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的主体性

例:俗话说得好:“杀人不过头点地。”
1.杀个人不过是头在地上碰一下,死没什么大不了,告诫对方不 要怕死 2.既然杀人不过是头碰碰地,对方已经磕头赔罪,又何苦苦苦相 逼,不如原谅对方 Remember the proverb “A murder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 (Yang ) You know what the proverb says :“He who checks a moments' rage shall calm and carefree end his days” (Hawkes ) 杨采用了与原文相似的词语进行意译,而霍克斯则选择了与汉语 谚语意思完全不一样的英语谚语。
• 傅雷(1908.4.7—1966.9.3),翻译家,文 艺评论家。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 越贡献。 •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1966)傅雷 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186封。 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 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 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 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
5.3.3 翻译主体性理论的定位及其应用误区 • 译者“仆人说” 是对翻译“应然” 的理论探索,属规定性的翻译伦理研究。 • 翻译主体性研究 “实然”的描写性研 究,大多属翻译文化研究。
• 翻译“改写”理论 • 是翻译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由勒菲弗尔创立,他认为,“翻译无疑是 对原文本的改写。所有的改写,无论其意 图是什么,都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 学。……改写就是操纵,为权利服务。”
如何达到视界的融合?
• 就翻译而言,视界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是 为了保证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能在目 的语中得到再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共鸣, 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客观与主观的东西。
翻译概论--译者主体性 的彰显

Babel的词义: 1. “Babel”的本义是指“上帝”、“人的圣父”和“上 帝之城”。 2. 由于出现了“变乱语言”的事件,这个词就有了“混乱” 的含义,于是“混乱”就成了对“Babel”的翻译。 这个语言本身就带有混乱的标记,错误地意指错误的东西, 即Babel,混乱也。于是翻译就成了必需而不能完成的任 务,它就像是由一场关于名字占用问题的争夺战引起似的。 在两个绝对专有的名词之间,翻译任务为人所需,但却又 无法完成。翻译不可能,但却必须翻译,那么唯一的出路 便是不再像传统所要求的那样去“忠实”的翻译,而是赋 以翻译以新的意义和新的追求。即: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从“忠实”和“客观”的理想到“客观”的“不 忠实”的现实
体现:
·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的思考 ·叶君健 ·范存忠 ·傅 雷 ·学者的翻译研究 ·钱钟书 ·雅克·德里达
• 翻译文学作品,目的 是使读者的感受与作 者当初写作时的感受 一样或差不多。但文 学和艺术作品毕竟不 是科学,这里面有 “朦胧”和“似与不 似之间”的成份,要 用像数学那样精确的 形式表达出来是不可 能的。
杨宪益夫妇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红楼梦》的翻译工作的。在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所倡导的观点是 “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所以文学被看做是有用的政治斗 争的工具。所以译文中将宋江批判成了 capitulationist, 即:“投降主义分子”这完全是为了和当时社会的“阶级斗 争”相适应的。 相比之下,霍克斯的译文就拥有更多的自由,没有受太对的 社会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语言差异的背后,是一条 无法跨越的鸿沟,不仅造成翻 译的“讹”,更是在根本意义 上宣判了翻译的不可能。 ·德里达于1980年发表的Des Tours de Babel,对翻译问题 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解构。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摘要:翻译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社会语言活动,是一项由译者完成的活动。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实现对源语所呈现的信息进行甄选和翻译工作。
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中,会发挥主体作用,使翻译结果染上个人的色彩。
笔者通过分析在翻译中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如何才能把握主体性的发挥的度并因此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多。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因此,翻译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翻译要传达原语的意思、信息、思想和文化。
翻译的目的是交流,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地消除原语和译语之间的交际障碍。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主体性程度。
正确、充分地运用主体性对译者创作出完美的翻译作品至关重要。
因此,作为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及其主体性应受到高度重视。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的目的。
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是译者具有自己的文化自觉、人文品格、品位和创造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译者对原文的选择、翻译的目标、来自社会的帮助、翻译的工具、对原文的分析、翻译的策略等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同时,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影响的综合结果。
翻译原文的前提是理解原文。
但由于时代、民族习俗、历史背景等原因,对原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不足之处。
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我们不能否认其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也有译者对读者的意识、译者的动机和双语能力等主观因素。
现代诠释学认为理解是历史性的,无论是被理解的人还是被理解的对象,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
也就是说,每一个译者都受到他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所以他总是带着熟悉的信念和期待去理解原文,在熟悉的世界里面对陌生的世界。
译者主体性及翻译策略对翻译主体性的关照

译者主体性及翻译策略对翻译主体性的关照作者:陈丹丹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1期【摘要】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策略选择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并且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也包括很多因素,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分析,对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总结了翻译策略对翻译主体性的关照,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翻译主体性一、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1.译者主体性的概念。
简而言之,译者主体性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主体在界定时就包括两个意思,从广义角度来分析,翻译主体就是原作者、原著和译者、译著之间的互动,译者只是互动过程的一元,其他要素虽然具有译者身份,都是已经被译者对象化。
从狭义角度来分析,翻译主题就是指译者,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意识进行的创造。
因此可以看出,广义和狭义对译者主体都不同的观点,前者是指译者、译著、译文读者共同组成了主体,相互之间密不可分,译者必须考虑其他两方面的因素;而后者就是认为译者就是翻译的主体。
2.译者主体性的特征。
译者主体性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
从能动性方面来看,主要是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自己的视域和原著的视域进行不断融合,而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达到这一融合的必备要素,这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视域,不断寻找新的视域,最终给读者带来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
从受动性方面来看,主要是因为译者的翻译行为必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行为都要受到那个时代话语和权力的操纵。
从为我性方面来看,主要是因为译者在翻译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动,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译者往往要调动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策略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二、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1.译者的文化身份。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文化,而他们文化身份的差异也就导致了翻译策略选择的差异。
文化身份就是某个成员对其身份的认同,同时也要向外界传达自己的形象,所以译者文化身份来自于其所在民族的历史积累和固有属性。
浅谈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问题和策略

浅谈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问题和策略浅谈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问题和策略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语言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正是有了翻译这门工具,世界各国说不同语言却能相互交流、相互了解。
因此,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翻译中主体性的发挥应当受到足够重视。
本文将从翻译的特点、要素、技巧和译者在翻译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探讨译者在翻译时主体性发挥的程度。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译者角色一、引言在翻译的标准中,将忠实与通顺作为基本原则的观点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可。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译者对于忠实的理解却有着浓厚的主观意识。
忠实是否就是完全对等,是否完全对等的翻译就是好翻译;还是脱离形式,只用保留原意,力求神似的'翻译才是好翻译呢?随着对翻译的特点、要素以及技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结合译者在翻译中扮演的角色的定位,人们探索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翻译观,为译者在翻译时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提供了度量准则。
二、翻译的特点、要素以及技巧首先,翻译的特点有三:1.人云亦云,译者充当“代言人”的角色,起传递信息的作用;2.不容更改,翻译中不允许篡改原文意思,翻译的成败得失,取决于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同原意保持一致不走样,这也是评判翻译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3.克服原语干扰,在充分理解原文意思的条件下,翻译出最符合读者语言思维,并且意思与原文相符的译文。
其次,翻译的要素有三:传意性、可接受性和相似性。
(①范,1994)翻译中,在满足了意思准确这一基本条件后,争取做到使译文形式、风格同原文相似,使译文符合本国文化特点,让读者更能接受,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原因。
同时,在翻译中,强调能直译的地方就直译,不能直译再意义。
但是直译并不是要求完全对等。
汉语和英语是不可能完全对等的,且不说两者在句式上的差异,就连真正意义上的对等词也少之又少。
译者在翻译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出现在力求对等中。
翻译概论-译者的主体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 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 标语的活动。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 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在这三个阶段 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 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 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虑译文读 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 赋予了文本新的形式。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 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原作的生 命。
译者主体性及其翻译策略
不管采用何种翻译策略, 译者都积极地参与到了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 的角色都得到了彰显, 都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我们就从主 客观两个方面讨论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 主观因素 1 翻译目的 由于翻译目的不同, 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会有所不同。中国古典 名著 《红楼梦》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夫妇合 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 霍克斯 (David Hawkes)译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前者是以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化为 目的。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采用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翻译策略。而英国学者 Hawkes的文本 ( 1973)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取悦本国读者,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降低阅读难度, 所以, 采 用了以本国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翻译方法。
4、能动地表达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同一原作的几个译 本, 在很多地方基本意思相同的情况下,表达却 各具特色。这就是译者有没有发挥在表达方面 的主体性, 以及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主体性的问 题。
译者主体性的其他表现方式
译者的主体性, 首先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 同时也体现在审美再创作过程中。上文已提 到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下面再从其他 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方式和特征。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随着翻译的发展,人们逐渐在译者主体性中看到了翻译的重要性。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把握,二是对风格特色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普遍,译者主体在翻译中有了很高的重视,正是由于译者主体在发展中的体现,才让世界的各国观众互相沟通与交流,突破国界语言的障碍,享受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本文主要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及目的,译者主体性在多层次的体现,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多元化来尽可能地展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多元化;多层面;翻译;体现译者是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体系的人。
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认为翻译是一种定向的解码过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已被渐渐的打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文化,并与西方理论基础相结合,并对中国的翻译做出了努力与贡献,译者逐渐成为翻译的主体。
译者主体性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都有很大的体现。
1、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及目的译者在翻译工作时会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及语言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入到翻译中,这种形式的翻译在翻译中时不可避免地。
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译者需要语言的反复推敲与文化知识来弥补文化之间的差异。
译者不仅要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要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进行转化,以便于读者的解读。
译者运用文化背景与文化修养对作品中的典型和特色变现的淋淋尽致。
译者在翻译中占了主体,需要译者通过文章把更深曾的意义表达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
译者在翻译的主体性在一定限度上体现着对文学作品的曲解,所有译者要有主观的判断才能使创作目的和意图没有极大地偏差。
2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多层面2.1文化层面的体现译者主体在文化方面反映着主体性的目的和需求,在文化方面难免避免不了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语言斗争的文化色彩。
也正是这种的文化特质,才能使译者在文化领域的辨别能力。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 而且是文化的翻译。
译者的主体性指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
本文主要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红楼梦》译本的基础上,认为译者文化背景对译文的影响很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语境翻译是通过译者这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表现影响到双语间语码转换的得失及其文化传通的成效。
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被定位为“仆人”。
(许钧,2003∶6) 这与译者翻译活动的主体地位不相符。
因此, 以译者为中心探讨文学翻译实践中文化因素的处理能给文化与翻译研究带来一些认识与启示。
1.语言与文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及语言学家E Sapir认为“语言按其本质是文化的。
”语言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刘宓庆, 2003∶157)。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不同, 翻译既要在深层上对比不同文化的共性, 又要在表层上充分显示出不同文化的个性。
发扬原作及译文的优势, 才能完成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传递。
因此, 语言的翻译即是文化的翻译(李运兴, 2003∶154)。
2.译者与译者主体性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 曾被冠以“译者,舌人也”、“翻译者,叛逆者”、“职业媒婆”、等各种称呼。
这与译者实际的主体作用是不相符的。
笔者认为, 译者是与原作者是平等的主体对话关系。
译者的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译作中体现的“艺术人格自觉”, 其核心是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
(许钧,2003:9) 我们考察译者主体性可以通过译者的文化背景对译文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3.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文化归化模式3.1 信赖与吸收以下几个例子来自于《红楼梦》的两个不同的译本。
一本是杨宪益夫妇译的,另一本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lbrd)译的。
从整体效果看,两个译本都很成功, 但在文化内容上, 两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意识形态
译者的意识形态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及翻译策略 的选择, 并且对二者具有导向作用。有的译者认 为翻译终将以归化为主因为通顺自然的翻译能让 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避免文化冲突, 消除文化障 碍, 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而有的译者则倾 向于异化的翻译策略。
王科一和孙致礼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中,有一段伊丽莎白 拒绝达西初次求婚时的对白的翻译。 I had not known you a month before I felt that you were the last man in the world whom I could ever be prevailed on to marry. 我还没有认识你一个月, 就觉得像你这样一个人, 哪怕天下 男人都死光了, 我也不愿意嫁给你。 (王科一译 ) 我认识你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 就觉得哪怕我一辈子找不到 男人, 也休想让我嫁给你。 (孙致礼译 ) 孙致礼认为, 王科一译本的伊丽莎白说出“ 天下男人都死光 了”这种粗俗的话,不像原文那个有教养的女子,是突出艺术 性, 而忽视科学性之故。(孙致礼) 王科一认为伊丽莎白向达 西的挑战, 实在是当时妇女对当时的婚姻制度、门第观念等 一系列腐朽的社会现象的强烈抗议, 是当时的妇女要求自己 的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利的呼声。同一段对白不同的人 由于阶级立场不同,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出发点不同, 会采 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译者主体性产生的背 景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译者主体性的含义
翻译过程译者主体性的 发挥
译者主体性的其他表 现形式
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策 略
中西传统译论较少关注译者,缺乏主体意识, 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几乎把重点局限于 语言层面的探讨,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积极 的活动因素,即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许钧
1990年《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的出版,勒菲 弗尔(Andre Lefevere)和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主 张,为翻译研究向文化转向做出了决定性贡献(王 宁)。巴斯奈特非常强调译者的主导地位。她主 张只要能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译者便可予 以必要的增删,从而为译文和译者确立了主导的地 位,由此将翻译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杨建华)。 由此可见,文化转向开启了翻译研究的新思路和新 空间,也使得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地位得以彰显。
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 全过程。 1、选择原文 选择原文是翻译的第一步。任 何译者从事翻译必定有自己的 目的, 因此他可以在对比研究 的基础上, 找到符合自己目的 的作品来翻译。
2、能动地决定自己的翻译原则 任何译者, 无论他承不承认, 在翻译过程中总有 一定的指导原则。这种原则因人而异,生动地体 现出译者的独特个性。 3、能动地理解原文 翻译活动像一条红线, 始终维系着原作者、原作、 译者、译本及其读者。傅雷先生曾说过: 译事 虽近舌人, 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 无敏感之心灵, 无热烈之同情, 无适当之鉴赏能力, 无相当之社 会经验, 无充分之常识( 即所谓杂学) , 势难彻底 理解原作, 即或理解, 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二 客观因素
1 语言层面 语言具有模糊性。‚ 语言中词语的意义只是一个疏略 的范畴网络, 因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语符与语符下 的意义之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不变的联系。语符下 的意义有可能随语境之变而蜕变、流变从而形成了一 个语义范畴的疏略网络。‛(刘宓庆)语言的模糊性也为 人们如何阐述、表达、理解提供了自由度和空间。语 言的模糊性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更有利于译者 主体性的发挥。尤其是在文学作品里 , 对于同一个词 ,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译者会采用异化 的策略, 按照源语的表达习惯直接翻译过来。而有的译 者可能会考虑到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的风格, 读 者群等, 或用异化或用归化。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 的具体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 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在这三个阶段 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 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 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虑译文读 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 赋予了文本新的形式。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 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原作的生 命。
3、从翻译主体间性 ---译者与原作者的关系来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要服从原作者的意愿, 与原作者完全融为一体, 成为原作者另一种语言的传声筒,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译者不 仅仅是原作者的传声筒, 翻译不是原作的简单翻版, 而是译者的一种 创作, 不过是另一种创作。它渗透了译者对于文本中文化、艺术、 历史等种种人文内容的理解、阐释和传达。文学翻译既受原文本约 束又富于创造性。其要旨在于要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 传达出原文 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只有当译者既能够尽量地保持与原作者同 样的创作心态, 又能够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对原作的内容含义与 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时, 才有可能翻译出既与原作者达到心灵上的 契合, 又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好译本。诚如茅盾先生所言:这样的翻 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变易, 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 语言外形, 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过程, 把握原作的精神, 在自己 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 然后运用适合于原 作的文学语言, 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疑地再现出来。这样的 翻译过程, 是把译者和原作者合二为一, 好像原作者用另外一国文字 写自己的作品。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 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 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 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主 体,他永远处于与原作者、原作、译文读者、甚 至包括译文、译文环境等的复杂互动关系之中。
随着译界对翻译活动中文化因素的重视,译者 的作用和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译者主体 性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对象,译学研究悄 悄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完 成了一次由本体到主体的跨越。 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 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
1、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
对于译者与译著读者的关系, 译界一般认为, 奈达是最 早将读者及读者对译作的反应纳入译论研究领域的学 者之一。奈达认为, 传统翻译理论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语 言的表现形式上, 而新的翻译理论则强调翻译的重点不 应当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奈达进一步提出要判断某个译作是否译得正确, 也必须 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 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读者的存在。首先,要考 虑读者的语言接受水平, 灵活处理语言文化差异和冲突。 要避免译著读者的文化误读。其次, 译者要根据读者的 需要、社会的需要选择性地进行翻译。综观翻译史, 翻 译的与时俱进是显然的。每次翻译高潮的到来, 都是读 者、社会需要的结果。佛经的翻译,是‚求经‛的需要; 明末清初的翻译, 是 ‚新学‛ 的需要;‚五四‛时期的 翻译,是新思想的需要;建国初期的翻译, 是建设新中国 的需要; 改革开放时期的翻译, 是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 需要。
真是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曹 156) Truly,‚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 night.‛( Yang 155)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 Hawkes 231) 在这里杨保留了源语文化形象, 用”异化”的方法让读者 向原作者靠拢。既传播了中国文化, 达到了译者的目的, 而且在理解上也不会造成困难; 而霍则完全舍弃了译文 形象,用外国读者更乐于接受的方式翻译了此句。既传 达了句意也达到了译者的目的。
4、能动地表达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同一原作的几个译 本, 在很多地方基本意思相同的情况下,表达却 各具特色。这就是译者有没有发挥在表达方面 的主体性, 以及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主体性的问 题。
译者主体性的其他表现方式
译者的主体性, 首先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 同时也体现在审美再创作过程中。上文已提 到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下面再从其他 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方式和特征。
许钧在2003年1月《中国翻译》上撰写的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的确立》一文中 提到:“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 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 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 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 翻译的最终结果,即译文的价值。……所谓‘翻 译主体性’……是指翻译的主体及其体现在译 作中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翻译主体的审 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
2、从译作和原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来看
译作和原作不是从属关系, 而是互文关系, 译作和译入语文学也是一 种互文关系。互文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的朱利娅 克里斯蒂娃提出 的。它指的是一种符号或几种符号系统在一种或几种符号系统中 的转换。互文性理论强调的是文本结构的非确定性, 认为任何文本 都没有什么界限,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它文本存在。每一个文 本的意义产生于它跟其它文本的相互作用中。同时互文性理论体 现了文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具体来说互文性理论包含三层 含义: 1) 对文本的改写; 2) 对文本的完成; 3) 对文本的阐释。根据 互文性理论, 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互文关系。我们可以 将原文看成是一个前文本, 译文是前文本的生成文本。译者是这两 者间的媒介, 他的作用非同小可, 因为他兼具三重身份: 读者---阐释 者---作者。互文性的含义在译者身上体现为: 1) 作为读者对文本的 完成; 2) 作为阐释者对文本的阐释; 3) 作为作者对文本的改写。即: 前文本 ---- 读者、阐释者、作者---生成文本(原文)----(译者)---(译文) , 正是译者兼具的这三重身份体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