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脊柱外科进展

合集下载

脊柱外科发展史

脊柱外科发展史

脊柱外科发展历史神经脊柱外科是指神经外科医生从事的脊柱外科部分,实际上涵盖了整个脊柱外科范围。

脊柱外科作为神经外科和骨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完全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学科,因此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定义,实际工作由神经外科医师和骨科医师共同开展。

神经脊柱外科是神经外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亦是神经外科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分支。

在美国和欧洲以及部分亚洲国家中,神经脊柱外科是神经外科医生的主要工作领域,约占据神经外科日常工作的50-70%。

然而在我国,神经脊柱外科一直被神经外科医生所忽视,脊柱外科的绝大部分工作被骨科医生所占据。

直到近些年,一些神经外科中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神经脊柱外科的发展。

本文将比较系统的叙述西方脊柱外科尤其是神经脊柱外科的发展历史,通过回顾西方脊柱外科发展历史希望对我国神经脊柱外科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脊柱外科发展的古代历史脊柱疾病的治疗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

公元前1800年的古代埃及医学文献中记载了48例关于外伤患者的治疗过程,其中有4例是脊柱外伤的患者[1,2]。

通过文献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已经了解脑和脊髓外伤同肢体功能障碍间的相互关系。

古埃及人认为完全性的脊髓损伤是无法恢复的,只有不完全脊髓损伤才是可以治疗的。

他们的治疗方法是保持患者俯卧位,并给予患者新鲜的肉类食物和蜂蜜治疗。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了亚里士多德学派。

亚里士多德学派重视尸体解剖和教学。

同时,当时的古希腊战争非常频繁,出现了很多的脊柱损伤患者。

希波克拉底建议通过使用支具固定脊柱损伤的患者,并通过重力给予患者牵引;他同时建议使用手法复位脊柱损伤的患者。

当时的医生将注满水的山羊膀胱放置在脊柱固定支具和病人身体间,以防止支具压迫患者身体。

希波克拉底已经充分认识脊柱损伤同瘫痪和尿潴留之间的关系。

古罗马的Galen(公元129-200年)是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忠实继承者。

因为他是角斗士的治疗师,因此经常能够接触到许多严重的脊柱损伤患者。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进展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进展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进展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发展,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也在不断进步。

脊柱疾病是指影响人类脊柱结构和功能的各种损伤和病变,如脊椎骨折、脊柱侧弯、脊柱肿瘤等。

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管理方法,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纠正脊柱异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脊柱疾病手术治疗的进展以及相关的创新技术。

脊柱手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脊柱手术已逐渐演变为微创手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可以通过微小的切口进行脊柱手术,并使用显微镜和内窥镜等辅助工具,从而大大减少创伤和手术风险。

微创手术的好处是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患者能够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

其次,脊柱手术中使用的植入物和材料也得到了改进。

很多脊柱手术需要使用植入物来稳定脊柱,比如螺钉、钢板和融合器等。

随着生物材料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新型的人工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脊柱手术中,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性能,能够更好地促进骨愈合和融合。

此外,脊柱手术的导航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传统的脊柱手术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和辅助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手术位置。

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现在,随着导航技术的发展,医生可以使用三维影像重建、立体定位等技术进行手术导航,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脊柱手术中的镜式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镜式手术通过显微镜和内窥镜等器械进行手术,使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和操作病灶。

机器人辅助手术则利用机器人系统来进行手术,提高手术精度和稳定性。

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手术效果,还减少了手术风险。

总之,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在技术和手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微创手术、改进的植入物和材料、导航技术以及镜式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使脊柱手术更加安全有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脊柱手术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因此,在进行手术前,患者应该仔细了解手术的利弊,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做出明智的决策。

脊柱外科护理进展

脊柱外科护理进展

脊柱外科护理进展
脊柱外科护理进展
张晓萍;浦莉萍;陈瑶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年(卷),期】2006(022)001
【摘要】脊柱外科是骨科学的重要分支,我国脊柱外科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近10年来随着人们对脊柱外科基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脊柱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通过引进、改良多种国外新技术和有关器械,有力地推动了脊柱外科的治疗手段朝着更科学的方向迈进,而脊柱外科的护理工作也凭借着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护理技术日臻完善,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71-72)
【关键词】脊柱外科;护理进展;治疗手段;影像学技术;护理工作;护理技术;骨科学【作者】张晓萍;浦莉萍;陈瑶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护理部,上海200003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R681.5
【相关文献】
1.脊柱损伤及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J], 鲁青
2.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的护理进展 [J], 蒋莉
3.卒中单元重症监护的护理进展 [J], 曾雪清; 温德树; 卢叶玲
4.脊柱神经外科进展 [J], 鲍圣德
5.产后出血的治疗及护理进展 [J], 李艳梅。

脊柱疾病诊治技术最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脊柱疾病诊治技术最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世 纪 长 期 来 获 解 决 的 回题 , 功 地 进 行 了 矫 治 , 脊 柱 爆 裂 骨 战 使 折 、 重度 以上 的 椎 体 措 脱 、 弯后 凸 琦 形 达 到 空 前 满 意 的 解 中 侧 剖 复 位 牢 固 固定 . 重 度脊 柱 侧 弯 的 矫 正 率 达 到 了 7 %以 并 中 0
要 有如 下 几 个 方 面 : 1 脊挂 矫形 内 拉 物 及 脊挂 融 合术 的 进 展
骨融合系统 , 经过严 格的生 物力学 测试 、 物实验研 究及早期 动 临床试甩后 , 经美国 F A严格测试, D 其生物力学特性及骨融合 率均优 于 TF C等 其它 类型 的椎 间植骨 融 合器, 1 9 于 9 4年 获 F A批 准, D 在临床 被广泛推 广应用。9 0年代 以来 , 弓根螺钉 椎 系统和椎问融合 器的联合应 用, 又大大提高 了椎体情脱 、 下腰 退变 、 神经根管狭窄等 问题 中远期 的治 疗效果 , 5年 以上 的随
前 路 由 固定 系 统 中 的 最 新进 展 . 众 多 前 路 内 植 物 中 的 A P 如 Ls 及 WI DO N WS等 钢 板 系 统 。
内植物的 矫 正和 固定 是 暂时 的. 植骨 融合 才是 长久 的。
8 0年 代 末 , 问 植 骨 融 合 器 问 世 , 具 代 表 性 的 B K 榷 间植 椎 最 A
坚强 固定后相邻节段的退变. 内植物 的折断 等问题, 需经过 还
更深 入广 泛 的研 究来 解 决
2 高新拉术设备在脊柱疾病 诊治 中的应 用 本世纪 下半 叶以来, 技转化为 生 产力使 各 种高新 技术 科 迅速变为 实用技术, 渗透到 各十领域 , 医学及脊柱外 科领域也 受益 匪浅 。计算 机与 电磁技 术的 结合, 使骨 科三维 定 向导航

脊柱疾病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

脊柱疾病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

脊柱疾病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脊椎是人体的支柱和保护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脊柱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椎侧弯、高位截瘫等常见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脊柱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非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传统的脊柱疾病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

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非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成为治疗脊柱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针灸、按摩、瑜伽等本质上是非手术治疗。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脊柱康复训练也可以减轻疾病带来的不适。

针灸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

可以有效减轻脊柱疼痛和炎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缓解神经紧张等。

瑜伽则是一种综合身体和精神训练的健身运动。

通过锻炼身体柔韧性和力量,并采用专业的呼吸方式和放松训练,可以改善脊柱疾病患者的身体状况。

再如,按摩技术可以舒缓肌肉张力,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和免疫机能。

可穿戴式技术可穿戴式技术是近年来应用于脊柱疾病治疗的一种新型技术。

可穿戴式生理监测设备和健康服务产品,能够监测患者的基本生理指标、活动量、疼痛等信息,并通过智能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患者可以通过智能手环、智能贴片等设备实时监测病情,同时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实现数据跟踪和个性化服务。

这种技术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也不断增多,它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治疗能力,促进康复进程。

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是指利用微型视像设备和微型手术器械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手术。

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小切口、低出血量、术后疼痛小等优点。

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脊柱疾病治疗,如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脊髓损伤等。

例如,椎间盘突出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切除突出部分,但这种方法会导致重要的生物学变化,加剧椎间盘的退化。

而微创手术通过引入比较先进的植入物,能够缓解疼痛和炎症、减轻压力,并恢复正常的椎间盘高度和功能。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改变人体基因表达,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

《脊柱外科发展现状》

《脊柱外科发展现状》

《脊柱外科发展现状》我院脊柱外科(骨科三病区)自202x年6月成立以来,坚持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派出去、请进来及自身不断刻苦学习研究,近年来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多项居省内先进水平,极个别项目在国内属高风险、高难度手术。

现将我院脊柱外科目前开展的情况介绍如下:(1)脊柱创伤。

根据骨折特点采用开放、微创或经皮切口,前方、后方、侧前方或前后联合扩大椎管、减压脊髓或硬膜,挽救神经功能,让患者得到最大限度恢复。

其中开展的枢椎齿状突骨折经前路复位固定术,寰枢椎骨折经后路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术、颈椎骨折脱位单纯前路复位固定术、高位胸椎后壁切除减压固定术、高位胸椎骨折脱位复位减压固定术、腰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固定融合术在省内仅有少数几家医院开展,特别是寰枢颈椎骨折脱位经后路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术及腰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固定融合术在国内能开展的医院也为数不多。

腰2骨折(a3型)经皮伤椎置钉骨折撑开复位内固定腰3骨折(c1型)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支撑钉棒内固定术颈6-7椎体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内固定术齿状突骨折前路复位内固定术复位前复位后齿状突陈旧骨折后路复位内固定术胸6、7骨折(c3型)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椎管扩大减压术(2)颈椎病。

更新对颈椎病诊治的理念,对其诊断、治疗(特别是手术)及康复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颈椎前路椎间减压固定融合,颈椎前路一个或多个椎体次全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路单开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属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术式,目前已常规开展。

脊髓型颈椎病:发育性椎管狭窄后路单开门颈3-7椎管扩大成形术(3)腰椎:腰椎侧突矫形手术、长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开展的小切口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峡部不连经后路椎间融合短节段固定等手术已广泛开展。

(4)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开展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增强椎体强度、稳定脊柱、缓解疼痛,微创、起效快、效果好。

脊柱外科护理技术新进展

脊柱外科护理技术新进展

营养支持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
营养指标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评估营养 支持效果。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关注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胃肠道不适等,及时进行处 理和预防。
营养支持方案的调整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营养指标监测结果等,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 案,以预测及建议提
智能化护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脊柱 外科护理将更加智能化,如利用机器 人辅助手术、智能康复设备等,提高
护理效率和准确性。
远程护理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远 程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更为便捷、
高效的医疗体验。
个性化护理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 方案,如定制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心 理干预措施等,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 求。
远程康复指导
通过智能康复系统,医生 可以远程指导患者进行康 复训练,方便患者及时就 医。
03
脊柱外科患者疼痛管理策略
疼痛评估方法与标准制定
疼痛评估工具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字评 分法(NRS)等主观评估工具,结合 客观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等,全面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疼痛评估频率
疼痛评估标准
制定脊柱外科患者疼痛评估标准,包 括疼痛程度、性质、部位、持续时间 等方面,为后续镇痛治疗提供依据。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病情变化,制定 个性化的疼痛评估频率,确保及时发 现和处理疼痛问题。
个性化镇痛方案设计与实施
多模式镇痛
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 物和/或非药物镇痛技术,如非 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 麻醉药、神经阻滞等,实现多模
实施心理干预措施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方法 ,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自 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脊柱外科新进展PPT参考幻灯片

脊柱外科新进展PPT参考幻灯片
4
复位要达到3项标准
• 脱正常即胸椎<10度,胸腰
段为0—5度,腰椎生理前凸恢复。
5
手术方式
• AF 、RF、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 • 椎管减压 • 植骨融合
6
胸椎骨折AF系统复位固定
7
8
腰3骨折脱位并截瘫
9
CT片
10
11
胸椎骨折脱位 钉棒系统复位 固定
12
13
14
腰椎骨折AF复位内固定术后
15
16
腰椎滑脱RF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 融合术后
17
腰椎滑脱减压、RF内固定、融合
18
展望
• 近年来,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我院 已相继开展胸腰椎骨折、脊柱滑脱、椎间盘突 出、脊柱结核、椎管肿瘤等骨科病的手术治疗。 随着我院今年准备购进C臂X光机和明年购进 MRI后,将对我院脊柱外科的发展取到巨大的 推动作用。我科将陆续开展脊柱侧弯矫正术、 颈椎病及颈椎骨折的前后路手术、经皮穿刺椎 体成形术及股骨颈骨折闭合穿针复位术等新项 目。
胸腰椎骨折治疗新进展
竹山县人民医院骨科 焦昌明
1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交通工 具的不断发展,脊柱损伤的病人越来越 多,引起瘫痪的病人也不断增加,给人 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我科于2002年引进了脊柱AF、 RF、 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已手术治疗胸腰 椎骨折、滑脱病例102例,其中胸椎 42例,腰椎60例。术前合并完全瘫 痪20例,不完全瘫痪60例,单纯压 缩性骨折2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2
• 脊柱骨折十分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 5%—6%,其中胸腰椎骨折最多见,可 以并发脊髓及马尾损伤,至截瘫、大小 便及性功能障碍。严重致残甚至危及生 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脊柱外科的主要进展
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应用 使脊柱外科面目焕然一新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30年代之前
●“Operation being obviously out of the
question”
手术治疗:纯属“谈不上”的话题
.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40-60年代:前路手术技术的开展
Wedge JH, Tchang S, MacFadyen DJ. Computed tomography in localization of
spinal osteoid osteoma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70-90年代:诊治技术进展
MRI应用于脊柱外科
AJNR Am J Neuroradiol. 1985 MarApr;6(2):229-36.
第一所康复医院建立(Robert Jones医生和Agnes Hunt护士,英国近代骨科奠基者,1919)。
骨科学发展历史
● 西医现代骨科学:
20世纪后期:骨科手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50~60年代:骨折内固定技术逐渐推广应用 70年代:脊柱内固定技术逐渐兴起 80年代:关节置换手术、关节镜手术及脊柱椎 弓根固定技术逐渐推广。 90年代:骨科手术技术创新、改进、完善。
Origins of Anterior Approach? ---First in spine
1944—Crowe and Williams:Transoral approach for osteoma
Denaro and Di Martino. CORR. 2011
2 Major Pioneers in Anterior Cervical Surgery 20th Century
21世纪:骨科手术技术和理念不断更新
骨科学发展历史
● 中国骨科学的发展 中医骨伤:3000余年历史
《周礼·天官篇》列有疡医科(公元前1100-770) 华佗(147~207)“刮骨疗毒”,使用“麻沸汤” 葛洪(晋代261~347)用竹夹板固定治疗骨折 巢元方(隋代 581~618)发展缝合、清创术 蔺道人(唐代 841~846)著《仙授理伤断续方》 危亦林(元代 1277~1347)著《世医得效方》 吴谦(清代 1742)著《医宗金鉴·正骨新法要旨》
Cloward,1960
缺点
畸形纠正能力差 术后石膏外固定、卧床时间长 假关节形成发生率
牵引
石膏固定
男 59岁,前路减压及融合术后14年 男 61岁 前路 C4-5,5-6减压及融合术后8年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70-90年代:诊治技术进展
CT应用于脊柱外科
Spine (Phila Pa 1976). 1981 SepOct;6(5):423-7.
versus
Robert Robinson 1914-1990
Orthopaedic Su1r9g5e5on
Robinson and Smith Bulletin Johns Hopkins 1st ACDF
Ralph B. Cloward 1908-2000
Neurosurgeon
1958 Cloward J Neurosurg Cylindrical bone bowel
“Soon after, we enter the age of METAL”
→ → → → → → → →→ → →→ → → → →
1930
1950
1970
1990 2000 2010
Hyman RA, Edwards JH, Vacirca SJ, Stein HL.
0.6 T MR imaging of the cervical spine: multislice and multiecho techniques.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70-90年代:颈椎固定技术明的开始
人类脊柱疾病↑ ↑
脊柱外科发展现状及特征
● 基础研究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愈益重要的 理论依据
● 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愈来愈多疑难重症 获得治疗机会
● 治疗方式以及内容的改变给相关护理及康 复工作带来新的理念和挑战
现代脊柱外科手术的特点
● 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手术增多 ● 手术兼有微创化和超大型化趋势 ● 高龄或幼龄手术患者增多 ● 围手术期患者管理的理念与内容更新 ● 手术器械与设备的数量、种类显著增加 ● 手术病人的施术体位多样化、个性化 ● 手术节奏明显加快,效率明显提高
脊柱外科的现状与进展
刘忠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暨脊柱外科研究所 2017.12 ● 北京
骨科学发展历史
● 骨科学(矫形外科学)
Orthopaedics
希腊字 Orthos + Paidios
“矫正”“矫直”
儿童
(法国巴黎大学教授 Nicola Andry 1971年命名)
古老的骨科手术器械
古老的骨科治疗方式
骨科学发展历史
● 中国骨科学的发展 西医(现代)骨科学
鸦片战争(1840)后:西医东渐 1840~1920:英、美、法、德、俄等国医生自沿海各
省进入中国传播西医骨科。 1920~1940:中国人开始发展国内现代骨科学
193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小组成立
后排:任廷桂,叶衍庆(朱履中) 前排:胡兰生,牛惠生,孟继懋
骨科学发展历史
● 西医现代骨科学:270年历史
(西医古代骨科学:公元前2830年)
1741年:第一部骨科专著《L’Orthopedie》 1790年:第一所骨科医院(瑞士Orbe) 19世纪:骨生理和病理学研究(骨痂形成,骨髓炎等研究)
骨折的牵引和手术治疗 麻醉(1842年Crawford Long使用乙醚)、止血带 的使用(Lister),X线的发现(1855年,Wilhelm K. Roentgen)促进了骨科手术技术的开展。
骨科学发展历史
● 西医现代骨科学:
20世纪前期:骨科学进一步发展(中心由欧洲→美国) 碱性磷酸酶的发现(Robinson,1923) 促进了骨生
理及骨病理的研究进展; 磺胺(Domagk,1935)、青霉素(Fleming, Chain
及Florey 1929,1935)的发明使骨科修复重建手术的开 展成为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