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审美效果:生动形象,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

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

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

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

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

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

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

服的坚定意志。如:《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或诗人托物言志,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

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如:《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通过写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表达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四、常见的意象

1、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常被诗人自喻,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淡泊的气质,顽强不屈的节操。

2、竹:亭亭而立,节节而高。常被喻为贤才,以表达正直、不屈的品性。

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比喻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隐士君子

3、菊: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生性淡泊,是隐者的象征。

4、松柏:是中国士子坚贞心志的人格典范。

5、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芳草自怜,淡泊高洁。喻高洁美好的品质。

6、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华贵,喻富贵吉祥美好。

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8、莲花(荷花):冰清玉洁,喻君子。(“莲”谐音“怜、恋”,乐府诗《采莲曲》)

9、红豆: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0、丁香:素雅清纯美丽,沁人心脾的幽香,爱情与幸福象征。又“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11、蝉:清露高声,是高洁品性的代表。诗人常以他自况,表达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12、

鹰:多是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词人自我形象的化身。

五、常用的艺术手法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联想想象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托物讽喻)寄情于物。、借物喻人、借物抒情、象征

局部上常用比喻、拟人、对比、双关等修辞

4、从具体描写角度看:虚实、动静、视听、白描、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六、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写了什么物。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习性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把握表现手法。

【热身训练】

⒈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

2、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3、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

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肢,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作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了”,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的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的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个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正盛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4、

鹦鹉

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鉴赏〕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是托物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发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陇西”,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延伸于陕西、甘肃边境)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故鹦鹉亦称“陇客”。诗人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抚它:且莫感慨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话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可惜。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

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鏐,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劝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晰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惹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鏐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宠幸,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鏐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却耐人寻味。

三、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七、注意事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木偶)犹泛(官职卑微像木偶一样四处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八、温馨提示:

咏同一物表达不同的情志。

以唐人三首咏蝉诗为例:

虞世南《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句家清。”

寄情于物、工于比兴、妙手摹物是它们的共同特色,但由于诗人各自所处境遇有别,地位、气质不同,因而在诗中寄寓的情感迥异。三位诗人一为高官,借蝉暗喻品行高洁,声望自大,充满了自信和满足;一为囚徒,自哀自怜,借蝉写尽失意的痛苦;一为落魄文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是文人可怜的牢骚语。虽然同咏一物,但抒发的是不同的情感。

咏不同的物表达同一情志。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致。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笔下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二者相同的志趣、情操借不同的物得以表达。

咏同一物表达同一情志。

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篙,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用对比的手法写菊花保持自己的个性,不与他花攀比,借此表达诗人不慕高位、坚守节操的品格。

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二者同咏菊,在表达不改节操、坚守人格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九、实战演练

1、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

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3、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4、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一陂春水浇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1)你认为“一陂春水浇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或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6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 (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④绦:丝绳。镟:铜环。

⑤轩楹:堂前廊柱。

[表述题]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答案】

1.思、似、可、堪

2.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飒爽英豪之气。

7.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杜甫的早期诗作。首联写胡马的骨相不凡;颔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胡马的雄奇体态,两句诗对仗工整;颈联写胡马的勇往直前,突出其气概品质;尾联总缆全诗,揭示主旨。诗中对骁勇善战、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体形的俊健,更为它所呈现出的精神感奋不已,同时,句句写马,又处处关人,以健马暗喻勇士,诗人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8 暮春归数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诗人刻画“幽竹”所用的手法,综合全诗这是解题的一把钥匙,应是“对比”或者“反衬”而不是“拟人”。有两问,第二问重点要回答幽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9、(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考点】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译文】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赏析一】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隐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与“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10、(1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作品鉴赏】刘孝绰(481-539)南朝诗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就能“代父草诏诰”。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常带着他拜会亲友,被人誉为“神童”。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丞。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像,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仰。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诗与何逊并称“何刘”。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11、(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

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析】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

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

的精神震撼。

12、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参考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2)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 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2)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4分)答: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尾联用衬托(或陪衬)手法,写野鸦“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练习二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答: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 2、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诗人写蝉是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诗人自己的自况,喻指诗人生性高洁自立,虽处显赫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练习三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

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1、“故园芜已平”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义。(4分)答: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已经成片,表达了作者思家归隐之意,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悲凉心情。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答: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诗中的蝉却是作者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练习四画菊郑思肖(南宋)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元兵南下,郑思肖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不第后赋菊黄巢(唐)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不中。1、这两首诗中的菊花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答:郑诗描绘了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孤芳自赏,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的菊花形象。黄诗描绘了在百花凋谢后,菊花盛开,香透长安的菊花形象。2、诗人托物言志,各表达什么情感? 答:郑诗赞美菊花傲然不屈,清高脱俗。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黄诗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不甘为人下的远大抱负。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修订稿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 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练习一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 答: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2)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4分) 答: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尾联用衬托(或陪衬)手法,写野鸦“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练习二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答: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 2.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人写蝉是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诗人自己的自况,喻指诗人生性高洁自立,虽处显赫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 练习三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咏物诗的特点

咏物诗 主编:张培培审核:高燕燕时间:2016.04.15 编号:16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咏物诗感情,掌握咏物类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自主研习学案,小组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咏物诗的概念 咏物诗指那些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或讽喻现实,或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李商隐在《咏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2006全国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二、特点归纳 1. 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双关、借代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咏物诗代表作 1、《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 2、《墨梅》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3、《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4、《竹石》清·郑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5、《蝉》唐·虞世南:垂绥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编辑段跃举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参考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散译: 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这种精神应当胜过以前人们一直称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吧,因为它们的性情淡定而洒脱,一生中花开花落都随春风来去潇洒。 赏析: 首句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边。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木芙蓉风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扰之下,用心努力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艰难、无惧风霜的特性。“犹胜无言旧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诗人在这里说木芙蓉“犹胜无言旧桃李”,就是说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让人敬佩。“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

咏物诗鉴赏与创作设计方案13

附件2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现象。 (2)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的写作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和咏物诗歌的创作。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影可为学生带来一泓可以触摸的诗意清泉,毫不夸张地说,看得见松间明月影,听得到石上清泉声。 诗歌意境深远,感情丰富,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常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心智,提高文化品味。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均选取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优秀诗歌。但往往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往往讲台上的天花乱坠,在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隔靴搔痒,故而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信息技术与之整合则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为诗歌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诵,有的甚至是带有视频的朗诵,还有优美的视频图片以及flash制作的诗歌改编的歌曲等等。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我认为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训练(五)咏物诗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 (五)咏物诗 1、(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赏析角度—— 描写角度:抓住色彩的特征赏析“碧”和“黄”的相互映衬。 修辞角度:对偶(“已”和“便”构成串对,“半山”和“一枝”对应,突出野菊)借代(“碧”代山林翠绿,“黄”代“菊”) 抒情角度:喜爱之情。 炼字角度:“逢”“忙”等的妙处。 示例: 1、对仗:对仗工整,“半山碧”“一枝黄”色彩对比鲜明,勾勒出色彩鲜明的图景。表现对野菊的喜爱。 2、借代:以特征代本体,使得画面形象生动。 3、相逢:把野菊拟人化,表现对它的喜爱。 4、忙:表现诗人欣喜之情,形象写出对野菊的喜爱。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2、(2012年大纲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叶 修睦①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①修睦:晚唐诗人。

3、(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诗中通过对凤凰的生活习性、声音及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的品性。(高洁2分,志向远大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E 级。 【解析】醴泉,又名甘泉;山冈,言其高,远离污泥濯淖;从凤凰这些生活习性中可看出其清高,超然脱俗的品性;“高鸣彻九州,延项望八荒”,九州,八荒,都是从范围上指的是天下、国家,声音响彻九州,伸长脖子遥望天下,这都能看出志向远大、心怀天下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答案1】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1分)。全诗状写凤凰虽然能“高鸣长彻九州,延项望八荒”,但是“适逢商风起”,只能摧藏羽翼而不知“何时复回翔”,遗憾自己“处非位”,唯有黯然悲伤。这里诗人以凤凰自比(自喻,自况,1分),抒发了自己虽志向远大,但迫于时代的凄风苦雨,孤苦无奈(1分)、凌去壮志终无法实现(1分)的思想感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E级。 【解析】整首诗看似在写凤凰,但是诗人意不在此,应该是借凤凰来抒怀,这种借物

专题1 咏物诗 总结

咏物言志诗总结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例如: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过程与方法 朗诵、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 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设想 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为了便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咏物诗的鉴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 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二、青灯有味似儿时——回顾自己熟悉的以自然景物为引用对象的诗。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

(完整版)咏物诗鉴赏学案(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的重点、难点】 1、对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作正确分析并把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提高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第一学时)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如《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讲解学习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 练习一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4 分) 答: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 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 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2)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4分) 答: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尾联用衬托(或陪衬) 手法,写野鸦“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练习二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答: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 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 2.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人写蝉是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诗人自己的自况,喻指诗人生性高洁自立,虽处显赫 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 练习三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故园芜已平”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义。 (4分)

咏物诗鉴赏教案.doc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教学重点】学会赏析咏物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练结合法、方法点拨法 一、知识链接 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 2 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4.情感分类: 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 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 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5.赏析方法: 2010全国卷1 诗歌赏析(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衬日光腾起,顺风势来回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1分),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1分),最后“嘉树欲相依”蕴含作者期盼得明主之意,为全诗主旨。(1分) 归纳方法: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2)分析物象:抓关键词语(体现其特征,形态、色泽),概括物象特征 3)辨析情感,联想诗人生平,找诗人和物象间的契合点,达到 4).明白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手法 【教学过程】 一、旧题回顾:鹦鹉【唐】白居易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 (1)全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公开课-高三总复习-咏物诗鉴赏教案

咏物诗鉴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过程与方法 朗诵、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设想 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关于 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 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为了便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 咏物诗的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咏物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在2002—2009年的高考中共考查了13首咏物诗,它是我们高考备考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的鉴赏。请同学们拿出《高中语文备考工

程》,翻开第199页。 二、阅读积累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一层次“阅读积累”,并动笔将诗歌大意、思想感情、艺术特点的要点划了出来,在这13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或简单说说喜欢的理由,或把你喜欢的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这些都是咏物诗,请同学们根据这13首诗和过去接触过的咏物诗试着归纳咏物诗常通过哪些意象来寄托作者的情感。 了解咏物诗常见的意象对提高同学们解读咏物诗的能力很有帮助,请同学们一起读。(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预备读) 植物: 岁寒三友:松、竹、梅(高洁)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兰花(高洁、君子之德) 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 动物: 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蝉(悲凉;高洁)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其它 风(自由、奉献) 莎衣(脱俗、高洁) 老师要补充一点: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诗人的处境、性格、思想也各不相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因此即便同咏一“物”,也常常情各有别。现在同题诗的比较在考试中时有出现,同学们要抓住物的具体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咏物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 《严郑公宅同咏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如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翻译】 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嫩绿的颜色映侵著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 《咏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骆宾王。其全文古诗如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咏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古诗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竹石》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其古诗全文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翻译】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咏柳》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其古诗全文如下: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译】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一、关于咏物诗 咏物诗有悠久的历史,是抒情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通过咏物可以抒发情志,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特征。《诗经》中的《硕鼠》,《楚辞》中的《橘颂》,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缘物兴情、咏物明志的表现手法,至今影响深远。唐代以后,咏物诗大量涌现。诗人们或即物寄兴,或托物抒怀,大千世界,大如日月星辰,风云雨雾、冰雪霰露、季节时辰、山峰岩谷、江河湖海、溪瀑泉潭、塞外大漠,小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器物杂类、蚊蚋草芥,皆成为诗人描述的对象。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往往能由自然界里的万物,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这便产生了咏物诗。2005年的上海卷、2006年的湖南卷、2007年的重庆卷皆对咏物寄怀诗有所考查。 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1.描摹情态,表达喜爱。 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如韩愈的《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鲜红耀眼的石榴花灿若云霞,在清幽的园林中开花结实。地上的青苔覆盖着落红,也没有车马践踏。诗句写出了榴花似火的热闹景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又如顾况的《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道该房前石竹丛,深浅紫,深浅红。婵娟灼烁委清露,小枝小叶飘香风。”作者写道该房前有一层层盛开 着的石竹花,深紫淡红,五彩缤纷,吐蕊盛开。花瓣上滴滴清露闪烁,青枝嫩叶间飘过阵阵清香。诗人极写石竹花的色、香、貌,溢满了对石竹花的喜爱之情。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绣障(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1)本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三、四句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对精美的刺绣的赞美和喜爱。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幛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它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飞来。从侧面写出了绣屏的精美和女红之工巧。 (2)第二句充满动态中,请结合诗句评析“争”、“拈”二字的艺术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争”写出了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第一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审美效果:生动形象,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 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 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 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 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 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 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咏物诗鉴赏方法供参考学习

咏物诗鉴赏方法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二、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附录:“咏蝉”三绝比较欣赏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的名作。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现逐一玩味: 蝉(初唐·虞世南) 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

咏物诗词鉴赏

第六讲咏物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典诗词中咏物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意蕴,即它体现的托意寓怀,咏物写志的特征。 二、了解古典咏物诗词的深刻哲理与审美内涵。 三、熟知诗词中的咏物名篇。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咏物作品中形与神之间的统一,体味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教学时数】5-6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咏物诗词概述 “咏物”大体不是为写物而写物,总要借物而言其他,多是托意寓怀,咏物写志。咏物诗比较难写,因为写好它,一是要逼真贴切地传形,二是要体现此物的神韵,传形之外的传神是我们读这一类诗必须把握的特点。 (一)咏物诗词应该切合物象。 (二)咏物诗词应该有寄托。 (三)咏物诗词应该有背景、有情趣。 (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相通。 (五)咏物诗词应当有技巧,有神韵。 二、植物诗词赏析 咏物是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动物中咏燕,咏雁、咏蝉居多,植物中咏柳,咏竹,咏花的居中多。本专题就咏物中的咏花诗词来谈一二,管窥咏物诗之一斑。中国的名花,是与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大凡名花,都有其渊源漫长的历史,在这种历史中,人们根据名花的风姿色彩,再融汇进自己的情感体验,于是给名花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亦是它的文化意义。正是由于名花的这种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历代的名人骚客为之争相吟诵,咏诗赋词。由于名花的这些象征意义,故历代诗人感物抒怀,吟咏不绝,佳作频出,脍炙人口。咏花诗词由此成为诗歌园地中别具特色的一个品类,蔚为奇观。在这一专题中,主要讲咏梅、咏菊、咏兰、咏荷、咏水仙之作。 (一)咏梅诗词赏析 梅花为十大名花之首,梅花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1987年评选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时,得票最多,被推为榜首。 就梅而言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事物形象之咏物诗鉴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事物形象之咏物诗鉴赏 教学设想 近几年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而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具体又体现在咏物诗中。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为了便于掌握,本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狭义的咏物诗时常用的方法和答题步骤。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3、掌握咏物诗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诵、互动、合作、探究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咏物诗,去体会“物”的外衣下隐藏着的诗人的情怀。 二、夏天夏天悄悄过去依然怀念你——温故,回顾自己熟悉的以“物”为写作对象的诗。 此环节学生自由发言 启发:根据回顾的这几首诗,请同学们说说你对咏物诗有什么理解?咏物诗具有什么特点? 三、掀起你的盖头来——知新,明确咏物诗的特点(教师讲解)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还常用到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烘托等手法。 四、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如何鉴赏咏物诗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征 物的特征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自然属性):形态、色泽、所处环境“形” 内在特征(社会属性):精神品格、思想性格、志趣追求“神” 学生背诵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外在特征:生长在苦寒荒僻之处,无人欣赏,备受风雨摧残 内在特征: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 2、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还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 知人论世:陆游曾两次被罢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 提问:梅花和诗人有哪些相似之处?(结合诗句启发学生) 所言之志:以梅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排挤打击,但仍然保持高尚节操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五、我要一步步走——按步骤规范答题 1、教师明确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做到准确、全面。 2、归纳答题步骤:诗人笔下物+特征+结合诗句分析物的特征+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寓意(表达了诗人……感情,表达诗人……理想、追求,象征……的精神) 3、学生以《卜算子?咏梅》为例,按照答题步骤规范作答 一试身手,规范语言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菊花的形象。 表达语言提示: 这首诗描绘(刻画)了的特点(形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手法,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绘了菊花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特点,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