸变的直接影响,抗干扰能力强,移相范围宽,具有强触发,双脉冲和脉冲封锁等环节,可触发200A的晶闸管。

适用范围:在大众中容量晶闸管装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4 集成触发电路:移相范围小于180度,为保证触发脉冲的对称度,要求交流电网波形畸变率小于5%。

适用范围:应用于各种晶闸管。

根据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的任务和要求决定采用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

四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4.1 触发电路的基本组成环节1 触发电路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锯齿波形成和同步移相控制环节,脉冲形成、整形放大和输出环节,强触发和双脉冲输出环节。

4.2 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图R1图2-1电力电子课程设计4.3 各元器件参数明细表五基本环节的工作原理5.1 锯齿波形成和同步移相控制环节图 2-2晶闸管触发电路课程设计锯齿波同步移相的原理是利用受正弦同步信号电压控制的锯齿波电压作为同步电压,再与直流控制电压c V 与直流偏移电压b V 组成并联控制,进行电流叠加,去控制晶体管4V 的截止与饱和导通来实现的。

图2-2所示为恒流源电路方案,由1V 、2V 、3V 和2C 等无件组成,其中1V 、s V 、2RP 和3R 为一恒流源电路。

当2V 截止时,恒流源电流c I 1对电容2C 充电,所以2C 两端电压c U 为c U =⎰dt I C c 11=t I Cc 11c U 按线性增长,即3V 的基极电位3b U 按线性增攻。

调节电位器2RP ,即改变2C 的恒定充电流c I 1,可见2RP 是用来调节锯齿波斜率的。

当2V 导通时,由于4R 阻值很小,所以3C 迅速放电,使3b U 电位迅速降到零伏附近2V 周期性的导通和关断时,3b U 便形成了一个锯齿波,同样3e U 也是锯齿波电压,如图2-5所示。

射极跟随器3V 的作用是减小控制回路的电流对锯齿波电压3b U 的影响。

4V 管的基极电位由锯齿波电压、直流控制电压co U ,直流偏移电压p U 三个电压作用的叠加值所确定,它们分别通过电阻76,R R 和8R 与基极相接。

设h U 为锯齿波电压3e u 单独作用在4V 基极4b 时的电压,其值为h U =3e U )//(//87687R R R R R +可见h U 仍为一锯齿波,但斜率比3e U 低。

同理偏移电压p U 单独作用时4b 的电压'p U 为:)//('76876R R R R R u u pp ++=可见'p U 仍为一条与p U 平行的直线,但绝对值比p U 小。

直流控制电压co U 单独作用时4b 的电压'co U 为:'co U =coU )//(//86786R R R R R + 可见'co U 仍为与co U 平行的一直线,但绝对值比co U 小。

如果co U =0,p U 为负值时,4b 点的波形由'p h U U +确定,如图2-5所示。

当为co U 正值时,4b 点的波形由''co p h U U U ++确定。

由于4V 的存在,上述电压波形与实际波形有出入,当4b 点电压等于0.7V 后,4V 导通。

之后4b U 一直被钳位在0.7V 。

所以实际波形如图2-5所示。

图中M 点是4V 由截止到导通的转折点。

由前面分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析可知4V 经过M 点时使电路输出脉冲。

因此当p U 为固定值时,改变co U 便可改变M 点的时间坐标,即改变了脉冲产生的时刻,脉冲被移相。

可见,加p U 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控制电压co U =0时脉冲的初始相位。

当接阻感负载电流连续时三项全控桥的脉冲初始相位应定在α=90度;如果是可逆系统,需要在整流和逆变状态下工作,这时要求脉冲的移相范围理论上为180度,由于锯齿波波形两端的非线性,因而要求锯齿波的宽度大于180度,例如240度,此时,令co U =0,调节p U 的大小使产生脉冲的M 点移至锯齿波240度地的中央(120度),对应于α=90度的位置。

这时,如co U 为正值,M 点就向前移,控制角α<90度,晶闸管电路处于整流工作状态;如co U 为负值,M 点就向后移,控制角α>90度,晶闸管电路处于逆变状态。

在锯齿波同步的触发电路中,触发电路与主电路的同步是指要求锯齿波的频率与主电路电源的频率相同且相位关系确定。

从图2-2可知,锯齿波是由开关2V 管来控制的。

2V 由导通变截止期间产生锯齿波,2V 截止状态持续的时间就是锯齿波的宽度,2V 开关的频率就是锯齿波的频率。

要使触发脉冲与主电路电源同步,使开关的频率与主电路电源频率同步就可达到。

如图2-2中的同步环节,是有同步变压器TS 和作同步开关用的晶体管2V 组成的。

同步变压器和整流变压器接在同一电源上,用同步变压器的二次电压来控制2V 的通断作用,这就保证了触发脉冲与主电路电源同步。

同步变压器TS 二次电压TS U 经二极管1VD 间接加在2V 的基极上。

当二次电压波形在负半周的下降段时,1VD 导通,电容1C 被迅速充电。

因O 点接地为零电位,R 点为负电位,Q 点电位与R 点相近,故在这一阶段2V 基极为反向偏置,2V 截止。

在负半周的上升段,+1E 电源通过1R 给电容1C 反向充电,Q U 为电容反向充电波形,其上升速度比TS U 波形慢,故!VD 截止,如图2-5所示。

当Q 点电位达1.4V 时,2V 导通,Q 点电位被钳位在1.4V.直到TS 二次电压的下一个负半周到来时,1VD 重新导通,!C 迅速放电后又被充电,2V 截止。

如此周而复始。

在一个正弦波周期内,2V 包括截止和导通两个状态,对应锯齿波波形恰好是一个周期,与主电路电源频率和相位完全同步,达到同步的目的。

可以看出,Q 点电位从同步电压负半周上升段开始时刻到达1.4V 的时间越长,2V 截止时间就越长,锯齿波就越宽。

可知锯齿波的宽度是由充电时间常数11C R 决定的。

5.2 脉冲形成,整形放大和输出环节脉冲形成环节由晶闸管4V 、5V 组成,7V 、8V 起脉冲放大作用。

控制电压coU 加在4V 基极上,电路的触发脉冲有脉冲变压器TP 二次侧输出,起一次绕组接在8V 集电极电路中。

当控制电压co U =0时,4V 截止。

+1E (+15V )电源通过11R 供给5V 一个足够晶闸管触发电路课程设计大的基极电流,使5V 饱和导通,所以5V 的集电极电压5c U 接近于-1E (-15V)。

7V 、8V 处于截止状态,无脉冲输出。

另外,电源的+1E (15V)经9R 、5V 发射结到-1E (-15V),对电容3C 充电,充满后电容两端电压接近21E (30V),极性如图2-3所示:当控制电压co U 近似等于0.7V 时,4V 导通,A 点电位由+1E (+15V)迅速降低至 1.0V 左右,由于电容3C 两端电压不能突变,所以5V 基极电位迅速将至约-2E 1(-30V),由于5V 发射结反偏置,5V 立即截止。

它的集电极电压由-1E (-15V)迅速上升到钳位电压+2.1V (6VD 、7V 、8V 三个PN 结正向压降之和),于是7V 、8V 导通,输出触发脉冲。

同时,电容3C 经电源+1E 、11R 、4VD 、4V 放电和反向充电,使5V 基极电位又逐渐上升,直到5b U >-1E (-15V),5V 又重新导通。

这时5c U 又立即将到-1E ,使7V 、8V 截止,输出脉冲终止。

可见,脉冲前沿由5V 导通时刻确定,5V (或6V )截止持续时间即为脉冲宽度。

所以脉冲宽度与反向充电回路时间常数311C R 有关。

5.3 强触发和双脉冲形成环节电力电子课程设计VD 15VD 11VD 14~R 1220V36VC 7C 6+图2-4强触发环节有单相桥式整流获得近似50V 直流电压作电源,在8V 导通前,50V 电源经15R 对6C 充电,N 点电位为50V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